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

2024-01-25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史料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史料中蕴藏的历史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 策略

1引言

伴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史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学模式。历史作为一门在史料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如果缺乏真实客观的史料作为支撑的话,是难以顺利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史料中蕴藏的历史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2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2.1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真实感

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那些已经消失的且不可再现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难以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直接观察和验证。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从而为那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提供客观的史料例证,从而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知识的真实感,引导学生得以快速进入相应的历史事件中去认识和感悟历史,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得以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2.2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在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进而取得较好的历史学习效果。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其更喜欢去接触更具新鲜感的事物,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话,可以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蕴藏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历史事件,进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2.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史料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当前运用史料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3.1史料运用意识不强

目前,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没有正确认识史料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历史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进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许多初中历史教师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工具。

3.2史料选择不够合理

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真相和现实,史料例证就是对历史事件面貌的客观说明。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法时必须合理选择史料才可以丰富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历史事件。但是,目前部分历史教师没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史料,进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史料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进而导致史料难以充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3.3史料运用不够合理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有效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分析和运用能力。但是,许多初中历史教师通常采取自己选择史料、分析史料的方法,这种史料运用方法只是将教师教学理念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致学生开展独立自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难以实现史料教学法原本的教学目标。

4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4.1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对史料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从内心真正树立史料实证教学观,才可以促进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合理运用。首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包括史料实证素养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树立史料实证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史料开展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认真钻研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而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最后,初中历史教师还应主动打破教材限制,组织学生开展史料收集、分析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史料实证实践中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史料证据意识。

4.2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好广泛、精力充沛但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其身心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经过不断发展,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色彩鲜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教材主要依托语言文字和历史图片进行知识呈现,再加上教师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聊、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興趣。例如,我们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送花江上》进行导入,从而使学生在悲壮、哀转的歌声中去感知和领悟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唤起学生认识与理解抗日战争的渴望,进而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3合理运用时事史料,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鉴”,时事史料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普遍反映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十分浓厚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一个好的时事史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社会热点,进而实现“以史为鉴”。因此,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可以合理运用时事史料,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例如,我们在开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学时,应合理引入有关十九大报告的时事史料,组织学生结合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讨论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得以深入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结合自身思考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进而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

4.4组织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仅仅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实现的,史料实证素养亦不例外。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并非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在对史料进行搜集、解读和思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求组织学生解读史料,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史料搜集与整理。史料搜集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史料收集工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2)史料考证与辨伪。史料搜集与整理只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第一步,由于史料存在真伪错杂的问题,这就要求学会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考证与辨伪,从而保证史料的典型性和客观性。(3)史料解读与运用。学生只有学会对史料进行解读,然后在解读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进而在学以致用中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开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对其中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有效探索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水平,让“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思想真正融入学生内心深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爱国心 报国志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思想和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语文学科应该主动承担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实践中从多角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的树立,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发情境朗诵,激活爱国情感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诵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情感地对课文进行朗诵,能对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教师以爱国文本为素材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结合爱国素材创设相应的朗诵情境,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精神共鸣,从而使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朗诵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培养,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开国大典》一课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情境朗诵教学活动。在教学情境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尝试为学生播放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各界欢欣鼓舞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段落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重点体会“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在情感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对新中国成立对我国的影响形成全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艰苦的斗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诵中,形成精神共鸣。在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了有效的激活和培养,切实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影响力。

二、组织故事演绎,升华爱国思想

故事演绎是能有效强化学生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参与角色演绎活动,在演绎不同人物角色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对人物性格塑造形成全新的理解,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效渗透,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以及在文本教育中传达的情感,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进行细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故事相关的影视剧小片段,组织学生模仿影视剧小片段中不同的人物,结合自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等,尝试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充分演绎出来。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的同时,不仅能对朱德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党和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深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真正有效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影响力。

三、开辟虚拟空间,强化爱国体验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相应的虚拟空间,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使小学生能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形成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认识,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分析课文内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打造虚拟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虚拟的情景模拟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彰显语文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的价值。

如教师在讲解《从军行》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先组织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所描绘的景色内容等,对诗人的情感形成初步感知,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情感形成初步认识。以此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所展现的故事内容等进行模拟,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意象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对王昌龄所要传达的爱国情感形成更加形象化的感知和深层次的体验,为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空间的设置辅助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还能借助虚拟空间的设置进一步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强化,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对学生爱国理想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导入生活素材,深化报国意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规划需要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支撑。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导入生活素材,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辅助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爱国思想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报国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国家牺牲的决心以及他们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以此为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多元教学素材的辅助下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与学生共同搜索生活中抗战老兵的故事,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将他们对抗战历史的回忆录制成为具体的视频内容,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抗战老兵结合狼牙山五壮士课程内容,到课堂上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报国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导入生活素材辅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报国意识的強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良好的价值和作用。

五、拓展社会实践,激发报国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还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能在社会化教育的辅助下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也能对家国情怀形成新的认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如教师在讲解《黄继光》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使学生对黄继光的报国之志形成深刻的认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联合社区组织开展“爱国宣传教育进社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以“黄继光精神”为主题的文娱表演和朗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黄继光报国之志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在革命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对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形成深层次感知,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效果,为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思想引导。

综上所述,在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从多角度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化组织实施方式,充分挖掘课堂爱国教学内容,有助于对小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为逐步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爱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险峰.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研究[J].名师在线,2021(4).

[2]韩朝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

[3]游玉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0).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民勤六中

李清文

新课改仍在改革的路上,教学理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打破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入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了,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学生一个彰显自己才能的平台。同时,管理理念也悄悄地改变着,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管理是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每位科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自己现有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扭转“问题学生”,改变学生的现状?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也再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对待“问题学生”,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对待“问题学生”,多数教师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睛,无形中就把“问题学生”打入死牢,拒之门外。不是“问题学生”也成为了“问题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不存界限,平等对待“问题学生”;改变态度,改变言语,心平气和对待“问

题学生”。同时要做好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尤其要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二、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善待问题学生。 爱戴每位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尤其是厚爱“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学生”差的真正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大多数“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心理很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触及到学生的敏感区域。所以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必须讲方式方法,避免触及学生最最敏感的神经。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博得“问题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三、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俗话说得好:一把手伸出来五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人呢。“问题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是不为我们所发现而已。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寻找、观察、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那怕是那“一闪而过”的,都要及时的把它捕捉下来,及时的进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四、建立起家校联教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

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复杂的,单凭教师,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教育效果。”所以,家校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立起家校联系,和家长的沟通,我认为在与家长交流时,应该把握三个原则“真诚、及时、灵活”。只有全方位的去了解“问题学生”,才能使昔日的"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实际工作中, 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有明确的班级德育教育目标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 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 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际效果。在制定德育目标前必须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 既要有班级目标和班级学生个体发展目标, 又要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 符合班级的实际, 切忌好高骛远。切忌无目标的德育教育, “背上背一把小锄头, 水来才开沟”是搞不好德育教育的。实践证明, 没有德育教育目标的德育教育犹如无源之水, 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开好三项会议, 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班主任必须主持或指导开好三个会, 即班干部会、主题班会、学生家长会。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活动的核心力量, 班主任应该对他们倍加爱护和着力培养, 除了平时的个别指导外, 开好班干部会是加强班级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班干部会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三个: (一) 组织干部学习, 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二) 总结前段工作。对前段成绩, 班主任要借机对班干部进行鼓励;对前段出现的问题, 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责任, 引导干部认识。 (三) 商讨下段工作。这里要突出班主任的指导性作用。干部会的召开还必须注意:一是要定期, 二是要及时。

班会是一个班的全体会议, 它不同于是思想品德课和团队活动, 它是侧重解决班级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主体班会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班会每周应一次, 主题班会每月召开一两次为宜。开好主题班会应该注意: (一) 主题班会是针对班级中较大问题而举办的, 它必须有“主题”。如:有个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没有文化也能当经理”、“没有文化同样挣大钱”的说法, “过去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当今是父亲有钱儿好样。”有的学生厌恶学习, 攀比消费。班主任可针对这种现象举行“科学家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 (二) 主题班会要去掉“清帐会”的老一套, 应不断创新, 形式多样, 如:讨论式、畅谈式、讲座式、演讲式、竞争式等等, 开出自己的特色。 (三) 防止教师“一言堂”, 要体现学生是小主人的特色, 议题应由班委提出决定, 尽量让班干部主持。 (四) 主题班会要富有时代感。

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 是学校实施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如何开好家长会, 是作为家长会召集人和主持人的班主任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家长会要摆脱事务性的俗套, 把它开成具有一定质量的研讨会。这就要求: (一) 会议要有明确的目的。除了研讨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般目的性外, 还必须根据某一个班某一个时期某一些情况确定某一次家长会的某一个目的, 不应该只把向家长通报学生情况作为家长会的唯一目的, 更不能开成学生们所说的“告状会”。 (二) 会议参加者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参加家长会的成员不仅是家长, 还应有科任老师、有关领导、学生代表等。 (三) 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发言稿准备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来做, 它包括:确定研讨专题;准备学生情况汇总材料;准备一份高质量的发言稿 (一般具有“三性”:总结性、前瞻性、启发性) 。 (四) 会中要有集思广益的民主气氛。首先是要善于启发引导, 其次是要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 第三是要善于归纳总结。 (五) 会后要有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做好日常工作, 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时间花在日常工作中, 必须坚持做好:

1、不断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必须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爱好、特长, 特别是心理状态。人是活的, 生活是变化的, 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在不断在“动”的。昨天了解, 不等于今天了解;今天了解。不等于明天了解。所以要不断了解。了解的方法是多样的, 比如:观察、谈话、调查、家访, 等等。

2、细心做好个别谈话, 一般的号召只能解决普遍问题, 个别的特殊的问题只能个别解决。

同学生个别谈话是解决个别的、特殊的, 或是不宜让更多人知道的问题是有效的方法。 (便于为学生的某些“隐私”保密。)

3、精心组织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最能展现一个班集体形象, 具有集体凝聚力, 所以无论是日常活动 (如:两操、做卫生、办黑板报) , 还是阶段性的集体活动 (如:体育运动会、元旦文艺演出) , 都必须精心组织, 扎实开展, 认真总结, 用以丰富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坚持做好情况记载。

班主任对班级各方面的情况都要心中有底, 而且掌握的情况要准确,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做好各方面情况的记载。例如学生考勤、学习成绩、作业情况、活动表现、好人好事、不良现象, 等等。这些记录汇总起来, 就可以看到一个学生, 乃至整个班级的现状, 这不是“黑材料”, 这是班主任在总结评比、教育引导时的参考依据。

5、定期进行家访。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班主任要定期做好这项工作。有时班主任工作忙, 家长离校远, 可以采取信访, 或电话家访的方式。我常听到某些班主任抱怨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里来以后就放手不管了, 不常到学校来看看, 这种抱怨是不应该的。学生在校内, 老师就应该担负起教育他们的主要责任, 有什么情况需要与家长交流, 班主任应采取主动。班主任要不畏辛劳, 不怕麻烦, 在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 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工作中要做到班级德育教育目标明确, 开好三项会议, 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做好日常工作, 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 只有这样, 才能把班级德育教育搞好。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媒体情势和高校网络舆情在智能算法背景下呈现出的新特点,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并深入探讨智能算法在监管模式构建中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智能算法将会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以及渠道构建的更新完善,并实现师生个人信息数据聚集、人机协同研判及传受关系连接增强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智能算法;舆情监管

作为一门通过技术手段模拟、拓宽和延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3年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由此可见,互联网用户集中于青年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又是其重要组成,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0年,频频暴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映射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面临着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转型过程中遇到痛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顺应技术发展对传播方式的推动之势,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术特性进行科学的布局与破局,是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智能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一、困局中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舆情发生了诸多变化。伴随着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传统舆情发声渠道突破了人际传播和纸质传播方式转向网络媒介终端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呈现新特点使其监管遭遇困境。

(一)舆情研判存在薄弱环节

准确的舆情信息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奠基石”,对舆情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信息表达转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校舆情收集仍囿于官方信息传递、校园论坛管理等传统渠道,二者之间的不同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渠道闭塞,舆情研判陷入困境。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辐射广。高校网络舆情话题产生源头多样,涵盖内容丰富,高校网络舆情可能以高校为源头转化为社会舆情,反之亦可。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平台多样,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客户端数量多、类型杂,其对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矛盾属性。一方面,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表达想法和质疑;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利用。高校学生身处海量网络信息与复杂的媒体环境,且有积极参与舆情讨论的主观意愿,但客观上存在心智不成熟所造成的非理性判断,容易出现“跟风”“从众”等舆论表现。

第三,舆情监管队伍缺乏专业性。一是,监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在舆情分析和研判上十分欠缺,监管人员仍处于传统监管模式思维体系之下,没有培养出大数据思维和网络发展的持续性视野;二是,缺乏舆情监管应对机制,在舆情发生前缺乏舆情危机的评估,舆情发生中没有合适的应对体系,舆情结束后并未进行系统反馈和总结。

(二)舆情监管反应相对滞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4小时”理论,即“官方要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时常有迟疑与滞后现象,因此丧失了引导舆论的话语权,在舆情前期形成阶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损害。高校网络舆情由热点事件引发,往往涉及到高校学生的自身利益或政治敏感,一旦暴发极易形成群体性情绪化表达,借由多平台网络传播,打破时空界限,扩散辐射范围,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难度上升,舆情负面影响加大。高校舆情监管处于被动局面,往往舆情热点已发酵,由高校舆情发展为社会舆情,高校迫于多重压力进行反应与发声。高校处理危机反应滞后,实际缺乏舆情预警应急机制,不能提前观测舆情热点趋势、准确检索舆情发生现状,从而进行及时应对。

(三)舆情评估呈点状、散碎状

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常态,智能算法为高校网络舆情开拓了新视野,诸多舆情应对过程也为舆情监管工作提供了案例范本,但高校目前缺乏系统性的舆情处理总结体系,仍处于散碎状态。高校对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的构建仍存在漏洞,多数高校仍处于传统应对体系当中,即在突发事件形成舆情后,临时抽调校领导带领宣传部门、团委部门组成舆情应对小组。缺乏前期研判和系统分析的舆情应对处理模式,仅局限于单一舆情事件的浅层次解决,舆情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挖掘。系统监管机制的匮乏使舆情监管各流程点状独立,无法形成一套符合传播学规律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导致舆情发展容易走向失控局面,各个舆情危机处理间无法形成借鉴,往往重蹈覆辙。

二、智能算法提供转型破局可能性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中指明,大数据将会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伴随着以智能算法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并改变着传播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用户量的日益增加以及人工智能信息收集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算法将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

(一)信息汇集:智能算法海量信息汇总

网络环境下海量数据信息成为常态,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挖掘和汇集网络信息数据是传播平台建设的首要条件。大数据呈现大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性。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助推网络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海量增长的数据倒逼其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方式的不断革新。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各样本中逐一获取信息,信息主体呈点状的分散状态,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难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则被集中储存于固定数据库中,依据特定算法逻辑加以排列,相关人员只需通过算法应用即可获取所需信息,避免过多信息获取的能量消耗。依托智能算法整合以校内业务、网络流量、传播平台、设备运行为主的全网高校舆情数据信息,为舆情研判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二)信息分类:智能算法识别信息语义  如果说信息收集是智能算法的眼睛,用以获取海量信息,那么语义识别技术则是智能算法的大脑,进行信息的识别和处理。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的搭建,语义识别在智能算法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智能语义识别技术,通过转化人类常用的自然语言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既可以分析网页、文件、邮件、音频、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大量数据,也可以通过技术接口应用于所有智能语音交互场景。大数据为自动化新闻写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及时、准确地写出了当时所发生的新闻内容。目前,智能算法语义识别已经在新闻行业发挥了其优势和特性,例如,《今日头条》已将机器人写作纳入其新闻生产体系中,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基于语义识别技术,可以对舆情中热点词汇和敏感词汇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三)信息分析:智能算法提供处理依据

以智能算法为背景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当下网络传播发展、传统传播方式转型的大趋势,一方面,通过智能算法搭建信息与场景;另一方面,以算法为手段实现传播方式精准分发。以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为例,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截取用户基本信息、使用习惯和关注信息类别,以描画用户肖像。同时,平台把信息内容数据作为元数据库,以平台信息内容数据连接用户肖像数据,实现传播内容精准分发,传播信息个人化定制。在传播平台的转型过程中,智能算法通过其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为信息分流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达到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智能算法为传播平台搭建和转型提供处理依据的尝试与迭代,为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提供借鉴,智能算法中信息聚类技术,可以精准反映舆情焦点,同时以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的数据信息处理分类速度,助推高校舆情实现提前预判、快速反映与科学应对,进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对效果。

三、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思考

基于高校網络舆情监管的现存困境,智能算法结合舆情治理,搭建智能算法舆情防控的初始形态模型将成为未来舆情处理的新路径。结合智能算法信息收集数据化、传播路径精确化、互动反馈及时化与评估预警提前化等特征,高校舆情可构建智能监管信息环境,进一步完成舆情信息监管良性生态,最后建立长期友好的传受连接。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布局原则

1.数据驱动,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某一热点事件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从个体认知出发对互联网舆论情况再加工形成的反馈,舆情信息的数据流整合是高校对舆情作出反映的基础条件,可基于智能算法大数据搭建舆情信息库,最大化实现各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汇总。

2.人工主导,专业化团队研判方向。准确的舆情分析、研判是进行舆情后续反应环节的充分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判断及行为态度取向在智能化舆情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专业队伍,依托大数据信息收集,定期、定性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分析工作,汇集热点话题和检测舆情走势,为舆情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3.用户融入,注重用户反馈渠道。搭建学生的信息反馈平台以减少舆情危机出现的概率,预先判断舆情可能出现的方向与情景。一方面,构建校内专属信息反馈通道,集中搭建学生参与校内事务、热点问题讨论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诉求得以表达,校方信息准确传达,打通校生双方反馈互动通道,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部分舆情危机的产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的智能协同效应  1.海量数据,智能算法助力信息整合。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首先,是全面信息采集汇合,依托智能算法进行高校数据抓取,形成全面信息流;其次,是基本信息参数匹配收集,即精确收集高校舆情相关传播者的态度表达,过滤非相关性舆情信息;最后,是舆情诉求种类初步分析,区分舆情热点,为下一步舆情处理提供方便。

2.词频分析,智能算法分析舆情痛点。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将智能算法处理分析信息的优势发挥出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具有扁平化特点,依托智能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词频分析,精准捕捉舆情热点,提前预防可能会出现的舆情话题,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动向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决策行为。

3.人机协同,智能算法凸显人工优势。智能算法的应用将代替人工完成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的基本工作,辅助人工完成舆论引导的后续环节。以智能算法为辅,凸显人工研判优势,舆情导向作用需要人机协同共同完成。加强培养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人员,搭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团队,良好的舆情引导队伍可以为高校舆情引导进行“把关”。

4.传受关系,智能算法助力渠道通畅。搭建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型新平台,联通高校舆情中的传受双方。一方面,打通学生利益诉求网络表达渠道,尽可能在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学生利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宣泄负面情绪而引发网络舆情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利益诉求,高校应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以尽量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反馈。

(三)智能化转型对高校舆情监管的意义  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升级,顺应新型媒介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新趋势,借由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推动原有监管模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舆情监管模式功能,维护高校舆论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开拓网络舆情监管新思路,构建和谐清明的网络舆论环境。

1.舆情信息研判全面化。对高校师生态度、观点的收集研判是舆情监管的前提。全面汇总海量分散数据,集中分析数据表面呈现出的舆情热点关键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原因,预判舆情发展潜力趋势,及时发现不良思想并加以引导,解决问题冲突,维护校园稳定。

2.舆情监管反应即时化。智能算法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前期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舆情发现时间,为舆情后续处理工作争取主动地位。网络热点议题更新速度快,高校依托智能算法,搭建智能化舆情信息监管,第一时间对舆论、谣言、诉求做出官方反应并及时反馈,以消减舆情的负面影响。

3.舆情危机处理主动化。新型监管模式下,发现舆情潜在危机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应主动应对,积极处理,杜绝舆情“冷处理”所造成的不利局势;同时,高校在舆情发酵前主动进行处理反馈,在重大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加以应对,有效减小舆情的负面影响,反之也可极大地提升舆情的正面作用。

4.舆情处理评估系统化。舆情的总结和评估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过程的最后一环,通过对舆情处理过程的反思反馈,弥补舆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捕捉可能产生的缺漏,对舆情监管进一步转型及日后舆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4-27.

[2] 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3):44-49.

[3] 刘修阳,王涛.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0-83.

[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8-19.

[5] 邬晓燕.运用大数据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11):54-57.

[6] 李中原.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路径与防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8):171-177.

[责任编辑:艾涓]

爱国主义教育之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教学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卫生健康事业有着更多的关注与要求。面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以及世界医学卫生改革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下,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在社会运行与人们生命健康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爱国精神是最美的精神底色,医护工作者只有具备浓厚的爱国情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发挥,让自身的潜能在党和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照射出最大的光芒。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场所,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护理教育教学中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任务。根据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发展与医药事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应该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与知识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的时代意蕴

护理教育教学一直是高职院校中的重点发展专业,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与法规等多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与学科。注重思政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学科中,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高职护理专业作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其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实施到位,直接决定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道德表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与必然性,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新时代医护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更能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成效,从而将专业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为社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以抵御外部复杂的西方思潮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被敬佩,它们都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高职护理专业是为医护领域输入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性场所,其人才的技能水平、思想状况等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在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借助多元化的成绩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职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所发挥的巨大效用,以此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教育活动,从先秦至今,中国历朝历代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做出利国利民的选择。通过不断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让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身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同时,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曲直,从而以积极的价值取向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当前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医学和护理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和实践锻炼,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工作较为缺乏,导致部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情感“迷路”。即使大部分學生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面前能够保持正确的理性和认知,然而始终缺乏足够坚定的情感支撑。特别是一些负面、消极的西方思潮,更是让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挑战,影响了其正常的国家认知。

其次,实践锻炼环节缺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练和落实。基本上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护理教育教学的实训环节时,会借助一些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机器设备开展,其采取的教材和教学案例也以西方为主,造成部分师生容易形成“西方事事强”的错误观念。尤其是现实社会中医话语体系的缺乏,更是让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令人欣喜的是,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崛起,中医事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在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了更大效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弘扬,凸显了我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而现今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明显在实践锻炼环节缺乏对中医话语的表达和继承。

最后,课程设置中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教学中,一般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却缺少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缺乏。实际调研显示,在当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依然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对于西方存在盲目崇拜的问题。然而伴随着中国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医药成为世界卫生事业所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维护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让一些学生端正了自身的态度,开始审视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将一些优秀、动人的救死扶伤案例融入其中,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会逐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然而,一些课程中却未能对这些生动的教学案例进行灵活运用,难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充沛、饱满的爱国主义精神,限制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的有益对策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其专业授课中,将国家情感进行充分融合,有助于培养广大学子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国家情怀,更需要爱国主义精神浸润,从而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因此,可以基于三点积极开展。

一是要将“榜样”效应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护理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首先,可以做好榜样宣传,通过正面榜样效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代医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优秀医护工作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誓言。因此在开展高职医护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榜样教育,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模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制作生动形象的救死扶伤的典型案例,并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护理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其次,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多元化教育。在高职医护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第二课堂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自己的护理学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

二是要提升和强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相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对于教师教学技能和思政能力的巨大考验。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案例教学中,将一些优秀榜样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同时学会去伪存真,借用一些生动、真实、准确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要做好教师培训和思政讲座,定期对教师的國家情感和教学技能进行更新和增强,以帮助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技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育人团队。

三是把国家治理成效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感。首先,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取得如此大的进步的根本保障。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所带来的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的各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实效性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融入日常护理教育教学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在潜移默化间增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促进学生形成“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多媒体视频、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微信群学习、青年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教授方式,展现中国立得住脚跟的“四个自信”,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在新时代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无数国家情感浓厚、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医护工作者显现出来,成为祖国建设中最耀眼的存在。作为未来社会中的医护人员,高职医护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将爱国精神真正内化为自己行为的精神动力,切切实实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高职医护教育教学的融合统一,可以将“榜样”效应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护理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和强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把国家治理成效和高职护理教育教学相结合,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积极举动,将新一代护理团队培养成有思想、有技能、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艳萍,曹莹莹.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9):831-832.

[2]邹宝林,应燕萍,杨丽,等.基于案例教学的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J].智慧健康,2020,6(5):22-23,28.

编辑 李建军

上一篇:建筑色彩与材料应用论文范文下一篇:检察院社会科学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