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美育的功能、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关键词]大学 美育 回顾 反思

[中圈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与近年来中小学美育研究的热闹繁荣相比,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和薄弱。其实,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美育”、“大学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和“高校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对2000~2010年的文献进行复合检索,共获得文献186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反思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美育进一步研究的对策趋向。

一、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

1.大学美育功能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效,这是大学美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重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激发完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格;能赋予大学生人文关怀,建构精神家园;能塑造大学生审美人格,促进和谐发展。还有学者基于大学美育本质的认识,指出大学美育本质上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2.大学美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主要解决大学美育“教什么”,因而也是大学美育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不仅包括理论学习与艺术欣赏两部分,还应把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纳入美育主体框架之中,从而形成三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纵横交错的结构模式。也有学者对大学美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层次设计,认为第一个层次是美育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美育实践课程,它是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大学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大学美育的实施途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大学美育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的实施一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二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体悟美的理念和美的人生;三要积极开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四要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保障美育的有效实施,形成大学审美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的良好态势。也有学者认为,应加强美育的师资、设备、设施建设,巩固美育工作的支撑点;寓美育于大学教育的各环节之中,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依托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倡导读书优良传统,学习文化经典,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4.大学美育评价的研究

大学美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过程,它直接针对的是大学美育的价值和效果。对此,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思想认识评价、条件建设评价、活动组织评价和活动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应坚持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观察为基础的观察与访谈相结合和以自评为基础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评价首先要选准评价的维度,包括大学美育的构成维度和效果维度;其次要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因为大学美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的特殊性,不能用一般的评价思路或方案来评价美育,应致力于探求适合美育自身特点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法、追踪调查评价法和访谈评价法等。

5.大学美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美育也要不断改革,才能彰显其活力和魅力。但对于大学美育如何改革,看法不一。有学者指出,大学美育改革要树立具有整体性、全育性、多内涵、高功能的美育理念;建立完整、开放、互动的美育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教师的言行中渗透美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美育改革首先应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三要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应增加资金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在对大学美育发展历程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美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美育理论系统化,美育地位法规化,美育对象个性化,美育内容多样化,美育手段现代化,美育标然时代化。

二、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缺乏既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必须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要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如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

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

反思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研究,即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

3.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

大学美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组成的,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过于重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和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三、今后大学美育研究的对策展望

1.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

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是指必须把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亦即美育是大学教育整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成善、真、健、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地知晓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是指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等)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等诸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从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而且能克服单一化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2.加强大学美育的元研究

元研究是指对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研究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的兴起,带来了科学研究的逐步科学化。大学美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应加强其自身的元研究。大学美育研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与这种元研究的缺失有关。进行大学美育的元研究,应以大学美育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形成大学美育理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美育研究逻辑起点的确定,大学美育理论逻辑结构的建构,大学美育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大学美育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反思等。大学美育的元研究能使我们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有利于大学美育研究科学有效地推进。

3.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学美育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思索和探究,形成了丰富且有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大学美育,就要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

4.倡导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

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老年人数量激增,老年教育问题开始凸显,如何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保证老年人可以更加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校为平台,分析了高校老年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费不足、课程干扰普通教学、师资力量欠缺等方面的问题,从提升经费支持、转变传统认知、划定专门场地、合理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老年大学;发展

长久以来,社会对于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包括很多高校都没有将老年教育工作放在特定的位置上。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8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达到2.5亿人次,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7.9%。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在4亿人以上,老龄化程度将会超过30%。当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高校,但是承担老年教育任务的高校数量只有100多所。從实际情况看,高校并且有承担其老年人的教育任务,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办学经费以及要求,高校对于老龄社会的临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老年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为此,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处在边缘化的阶段,探究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对于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老年大学发展阻碍因素

(一)老年大学发展经费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老年大学都是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办学,高校通常不会收取一些日常生活费用,这对于老年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校通常不会给予学生过多的经费,这使得老年大学的设备购置以及授课费用均靠学费支持,想要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则缺少经费予以支撑。发展经费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拨款相对较少,高校补贴依靠“讨要”,另一方面老年大学本身所具备的公益性特征也导致了其办学标准以及规模较低,单纯依靠学费的收入,无法满足老年大学发展需要。这种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源依然在于办学体制以及机制的不完善。

(二)老年大学课程干扰普通教学

课程是老年大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体系当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校老年大学教育同样如此。老年大学的创办效果和课程设置有直接的关系。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利用课程内容的开发以及课程结构安排可以予以体现。当前,老年大学课程包括了生活保健类、休闲技艺类以及声乐类,这种课程设置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存在部分课程和普通课程教学相互干扰的情况。例如,在普通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听到老年大学中传出的乐器声与歌声,这容易导致普通学生分神,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内容当中。

(三)老年大学师资力量欠缺

当前,老年大学师资队伍主要由40岁以上的教师群体组成,他们都具备了专业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层面的需求。但是,这部分教师因为年龄较大,精力相对不足,再加上待遇较低,教师完全是依托自身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而从事老年大学的教学工作中。想要办好老年大学,需要具备固定、专业的教师队伍,当前老年大学专职教师的缺失,也是影响高校老年大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高校老年大学发展策略

(一)保障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是确保老年大学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老年大学可以有序运行无法离开充足经费支持,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了两方面内容:分别是教育部门补助性经费和老年大学自筹性经费。补助性经费来自教育部门所给予的资金支持,承办老年大学的高校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向教育机构申请,教育部门对高校开设班级的数量进行审核,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向教师支出授课费用以及交通费用。此外,老年大学上课产生的讲义材料费、工读费以及宣传费用等相关项目和高校由于承办老年大学所衍生的补充费用等。自筹费用则主要来自于学生学费,由老年大学的学生支付相应的学费,并且将学费用于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学环节中。老年大学的自筹经费还可以来源于高校的经费支柱以及社会机构给予的补助款。

(二)转变传统认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领导要逐渐认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多样化的办学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从实现老年人幸福养老的背景出发,发挥资源、管理、学科优势,多角度推动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高校领导也要全面认识到,高校是老年教育的核心,老年教育对于高校教育工作也会起到一定的反哺作用。例如,老年的精神风貌以及认真学习态度,都能够提升大学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这对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

(三)划定专门场地

高校需要安排特定的场地为老年大学的教学场所,由老年大学专用。自从高等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外,高校教育资源开始变得更加的丰富,高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老年大学的创办。当前,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有着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及先进教学设备。宽敞的校园、优良的设施以及丰富的馆藏资源都是老年大学创办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存在很多高校因为校区调整与合并,或者是新校区建设,导致了教学设施被空置。在生源数量持续降低的背景下,高校所空置的教学资源将有助于老年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合理课程设置

高校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理论性、趣味性以及实践性并存,充分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老年人完善自我,保证老年人可以自我实现。老年大学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类型进行扩充,授课的方式进行创新。总体来看,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安排课程设置,对课时比例、课程类型等相关内容作出量化规定。高校老年大学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的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产生多元而又丰富的课程科目。使得老年人可以在多元课程当中不单单可以补充自身需要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某种爱好,还可以实现身心调试,保证生活的规律性,满足老年人精神、学习以及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在于,高校老年大学课程设置需要在确保课程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并且保证充足的科目授课时间。在授课的形式上,要按照课程的实际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班级授课以及实践采访等课程形式,确保课程的有序实施。

(五)健全师资队伍

老年大学可以招揽一些退休的教师组建师资队伍,同时也要注重吸引年轻的管理人员。高校本身具备了一些具备创造思维以及精力充沛的年轻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可以有效的弥补老年大学师资队伍老龄化的弊端,为老年大学教师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能够在高校以及老年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搭建桥梁,推动老年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机制更加的灵活与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洪宝. 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之路[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3(12).

[2]苟荣津. 高校老年大学运行保障机制的完善策略——来自台湾地区乐龄大学的经验[J]. 成人教育, 2019, 39(01):63-67.

[3]杨选琼. 关于企业老年大学的现状分析与办学建议[J]. 现代国企研究, 2015(12):22-23.

[4]青岛市老年大学.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老年大学又好又快发展[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2(11):31-32.

[5]张中强. “创新教学”:发展提高老年大学的核心主题[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07(7):20-22.

作者简介:周国璠(1964年02-),男,籍贯,汉,本科,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

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体育舞蹈是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之一。为使大学体育任选课程的体育舞蹈教学能在有限的课数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大众体育的需要,本文以现代教学论为依据,设计了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优化教学方案。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体育 教学方案

一、前言

体育舞蹈是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之一。为使大学体育任选课程的体育舞蹈教学能在有限的课数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大众体育的需要,笔者以现代教学论为依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设计了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优化教学方案,并在2007、2008、2009、2010级民、汉普通班自愿网上选课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试图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方案的实施,解决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体体育舞蹈教学学时数量与教学系统化的矛盾,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并由此引起人们对体育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调查法。

3 实验法。

选用伊犁师范体育学院2007、2008、2009、2010级民、汉普通班自愿网上选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础相同。

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课进行教学。

4 数理统计法。

教学实验各阶段所获取的数据统计并处理。

三、优化方案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优化设计是教学优化的前提,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 优化设计方案中依据教学论原理,以教学论原理做指导。

2 优化设计方案中教学程序完整包括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目的、任务、方法、形式、时间、条件和预期结果)。

3 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体育舞蹈的系统结构,选择了最基本的、并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组合和技能体系作为教学内容。

4 根据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学生的可能性选择教学模式。

5 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体现出了合理性和多样化。

6 以动态的观点对待教学结构,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随教学任务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和修改。

7 基本功教学不容忽视。

基本姿势是健美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姿态和健美体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动作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姿态要求,既为学习动作创造有利条件,又影响动作完成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对它的教学应放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对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姿势要求,应结合基本动作的教学提出。基本动作是学习健美操套路的基础,是各部位动作的典型代表,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应当放在套路之前进行教学。

音乐是健美操的有声助手,它不仅能提高演练的情趣,更能充分表现健与美的主题。因此,舞与曲是不能分割的,只能根据舞的主题思想选择曲,而不能依曲选择舞。曲是为舞服务的,它不仅对舞产生烘托作用,更重要的是表达舞者的思想情感。对音乐熟悉一是了解它的节奏及其变化,二是了解韵律的形成特点,三是能吟诵。熟悉的过程应放在套路教学前课外完成。配乐练习时教师应给予指点,特别对舞与曲完美的结合,典型之处应给予提示。对音乐的理解应着重在主题思想上以及表现的形象内容和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对此,教师应当多多进行指导,在套路教学前完成,并在套路教学中逐步强化。

四、体育舞蹈课型,单元划分与教学方案的内容-

体育舞蹈现课型教学划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四次课(8课时)。

1 第一单元:认知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舞蹈的基本概念、特点、健身价值和分类特征。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教学模式采用“系统学习”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接受认识、记忆和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课次与教学内容:体育舞蹈概述1次课基本动作以及身体的协调配合2次。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随堂考察。

2 第二单元:掌握阶段。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体育舞蹈不同性质的动作和成套动作,体会每个舞蹈动作的组合,了解体育舞蹈基本动作与成套动作的组合方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时间能力。

教学模式: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标准。

教学方式: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课次与教学内容:华尔兹6次课;伦巴6次课;恰恰6次课。

评价方式:第一组动作老师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对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每班抽查10~15人,成绩达8~5分以上通过。第二次上课的开始对剩余的学生进行考察,通过人数达95%以上开始进行第二组动作的练习。第二组动作考核同第一组。考核由任课教师完成。

3 第三单元:提高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体育舞蹈的理论方法,掌握较难度的成套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创编实践、使初步具备创编组合动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采用“范例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典型动作和套路组合,使学生掌握带规律性的方法,培养和发展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自学教材知识,使学生了解动作技术及其结构体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课次和教学内容:体育舞蹈的创编与教学1次课,学生创编体育舞蹈2次课。

五、结论

1 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使教学方式进一步科学化的尝试,是高校普通专业班学生体育舞蹈教学的具体规划。并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舞蹈进行系统的理性认识。

2 教学优化设计方案注重了体育舞蹈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3 体育舞蹈教学优化方案的内容详细具体,便于操作,适宜在各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4 教学实验证明,体育舞蹈教学优化方案对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组合的掌握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效果显著,这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有为重要。

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原因;误区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一、大学生爱情观的特征

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作为前卫群体,恋爱问题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部分学生不分场合卿卿我我,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爱情观具有观念开放化、爱情动机多元化、恋爱方式多样化、恋爱自主性进一步加强等特点。此次舆情报告进一步探讨爱情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对策及建议。

二、大学生恋爱误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生理具已进入成熟阶段,必然会萌发出爱情,并在其整个精神世界占据突出地位,一旦出现合适条件,便会迅速进入恋爱实践,而大学生陷入爱情误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从恋爱动机方面。首先是因为寂寞而恋爱的,部分大学生因为校园生活的孤单,心灵空虚,从而寄望于通过情侣来寻求精神安慰,消遣孤独;其次是因为无聊而恋爱。大学生活空余时间较多,对于课余的时间,有的学生倾向于通过恋爱来消磨时光,寻求暂时快乐。再次是因为好奇而恋爱。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于成熟,渴望与异性有更深的接触,恋爱恰巧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还有因为功利而恋爱。部分大学生以恋爱的名义获得来自对方的经济支持,以满足自身的花费。最后一种是因为跟风而恋爱。有的大学生因为周围的好友相继恋爱,从而也加入了恋爱大潮。

2、从恋爱道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其次公德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不分时间、场合,在大庭广众下作过分亲密的举动,有损社会公德,也是对纯洁爱情的亵渎。

3、从恋爱行为方面。恋爱过程闪电化,部分学生持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态度去对待恋爱,频繁地更换情侣。恋爱周期短,对爱情不够尊重。同时将恋爱地位神圣化,部分大学生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导致影响了学业。在心理方面,恋爱心理脆弱化,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精神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4、从外界原因方面。学校教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致使有些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考试,就业等让大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从而对信念价值把握不定,从而产生茫然,沮丧,故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缓解压力摆脱孤独。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许多孩子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或者受父母长期在外,吵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寻找恋人作为情感寄托。中国性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多数父母的“谈性色变”未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得大多数好好从青春期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的好奇而产生恋爱动力或行为。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误区

1、部分学生盲目跟风,为了排解寂寞而谈恋爱,恋爱动机不纯,盛行“包养风”,把爱情物质化,把男(女)朋友当作取款机。

2、部分学生对爱情认识不清,往往误把友情或者感动当爱情,轻易就陷入爱河,无法自拔,混淆恋爱与学习的主次关系,将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3、一些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不分时间、场合,甚至在课堂上有过分亲密的举动,对老师和同学不尊重。

4、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积极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爱情童话,妄图找到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期待有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5、一些学生不能忍受恋爱过程中的摩擦与失恋带来的伤痛,恋爱心理脆弱,精神萎靡不振,于是自暴自弃。

6、部分大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与他人不负责任,倾向于三角恋、多角恋、性行为等。

四、大学生爱情观走出误区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恋爱方向。恋爱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是双方在有共同兴趣、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人生理想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两心相悦。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明确爱情是一种责任。

2、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观念。真正的爱情是与高尚的道德融为一体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纯洁的爱情。因此,大学生恋爱也要遵從道德规范的约束,应当具备恋爱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忠贞感,以高尚的情趣、理智的行为与对方相处,受道德维系的爱情,才更具有稳定性、高尚性和纯洁性。热恋中的青年都会产生性的冲动,在内心深处经受理智与情感的煎熬,如何取舍全靠自己把握。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一定不可违背道德,对于可能导致的后果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要勇于承担责任,切不可因一时放纵而自毁前程。

3、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非常清楚学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面对爱情的诱惑,很容易表现出“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的不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爱情有时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双方学业上不断进步的无穷动力,如不能理智地把握则会终日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荒废学业。因此,大学生既要珍惜这份美好的感情,更不可辜负自己的青春,要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毕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参考文献

[1] 闫军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付华.当代大学生恋爱误区[J].社会心理科学.2015.12.

[3] 林建安.大学生恋爱中的不良倾向与和谐校园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4] 邓验.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陈飞,林远平.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误区、成因与对策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问题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①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鉴赏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语言文化的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完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都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实用主义学习氛围明显,因此,学生和学校都逐步加强实用课程的学习,而人文教育学科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在这样一种浮躁的氛围中,大学语文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边缘地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表示,大学语文的现状“恐怕连边缘也说不上,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

实际上,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20年的不断摸索过程中也的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缺陷、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大学语文的师资力量薄弱等等。

笔者拟主要围绕大学语文教材的缺陷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自从1978年全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大学语文的教材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四百多个版本。其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由王步高、丁帆主编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由彭光芒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国文》,由温儒敏主编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由陈洪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由丁帆主编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由夏中义主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然而,教材版本虽然众多,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编写指导思想模糊的问题。大学语文是一个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但近年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编写指导思想不明确,致使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走入了误区。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既然是素质教育课程,其重心就应放在人文性上。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可以包罗万象的,凡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这种想法的确突出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却忽略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这种过分追求人文性的观点使大学语文的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了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特征和价值的体现。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的性质首先体现在基础性上,这是由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的,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都要以语文为基础,母语知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大学语文的性质也体现在工具性上。“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对于语言文学的学习。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工具。再次,大学语文的性质还体现在人文性上。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中作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和教育。

其次是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重复的问题。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对于已经跨越了中学阶段基础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过多地接触基础教育期间学习过的篇章,就达不到应有的学习目的。并且“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②

但现今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往往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重复。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2007)为例,此教材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是全日制高教重点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作为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教材被列入高教司21世纪高校教材推荐书目。即使是在这样一部权威的教材中,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如第一单元“仁者爱人”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冯谖客孟尝君》,第二章“和而不同”中的《像山那样思考》,第三单元“胸怀天下”中的《北方》、《赞美》等等。可以说,与中学课文相重复的现象在整本教材的各个单元中都曾出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量重复,使得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这也是导致大学语文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只有重视这一问题,并尽量避免这一问题的继续发生,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大学语文教学。

再次是教材选文古今中外所占比例的问题。大学语文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语言文化的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

然而,在现今大学课堂上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作品的比例严重失调。仍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2007)为例,从中外作品的比例来看,整本教材共收入文章89篇,其中中国文学作品有78篇,占全部选文的87.6%,而外国文学作品仅有11篇,占全部选文的12.4%。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了解中国文化,还应当关注、了解世界各国的文明与发展。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大学生更应该借此机会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从中国文学史部分的古今比例来看,在上述教材全部78篇中国文学作品中,古典文学作品有52篇,占66.7%,现当代文学作品只占33.3%。

的确,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在大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篇章都是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经典之作。然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距离现在过于遥远,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使得他们对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最终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最后是教材的结构体例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大多采用以人文精神加以建构的模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以文章审美为载体,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③这样一种体例的盛行,实际上是与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的指导思想相联系的,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大学语文课本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学欣赏读本,欣赏性强,而缺少可教学性。学生学习这种类型教材的难度相对较低,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大学语文课程一步一步走向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边缘。

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因此对于教材编写的深度、广度、难度的认识和把握应该准确适度。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指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更多地可以从教材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教材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一定要高于中学语文教材。而不是中学语文教材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④

既然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升华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整合全部基础教育时期的语文知识。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应当对于文学知识进行梳理,以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为线索,对在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的优秀代表作品按时间顺序编排、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史都能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能有全面性的认识。这样的教材体例将使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能达到大学生可以把握的水平和高度,真正能够使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整个大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以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语文教学,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使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出版前言”第1页

②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2期

③魏怡:《大学语文新编·导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科学时报》2007-01-30(B04).

作者简介:

孙丽丽(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金融;风险

1.引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便捷、成本低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高利贷、套路贷、过度分期付款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不良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在合理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提高自身生活品质的同时,正确认识并规避相应的金融风险是高校教育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

2.校园常见互联网金融产品

2.1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时代最成功的产品之一。现代大学的校园里已经很少看见现金的身影,大学生出门必备的物品不再有钱包,而是手机和钥匙。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又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为常见。水果店、超市、饭店都必备支付宝或微信的付款二维码。除了少数只能使用校园卡的食堂摊点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几乎统治了所有支付渠道。

2.2“P2P”网贷平台“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创新产品。“P2P”网贷平台主要由金融机构作为担保,采用传统的金融制度,帮助进行借贷双方进行直接的借贷行为。由于网络技术的存在,大大缩短了资金流转的速度,客观上提升了借贷行为的效率。

2.3理财平台理财平台的功能类似于储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将多余的钱存进平台中赚取利息。为了吸引资金,理财平台的收益通常高于普通的银行储蓄。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也最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平台是阿里巴巴平台的余额宝和腾讯平台的理财通,主要以货币型基金和保险理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平台的存在,有一些理财平台甚至投资于股票和期货等收益和风险都相对较高的金融产品。

3.大学生面临的金融风险

3.1导致过度消费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不应注重物质享受。我们国家也一直有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传统。对于家长而言,也一直在着力控制孩子在学校的各项支出。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学生的过度消费提供了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支付平台实现信用卡的功能,而“P2P”的网贷平台更是让大学生可以借款消费。这些都为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埋下隐患。

3.2泄露身份信息金融平台对于使用者的身份信息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使用者必须输入真实的身份信息以进行金融操作。但是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注重对于身份信息的保护。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泄露学生身份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一些不法的网贷平台利用个人信息发放高利贷的情形最为严重。

3.3造成经济损失大学生对于财产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尤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安全防护措施尚不成熟,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支付平台盗刷、盗用的现象时常出现,非法盈利模式的网贷平台也经常导致大学生难以偿还巨额高利贷款,而近年来部分理财平台倒闭或者跑路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导致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大学生群体遭受经济损失。

4.政策建议

4.1加强入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学生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会对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工具,使用者终究还是人,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学生的理财和消费观的相关教育,帮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告诫学生既不要沉迷于物质消费,又不要贪图各种高收益和回报率的便宜,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

4.2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金融工具的运行一定要在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之下。而很多非经济专业或者理工科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对于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都一无所知,而这恰恰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在各项学生教育中适当加入基本的金融知识,让大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对于支付平台中的信用功能有基本的理解,加强对于网贷平台的审核防范,同时不盲目追逐高额的理财回报率。

4.3加强法律意识培养金融风险的发生说明防范意识的缺乏。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面对困难不至于手足无措,导致掉入陷阱,越陷越深。对于各种典型的诈骗案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法律意识,对于遇到金融风险事件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法律援助,帮助学校走出困局。

4.4建立防范-預警-解决-备案机制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类问题难以真正得到避免。而金融工具本身具备私密性,政府和学校都只能对学生加以引导,难以用强制手段进行规范。因此,除了基本的理财消费观、基础的金融知识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之外,政府、学校甚至基层的大学生辅导员都应该建立详细的应对机制。从防患于未然开始,加强对于各类事件的防范教育工作,对于可能出现或已经有一定苗头的事件进行及时预警,从学校或学院的角度设立问题咨询和解决机制,协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最后对于已经发生过的案例进行备案,提醒进一步的防范和预警,指导新一轮的防范和预警工作,开始下一循环。

参考文献:

[1] 程未.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探讨[J/OL].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

[2] 朱丽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教育研究[J].金融经济,2018(18):108-109.

[3]刘洋洋.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26):250-251.

作者简介:

李盾(1991—)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方向。

上一篇:动漫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海洋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