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

2023-09-21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1篇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

2 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留守儿童一般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性格倾向: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同时,由于很多父母只重视物质照顾,缺乏心理沟通,很多留守儿童还出现价值观扭曲,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

(三) 帮助“留守儿童”需要我们集体的智慧。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老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1、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们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也高,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爱心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园。“心有人爱,难有人帮”。只要我们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3、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段,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4、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

3 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5、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6、学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形成管理合力

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训斥;多一份关心,少一分随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赏识,少一分自弃。每天面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总是带着一份微笑,把阳光洒进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田。

7、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全民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可学习“石泉模式”---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

(四)小结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又要知道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一沟通”就是定期、不定期和他们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孩子,使他们能茁壮成长。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2篇

2012年秋中一班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计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作为一个幼教老师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档案,家校及时沟通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幼儿信息采集表,认真摸清记录好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幼儿和单亲幼儿。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留守幼儿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排上工作日程,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幼儿交流、沟通。如:和幼儿打电话、鼓励幼儿等。多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用爱关注、用心呵护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我就特别留意这些孩子,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例如:我园中班有一个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

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比如玩老鹰捉小鸡,首先带领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的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是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三、视同己出,真心关爱

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幼儿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所以,我把留守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头发凌乱,就会把他们喊到一边,蹲下身子亲切的问早上谁给梳的头发?老师再给你梳个漂亮的发型好吗?或者有衣服没穿整齐的幼儿,也会去帮他拉拉衣角,把衣服整理好,并且用适当的话题轻轻的与之交谈,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同时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觉得老师像妈妈。

四、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嘉怡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发书和笔记;在班上开展唱歌和讲故事比赛,遇到嘉怡上场的时候,带领全班幼儿为她鼓掌,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时候嘉怡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收治的88例患儿进行对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儿童保健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

在儿童保健服务中,儿童心理健康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之后,儿童接触外界不良思想的概率大大提升,外界的诱惑也不断增加,出现儿童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因此,儿童保健门诊还需要更加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儿童灌输积极向上的情绪,帮助调节儿童的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儿童成长发育。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儿童保健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保健所门诊收治的88例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0.5岁,平均年龄(6.98±1.03)岁。对照组44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0.8岁,平均年龄(6.91±1.08)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了解儿童的症状,做好相关介绍和药物指导、营养指导等。实验组接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1)1岁以下儿童的护理。1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沟通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的家长,科室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然后结合儿童家长的情况,选择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讲解健康体检相关知识,让儿童家长了解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讲解哺乳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讲解常见儿科疾病知识,包括疾病的类型、临床症状、病因等,让儿童家长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并且尽早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在平时生活中,也需要注重各种儿科疾病的预防,降低儿科疾病发病率;讲解儿童营养知识,提高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从而科学的喂养,保证日常饮食中能够满足儿童营养需求。2)1到3岁儿童的护理。在这个年齡阶段,儿童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并且表达自身的想法。所以针对1到3岁儿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分为家长和儿童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室人员需要主动与儿童沟通交流,取得患儿的信任,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做好健康指导,并且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以及关注儿童的述求,做到回应性照护,当儿童有了明显的情绪变化之后,及时进行安抚,以免因为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依从度。另一方面,科室人员也需要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多于家属沟通交流,让家属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指导患儿家长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保健技巧,从而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科室人员同时为儿童建立生长发育健康档案,将儿童的各项数据详细的记录到档案中,并且主动了解儿童平时在家里的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引导,让儿童家长了解更多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更好的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3)3岁以上儿童的护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科室人员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将重心便宜到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上,通过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儿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心理状态包括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健康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30.0软件处理,心理状态评分、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8、2.089、2.178、2.060、2.994、2.875、5.375、5.676,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4、4.007、5.659,P<0.05)。

3讨论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后,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患儿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因此,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儿保科的医生首先需要提高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到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加强自身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性,保证能够更好的完成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需要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关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更好的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最后,需要加强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平时注意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然后尽早的进行干预和治疗,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减少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选择88例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患儿干预后社交退缩、攻击、强迫、抑郁、多动、交往不良等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更高,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知识、预防知识、接种知识等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也明显更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该研究结果与李三妹在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采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促进患儿临床恢复,临床保健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利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J]. 家庭保健, 2020, 043(002):39-40.

[2] 孙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 2019, 025(003):326-327.

[3] 刘文进.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11(023):75,174.

[4] 苗金燕, 李芳芳.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046(012):87-88.

[5] 李三妹. 健康教育的實施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家庭保健, 2020, 029(025):178-179.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5篇

摘 要:“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运用

一、 “儿童教儿童”原则的出处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为了更好地使“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陈老先生用十七条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来阐述“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儿童教儿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条原则,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 “儿童教儿童”提出的三点理由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儿童”“成人教儿童”的方式,殊不知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儿童教儿童”。“儿童教儿童”究竟有什么好处?它与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陈鹤琴先生总结了如下三条理由:

(一)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于学者的心理是否了解为定。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除非成人对对儿童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基础。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形,就显然不同了。由于他们彼此的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沟通起来很容易,而且儿童尤其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们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总是很热心地想让别人知道。

(二)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则会令其他的同伴羡慕,以至于要向他们学习。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当有的孩子也向老师那样大方地站到集体面前流利、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羡慕和赞许,紧接着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同时,来自孩子与孩子间的鼓励和学习,会使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促进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以上两点,都只是指学者方面来说的,担任教的儿童能否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准备,在教过以后,他对于所学的内容,认识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儿童教儿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处。这种得益,不仅在教材以内的知识范围而已,儿童更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教另一个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仅要将球拍得相当好,同时还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将他的拍球方法和要点讲解、示范给同伴听,这对教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和成长。

三、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如果也能够把握好“儿童教育儿童”这一原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环节可以利用这一原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示范环节和操作环节经常需要利用儿童教育儿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经常会请能力強的孩子来示范一些动作或画画等,从而为别的孩子打开思路。以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为例,当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装饰手帕”时,便请2~3名幼儿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自己所画的线条,接着我只需要适当的总结便可以了。而操作环节更是经常会用到儿童教育儿童。每次美术或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环节,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这时我会请这些孩子去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是美术活动,在科学、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儿童教儿童的现象。

当然,为了尊重别人思考的权利,帮助之前先要问一句:“需要我来帮助你吗?”在别人答应之后才可以去帮助。

(二) 生活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时期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最常见的表现为穿脱衣裤、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孩子对这些事情始终有畏难情绪,或对教师心存依赖。这时候,笔者便在集体面前表扬那些自理能力强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孩子,还利用专门的时间请他们现场示范、讲解,以此调动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当然,在午睡前后环节,也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经常会去帮助和指导年龄小的、能力相对弱的、动作慢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自己穿脱衣服了,有的还学会了自己扣扣子,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增强,而帮助别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进步也颇有成就感。

(三) 游戏活动的“儿童教儿童”

在游戏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孩子之间也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戏中听到“妈妈”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为宝宝定一个生日蛋糕,并且还请了好多“邻居”来给“宝宝”过生日、唱生日歌等。紧接着,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争相模仿这一情节。当然,我在游戏评价环节也请出了这个有心的“妈妈”,给当天玩其他游戏的孩子也分享了这一好玩的经验。

其实,这样的例子经常会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师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样、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台的“演员”又跳出更漂亮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孩子中来,而需要教师及时将孩子的经验通过一些孩子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并适时做好总结和点拨。

(四) 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我园曾做过一个名为“全纳·共生之——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研究”的课题。混龄,也就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龄,那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差异。在大幼儿和小幼儿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大幼儿很自然地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游戏中给予弟弟妹妹以帮助。并且大幼儿能够等待小幼儿的发展,愿意给小幼儿重复的机会;能根据小幼儿的表现,调整自己对小幼儿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等。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但小幼儿愿意接受大幼儿的安排,对大幼儿有敬畏感,能够积极模仿大幼儿的行为,而大幼儿本身的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大幼儿和小幼儿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发展。

(五) 偶发事件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包括一些偶发的事件,同样是学习的良好契机。有天饭后折纸时,涵涵折了一个“东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边的希希的关注,在希希的请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两个人很开心地用“东西南北”玩“说和猜”的游戏。她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来向涵涵学习折“东南西北”,没过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学会了这种折纸和游戏的方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够学会“东南西北”这种难度偏高的折纸,而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样是一个中班的幼儿,可见幼儿作为教育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类似的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厉害的男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班级的魔方还原到原始状态,引来了众多对魔方感兴趣的孩子们的围观,于是那个魔方男孩将自己跟爸爸学来的玩魔方秘诀对大家一一讲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动。开学之初,每个孩子都会从家中带来一盆植物。我们请家长先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和习性,然后由孩子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植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四、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两点思考

(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说到“儿童教儿童”,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大的教小的”“强的教弱的”这两种情形。其实,强与弱是相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做早操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只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指导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较好,经常被赋予“小老师”的名义,充当各种“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总有些孩子由于整体偏弱,而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以必要的关注,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善于将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行放大,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教”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使是“儿童教儿童”这种看似与教师无关的情形,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闪光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抓住“儿童教儿童”的契机。

引导:与教师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显然是稚嫩的,当儿童“教”的过程出现问题或困难而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实现“教”的目标。

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与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带领孩子进行讨论、反思、小结、改进等,帮助他们对各种学习进行梳理,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魏培培,幼教二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6篇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教师要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只有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中的困惑或烦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渡过难关,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不受伤害。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仅仅以分数论英雄,要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进行科学的教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发展,进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提供有效的支撑。教师要积极研究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

1.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培训以及诸多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私、任性、易怒、成瘾、孤立、自卑、神经质等不良倾向,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其发展速度不同,加之意志、思维等方面的局限,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并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接纳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由于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教师也需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教育的含义是学与教的有机结合,包括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命教育。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就谈不上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投入精力充沛、情感丰富、情绪健康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学校也需要为教师不断提供学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导向和心理准备技能,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识别、控制和调节情绪,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情绪。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感知能力不同,教育学习目标也不同。在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内容。例如低年级通过积极的引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好奇心和克服自卑感的教育;高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同理心、责任感、自我提升等,使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科学的生命教育,提升对自身生命的珍视和爱护,并提高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大家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农村留守儿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教师要针对学生意识中的错误部分进行科学的指正,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态逐步稳定,并塑造正确的生命意识,确保生命健康稳步发展。

4.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

教材的具体化是组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内容广泛。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效提取课本中丰富的生命知识内容,例如教育內容是否应正确界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找出课程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点。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树立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团结、合作、竞争等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讲座、交流、演讲、讨论、观看生命健康视频等方式,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生命和心理知识。保持好心情对生命很重要,是身心融合最有效、最简单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要在中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素质教育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充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琴.生命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46.

[2]周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活指导——以心理辅导课《积极生活每一天》为例[J].江苏教育,2020(40):47-49

上一篇:梦游计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