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

2023-10-05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1篇

一、想一想,填一填。(18分)

1、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4 :5 = 24 ÷()=():15

3、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周长最简单的整数比是(),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 6.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7.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厘米。

8.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9.如果x÷y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例。

1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16 ,则另一个内项 是()。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9分)

1、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3、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4、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5、如果8A = 9B,那么B :A = 8 :9。()

6、图上距离总比实际距离小。()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9分)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 :40000B、1 :400000C、1 :4000000

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A、 2 :7B、6 :21C、4 :14 3.下面第 () 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 8:7 和 14:16B、 0.6:0.2 和 3:1C、 19: 110 和 10:9 4.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A、 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5、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 A、成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6分)

1、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统计图。

2、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3、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4、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统计图。

二、判断。(16分)

1、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形象。 ()

2、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

3、要表示一个人一天体温变化,最好选用条形统计图。()

4、小刚记录了本周每天的平均气温,他制成扇形统计图表示整周的气温变化情况。()

三、右图是某超市各种商品存放率的统计图。(4+5+5=14分) (1)食品类商品存放率比日用品多()%。

(2)已知超市里共存放了4000件商品。日用品存放了多少件?

(3)有人认为食品类的商品存放的最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四、下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图。分析判断。(4+7+4=15分)(1)六(1)班同学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2)你能看出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2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记忆)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了解)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记忆)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记忆)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记忆)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记忆)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记忆)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记忆)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记忆)

10、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记忆)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记忆)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了解)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

(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记忆)

1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了解)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了解)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记忆)

17、哪些食物含有淀粉?(记忆)

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18、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速度?(记忆)

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附:

1、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记忆)

答:

1、垃圾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另外还有:白色污染、物种数量锐减、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2、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记忆)

答:

1、洗手洗脸用水盆;

2、淘米水用来洗碗;

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等。

3、为了减少“白色污染”的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记忆)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3篇

第一步:判断是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是Yes或No,其他回答全部是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提问方法:对动词的提问用Do或Does„„?

对形容词的提问用Be动词(Is或Are)。

特殊疑问句提问方法:问人用Who,问怎样How,问哪里用Where

问时间用When,问什么用What 第二步:看主语人称。如果是第三人称,动词用第三人称形式。其他用原形。 例句及分析:

1I have a fever. ○2Mike has a fever.

1、○分析:易发现,这两句都是特殊疑问句。答句都是回答生病,那么均用句子 “What’s the matter with„„?”省略号处换人称即可。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正确问句是:○2 What’s the matter with Mike?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has a toothache.

1Yes, I have a fever. ○2Yes, Mike has a fever.

2、○3No, I have a fever. ○4No, Mike has a fever. ○ 分析:回答是Yes或No,所以这四句都是一般疑问句。回答也是生„病,是一个动词,用助

1○3句的主语人称都是第一人称“I动词Do或Does提问。接下来看主语的人称,第○

2○4句的主语人称是(我)”,则问句应改成you(你)所以助动词用Do提问。而第○第三人称“Mike”,用Does提问。特别注意:助动词提问,则后面的动词要用原形。

1Do you have a fever? ○2Does Mike have a fever? 正确问句是:○3 Do you have a cold? ○4 Does Mike have a cold? ○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John has a co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 Amy has a toothache.

1I feel tired. ○2Mike feels tired.

3、○3I’m tired. ○4Mike is tired. ○分析:这四句都是回答感觉。可以用通用句型: “How do + 第二人称(you)或复数(they)+ feel?” “How does + 第三人称 + feel?”

特别注意:助动词提前,后面的feel要用原形。 1○3句:How do you feel ? 正确问句是:○2○4句:How does Mike feel ?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is s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and Mike are happ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parents are tired.

六年级英语Unit2 作文总结

1、Mike得了流感,描述他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例文:

Mike has/gets a flu. He has a cold. He has a sore throat. He has a sore nose. He has a headache. He has a fever. He feels tired. He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drink hot drinks and stay in bed for a few days.Then he will feel better soon.

2、 假如你是Mike,得了流感,描述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例文:

I am Mike. I have/get a flu. I have a cold. I have a sore throat. I have a sore nose. I have a headache. I have a fever. I feel tired. I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drink hot drinks and stay in bed for a few days. Then I will feel better soon.

分析:这两篇作文只是人称不一样,第一篇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第二篇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注意动词的不同就可以了。

3、 简单描述下列每个人的感觉,并说明原因。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4篇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教师在教学时要处理好科学性和文艺性的关系。

教学本课的重点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二是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

108 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④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2)对词语的理解。

放射性:某些元素(如,镭、铀)的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衰变成另外的元素的性质。

镭:金属元素,符号Ra,银白色,有放射性,医学上可用来治疗癌症和皮肤病。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庄重: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淡泊:(对名利等)超脱,不追逐。

提炼: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要的东西。

冶炼:用焙烧﹑熔炼等方法,从矿石中提炼出所需要的金属。

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109 侵蚀:逐渐地破坏或腐蚀。 刚毅:刚强、坚毅。

执著:佛教指对某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泛指坚持某一信念而不肯改变。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盛名:很大的名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分析、顽强、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建议

1.这是本单元‚科学精神‛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过去的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已经了解了不少科学技术成就以及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教学中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简单介绍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2.初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初步理解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比如,‚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学生不容易读通顺,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适时地停顿。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名词,比如,‚放射性‛‚镭‛‚元素‛‚酸碱‛,一般不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深究,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做通俗的讲解,让学生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3.课文研读的重点是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隐含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但

110 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而让学生理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4.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引起学生思考,并在形象地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样理解合理吗‛,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的个性化理解。比如,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的核心部分是‚人生意义的发现‛,理解的重点也就是这个‚人生意义‛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过程以及居里夫人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表现,感受其中的艰难和辛苦,思考居里夫人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理解这里的‚人生意义‛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研究的执著。

5.这篇课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认识居里夫人,也不仅仅在于通过居里夫人的事迹体会和理解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献身科学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此,课文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导学生说出来,写下来。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案例 片段:

解读‚美丽‛,感受科学精神

师:同学们,1898年,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她惊人的发现,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她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师:课文哪个部分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写发现和提炼镭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

111 生:我也觉得第三自然段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最能体现她的坚定、刚毅和顽强的精神。

师:好,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著追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读到这一句,‚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我就想,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是,别人为什么没有研究下去呢?我觉得居里夫人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特别让我佩服。

师:还有谁来谈谈?

生:我觉得写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从这段话里可以知道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工作条件的艰苦还可以从这句话看出来,‚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这说明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常常有被烧伤的危险。

生:我来补充一点,从这段话里还知道,当时不仅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而且实验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里有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可能‛的意思就是也许能从这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出镭,也许还提炼不出。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很好!从‚可能‛这个词语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们的心血全都白费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112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败,但她决不放弃。我想他们即使失败,也会继续努力,一直到实验成功的。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把我们的这些感受读出来吧。

师:请同学们接着谈。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从这句话中的几个数字我体会到虽然工作环境这样艰苦,可居里夫人仍然坚持不懈,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才从成吨的废渣中提炼出0.1克镭,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太令人佩服了!我认为这种精神是美丽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0.1克镭大概是多少吗?它比我们的圆珠笔笔尖还要小。要从成吨的废渣中提炼出那么小小的0.1克镭,这是多么艰难呀!那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么读呢?

生:我觉得在读三个数字时应该读出漫长而艰辛的感觉。 生:我觉得‚终于‛这个词要读出一种成功的喜悦。 师:那你们俩能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明白:作者在叙述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艰辛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她和皮埃尔的对话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从他俩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居里夫妇千辛万苦地寻找新元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这就说明他们的追求目标是远大的。

生:我觉得这里还体现出居里夫妇的一种乐观精神。

师:是呀,如此艰苦的条件,如此艰难的实验,可是他们想要得到的是希望有美丽颜色的镭。他们得到了吗?读──

(生齐读:‚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师:从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居里夫人为了发现和提炼镭所付出的艰辛。我们深深地为居里夫人那种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动,这种信念和精神无疑是美丽的。正如书上所说的,‚这

113 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其他几个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师:既然课文说‚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你们为什么还觉得这是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呢?

生:我觉得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生:我也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打动。我觉得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正是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师:说得好!她把外在的美丽变成了什么呢?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还有体现她献身精神的地方吗?

生:从第5自然段的这一句也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读到这里,我就在想,做实验的时候,射线该是多么强烈呀!她知道射线对健康有害,可她还是坚持工作,我觉得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为科学献身。

师:还有谁能从其他角度谈谈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她的淡泊名利。

师: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她的这种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们知道居里夫人的每一项荣誉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她却视名利如粪土,一心只想着科学研究,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这种在名誉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种美丽。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的淡泊

114 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是的,对居里夫人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让我们怀着对居里夫人的敬意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遍。

师: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们对‚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她对科学执著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这三个方面。这种‚美丽‛是长久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还在于她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美丽‛已经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明白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所以,爱因斯坦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我想,我们如果能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我们也能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科学家,读读有关他们的书或者文章,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1.居里夫人 (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10岁丧母,家境贫困,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造。她珍惜其间艰苦而又‚完美‛的时光,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皮埃尔〃居里吸引到一起。1895年俩人结了婚。

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贝可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引

115 起她极大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终于发现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一个是‚钋‛,它是居里夫人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另一个是‚镭‛,它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巨大悲痛,承担起全部家庭责任。很快地,她又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作。

1911年,居里夫人参加法国科学院院士竞选,由于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选。但这阻挠不住她献身科学的追求。同年12月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富于牺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利用X光设备诊救伤病员。她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紧张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质损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种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2.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可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可勒尔射线。

贝可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入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理化学校校长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做理化实验。虽然室温只有6 °C,但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唯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

116 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从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她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钋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

117 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也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摘自《科学上下五千年》,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3.梁衡 (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文重点叙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经过。具体叙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艰巨和困难;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

118 地苦战攻关;‚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及其伟大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②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③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对词语的理解。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光彩炫目。

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119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课中,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补充、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后,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编小报、办墙报、搞展览。

2.出示课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特别要理解‚圆‛的意思,‚圆‛就是使完满、使周全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类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

3.这篇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可以简单宽泛地提示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抓住‚梦‛和‚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默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课文不仅叙述了千年飞天梦今朝得以圆的结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这应该成为课文研读重点。研读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过程方面,千年的寻梦过程中,中国人民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号‛的研制过程,充分表现了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120 5.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中国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体炎黄子孙自豪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比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课文后面‚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案例 片段:

细读文本,寻根溯源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神舟五号‛能顺利升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有感而发,写上批注。

生:我认为杨利伟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为太空飞行第一人,他对祖国忠诚的爱,对航天事业无限的执著,都令我们敬佩。

师:是啊,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出示一组身穿太空服的杨利伟图片,师生共同回忆2003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师:杨利伟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个小时的太空旅行,这三句话找到了吗?

生:‚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师: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杨利伟的这三句话?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是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生:我从课文第

5、6自然段看出,杨利伟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对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评价,他们是默默的无名英雄。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从‚一百一十多个单位‛‚多达三千多个‛可以看出参加研制、建设、发射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之多。

师:这么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么精

121 神?

生:同心协力。 生:团结合作。

师:对,只有团结合作,同心协力,才能完成‚神舟五号‛这样大的系统工程。

生:‚夜以继日‛这个词语仿佛让我看到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苦战情景。

师:从中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师:是啊,为了‚神舟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生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的人……‛这个句段。

师:同学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你知道吗?──(出示课件)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成功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师: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

五、相关链接

1.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122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2.中国为何要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载人航天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载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载人航天,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领域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载人航天在应用这些已有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为促进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实现,又对这些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术成果,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向前发展。因此,载人航天,对于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这些试验将不仅可以获得在地面条件下无法生产加工的新材料,还可以获得新工艺和方法。这些工艺和方法将为促进经济建设,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载人航天,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载人飞船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从太空观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探明地球的资源、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里进行了146项地球观察,其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蔓延、森林火灾、积雪的

123 覆盖融化情况等。将观察到的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可以对地质、地理、农业、生物、水文、环境污染和矿藏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3.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开始启动,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

124 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125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

126 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127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128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 (1940—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 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21* 我最好的老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

129 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②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这里的‚冒险‛是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认识过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

④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子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2)对词语的理解。

出人意料:超出人们的意料。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破绽: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饶有趣味:饶,丰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130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

131 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3.课堂交流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编造、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二、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3.课堂交流。

(1)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2)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3)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132 (4)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5)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4.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会有:(1)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随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接近真理?为什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4.教师小结: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五、相关链接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蜜蜂发声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

133 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

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摘自《京华时报》2003年11月21日,作者叶玮华。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

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范文第6篇

shè jiàn lā xián hé yán yuè sè dà chīyījīng

二、我会组词。

圈{quān( ) juàn( ) 更{gēng( ) gèng( ) 曲{qū( ) qǔ( )

叮( ) 响( ) 狼( ) 热( )( )

顶( ) 晌( ) 猎( ) 熟( )( )

三、我会找近义词。

悲惨( ) 审视( ) 教诲( ) 劝告( )

盘缠( ) 结实( ) 本事( ) 孤单( )

四、我会选。

准确 正确

1.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在预定的地点( )地着陆了。

2.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 )的。

严格 严肃

1.看到同学们都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 )了。

2.对于我们的行为习惯,学校要求很( )。

五、我会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1.难道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2.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怎么能到达出国呢?

六、我背我填。

1. ( ),亲口尝梨知酸甜。

2.莫看江面平如镜,( )。

3.我们应该相信( ),看到是( )就画成( )。

4.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算不晚。这是《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拓展阅读

七、我读我做

(一)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1. 它飞得慢,是因为( )。

2.它叫得悲惨,是因为( )。

3.它听到弦响,就掉下来,是因为( )。

4.读了这段话,我想对更羸说: 。

(二)

有一天,一头小驴出去散步,不巧遇上了一只老虎。老虎逮住了小驴,张开血盆大口要吃小驴。小驴灵机一动,对老虎说:

于是老虎说了声好,就跨上了驴背。

小驴背起老虎向一座山顶走去。登上山顶,前面是深渊。小驴猛一转过身,腾起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老虎从背上滑下来,像个冬瓜似的咚一声掉到深渊里去了。

小驴望着深渊,开心地笑了!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聪明的小驴会对老虎说些什么呢?试着在横线上写一些。

上一篇:森林防火工作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社区辅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