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

2024-03-18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基金从诞生至今,已有5年时间,目前基金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产品比较单一、销售渠道正在制约基金市场的发展。我认为,要想突破基金发展的桎梏,创新势在必行。如果货币市场基金能在近期有所突破的话,基金业会有大的发展。从美国的基金发展历程看,可以说,货币市场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和推动了其整个基金产业。

我国5年的基金发展历程浓缩了美国30年的基金业历史。以美国的经验看,货币市场基金应该是基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认识货币市场基金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MMF),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971年,华尔街两名证券商正式创立了货币市场基金。美国创建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初动因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Q条例”废除后产生的利率歧视。“Q条例”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利率促使经济扩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形成滞胀现象。由于“Q条例”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5.25%~5.5%的规定,使得公众对存款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在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于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后,对美国基金市场产生了重要意义。1981年、1982年,在美国的基金市场上,货币基金占基金市场70%左右的份额,最高曾达到73%。可以说,是货币基金挽救了整个美国的基金市场。从美国货币基金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陷入滞胀是货币市场基金最初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人们更钟情于安全、稳定的投资方式。

与基金业的其它产品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式基金的形式。这是为了满足投资者随时提现的需;

(2)、较高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几乎接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买卖形式与便利度与银行存款也十分接近;

(3)、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货币市场基金不对投资人承诺本金安全,但其安全性并不输于银行存款;

(4)、收益较稳定。与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比较稳定;

(5)、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益,用汇集而来的数以亿计的资金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以争取到较优惠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所筹集的资金不作为存款对待,可以不必缴纳法定存款保证金,因此避免了将一部分资金存入央行带来的机会成本;它还通过选择免税投资品种提高收益;

(6)、与商业银行联系紧密;

(7)、交易不收手续费,管理费也较低。

条件已成熟

目前,我国的监管层与学术界对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可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有人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出台的时机尚未到。而我认为,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持不成熟观点的人举出的主要论据是:我国内地货币市场的规模太小、货币市场工具种类不多。

其实,我国内地目前货币市场的规模已经较大,这为货币市场基金运做提供了一个基本可行的市场环境。近几年,我国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都比较大,1999年、2000年、2001年的发行额分别为3996亿元、6474亿元、7473亿元。随着国债发行数量的增加,国债回购的品种和数量肯定也会进一步增加。另外,货币基金的推出会加快商业票据流通进程,银行可转让大额存单的推出进程也会加速。因此,我国内地货币市场工具存量规模和品种的前景是乐观的。当初台湾推出准货币市场基金的时候,其整个货币市场的规模与内地相比要小得多,货币市场工具也不比内地多。

货币市场基金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就这个层面而言,也不能一直等下去了。如果没有货币市场基金这个工具,企业和个人便都不能进入货币市场。只有让货币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更多货币工具也才可以创建出来,货币市场才能有成熟的发展。

此外,当政府进行国债回购操作时,如果没有货币市场基金,很可能出现国家卖国债,却没人接买的情况。而有了货币市场基金,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乏货币市场基金这一推动力。

操作须慎重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条例》。我认为,监管层在这个条例中应着力澄清一些重要的操作规则。

● 一个非常需要澄清的规则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该归于M1、M2,还是M3?

美国是将货币市场基金算到M2里,因为美国个人是可以开支票的。而法国将它放到M3。尽管这对货币市场基金本身的运作并不重要,但对整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运作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分类不当,它将对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如果规定投资者在银行设立的专项账户不能开支票、不能贷款的话,我预计,我国将会把货币市场基金归入M3。

● 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一定不能将商业银行排除在外。

无论是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还是信托公司,都不能有自己包打天下的想法。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势必会担心存款可能被拉走一大部分。如果相关政策再将商业银行排斥在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之外,肯定会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与发展。

我认为,监管层非但不能将商业银行排斥于货币市场基金之外,还要将它们视为主要参与者,打消它们的疑虑。目前,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市场的主要运作者,同业拆借、短期国债、票据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在做。在未来的货币市场基金市场中,商业银行除了做基金托管人外,它们还可以成立货币市场基金部门,自己做基金管理人。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仍限定在货币市场里,因此,银行做基金管理人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也并不冲突。相反,商业银行由于熟悉货币市场业务,又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 监管层还应指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同时投资于证券市场。

之所以要明确做出这样的禁止性规定,主要有几个目的:

第一、如果货币市场基金能同时进入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跟货币市场能互相投资,那么对于我国资金的整个流向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货币市场基金比较接近存款,很多投资者就是冲着这个特性才进行投资的。如果允许基金管理者将部分投资投向证券市场,不但投资风险高,还会使得货币市场的资金向证券市场大规模转移。

第二,如果允许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由于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就无法涉足这一市场。

第三,减小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杜绝违规经营活动出现。

对现金流活动季节性较大的企业而言,货币市场基金是比存款更好的短期投资工具。但如果相关政策将企业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归为基金投资,那么很多企业将无法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一般而言,国外都将此视为银行存款。因此,相关部门要制订出配套政策,以方便企业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今年,我国的资本市场正面临着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入市。未来,将会有大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势必要发展货币基金,并使其在基金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10月17日,上个星期一,中国内地的股票市场上B股出现了暴跌,最大跌幅达到7%。这种下跌连累了A股,A股指数也跟着出现下跌,结束了连续7个交易日的上涨。这有点像一个公共场合忽然有人拼命地跑,其他一些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也会跟着跑。

10月17日当天,截至收盘B股下跌了6.15%。这种莫名其妙的“闪跌”事后让投资者颇费猜想,怎么回事啊?

证券分析师的主流分析是,人民币跌了,所以B股也跟着下跌。

也许很多公司人还不知道B股是怎么回事,在这大致说一下。

B股是国内上市公司用来融港币和美元的内地证券市场。这是在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监管层担心中国的人民币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上市的融资需求,而且那时候外汇还很珍贵,所以才有了这种设置。

但是事情的发展和大多数人以为的正好相反。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中人民币占了绝大多数,而美元和港币融资却非常有限(当然,这里有个原因: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到现在,A股市场的规模大约是B股市场规模的300倍。创立之初B股的投资者主要是在内地的境外投资者(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投资者)。到后来,由于B股的流动性实在不像样,所以监管层也允许内地投资者投资B股市场。

而现在B股的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内地公司,有一些公司还是既在A股上市又在B股上市的。它们的资产是用美元或者港币计算的人民币资产(因为香港施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基本以固定汇率和美元挂钩,所以用港币计价类同于用美元计价)。也正是因为这种设计,人民币资产的美元标价会下降。

但这是真的吗?这种人民币贬值导致B股下跌的结论一个站不住脚的地方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人民币下跌预期最强烈的时候,B股并没有出现脱离整个市场走势的下跌,反而现在为什么会暴跌。

其实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B股的走势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相关性一直很微弱,更强的相关性来自于同公司A股每股价格的市场定价(既在A股上市又在B股上市的公司,它们的A、B股每股都是同股同权的),或者类比同类公司在A股的定价。简单地说,A股上涨B股就涨。

而且,由于B股的流动性和参与者远不如A股活跃,按实际价格来说,B股的估值只是A股的50%左右。人民币贬值并不会让整个B股市场抛股票。B股市场的投资者没那么敏感。

如果非要为B股此次的暴跌找原因,倒是有两条政策性因素的可能性更大。一条是今年10月14日正式生效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规定可能导致货币基金出现整体收益率下降。美元投资者会因此更愿意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作为现金管理的工具。这会使全球美元投资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另外一条政策是,中国有关部门将针对在中国内地的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的财产税务情况向其身份所在地做通报,预期这一措施将在明年年初执行。这个政策很可能引起涉及人群的财产形式的变动。而这些人和B股的投资者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

当然一个市场下跌还有咱们前边所说的“跟着跑的人”所造成的心理变化。不过不管哪种,都不值得投资者恐慌。

在B股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选择在B股上市并且质地良好的公司,它们的售价的确很便宜。这种投资有可能从两方面受益,一是A股B股合流。投资者可以B股的价格享受到A股的估值水平(这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拆迁)。另外,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内地投资者无处存放的美元有可能更多地流入B股,从而提高B股投资的吸引力。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

Research Progress of Non-monetary Benefi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ZHOU Ruifang, DIAO Aiqin, ZHU Bei, MA Wenqiao, CHEN

Guofu, LI Xiaoji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on-monetary benefit; monetary benefit

1前言

教育可产生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作为切入点,从职业教育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的起源,非货币收益的概念的界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研究现状,及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现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进行阐述。

2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相关研究

职业教育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崛起的关键。”美国前总统布什执政期间曾多次强调加强职业教育。近年来,美国一些大学开始进行高层次职业培训,如圣荷西州立大学等,培训的人才受到业界一致欢迎和好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明确指出2012—2015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2017年在“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尤其是城镇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

总之,国内、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国外均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起源 教育收益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显而易见,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富国论》中就提出了最初的货币收益[3]。劳动者通过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可以提升薪资,社会通过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废品率,提升劳动生产率,减少机器的损坏等,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货币收益便于统计分析,对于货币收益的研究不断增多。

而非货币收益体现在多个领域,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而且其外溢效应具有滞后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忽略。1890年,马歇尔提出外部性的概念,萨缪尔森、庇古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该理论。1963年,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概率越大[4]。该研究引起人们对非货币收益的重视。1984年,哈夫曼和沃尔夫两位学者正式提出市场收益和非市场收益(Non-market effect),从而将非货币收益从教育收益中分离。在此之前,关于教育收益的研究忽略了非货币收益,导致教育收益被低估[5-6]。

教育非货币收益的概念及内涵 教育非货币收益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迄今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7]。现有研究多涉及非货币收益的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

即外部性。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须补偿收益的情形。”[8]弗里德曼认为,非货币收益为“临近影响”。国内学者将教育的非货币收益定义为教育投资的间接回报,张艳等认为可通过就业年限、就业机会、劳动生产率等体现[9];吴志华等人则认为其通过保健养生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精神愉悦等体现[10];李兰兰认为其可以通过福利政策、工作环境评价、离职意愿及工作满意度等体现[11]。简言之,由于非货币收益涉及领域众多,国内外学者难以用明确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

教育的非货币收益研究现状 非货币收益从货币收益分离出来后的30年由于研究方法等问题,研究进展缓慢[6]。

对全美的高等教育进行调研实证分析后,麦克马洪得出: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非货币收益率不同,其中自由职业者的非货币收益率最高,为19%;其后依次是管理人员、医生和律师,分别为14%、13%和12%[12]。克鲁西使用与坎拉里相同的数据,以家庭背景为变量工具,获得类似的教育收益评估结果[13]。目前,研究者主要从社会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个人非货币收益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1)教育产生的社会非货币收益。

①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的外溢收益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对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包括劳动和技术。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技能,利用革新提升生产效率,在追求个人收益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增长。

②人口结构。职业教育可导致人口结构的文化结构、婚姻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③社会氛围及风气。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对子女的良好认知有促进作用,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6]。国内张秋山、付鸿彦等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犯罪率呈负相关 [15]。对犯罪人群受教育程度与处罚程度关系进行分析后,崔玉平得出教育对降低犯罪程度具有积极作用的结论[16]。此外,在社会公德方面,就业者每天吸烟数量减少,公共场所吸烟者数量减少[17]。

④社会和谐及政治民主。李德芳等人提出职业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受教育程度越高,公民意义越强,政治活动的参与度越高。

2)教育产生的家庭非货币收益。

①提高与配偶的适配度。个体随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交际范围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例如,一个拥有大学教育经历的个体比拥有高中教育经历的个体要多出大学交际群体,配偶的选择范围随之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适配度。除此之外,随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对其择偶年龄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让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择偶压力,能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配偶的适配度。

②提高子女的养育质量。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更愿意采取先进的、科学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度更高。

③家庭关系和睦。中国的家庭通常是一个大家庭,成员构成包括丈夫、妻子、儿女、公婆(岳父母)。夫妻由于现在多是自由恋爱,爱情基础较以前要牢固,因此关系相对比较和睦。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等差异较大,容易产生冲突,尤其是婆媳之间。当双方教育程度较高时,在发生冲突时,双方冷静看待问题的概率会有所提升,因此,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和睦,或可能和睦的概率更高。

3)教育产生的个人非货币收益

①行为规范。尽管都是很小的行为,但有时候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例如,黄山上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要“蜘蛛人”冒着生命危险来清理;丹霞地貌的破坏者在媒体炫耀的“战果”,被破坏的地貌却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恢复。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的行为规范意识会不断强化,不文明行为会不断减少。

②教育程度的代际转移。这是教育非货币收益在早期研究就发现的一种现象,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概率越大。

③卫生、健康观。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减少精神分裂、人格异常等精神疾病[18]。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于疾病的预防、疾病治疗的保障意识增强,同时个体自我认识能力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疏导。

④个人价值观及能力。研究表明,教育有助于农村个体克服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障碍[19]。也就是说,接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具有更好的适应性[20]。此外,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自学来提升自我能力而获得愉悦与满足[21]。

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的非货币收益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层次,或者是职业培训,关于职业教育这一块非常少。李兰兰等人研究表明:在工作前景、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等方面接受高职教育者的非货币收益明显高于接受中职教育者。李德芳等研究表明:高职教育就业者显著优于中职教育就业者,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者的个体非货币收益与家庭非货币收益大致相当,农村生源的高职非货币收益显著高于城镇生源[22]。

3 结语

当前,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较货币收益研究相差甚远,职业教育较本科、研究生层次或者是职业培训的非货币收益研究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加强,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兴武,田夏利,熊莹.职业教育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1):167.

[2]王继平.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J].中国職业技术教育,2017(25):5-9.

[3]李德方,王云珠,王君.非货币收益研究对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J].职教通讯,2017(31):78-79.

[4]Robbins L.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of the commi-ttee[R].London: HMSO,1963.

[5]李锋亮,雷虹.论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和溢出效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7(6):65-69,94.

[6]费文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的起源及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6(3):17-21.

[7]李德方,周芳,马华,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概念、方法、类型[J].江苏教育研究,2017(33):3-7.

[8]许长青.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及其内在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5(3):40-47.

[9]张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评估[J].兰州学刊,2006(2):202-203,87.

[10]吴志华,高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10(1):68-70.

[11]李兰兰.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1(2):83-88,93.

[12]MCMAHON W J. The economic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Do the benefits outweigh the cos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88(34):173-194.

[13]D’ALESSIO G, CANNARI L. Il rendimento dell’is-truzione: alcuniproblemi di stima[R].Roma, Banca d’Italia: Temi di Discussione(WorkingPaper),1995:253.

[14]周芳.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理论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3):92-96.

[15]张秋山,付鸿彦.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研究述评[J].前沿,2011(24):223-226.

[16]崔玉平.教育投资的非货币化收益:基于教育对犯罪程度的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0(2):24-30.

[17]李兰兰.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以2002届毕业生为例[J].中国市场,2013(13):100-101,103.

[18]赵恒平,闵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确认与计量[J].理论月刊,2006(4):149-151.

[19]施密特.美国的政府与政治[M].梅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Zhao Y H. 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Edu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1278-1287.

[21]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Educa-tion and fertility: selected findings from the WorldFertility Survey data[R].New York,1986:86-101.

[22]李德方,周芳.高等職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8(3):37-44.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1971年,世界上第一支货币市场基金——储备基金在美国诞生。在其后的三四十年中,我国已先后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货币市场基金。一种是2003年底,我国发行的第一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基金。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共发行该类基金67支。另一种是2013年6月13日,由天弘基金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合作推出的,兼具理财和消费支付功能的余额宝。它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只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上线以来,一年时间用户数和规模迅速扩张。截止2014年6月底,用户数已突破1.24亿,规模超5000亿元。在它的示范效应下,腾讯理财通、苏宁易付宝、京东网银在线、百度理财等也相继推出了类余额宝产品。

那么,这两种货币市场基金一样吗,是否本质相同?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是不是一种金融创新?对此,国内学术界的认识有明显差异。打开近期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我们能发现有不少学者,如王去非(2014)、阚光军(2014)、严圣阳(2014)等,他们认为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本质是一样的。相反,笔者以为,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是对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创新,其本质是不同的。

二、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本质

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简称MMF)是指由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份额来汇集投资者的资金,以基金的名义投资于安全性好、流动性高的货币市场上短期的(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其投资组合所获得的收益,在扣除一定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后,按照投资者持有的份额数分配给基金单位的持有人。

这种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本金安全。由于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品种所具有的安全性,这就决定了其在各类基金中风险是最低的。

第二,资金流动性强。该基金买卖方便,到账时间短。一般基金赎回两三天资金就可以到帐。目前,已有多只基金实现T+0赎回制度,流动性与活期存款相媲美。

第三,收益率较高。货币市场基金除了可以投资一般的交易所内投资工具外,还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及回购市场、中央银行票据市场进行投资。其年净收益率一般可与一年期定存利率相比,高于同期银行储蓄的收益水平。

第四,投资成本低。买卖货币市场基金一般都免收手续费,申购费、赎回费率也都为0,资金进出非常方便。较早的货币市场基金基本都以1000元为最低申购门槛,随着货基市场的繁荣发展,许多基金的投资门槛已降至1元。

第五,分红免税。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份额净值始终保持1元,收益每日计算,按月分红,采用“红利结转份额”的方式分配,分红免收所得税。因此,投资者享受的是月月复利计息,而银行存款只按单利计息。

可以看出,在这种基金中:第一,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着整个投资的过程,它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主体。而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它们为基金管理公司所提供的代销平台及所获得的收益,则是从属的,起辅助作用,扮演者“打工者”的角色。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用户安全性、真实性、保密性等方面的迅速提升,其显著的高效便捷性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基金管理公司也开始普遍重视自身基于互联网的直销平台建设。新型直销渠道上线后,新增货币市场基金客户中有相当数量是来自基金公司直销渠道的客户主动购买。但是,这种变革也仅仅是传统货币基金业务的触网,是货币基金的互联网化。正如目前银行业所实现的全面业务互联网化一样,它所实现的仅仅是金融领域的技术革新,而不是业务上的重大变革。这与互联网货币基金所实现的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本质

前面说过,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的本质和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本质是一样的,仅仅是销售渠道由线下拓展到了线上。但是,仅凭这一改变,并不能完全概括互联网货币基金这一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之处。也无法解释在基金网络直销、代销平台早已广泛应用的今天,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所掀起的吸金狂潮,带来的业界巨大反响。

笔者认为,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Internet Money Market Fund,简称IMMF)是一种由基金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向广大草根群体进行基金直销的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此处的电商平台意指那些可以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类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苏宁云商等。它们利用自身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货币基金开创了互联网一站式销售模式。

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基金公司的合作方是“可以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互联网企业?因为,现今的互联网时代有着“入口为王”的法则。在网络上用户进行着多种活动,如新闻、视频、搜索、游戏、购物、社交、地图、投资、支付等等。每一种用户需求都可能催生出一个甚至几个巨大的用户流量入口。而且,只要这个应用有足够的用户粘性,就可以沿着它继续拓展其他应用,进而制造商机。很显然,争夺“入口”就是各互联网企业不惜血本进行电商大战的根本原因。由于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入口,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资源,合作方基金公司几乎可以零成本地接触到如此庞大的客户资源,从而推动基金规模的大幅度增长。

在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中,基金公司与其所依附的互联网企业,是两个并行的收益分配主体。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而互联网企业收取销售费,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互联网企业不过是扮演了像银行一样的基金代销角色。其实,这种认识明显忽略了互联网企业所具有的特质。

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没有传统银行所受到的监管限制,可以从互联网商业的思维出发,为金融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和能力。而且,互联网企业往往以客户体验为首要目标,恰能弥补我国金融服务业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不足。另外,互联网企业还可以把从金融服务中所获得的收入全部返还给客户,甚至把其他收入贴补给客户,这也是互联网企业为争夺入口所惯用的手法之一。而银行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长期依靠利差和服务收入为生,历史负担较重,迫于监管压力,一般创新动力不足。同时,掌握互联网入口的企业保有着巨大的个人用户群。多年积累的用户交易数据、消费习惯数据等,都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宝贵的商业价值。互联网企业发掘的是个人用户的资产价值,而非像银行一样注重机构客户的庞大资产。互联网货币基金重视碎片化资金的积累,设计符合资产规模小、消费习惯各异的个人客户的基金产品。互联网企业与生俱来的草根属性和平民化发展战略,更有利于我国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其实,“互联网货币基金”和“货币基金互联网化”这两个概念,就如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这两个概念一样。一个是互联网企业走向金融,引发金融行业的真正变革。另一个是金融行业触网,形成金融互联网。货币基金亦是如此。基金管理公司开发自身的线上直销系统,银行将基金植入自身的网络平台所产生“银行系宝宝”,以上种种我们皆可以归为货币基金互联网化。因为,诸如此类的变化仅仅是金融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带有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要素,从而也就不具备互联网企业的本质特征。只有互联网企业将基金植入自身的电商平台,利用多年积累的电商交易数据与第三方支付数据,帮助基金公司开发适合电商用户需求的基金品种,进行恰当的资金流动性安排,才真正体现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本质。

四、从余额宝身上看不同

下面,我们以余额宝为例,从其创新特征中能明显感知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不同。余额宝是阿里巴巴控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针对支付宝账户余额推出的一项增值服务。余额宝自2013年6月13日上线以来,截止2014年6月底,用户数已达1.24亿,基金规模达5741.60亿元,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地位。归纳起来,这类基金的突出特征是:

第一,投资门槛低。余额宝自出世以来,被社会各界亲切地称为“草根阶级的理财神器”。其最低投资额低至1元。在此之前,普通货币基金的购买门槛大多为1000元。收益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则需要5万至10万元。而为高端群体设计的理财产品,则投资额动辄百万起。余额宝这一小小的降低投资门槛的举动,一下子将理财意识有效地带入了年轻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中,在全民理财意识的普及中贡献极大。

第二,收益较高。从余额宝2013年6月13日至2014年12月31日,每天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数据可以算出,它的平均收益率为4.89% 。其流动性可与活期存款相媲美,但收益率却是活期存款利率的14倍,并高于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同时,与银行理财产品也有一拼。这种高收益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利率双轨制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也与互联网企业将所获销售费补贴给客户,以吸引更多客户流量有关。

第三,收益每日结转。余额宝内的资金每日计算收益,且收益每日结转,自动转增基金份额。因此,余额宝内的资金享受的是以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复利计息,即日日复利。这比银行储蓄存款的单利计息、传统货币基金的月月复利都要高。

第四,T+0赎回机制。余额宝中资金可以随时转出。主要途径是:转出金额实时到达支付宝账户,余额每日限额5万,每月限额20万。再由支付宝账户余额转账到银行卡或其他账户,资金2小时内到账。这在传统货币基金中只有少数基金能做到。

第五,支付功能强大。由于绑定了支付宝,余额宝随即具备网络消费、免手续费转账、信用卡还款、支付公用事业费等多种支付功能。客户使用余额宝支付,事实上即为对货币基金份额的实时赎回。货币基金只有支付功能的完善,才能使其具有高度流动性,成为活期存款的理想替代品。由互联网龙头电商企业开发的余额宝,目前已将线上支付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唯一缺失的便是线下支付功能的突破。由于互联网企业缺乏相关支付牌照,因而由线上向线下支付的突破还需时日。

第六,投资者均为个人。余额宝的市场定位与传统货币基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大相径庭。它主要以电商平台消费者的碎片化资金为目标,作为“购物钱包”的附属增值功能而存在,这是余额宝的客户群体和资金来源。以个人投资者为客户群体,以网络消费为主要资金流向,这使得余额宝的流动性比一般货币基金产品更为可测、可控。传统货币基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户均投资金额远远高于余额宝,用户数则远远少于余额宝。由于机构客户资金量庞大,在新股发行、年底等特定节点,往往会迅速撤资。其赎回行为常常会给基金规模及投资效率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基金的收益率。而余额宝的申购赎回高峰,根据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阿里巴巴多年积累的交易数据,是比较容易预测的。同时,由于投资者的户均余额较小,因个别投资者撤资赎回对基金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第七,大数据分析。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头寸做预测,对申赎情况进行预测。传统货币市场基金在投资的安排上,一般在季度、半年和年度末会遇到大规模赎回,主要是因为机构客户一般会在这类时间节点有集中性的操作。而余额宝由于其全部投资者均为个人客户,其中大部分客户又以网络购物为主要资金需求,而客户的消费行为又是有规律的,这就为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估资金流动趋势提供了依据。余额宝的“资金流出预测系统”每天在6个时间点,对淘宝、天猫上通过余额宝进行的赎回、消费、转账、提现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收集。应用大数据分析后把结果及时传输给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再利用模型预估次日余额宝的规模,相应安排资金投放。该系统资金规模预测误差不超过5%。

第八,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人们面临信息泛滥但仍知识匮乏的窘态,将价值巨大但利用密度低的数据有效转化为高质量信息。然而,如此巨量数据是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利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

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平台经过数年的搭建和发展,已经可以很好地支撑起大数据应用,以及基金的新型云直销系统和云清算系统。自2013年9月天弘基金将自身技术系统搭载到阿里云平台以来,更加顺畅的基金直销平台体验使得余额宝用户数量由1300万猛增至1.24亿,基金规模由原先500亿现已接近6000亿。而清算系统的设计能力支持单日消费订单数最大达数亿笔,通过部署几十个RDS数据库、几百台服务器,使清算时间在3小时内完成。同时,余额宝每天仅需3.5小时便可完成全部用户的收益发放,最大程度发挥货币基金的复利优势。而传统货币基金大多受限于技术能力,选择收益按月分配的方式。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云平台对移动支付的影响。据统计,2013年,支付宝手机支付完成超过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从移动理财来看,55%的余额宝用户在手机端进行余额宝申购,手机端的余额宝申购金额占比62%。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没有高效云平台的帮助。

第九,网络协同效应。余额宝的成功,其高利率固然是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网络(如天猫、淘宝、聚划算)、支付宝以及余额宝三大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和正向的网络协同效应。阿里的各类电商平台上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存量客户资源,这些客户正是形成网络协同效应的基石,为支付宝和余额宝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同时,支付宝使平台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巩固了平台客户资源这块基石。余额宝的推出又增加了对既有客户的增值服务,增强了阿里电商网络与支付宝对现存客户的吸引力。同时,也通过较高收益的理财服务吸引了更多新客户加入到它的支付宝网络中,使他们成为其各种电商网络未来的潜在客户。电商网络、支付宝以及余额宝,就像三个相互联动的大齿轮,在巨大的网络协同效应下相互加速,使得阿里巴巴这个经济生态系统迅猛发展。这也是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在外延上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又一大差异。

总之,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不仅仅是简单的货币基金触网、销售渠道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它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模式创新、业务变革,从而拥有了不同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特质,也有了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独到之处。另外,在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中,相较于基金管理公司,互联网企业显然起着主导作用,占据着更重要的主体地位。这都是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与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不同之处。

(作者:黄梦哲,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兴,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黄忠伟,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

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通常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债回购从银行间国债市场得到资金。二是利用信用拆借从银行获得资金。近年银行间拆借市场对一些券商和基金的开放,改善了券商的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三是利用股票质押从银行贷款。

第二,个人储蓄资金入市。虽然政府部门一再表示要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但由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太少,收益风险结构不匹配,尽管银行利率很低,投资证券市场的意愿不强,大部分居民仍然把储蓄作为第一选择。

第三,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政策仍是空白、尚未解冻。如果开放股票质押贷款,个人与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

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间顺畅流动,我国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资金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资本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存贷差不断加大;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急切地需要进入更有效率的投资渠道;由于缺乏资本性资金,国内不少企业具有非常迫切的上市融资要求,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因缺乏短期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得不致支持,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寻求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违规操作。

发达国家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途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往往只有时间上的意义。资金在金融市场是为了追逐利益,两个市场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货币市场和包括公司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是紧密联系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是利率渠道。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正常情况下,长期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同步的,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金的供求,从而间接影响长期公司债券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工具的定价基础。

二是资金渠道。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场所,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和紧缩,都会传递到资本市场上。

三是金融工具渠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并非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与掉期等,很难说是长期金融工具还是短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两个市场上都起作用,从而使两个市场联系更紧密。

在发达国家,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出现,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自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障碍与风险分析

所谓的对接、创新,很容易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寻租手段,或是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罔顾风险、诚信与商誉的工具。而这些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对其他工商机构更加致命的威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够成熟,并且市场参与各方都缺少渐进、摸索的过程,两个不成熟的市场对接,即使是低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仍会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行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所蕴含、派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个新问题,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机制和经验,政策监管调控的难度更大。

在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有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制约和自律不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有着特殊的风险。

首先,如果对接程度较高,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本市场风险大增。市场对接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更多地传递到银行体系,使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量货币市场资金不加监控地涌入股市,可能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银行还将为此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困扰日本10年之久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经济特别是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1997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挽救香港的银行体系,1999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信用交易导致交易规模极大扩张有关。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我国证券公司等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的套做和循环,“连环贷款,连环投资”,使其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成倍放大,推动股价不断往上攀升。非流通股股票抵押贷款既存在重复抵押的可能,也存在这样一种放大机制。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就会断裂,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应把握好银行资金入市的有效监控,及时防范风险。

其次,市场对接本身对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一个例子: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乃至金融风险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最终可能导致坏账失控的风险。

第四,市场对接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甚至衍生产品,对这些产品设计、销售、运作和监管,也要求从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以往的人民银行,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被看成是消防队、警察,主要是因为这些监管机构忙于查处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在风险查处理念下始终走不出防范风险、查处风险、处置风险的怪圈。现在,转变观念,要转移到风险监管上来。首先要向风险评价转变,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在风险评价的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就不会疲于奔命,局限于仅仅是建台帐、跟踪检查之类的工作。监管当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看整个系统的风险程度有多大。

对策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势在必行的,由此需要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打好基础;证券公司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慎行。推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对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接如果只是为资本市场放水,很可能养出的是一批 “腐败大鱼”,让极少数人从非法的途径先富起来。这样的做法,丝毫无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市场秩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不够谨慎,对微观而言,是加剧投机。对宏观而言,是加剧风险。

银行业、金融业的经营靠的是诚信,诚信是要时间来证明的,这是国际上成功大行都是百年老店的原因。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一些岔子,淘汰一批,以谨慎的态度推动,才能减少不利冲击,而渐渐涌现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渐进。完善市场,监管先行。推进对接不能只考虑个别集团或个别层面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例如,中国股市为国有经济服务造成目前的进退两难;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财政买单,不仅没有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还形成银行的道德风险。没有监管,或者监管松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以后要解决,其成本将大大高于监管成本。

目前阶段,主要是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首先,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其次,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第三,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此外,可以尝试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创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出路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撑和引导。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大关键。央行正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取得一些进展,与之相对应,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动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创新完全实现之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将十分紧密。

积极推动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互动。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所取得的每一进展中,会形成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次机遇。

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管的体制和问题。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以其为中心。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银行业的监管必须高起点,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各国以及国际财团、金融巨头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是必需的。要想取得与外资巨头竞争的相同起跑线,监管、内控的基准应该一致。一体化市场竞争中评价所有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标准,不会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遗留问题而网开一面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性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投资模式。因此,风险资本来源和退出机制很重要;文章分析了内地风险资本来源的现状,探讨了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的必要性,最后就发展内地与香港风险资本市场合作提出了具体的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风险资本募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模式与对策

一、 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投资模式,是指投资者参与某个新兴公司在创业期或拓展期的一种具有高风险或同时具有高回报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运作的主体组件是风险资本供给方(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运作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需求方(风险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筹资、投资、退资、回报等环节,最后一般以企业实现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期望为终极。可见,资本来源固然重要,退出机制更重要。我国内地风险投资发展很快,资本风险募集渠道不宽的原因很多,在吸引海外资金方面,缺乏跨境合作的模式创新和吸引策略就是其中一个。本文从内地宏观经济环境改变对风险融资的影响出发,分析并评价内地风险资本来源的现状,进而分析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模式与对策。

二、 内地宏观经济环境改变对风险融资的影响

2009年内地成为世界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年度辉煌为内地风险投资和发展带来美誉,曾一度被媒体称为风险投资“中国年”。随着人民币基金募集成为风险融资主流,在创业板财富效应下,2009年内地各路基金积极进入风险投资业,热情高涨的人民币基金拓宽了风险融资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和选择风险投资,然而,宏观经济环境是动态的。自2010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自去年以来到2011年4月23日为止中央银行已经是第10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法定准备金率高达20.5%;近日央行行长也表态,我国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无上限。二是自去年10月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央行已经第四次加息。三是银监会要求严查银行贷款。从国家这些收紧的货币政策来看,未来银行放贷的规模和渠道一定是收缩的,对风险投资业的影响有几种可能性。其一是资本来源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贷款会更难了,即使得到了贷款,其利息成本也会上升;其二是紧缩货币政策必然会影响基金及其它形式的民间资本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所以,目前形势下内地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依然较窄,面对严峻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非常必要。

三、 内地风险资本来源现状的分析

1. 风险资本来源中外分布。内地风险资本来源总体是两大类,一是政府扶持的投资;二是各种投资机构募集的风险基金,基金中有人民币和外币,占主流地位的是人民币基金。据中国风险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国内有136支基金完成募集,其中,人民币基金116支,占比为85.29%;人民币基金的募集规模达到505.60亿元,占比为52.49%。完成募集的外币基金20支,占比14.71%,外币基金的募集规模为457.69亿元,占比为47.51%。

从2005年~2009年风险资本来源中外分布来看,2005年至2009年间,本土金额最低是2007年占44.37%,最高是2009年占80.72%,其他的年份基本平均;海外金额最低是2009年占19.28%,最高是2007年55.63%。从这一意义看来,如果不是突发事件金融危机,内地风险投资利用海外资本的水平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换句话说,海外资本投资内地的力度不会减少,今后引进海外资本的潜力还很大(见表1)。

2. 中外风险资本的强度分布。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来自于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的投资强度在2006年以来均在递增,显示本土的投资风险资本实力及投资力度在加大,内地的投资强度平均在5 000万元以下;海外资本的投资强度相对在较高水平,其中2006年就高达7 977.46万元/项,2009年达到10 429.69万元/项。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单项的投资力度海外资金比内地风险投资力度强,内地风险投资也需要外资资本的引入和海外基金的补充(见表2)。

3. 内地风险资本退出情况。根据中国风险研究院的相关调查,2009年最重要的退出方式有两类:一是股权转让,二是上市退出,两者分别占65.9%、28.32%。特别是2009年我国创业板的推出使得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可以通过在创业板募集资金及其股权的转让来实现风险投资的价值。虽然股权转让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通过上市退出或许才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内地风险资本来源在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下随着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而得到拓宽。对内地风险资本来源总体评价是:一尽管内地本土资金额所占的发展份额比海外资金额所占的发展份额大,但对单个项目投资的强度内地风险投资的资金不如海外资金强度大。因此,在资金来源会受到内地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从行业发展和单个项目投资的强度需要来看,内地风险投资需要外资资本的引入和海外基金的补充,未来继续积极引进海外资金依然是内地风险资本来源一种重要的渠道和举措。二从表1来看,如果不是突发事件影响,海外资本投资内地的力度不会减少,内地风险投资利用海外资本的水平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今后引进海外资本的潜力还很大。三从内地风险资本退出情况来看,创业板的推出财富效应将会积极影响海外资金追逐风险投资价值而进入到内地的风险投资领域。由此可见,如果进行融资模式创新、争取成熟的资本市场支持、策略地将海外热钱以固化的投资形式转化为内地的风险资本,让这些资金最终也能实现货币的价值,不但有益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 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引进海外资金对内地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引进的外资属于是一种中长期的权益投资,可以补充我国风险资本的不足;并且可以达到我国风险投资来源的分散化。第二,由于海外资金的投资强度较高,可以发挥海外资金的资金优势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险投资,而且有助于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造。

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对内地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曾提供过投资和技术支持,比如广东等地就与香港在资金和技术、资本运作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就结成了联盟,双方形成了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内地与香港发展资本市场合作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合作双方而言,内地尤其是广东、深圳在合作中将获得风险投资发展需要突破的资金瓶颈的好处;香港更多的是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通过其较成熟融资平台、每年将短期流入香港的“国际热钱”在合作中解决出路。从2010年10月至今,据有关的经济媒体报道流入香港的“国际热钱”估算达到6 500亿港元。可见,香港可以通过与内地在资本市场合作中减轻此类负担。二就两地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两地合作为内地的创业板与香港的创业板做大做强提供了战略契机;如果双板联合,内地上市门槛较高导致上市市盈率较高,香港上市门槛较低而上市市盈率较适中,则可以优势互补地解决两大市场的发展和内地风险企业的上市难问题。一旦设计好这样的风险资本退出的环节,社会上充裕的资金就会得到固化进入到实体经济中,会较好地解决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

根据2003年3月开始执行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必备投资者在创投企业存续期内不得从创投企业撤出。特殊情况下确需撤出的,应获得占总出资额超过50%的其他投资者同意。另外创投企业中属于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等收益汇出境外的,应当凭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的分配决议,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外方投资者投资资金流入证明和验资报告、完税证明和税务申报单(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应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减免税证明文件),从其外汇帐户中支付或者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汇出。可见,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合作必须遵循推动与发展的原则一步一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五、 内地与香港合作风险资本市场模式与对策

推动和发展内地与香港风险资本市场合作模式适宜分两步走:近期模式是建立两地政府要在共同打造风险资本运作基本平台上先做好引资接种工作。远期模式发展两地风险资本市场的区域化及国际化合作形式。风险资本合作形式具体包括建立内地与香港风险资金联盟和创业种子资金、建立区域风险投资专业技术管理联盟、建立两地高新技术产学研基地,特别是两地政府要出台政策为两地风险投资发展及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准备条件。

1. 近期模式与对策。

(1)近期模式:内地与香港建立联合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和合办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科技孵化器的创业运作和投资发展较为成熟的风险企业。

(2)为达到近期目标,内地与香港方面应采取下列相关策略措施:①政策上吸引外资投资内地风险企业为促进风险投资企业发展,两地政府在法律、税收、政策上及公关方面积极争取香港风险投资机构、驻香港的外国风险投资企业和其它资金组织到内地设立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资金和向未上市的内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同时适度地放松香港或境外短期资本流入的控制,推进外资投资银行的跨境互设和创造条件建立内地与香港风险投资种子资金联合体。②本阶段内地的证券中介机构也可适时通过建立港资风险投资基金试点的形式,开通香港风险投资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通道。③在引资接种方面,内地政府及内地风险投资机构要积极优化地区的风险投资软环境,以引资为主、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首位。优化软环境配套主要是要求目前内地在项目的筛选机制、引进人才和建立产学研的做法要学习国际做法,特别是学习香港作为国际化较早的地区其在风险投资管理上及金融运作上的经验。④在2年到3年内,试点地对不满足深圳创业板门槛条件的国内风险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在香港上市,对已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也可以到香港再上市,初步实现两地创业板联盟。⑤在5年之内,实现全部深圳创业板和部分深圳主板的风险投资股在香港市场的二次上市,同时实现现阶段在香港上市的风险投资股在深交所的再次上市。

2. 远期模式与步骤。

(1)远期模式:两地创业板的高度联动,实现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一体化。从融资功能到投资功能,再到资源配置功能,最后成为两地创新经济的资金支柱,内地与香港资本风险投资市场的融合将会经历一个渐进发展的曲折过程,但风险投资市场的融合是两地的资本需求者(即融资方)和投资方共同的选择。要达到无障碍地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任何一地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与地域偏好自由选择任何一地或同时在两地进行投资,逐步推进和实现内地与香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一体化是最终的归宿。

(2)远期对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内地与香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还应在以下各方面做好配套的工作:①统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硬件系统、交易系统和清算系统。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硬件系统、交易系统和清算系统的一致,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市场参与者各方的成本,有益于推进参与者进行跨境交易,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一体化。②统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软件系统。两地软件系统的统一,可以降低跨境交易的交易成本,从而方便跨境的市场参与者。③建立同一股票市场(交易所市场)。随着两地金融联系的加强,包括建立同一场外股票市场。建立两地同一场外交易市场,保障两地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从而促进香港与深圳创业板交易从联盟到最后的统一,实现做大做强。④编制同一市场指数。通过编制同一市场指数体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价格同步、交易趋同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张元萍.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模式.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陈浪南,白淑云.粤港澳与香港澳金融一体化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10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

4. 林晓燕.2009年欧洲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报告.中国风险投资研究,2010,(3):52-54.

5. 张倩.2009年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报告.中国风险投资研究,2010,(3):46-51.

6. 黎志明,宋劲松.深圳创业板市场融资与投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粤港澳金融一体化研究”(项目号:03JDXM79001)。

作者简介:陈浪南,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淑云,厦门大学金融系博士生,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4-20。

上一篇:公共行政民主责任论文范文下一篇:购物网站营销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