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4、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求是

5、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6、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 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家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 1

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休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4、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1、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度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三)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级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6、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流,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 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主流。

8、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简单的说: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中央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因为 A.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C.先进的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D.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2.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促进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发现的新粒子确系希格斯玻色子;4月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探测到多余的正电子;11月21日,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首次发现了源自太阳系外的超高能中微子。这些科学发现共同佐证了 A. 人类可以穷尽对世界的认识

B.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D.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014年4月1日,智利发生8.2级强烈地震,加上之前的巴基斯坦、海地、中国汶川和日本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据此回答4-5题。

4.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专家的

观点表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 . 针对地震是否能够预测,专家认为: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

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 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 2013年6月4日,十个中央巡视组已全部进驻到位,主动出击寻找潜藏的“老虎”“苍蝇”。

1996年启动,至今17年过去了,巡视制度在工作内容的调整、制度化改进、组织规模、巡视对象的层次等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巡视制度的变化说明 A.正确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属性

7. 2014年3月,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要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是因为

A.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8.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游弋在太平洋5000多米深海海底,为中国在这片国际海底矿区的开采当探

路先锋,使深海科学能力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逐步拓展。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正确的认识都从科学实验中来的 ②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 近年来,IMB公司借助全球第二大超级计算机,成功模拟出基于人脑特征的5300亿个神经元,

开发出高智能计算机芯片,并通过对芯片进行编程来模拟人脑的低功率、体积紧凑等特征,使将来的仿人脑计算机具备对空间、时间和环境的识记、感知,甚至做出行动的能力。该项技术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

①高智能计算机运算过程将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历史关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下列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 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④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1. 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 “智慧城市”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从哲学上看,“智慧城市” A.打破常规,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B.表明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C.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3.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一说法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的量变一定引起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 D.实践是联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14.珠算工具算盘(见图)结构科学,珠动数出,运

算自如。珠子的拨动,会引起运算结果的变化。 可见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②局部总是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事物 ④要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多种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 2014年 3月18日,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川藏

联网工程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对于解决藏东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的通电问题,同时推动西藏和四川水电外和经济战略的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该工程的建设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携“玉兔

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认识利用规律 ④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宋国有人卖酒,质量很好,量也充足,而且待客殷勤,

他将酒旗挂的老高,诚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买酒。但由于有条恶狗在他店门口,致使酒都变酸了也无人光顾。故事表明

①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②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一种“网银神偷”被央视曝光。据报道,不法分子使用病毒二维

码发起攻击,截获受害者的支付验证短信进而盗用网银。一时间,人们对倍受青睐的二维码新技术似乎多了种种疑惑。这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②新事物往往存在弱点和不足

③实践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深化

④认识能促进实践的深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金融和外贸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这说明我们认识问题要正确把握

A.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与支流 B.主次矛盾,分清重点与非重点

2 C.新旧事物的区别,准备走曲折道路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 下列对俗语、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1. 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的“亲、诚、惠、容”的理念,为进一步推进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注入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理念提出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 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②权威比普通人更能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 ④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2. 医学研究表明,闹钟可以提醒人们时间,但长期让闹钟来叫醒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会导致人的记忆认知功能减退,还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患病的风险。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事物的量变之中包含着质变 ③事物都存在利与弊的两个方面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3.右边的漫画《两驴吃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学会统筹考虑以实现最优目标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同一性

④要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一位社会学家发现大楼的一块玻璃坏了,起初没太当回事,没过多久,他发现许多处窗户都破损了,经过调研后,他得出结论:一样东西如果有点破损,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加快它的破损速度,一样东西如果完好无损,或是及时维护,人们就会精心的护理。这就是著名的“破窗定律”。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与“破窗定律”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非知之难 行之惟难 非行之难 终之斯难 B.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国家的发展道路时说:“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下列语句与之蕴

含的哲理相符合的是

①要真正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②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③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材料一 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

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

(1)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6分)

材料二

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口2025 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老龄化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老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并且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了丰畜的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了全面修改,2013年7月l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新老法)正式施行。

(2)根据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过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

27.

3 27.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完成生活和沟通、古色古香的方块字,出现了严重的懈怠和发展危机,不少青少年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受到了损害,“提笔忘字”的比例超过95%,形成了可怕的汉字发展“沙漠化”、粗糙化。久而久之,年轻一代的汉字优越感、文化自豪感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形成可怕的文化断层。

与此同时,怪癖的字词话语打着创意的旗号从网络袭来……给正规的汉字词汇成语带来了麻烦!在这种大背景下,央视举行的汉字听写大会,犹如在进行一场充满忠诚和危机感的“汉字保卫战”:面对各种信息化、商业化冲击,我们仅仅抱怨是不够的,更要通过听写大会之类的行动,将内在的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人。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为“汉字保卫战”提供几点建议。(12分)

28.“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9分)

29. 材料一

目前,全国有万余个政务机构及公务员开通微博。“政务微博”是民主政治发展

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微博中的一些偏激的言论和虚假信息,也令一些官员望而却步,有的人对“政务微博”的可控性、实用性心存疑虑。

(1)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的观点,简要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政务微博”这一新生事物?(6分)

材料二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9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2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老龄事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是对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3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体现。(3分)

27. ①发展是普遍的,要坚持用发展得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认清发展的实质,正确辨别新旧事物。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要鼓励、支持和推动新事物发展。(4分)

②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对汉字的前途充满信心,但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4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推动汉字书写规范的发展应坚持做好量的积累,走循序渐进的道路,要重视汉字的传承,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豪感;防微杜渐,警惕怪癖字词话语等对汉字发展产生的危害。(4分)

28、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请结合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3、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引发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3月31日日本地震最新消息,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报废,今后是否修复将视情况而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出现积水,其中1至3号机组积水已检测出超高浓度放射性物质,而2号机组积水放射性活度超标1000万倍。此外,检测还表明,核电站附近海水中放射物浓度正继续上升。于是人们对核能出现了褒贬不一看法。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31日权威发布:

3月31日,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湖南、广东、宁夏、广西、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河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青海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

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附加辐射剂量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材料二:核能在上世纪中期得到广泛运用,它的诸多优点为我们所公认: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日本核泄漏事故为人类利用核能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待此次事故的正确的态度是以之为鉴,定期做好核电站的维护和检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提高安全利用核能的能力、防范其潜在的危害。

材料三:对于日本核辐射,国家海洋局启动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每天公布检测结果,同时国家原子能机构也发布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保护。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动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注水对核反应堆降温冷却,经过不懈努力,一直阴霾重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一。

(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 (3)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三进行分析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案

1、答:①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这是当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③2009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38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是科学地分析了我们面对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类在共同关注地球家园的基础上,共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性认识,功在当今、利在后代。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价值观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全体人类的根本利益。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低碳经济观念应用到实处。

3、(1)答: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确实会引发连锁反应,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不断检测提高防范意识,稳定群众,防止不必要的恐慌③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处理好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对于整个日本乃至亚太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

(2)答:①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关系,核能及其他能源自身的弊和利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任何事物我们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针对核能等各种能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克服其缺点,化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即两个方面,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到它们的优点同时,还要认识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正确利用它们。

④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能和其他能源他们之间相比较,都有区别于其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结合他们自身的优缺点,具体分析,有选择和鉴别的加以利用。

⑤任何矛盾都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或者评价时,要着重抓住它们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权衡利弊,形成对它们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

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懒又相互排除,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核能危及环境、人类安全这个次要方面,我们一定严防死守,制定正确的措施,建立定期安检机制和应急机制。

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核能和其他能源利用方面,我们要分析利弊,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优点),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方面(缺点)。

(每点3分,答出其中4点可得12分,只答原理方法论而不联系材料,每点2分,若只答材料,不答原理和方法论不给分) (3)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事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针对核辐射的特点和状况,人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防护措施,减少了对人身体的健康的损害。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针对核辐射的特性,人们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采取注水冷却的办法,有效控制了核辐射的蔓延,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③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片保护。这是在认识和把握核辐射同位素规律和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的有效措施。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哲学;阿伦·瑞德莱;音乐自主论

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教授阿伦·瑞德莱所著,王德峰等译的《音乐哲学》,是一本音乐哲学的入门著作。全书观点很明确:音乐来源于生活,对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在音乐的内部结构寻找答案,更应该把视野扩大,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全书分五章,分别对音乐哲学中的五个中心论题作了新颖、独到的研究,这些中心论题是理解、再现、表现、表演和深刻性,阐发了我们的音乐经验的某些重要特征,并且解释了音乐如何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相关联,展示了对音乐的哲学思考,全书由作者坚持的音乐来源于生活的观点出发,分别对音乐自主论者在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再现、歌词的意义以及音乐的深度等诸方面的解释进行了批判,并且作者吸收了自主论者当中的可取成分,指出对音乐的理解是内在理解和外在理解的平衡结合,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非音乐分析美学的音乐哲学。

音乐自主论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实就是艺术的“自律——形式主义”理论,这种观点坚持艺术(包括音乐)的意义要深入到作品中去:一部音乐作品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作品本身,意即作品呈现给受众的全部,对音乐作品本身结构的探讨、和声的进行、以及音色的呈现,就是这部音乐作品的全部意义,不与音乐之外的任何有关人文、道德以及情感等的因素发生关系。“音乐是一种完全不取决、不依赖于音乐之外的想象的艺术,它既不是情感,也不是语言、影像、比喻、象征、符合、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的本身,音乐除了它自身之外什么也不表达,什么也不意味。”这种观点割裂了音乐的社会属性,割裂了音乐起源于人类社会、来源于生活的根本事实。作者正是出于“音乐自主论”这一点明显的错误,提出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哲学,“不应把音乐作品想成是自主的声音形式,而应当想成是植根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之中的声音形式,他们充满历史的内涵,在相当程度上也可能属于文化的功能”。这一点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音乐有其道德教化作用、有其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面,音乐固然有其作曲的技法和调式的特点,对音乐的意义应该对其本体进行理解,但音乐的外在因素同样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并且同等重要,否则就没有音乐的种种社会功能,就像作者所言,它不是来自火星的音乐。

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在新形势下再一次澄清了音乐哲学的根本观点,为音乐哲学问题的进一步深究开阔了道路,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同于音乐自主论的音乐哲学观点。笔者认为,作者秉持的观点就是绝对表现主义。“绝对表现主义认为意义和价值是内在的,他们是艺术性自身的作用,也是他们得以组织在一起的由来;思辨尽管有影响,但思辨因素仅仅是一个更大的内在整体的局部;除了创作素质,绝对表现主义将非艺术的影响和思辨因素也作为一个内在的部分包括进来。”前文有述,作者批判的音乐自主论就是“自律——形式主义”,与其对立的观点就是“思辨主义”,前者不再赘述,后者的观点和前者正好相反,指出: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音乐之外,音乐仅仅是有指向性的符号,不具有自律性,本身并无价值。显然,音乐本身也很重要,毕竟是所有外在意义的载体,音乐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不应忽略音乐的本体意义。

绝对表现主义不是对形式主义和思辨主义的简单综合,鉴于他们的观点对立,所以对于有些问题也没办法综合,而是在批判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利于理解艺术的哲学。音乐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音乐的复杂性,音乐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不管是音乐起源于哪种学说,是模仿说、情感交流说还是宗教祭祀说等,我们无法确切的考证,但这恰恰说明了音乐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自我陶醉的天外来客,割裂音乐的社会属性,单纯从音响和音乐结构去探寻它的本质,把它完全真空话,“不仅要排除对于某些特定情况来说恰好是不相干的因素,而且要排除凡自然科学要求排除的因素。”就是科学主义,显然是不恰当的;而不关注音乐的自身结构和本体,把音乐的意义完全寄托于音乐之外的事物,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否则音乐就会失去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会被像语言、绘画这样具有类似功能的学科所取代,音乐的载体是音乐意义得以存在的前提,音乐的意义还应该把音乐的本体考虑进去,才算完整,才不会舍本求末。

音乐哲学是音乐具有意义的最高统领标准,对音乐基本问题的正确探讨将决定音乐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音乐,就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音乐哲学》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助于我们在音乐研究当中保持警醒,始终把握根本,立足现实。不至于误入极端,得出谬论。

【参考文献】

[1] 卡 茨. 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M]. 德国: 费迪南、恩科出版社, 1929: 11.

[2] 阿伦·瑞德莱, 王德峰, 等, 译. 音乐哲学[M].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18.

[3] 贝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M]. 熊 蕾,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05: 40-41.

[4] 阿伦·瑞德莱, 王德峰, 等, 译. 音乐哲学[M].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6.

【作者简介】

胡洪刚(1983—),男,汉族,河南省清丰县人,音乐教育学硕士,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的大众化,其根本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深刻理解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之中。《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试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汲取《大众哲学》中的精华,畅通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大众哲学》 启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这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成功性。实践表明,要想继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服务人民群众。

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的研究探索,笔者尝试研究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结果颇丰,但对于其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总结研究前人文献,总结如下:首先,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了具体的定义。艾思奇强调哲学理论要想发挥好成功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使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哲学理论需要把握住大众群体力量,使得哲学理论依附于人民大众,成为巨大的物质理论;其次,我们可以从质和量的规定性方面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特征;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①。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通过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群体之中得到广泛传播,使之成为指导大众实践的利器。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大众化也是对于中国具体实践所做出的具体理论创新与强化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当前在广大人民群体之中不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深化执政效果,作用重大。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和使命作用下形成的;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需求;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代我国大众的现实需求。理论只有为人所用,才能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影响,艾思奇在撰写《大众哲学》的过程之中注意“解放”形式与内容,并且注意语言的严谨。《大众哲学》区别于其它晦涩难懂的哲学读物,语言和内容较为通俗化,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具体阐述的同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道路得以渐渐清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②。《大众哲学》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对于指导理论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影响是其它理论著作无法企及的。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特质。从阶级属性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我们可以发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实现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区别于精英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阐述上并未保持模糊的态度,其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为人民的幸福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之中重大的文献贡献之一,其明显的特征在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大众哲学》将人的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中国开启旅途。从本源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的价值立场有所坚持,目的在于成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艾思奇认为要想真正达到哲学研究的价值,不是就一个哲学命题做深度的阐释,而是将哲学问题简易地引至对革命实践的处理之中。《大众哲学》则做到了这一点,其满足了历史进程之中革命实践的需求,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命题,紧密联系我国发展实际,为中国的革命发展实践提供以理论支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道路。《大众哲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力求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普通人民群众之中,引导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从理论内容角度而言,《大众哲学》将马哲理论从“阳春白雪”的状态牵引至“下里巴人”,使马哲理论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以往的专家式样理论转变为大众精神思想武器,为马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我们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一方面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加以尊重,另一方面需要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哲思想的精髓,且将其成功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工作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过有效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用以实践的巨大力量,这才是马哲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③。从研究方法层面而言,《大众哲学》将哲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且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大众哲学》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阐释,而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从表达形式角度来说,《大众哲学》虽然语言和形式上较为通俗,但通俗并不代表平庸。《大众哲学》所做出的“大众化”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开辟了道路。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神秘难懂的状态中引到通俗易懂的道路上,不仅起到了启迪大众思想的作用,而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大众哲学》语言通俗,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进行探索,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引导大众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重视,不断引导人民群众思想更新与进步。抽象化和学术化并不是马哲理论的特征,马哲同样可以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内心之中,使得人民群众可以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实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目的。艾思奇始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不断努力,艾思奇认为马哲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先进的思想理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马哲理论的影响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当把人民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也不能使得其低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际。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成功,在于艾思奇一直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置于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艾思奇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道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可以认清革命形势和革命目标。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途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陈旧的宣传模式与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民大众的需求。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创新方法对大众化进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方法进行创新路程艰辛,只有运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才能发挥宣传的作用,推进马哲在中国的大众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创新宣传,首先需要对我国多年积淀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将宣传形式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纵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因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必然之选。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形式进行创新,注意理解大众实践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实践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最后,还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选择的权利。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宣传过程之中,需要社会各方对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主体性地位采取支持和尊重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鼓励和支持,严谨概括大众实践经验,从而不断充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当前,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发展且相互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创新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首先,鉴于传统媒体所积淀的权威性和其所固有的严谨性,我们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其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平台,对经过实践补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不断地更新⑤。除了上述两种途径之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宣传人才队伍。科学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使其转变思想,将理论研究工作的单向性延伸至多向性。大众化进程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才,研究学者自身需要对哲学理论进行深刻和精确的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一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研究学者,通过部分精英的引导力量,从而使得大众化得以顺利实现。

创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只有切实秉承下述三项原则,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哲学与大众结合原则。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要以大众为根本,使得哲学研究回归于大众,且使得哲学成为大众的思想利器。艾思奇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便会失去立足之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求主动深入群众,只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得到有效普及,才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矛盾与问题,才能发挥好其指导作用。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得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非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实践是理论的产生本源。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必须得到创新。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坚持发展与创新并进,实践与理论结合,以实践为创新的源泉,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价值,从而对理论进行深化。如果理论保持不变,那就会失去普遍指导意义,则会经不住考验,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思想与时代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哲学理论,其会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会随着实践的需求与矛盾变化而变化。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多次强调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坚持思想和时代相结合的原则。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联系。重建大众化的关键联系是指在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以在大众群体之间深化马哲理论的指导意义,发挥马哲在中国社会实践指导方面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有效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用以指导实践的中国理论体系。哲学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世界观,其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客观生存的世界的模样,还可以反映出人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人民大众可以关注于现实生活⑥。哲学需要依托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理论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发挥好启迪智慧的作用,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人们对于哲学所做出的思考源自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不断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只有重建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为大众现实生活需求提供充足的内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哲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环境,只有重视对生活的关注与解读,重构哲学与生活的联系,才有可能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结语

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实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辟了前进道路,并辅以重要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内成功的研究案例,值得相关研究学者学习。学习该书中的“大众化”,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与支持,为人民群众实践所服务。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还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推进,需要在过程之中关注问题和矛盾,总结经验与寻找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大众化。需要在进程之中尊重人、理解人,从而发挥理论作用于实践主体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注释】

①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20~30页。

②王红梅:“由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及解决路径”,《学术探索》,2011年第6期,第45~49页。

③李长春:“聚焦时代精神,彰显‘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第118~122页。

④陈祥勤:“‘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体系化的历程、问题和意义”,《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08~117页。

⑤刘勇:“人民主体、人民生活、人民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向度”,《学习论坛》,2013年第10期,第9~13页。

⑥晁小荣,冯飞龙:“《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9页,第46~5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生活与哲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知识化、教条化、形式化等几种错误倾向。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功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必须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误区 出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本应该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面临困境。因此,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如何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正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所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严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就成了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为思想灌输和时政教育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变为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形中把哲学教学的任务完全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化、绝对化、神圣化。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教育”,哲学成为“政治”的代名词。由于哲学的政治属性过于浓重,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忽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而这些弊端正是学生们排斥、厌恶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知识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比较重视,而对方法论教育相当忽略,将世界观等同于方法论,甚至以世界观取代了方法论。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意哲学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以至于他们学无所用、学无所得。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知识。但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认识,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同时也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教条的。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僵化、凝固化,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成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和照搬照用的公式。而我国在很长时间内照搬照抄苏联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照本宣科的原理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灵活性的理论变得刻板、教条,成为照搬照用的公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少能做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原理”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式教条。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很少吸收当今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形式主义的教育。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却忽视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意义。一个明显问题是老师照本宣科,一厢情愿,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方式和思想状况,造成预期教学目的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严重脱节。

2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为政治服务,这是无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导我们树立唯物论辩证法的立场去认识分析问题,当然有思想教育功能,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方式应该是有一定间接性的、隐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仅仅归结为思想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学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批判性的思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通過批判获得真理,获得知识的能力。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

世界观不等同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把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有机相结合,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乃至做人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知识不等于智慧。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虽然理论本性不同,但也是追求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虽然也有知识教育的功能,但它更应该发挥启发智慧的功能。倪志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起到一种真正的蒙智、纠智和惠智的作用,让受教育者得到思考能力和人格素养的培养”。[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不能止步于知识的积累,而应该着重于智慧的启迪,思想启蒙,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突破困境,承担使命就必须实现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406.

[2] 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9~193.

上一篇:护理学院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社会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