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03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 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1]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节日文化把中西方不同地域, 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 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春节与圣诞节是中西方各自最为重要的节日。

1.1 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

(1) 春节的起源:春节, 又叫阴历 (农历) 年, 俗称“过年”, 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象征团结、兴旺, 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节庆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 圣诞节的来源: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 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 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 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圣诞节也是合家团聚、亲切交谈, 吃大餐, 唱圣诞颂歌, 互赠礼品, 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这点与春节一样, 但它更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1.2 节日形成的差异性对比

(1) 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传统岁时节日, 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 他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 (钟敬文, 1998) [2]。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 相应较多的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古代“春节”迎春之际, 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清明节”是农耕的“气节”, “端午节”“中秋节”处于处于秋分之间, 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

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动, 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系, 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 在中国与农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不少, 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 受物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 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2) 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 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涂尔干, 2006) [3]。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宗教成为维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 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 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 都充分表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作为节日的名称, 例如:“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元旦”人们到教堂辞旧岁迎新春的活动;“复活节”源于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难者;“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1.3 儒家主导的中国节日文化和宗教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和宗教统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会交往的差异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 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 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 (费孝通, 2003) [4]像财神、拜年、年夜饭, 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 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年糕喻高升;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2) 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具有外向性的特征, 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 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 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 淡化家庭的氛围, 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 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

2 西方节日文化的应对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西方节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 而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2.1 圣诞节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 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脚步加快。许多领域如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快餐食品以及外语教育和学习等都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国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兴起圣诞热, 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诞气氛。

圣诞节受到商业化时代的影响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诞节的影响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存在: (1) 早期的殖民影响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的促进世界各地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西方国家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 (3)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相互依存。 (4) 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缩短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逐渐被也让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了解、认同并包容。随着通讯和信息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交通设施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渐消失, 人们主观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

2.2 中国人心中“年”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社会意义巨大, 不可能被圣诞节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着的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 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 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 吃年夜饭, 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典礼。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 还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庙会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 届时花灯满城, 游人满街, 盛况空前。

“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表现出受儒家文化支撑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里形成独有的节日文化。儒家文化中, 家族、宗族制度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存在不是作为个体存在, 而是处于家族、宗族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礼尚往来”和“祭祀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从而出现了讲辈分讲情意、讲团聚来增进家族、宗族间的团结。这样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正因如此, 每年农历腊月, 数千万在外打工的民工如滔滔江水涌回家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壮丽景观。即使是在漫漫羁旅风雪夜, 回家团聚、对父母尽孝、珍视亲情、合家欢乐是中国人对家乡故土的认同。

中国人把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使其价值化, 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创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和包容西方的节假日

圣诞节的娱乐、全民参与、狂欢、浪漫和商业化运作, 使得近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都兴起圣诞热, 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中最为盛行。随着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西方的节日也加倍升温。西方节日似乎正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改如何应对此种担忧呢?

我们要在行动上真正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 态度上接纳西方节日。春节隐喻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 加强民族向心力, 让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得以延续。西方圣诞节宗教性的减弱而趋于无神的全民性, 许多人仅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浪漫、的享乐节日推崇, 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因此对于外来的“圣诞节”带来的快乐、热闹的气氛, 中国人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

3 结语

在对“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后不难看出两个节日隐喻着中西方文化的鲜明差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难以避免的碰撞但并非冲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的是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精神传承, 而不是形式上的单一传承。

摘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 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 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153.

[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552.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以大量例证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最后,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英语教学热门的话题,也成为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是:多数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就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就是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在做题时,一些涉及文化问题的题目差错率也很高。例如:

问题: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题有近半数的学生答错,障碍之一是没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确切意思,多数学生不知道,选项A)所表示的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要求解答问题在西方大学里是种惯常的做法。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以为约会的对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选了C)。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

3.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涉外工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将近几年来的四级考试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其中涉及某种社会文化内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内容的37.5%(王英鹏,1999)。1998年12月通过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将“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的信息”,提高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个较深的理解。

4.2融合

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过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对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些对我国大学生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3典故引入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语典故大多来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经》。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义。

4.4课后补充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把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大学英語毕竟是一门语言课,而并非文化课。仍需要使用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我们要移植别国文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根据教学实际,因为这毕竟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讲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取舍。恰当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两大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伟华. 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J], 1987,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一种物理属性的表达形式,而在文学创作中,颜色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颜色词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寓意也不同。本文从颜色分类出发,分析中西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差异性表达。

【关键词】颜色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性

我们通过脑和眼,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对光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色彩。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比较常见,如蓝天、白云、綠叶、红花等。色彩在表达物理属性的同时,也可以体现一定的情感状态和文化内涵。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色彩文化表达方面也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颜色词的差异性表达,也反映出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颜色分类

(一)基本颜色词汇

基本颜色词汇一般包括以下特点,一是单音节词。如yellow,grey,pink,blue等就是单音节词,而light blue就不是。二是独立词汇含义。基本颜色词可以独立存在,与其他颜色词没有从属关系,如red,但其从属词ruddy和scarlet就不是。基本颜色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较频繁,少数名词的修饰和限定词就不属于基本颜色词,如仅修饰hair的颜色词blond就不是基本颜色词。在汉语中,基本颜色词有11个,包括黑、白、红、粉、绿、蓝、橙、紫、黄、灰、棕,英语中对应的分别为black,white,red,pink,green,blue,orange,purple,yellow,grey,brown。

(二)实物颜色词汇

所谓实物颜色,是根据客观事物所特有的颜色确定而来,这种颜色仅此事物独有。在使用这种颜色词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所表达的事物。这种实物颜色词的表达,相对基本颜色词而言,具体生动、准确形象。如番茄色(tomato)、海贝色(seashell)、桃色(peach puff)、琥珀色(amber)、柠檬黄(lemon)、巧克力色(chocolate)等。

二、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一)白色

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做贬义词。我国祖先对白色产生的恐惧感,使其成为一种禁忌色,多用于不吉利、悼念、悲伤等情景,表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厌恶感。在中国,亲人去世,会贴白色的挽联,布置白色为主的灵堂,家属需要穿白色的孝服。此外,白色还有无利可图和愚蠢的寓意,如“白干”表示付出劳动却没有收获,“白痴”形象愚蠢的人。在战争中,白色也代表着失败,如“白旗”意味着投降。“白衣”、“白脸”等在汉语表达中也是贬义。

相对于中国而言,白色相反是西方人所喜爱的颜色。在《圣经》中,对于天使的描述通常会用到白色,如洁白的翅膀、白色的光环等,白色因此在西方国家代表着纯洁、可爱。如“Snow White”即为白雪公主,“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传统中,新娘需要穿白色婚服,戴白色头纱,捧白色鲜花,对新婚夫妇而言,白色代表着纯洁和忠贞[1]。此外,白色在西方国家还有公正、诚实、正派的寓意,如“a white spirit”表示高尚的精神,“white light”意味公正的判断。白色在西方经济领域也有特殊涵义,如“white war”,“white sale”代表经济竞争。

(二)黑色

黑色同白色一样,在中国传统中属于不祥的代表,另外,也有邪恶、灾祸、不幸等意义。如在黑心肠、黑车、洗黑钱、黑市、背黑锅这些词中,黑色就是一种贬义词。但在《诗经》中,对于黑色的描述又带有正义、庄重、尊贵的涵义,此外,在戏曲人物中,黑脸的包公和李逵都是正面形象。

黑色作为西方国家的禁忌颜色之一,其寓意与中国类似,多为贬义。在《圣经》中,黑色多与邪恶、痛苦、魔鬼联系在一起,表现不幸、死亡、黑暗。如“black deeds”表示恶行,“black words”表示不吉利的话,“Black Maria”表示囚车或巡警车,“a black day”表示倒霉的一天。在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黑天鹅代表着仇恨、欺诈和邪恶。但在经济领域,黑色有其特殊涵义,在记账时,黑色代表盈利。如“in the black”表示盈利。

(三)红色

红色是中国所崇尚的一种颜色,这种崇拜源于红色的太阳,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和吉祥。由于太阳给人微暖和力量,因而红色也有一种亲切感[2]。在中国,逢年过节会贴红色的对联,挂红色的灯笼,而结婚也会贴红色的喜字,新娘则穿红嫁衣,盖红盖头。此外,红色还是成功和顺利的代表,如“公司分红”、“生意红火”等。红色在抗战时期,有革命以及进步的寓意,国旗和国徽都是以红色为主,“红色政权”和“红军”就是革命时期的特殊表达。

对西方人来说,红色通常与暴力、危险、恐惧联系在一起。在《圣经》中出现的fiery red dragon就是撒旦,而撒旦是恶魔之首,因此,红色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贬义词。西方人通过红色会联想到灾祸、激进、残暴、血腥等内容,如“red alert”表示空袭警报,“red activities”表示激进运动,“red hands”表示血腥的手。而在经济、金融领域,红色代表亏损和负债。

【参考文献】

[1]王菁. 红、白、黑、黄——浅析中西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4:57+68.

[2]潘琳. 分析各种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所表达的不同象征意义及联想[J]. 才智,2013,35:282-283.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兵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是我国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武警院校也在合训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首届兵种专业学员均在合训阶段上过这门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介绍,结合教学经验对这门课程进行反思。

一、武警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情况

在武警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是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共设20学时,面向所有本专科学员开设(民族生开设30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经历了从普遍开设到部分开设的过程。从2012年起,武警院校开始开设这门课程,20课时,为本专科学员的选修课,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工程大学偏向传统儒释道思想以及传统的制度,如兵制、选官制、婚姻制度等,警官学院由历史教研室开设,偏向于传统物质文化,如传统建筑文化等。学员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比较有趣。教员普遍反映这门课备课量很大,要做到深入浅出很困难。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兵种专业的教学实践

本课程开设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绪论(主要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成基礎)、宗法制度、儒家文化、道家和道教、佛教文化、传统婚姻文化、传统军事文化(军制)、传统科举制、易经文化。从内容看,教学内容比较深邃,涉及的话题非常大,仅有二十课时,还包括最后的一次随堂测试占用两课时,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材使用的是张万红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只选择部分章节讲解,大部分章节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教员不做具体要求。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授的办法,每一个专题两个课时,由于军制部分过于零碎、头绪繁多,且易与其他课程重复,有的教学班级没有讲解,改讲了《中国传统法制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兵种专业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规划不完善

教学规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具体规定了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性的课程,存在先上课后订教学规划的情况,且将这门课完全规定为所有课时都在课堂讲授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完全规定为考查课,首先从设计上堵死了课外实践的教学路径,无法借鉴驻地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其次由于不考试,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学员的重视程度难以提高。

(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原由地方大学编辑,军事色彩不浓,到2015年我们采用了军队院校统编教材。尽管教材有所改善,但教员对通识课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所谓通识课就是所有的学员都要学的,至少在专题讲解上都应该一模一样。具体到兵种专业学员,开课前没有具体深入学员队了解其特殊的学习兴趣,把兵种学员当成普通内卫学员来教,有些应该深入讲解的没有讲。比如宋代的厢军兵制中有与工化类似的军种,再如传统军事技术中有不少是运用化学原理的,这些在军事文献中均有记载,但主要是由于对通识课的片面理解,忽视了兵种学员的特殊需求,没有想起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由于课程内容繁杂,专题讲解时间不足,在教学方法上教员采取了全程讲解的办法,教学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多媒体教学方法使用不足。且由于全程讲解,学员几乎不说话,教员难以了解学员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效率难以提高。此外,兵种合训学员驻地附近有大量的实地教学场所,如儒家文化的展示基地关中书院、佛教文化的基地法门寺、传统道家文化的著名景点西安都城隍庙、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上这门课时从教员到学员均未想到去实地观看,殊为憾事。

(四)教学测试不严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选修课,在选修课必过的思想指导下,从教员到学员均对教学测试缺乏重视。一度采用教员出五个题目,学员从中自选两个开卷作文的方式,从测试情况看,出现了部分学员的作文缺乏新意、大量抄教材的情况。目前选修课必过的情况仍然存在,我们采取了增大课后练习作业难度的措施,大量采用不仅没有标准答案甚至网上都找不到答案的開放式问题,目的是督促学员结合所学知识发散式思考,从目前情况看效果较好。

目前,兵种专业合训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已经基本结束,随着这门课程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我们相信,它将更有助于兵种人才的培养。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IT职业英语是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同国外各领域公司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型语言能力。文章基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从业人员IT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阐述课程结构调整、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校企合作

目前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其中美国约占70%以上,欧洲15%左右。截至2012年底,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产值达到了300亿美金。英语软件外包订单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利润,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掌握IT职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成为了各高校和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为“4个不平衡”。

1)重应试轻能力。

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淡薄甚至抵触的现象,很难通过英语学习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再加上高校对于软件专业IT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并不明确,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配备方面都不够完善。软件专业也只是同其他专业一样设置了公共英语学习和一门专业英语选修课。通过应试教育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和很少有人问津的选修课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显然是不实际的做法。

2)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软件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关注考试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也只是针对日常交流和英文应用文的练习,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机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具有专业性质,只是一味地灌输语义语法知识,不给或很少给学生用英语交流和建立英语思维方式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学生IT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3)重语言轻文化。

为了弥补中外文化的差异,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在跨文化交流的商务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软件供应商的需求,为业务合作扫除障碍。但是现行的软件专业英语教育很少涉及文化交流的内容,仅仅是语言上的听说训练显然不能满足软件服务外包的从业要求。

4)重技术轻商务。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开发技术、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外,对于英语商务活动和技术交流学习的能力也要尽可能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过于看重专业技术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很难胜任技术岗位以外的商务活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在企业的适应速度和发展方向。

2、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IT职业英语是指从业人员在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如:听方面,参与项目会议时,要求能够听懂与自己项目相关的内容;说方面,可以运用英语较流利地进行项目讨论与汇报;读方面,能快速且准确地读懂项目技术文档;写方面,可以用E—mail进行项目技术与管理交流,可以规范、准确、简洁地写出项目报告及文档。

针对上述要求,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除了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初期,首先要通过分析和比较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来确定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这里主要从听力、口语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几个方向进行分析,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需求和企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有共性描述,但在细节上有差异。两者都是要培养学生无障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更加强调技术层面和商务交际的实际能力。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从培养这些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英语教育基本要求和软件外包产业需求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毕业生“专业”“英语”和“商务”全方面发展的目标。

3、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为了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和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在深入研究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内容设置。

本着“英语+专业+商务”平衡发展的原则,相关课程内容要在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语言知识、应用技术、文化交流和商务交际等方面改进或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技术文档撰写和商务交流的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有侧重性的改革,着重突出软件外包专业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其次,开设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IT职业英语专业限选课,根据具体的外包工作类别分为技术术语、办公情景英语、商务谈判、交际礼仪等实用课程。最后,建立IT职业英语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后实践、校内交流、校外实习等,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文档编写、商务谈判等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IT职业英语能力。另外,软件学院的部分课程也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通过全英文环境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英语”和“专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个重要环节,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的IT职业英语培养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第1-4学期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进行IT职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第2阶段是在第4学期的暑假,学院组织学生进入面向英语国家提供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针对英文文档的阅读和英语口头交流技能的实践训练;第3阶段在第5-6学期,采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进行双语技术交流和授课,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项目研发和团队建设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练习英文文档的编写技巧;第4阶段是第7-8学期,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阶段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就业同步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实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通过英文项目文档的阅读与编写、商务谈判练习、项目阶段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IT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进修和经验座谈,交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无缝衔接,最终确定了面向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弥补英语教师的专业缺陷和专业教师的英语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座谈会、英文文献查阅和商务沟通能力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IT职业英语教学能力。

其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选派业务精良、年富力强的专业教师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文文档撰写能力。

最后,完善教师资格考核机制,利用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专业英语和商务交际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内容,如专业词汇、英语谈判技巧等。

4、结语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在进行了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之后,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文档撰写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在进入英语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广泛认可。学院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强化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探索高质量、高效率软件外包英语人才输出的有效途径,实现毕业生、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传统节日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1. 中西史诗之争

中国有没有类似于荷马史诗这样宏伟的史诗?我们除了孔雀东南飞以外,似乎找不到了,但孔雀东南飞就规模上也不能同荷马史诗相比,因此有人认为中国是没有史诗的。史诗,其实只是翻译,EPIC,的确也不同于POEM,尤其不同于中国的POEM, 但是如果按中国诗的概念, EPIC就能符合诗的概念吗?荷马史诗是吟游诗人口传相颂流传下来的,据推测是被荷马以固定的形式,文本固定了下来,这种豪不押韵的诗体并不符合中国古诗的要求,因此,我们翻译成史诗,也有失偏颇。因此EPIC,和POEM,和中国的古诗,压根就是两回事情,为什么非要苛求中国要有史诗呢?没有就没有吧,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我想,翻译成史诗,大概有2层意思,史,反映了一定历史事实,另外,说明规模庞大。诗史形式上类似与诗。史,写的都是英雄史,他们的悲剧,都是英雄的悲剧,英文HERO, 就充分表明了这点,不是英雄不做主角。这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源头,个性,与共性。追求个性是他们的表现,所以西方电影中多的是英雄独自SAVE THE DAY, 中国强调共性,追求整体的和谐,特立独行往往命运多舛。(这个还可以从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论述)。

2. ACHILLIES 愤怒的思考

荷马史诗一上来就通过ACHILLIES的震怒展开情节,除了吟游诗人要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心外,也反映了他们感情上的审美观点,那就是感情的强烈宣泄。西方的悲剧,往往高潮要在一个点集中爆发,高潮在一个场景爆发,感情宣泄强烈,矛盾激化,突出。中国的戏剧情节平緩,往往在于感情的反复抒发,多的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相比之下,属于比较柔和的节奏,观众追求的是情节的合情合理。这完全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模式,一个属于动态,一个属于静态。(也可以从地理环境决定论解释)。中国人的整体感情比较平静,西方人容易大喜大悲,感情比较外露。

3.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希腊神话的一些思考

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尽管普罗米修斯是个英雄(当然是从人类的角度),可是却并没有喜剧性的结局,毕竟,在宙斯就是法的环境,违抗宙斯,就是触犯法律,因此,只有受到法的制裁。这说明了西方从根子上就是法治至上,而中国则主要是几千年的人治,虽然皇帝的话就是法,但,皇帝大赦的情况很多。法治公平,对谁都一样,可是死板,甚至又时候会和道德出现偏差,人治灵活,但是缺乏公平性。当今的中国和西方,却同时需要一个趋势,法治与人治的结合,大原则法治,小原则人治,兼顾公平与灵活。

另外,西方悲剧往往是一悲到底(不包括现代影视),而中国的任何戏剧几乎都是happy ending,除却人性和道德的基本要求,这种差异主要就是中西方民族性格造成的。中国从文化模式上说,是静态的,民族性格含蓄,讲究感情的收敛,西方则最早为希腊的海洋文明为主导,热情奔放,感情激烈。(根源上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4. 希腊神话与圣经之所以成为西方文化源头

我们如果细细探究词源,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各国词汇与希腊神话和圣经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地母Ge, Gaia,盖娅, 诞生了一批和土地有关的词汇,如,geography, geobotany, 连名字George的根本意思都是农夫的意思。而泰坦尼克号之所以叫titanic,是因为titan本来就是地球之初一群神武的巨人。再比如,tantalize, 根本没有中文词能准确反映这个词的根本含义,但如果知道tantalus杀掉儿子以试神威,被神惩罚,抬头吃不到果实,低头喝不到泉水的状态,你就会了解到,翻译成挑逗的真正内涵。当我们都说着犹大之吻的时候,或者说着水仙花的象征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西方文学之源,在于他们提供了文学最早需要的一批可以反复使用加工的原型。和西方一样,中国延续的历史不断扩充着中国文学的原型,并不断延续的使用旧的原型,脱离盘古,脱离女娲,脱离尧舜禹汤,脱离志怪,唐传奇就不会有中国的文学,不会有红楼梦,红楼梦也脱离不了使用原型或者加工原型。

无论是荷马史诗,希腊神话,里面的英雄被拿出来反复加工的屡见不鲜,无论是达芬奇密码还是黑客帝国,都是吃宗教饭,人类文学很难脱离原型的模子,毕竟历史的长河可以让巧合反复出现。时代不一样,新的不同思想的人物,不同经历的人物也必然出现,原型也会必然扩充,为后世所引用。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影艺术现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