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10

生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的实践的结果。人的生活能力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生活能力形成的基础,这是中外教育家在品德心理学上的共识。然而,当今的小学生生活能力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之处,尤其是显得实效不高;有的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差异很大,在学校能做个“乖孩子”,可一回家、一到社会上就变成“小皇帝”,无拘无束;有的说道理头头是道,可实际行动却背道而行;更有的不良行为虽经再三教育,可就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笔者认为,育人成才,首先应该言人成人——让少年儿童成为一个有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也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因此,生活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生活知识的传授,不只是让学生熟记和背诵各种名词和概念,也就不可能在课堂上以灌输和传授为主的口头教育来完成品行的塑造,而应在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切身地感受人内化为自己的生活能力观念,也只有通过活动,学生才能获得对生活能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现今对学生生活能力的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与劳动学科课程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活动机会,并且活动又受到学科内容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学生生活能力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再加上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使生活能力教育收到成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当好“导演”,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生活能力的活动,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带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学会“游泳”。当然,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关键是抓住重点,选择好恰当的活动内容或载体。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从周一到周五,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在校园之内。这些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独生子女家庭呵护下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规范化的学校寄宿生活。虽然他们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具有珍惜时间、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起广泛、敢于参与等优点,但多数也具有意志脆弱、勤劳勤俭差、攻击性强、成就需要低、学习动机扭曲等缺陷。针对这些,我们利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创设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一点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能力的意志、团结协作宽纳他人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为内容进行的“磨难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磨难教育”的教育活动的:

一、实施军事化管理,培养守纪和勇敢精神

  (1)我校通过生活生活指导师的生活指导、集中时间训练、上生活指导课、内务操作比赛等方式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内务管理教育。统一学生的饭盒、茶杯、脸盆及其他日常用品,编号管理。要求按军事化标准摆放整齐、有条不紊,达到清洁卫生、整齐美观,在整齐划一的环境中,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得到规范,受到了遵守纪律的教育。如一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家里什么事都由父母代替,入学后,生活上许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对他来说到学校住校好象是进牢房,能过半学期的艰苦生活,以前的坏毛病改掉了。

(2)成立了国旗班,统一着军装,规范动作,严格按标准升降国旗。当军乐队奏响《国歌》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每个队员的心,他们不约而同地肃然起敬,感受这神圣的时刻。

(3)组织“监督员”维持秩序,保证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纠正不文明行为。严格的管理既培养了学生守纪、勇敢精神,又加强了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教育。

二、组织序列化队活动,鼓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1)为了引导独生子女学生摆脱从家庭小团体中确认自我现象,把“自我”溶入到集体中确认,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具有强凝聚力的集体,我们创设了学校“ 家庭”的氛围:为学生过集体生日,节日安排传统食品,开设广播为寄宿生传播生活、生理、心理健康等知识,合理安排晚间活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开展“一是常规”、“学全蒸饭”、“学会洗饭盒”、“学会刷牙”、“学会捕被”等活动,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生活能力教育。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校建立了美术、书法、体育、生活四太板块的活动课程体系,成立了书法、美术、小制作等10多个兴趣小组,要求人人参加自己喜欢的某项活动,在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着“让队长当家,让队员作主”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中小队活动。期初,要求备中小队周密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好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积极组织系列化队活动。开展以寄宿学校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养成良好习惯手抄小报比赛、养成生活自理能力习作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与要求,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活动,这样对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活动所带来的成果,以激起对个人或集体所取得成就的喜悦感、自豪感、形成积极道德感。三是活动形式的设计要吸收学生参与,并注意形式的变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緒、兴趣,同时,参与设计过程也就是很好的教育过程。四是设置的困难和挫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循序渐进,不能给学生以过重的打击,以免挫伤积极性。

选择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为突破口,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生活能力的切身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生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针对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垃圾分类质量不高、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突破的现状,从促进垃圾分类的惩戒制度入手,研究了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促进垃圾分类方面设置的惩戒措施,对比分析我国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中强制措施的设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惩戒

Analysis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gion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DAI Ying-chun1,2, TAO Qian-qian1,2 (1.Shangha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Shanghai 200232; 2.Shanghai Environmental & Sanitary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Ltd., Shanghai 200232)

Key words City; Domestic garbage; Classification;Punitive measures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垃圾问题已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源头分类减量”是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国自2000年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试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通过构建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体系、探索尝试多种源头分类投放促进措施、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等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经过16年的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垃圾分类质量不高、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我国主要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笔者主要从促进垃圾分类的惩戒制度入手,研究發达国家(地区)促进垃圾分类的有效惩戒措施,旨在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提供借鉴。

1 发达国家(地区)垃圾分类惩戒制度

1.1 日本

1.1.1 日本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1]。日本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发展目标,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一是1部基本法,即《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二是2部综合性法律,即《固体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简称《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三是6部专项法,即《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及《汽车再生利用法》。

日本固体废物处理遵循3R原则,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其中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在《废物处理法》中体现,该法律主要包括废物的规范处理、废物处理设施的设置规定、对废物处理公司的规定、废物处理基准的设定、不规范处理对策和完善公共参与的设施等内容。专项法中与生活垃圾管理比较相关的是《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该法规要求消费者分类排放,市町村分类收集和制造及利用企业的再商品化。

1.1.2 日本生活垃圾管理的惩戒制度[2]。日本对生活垃圾清除处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设置的罚则按处罚的力度可以分为2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刑或处罚金或两者并处,该类惩罚主要是针对未按规定标准要求收集、处理处置生活垃圾,未按标准设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无证或未按许可规定经营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业务,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等行为,该罚则最高可处5年有期徒刑,1千万日元罚金(约60万元人民币),其中乱扔垃圾和随意焚烧就处于最高力度的处罚条款中。第二个层次是处罚金,该处罚主要针对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企业未按规定记录相关数据,未做好台账管理,拒绝接受检查,提供虚假数据等行为,该类处罚最高罚金30万日元(约1.8万元人民币)。

从日本生活垃圾的罚则设置可以看出,日本要求生活垃圾产生者不准乱扔、随意处置垃圾,并要求相关方按标准设置收集处理处置设施,且必须执证按标准收集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同时收集处理处置单位必须做好台账、接受检查,如若违法则将面临高额罚金或者被判刑。从制度上保障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各环节设施的配套到位,且能按标准运营。在投放环节,日本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并且实行不分类不收运,运走了也会被退回的措施,同时法律又对乱扔垃圾和随意焚烧行为进行了判刑或处罚金或者两者并处的规定。确保了居民必须按要求分类投放垃圾,否则就会面临垃圾无处投放的窘境。

日本生活垃圾监督管理机构主要由主管机关和民众组成,主管机关通过常规检查、抽查等形式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民众主要以邻里间的相互监督形式监督垃圾投放问题。

1.2 韩国

1.2.1 韩国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体系[3]。韩国废弃物管理法律保障体系包括环境部管辖的法律、实行令、实行规则和下属的垃圾手续费从量制实施规则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条例。具体的废弃物控制和处理法律有《废弃物管理法》《关于节约资源及促进再活用的法律》《关于废弃物处理设施设置促进及周边地域支援等的法律》《关于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法律》等。其中生活垃圾管理和罚款相关的内容主要在《废弃物管理法》中进行了规定,而关于垃圾袋、分类排放和处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在实施规则中得到规定。

1.2.2 韩国生活垃圾管理的惩戒制度[4-6]。韩国生活垃圾管理效果良好的关键制度是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从量收费制,该制度有两个特色:一是收费标准分类化、地区化,即针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二是收费时间固定化,收费形式现金化,且限时定点进行垃圾回收。保障该制度有序推行的主要配套制度是法定垃圾袋收费制度和违法投放举报奖金制度。

韩国自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垃圾袋收费制度。居民必须购买规定的垃圾袋丢垃圾,每个垃圾袋的售价就包含了垃圾清除处理的费用。韩国的垃圾袋收费是实际垃圾清运处理成本的30%。袋子上除标有容量、制造地点外,还有“若未使用政府规定的垃圾袋,罚款100万韩元”的警示语。食品垃圾袋和一般垃圾袋都需从政府指定的销售点购买,并且为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垃圾袋必须用现金购买。所有垃圾袋必须定时定点投放。为禁止跨区域乱投放垃圾,每个地区垃圾袋颜色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追踪垃圾投放,韩国一些城市还采取了垃圾袋实名制,如首尔市政府要求居民在垃圾袋上署明姓名及门牌号,使追踪违规者更为容易。居民若不使用政府特制的垃圾袋或者不按规定投放,则会受到100万韩元的处罚。对于垃圾不分类的,罚款金额随次数增多而递增。

韩国垃圾分类监管体系包括多个方面:首先,韩国警察参与垃圾回收与垃圾桶管理工作;其次,环卫工人在回收时进行垃圾袋检查;再次,小区垃圾投放处均装有摄像头,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是韩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垃圾违法投放举报奖金制度,即对于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额度最高可达处罚金额的80%。制度施行第一年,举报数为37 018个,对其中21 885个违法投放事件惩罚了16亿韩元,实际征收9.7亿韩元,征收率为59%,支付举报人奖金5.6亿韩元;施行第三年,举报数达到59 000个,惩罚金额高达26亿多韩元,支付举报人奖金11亿多韩元;此后到2007年,违法投放事件和举报数量均逐年下降,可见该制度有效减少了垃圾违法投放行为。

1.3 我国台湾地区

1.3.1 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办法主要由《废弃物清理法》和配套推进法规具体条例实施的一系列办法公告所组成。与生活垃圾管理相关的办法主要有《一般废弃物回收清除处理办法》《应回收废弃物回收处理业管理办法》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公告等。

1.3.2 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的惩戒制度[7]。台湾地区对生活垃圾清除处理过程中的不妥行为设置的罚则按处罚的力度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刑并处罚金,主要针对未按规定的“运输、分类、贮存、排出、方法、设备及再利用”要求回收、清除、处理一般废弃物并导致人生伤害的,未经许可处理废弃物,伪造、贩卖收费证明,执行机关违规委托处理废弃物,未处理废弃物而开具虚假证明等行为,判刑最高可以是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最高可以判10a,并处的罚金最高达到1 500万新台币(约300万元人民币),并对犯罪行为人所属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代理人處以对应条款的罚金。第二个层次是处罚金并处没收设施设备、停业停工等,主要针对未按时清除废弃物、未按要求申报相关信息、未随车携带相关证明文件等行为,该类处罚罚金最高30万新台币(约6万元人民币)。第三个层次是仅处罚金,主要是针对未按规定清除需负责清除的废弃物,未缴纳废弃物处理费(包括企业和居民),明令禁止的诸如随地吐痰、抛弃纸屑瓜果皮等行为,该类行为的罚金最高可以达到3万新台币(约6 000元人民币)。其中对于限期整改的事项设置了最高90 d的时间期限,到期未完善者,则按日连续处罚;对于拒绝执行的行为规定移送强制执行。相关行政处罚由执行机关执行,执行机关不作为的由上级主管机关执行。

从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的罚则设置可以看出,台湾要求生活垃圾产生者必须按时交纳废弃物处理费,不准乱扔、随意处置垃圾,并要求相关方必须执证按标准收集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同时必须做好台账、随车携带相关证明文件、接受检查,执行机关必须严格公正执法,公开相关信息,不得开具虚假证明,如若违法则将面临高额罚金、判刑或者停工停业、没收设施设备的处罚,而且犯罪行为人所属企业法人或自然代理人将连带受到高额罚金处罚,并设置了按日连续处罚和强制执行的措施。可见,台湾地区从制度律上保障了生活垃圾产生者按时交纳废弃物处理费、及时申报相关废弃物产量,收运处置企业按标准处理处置废弃物,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且有执法抓手。

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监督管理主要由主管机关和民众组成,民众主要通过检举的形式向主管机关或执行机关上报违法行为,主管机关对于检举人的身份给予保密,并从罚金中提取一定比例金额给予检举人,作为其检举奖金。

2 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的借鉴

纵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和各省市制定的生活垃圾管理相关办法可知,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对于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均做了明确要求,同时设置了对应的罚则,与以上发达国家(地区)生活垃圾管理法规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区别:首先,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尚未在全国推行,目前生活垃圾收费由各城市自行规定,并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进,且对于未按要求缴纳生活垃圾处置费的罚金较少,个人最高不超过1 000元,尚未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其次,罚则设置相对较轻,主要的处罚措施是罚金,且数额较小,没有判刑、停工停业等措施,也没有设置强制执行和限期执行的规定,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垃圾分类惩戒制度,建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垃圾分类强制措施的力度。

2.1 强制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引导公众自觉分类 实行垃圾按量按类收费,会推动公众从最大化减少被收费金额的角度出发,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尽可能按要求分类出不收费的垃圾。建议在条件许可的城市,尝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计量收费。

2.2 丰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环节的违法处罚方式,加大违法处置力度 目前,对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企业的处罚方式主要是罚款,且一般在10万元以下,虽然部分城市有设置吊销营业许可证的规定,如北京,但国家层面以及大部分的城市均未设置其他处罚方式。建议从国家层面总体上就相关违法行为统一处罚方式,增加诸如吊销营业许可证、停工停业、限期整改、按日连续处罚和强制执行等处罚规定,做好行刑对接,加大违法处置力度。

2.3 严惩垃圾偷倒行为,加大公众违法成本 我国目前对于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罚则设置相对较轻,其中对于个人最高罚金不超过200元,对单位处以5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建议提高垃圾偷倒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结合不分类不收运措施,促使公众积极配合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又不出现大规模垃圾偷倒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地区)在法律法规制度设计上较为系统,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构建涵盖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管理要求并对违规行为设置严苛的处罚措施,对生活垃圾各环节参与者的约束力和威慑力极强。目前,我国各地垃圾分类管理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对生活垃圾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要求都进行了明确,但总体而言,原则性、指导性条款较多,强制条款偏少,关于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条款以激励性、倡导性为主,缺乏对垃圾排放单位和居民投放习惯的必要性条款制约。通过对发达国家(地区)垃圾分类惩戒制度的学习,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活垃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中强制措施条款的设计,使垃圾分类从倡导、激励逐步过渡到约束、强制,强化公众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减少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有效解决目前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经济产业省.资源循环利用手册2007 法制与3R的动向[A].东京都千代田区霞关1丁目3番1号,2007.

[2] 日本.废物处理法[A].2000.

[3] 刘雅星,郝淑丽.韩国垃圾管理及分类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8(2):41- 44.

[4] 陈浩,朴光玄.韩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探析[J].当代世界,2010(11):57-59.

[5] 梁洁,张孝德.韩国城市生活垃圾从量收费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KDIS-WBI-CAG 政策论坛的调研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53):64-66.

[6] 罗梓超,李萌.韩国城市垃圾处理经验分析[J].硅谷,2014(21): 169-170.

[7] 臺湾.废弃物清理法[A].2006.

生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015年,市西博办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促进经贸科技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工作目标,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创新办好第十七届西博会、统筹发展全市会展业、谋划第三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为服务“一号工程”,建设美丽杭州作出更大的贡献。

围绕“六个精准发力”,创新办好西博会。

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会议“六个精准发力”的要求,把办好西博会与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智慧经济、信息经济、创建“两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促进消费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西博会服务产业、服务民生两大办会重点,着力办好信息、旅游、国际、文化四大板块项目,船陕推进西博会转型升级,实现西博会新的发展。一是办好信息经济板块项目,在推进“一号工程”实施上精准发力。精心谋划举办西博会经贸科技合作大会,重点办好“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主题展等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类会展项目。二是办好旅游产业板块项目,在推进扩内需促消费上精准发力。以中国杭州市民休闲节为核心项目,举办中国大运河庙会、中国国际体育休闲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项目,推进“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三是办好国际品牌板块项目,在推进城市国际化上精准发力。以西博会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为核心内容,创新举办“杭州市市长企业家智囊圆桌会”、世界创业论坛、云开发者大会、新生代企业家论坛等高规格国际会议,力争国际性会展活动占项目总数达50%,展览项目国际展位比例达25%。四是办好文化产业板块项目,在推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上精准发力。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为核心项目,办好杭州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西湖国际魔术交流大会等项目,彰显文化亲民惠民特色。五是加大创新办会力度,在推进西博会转型升级上精准发力。做到“三减一提升”,即时间、项目、投入减少,市场化程度提升。

围绕促进我市产业发展,统筹全市会展产业。

统筹安排全年五个阶段会展活动。结合我市产业特色,统筹协调我市全年会展活动,做到“季季有活动,场场有高潮”。第一阶段以“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为主题,第二阶段以“活力动漫,文创之都”为主题,第三阶段以“智慧体验,休闲生活”为主题,第四阶段以“品质西博,美丽杭州”为主题,第五阶段以“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为主题。继续做强“一地一品牌”。依托各区、县(市)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培育举办一批特色鲜明的会展活动项目,其中,上城区主打南宋文化牌,举办南宋御街旅游文化节;拱墅区主打运河文化牌,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江干区主打特色商贸牌,举办钱塘购物节;萧山区主打钱江潮文化牌,举办国际观潮旅游节;余杭区主打良渚文化牌,举办农夫乐园农文化狂欢节;富阳区主打运动休闲牌,举办富春江运动休闲节;淳安县主打秀水文化牌,举办干岛湖秀水狂欢节及游艇展,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带动各地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围绕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推进我市会展业国际化、品牌化建设。

积极引进举办国际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办好“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积极争取引进国家工商总局来杭主办国际广告节;引进举办世界创业论坛、“价值寻求——文化、创造力与价值”国际会议、世界妇女(女企业家)大会、世界慈善(公益)大会、世界青年音乐节等系列国际会展项目;继续加强与世界休闲组织沟通合作,提前谋划主题为“休闲——改变城市生活”的第三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扩展合作。关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兴企业,积极拓展跨界合作,引入国外会展龙头企业落户杭州。加强宣传。整合国际国内媒体资源,加强杭州会展业全球推广工作,加大西博会品牌化的境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杭州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围绕扎实推进杭改十条落实,推进我市会展业改革攻坚。

加快会展业市场化改革。研究出台《会展业市场化转型若干意见》,全面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推进会展业资金统筹管理。认真做好会展业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使用工作,重点用于政府主导会展品牌的培育、国内外知名会展项目的引进承接、组织会展业培训、开展境外办展营销、加大市场化项目奖励和补助、加强会展协会的组织建设等工作,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升我市会展业发展能级。推进会展业立法。开展会展业立法调研,加强会展业研究,以推进会展业立法为突破口,提高会展业管理水平,加大会展业统筹整合力度。组织开展“杭州市会展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出台《优秀会展项目奖励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进会展项目绩效评估。制定出台《展览会评价办法》,聘请第三方全面开展会议、展览、活动项目绩效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办会水平。

生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职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强德育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本文指出处理好“德育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的关系的措施:健全德育制度,全面推行德育精细化管理;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德育一体化机制,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新机制。

关键词:中职;德育常规;精细化;自主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由此可见,中职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强德育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所谓“德育规范管理”是指抓好学生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严格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谓“学生自主发展”是指学校通过学生“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德育规范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学生自主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德育规范管理的实施。

一、正确处理“德育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的关系

我们发现,虽然一些学校的德育规范越来越多,可学生的行为却越来越不合“规范”,许多学生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发展”而不顾学校的德育规范,将“自我发展”理解为另一个极端,即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德育管理的角度看,主要在于管理者对德育规范的错误理解和运用不当造成的,另一方面在于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将“德育规范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这看似矛盾的对立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长期不懈地严抓德育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群体意识得到增强、人格修养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过程。

(一)用常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学生由他律变为自律。

众所周知,德育的基础是人格教育,需要努力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从细节抓起,强调先在认知,重在体验,才能变他律为自律,从而使之养成促进人格发展的习惯。

德育管理无小事,我们每天都应要求并监督学生一切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允许任何违规行为发生,一旦发生则严肃处理;通过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培养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文明素养水平,使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更完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制定和执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德育的内容除了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有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价值的追求,故德育不能仅局限于行为规范的训练。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在严抓德育规范管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克己自制的思想意识,变他律为自律,这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方式之一。

(二)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工程”,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得以实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使他们“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反思”,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从学生高一入学开始就应让他们自己确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制定分年级的阶段性目标及措施;高二年级紧紧围绕既定的总目标努力完成子目标;高三年级对照总目标寻找差距,全力冲刺、实现高中阶段的总目标。

学校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的平台。一方面,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环境和条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德育规范管理,让他们在其中挑大梁,同时也使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再者,让学生在学校重大活动中担任主角,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如“校运会”、“艺体文化节”、“辩论比赛”、“志愿者服务”等重大活动,学校有关部门都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无论是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活动过程的管理或是活动内容的安排,都让学生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真正放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安排学生来办学生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力促学生自主发展,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规则,学生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德育规范管理。让我们正确认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德育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力促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的自主发展进一步促进德育规范管理的实施。

二、德育常规精细化,有助学生自主发展

近年来,中山中专坚持以“三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为基础,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形成为重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以“培养现代文明人”为目标,努力构建“以德治校、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三位(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健全德育制度,全面推行德育精细化管理。

制度化是实现有科学管理的基础。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特点,学校完善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编印了《中山中专学生手册》,对学校德育管理进行了规范和优化,保证了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如在队伍管理方面,建立了班主任目标管理评价制度、科任教师德育评价制度、生活辅导老师目标评价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等,对德育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了寄宿生管理制度、违纪积分实施办法、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学生礼仪常规等一系列的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在德育评价方面,建立了学生奖惩制度、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德育队伍评优评先制度等。每年新生入校军训期间,学校统一组织新生学习讨论《中山中专学生手册》,让每一个学生尽快地熟悉学校管理制度,自觉适应学校管理要求。

在健全制度和加强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全面推行了德育精细化管理,提出了“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细心做事”管理理念,将德育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具体做法是:

1. 德育过程的程序化和协同化。

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复杂的事情流程化和协同化。在德育管理中我们按照流程化和协同化原则,努力构建德育规范化管理体系。如:如何规范学生的发型着装、仪容仪表,是任何学校德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工作。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协同作战,从校长到学生处到专业科、班主任和全体学生齐抓共管,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使全校学生发型着装得到了基本规范。这个过程中采取的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黑板报、读报课、班会课反复宣传,陈述利弊;邀请部分家长一起座谈,对个别顾虑太深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2. 德育对象的细节化和信息化。

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学校无小事,事事关育人”。我们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细节的教育管理,将学生入学以来的所有操行情况进行认真详细记载,并全部录入电脑,同时还建立了学生“违纪积分档案”,基本实现了学生管理信息化。

在中专校园里,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普遍使用,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尴尬。上课时学生的手机响起来,令教师非常恼火。有时学生深夜还在打电话、发信息、玩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休息。更有甚者,利用手机聊天、谈恋爱、考试舞弊。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但屡禁不止,令人头疼。我们先是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共同探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性;然后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接着分班讨论“中专学生使用手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学生中形成基本共识。学校还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等进行正面引导,班主任找一些有手机的学生逐个谈心,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正确认识给子女配备手机的利和弊,把工作做细、做深入。同时,学校也采取一些比较刚性的规定,如第一次发现手机,通知家长领回,第二次发现手机至学生毕业时由家长领回等。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现在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现象已基本得到控制。

3. 德育评价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任何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工作都有它的灵活性,学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人性化和科学化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它集中体现在评价德育队伍上的以人为本,以事实和科学体系为准,在进行学生思想评价和评优评先时的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二)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人们常说:“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形成齐抓共管、持之以恒的德育工作格局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校园处处是课堂”德育工作理念,让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此,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每周五上午的德育工作例会,大家畅所欲言,重点研究解决一周来发现的问题。在德育管理中我们坚持把起床、出操、内务整理、吃饭、集合等处处都当作课堂,有课堂的地方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去探讨和解决。

在强化问题意识的同时,我们从抓德育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构建学校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努力做到全员育人。一是建立了一支以党委为核心,校长为首,学生处、团委、专业科为主体的德育管理队伍,全面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一支以班级(包括班主任)、团支部和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了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三是建立一支校外德育辅导队伍,聘请专家学者、英模人物等为校外辅导员,进行言传身教;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的合力;动员后进生的同学和亲朋好友进行疏导和帮助,以亲情唤真情等。四是建立社区德育机构,创建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空间接受洗礼,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深化。

通过多年努力,学校已基本形成了“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家庭育人、友情育人、社会育人”德育工作新格局,保证了德育工作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

(三)构建德育一体化机制,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以中山中专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一个辐射中山市乃至广东省的中职德育一体化管理体系。学校定期召开有全市中职德育校长和德育处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一体化研讨会,进行中职德育教育的一体化研究,帮助学生实现初中到中职的平稳过渡。

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做到主题活动系列化、社会实践经常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学生课外活动有培训类的活动,如音乐、美术、奥赛技能培训等;有竞赛类的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赛、“十佳”歌手赛、运动会等;有展示类的活动,如文艺晚会、才艺展示、美术作品展、校园“文化周”等;有服务类的活动,如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为贫困学生送温暖、为患病学生捐款、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有创新类的活动,如“三小作品”的制作、小论文的撰写等;有社团类活动,如文学社、爱心社、阳光社团、心理学会、校园广播站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了学校主流文化,让学生的行为在活动中得到规范,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提高,让学生的意识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闪耀光芒。

(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新机制。

“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德育的主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激发学生自主精神,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7期以《创新载体 德育有为》为题对中山中专自主发展经验进行了长篇报道,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推介。一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升华,实现自我超越;二是在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满足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塑造良好的自我人格形象;三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管理,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学校在面对普高扩招、中职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占得一席之地,主要就是着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求知的能力;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书香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从采访写稿、摄像、主播、录制后期制作、出刊、印刷发行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们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从策划、组织、裁判、评委、秩序维持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是我们管理的主线,它要求我们“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举措都要精致,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主体,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金志云.自我教育:方法与模式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0,(1).

[4]俞建文.主体德育模式及其实现形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生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每日点人数时,可先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本班总人数,然后再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数,五个、五个数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轻松掌握数数的技巧,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又如,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数一数台阶,进餐时将勺和碗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数学学习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很难,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予以点拨排除,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喜欢上数学。如教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中,大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而难以掌握应用题结构,常常出现编题错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此时,笔者改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从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又如,学习描述生活情景,让幼儿不仅要描述情节、数量,还包括描述答案:昨天自然角开了6朵花,今天有开了3朵,一共开了9朵。这样描述,暂时回避了幼儿较难掌握的提出问题这一要求,幼儿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兴趣很浓。接着,再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正确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不害怕编题,还常常脱口而编,互相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书面练习,也要细致了解,把幼儿容易产生的错误一一做好记录,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在加减运算中,逢“7”是孩子容易错的。教师应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平时训练中多出这方面的习题,帮助幼儿排忧解难,增强自信心。

四、数学学习应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为基础,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则,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还分单数、双数排列,针对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序数。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着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蕨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五、数学学习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使幼儿获得真实的认识与体验,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他们统计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有多少个,8点至9点到园的有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有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有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有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有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启发幼儿思考蛋糕应怎么切才能每人分得一份,怎样才能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幼儿教育阶段,数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会自然地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引向正确的方向。幼儿数学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生成,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一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或教育活动。这也是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

上一篇:卫生管理论文下一篇: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