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

2023-09-20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第1篇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剩余

劳动力为寻求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必然向农村以外转移。所以,劳务经济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黑龙江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向农村以外转移的“推力”更强。

农业比较效益低。据湖南省2000年农业生产效益调查:每亩水田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仅150.7元(不含劳动力成本),若扣除用工作价,每亩的纯收益只有16.6元。养猪的纯收入也不高,平均每头只有43.3元。农业效益如此低下,所以农民说“辛辛苦苦种养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

乡镇企业不景气,促使农民外出务工。近几年来,关并“五小企业”,大部分乡镇企业转制,乡镇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迫使农民外出寻找工作。仅攸县就有近1万乡镇企业职工北上南下寻求新的就业门路。

外出打工收入相对较高是主要的拉动因素。目前,农民外出一般是到县城、大中城市,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弃农进城转入二、三产业符合人口流动总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的规律。据调查测算,2000年湖南省外出务工农民(含季节性外出人员)人均劳务收入达4339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出一倍多。外出从事劳务,如能找到比较固定的工种,每月收入少则400-500元,多的达到1000元左右,月平均工资为600元左右,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得多。因此,农民总结说,“早外出早富,迟外出迟富,不外出不富”。

城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劳务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各地更加大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经济增长和各项建设投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劳务市场。

城乡差别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而城市较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准、娱乐和文化上的优势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居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比较强烈。

二、现阶段“劳务经济”呈现的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规模比较大。据2000年抽样调查,湖南省农村外出从事劳务者达842.3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总数的

30%。其中,到外乡的人数92.7万人,到外县的人数110.1万人,到外省的人数403.3万人,在本地从事劳务的人数为236.2万人,分别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11.0%、13.1%、47.9%和28.0%。

“劳务经济”增势强劲。据510个农户调查结果表明,今年1-5月,调查户共有常住人口1966人,劳动力1343人,其中,劳动力外出人数为43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人,增长8.7%;外出劳务天数为41066天,比上年同期增加5226天,增长14.6%,平均每个外出人员在外时间为3个月以上。在外劳务者中,出省人数为20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人,增长5.9%。由此推算,今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务人数将达到915万多人,其中到外省的人数将达到455万多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32.6%和16.2%。

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调查的436名1-5月外出务工的人员中,男性约占65%,女性约占35%。30岁以下的占55.3%;31岁-45岁的占31%;46岁以上的占13.7%。

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外出从事劳务的一般是文化素质相对高一点的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据攸县农调队调查,目前攸县在外县、外省从事劳务打工的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的约占2.1%,中专文化的约占7.2%,高中文化的约占14.4%,初中文化的约占58.8%,小学文化的约占16.9%,文盲或半文盲占0.8%。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远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

外出劳动力分布较广。据调查,目前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中,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新疆、西藏也有湖南农村的打工者;有13.1%外出劳务者分布在省内各个城市;有18%的分布在外县外乡中;还有19.9%外出劳务者在本乡镇范围内,在当地乡镇企业劳动的人员有8.7%。

外出劳务主要靠“三缘关系”,存在明显的自发性。目前农村劳力外出主要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行外出闯世界等方式。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培训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也有,但比重不大,农民自发组织十几或几十个人打工的较多。有的外出打工人员由于没有熟人介绍和门路,在外地转了10多天,找不到工作,只好打道回府,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上几百元。

外出劳务者大多以“非正规就业”方式从业,并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的特点。目前,湖南省农民外出劳务大多是非正规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以体力劳动和经商为主;多数外出劳务者一年以内从事过多种职业。农村外出劳务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或种植责任田,有50%以上外出劳务人员一般只在春节回家一次;如果家庭缺乏劳动力,责任田则转包给他人,个别地方也存在抛荒现象。有40%以上的外出劳务者是农忙在家,农闲外出的“候鸟型”打工。

三、“劳务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从事劳务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农产品价格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进小城镇和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2000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97元,其中劳务性收入就占了1/3以上;农民农业纯收入下降15.5%,人均纯收入还增长了2.3%,主要是由于劳务收入增长了13.5%。

据对510户调查,今年1-5月外出劳务人员人均劳务总收入为1919.5元,比上年同期的1785.4元,增加134.2元,增长7.5%。如按常住人口计算,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有425.7元,比上年同期的365.7元,增加60.1元,增长16.4%。这充分反映劳务收入的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出从事劳务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湖南省目前农民出省劳务人数达400多万人,相当于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一半,并且已经超过了全省乡村从事非农产业人数的一半,出省劳务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缓解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市场,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许多典型事例也说明,一些农民工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兴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

劳务输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在黑龙江省一些地方形成了滚滚的“打工潮”,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一些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或应运而生、或不断壮大。2000年庆安县全县输出的劳动力达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1%,收入达2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其中,仅在深圳市从事“的士”的劳力就达2000余人,包租或购买“的士”1000多辆。“劳务经济”的迅速扩张,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外出劳动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据有关部门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约有15%-2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农村劳动力功不可没。其次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是脏、累、苦等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既满足了城市用工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第2篇

通过分析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可以真实的把握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生成规律, 从而探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特征的积淀, 也可发现与舞蹈相关的其他文化特征, 这是明确民族原生态舞蹈风格特征的重要环节。不管是原始舞蹈形式的遗存还是原始观念的融入, 都证明了民族舞蹈和历史紧密相连的原生态特征, 属于民族舞蹈文化构建中的核心要素。民族民间舞蹈在肢体动作上较为简单, 也没有复杂的队形变化, 只是通过全族人的参与, 更好的彰显出特有的凝聚力, 让人在领略舞蹈魅力的同时, 感受到丰富、震撼、生动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伴随着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治、文化等受到全球化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处于弱势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剧烈冲击,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民族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 都需要确立相应的经济类型, 但是其经济发展的状况, 往往取决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特定区域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本民族进行文化创造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是重要的物质前提。原始舞蹈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形态下的特殊反映, 体现出强烈的区域性色彩和民族特点, 对于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文化中的原始舞蹈遗存属于一种智慧的结晶, 民族民间舞蹈可以更好的看出古老遗风及别样的情感表达, 并且能够体现出原生态的文化生活, 从而彰显出独特的古朴风貌。

一、民族舞蹈中的区域性特征

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 民族的迁徙、商贸的往来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 都让不同的地区沉淀下不同的历史文明。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 现阶段仍然没有摆脱人背马驮的状况。在生产方面, 仍然是原始的游耕农业, 刀耕火种及粗放耕作仍然典型。在文化方面, 西南地区更是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习俗和祭祀活动, 面对此类境况, 原始舞蹈更重视流传、发展。民族舞蹈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因此在很多民间舞蹈中, 都能看出历史的遗存。任一种民族文化都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中, 从而反映出特定地区的时代性质。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民族舞蹈总能彰显出特定地区的宗教信仰, 西南地区有一部分舞蹈主要表现驱邪送鬼的情景, 由此可见丧葬祭祀在舞蹈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主要的原因是这类舞蹈包含着深刻的民族历史内涵, 通过合理运用山地民族丰富的下肢动作, 彰显出独特的地域风采。舞蹈表现出的民族原生态特征也体现出区域性文化魅力, 更好的体现历史积淀和强烈的民族历史继承性。

二、区域性民族舞蹈中的原始性和民俗特性

区域性民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的原始性和民俗特性非常重要, 同时体现出十足的内涵, 值得区域性民族舞蹈的发扬和传播。通过舞蹈模拟劳动并颂扬劳动, 同时借助于舞蹈宣泄出自身的情感, 表达出相应的愿望, 从而更好的传承信仰, 这是远古时期人类谋生的主要方式, 更是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区域性色彩的西南边陲地区, 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可以彰显出鲜明的节奏, 同时结合单纯质朴的情怀, 衬托出先民们模拟劳动的情景。在唐代以来, 佤族自称为瓦, 属于境外居住较早较多的民族。佤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大山深处, 平坝较少, 因此统称为阿佤山区。佤族意识形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 他们从事最盛大的活动便是“木鼓祭祀”仪式。佤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和具体的生产水平, 整个佤族创造的历史文化, 都在其相应的民族舞蹈中充分展现, 很多舞蹈体现出浓厚的原始性和民俗特点, 体现出较为典型的原始观念特征。

三、区域性民族舞蹈体现出的生命意识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很多民族多有生殖崇拜的传统习俗。原始舞蹈文化中, 最早兴盛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种的繁衍”, 经历了直接或间接写实、隐喻的两个发展阶段。具体的形式包括四种, 首先是直接写实的方式, 利用舞蹈形象直接传达出生殖崇拜的题旨。云南地区的彝族、苗族非常热爱跳“葫芦笙舞”, 主要是根据葫芦多籽的象征, 笙又与“生”相同, 意味着祈生之意, 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主要是衬托出绵延不绝的繁衍后代的期望。怒族属于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相对古老的民族之一, 后代统称为怒族。怒族传承下大量的原生态舞蹈, 以至于成为当代最宝贵的财富。怒族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但是其中却不失深刻细腻的味道, 旋律刚健有力, 体现出极强的节奏感, 始终保留着古朴豪放的原生态风格。怒族在举行婚礼的时候, 客人们需要尽情的吹口弦, 同时还需要弹达比亚, 如此通宵达旦。怒族婚礼舞蹈很有特色, 《生育舞》就是婚礼中的舞蹈, 舞蹈通过达比亚的琴声讲述了有关人类繁衍的古老故事, 结合舞蹈动作分析, 舞蹈细节上会涉及到挺胸抬头后仰、开胯前俯扣胸等, 从而展现出女性在分娩时强烈的痛苦感。舞蹈能够让冲动的情绪得以释放, 同时也让生命自由自在的宣泄, 确保人类情感在文化创造和审美追求的过程中逐渐进化, 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区域性民族舞蹈的集体意识

怒江流域属于怒江区域文化的中心地带, 属于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 怒江区域的民族文化保存了当地生活的历史遗存, 展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怒江区域内的原始遗存体现在较为落后的生活方式上, 从而彰显出古朴的民风和传统的礼俗等。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 人们只有更好的栖居在集体群居形式下才能生存, 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舞蹈, 大多是以群舞的形式出现。群舞的形式展现出人们生活及生产的方式, 同时彰显出他们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质, 表达着自身的民族情感, 为民族文化的生成奠定重要基础。在清朝时期, 傈僳族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展现出很多原始社会的痕迹, 但是在同样的区域中, 其他的民族早已进入封建社会。傈僳族依靠着某些动物提供的食物, 感受着生存的力量与生命的威胁, 因此会对某些动物产生敬畏心理, 于是将某些动物当做氏族图腾来崇拜, 或者称为氏族的保护神。傈僳族中有大量的原生态舞蹈保留着图腾文化, 图腾社会的舞蹈和氏族部落生死相依, 所以参与者基本上是整个民族, 他们都以狂热的激情和严肃的态度参与到各种原始舞蹈活动中。这种集体意识凸显的过程, 能够更准确的显现出区域性民族舞蹈的内涵, 同时彰显出区域性舞蹈的特色, 适合传播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五、区域性民族舞蹈的同一性

独龙族原生态舞蹈中多是祭祀性舞蹈, 如剽牛舞。在每年的冬腊月间, 中缅独龙族会举行“剽牛祭天”仪式, 这种祭祀舞始终流传于贡山县独龙江乡。在这期间, 周边及缅甸的独龙族人都会跋山涉水至此, 当庆典开始时, 主持年祭的家族长或巫师会将牛拴在广场中央, 让妇女们将珠链挂在牛角, 将麻布披盖于牛背之上, 等到祭品摆好之后, 由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 面向东方叩头并祷告。整个过程庄严肃穆, 需要一个十分勇敢的猎手对准牛的腋下猛刺, 当牛倒地之后, 应该迅速将其分割至若干块, 参与庆典的每一个人都会分得一份, 共同祈愿来年的粮食丰收。类似于这种象征民族文化的宗教舞蹈仪式对于族人至关重要, 这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区域性民族舞蹈的同一性能够彰显出民族独有的特殊魅力, 更好的体现出区域性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由此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风采, 更好的彰显区域性民族舞蹈的价值, 这种原生态文化特征的凸显, 让区域性舞蹈的色彩, 同时当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显现出来的时候, 还需要关注区域性民族舞蹈的传承, 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 将区域性民族舞蹈更好的传承并发扬, 逐渐成为本国特有的舞蹈文化瑰宝。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殊形态, 在区域性浓厚的地区, 能够彰显出独到的原生态文化特征。不管是原始舞蹈形式的遗存, 还是受到原始观念的冲击, 都印证了区域性民族舞蹈的特性, 构建出独有的民族舞蹈文化。本文将分析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结合区域性民族舞蹈的特性, 了解正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本质规律的关键, 从中理清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动态特征。

关键词:区域性特征,民族舞蹈,原生态文化

参考文献

[1] 孔又专, 吴丹妮.云端里的绚丽: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九十年[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8-29.

[2] 李坚.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学术探索, 2010, 05:121-125.

[3] 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 2015, 11:130-132.

[4] 赵心宪.重庆秀山花灯传承保护十年学术研究的回顾——兼及中国花灯本体反思个案[J].民族学刊, 2016, 02:74-84+123-126.

[5] 李天予.苗族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文化形态特征[J].艺术评鉴, 2016, 03:120-122.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第3篇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强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着重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努力满足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增强大学生体质。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来讲,深入研究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从具体实践中发现普遍规律,提出符合各高校实际的不同模式以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逐步建立和健全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适合体育自身发展要求、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强化大学体育的服务性、公平性、均等性和科学性,以期为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2.1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体育服务体系

社会生态模型最初是由Kurt Lewin在1936年提出的,他从 “生态心理学” 的角度来描述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多水平因素[2]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研究,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看,个体因素(自我效能、动机、信念),社会环境(来自父母、朋友、体育教师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家庭、邻里、社区、学校环境的安全),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有重要的影响[3], 同时也是建构大学体育服务体现的生态基础。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含义主要包括:在大学体育服务主体方面,要加快建立学校主导、全体师生参与、社会和学校并举的大学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强调大学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协同;其目标既要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又特别强调明确的指导思想及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发展特长[4],融入服务体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因此,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体育服务体系侧重解决大学体育主体在社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如何有效提供体育服务的问题。

2.2大学体育服务体现结构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本身是关乎大学体育服务的一个由需求、产生、形成与实现构成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是按照有序的的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和大学体育相关的活动构成的。 结合大学体育自身发展、学生和社会环境需求、学校主体自然环境等方面,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结构主要包含:大学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学生体育需求体系、大学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大学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大学体育服务评价体系,大学体育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以及相关的国内外及当地政策法规体系等七个部分。

3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特征解析

3.1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 涉及到诸多要素。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组织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建立一个高效且有序的大学体育服务体系, 需要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量,对组织、策划、管理和有序运行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有机系统,要特别注重系统化建构,对大学体育服务的机制、设施、机构、内容、队伍以及各种功能结构、体系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研究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体育服务需求。 通过构建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相互协同的大学体育服务供给系统,惠及每名大学生。

3.2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特征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价值取向的公益性,大学体育服务以努力实现大学体育权益、学生需求为准则,追求学生、学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服务主体的公众性,大学体育服务主体应该也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大学体育服务,所有的体育服务设备和措施,都应该无条件的向广大学生开放,接纳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管理和监督;第三,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所有大学生及教师都是大学体育服务的参与者、主导者,在整个体系里都具有主动性和公平性。

3.3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服务性特征

大学体育服务作为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不同程度肯定了大学体育管理者的服务性特征。 顺畅民意表达大学生体育锻炼利益诉求的通道,保证其公共性和服务性;公开有关信息,赋予大学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4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保障性特征

从制度管理、财政投入、决策参与当面来体现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具有的保障性特征。 一是从制度管理上确保所有大学生在享有和参与大学体育服务方面的权利均等, 每名同学的机会是均等的; 二是从财政投入方面确保全体大学生在参与大学体育服务方面的资源是均等的; 三是从决策参与方面确保所有大学生在参与大学体育服务方面的效果是均等的。

3.5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科学性特征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的制度设计, 其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学校的经济情况,社会需求及体育发展需要的状况,建立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服务效率高、服务品质好、科学性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软”、 “硬”并重,加强以制度管理和服务理念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强化科学、充分地利用大学体育设备和设施,努力提高和完善大学体育服务的功能和水平。

3.6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与时俱进性特征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不是单项性的学校体育职能, 更不是由某一个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行使其职能的体育项目计划, 它是学校体育服务创新功能规范化、公开化、制度化、均等化和可持续化的体现。同时,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并且可以尝试建立责任问责制度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制度, 将其作为推动和激励服务体系创新的动力。

4结语

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在大学体育服务主体方面, 要加快建立学校主导、全体师生参与、社会和学校并举的大学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强调大学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协同;其目标既要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又特别强调明确的指导思想及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结合大学体育自身发展、学生和社会环境需求、学校主体自然环境等方面,大学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大学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学生体育需求体系、大学体育服务评价体系,大学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大学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大学体育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等七个部分。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公共性、服务性、保障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特征。

摘要: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在解释大学服务体系含义的基础上,建构大学体育服务体系的结构,并解析其特征。逐步建立和健全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适合体育自身发展要求、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大学体育服务体系,强化大学体育的服务性、公平性、均等性、科学性及与时俱进性等特性。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第4篇

九龙镇近年来陆续发生了26起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引起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和地面不均匀沉降, 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清楚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和基本条件, 对防治岩溶塌陷灾害具有指导意义。

1 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水位的升降变化十分明显。位于北江中游, 苏坑河由北西向南东径流通过调查区, 汛期最大流量可达1.0×106m3/d。处于丘陵地貌与岩溶地貌之中, 地势四周高、中部低, 微向南东倾斜。中部岩溶地貌包括峰林与岩溶盆地。盆地坡度1~2°;峰林表面发育溶沟、溶洞、钟乳石等。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 3条主要褶皱构造分别为九龙向斜、碰田-上塘岗背斜、寨背-汤屋向斜。发育地层有泥盆系英德群石英砂岩、泥晶灰岩、石炭系石磴子组泥晶灰岩、刘家塘组细晶白云岩和第四系砾石、砂卵石、粘土盖层。可溶岩隐伏于盆地第四系松散盖层之下, 具有质纯、层厚的特点。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三种类型。补给的最终来源为大气降水, 季节变化大, 以地面蒸发、地表河流、暗河、泉、人工抽排等形式排泄。岩溶水水平运动较为强烈, 沿着断裂带、构造轴部及层理面发育的溶洞裂隙运动。

2 岩溶塌陷时空分布特征

(1) 调查区有时间记载的岩溶地面塌陷有26起, 21世纪以来是高发期, 且多发生在丰—枯水期交替时间内, 降雨变化差异大, 地下水位变化急剧。

(2) 统计表明, 岩性对塌陷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石磴子组泥晶灰岩和刘家塘组细晶白云岩中塌陷最发育, 占比率为96.15%, 其余发育于泥盆系英德群中组。

(3) 北东向九龙向斜和寨背-汤屋向斜, 控制了区内岩溶塌陷的空间分布, 塌陷大多沿向斜轴部及两翼分布, 平面上总体沿北东向展布, 共发生20处, 占比76.92%;北北西向断裂对塌陷有一定影响, 共发生6处, 占比26.93%。

(4) 区内第四系盖层厚度较薄, 中部岩溶盆地为0~10m, 多为粉质粘土局部夹细砂、卵石。丘陵山前为10~15m, 多为砂质粘土和粘土层。统计表明:盖层厚度为0~5m的塌陷点占38.45%, 5~10m占53.85%, 10~15m、15~20m厚度比例均为3.85%, 且主要发生在粉质粘土区。可见, 塌陷主要发生在0~10m较浅粉质粘土层中, 土层大于10m时, 厚度越大, 塌陷越少。

(5) 发生塌陷处均为浅覆盖型岩溶发育区, 平坦开阔的盆地地形, 利于降雨入渗补给和产汇流, 岩溶中~强烈发育, 以溶洞、溶隙为主;松散盖层厚度4.50~11.40m, 地下水位埋深0.40~5.50m, 局部斜坡地段为9.20m。塌陷坑的平面形态以圆至椭圆状为主, 坑内见积水, 地下水活动痕迹十分明显。

3 岩溶塌陷主要形成机理

水动力条件改变频繁是岩溶塌陷发生最重要的动力因素。调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雨量季节变化大。地下水位埋深0.40~5.50m, 位于岩土接触带附近。据2014年8月~2015年4月对4口民井水位观测显示, 水位最高降幅5m, 平均降幅1.5m, 水位变幅十分明显。据统计, 区内70%的溶 (土) 洞、地面塌陷发生位置与地表水体距离小于50m。这给地下水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给地下水的物质交换, 溶质运移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途径。地下水常年对岩溶及盖层土体侵蚀搬运, 有利于溶隙孔洞的形成。另外, 有部分暗河与地下岩溶管道连通, 暴雨季节地下水位抬升, 地表径流可对岩溶管道回灌, 形成强大压差, 可以扰动上覆土体应力结构, 土体浸泡软化、增重, 地下水侵蚀能力增强;而枯水期, 降雨量减少, 但由于人工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地面蒸发等没有停止, 地下水位仍在持续下降, 水力坡度增大, 流速加快, 动水压力增大, 对松散土体潜蚀作用增强。在丰—枯水期的交替作用下, 地下水流将可溶物质侵蚀搬运走, 使溶洞裂隙逐步扩大并形成畅通的岩溶管道。随着洞腔的扩大, 当上覆土体的粘聚力无法支撑自身重力及水动压力时, 由于“失托增荷”效应, 导致地面塌陷发生 (见下图) 。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21世纪以来,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频繁, 本区岩溶塌陷进入高峰期;

(2) 石磴子组和刘家塘组地层质纯、层厚的岩性特征对塌陷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 北东向九龙向斜和寨背—汤屋向斜, 控制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 塌陷大多沿向斜轴部及两翼展布, 北北西向断裂F10、F8对塌陷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4) 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盖层0~10m较浅的粉质粘土土层中;

(5) 较薄的松散盖层厚度、较浅的地下水位埋深及较平缓的岩溶盆地坡度, 给地下水的频繁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

(6)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易于变化的水动力条件是九龙岩溶塌陷发生的必要条件, 其中频繁改变的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

(7) 九龙镇岩溶塌陷机理主要为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失托增荷”效应致塌。

4.2 建议

(1) 当地政府在镇区规划建设时, 应尽量避开构造通过区及岩溶发育带, 如无法避让, 应加强工程地质勘查, 获取详细的工程地质参数, 合理布置建筑工程。

(2) 调控地下水位:合理布置地下水开采工程, 调控地下水位。对于需开采地下水的地段, 要解决供水与岩溶塌陷的矛盾, 可在合理布井、强化统一管理等方面寻找出路。对于已出现地下水超采的地段, 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快, 自然补给不足以恢复地下水位时, 可采用人工回灌措施。

(3) 防渗封闭:对重要建筑场地附近塌陷坑采取地面回填、夯实、排水、水泥土封闭、隔水土工布封闭、氯丁橡胶板防水等方法, 防止塌陷灾害进一步扩大。

摘要:九龙镇近年来陆续发生了26起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多发生于区内层厚、质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 上覆松散盖层以第四系粉质粘土为主。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易于变化的水动力条件是九龙岩溶塌陷发生的必要条件, 频繁改变的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九龙镇岩溶塌陷机理主要为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造成的“失托增荷”效应致塌。

关键词:岩溶塌陷,水动力条件,塌陷机理

参考文献

[1] .梁家海、师刚强等, 《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城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第5篇

孟连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 种植茶叶历史悠久, 居住在境内的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有种植茶树, 采制茶叶和饮茶的习惯, 是中国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在境内芒中仍保留具有600余年人工栽培型古茶园53.33余hm2;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建成333.33hm2以上茶园生产基地3块, 133.33~3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5块, 66.67-1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25块, 全县六乡 (镇) 均有茶叶种植, 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4 684户, 23 187人, 201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 148 hm2, 产量4 200 t, 实现农业产值1.26亿元, 茶产业已成为孟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孟连县重要支柱产业。

2 存在问题

2.1 茶园建园时规划不到位, 茶园生态环境恶化

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时, 由于片面强调集中连片, 规模化开发, 造成大面积毁林种茶, 园区内无其他树木遮阴, 茶园周边及箐沟毁林严重, 无任何防护林, 造成春天干旱, 夏天高温烈日, 雨季水土流失, 冬天寒风侵袭, 生态条件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自然灾害频繁, 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产量、质量的提高[1]。

2.2 茶园建园时投入不足, 开垦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资金, 茶园规划与建设配套基础性工作不到位, 园区道路、水源保护、水利设施, 防护林等无系统规划和未配套建设, 种植沟及台开垦质量差, 很多山地茶园, 有的茶园坡度大, 没有开垦水平梯地或所开梯地梯面过窄,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前茶园未深耕施肥, 造成茶园土壤结构差, 土层浅薄板结, 通气和保水性不良, 光、气、热不能得到充分调节, 茶树根不深, 根系分布浅。

2.3 茶园缺株断行, 茶园覆盖率低

部份茶园零星分散, 单位面积种植株数过少, 株行距不一, 缺株断行严重, 覆盖率低, 造成光能、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2.4 茶园管理不科学, 园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长期以来, 在茶园管理上不注重茶园生态环境, 大量施用无机肥, 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生长环境;同时, 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造成大量有益昆虫死亡, 原生态系统消失, 园地生物多样性被彻底打破,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 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生态茶园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 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流动, 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生产的茶叶产品中的农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指标, 符合国家、国外消费国绿色食品、有机茶规定允许的标准, 对人体健康有益, 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茶园[2]。

3.1 种植覆阴树

在茶园四周、不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同时, 在茶园中种植一定数量覆阴树, 人为改善宏观环境条件, 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环境, 建立起一个以茶树为主的生物群落, 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用, 修复茶园生态系统。

3.1.1树种选择

选择落叶或常绿当地适宜乔木树种, 如香樟、水冬瓜、木姜子、樱桃、天竺桂、黄花梨、坚果、台湾相思、楝树、凤凰木、铁刀木、滇润楠和雄黄豆等, 在种植时, 树种不能单一, 应多样性复合种植。

3.1.2 种植规格

山顶和四周空缺采4~5 m种植1株密植;茶园周边及道路两旁每5~6 m种植1株;沟箐两旁营造水源林2~3 m种植1株;茶园中种植覆阴树按8 m×8 m株行距种植, 8~10株/667 m2, 覆阴度控制在30%为宜。

3.1.3 覆阴树管理

要有利于茶园管理和有利于茶树通风透光为目的, 覆阴树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以上, 根据茶树生长需要, 适当蔬枝, 保持茶树既能得到覆阴树的遮阴又能得到所需阳光照射, 达到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 建立复合型主体生态系统。

3.2 留草种草

茶园梯壁除草方式采用割草, 严禁铲除和使用除草剂, 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绿草, 在裸露的茶园梯壁上种植地花生、紫云英、苗蓿、绿豆、饭豆、苕子、无刺含羞草和黑麦草等, 以一年生覆盖梯壁、台面为宜。

3.3 茶园茶树高密度留养

主要选择在群体种老茶园, 把原来超过1 000株/667m2的茶园改造成200~300株/667 m2, 以解放前古茶园栽培方式生长, 着力打造生态有机茶园。

3.3.1 留养标准

行距以原开发种植规格为准, 留养株距2 m, 行间留养必需对空留养, 充分利用光、热、水和气, 减少病虫害发生, 便以管理和采摘。

3.3.2 留养植株修剪及造型技术

对留养茶园进行重修剪, 发芽后选择2~3枝健壮芽梢留养, 在半木质化前将留养枝梢侧芽摸掉, 营造良好通风透光为宜。留养枝干在木质化与半木质化处剪除, 打顶留边, 每年进行2次修剪, 培养合理分枝塔形树冠, 株高控制在1.8~2 m为宜。

3.4 茶园土壤改良

主要采取对茶园全面深翻改土, 加深有效耕作层, 增施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 调整茶园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例, 有效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

3.5 病虫害防治

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达到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要求, 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 允许有条件使用生物原农药, 如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和动态源农药, 一般多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即用黄板、蓝板、太阳能杀虫灯诱集、诱杀, 从而保护茶园群落结构和利用天敌资源, 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摘要:根据孟连县茶叶种植现状,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茶叶,生产现状,问题,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蔡新.云南非生态茶园的改造[J].云南茶叶, 2010 (3) .

上一篇:道士塔范文下一篇:季度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