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

2023-09-23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1篇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是城乡土地规划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 其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土地规划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随着国家经济建设, 特别是学科任务的发展, 土地评价与管理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 发展到了当前以专项土地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主的评价, 这对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也对土地评价和管理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 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性改革探索, 以期提供可参考依据。

1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土地学科是兼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多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土地评价和管理是土地科学的主导学科,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基础, 只有正确评价土地才能正确利用土地, 在这个方面, 它应该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特别是随着环境、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 正确评价土地的潜在能力、经济价值及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状况, 针对存在问题做出正确的管理, 才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土地评价与管理所处的位置对土地学科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1.2 评价方法和技术发展迅速

相关知识、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极大推进了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的发展和更新, 比如,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权重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的继续使用,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的尝试,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评价的内容和精度。

1.3 综合化和实践性强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到地理学、农学、林学、环境学, 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它以这些学科的内容为基础, 要求学生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才能把握好这门课程。

学生在进行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学习过程中, 要进行相应的实践环节, 进行农用地生产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等、估价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评价等实践操作, 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接触实际案例, 多了解相关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特征, 有针对性的解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和改革

2.1 现有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1) 土地评价讲解偏重于土地生产潜力、适宜性及经济评价, 忽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 而我国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较多, 且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评价理论及实践教学十分迫切。

(2) 土地评价与管理方法的讲授并不全面、完整, 现实的土地估价及管理活动中已经产生了许多较为实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型, 但目前的教学内容大都只限于诸如土地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农用地分等的毛利分析法、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 农用地估价的标准田法, 城镇用地估价的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 而其它方法运用较少, 特别是3S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的讲解很少。

(3) 土地评估与管理课程的实用教学内容安排不足, 缺乏足够的较新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对各类土地评价及管理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改进、提高。

2.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目标

鉴于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按照当前土地评价及土地管理的客观需要, 改革创新该课程的内容安排, 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入手, 到各种土地评价方法、模型运用、评价报告的编写, 具体评价案例分析等, 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体系内容应当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土地生态评价的土地评价内容, 以适应土地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迫切需要, 另外, 还要在介绍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技术, 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业务操作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2) 根据实际发展要求, 选择内容体系较为健全的教材, 过去大多数教材是将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内容分割开来分别成书, 不尽适用于本课程教学, 所以在教材选择上最好是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两部分内容统一在一本教材上, 这样有利于完整学生的知识体系,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还应当开放的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理论和方法,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 与时俱进, 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扩充土地评价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使其不断充实到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中, 并且在课程教学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紧密结合, 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此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土地评价和管理领域的发展。

3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3.1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讲授, 它强调的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分上下篇讲解, 上篇从土地的内涵、土地评价要素及分类入手, 依次讲解各类评价的理论、方法、应用案例, 下篇讲解土地管理的理论、法律法规及各种管理手段, 学生则按照老师的讲解思路来学习, 接受, 始终处于灌输式的被动学习状态, 教师课堂没有涉及的内容, 学生课外也不没兴趣去主动扩充, 致使学生只善于解答书本的问题却难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因而学生缺乏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研究性, 更不利用其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 我们应当采用新型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3.1.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讲解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 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创造活动。思维既常说的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阐述其独特见解。比如我们在讲解采用毛利分析法确定农用地等级评定这一章节内容时, 采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已经讲解的毛利分析的理论、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引导学生以此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毛利分析法评价土地等级时的一般思路, 这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启发式思维模式在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已经被运用, 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3.1.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 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从中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的一种教学即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在讲解土地生态评价内容中涉及到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这部分内容学习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生态系统健康自学任务, 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课堂探究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学教材及课外知识扩展, 针对当今世界生态健康存在问题、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展开充分讨论探究, 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以此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喜悦, 在学生探究的同时, 教师也在探究自己的教学。因此, 它也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过程。

3.1.3 双主式教学

双主式教学是一种能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双主”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学思想为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某些章节内容在讲解时采用了双主式教学, 以自学—精讲-巩固为教学操作程序, 让学生提前自学, 教师课堂上进行精讲, 即讲的是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 在整个精讲过程中还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一步是对所学知识巩固, 即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方法可灵活多样, 如:自己复述、自己小结、自己梳理、自己出题、自己批改等;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遗忘的规律,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及时复习, 巩固知识。

在整个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也可以几种教学模式综合使用, 根据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土地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是新技术的及时应用和评价与管理的实践活动, 解决方法是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开展课堂教学 (传统式、多媒体式)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力求使教学内容科学、实用, 教学效果最佳。

3.2.1 灵活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适当引进多媒体、动画, 利用图像、声音、动漫等直接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表达, 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搜集素材, 如课外评估实践的照片、野外土地类型的照片及相关录像, 在授课中把收集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图片、影音等文件通过多媒体表达, 使学生印象深刻, 气氛活跃,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2.2 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法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是各类土地评价案例较多, 而且实时更新的案例较多, 所以各类土地评价案例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恰当的案例使学生应易于理解评价理论和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 真正做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联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要保证各个操作环节的联系与协调, 这样才能增强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

3.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与社会需要接轨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土地评价和管理人才的质量高低, 所以实践环节非常重要。

(1) 突出方法与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

土地估价部分的内容涉及到了较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 常规的统计方法、技术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回归法、聚类分析, 毛利分析、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 新技术有3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等,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加强这些方法技术的实践应用, 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2) 加强野外及课外调查实践。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的课外实践内容主要野外实践和社会调查实践两部分内容:野外实践内容是土地评价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社会调查实践包括土地自然状况 (地形、土壤、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 (企业效益、各田块作物投入、产量、产值、人口等) 调查。

(3) 产学研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开展此门课程的过程中, 为了增强其实践性环节, 要求“走出去, 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带领学生到土地评估及估价单位去实习, 跟随专业的评估人员学习具体的房地产估价操作及土地管理经验;“请进来”就是把专业的土地评估专家请到课堂上来, 以他们实际的经验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实施土地的评估及管理。

在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实践教学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的申报, 把所学土地评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学研究中, 既巩固了专业知识, 又锻炼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采用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日后升学及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3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的目的:一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知识积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考核目标, 我们采取课堂表现+实践考查+案例作业+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 课堂表现成绩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回答及讨论问题的效果;实践考查成绩包括课外实践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大学生基金申报、大学生科研报告会等;案例作业成绩既每次教师布置的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高低;期末考核成绩是指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综合试卷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模式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并且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摘要:本文从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特点分析入手, 认为该课程是土地学科的生长点, 且知识面广、综合性与实践性强, 同时根据该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教学内容改革目标及教学模式 (启发式、探究式、双主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及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实践考查+案例作业+期末考试) 的改革措施, 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高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土地评价与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8, 4.

[2] 张笑寒.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33 (7) :76~78.

[3] 武顺俭, 赵根全.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与探讨[J].三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4 (2) :77~79.

[4]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5] 郭拴柱.探究式教学讨论[EB/OL].h t t p://2008.c e r s p.c o m/a r t i c l e/browse/3145059.jspx, 2008-07-14.

[6] 熊英.走向“双主”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21) :60~61.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2篇

土地利用转型在近几年成为大热话题, 很多地方开始展开土地利用转型工作, 为的是实现每一块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向, 确保土地的利用率。要知道, 在中国, 土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 土地资源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甚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1.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是由英国人Grainger提出, 后来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得到大力研究。土地利用转型, 即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 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 (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其中, 土地利用显性形态指一个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 具有数量和空间结构两重属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依附于显性形态且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 具有质量、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和功能等多重属性。在一开始, 土地利用形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 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土地利用的结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一致的。土地利用形态因区域和环境的不同也大有不同, 从广义上来划分, 有空间土地结构与非空间土地利用形态两种形式。

2.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是确切存在的, 而且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手段的引导

土地资源的管理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那就是土地管理经济手段。这里的经济手段是指管理人员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进行土地管理工作, 不可违背经济规律, 反其道而行是行不通的。土地资源管理意味着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 引导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国家也会出台相关政策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指导。国家政策同时会考虑到经济发展规律, 为使耕地面积更加稳定, 国家相关部门会以征收耕地占用税的方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控制, 这就促使耕地朝着土地利用方面转型。

2.2 土地施工的影响

在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总是免不了进行施工工作, 比如土地的整治工作、规划工作等相关工作都需要对土地资源采取一定的施工。除此之外, 在土地管理之中, 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复垦工作, 这都是整个土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而这些工作的存在实际上也使得土地利用转型的加快。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般倾向于采取土地整治的手段进行解决, 而土地整治工作则意味着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中国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不仅要增加有效耕地的面积, 同时土地利用效率也要得到提高, 从而更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

2.3 管理政策的约束

政策制度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起到强制性的作用, 管理者要从宏观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利用这些政策与制度来引导土地利用转型, 促进土地利用总效益的提升。在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政策的引导之下, 集体土地之间的转变或者集体与国有土地之间的权力转变都受到了限制, 这些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 也开始对这些政策进行改进, 并且有了初步的成果。

3. 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同样的, 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实际上, 相关土地管理人员应该要根据土地的利用状况对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合理地调整, 不能只是僵硬地使用一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 而应该是多样化管理, 以符合土地利用转型。

目前来看, 我国面临的最大的土地利用转型问题就是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土地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包括引起的水土流失、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是国家进行土地利用转型的最大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说, 在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中, 注意要以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不可只顾眼前利益, 而忽视对自然规律的遵守。

4. 结束语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 两者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式转型必然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 而不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也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这两种并没有高低之分, 只是各自所管辖的范围有所不同。随着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 人们也认识到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 实际上, 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就必须把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 共同为土地资源的转型、利用、管理作出贡献。

摘要:近些年以来, 土地利用转型在我国农村渐渐实施起来, 农村土地转型也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一项工作。实际上, 除了农村, 我国的城市土地转型工作早已经开始了。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土地利用转型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果。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金龙, 陈英, 葛劲松等.1977-2010年青海湖环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土地资源管理[J].中国沙漠, 2013.

[2] 吴郁玲, 曲福田, 周勇.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及对策一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资源科学, 2014.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3篇

福州天创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

2007年8月

1998年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提出建设“金盾工程”。“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公安通信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它是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适应新形式下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目的是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2006年是“金盾”工程一期进行验收的一年,“金盾”二期在“一期”验收结束后也将正式立项。“金盾”一期主要强调了

一、

二、三级信息通信网络以及大部分应用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的建设,这些内容侧重打好信息化基础,并不是以如何解决业务需求为主。而“金盾”二期则主要从业务需求角度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侦察破案、社会管理和治安行政管理、办公信息化三个方面的业务。从这一系列的行动和计划来看,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公安行业的信息化。

GIS是公安业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具,在很多的业务中都需要GIS的支持。天创公司结合自己的GIS技术优势,以及多年公安GIS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工程经验,提出了编撰《 GIS在公安行业中的应用》。本方案从宏观上按照金盾工程的要求,构建公安部、省级公安部门和城市级公安部门的GIS应用解决方案,以及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

1 概述

警务工作几乎涵盖了所有与我们生活安全相关的事情,比如社区的治安管理、刑事案件侦查、消防、人口管理以及反恐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空间特征。比如城市的治安案件管理,警察在接到110任务派单后,需要选择最佳的路线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这个最佳路线的选择很多警察都是凭经验来做,对于新上岗的警察就很难承担这个任务,如果有GIS的自动最优路径选择的支持,这种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其实公安行业的GIS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刑事案件侦查模拟分析、森林火灾扑救警力布局策略分析,都可以在GIS的支持下来实现。GIS可视化及辅助决策等优点,能有效地利用警力、信息、资源等,增强公安部门统一指挥、通用协调、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及应付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GIS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安部门的工作效率。

目前,随着金盾工程的实施,一些警种业务信息化已经采用GIS技术。但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在数据更新、交换以及配合不同部门进行联合作战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潜力和威力。因此,福州天创公安行业解决方案将全面考虑警务工作,全面规划公安地理信息系统,以此作为整个警务系统的基础,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全面提高对警务工作的帮助。

2 警用GIS的应用

2.1 指挥中心接处警

案发地点的快速定位是快速出警和准确出警的前提。软件系统能够帮助接警人员迅速判别事故发生地点,指挥中心根据语音系统、电话号码或者移动电话等快速在地图上标绘事故地点。具体方法是通过模糊查询定位,通过报警电话号码快速定位,通过打电话的人提供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城市地标)来定位,通过门牌号码来定位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案发地点的定位提供高效支持。

2.2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强大的威慑犯罪的作用。数以千计的摄像头被安置在街道、商业区、停车场等中心城区的公共场所。现场即时拍摄下交通违法和其他犯罪分子的照片,为警察提供罪犯的面部肖像,同时也为法庭提供定罪的证据。系统不仅能拍摄下犯罪过程,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巡视大街小巷,以发现可能出现的事件或犯罪活动,然后立即将影像和信息及时地转发到公安指挥系统。在控制中心,操作员可以反复扫描各主要街道,争取在情况出现前发现问题。这样,在犯罪活动出现时公安系统可以及时采取行动,在粉碎犯罪行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窗口

视频窗口

遥感影像

2.3 车辆监控

警务车辆的GPS监控是集中调度指挥的前提,能够从宏观上了解执行任务的车辆的状态,并能够通过系统发送一些调度的指令,按照指挥中心的意图来执行任务。

2.4 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

城市信息综合查询几乎在所有警种的警务工作中都是需要的。根据数据库和事发地点,快速查询事故发生地附近的警情、警力、安防以及交通和建筑分布情况。在执行警务过程中,警务人员了解这些重要目标周边的详细信息,以便进行决策,分析罪犯逃跑线路和部署警力布控罪犯等。

2.5 影响范围分析

帮助制定作战方案、根据事故蔓延趋势进行影响范围分析和区域划定,从数据库中提取各种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和出图。

2.6 人员疏散分析

绘制疏散路线,指挥受难者迅速撤离。定位紧急避难所。根据避难所的接收能力和距离,到达时间分配受难者,进行紧急救援物资的合理配给。

2.7 专题统计分析

专题查询分析可针对数据库中的各个专题进行定制查询并进行基于目标的专题分析,如:人口分布,犯罪发生地点分布,人口年龄分布,火灾发生区,火灾多发季节。

2.8 动态预案制作

包括火灾的应对、刑事案件的应对和反恐行动中,都需要事先制订预案,动态预案是更加便于使用的预案系统,能够实现警力的布置和作战指挥更加直观、准确。动态预案能够支持预案的推衍,模拟整个案件事态的发展变化。

刑事侦查案件围捕方案的制定要在地图上,根据当地的地形、交通、人口分布等情况,制定警力分布计划和围捕路线,并生成一整套的作战方案。森林大火的扑救工作的预案制定也是非常类似的,但除了地形、交通、人口信息外,还需要加入风力、分向、天气预报、水源、植被的类型和分布等信息,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进行火灾扑救预案的制定。

2.9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应急指挥系统是以指挥中心为主要载体,以多个警用GIS系统和警用GPS系统为核心的指挥调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召集相关的领导和专家,使用警用GIS系统的信息查询、预案管理、动态预案制订、决策分析等功能,实现案件应对的决策,并通过GPS系统了解现场警力的部署情况,并对其进行新的部署调整。同时,各级公安部门和其它部门在应急情况下需要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所以系统应该参照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数据标准来建设,如果一些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同,也应有相关的工具能够支持不同部门的数据交换。

2.10 快速到达案发地点的路径选择分析

GIS的网络路径分析能够提供多种条件下的最快准确到达案发地点的路径分析。通过路径分析和模拟,以图形方式精确直观地表示出在多种交通状态下的多个出警方案。

2.11 移动警用GIS应用

移动警用GIS是警务工作新的需求,很多警务工作需在办公室以外来进行。移动警用GIS是一个简版的GIS系统,能够支持导航、信息查询、网络路径分析等功能,公安干警能够在户外也能方便的使用GIS辅助工作。

2.12 三维生成与分析应用

将案件发生地的地形通过三维模拟出来,可以有效地分析罪犯可能逃跑的方向和进行警力部署,在消防中可以预测火情的发展趋势,行车路线选择等决策分析。

2.13 遥感影像在警用GIS系统中的应用

下图是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背景的公安GIS系统,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实际情况。

3 GIS在公安行业的应用优势

3.1 丰富完整的产品体系,满足各类公安应用需要

GIS是我公司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系列,适用于从嵌入式设备到个人电脑、从工作站到大型服务器、从单机环境到网络环境、从局域网到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多种应用环境,是一个技术领先、产品体系齐全、性价比高,适合公安系统应用的主流GIS软件平台。 GIS产品体系完整,包括桌面系统、开发组件、WebGIS平台和嵌入式GIS,产品体系图如下:

具体介绍如下:

1)

SDX+ 5 —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管理的大型空间数据库引擎; 将基础地图、警用公共地图、警用专有地图统一存储和管理;

2)

Objects 5 —适合大型C/S(Client/Server)架构专业应用系统建设的全组件式GIS平台;

3)

IS .NET 5 —用于建立B/S(Browser/Server) 架构大型网络GIS服务的Internet GIS平台;

4) e 5 —适用于移动警务终端设备的嵌入式GIS开发平台,是移动警务办公的理想选择;

5)

Deskpro 5 —用于公安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建模的大型桌面GIS软件;

6)

Express 5 —用于公安地理空间数据编辑与处理的桌面GIS软件; 7)

Viewer 5 —用于浏览公安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软件。

这些产品已经覆盖了目前公安行业GIS的主流应用。在具体项目中,根据应用的需求,可选择桌面产品 Deskpro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Objects进行C/S应用的开发平台,实现需要进行复杂交互操作的应用; IS .NET/JAVA作为B/S应用的开发平台,主要应用在信息浏览查询分析,实现基于Internet的GIS应用。

3.2 国产GIS平台,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高

和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强警有着其特殊性,需要高度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做保障。GIS软件平台是地理信息管理的软件工具,是科技强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础技术。从保密性和安全性意义上讲,公安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长远考虑,宜尽可能采用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为支撑。

根据政府采购的最新要求,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将优先考虑国产软件。这里边有鼓励国产软件的成分,更多是基于对软件安全性的考虑。 GIS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系统从最底层的代码都是由福州天创设计和编写,完全不存在国外软件对政府来说是安全黑箱的问题,能够保证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3 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

GIS目前已经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  Windows Server 2003;  Windows XP;  Linux;  Unix。

GIS目前支持的数据库平台:  Oracle;  SQL Server;  Sybase;  DB2;

 DM(国产达梦数据库);

 Kingbase(国产人大金仓数据库)。

3.4 成熟的公安专用符号库让系统开发事半功倍

福州天创利用 GIS平台的优势,开发了专门用于公安和军事的军标符号库,这套符号库是在福州天创长期的项目经验中总结和积累的成果,是完全符合公安

安全行业标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功能用其它的GIS平台实现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或许也实现不了,但是采用 GIS平台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动态预案的定制

GIS基于在公安军事行业应用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用于制定公安抓捕预案定制的工具,能够结合GIS路径分析、影响范围分析和三维分析功能,制定罪犯抓捕方案,并制作成能够推演势态变化的一整套罪犯抓捕的动态预案,办案民警能够根据这个抓捕的动态预案进行警力部署和开展抓捕工作。

3.6 产品性价比高

GIS专用版完全是为科技强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推出的软件产品,能够建立一个稳固、安全、开放、高效、功能强大的综合警务平台,软件产品的性价比很高。

4 警用GIS应用解决方案

4.1 警用GIS应用体系

公安行业GIS的应用分三个层次的应用,即公安部、省级公安部门和城市级公安部门。在这个应用体系中,部级、省级和城市级公安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级的互联互通。

(1) 部级警用GIS应用

 构建部级空间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全国1:25万数据、省级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和省会城市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 建立全国标准警用地理信息符号库;

 全国重大案件指挥系统,包括重大案件管理、预案管理、动态预案制作、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功能;

 全国三维地形可视化系统,为部级宏观决策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 实现对主要重点城市基于电子地图的图像监控;

 警用电子地图服务,全国民警通过Internet浏览全国、省、市、县的信息和使用系统提供的服务;

 统计分析,实现全国的警务工作的统计分析。 (2) 省级警用GIS应用

 搭建全省警用地理信息共享与发布平台,实现全省警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发布;

 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全省地形情况、交通状况、公安机关布控堵截卡点和公安机关、警力的分布状况等;

 省内重大案件指挥系统,包括重大案件管理、预案管理、动态预案制作、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功能;  省级公安统计和专题分析;

 警用电子地图服务,全省民警通过Internet浏览省内的市、县的信息和使用系统提供的服务。 (3) 城市警用GIS应用

城市警用GIS系统主要使用单位包括基层的公安局、公安派出所、交通支大队、消防支大队等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深入一线和具体警务工作。其主要的业务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警务工作所需的空间信息查询,如道路、地形、门牌号、周边信息等多种查询的需求;

 治安管理应用,包括治安重点管理对象管理,如交通枢纽、娱乐场所等的管理;  刑事侦查应用;  公安交通管理;  消防管理;  人口管理;

 警力的分布管理和决策;  车辆的监控和调度;  统计分析;  分析决策;  信息发布;  数据共享和交换。

4.2 警用GIS系统总体构架 4.2.1 系统构架图

警用GIS系统构架是由基础硬件网络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应用系统组成。公安专业应用系统还包括公安110指挥系统、公安122指挥系统、公安119指挥系统、其它专业应用系统和公安辅助决策系统等部分组成。下图是公安GIS系统的体系构架图:

4.2.2 软件平台体系构架

在警用GIS系统中,GIS的应用是B/S和C/S并存的,这主要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选择的。

数据显示、检查、编辑和入库是采用基于 Deskpro来实现的,这部分系统是基于C/S模式实现的。可以读取文件格式的地图数据,进行数据的显示、查询、编辑等工作;在数据处理合格后,通过 SDX+将这些数据存入到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中,对数据进行显示、查询、编辑等工作。

对于复杂的业务处理也采用C/S结构,公安决策分析和GPS车辆调度都将采用C/S结构体系来实现,对应的产品是 Objects+ SDX+组成的平台。这主要是由C/S系统在处理大数据量的运算和复杂的分析运算时所需要的系统资源所决定的。

对于简单的信息查询和信息发布,采用WebGIS来实现,也就是B/S机构。所采用的平台是 IS .net+ SDX+组成的平台。

4.3 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

基础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如下内容: (1) 基础地形图库

 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宜采用1:4000000、1:1000000、1:250000比例尺,最宜采用1:250000比例尺;

 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区域如省、边界等区域可采用1:50000比例尺;  直辖市、省会城市、重点城市可采用1:50000、1:10000比例尺,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1:5000比例尺电子地图;

 城区的基础地形图数据用1:2000以上的大比例尺数据,郊区可采用1:10000的数据;

 在城区可辅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1:2000航空影像、1米或0.61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郊区可辅以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5米或者10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1:10000航空影像等。 (2) 社会经济数据库 (3) 警用数据库  地址地名数据库  常驻人口数据库  重点人口数据库  警情数据库  刑侦数据库  火灾数据库  交通数据库  重大案件数据库  ……

(4) 共享交换数据库

4.4 警用GIS系统功能 4.4.1 警用GIS基础平台

4.4.1.1 基础GIS管理服务平台

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数据建库及更新、信息查询和统计、系统管理和维护等三大类的基础功能和高级扩展功能。

(1) 数据建库及更新是关于数据的转换、入库、数据版本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组成。

 空间数据导入,实现多种常用空间数据格式的数据转入;  空间数据导出,实现多种常用空间数据格式的数据导出;  地图编辑,实现对空间数据对象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  符号库管理,针对警用GIS的特殊需要建立警用符号库并进行管理和维护,能够根据需求定制所需要的特殊符号;  图例管理,根据地图的变化对图例进行更新维护;

 版本管理,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的数据进行归档和管理,能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临时的使用;

 元数据管理,根据数据的变化对原数据进行更新维护。 (2) 信息查询和统计

 查询,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图形到属性的查询和属性到图形的查询,如常见的模糊查询、条件查询、点图查询、范围查询等;  空间定位,根据地名或地址信息在地图上进行空间定位;

 统计,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属性或图形的统计,并通过地图和表单两种方式展示统计结果;

 专题图制作,将某一个或某几专题指标通过地图的色彩变化或直方图的方式来展示;

 地名库管理,对地名库中的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

 场所管理,对相关的公安场所进行管理和维护,如公安机构、消防用的水源、大型公共场所、交通枢纽的管理,为公安业务活动提供支持。

(3) 系统管理和维护

 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初始化、系统日志、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等;  用户管理,对使用系统的用户的按角色管理,并赋予不同的权限,包括模块级的权限和功能级的权限。 (4) 高级扩展功能  三维显示;  三维模型的生成;  动态预案制作;  身份认证接口;  异地备份。

4.4.1.2 GPS监控平台

警用GPS监控平台主要监控警务车辆和警务人员。警用GPS监控平台由中心信息接收设备、中心处理软件系统、通讯系统和GPS终端系统(车载GPS设备或手持GPS设备)组成。GPS监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车辆或人员的位置信息,了解公安干警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案情的发展,结合一线警力的分布,通过系统及时调动警力应对案情的变化。GPS监控平台实现一下功能:

(1) 监控中心部分的主要功能

 数据跟踪功能:将移动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帧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来。如车号、经纬度、速度、 航向、时间、日期等。

 图上跟踪功能:将移动车辆的定位信息在相应的电子地(海)图背景上复合显示出来。 电子地(海)图可任意放大、缩小、还原、切换。有正常接收与随意点名接收两种接收方式。 还可提供是否要车辆运行轨迹的选择功能。

 模拟显示功能:可将已知的目标位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显示出来。  决策指挥功能:决策指挥命令以通信方式与移动车辆进行通信。通信方式可用文本、代码或语音等,实现调度指挥。 (2) 车载部分的主要功能

 定位信息的发送功能:GPS接收机实时定位并将定位信息通过电台发向

监控中心。

 数据显示功能:将自身车辆的实时位置在显示单元上显示出来。如经度、纬度、速度、航向。

 调度命令的接收功能:接收监控中心发来得调度指挥命令,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或发出语音。

 报警功能: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启动报警装置,监控中心立即显示出车辆情况、 出事地点、车辆人员等信息。

4.4.1.3 数据交换平台

公安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根据部门所处层次的需求,如公安部只需要从下级获取数据和向下级共享数据,省公安厅则需要向上下两级共享和交换数据,城市级主要是向省级报送数据。数据交换的内容如下:

(1) 重大案件数据;

(2) 公安月、季度、统计报表; (3) 其他需要共享交换的数据。

4.4.2 警用GIS专业应用系统

4.4.2.1 110指挥系统

公安110指挥系统是以110接处警系统为核心的业务系统,系统以接警、处警、案件分析、决策分析、动态预案制作和警力部署为主要的业务线索开展工作。

(1) 110接处警平台,是在Call Center系统上,加入以GIS为核心的报警定位系统。当接线员输入报警人员提供的地址信息后,能够快速地在地图上进行定位,以提高处警的效率和准确程度。

(2) 案件分析是在综合查询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件的分析,包括交通道路、河流、居民地、公共场所、主要交通线路等基础信息。

(3) 决策分析是在对案件的详细情况了解以后,采用GIS的分析工具,分析案情的发展趋势。如可能逃逸方向、抓捕路线、三维分析等。 (4) 动态预案制作时采用GIS技术综合案件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变化特

征,制作案件动态演变预案,对于作战指挥起到辅佐作用。 (5) 警力部署,根据预案实现警力部署。

4.4.2.2 119指挥系统

消防119指挥系统是以火警119的接处警为核心的业务系统。消防119子系统包括消防案件管理、火情预测、救火路线选择、救火决策分析等功能模块。

(1) 119接处警平台,是在Call Center系统上,加入以GIS为核心的报警定位系统。当接线员输入报警人员提供的地址信息后,能够快速地在地图上进行定位,以提高处警的效率和准确程度。 (2) 火灾分布分析; (3) 消防装备和设施管理; (4) 消防预案管理; (5) 救火路线选择;

(6) 救火决策分析,包括火灾的影响范围等分析。

4.4.2.3 122指挥系统

交通122指挥系统是以122交通台为核心的业务系统,包括交通管制方案制定、交通疏堵方案制定、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1) 突发交通事故管理; (2) 交通指挥调度; (3) 交通设备设施管理; (4) 交通管制方案制订; (5) 交通疏堵方案; (6) 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7) 交通预案管理;

(8) 决策分析,包括网络路径分析、故障影响范围分析。

4.4.2.4 重大案件管理系统

重大案件包括重大刑事案件、反恐、重大火灾等影响比较重大的案件。重大案件管理的功能包括案件的情况查询和统计、预案的管理、动态预案制作等。

其中动态预案制作是根据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变化,同时考虑周围的地理情况和干警的破案工作的进展等信息,模拟案件的发展以及可能的结果,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参考。

4.4.2.5 警用统计分析系统

公安管理统计分析系统包括对、季度的发案情况以及其详细指标的统计,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犯罪特点的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包括公安统计专题地图的功能。通常公安常用的专题信息如下:

(1) 公安治安统计专题分析; (2) 刑事案件统计专题分析; (3) 消防信息统计专题分析; (4) 公安交通统计专题分析; (5) 刑事案件统计专题分析; (6) 重大案件统计专题分析; (7) 人口信息统计专题分析。

4.4.2.6 其他警用专业应用系统

公安行业还有一些专用的业务子系统,包括刑侦系统、治安系统、巡特警系统、外管系统、禁毒系统和公交系统,但其功能比较类似,主要有以下功能:

(1) 查询统计,包括人口、犯罪、出入境、监管人员、禁毒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2) 历史案件管理; (3) 警力分布与查询; (4) 案件定位;

(5) 决策分析,包括网络分析、邻域分析等。

4.4.2.7 警用辅助决策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包括如下功能:

(1) 人口分析,实现对人口分布、年龄、职业、婚姻、生育、家庭结构等的分析,为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2) 犯罪分析,对犯罪的作案手段、工具、作案地点、案件性质等进行联合分析;

(3) 交通分析,对交通的方式、拥堵状况等进行空间专题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为交通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4) 叠加分析,将不同指标的信息通过GIS的空间叠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共性特点和差异性特点。

(5) 警力配置,从全局的角度分析警力分配的合理程度;

(6) 指挥调度,根据对事件(案件)和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警务信息的分析结果对警力进行动态指挥调度;

(7) 预案管理,对一些预设的情况制定处置预案,并能够对当前的案件进行动态预案的制定;

(8) 一线公安机构分布合理性评价;

(9) 趋势分析,通过对人口、犯罪等信息的统计分析,给出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10) 综合分析,综合考虑经济、人口、交通等多种因素对案件进行分析。

5 方案特点

1) 方案完全满足国家金盾工程的总体要求

福州天创公安行业GIS解决方案是在充分了解金盾工程一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已经充分考虑了公安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福州天创提出的公安行业解决方案将充分满足公安行业的GIS应用的需要,并能够对现有的一些应用进行优化和提升。

2) GIS良好的兼容性可继承现有资源

GIS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能够非常好地兼容已有的数据资源和软硬件资源。

3) 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的强大工具

领导需要及时的信息和辅助决策工具。本系统根据公安行业的特点,重点解决了中央、省到地县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公安行业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分析,并对大案要案以及反恐行动进行管理和指导。本系统最终成为领导业务管理的强有力工具。

4)是公安干警的得力助手

系统提供针对各类警务的功能和服务,能够满足目前大部分警务工作的需要。比如信息综合查询、案发地点的快速定位、作战模拟分析等功能都是公安一线人员工作所需要的。如果系统数据比较好,干警的计算机水平到位,最终这套系统将会给警务人员办案的理念带来革新——通过GIS技术支撑,推动工作模式的改变,实现从依靠经验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

6 软件配置

基础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辅助软件系统等组成,成为公安行业GIS建设的基础软件支撑平台。

在本系统中推荐使用如下的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XP/Linux/Unix; 数据库平台: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DM/Kingbase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GIS系列产品,包括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4篇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历史的感性认识,所接触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时候,就时常感到困惑:远古时代既然没有文字,其各阶段的划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样得知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解答,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难以掌握。所以,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感性认识,使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词或历史概念,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是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这些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如在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时,一些学生把在以前学习到的关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压迫的史实,负迁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理解,把对“西进运动”的后果之一——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迫害,理解为对黑人奴隶的迫害,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情况,就成为教学突破难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问题,近现代史上近代化的进程等问题。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以此为依据,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由教学目标确定。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是“了解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以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关大运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将“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该内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合同为一家》一课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作为重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废分封,立郡县”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有时二者又不统一,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而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作用作简要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则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 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第二, 架桥铺路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铁骑牛更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景,让学生想象: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学生答: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学生答: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学生答: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这样,虽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没有回避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三, 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四, 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5篇

2.供应链管理: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对供应链各环节内部和各环节之间的工作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协协调和集成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

3.顾客让渡价值:顾客预期评估一个供应商的总顾客价值和总顾客成本之差。 流通加工:是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4.牛鞭效应:向供应商订单量的需求波动(方差)要大于向最终消费者销售量的波动(方差),并且这种波动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

5.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作关系。 6.业务流程充重组:是对企业业务处理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企业的多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同事获得显著的改善,从而满足当今不同顾客对质量、速度、服务的需要,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7.检验数:把计算出来的每条闭回路上调整单位运量而使运输费用发生变化的增减值。

一、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1.对于制造商:降低合同成本;实现数量折扣,获得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产品数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改善时间管理;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交货可靠性;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2.对于供应商:保证稳定的市场需求;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与理解;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获得比非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更高的利润。3.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双方: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与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的开发,实现相互间的工艺集成以及技术和物理集成;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增强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减少管理成本;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

二、供应链中信息技术集成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分立系统。特点:智能独立;无清晰、连续的供应链管理流程;无合格的供应链领导层;分立的系统;缺乏评估系统或缺乏与企业目标一致的评估系统。第二阶段:内外部界。特点:一些功能和信息得以集成,以减少库存,提高效率;文件处理;有供应链行业的领导者、有明确导向的数据提供者;互联的系统,通常能够提供货物所处地点的准确信息;在各部门内使用统一度量指标。第三阶段:内部集成和有限外部集成效率。特点:供应商的计划产品到顾客的信息贯穿整个供应链;包括各组织在内的复杂流程;领导有远见并且具有专业水准;拥有能够将供应链信息,提供给各相关部门的高效系统,能提供实时知道的复杂系统。第四阶段:多企业集成。特点:供应链间的合作;供应链内部合作管理着眼于关键服务和实现财务目标;主管领导者们能预见影响供应链的运作和流程的技能,并实现发展这些技能;拥有能集成整个企业相关信息的系统;将供应链结果和企业目标挂钩的完全集成化的管理系统。

三、持有库存的好处:库存的ABC分类

管理基本思想:将库存物品按重要性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库存)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库存分类的步骤:将商品按其库存额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算出总库存额;计算累计库存额占总库存额的百分率;按累计库存百分率将商品划分A、B、C三类。

五、标记和标志的区别:

商品包装的标记是指根据内装物伤心的特征和商品收发事项,在外包装上用文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的规定记号。商品包装的标志是用来指明呗包装物资的性质以及为了物流活动安全和理货分运的需要而书写的文字和图像的说明。

六、装卸搬运的特点:装卸搬运是伴随生产与流通的其他环节发生的,具有与其他环节“伴生”和“起讫”性的特点;装卸搬运不产生有形的产品,而是提供劳动服务;装卸搬运过程不消耗作业对象,不排放废弃物,不会占用大量资金;装卸搬运没有提高作业对象(物)的使用价值的功能;装卸搬运作业具有均衡性与波动性。

七、流通加工与一般生产的区别

加工对象上的区别: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生产加工的对象一般是某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不是最终产品;加工深度上的区别: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是对生产加工的辅助和补充;责任人的区别: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流通企业,以流通需要和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进行加工活动;生产加工以生产企业为责任人和组织者,以产品设计和加工技术要求为目的;附加值上的区别:生产加工在于创造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加工的目的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作很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八、供应链协调中的障碍因素:信息传递障碍(按照订单而不是顾客需求进行预测;信息无法共享);运营障碍(大批量订购;补给货物期延长;定量配给和短缺之间的博弈);定价障碍(批量折扣;价格波动);行为障碍;激励障碍(供应链智能部门或企业局部最优化;销售人员激励)

九、物流信息系统的目标:收集信息;访问数据;分析数据;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分享信息。

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特点:覆盖范围广;获取途径多;信息质量高。

1.供应链产生的背景: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变化

2.物流活动主要环节:物流网络设计;物流信息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其他辅助性活动

3.按供应链驱动模式分类:生产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供应链

4.按供应链的主要功能分类: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5.供应链管理特点:系统观念;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动态管理;强调协调机制,建立新型的企业伙伴关系;开发核心竞争能力;强调集成管理;依赖共同价值。 6.顾客满意的衡量方法:投诉和建议制度;顾客满意调查;佯装购物者;分析流失的顾客。

7.物流顾客服务的构成要素:交易前因素:企业关于顾客服务的书面陈述;顾客得到的书面陈述;组织结构;系统灵活性;技术服务。交易中因素:保留订单的能力;订货周期的各种因素;时间;转运;系统准确性;订货的方便程度;产品可替代性。交易后因素:安装、质量保证、改装、维修、零部件供应;产品跟踪;顾客索赔、投诉;产品包装;维修期内产品的临时状态。

8.物流顾客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完美订货、增值服务、应急服务和网络服务。其中基本服务的衡量指标:可得性(缺货频率;供应比率;订货完成率);完成性(速度;一致性;灵活性);

9.完美订单的衡量指标:交付准时、完

整、无差错。应急服务:系统故障;产品召回。

10.物流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原材料供应;市场的位置;地理环境和气候;当地政府的政策;社区情况;环境保护;动力、能源的供应和成本;劳动力因素;建筑成本和土地成本;物流和设施成本 11.客观因素:与成本有直接关系的因素,称为成本因素,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衡量;主观因素(非成本因素):与成本无直接关系、但能间接影响产品成本和未来企业发展的因素。

12.物流网络设计数据来源:业务运作单据、财务报表、物流研究报告和公开发布的信息。

如果一个国家关税高,企业哟啊么放弃这个国家的市场,要么在该国建设生产厂以规避关税。

13.供应链网络规划的困难:首先,全球供应链模型中的税收、关税及本地化要求和法规、条例都使得供应链非常复杂;其次,供应链中产品周转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再次,全球供应链模型对跨越国界的各种经济条件都要同样有效,并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健壮性,能够应对突发的事件和改变,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产品、客户和供应商。 14.供应链网络规划三个特点:阶段多;参与者多;地理范围广。

15.运输系统的重要性:地域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竞争加剧;土地价值提高

16.自营运输的优缺点:优点:提升服务,降低成本;缺点:空车回程;可能遇到缺乏专业货运管理技术的障碍;资金可用性问题;企业要承担货物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7.合理运输五要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18.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对流运输(显性与隐性);迂回运输;过远运输;重复运输;无效运输;运力选择不当;返程或启程空驶;倒流运输(最不合理,造成双重浪费)

19.从成产过程的角度分类: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制成品库存

20.根据存货的用途分类:周转库存;安全库存;中转库存;季节性库存;投机库存

21.库存管理的基本问题(订货品种、数量、时机)

22.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协调机制问题;信息传递问题;不确定性问题;绩效评价问题。

23.集装单元技术的优势:减少货物破损;节省包装材料;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

24.包装的分类:按包装在物流中发挥的作用划分: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 25.装卸搬运的合理化:(防止无效装卸)装卸次数过多;过大的包装装卸;无效物流的装卸

26.提高物料的装卸搬运活性指数和装卸搬运速度

27.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类型:普通合作伙伴(短期)增长率低、竞争力低;竞争性或技术性合作伙伴(中期)增长率低、竞争力高;有影响力合作伙伴(中期)增长率高、竞争力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增长率高、竞争力高。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范文第6篇

一、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结合

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当打破对土地认识的局限,加大土地功能拓展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功能逐步拓展,不再是单一的生存保障功能,增值意义更加明显,且增值手段逐步实现多样化。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城乡土地功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优势,在工业化等社会发展带动下,新兴功能逐步衍生,土地开发方向更加明确,功能开发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形态开发,功能管理逐步取代了以往的权属管理模式。但挖掘与放大土地现实价值,得益于规划前各区位土地特定功能的明确把握;对此,加强对土地功能开发、管理的重视意义重大。

(一)功能开发与形态开发结合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主要以功能服务项目为主,项目开发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入改革,现在城市发展主要以依从功能定位进行项目导入的模式为主,功能开发占据主导地位。形态开发逐步向功能开发转变,并受功能定位与开发目标支配,功能开发目标更加明确且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开发与全面开花等状况,实现城市稳中求进发展。

(二)产业开发与土地开发结合

在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号召下,使得土地集中开发目的更加明确,同时夯实了以地兴市的发展基础。土地开发经历了据点、组团、轴线等开发阶段,得益于土地上产业的引导,包括房地产、制造业、旅游业、运输业等,产业开发、土地开发相结合,更利于土地、产业、金融等资本的有效整合,为多功能区联动开发创造了条件[1,2]。

(三)土地资产与资源等管理政策结合

管理政策制定是复杂且烦琐的过程,不仅要结合土地资产管理政策、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还需侧重对资产管理政策的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政策涉及企业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政策与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管理政策等,注重土地开发受益,还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土地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

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得益于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在现代农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但农民始终保留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转让后仍以农业用途为主,为维护农民利益,非农倾向是坚决杜绝的,以防止土地流失。农村土地流转应当坚持有偿与依法等原则,以维护农民选择流转方式、自主流转使用权等权益。加大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力度,设立多类型的流转服务中介,通过科学评估与规范流转手续,进一步完善开放且有序、竞争等优势特征明显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大土地流转的管理、引导力度,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公平享有,弱化对土地财政的扶持依赖。地方政府卖地等行为应当坚决杜绝,并扭转政府自行支配预算外收入的局面,将土地收入归置于中央预算内国税收入,逐步脱离政府、土地收入间的利益关系。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大土地管理法律规定的修正力度,对征地权使用严格监管。同时加大节约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宣教力度,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和,营造自觉保护与节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全国土地管理信息化,构建土地监管信息体系与网络系统,加大举报奖励机制执行力度,实现对土地状况的动态跟踪与无死角管理。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责理念,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将其归置于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土地资源违规使用的惩处力度。严格落实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执行抽查责任制与动态巡查等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追究责任[3]。

(三)集约化土地利用

实现集约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包括建设与生态涵养用地等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土地资源,应采取行政与市场多种手段,实现土地资源市场高效配置,确保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在政策与规划等手段的支持下,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调节,满足各使用者的利用要求。加大物业税取代土地出让金制度的优化与执行力度,即将土地出让金以物业税的同时,分年度向政府上交,以此作为政府税源。采取该种措施能够稳定房价,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在其基础上,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尽快完善产权交易与经营权交易等市场,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走集约化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保护耕地与节约用地。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分批次报地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用地。在整顿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大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使其充分掌握制度规定的工作技能,使其从传统工作思想与模式中脱离出来,依托当前经济建设需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开通绿色通道。任何建设项目涉及规划调整,都需在预审阶段完成调整,将土地使用有偿使用费与征地费用等纳入工程概算中,同时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参与项目预审环节,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三、总结

土地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加强土地管理与市场监管尤为关键。通过土地资源管理能够实现土地资源节约使用,改革土地市场体制,能够确保税收切实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带动耕地种植与土地管理等技术更新,从而加速土地管理与监管工作进程,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摘要: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 土地资源越发稀缺, 作为经济宏观调控重点, 加强土地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明确土地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的同时, 实现其关系合理运用与掌控, 更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管理,市场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城.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管理关系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 2017 (7) :168.

[2] 陈泽坤.关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17:121.

上一篇: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范文下一篇:文明单位创建推进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