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一个人个性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个体周围的社会环境在个性的养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个体的个性形成后,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个体的全部生活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其个性的影响。

当然个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具有可塑性, 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 比如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个性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

同时, 个体的个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从一出生开始每个个体都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慢慢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独特的个性。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 他们无法通过听觉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 更为严重的是, 语言的障碍又剥夺了他们与正常人沟通的机会。长此以往, 认知活动的限制加上交往范围的缩小,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个性的形成。因而, 对听障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听障儿童的个性特点

(一) 处事简单、直接、刻板

听障儿童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显得有些过分泾渭分明。在他们看来, 世界要么是黑色的, 要么是白色的, 几乎不存在多元化的答案。这种个性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总是简单粗暴, 直截了当。对某个人有意见就用特别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即使是对老师, 也不会用委婉语。比如, 一名听障儿童可能会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面说:“某老师, 你的帽子脏了。”丝毫不会想到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老师觉得很尴尬。并且他们对结果的评估和分析也遵循一种简单的原则, 当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 冲突也似乎是无法化解的, 之后的相处过程中还是会和前一样对他人耿耿于怀。

(二) 孤独、自卑、压抑

由于生理缺陷的缘故, 听障儿童可能时不时的会招来社会上一些成员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由于鲜有周围人对他们的重视, 长期以来他们会形成自己没有存在价值的错误认知。在与正常儿童相处时, 内心的自卑感会迫使他们远离人群, 独处一边, 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当他们年龄较小时, 自我意识水平还不是很高, 自身缺陷引发的不利影响还不太会妨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与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机会, 他们会愈发觉得自己属于其他人眼中的“异类”。

长期处于这种心境下, 他们与他人交往的信心也一天天的减少, 渐渐形成了孤独、自卑、压抑的个性特点。

(三) 过分自尊、容易猜疑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 听障儿童不自觉的产生了自卑心理, 但从另一方面讲, 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又使得他们过度自尊, 容易猜疑。他们过分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正常人之间的玩笑话如果没有及时告诉其缘由, 他们就会胡思乱想, 甚至会怀疑他们是在耻笑自己, 因而常常会有误会甚至产生过激或暴躁的行为。

还有些听障儿童他们老是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 自己才是最优秀的, 别人的都是错的, 别人都不如他, 然而其实自己却什么都不行。

二、听障儿童的个性影响因素

儿童时期主要的教育者是家长和老师, 所以说, 影响听障儿童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一) 家庭因素

在家庭的诸多因素中,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听障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个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 父母的教养态度有所不同, 相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听障儿童, 这样父母不仅能给子女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 而且对子女的缺点、错误也能适当地加以批评指正。

如此一来, 就会逐渐培养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的良好性格。同时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有高度的一致性, 不能一方松一方紧。

(二) 学校因素

听障儿童进入学校后, 开始集体生活。这种集体生活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有利于听障儿童形成勤奋、向上、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不好的校风、班风则会使其养成懒惰、逃课、不遵守纪律的恶习。

在学校因素对听障儿童的影响方面, 教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 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就更要树立好的形象。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会反映他个人的道德与修养, 两者结合使其康复着的听障儿童具有好的个性。

三、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误区

说起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问题, 年轻的家长或许因为孩子小, 还没有主动意识和思考, 未被列入孩子教育的日程。对此, 普遍存在三个误区。

(一) 认为不需过早、太多的教育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个性大多随父母自然形成, 不需过早、太多的教育。因而, 往往重视孩子的知识培养, 忽略了早期的个性与意志的引导[1]。然而, 中国有“子不教父之过”、“有娘养无娘教”的古训, 它不仅说明孩子的教育父母责无旁贷, 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生养之后要重教, “玉不琢不成器”, 不能任其自然。

(二) 认为孩子小, 大了再抓也不晚

古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规律性说法, 意指儿童时期对个性养成的重要。其实孩子的思想和思维发展是很快的, 加之好奇心理、模仿能力强, 他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 还不懂事, 大了再抓也不晚。殊不知, 有些不良影响多了、深了, 就可能在个性和意志方面固化, 再改就难了。孩子的成长速度, 往往超过家长的预期。这说明了儿童阶段是个性养成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听障儿童, 与常人相比有许多特殊性。要更早的唤醒孩子的天资, 对他进行早期的个性和意志品质培养, 就显得更为重要[2]。晚抓不如早抓, 晚抓等于放任, 未来会有遗憾的。如果固化了再抓, 就本性难移了。

(三) 认为孩子听力障碍, 只有任其自然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听力障碍, 交流困难, 很难灌输道理, 只有任其自然了。家长中这种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灌输困难是客观现实, 教会一个准确的音都难, 何况讲道理。但也要相信孩子的潜能, 通过适当方法, 言传不行, 还有身教呢。特别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 逐渐懂事, 他一定会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接受, 千万不能消极等待。

四、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方法

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 良好的个性对他们的未来人生道路会起到根本性、关键性作用, 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措施有目的地着力加以培养。

(一) 父母的坚持与耐心

在培养听障儿童的个性的过程中, 父母的坚持与耐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是听障儿童真正能适应社会、正常成长的动力之源和成功之母。

生了听障儿, 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父母无法改变和从新选择, 但是父母可以选择坚持。多一份坚持, 就多一份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如果消极等闲, 孩子则愈发苦命。对此, 作为家长应该坚持不懈, 为听障儿童增添改变命运的动力[3]。

任何一位听障儿童的父母, 对孩子的爱心是无容置疑的, 但爱心不等于耐心, 孩子还需要你无尽的耐心。听障孩子学点东西很难, 困难和挫折经常让家长感到失望, 甚至绝望。这时, 考量家长的是耐心, 关键时刻, 父母能否挺得住, 决定孩子的未来。

(二) 抓住黄金时期打好基础

培养听障儿童需要开展早期幼儿教育, 采取及早使用听力辅助器材、及早引导孩子认字读书等措施, 为听障儿童打好基础。

现在, 有大量聋儿听力辅助器材可以使用。通过人为努力, 聋失聪儿照样可以开口说话、上大学、找工作。所以, 应抓住听障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及早使用听力辅助器材。为了孩子, 要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让他们参加多样化活动, 享受情趣, 释放童心, 积累生活。

(三) 立足日常生活循序渐进

培养听障儿童来不得半点急躁, 切不可急于求成。听障儿童的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家长的楷模作用是巨大的, 是潜移默化的。客观地说, 每个家长都不是完人, 其中也有不良习惯。父爱高若天空, 母爱广于大地。一个爱字能绘出孩子美好的未来。听障儿童如果失去父爱或者母爱, 情况更加悲惨[4]。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很多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对话、问答、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多参与人际关系交往, 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才能使孩子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 由于许多家长怀着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歉疚心理, 凡事都包办, 使得儿童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这显然是不必要的。

(四) 及时帮助排解不良情绪

相对而言, 听障儿童比一般儿童的情绪变化更细微、不易察觉, 这需要父母和老师特别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听障孩子的生理缺陷已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 而小时候他对自己和别人那些一样, 那些不一样不太关注, 不太在乎。但随着年龄增长, 他会日渐在乎, 并且越来越敏感, 有时故意掩饰残疾。此种心态如不适时引导, 及早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准备, 等彻底明白, 或在某种场合摊牌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时, 就很难坦然面对, 会加深怨恨、气恼、沮丧、自卑心理[5]。

在引导他认知自己和常人有不一样的同时, 也要引导他知道与常人相比还有许多优势。要他在不一样中寻找一样, 在不一样中学习常人。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准备, 既可以帮助听障孩子树立良好的个性, 而且会在未来与常人一起工作和生活中, 减少盲目攀比带来的烦恼, 增加快乐心情。

五、总结

本文以听障儿童的个性的特点为切入点, 分析了不利于听障儿童良好个性形成的因素。从家庭的教育态度、氛围、地位和学校中的集体生活、课堂、教师的素质中阐述了其影响, 在我看来, 这些都是影响听障儿童良好个性培养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本文分析, 听障儿童良好个性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培养而逐渐改善的。需要父母抓住黄金时期打好基础, 耐心坚持地引导孩子认字读书, 帮助孩子们排除一些负面情绪, 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际交往, 对自己的缺陷有正确的认识, 当然, 也要主要表扬和批评的尺度。

摘要:良好个性的培养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而导致了语言障碍, 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认知活动以及交往的范围,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个性的形成。本文从听障儿童个性特点入手, 分析了影响听障儿童个性培养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论述了听障儿童个性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并提出了良好个性的培养方法, 希望在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方面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听障儿童,个性,特殊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尚生.听力障碍儿童素质教育初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5) :75.

[2] 袁泉.语言康复训练的思考—一个教师眼中的聋儿康复[J].中国残疾人, 2002 (09) :105.

[3] 胡雅梅, 牛玉柏.手语在听觉障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4) :75.

[4] 呼琼霞, 江琴娣.听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6) :206.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 给他们配戴助听器, 再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后, 可以使听障儿童在3~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 掌握简单的, 基本的交流语言。

可是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 他们需要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语言;他们存在听力障碍, 所以训练者要用一些有趣的方法, 既让他们掌握有声语言, 又不损伤天性。下面的方法由浅及深, 循序渐进, 使听障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1 语言技能训练

语言技能训练就是发音器官功能恢复训练。听障儿童的发音器官因为长期不使用变得僵硬不灵活或功能减退, 说话时就不能协调统一运动。语言技能训练可改变这种状况, 语言技能包括:呼吸练习, 发音练习, 鼻音练习, 唇舌操, 声调练习及声气结合练习等。

呼吸练习指在培养控制气流的能力。可以以游戏的方法练习。如:吹气球, 吹风车, 吹泡泡, 吹羽毛等。

发音练习和鼻音练习则是为了让聋儿掌握声带颤动的技巧, 学会控制气流的通道和强弱;掌握发音部位的变化 (唇、舌等) , 发出自然洪亮的声音。聋儿用手去触摸训练者和自己的喉结头, 鼻腔外等, 感觉声音的存在;也可做一些律动, 模拟动物的叫声。

唇舌操的训练使聋儿用正确的唇形和舌位说话, 它包括唇的张合以及说话时唇的基本变化。例:α—u—i等。还包括舌的不同运动, 如:伸缩, 左右摆动, 抵齿, 顶腮, 抵腭, 转动, 卷舌等各种运动。可以让聋儿用舌头够糖果等。

声调练习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 训练聋儿发出四声调。如让听障儿童游戏开汽车, 听到或说不同的声调拐弯。

声气结合练习锻炼说话时口舌的灵活性以及聋儿说话用气和控制气流和各发音器官的协调, 合作能力。如让聋儿重复说一些节奏明快的短小儿歌等。

2 利用生理补偿及助听设备

听障儿童有着生理缺陷, 但也存在生理补偿。在听障儿童语言中, 利用生理补偿,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及观察能力。体现在日常的语言训练中, 就是把教学活动融进趣味之中。例如, 使用直观教具, 学说水果的名称, 教师和家长就准备一些实物, 让孩子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教动物的名称就有计划的组织孩子去动物园里看一看。

再如利用听障儿童的观察力, 使用多媒体教具、课件等手段, 化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极大的调动了听障儿童学习的兴趣。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听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并非不能弥补, 各种助听设备甚至还有人工耳蜗技术都可以让他们部分的感知声音。残余听力较好以及佩戴效果较好的助听设备, 有利于他们正确的模仿训练者的发音以及改正自己的发音错误, 这使他们对说话更有兴趣。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们的残余听力, 使之通过“听”的渠道学习语言。

3 结合语、音学说话

简单词句的学习还可以和学习发音结合起来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教并矫正幼儿的发音, 通知已知的词语引出某一拼音的学习, 并通过相应的词语加以巩固, 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如通过摸一摸等常用词语引出“m”的发音, 在通过妈妈、小猫、积木等词来矫正巩固的发音及其和不同音节的拼音;通过拉手、xx来了等词句学习“l”音;通过跑步、破了等次词学习“p”音。

有如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儿歌, 绕口令等来巩固某些发音, 如《数苹果》:“一个苹果、两个苹果、、、、、、十个苹果”来巩固“g”的发音。另外, 听障儿童还可以通过词来练习音调。如说“猫、羊、狗、兔”, “妈妈、爷爷、奶奶、爸爸”“花、红、柳、绿”来练习四声调。

以上的办法简单、有趣、实用, 可使用于语言训练的始终。

4 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并形成自己的语言

首先训练者本身要吐字清晰, 言语简洁实用;要根据孩子的语言选择合适的词句。俗话说“话有三说”分步骤的向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模仿内容, 切记模式化的句子。再者, 要抓听障儿童的兴趣契机, 及时提供模仿内容。如孩子看见陌生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心, 便会使用表情, 示意, 指点, 比划动作模仿等表达方式, 训练者在此时的语言刺激, 使他们印象深刻。

在训练期间, 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语言发展准备阶段, 词的积累阶段, 用句子表达思想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 听障儿童积累了大量的实词, 简单句等, 并试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它们表达思想、描述事物, 发展形成他们自己的言语信息, 这些是听障儿童语训的最终目的。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或实施一些更高级的趣味性训练活动, 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 增强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灵活性等。

这些活动包括叙述、讲述、图片排序讲述、故事结尾续编等等。

5 生活就是训练

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和正常人交流, 是矫正和补偿他们心理缺陷的重要途径, 是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家庭是听障儿童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环境, 家长对其的语言训练要求及教育方法应和学校一致。家庭成员与孩子建立有声语言的交际体系, 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说话的习惯。在生活中, 听障儿童和健全人多交流, 一方面使用已掌握的语言,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交流中学会新的表达, 促进聋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以上的语言训练方法为学校或家庭中的语言康复提供了一些实践的、使他们轻松学习语言的方法。抓住学语言的最佳时期, 尊重听障儿童的天性, 给他们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 等于是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交流的大门, 使之走出无声世界, 获得更多的信息, 学到更多的知识, 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摘要:本文从实践的角度, 根据听障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 按照他们学习语言的顺序介绍了语言康复的八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步骤方法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生理补偿, 结合他们的身体特点, 在“有趣”的基础上着重从构音器官训练着手, 通过视觉培养他们的言语意识, 利用残余听力及他们的触觉, 嗅觉运动觉等训练发音, 理解语言, 积累词汇, 发展有声语言, 培养交往意识和对话能力, 最后在生活中形成听障儿童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语言最佳时期,趣味,生理补偿,生活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效贤, 王明泽[主编].聋校教育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3.

[2] 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 (台湾) .

[3] 高青琳.双语教学在聋儿康复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论证[J].现代特殊教育, 2003, 9 (96) .

上一篇:大学顶岗实习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检验科医生发表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