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治报告范文

2023-09-23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新疆具有发展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开展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和前沿。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就我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几个现实问题加以评述,以期为推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2007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7亿美元,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15位,增长50.7%,增幅为全国第二位,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5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2位、西部12省区市第一位,增长61.1%,增幅为全国之最;进口22亿美元,增长12.7%);全年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0%;境外投资协议额达到8.2亿美元,增长13倍;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4.5亿美元,增长1.6倍;输出劳务6 070人次,增长两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我国与其贸易总额的76%;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2%。同时,新疆在中亚五国中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并且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罗斯中部以及外高加索地区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1]。可见,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1.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新疆是我国开拓中亚市场的前沿,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是研究中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2/3由新疆完成的。在未来的10~20年中,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贸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疆将起着维系中亚国家与我国的经济贸易通道作用。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源安全,把资源通道建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新疆居于突出的重要地位[3]。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地缘经济的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崛起中的中国全方位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4]。

1.1 战略意义

新疆与中亚国家毗邻,在已开放的16个陆路口岸中,有11个是对中亚国家的。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集团化,进而组成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是新疆乃至中国西北地区经济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5]。新疆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将为我国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构筑平台、建立支点,是新疆在未来发展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尽早占领产业结构制高点的需要。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前景愈加广阔,新疆在中亚经济圈的中心地位愈加突显[6]。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第一个跨境建立的国际合作中心,能够保证两国接壤地区长治久安、共同发展和繁荣,具有探索、实验性质和开创性意义,其成功在今后的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是中国探索与周边国家新型经贸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哈经贸合作的示范区。与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关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选择,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7]。

1.2桥梁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经济一体化的特点表明,中亚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世界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经济一体化形势凸显,10余年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成为备受亚洲乃至世界关注的区域性经济合作[8]。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扩大、深化中国新疆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9]。

2.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

2.1 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从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中亚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新疆与中亚自然资源比较、边境贸易发展等方面来看,我们认为地域的邻近性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相通性是合作的现实基础,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新疆与中亚地理区位上相邻,与中亚五国在民族、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具备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新疆与中亚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很大,新疆应该,也有条件走在全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最前列,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可以开展互补性合作的领域很多。新疆开拓中亚市场优劣势并存,应加强与中亚广泛的地边贸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快新疆向西开放的步伐[10]。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与中亚诸国经贸发展环境从内外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实现双方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1]。

新疆毗邻中亚国家,新疆与中亚五国在自然资源上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12]。作为经济发展互补性极强、承接着中国内地与中亚各国的新疆,已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地区[13]。利用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可以强化新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补性,使新疆逐步成长为陆桥经济增长带中具有强大内聚力和辐射力的亮点和核心[14]。提升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双方的经贸合作水平,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共同愿望,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客观需要[15]。

2.2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当然,新疆目前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新疆经济同周边国家经济的互补性还显得不很突出,但是中国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与新疆周边国家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新疆可以利用中亚国家潜力巨大的市场,引领中国内地企业参与新疆经济发展[16]。新疆对中亚国家的经贸发展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但是由于区域间分工与国家间分工存在差别,再加上新疆对中亚国家的自有比较优势是较弱的。要通过实现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新型经济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产业梯度和经济辐射,进而提升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分工格局,促进新疆经贸发展。从制约新疆与中亚诸国经贸发展的外部经济因素,新疆要紧紧抓住中亚区域经济整合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方面的作用,以保持中国及新疆与中亚俄罗斯国家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发展[17]。

3.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1 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良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国家就与中国新疆开展过许多合作与交流,双方的合作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20世纪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年代停滞,80年代恢复,90年代调整、提高和21世纪初全面提升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方位合作的新局面[18]。中亚五国与中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合作的不平衡性及合作与竞争交叉并存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19]。目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尚处于“三低一小”(即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规模小)的阶段,存在“两少一多”(即大客户少、拳头产品少、短期行为多)的现象[20],而且中国政府还没有与中亚国家就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签订实质性的合作协定,因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目前还只是处于松散型向半紧密型过渡的初级阶段。从中亚市场现状来看,新疆与中亚五国合作潜力尚待发掘,现阶段主要涉及石油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水资源利用、农作物改良、植物保护、荒漠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地震预报等领域。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合作水平和层次在不断提高[21]。目前,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经贸发展呈现经济融合、不对称性、金融合作的发展、经营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引起关注。

3.2 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问题不少

目前,新疆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能力与中亚五国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不具备对其产业拉动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新疆与中亚双方合作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有必要把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纳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协调发展[22]。

中亚国家非传统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解决。新疆与中亚虽然贸易量增长速度快,但经济技术合作层次低、规模小,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双方国内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新疆应利用资源优势和面向中亚的独特区位优势,联合东部发达省区建立出口加工区,使新疆成为沿海省区挺进中亚市场的重要出口加工区,以此来提高新疆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新疆产品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竞争力[23]。新疆利用地缘优势,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走发展新型工业化之路,打造支柱产业的现实需要。

在新疆与中亚的合作中,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是切实可行的,双方在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及产业结构有互补性,新疆在食品和机械设备加工方面具有绝对优势[24]。我们认为,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的经贸合作还远末走上坦途,双方需要跨越的障碍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双方都不会放弃对方市场,并且会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双方面临的问题,双方应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企业间应加强在大项目方面的合作和长期经济合作,要充分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重点发展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拉动新疆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必须以贸易为先导,产业合作为后盾,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25]。

4.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定位、目标及模式

4.1 战略定位

冷战后,一些大国相继进入中亚,试图实现和维护各自的战略利益,中国在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种国际性的较为松散的次区域合作的新现象,这种次区域合作对于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新疆的战略地位决定着中国的中亚战略要通过新疆实施。所以近年来,围绕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展开研究,我国学者呼吁新疆应积极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圈合作开发。

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战略定位,是将这一广阔区域逐步发展成为对于相关各国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优势资源开发区、以各国市场为导向的制造加工区、具有较强市场辐射功能的物流集散区、通达亚欧腹地的交通枢纽和多种文化汇聚繁荣的人文合作区[26]。新疆应该是中国与泛中亚、中亚地区商品和物资的聚集区、中亚地区与新疆各类资源的整合区、泛中亚地区制造业的后发区及亚欧腹地的交通枢纽、中亚地区服务业的中心、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27]。

4.2 战略目标

1995年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疆经济发展与中亚经济发展圈”概念;1998年又倡导“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亚经济发展”战略[28]。随着实践的发展,近年来中亚及周边各国经济上采取全方位开放政策,新疆与中亚国家建立高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最终建立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次区域经济圈的步伐加快,中国如何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阶段性步骤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经济技术对接的思路逐渐清晰。

我们认为,新疆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取向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及良好的对外经贸合作发展势头,在发展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逐渐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圈。目前,新疆建立与中亚区域经济集团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因此其战略步骤为:应以边贸为基础扩大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领域,再建立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与中亚五国自由贸易区,最终战略目标是建立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29]。要充分利用中亚各国与新疆在地理区位上相邻,经济社会发展上互补、合作的有利条件,把新疆建设成中亚经济圈的经济高地[30]。

我们认为,喀什作为中国实现与中亚、南亚各国经贸往来的“桥头堡”作用凸现。应把喀什打造成为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区,国家应在新疆喀什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把合作区建设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特色资源转化基地、进出口贸易及加工基地[31]。

4.3 合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经济融合趋势明显,新疆开拓中亚及周边市场的潜力巨大。地缘优势和经济强势的互补关系,使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对中国新疆有很强的依赖性。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可借鉴两种亚太其他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增长三角模式和经济合作开发区模式[32],要根据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现状,积极探索新疆与中亚各国经济一体化近期措施与分期发展规划,最终建立中国新疆——中亚五国经济区及合作组织,实现真正的中亚经济一体化格局。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03BJY008)部分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副主席胡伟在自治区外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xinjiang/200801/20080105362165.html.

[2]鲍敦全.新疆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1,(12):12-15.

[3]张曰知,范庆平.关于充分发挥新疆地缘优势确立外贸兴区战略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5,(3): 37-38.

[4]贺湘焱.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地缘经济合作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5]高志刚.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技术对接[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3):26-29.

[6]秦放鸣.新疆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性、目标指向及阶段步骤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6-18.

[7]钱勇.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9):1-6.

[8]李鑫.我国西部与中亚发展区域经济之我见[N].伊犁日报(汉),2006-08-28(002).

[9]任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拓展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1):22-23.

[10]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2):10-16.

[11]何伦志,阿布里克木.论新疆经济发展与开拓中亚市场的可行性[J].开发研究,1995,(5).

[12]段秀芳.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发展面临八大机遇[J].经济问题探索,2006,(3):50-54.

[13]柴利.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自然资源状况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5,(4):22-23.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重点资助的招标课题组.新疆开拓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研究(上)[J].新疆财经2005,(6):16-22,25.

[15]韦晓柏.新疆周边国家基本情况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展望[J].新疆金融,2006(增),33-37.

[16]秦放鸣,冯素.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步入快车道的条件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4,(2):4-6.

[17]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王乐泉在自治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N].新疆日报,2003-12-13.

[18]罗大胜,赵志华.中亚区域经济整合与新疆的向西开放[J].实事求是2004,(3):45-48.

[19]贾俐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 75-80.

[20]姚勤华,潘光,建华,丁佩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和深化[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8,(6):75-82.

[21]何伦志,王德全.西部大开发与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1-5.

[22]师博,秦放鸣.中亚市场潜力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9):31-35.

[23]赵常庆.论中亚形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2): 47-50.

[24]高志刚,李莉.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新疆财经2005,(4):15-19.

[25]任华,原帼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9-102.

[26]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05,(7):18-20.

[27]王海燕.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经贸合作中的定位[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2):31-35.

[28]汪雪姣,张平,李想.东西协同立足新疆逐鹿中亚参与世界经济[N].科技日报,2004-11-02.

[29]李新英.新疆在中亚市场的战略取向和战略步骤[J].新疆社科论坛,2004,(4):67-69.

[30]刘甲金,蒲开夫.建设中亚经济圈经济高地的构想[J]新疆社会科学,2004,(5):58-62.

[31]陈军.发展新疆特色边境贸易[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19-20.

[32]高志刚,衣传华.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举措——积极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J].开放导报,2002,(7):20-21,26.

[作者简介]孙兰凤(1962-)女,山东文登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08-06-26

(责任编辑:启方)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2篇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发射活动。 发射成功后,马凯、范长龙、许其亮、杨晶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研参试人员亲切握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担负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展开奔月之旅。

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形成了一道明亮而美丽的光带。

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

在夜幕中飞行约18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号是经过约280小时的太空跋涉,才到达月球轨道的。“如今,嫦娥三号的旅程变短了。”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在嫦娥二号任务中验证成功的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将使嫦娥三号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约112小时后,嫦娥三号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近月制动,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并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零窗口’发射成功后,嫦娥三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三号至少还需要迈过六道“坎”,包括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

仅就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着三大挑战:平稳着陆,适应月球表面崎岖地形,抵御高温达150摄氏度、低温达零下180摄氏度的酷暑严寒。

“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欧阳自远说。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第一张全月图。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创造了世界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积累了经验。

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将实现三大工程目标和完成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是,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 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将其当成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课程是教育的关键,开展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也是教育改革推进的难点与重点。随着课改的不断展开与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通过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课堂角色;转换

高中政治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关键,也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核心,进而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此基础上,就要对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角色扮演的现状

在学校教育中,其主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其影响来源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现阶段,针对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部分学者主要针对现代政治教学流派展开分析,并且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各流派发挥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由此可以说明,目前对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研究还不是非常成熟,而要想研究政治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问题,就要对相关的知识观与语言观展开一定的研究,从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出发,为高中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定位。

二、高中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刻将机会交给其他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理解并且掌握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情况,适当给予一定的宽容。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进行相关的总结,让学生们可以取得更加明确的结论。当学生们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学习活动或者继续的时候,教师就要很好的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们一定的帮助与鼓励。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教师就可以适当的提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逐渐引导其回答。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引导、拨正学生的思路,使其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促进教学内容的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参与者的角色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以往组织的活动都是学生参与,教师基本不会参与其中,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了活动当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调查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有教师参与的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都比较喜欢有教师参与的活动,认为和教师在一起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且进行及时纠正,同时教师也可以发挥提示与鼓励的作用,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其中不喜欢教师参与活动的学生,也是因为本身对政治理论不了解,在有教师参与的时候会非常紧张,并且教师说的相关理论知识比较深,部分同学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平等、公平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创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进而积极参与相关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实际上,政治与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而要想深入了解政治,就要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课堂是学生们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悟的体会对发生的国家与国际事件进行相关的分析。教师一定要尽可能收集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事资料,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枯燥的政治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活动当中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进而有效的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话题辩论、角色扮演以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并且在课堂上任何时候开展相关的活动都可以,无论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可以展开的。在政治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这也是开展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政治理论运用的能力,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实际说明,只有在教学中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们可以多接触一下国家与国际上发生的事件,并且充分利用政治理论知识,才可以提高学生政治理论运用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四)重视教学方式,扮演咨询者的角色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逐渐提倡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应当将学习过程定义为生动、丰富、有趣并且具有个性的过程。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能力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具备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主要就是一种组合概念,以上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同时也是彼此干扰的,而真正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将这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具体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适当的给予指导、鼓励与点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师也一定要转换课堂角色,逐渐向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咨询者方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教学效果。同时政治教师也要加强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艳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7).

[2]王嘉颖.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03).

[3]刘磊.新课程教学观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7).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4篇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回顾2011年:

中国社科院专家近日将发布新一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一、“六方会谈”在韩国现政府任内恐难恢复。

一般说来,当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和解合作、自主和平统一的方向上发展时,中国、俄罗斯分别与朝鲜、韩国的关系随之大踏步发展,当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恶化至反目成仇、拔剑弩张时,中国、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显得趋于密切,而与韩国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

2011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把朝鲜半岛一度推到了战争的边缘。2011年伊始,朝鲜采取了一些缓和姿态,企图缓解美日韩的高压和孤立政策,但收效甚微,朝鲜半岛的紧张状态持续存在。美日韩同盟体制的建立,使“六方会谈”在管理朝鲜半岛冲突、促进东亚区域安全合作方面的功能严重削弱,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天安舰”事件后,朝鲜半岛出现的新局势,究其原因,是韩国李明博政府对朝新政策和美国东亚战略调整互动的产物。李明博政府对朝采取了“战略攻势”,如,韩国高调宣布在今后的冲突中用武力惩罚朝鲜,基本抛弃了影响朝鲜政策的经济手段;说服美国不要与朝鲜单独接触,坚持朝韩关系改善是恢复六方会谈的前提;增加朝韩会谈的无核化内容,竭力促成韩国主导朝鲜及朝核问题解决进程的政策结果等等。韩国政府的强硬政策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为实现“重返亚洲”,美国强化了它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并对同盟进行功能拓展。“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爆发后,美国迅速以此为契机,强化美韩同盟,坚定地站在韩国一边,支持韩国主导对朝和谈进程。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了新的柔和姿态。

朝鲜表示愿意与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朝鲜方面对以美国前总统卡特为首的代表团表示:在朝鲜的安全得到美国某种程度的保障前,朝鲜不会放弃核武器。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朝鲜难以放弃核武。)

二、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三、震灾揭示日本外交“同心圆”,美日同盟继续强化。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质方面予以日本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 “远交近攻”策略。

日本的特大震灾也加速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灾难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2010年,来自冲绳的强烈反对阻碍了日本政府执行关于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的协议。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驻日美军迅速、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使日本民众看到美日同盟的效用,虽然冲

绳受地震、海啸和核危机的影响不太大,但是美军的救灾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情绪,弱化了冲绳对基地搬迁的反对声浪,有利于同盟关系的稳定。灾后上台的野田首相视美日同盟为日本外交基轴的立场,也有助于美日同盟的深化。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区化扩展。东日本大地震、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恐怖主义的抬头、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突发性、跨部门、多地区等特

征,应对传统安全的治理模式遭受极大挑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而言,一方面,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部撤退并没有带来地区局势的全面稳定,另一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也使矛盾激化。未来,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将显著上升。(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外交安全室)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与普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的转向,这种转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相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研究这一转向过程及其原因,指出由此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并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进路,有助于有效抵御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肩负着培育青年思想、引导青年行为、将青年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知识传播与教育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逐步开始转向。然而,这种转向却是不完全的。就其表征而言,其基本只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并没有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的调整,这使得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种“内外失衡”的困境。因此,为了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从互联网视域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困境,探寻解决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及原因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公开性和共享性均超越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且其能够以更小的成本承载更大的信息流,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节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选择。以此映照现实,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构建和完善了“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思想宣传”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也必将随教育方式的改进而改变;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和使用者,传统媒介已经逐步“脱离”了其日常使用范围,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载体已经逐渐被各类网络公众号、公众平台等取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转移至各类网络平台已是必然。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空间开始转变。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使得网络成为一个越来越接近现实环境——或者说“平行”于现实之上的“虚拟空间”,这一空间“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2],其发生的一切都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运转。加之网络的虚拟性,错误思潮涌流,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阻止,势必会导致网络空间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真空”,严重影响作为网络重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线下活动等空间,也开始逐步转向网络空间。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下降。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规模使用确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但由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这些内容往往以间断的信息碎片形式出现,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割裂,这就使得采用网络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受到冲击,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在接受这种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并不能明确所接受的思想之间的联系,更不能明确这一教育对自我提出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深度不足。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向各类网络平台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深度日益下降。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之以往更为精简,力求用简短的文字涵盖庞杂的思想体系。虽然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围的扩展,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而言,其接受的都是浅显的知识,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有效指导其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内容的精简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还反过来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受教育者不能够有效接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进行了解,因此其也必然不能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要求。在这一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无法有效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所在,也不能根据受教育者的反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滞后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力度不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壁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网络不断推进,但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心仍旧处于对受教育者的单向“教育”中,机械地将理论知识输送给受教育者,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力度。虽然有时对已经发生的,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思想躁动的思潮进行了批评,但并未深入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背景、并没有根据不同思潮研究出合适的批判方式,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与批判陷入简单的形式化之中,缺乏批判力和信服力,无法消除恶性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击,阻碍了高校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发挥。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尚待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空间的转向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施教者则位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呈现一种单向流动态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使得人人都能够发声,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角色不再唯一,受教育者也更乐于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由网络空间衍生出来的态势改善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逐渐反作用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线下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互动机制仍旧以“单向灌输”为主,这与学生迫切希望参与发声的愿望以及互联网互动方式的革新相冲,不仅不利于稳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失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失衡。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入场,高校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转移至线上,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打造稳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在实际建设进程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把控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出现失衡。就其具体表现而言,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太过迅速,脱离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一些高校打造了许多的网络平台,却缺乏相关运行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导致这些平台在传播内容上无法把关,摸不清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看不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題。同时,这些网络平台及载体的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使用习惯,其本身的使用便捷性和功能性存在缺失,无法组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无用“硬件”的繁殖极大浪费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生了巨量的冗余信息,无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支撑;另一方面,“硬件”的建设破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在同量资源中,“硬件”建设的支出提升意味着“软件”资源的减少。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呈逐年下滑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张力严重匮乏。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结构失衡。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而言,存在“量”增而“质”减的现象。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各类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之以往更为丰富,但部分活动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时间安排和实际需要,这造成受教育者的空余时间受到“压榨”,在活动与活动之间忙碌,不仅无法有效吸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内容的正确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端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受教育者对于教育需求的盲目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泛娱乐主义蓬勃生长,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虚无、话语边界弥散的社会思潮”,以“平台资本意志为中心”,“不断设计并激发网络娱乐受众的‘虚假需要’”[3],使得作为网络受众主体的高校受教育者在各种需求之间盲目徘徊,无法确定自己的真正所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着力处,无法精准展开。这种供给的不完善与需求的盲目相撞,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1.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为中心

首先,过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和科学方法,体现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也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的学理依据”[4]。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丧失,那么其各因素间的合力将消失殆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停滞不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因为网络信息的繁杂与碎片化,就阻止引用网络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是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内容选择时,注重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甄别、检查和过滤,分析其应用环境与所指对象,选择出适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的原始材料,避免出现“错引用、乱引用”的状况。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过滤后的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注重所引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关联、内容嵌合度与整体度,避免出现内容前后矛盾、互不相关等现象。以此从根本上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其次,持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建设。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奖惩追责机制,克服过度简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对于取得良好教育实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宣传与研究,对于因简化内容而引起的表意不明,教育失效等问题进行严格惩治,以制度构建实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经典作品的研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的调研考察相结合。“理论是行为的先导”[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的建设应牢固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及相关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之上,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失去理论支撑,成为失序的思想堆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6];“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7]。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调研和把控,做到“有的放矢”,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失去实践根基,成为“无根之木”的风险。

2.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关键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前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相互交融,以“多元化”为名行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之实。在对这些思潮进行批判时,若缺乏“参考系”,不仅容易造成批判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化困境,无法从根源上去除错误思潮产生的根基,也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错误思潮的回应缺乏“底气”,成为文字上的无意义活动,更有可能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人感情影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邪路。这就要求高校“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学生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照标准,要避免偏颇,不要以二元价值观判断和处理事务,不要因狭隘的情感左右理性”[8]。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才能不走偏,批判才能更有力。

其次,设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机制。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曾对议题设置的功能进行过清晰的表述,他指出:“在多数时候,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9]。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通常通过单向灌输来决定受教育者“应该怎样思考”,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该想什么”,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经典传统文化以及国外优秀文化,设置能够触动受教育者情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激发受教育者兴趣的议题,以此在议题交流中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和观点交融,破除“单向灌输”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病。

3.以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为基础

首先,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建设规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不仅要综合考量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资金情况、资源状况,制订严格的建設计划,还要定期对建设进程进行考察,整改不合理的建设项目,控制好“硬件”建设力度和速度。同时,丰富线上教育技术,优化网络平台的使用性和交互性,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负责人,其自身的教学水平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因此,高校不能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而应把思政课教师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师资建设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收优秀教育者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总体教学素质。在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上,合理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斜,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其次,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结构。就供给端而言,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合理安排举办密度和举办时间,严控无关活动的开展次数,减少重复性开展,给予受教育者足量的时间与空间消化所学内容;就需求端而言,警惕网络泛娱乐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门及高校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损害国家利益,伤害人民情感的“娱乐”思想要严格惩治,以法治化、规范化手段管控网络空间,去除不良思想对受教育者的蒙蔽,引导受教育者认清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参与网络的交流与沟通,自觉抵制各类网络泛娱乐图景对自我的蒙骗,杜绝需求盲目性的产生。由此,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朱耀华,郝小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

[3]张恂,吕立志.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20(6):72-76.

[4]高德胜,张耀灿.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81-186.

[5]张果.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7.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王成,赵建军.争当生力军实现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1.

[9]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12.

形势政治报告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对精神文化进入旺盛的需求期,并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正值人生思想观念的养成期,加强中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成为维护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让政治课堂活泼起来

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由于政治课程所独具的敏感性,尤其是文革以后,国内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多按照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推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被学生称之为“说教课”、“背诵课”,尽管其中不乏应试教育的因素,但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不敢对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训成考试机器,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让政治课堂教学语言丰富起来、方式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与理解力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中学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回放、课题辩论、谈是论非等活动,通过对其一政治论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辩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打破闭卷考试方式,让开卷考试成为常态

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升学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结果而轻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题海战术和加点、加压的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布了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对政治科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学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運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破条框约束,让课程教学鲜活起来

在政治思想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思想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学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学生的考分就达不到被选拔的要求,长期以往,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许多内容为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据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现实性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双开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上一篇:新闻采编工作范文下一篇:新闻评论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