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10

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的是促進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定位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医疗的增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成为居民看病的首选。社区药房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一环,社区药房的服务质量、药学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医疗的服务质量。笔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现就社区药房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作一探讨。

作者:李平

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档案 长效 规范 管理

社區卫生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从事医疗、基本公共卫生、药品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它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它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主要信息源。现代社会建立系统、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对其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在一个单位中,档案管理无疑是单位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当前,医疗改革日益深化,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不懈抓好档案长效规范管理,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了社区卫生事业发展。

一、 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工作形成于1992年,1993年通过市档案局、卫生局联合验收达标后,继续加强档案长效规范管理,2000年经市史志档案办公室领导检查验收后达泰州市级标准,2005年通过泰州市三级档案管理认定验收。目前共存文书档案315卷(永久44卷,长期110卷,短期161卷),会计档案513卷(凭证425卷,帐册23卷,报表19卷,其它日记帐46卷),基建档案2卷、设备档案34卷、声像实物档案5卷。并建立了11种台账,开展了一系列的档案编研工作。并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处理。

二、 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确保档案目标责任的落实

单位领导始终把档案工作作为中心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来抓,经常对档案工作提出要求。成立了以中心一把手领导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中心办公室具体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范围,认真制定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定期检查考核,通过考核,促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专人负责、确保档案长效规范化管理

建立了三级档案管理网络:一是以中心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为主体,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研究并制定方案,对全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二是以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为具体经办人,负责全中心所有档案的处理和管理,并协调和督促各科室的档案收集、整理,指导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工作;三是做好档案平时管理工作,坚持以各科室负责人,即兼职档案员为骨干,负责收集、整理、上交本科室在社区卫生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从而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对日常收文及参加会议带回的有关文件材料及时交文书签收、登记、送办、传阅。其他业务资料、报表、人事档案等均及时交文书统一保管、整理。建立各级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树立管好档案人人有责的观念,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积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列》、《江苏省档案工作规范》和《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派人员积极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业务培训,结合自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了一支熟悉档案、热爱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队伍。

(四)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条件

为加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在强化软件资料建设的同时,注重办公设备的硬件投入,根据档案管理需要专门设计安排三间档案室,形成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的综合档案室,构成美观、舒适而又安全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并购置了十套铁质专用档案橱、四套检查工具柜、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为档案管理提供硬件保障。现在又实施了综合档案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为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奠定基础。

(五)加强管理、软件建设求质量

在抓好档案硬件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工作的软件建设,努力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自动化。首先,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手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依据《档案法》及《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书材料归档制度》、《鉴定销毁制度》、《借用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资料、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实现了档案管理制度化。形成—套科学、合理、完整的管理办法,确保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二关”:一是把好来文登记关,我们在收发上级来文时,注意分类、登记收发,为年终归档打好基础。二是把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关。通过平时分类、年终把关,保证了档案资料的齐全和规范。三是落实“三专”,即:对所有档案实行专室、专柜、专人保管,使档案在形成过程中质量得到保障。

(五)注重利用、档案工作显价值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区卫生工作提供一线服务。我们一是建立了《借阅档案登记簿》、《档案利用效果登记簿》、《医院档案管理程序》等;二是利用计算机网上查询调阅档案资料;三是编制了各种检索工具,建立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科技档案总目录、科技档案分类目录、全宗介绍和立卷说明;四是利用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了《科研成果摘要汇编》、《院志》、《大事记》、《医院职能部门管理流程》等,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发挥了档案资料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档案资料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多年档案工作实践证明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也是我们整个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考核整个单位实际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单位的历史和现实工作的真实反映。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档案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长效规范管理,才能促进社区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危险性极高的化工生产来说,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多么先进的设备、多么完备的制度,怎样严格的管理、完善的生产,在实际操作阶段,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责任心。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养、教育,要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责任心,以确保安全生产的实现。

关键词:化工;职业卫生;管理

1、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

1.1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化工安全生产紧密联系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管理可以贯穿到整个化工安全生产中,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为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常会使用到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所以说生产技术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加强生产技术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使化工企业得以顺利的进行生产工作。

1.2 化工生产技术能够防止安全事故

要做到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比如在化工产品的生产中,有很多的原料都具有易燃、易爆和极具腐蚀性等特点,再加上高压和高温设备的使用,使得化工产品的生产危险性较高。如果在生产技术的管理上出现错误导致生产出现安全漏洞,就极易形成巨大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員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化工生产技术的管理可以防止安全事故。

2、化工企业安全防护所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生产意识欠缺

现今在化工企业当中,很多的企业存在着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因其在企业利益方面过度的重视,导致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投入,对相应的工作也不重视,相應的防护制度也不完善,没有按照规定的制度来进行生产活动,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查也不到位,使得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及时的排除,导致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也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影响整个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

2.2 缺乏相应的管理与防护制度

在化工企业当中,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很多都是源于缺乏一定的管理与防护制度。因为相关制度的缺乏,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一定的规则遵守,导致安全事故不断产生。

2.3 相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在具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同时,化工企业内部的基础设备方面往往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2.4 意外事故增多

在进行化工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受到影响。而主要的意外事故就包括了断水、断电以及在运输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等,这些突发的意外事故就会导致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中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进而导致化工生产中断,最终产生了化工事故,阻碍生产的顺利开展。

3、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3.1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与劳动者职业活动中的接害因素密切相关,是判断用工职业禁忌、职业病损的重要依据,其成效通常可以通过体检率指标予以反映。在职业卫生管理系统运行初期,很多公司的实际体检率明显不足,而且由于部分人员体检结果缺项,造成了基础信息的不全。对此,应当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与系统数据,分析出造成体检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员工没有认识到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教育培训不到位,员工对于职业健康检查的概念模糊,不清楚职业健康检查与一般健康体检的区别;部分接害人员范围界定与系统默认情况不一致;部分体检机构服务欠佳,致使员工缺乏参与检查的积极性;管理与考核不力等。一方面,把握各种时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知识的宣传,例如,利用每月、每季度例会开展培训,组织与一线员工的面对面交流,借助“职业病防治周”进行普及教育,在现场检查时为员工讲解相关内容等。

3.2 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不仅可以提升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帮助生产人员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产生违规操作和安全事故几率。化工单位要对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学习到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在化工方面的技能水平。

3.3 加大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投入

企业必须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器材和用品上加大投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采用无毒或低毒物品替换高毒物品作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代替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才能够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浓度(或强度)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规定。

3.4 一体化管理

3.4.1 培养选用具备专业素能的内审员

一体化运作需要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企业需组织相关方完成一定程度的业务培训,保证内审人员既熟悉了解职业卫生的工作面,又对一体化有全面深刻认识,进而利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分解,做好工作的推进。

3.4.2 完善基础管理

一体化的良性运转植根于基础管理的充分完善,没有基础工作的开展,一体化体系就成了无根之木。企业唯有踏踏实实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等要求做好职业病防治的源头保障,如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制度建立与梳理等,才谈得上职业卫生管理的优化与提升。

3.4.3 资源共享

一体化环境下的职业卫生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它需要公司上下的紧密联系与配合,包括物资的配给和信息资源的共用共享。这要求管理部门扭转传统的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狭隘观念,以开放、包容和接纳的姿态,加强协作,维护体系运行,共促公司发展。

3.4.4 评估标准的可操作性

一体化每个环节效能的实现依赖强有力的明晰、符合、具体和可操作的评估细则保驾护航,评估标准一定要结合实际,切莫模棱两可让人无从下手。要根据目标达及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点位,做到全面、准确,重心突出。

3.4.5 体系运行的动态管理

任何一个体系的运作都需要动态的管理才具有活力。动态管理不仅体现在过程的前进与循环,还有内容的持续更新。职业卫生工作没有一劳永逸,而是在不断地修正、丰富和提高中逐步强化。因此,要保持對结果的充分利用,保证阶段环节的适用可行。

4、结束语

化工企业原材料的提供为促进我国住房、交通等发展的同时,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的问题也充分的暴露出来。应当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权益并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化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切实从劳动者的健康出发,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烯烃部)

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突发性较强,其中绝大多数均属公共性,问题多样复杂,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发展,危害着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危机管理工作发展滞后,其起步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中更是存在诸多缺陷,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关键词:公共卫生 危机管理 应对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加深,使得人类社会逐渐发展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均是密切相关。公共社会危机事件危害范围更是逐年扩大,这也成为全局性国际危机事件。比如20世纪的鼠疫危害范围持续扩大,21世纪的SARS及禽流感等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广泛,这关乎着人民健康问题,更影响着社会和谐。所以,分析国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对国内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特征

公共卫生危机主要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其均是突然发生,而导致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或者是某种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与重大食物中毒等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此而引发的重大危机。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非预期性、诱因多样、危害直接、发生隐蔽、影响大、危害严重等。

危害性主要是危机出现时严重威胁社会基本价值及目标,威胁程度取决于危机发生程度及决策者认知等。公共卫生危机并不是针对个人,其所针对的是不确定性社会群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损害程度可达到相应阈值且诱发社会性恐慌及混乱,这些问题直接关乎着社会发展及其稳定性;突发性则是因环境不确定及人类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并没有固定时间及方式,其危机出现及发展与造成的影响极难预测。通常事件突发性使得事件应对时间有限,给决策者带来极大压力;多样性是指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法定传染病暴发及新发现传染病进入和核物质、放射性污染事故,再者是农药及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和事物中毒与食源性疾患,或者是饮用水污染事故及职业性中毒与自然灾害等;复杂性则是指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可于正常公共场所中活动,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其间饮食为主要载体而于正常工作中无意识的受到侵害,这些问题不易引起人民的注意,常规方式亦不容易检查清楚,具备极大的隐蔽性及不确定性。

二、我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其间法律滞后且没有科学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危机处理方式均是临时组织的指挥部或是领导小组。并且,国内危机管理人员流动性极大,其队伍不稳定且专业化程度较低,若监督机制缺失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没有应急机制及措施;并且,危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级疾病控制部门信息基础建设滞后于业务需求,同时其业务覆盖不全面,信息机构多属于各级政府,其间没有科学合理的外部信息交流机制,人才建设较为薄弱,且信息化建设未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再者是公众参与机制并未形成,其间红十字会及民众和自愿者组织,加上社会性服务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并未形成规模。

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应不断强化政府危机管理意识,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积极承担风险,注重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基于负责人的态度树立公共危机意识,把公众安危牢记于心,从而做好公共危机应对。并且,加强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意识,可采用大众媒体及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宣传各种危机事件及其应对策略,从而将危机管理及防病减灾和危机教育知识充分普及。

2.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法制体系。科学有效的法制体系可有效确保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其高效及规范化运转极为关键,可充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于宪法中严格明确规定对应紧急状态制度,从而确定应急机制宪法基础,这样亦可为危机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的宪法保障。同时健全公共应急法律规范,完善危机管理监督机制,编制整套突发事件应急规章,且给予相应危机事件管理部门紧急处置权利,以便确保其处理效果。基于宪法而对现行应急法律施以清理及修改,尽量缓解其中存在的冲突。

3.构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协调机制。政府应对危机管理进行统一领导,这也是危机管理综合协调的关键,其主要内容是展开分类管理及分级负责。应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于危机管理中的宏观综合协调职能,从而展开综合协调,使得各类资源配置最优化,健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使其统一指挥且功能齐全,可快速反应各方面危机。

4.健全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着眼于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构建,健全疾病监测及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利用及共享服务,增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同时加强信息专业化人才培养。政府应注重公共信息的及时公开,使得公众及时掌握危机发生及发展和处理情况,政府了采用各类有效措施,尽可能规避公众利用非正式途径获得虚假信息,这时政府则极易陷进被动。加强增幅及公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制度化信息公开及发布机制,政府应及时编制公共信息公开法规,这样信息公开亦是有法可依。

5.构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危机管理属于专门性工作,其应具备对应这时及技术与经验,因此,应不断加强人类资源保障机制,这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内容。应构建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确保专家作用的发挥。同时应健全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机制,尽快培养出高素质危机管理队伍,增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注重新型技术及管理策略的引进及运用,构建公共卫生和对应专业人才数据库。

四、结语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可按照检测及预警状况,对可能会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给予预防性控制及防范,从而防止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或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出现之后的危害。本文分析了共卫生危机管理及其特征,着眼于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以期提升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构建水平。

参考文献:

[1]祁志伟.我国公共危机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5).

[2]郎佩娟, 王传宏.论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3]王欢.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卫生事业管理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视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建设会妨碍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特点和规律的把握,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亦会影响预防医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来阐明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对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體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其所宣称的各种能力,恰恰是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了卫生领域所发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试图丰富学生的全局观和大视野,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课程,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1.课程性质。目前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学定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甚至在一些医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及相关课程,这对于完善预防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非常不利。在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院校中,课程学分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海南医学院此门课程学分为5分,安徽医科大学此课程学分为2分,中南大学该课程学分仅为1分。这既体现不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的特征和状况,亦无法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下,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2.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课时分配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学时数从16学时到72学时不等,甚至部分学校将本门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合并授课,压缩学时数量;在学期安排上,则多为大四或大五第一学期,相对较为集中在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由此导致课程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

3.教材使用。教材的使用和大纲的编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偏少以及现有教材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导致其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结果。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以梁万年主编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教材为依据,该教材共21章内容。但绝大多数预防专业所给定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时有限,这就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教材中每章内容都很重要,但教师们必须不断斟酌,做出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计划不断调整,讲授方案不断优化,遗漏重要信息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4.教师团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支撑。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既需要医学专门人才的支持,又需要卫生管理智识的助力。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完整而坚实的预防医学教育平台。但现实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使教学效果不易得到保证。 有些教师刚走出校门,没有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有些学校还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人才紧缺,教学团队尚未形成、教师授课主题与教师自身研究旨趣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发展,从而也对预防医学的高水平演进形成囿限。

5.教学方式和手段。课程建设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授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Seminar高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才是推进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式讲授法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方式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缺乏。

6.考核方式。开设此课程的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重视不足。而后者恰恰是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机械模式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创新考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三、课程建设的路径和省思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要瞄准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不是囿限于以往的流行病、卫生统计、环境卫生。沟通交流、信息利用、社区参与、国际卫生、医学伦理等重要内容必须适时提上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需要在弥补这些学生知识结构缺憾方面发力,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凸显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1.培育教师团队。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培育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学校也应加大对该学科师资队伍的支持,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推广聘请兼职教授的方法,或聘请有卫生事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干部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有意识地培育课程教学力量,注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激发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人才选用的基本标准,全面衡量课程教学团队的能力水平。努力的重点一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深入公共卫生事业领域,坚持不懈地追踪学术前沿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二是主动打磨并打造精品课程教师发展团队。以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带动和建设卫生事业管理授课队伍,帮助每位教师成长。三是注重教研相长。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科研成果的不断融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充实课堂教学,让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成为前沿而又充满科学精神的课堂。

2.丰富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的章节布局,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具体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国内国外发展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的前沿动向,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布局,强调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性和现实性意义,着力提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卫生事业及管理的认知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程内容与教师的研究专长和讲授专长结合起来,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终规划设计的课程大纲必须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适应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巩固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将陈旧而未更新的内容予以剔除,体现出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的、具有独特性的知识侧重点。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授课顺序,不拘泥于主题形式,不断追求课程效果,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知识来源渠道,根据课程和课时的不同,结合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基本特征,有效利用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使其与传统教学法一同发挥作用,努力形成高效、务实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调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现有文献资料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动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简单的、线性的“说教”,使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真正面向预防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4.改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应重视教学实践性,大幅增加合理的实践课学时,提高实践课比例,开辟学习和实习基地,特别是加强与各类卫生机构和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加强实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学生对专业的体悟也源自于实践。只有在课程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实践课设置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彰显卫生管理的真实价值。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学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健全预防医学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位置及其发展需求,调整其课程安排,健全其教师队伍建设,并适时给予其明确的方向和恰当的定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卫生管理素养,以备其今后全面投入国家的预防医学事业,逐渐实现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华,李跃萍,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

[2] 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3] 何小菁,周小冬,胡杰.试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71-72.

[4] 陈鸣声,周俊,胡丹,等.基于Tutorial教学法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探索[J].南京医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95-497.

[5] 井明霞,唐景霞,毛璐,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农垦医学,2011(1)89-90.

[6] 汤玮,陈向芳,孙亮亮,等.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22-123.

[7] 吴妮娜.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80-983.

[8] 刘颖,李颖,峗怡,贺加.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探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2-143.

[9] 李迎春,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6(2):74-75.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合规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