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论文范文

2023-03-21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从2007年7月1日起,江西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发放工作,中央、省、市、区共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1亿元,为约532万城市居民购买健康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据报道,城市社区居民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35-60岁妇女、低保对象、残疾人等六类人群,持券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免费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江西省政府还专门制定了《江西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强调,“服务对象凭服务券,在区(市)卫生局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享受相应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前世”

所谓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指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的有价证券,有资格接受服务券的个体,可以在政府指定的任意一个卫生机构(不论公立、私立还是非政府组织)中“消费”他们的服务券,各机构可以将所接受到服务券到政府相关部门兑换现金。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都是由公立卫生机构或国有医院有偿提供,服务对象不但要向这些机构缴纳一定数量的服务费,并且,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也不直接补贴到人头,而是以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形式定额补助到公立卫生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卫生机构之间没有竞争意识,有些私立机构即使实力再雄厚,服务再好,也无法享受国家补贴。此外,居民也根本没有选择权,这也是造成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医生“脸难看、话难听”原因之一。

从“公共卫生服务券”的特性与功能来看,公共卫生服务券显然脱胎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教育券”。1955年,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如何减少政府干预”时,他指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单位,可以通过他的父母给每个孩子一定数额、仅仅用于支付其普通教育费用的券,父母根据他们的选择自由使用这种券,只要所选择的学校能够满足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弗里德曼在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添加了学生这一环节,即将传统的补贴转变为:政府按生均教育费用折成教育券→学生得到教育券选择学校→学校获得学生择校交上的教育券→学校再到教育财政部门取得择校生的教育费用。正是这简单的一环,改变了政府、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制衡机制,引发了政府、学校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大提高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教育券模型不仅是对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视,同时赋予了所有学生公平的选择机会。

相比“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同样也是一件特殊的公共产品,有着强烈的“正外部性”。然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却往往遭遇市场失灵,导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低质量、低效率。现在,政府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券”的形式补贴到“人头”,则不仅使居民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自主消费者,使卫生机构和防保人员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自主生产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市场,打破了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行政垄断和公私立卫生机构之间的制度分割,促进了卫生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医疗市场的服务效率。

被异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券”

从教育券到公共卫生服务券,一脉相承的制度理念告诉我们,“公共卫生服务券”的本质目的,更多在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在卫生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医疗卫生领域的行政垄断。但是,目前来讲,公共卫生服务券的目的更侧重于“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免费”、“福利”性质。从江西省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到浙江省淳安县开展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等,概莫能外。比如,在《江西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中,丝毫没有提到类似“促进竞争”、“打破垄断”等说法,而只是一味地强调“免费”、“保障”等。从江西这个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服务券”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特定的,比如,公共卫生服务券主要分为四类,儿童保健券、孕产妇保健券、妇女保健券、重点人群保健券,服务券的币值不过10元、12元、20元、28元不等,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等。这些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利润和收益,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公立医院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要对他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无疑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我们知道,平等存在着程序上的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两种状态。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如果起点不一样,即使按规则竞争,也必然会产生结果上的不平等。目前,我国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看,区域内各卫生机构差距极大,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医疗机构与民营医院、私人诊所之间的实力相差甚远。在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上,公办卫生机构也享有当然的优先权,有调查显示,中国80%以上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有人指出,中国的公立医院占到了两个体制的好处,他们既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好处,又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赚钱的好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垄断,无疑使得他们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占尽了优势。显然,在这种资源禀赋不平等的情况下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券”,公立医院完全可以凭借其“与身俱来”资源优势占据制高点,而其他体制外的卫生机构由于资源少,政府补贴少,获取的公共卫生服务券就更少,最终步入恶性循环。

要使公共卫生服务券发挥其应有的资源配置作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给那些庞大的公立医院“动一动手术”。在中国,公立的大医院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维护市场统治地位,甚至可以滥用权力,迫使医药生产企业、其他小医院就范。对于这种事实,单纯的引入市场竞争,或者,采用一个类似“公共卫生服务券”机会平等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谁最应该享受

“公共卫生服务券”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曾做过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拥有不到1张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数字约为3.5张;农村千人口,只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则在5名以上;截至目前,农村还有近1亿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近8%的农村婴幼儿没有享受免疫接种。很显然,在这一方面,农民又一次掉进了“发展中的陷阱”。城乡“生命价格剪刀差”正在越拉越大。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一直以来,政府的拨款都被集中在县级以上的预防保健机构,而且,绝大部分被用于人员的工资。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系统业绩做出量化评估后,得出一个令中国人汗颜的结论,中国被列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

谁最应该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券”?这话不言自明,那就是农民。约翰·罗尔斯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共卫生服务券”作为一项财政拨款制度,它和所有的制度一样,它的灵魂就是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可现在,就拿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这个“民心工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来说,农民在这一次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中再一次被边缘化。所谓“公共卫生”,本应该“你有我有全都有”。10块钱对于处在贫困中的孕产妇所起的作用,与把它给一个家境殷实的孕产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中国,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有全国的现代化,同样,农民身体素质差,全国人民的总体素质就不可能上去。因此,国家应该把公共卫生的重点工作放在农村最基层,放在边远贫困地区,因为这才是中国最痛苦、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安慰的地区。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医改以来的4年,湖北省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以基层为重点,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8793个,完成建设面积883万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国家确立的医改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笔者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提出以下资金管理办法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以完善补助资金管理制度、客观反映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仅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参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补助资金

1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1.1预算管理:本办法所指的\"机构\"是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将基本公共衛生服务收入与支出统一纳入本单位预算管理,准确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完整。

1.2使用范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参考标准,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补助资金可以列支的项目有: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人员技术服务、技术指导、讲座、咨询、随访等费用,以及查体材料、宣教材料、通讯、交通补贴、印刷、邮寄、宣传、场地租赁等物耗成本费用。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投资等支出。

1.3分配原则:机构间的分配原则:谁承担任务谁获得补偿的原则。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任务的,补助资金分配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项目,该项目经费分配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共同承担的任务,经费按比例分配。经费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2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及时列支费用,避免补助资金结余过大;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及列支标准,确保支出合理;建立补助资金专账或备查簿进行核算,做到核算清晰;规范补助资金账务科目处理,正确核算帐务。

2.1收到财政拨入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凭\"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单借:医疗支出或待摊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凭\"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等原始凭证借: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其他方式的,凭银行进账单等原始凭证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

2.2支出经费时,凭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借: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按经济科目到类、款、项)人员或公用经费-(可以按服务项目下设明细科目)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其他方式)设置财政项目支出备查簿(或辅助帐),详细登记\"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经费的支出情况,包括支出的日期、事由、金额等资料,并在期末分析计算本期支出补助结转(余)。期末结转后,\"财政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科目无余额。

2.3原始票据的归集审核: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支出的原始票据归集、审核工作,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监管的重要环节,是各级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对资金监管的重要依据。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生的各项支出原始票据要规范。购买服务、耗材等要有正规发票,杜绝白条入帐。耗材、宣传材料等需附购买清单。发放劳务补助要有统一规格的表格,附有出勤考核记录等,领款人必须签字。健康讲座需附通知、签到册。对服务人群开展的服务项目如体检等,要根据工作量,分时间段填制正规表格,服务对象要签字认可,要如实反应检查人数。 应收检查、化验等费用,应有服务单位的门诊收费票据。 原始票据要具有经办人、科室负责人、单位领导的签字,经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后方可入账。

3正确处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补助资金管理\"依据的是资金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指标,对于禁止用补助资金列支的内容要严格禁止列支。财务人员要了解服务内容,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各单位对提供的各项服务要保存好工作记录与考核记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基层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对于单位发生的公共卫生支出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即:\"公共卫生支出\"明细科目下核算的内容并不仅限于\"补助资金\"允许列支的内容,凡与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支出都要在此明细科目下核算。 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与财务会计制度是两条线的问题,单位对于项目补助资金方面的核算,通过设置备查簿或辅助帐来体现。 基层单位面临财政补助不到位、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人员支出压力大、任务量增加、积极性不足等诸多困难,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开源节流,增强成本意识,增收节支。

4小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规范使用与监管。随着医改工作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将以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财政资金成为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经济来源,各级财政、卫生部门会进一步规范管理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监督检查,因此会计人员要强化补助资金的核算,为本单位的发展发挥好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的应用 健康管理杂志2011,2(9)78.

[2]王进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补助管理的分析 公共卫生杂志 2012,4(4)67.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门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会的窗口,群众对于门诊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尚不规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实施工具急需统一和完善。为此,长宁区医学会根据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相关标准制定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并且在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进行了试运行,力求探索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模版。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管理 质控督查标准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YE Shanlong, JIANG Xueyu, JIN Li, GU Yonggang, WU Yufen

(1.Changning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51, China; 2.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a window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service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was not standardized, the original system did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refo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t was urgent to unify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tool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Medical Association formulated “the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Changning District” (trial draft), and the test ru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s of 10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strive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e mode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1]。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础卫生服务[2]。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基础和灵魂[3]。现阶段,医疗质量及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门诊服务质量、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建立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缺少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分标准。

1 目前门诊医疗服务情况

长宁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l0家,由于中央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大量投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本区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区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疗、家庭医生制度等领域有较好的制度和经验。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仍属一个新兴领域,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尚不规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实施工具急需统一和完善。急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门诊医疗质量整体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2点。

1.1 无统一服务标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现有的规章制度不统一、制度的内容比较单一,未和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有关标准相一致,门诊质量管理制度应涵盖:①门诊服务管理制度(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②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

1.2 无实施细则

督查标准不明确,无规范的评分评价实施细则。①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考核评价时无统一标准可执行、操作。②目前我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覆盖门诊服务管理领域,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组都有相应的检查标准,但未进行有效的整合。

2 研究目标

建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规范、统一的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督查标准和评分体系,完善质控督查的实施细则。探索整合有关资源,提高督查效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提出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

3 研究对象

3.1 覆盖范围

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管理部门、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及有关临床、医技科室。

3.2 具体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

3.3 研究人员组成

科研协作组主要由长宁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社区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组、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医管科有关专家组成。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流程

4.1.1 人员组织

长宁区医学会是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具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质,现有质控组26个,拥有各专业质控专家111名,具有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并开展质控督查的优势和能力。本研究由长宁区医学会负责立项组织实施,联合区卫计委医管科、同仁医院质控专家共同协作进行。

4.1.2 前期准备

学习领会卫生部、市卫计委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4]。主要内容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2010年9月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有关规定以及上海市卫计委医政处颁发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质控专家对长宁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充分的事前调研,质控督查专家对前期调研严格实行随机安排,力求避免人为因素对调研结果的影响。

4.1.3 拟定标准

参照上海市相关质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疗质量的现有标准,拟定门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和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5]。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专业领域环节质量要素的提炼,分值安排比例具体、客观。

4.1.4 质控标准内容

①门诊服务质量标准:门诊部管理(依法执业、管理职责及执行机制、人员编制与岗位职责);门诊流程管理(门诊布局和就诊程序、出诊信息管理、就诊高峰管理、一站式服务);患者安全管理(查对制度和身份识别、防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急管理);预约诊疗服务(预约制度及流程、预约诊疗方式和内容);就诊环境管理(就诊环境、服务标识、无烟门诊);门诊投诉管理(投诉制度与流程、投诉分析与整改);便民服务;健康教育;医保服务和价格管理(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价格公示和收费管理);患者合法权益(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患者的隐私、维护和尊重患者合法权益的培训)。②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师出诊管理(门诊科室设置与医师配置、门诊各级医生出诊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管理(门诊病历质量管理、门诊处方质量管理);门诊诊断质量管理;门诊治疗质量(门诊注射管理、门诊换药管理)。

4.1.5 实施自查、互查和试查

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进行4次督查,根据课题组制定的质控标准第一次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部组织自查,将存在问题及对标准的修改意见上报,专家组第一次修改标准。第二次组织各社区互查,根据反馈情况再次进行修改。第三次由专家组试查,进一步调整标准内容和评分细则。第四次由新组建的门诊管理质控组进行全面督查,结合质控督查充分征求基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意见、建议。通过4次不同人员、不同层次的检查,进一步修订完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

4.1.6 结果分析

2015年1—3月,将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检查结果输入电脑并进行统计汇总,按照检查结果中的扣分点进行列表,将问题逐一列出并针对问题约谈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负责人,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与交流。质控专家小组对基层医院的质控负责人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并听取建议和反馈,进一步调整质控标准的内容及细节。

4.1.7 认可标准

长宁区医学会向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提交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并于2015年5月12日得到了认可反馈。目前,该质控督查标准已上报区卫计委审批,从2015年下半年起成为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控督查的规范标准。

5 特色及创新点

研究实施前,长宁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疗质量督查是沿用综合医院门诊的医疗质量督查标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量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很多督查的项目和督查要求与社区实际工作有较大差距,造成了督查结果的偏差,对提出整改意见、改进门诊医疗质量没有促进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保持健康、有序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政府、上级卫生机构、社区、保险机构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耦合、相互补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内在规律与潜在作用[6]。本次研究在对长宁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7]。改变原来的模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门诊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借鉴的价值。

本次研究通过整合医学会、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资源,今后可减少对基层医疗机构质量检查的频次,进一步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为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规范的规章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规范、统一的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质控标准能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减少相关部门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8]。

参考文献

[1] 王珩, 李念念. 中外医疗质量管理的差异化研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9): 46-47.

[2] 张勘. 社区卫生服务科研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丛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序言.

[3] 杜兰英.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刘淳熙. 基于新医改的社区医疗建筑策划与设计研究[D].广州: 广州大学, 2012.

[5] 张立云, 张红英. 医院门诊医疗质量管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2): 1881-1882.

[6] 李丽清, 卢祖洵, 甘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8): 3292-3295.

[7] 杨敏琪, 叶善龙. 医疗质量评估系统的信息化建设[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12): 137-138.

[8] 秦文斌. 加强区域性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4(2): 13-16.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在农民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且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制有所创新以解决传统政府垄断体制下所造成的供给危机。不论从理论和现实经验,还是从目前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现状来看,都存在着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在深入分析这种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市场力量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市场化 可行性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特征及其供给现状

公共产品是指“在对该产品的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人的消费的增加并不会是他人的消费同量减少”。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村居民或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农村地区居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产品或服务,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纯公共产品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每个人对于纯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如江河治理、国防事业、环境保护等。准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且大部分准公共产品具有“拥挤性”的特点。“拥挤性”是指当消费者的数目超过一定界限后,边际成本为正,而不是像纯公共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产品达到“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同量减少,如义务教育、道路电网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等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由于纯公共产品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政府能够利用其规模经济和行政权力来实现,市场化供给难度较大。准公共产品相对规模较小,其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及拥挤性决定了市场化供给是可行的。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保健服务、妇幼保健和家庭计划、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内容,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建国以来,公共卫生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二元化”发展道路,严重制约农村公共卫生。一方面,卫生领域重医疗轻预防的方针,使公共卫生工作受到极大削弱。另一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策略更将农村公共卫生推至边缘。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生网底破损,农村公共卫生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财政短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政府特征明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基本上由上级政府机关决定,难以反映农民的自身利益需求。尽管政府一直致力于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及职能调整,但存在公共卫生投入中“缺位”、基层政府公共卫生职责认知不清、补偿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同时,在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直由公共财政支撑。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但在分税制改革后,本级财政只负责对本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县乡地方财政存在困境难以保证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可见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共存,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提供不可避免存在低效率问题,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产品供给危机的主要原因。

我国对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尚未形成规范模式及完整体系,且卫生与健康相系,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其他准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经验也须有针对性的借鉴。目前,在农村地区有部分私立机构参与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但是各地私立卫生机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效果质量必然有所差别。以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好的温州为例,其私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41.18%),辐射人口数52.8万人次,占社区人口数的52.23%,调查显示私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总量上并无明显差异,但私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盈利性项目和成本较低但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上略占优势,而盈利较低和不盈利项目则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机构略占优势,不同体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成卫生服务功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者不可互为替代,可见,市场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目前私立机构参与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共同的障碍在于“政策歧视”和投入不足问题,我国仅有个别地区对私立机构略有补偿外,大部分地区政府都没有对私立机构完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行补偿。

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只有全国20%的医疗资源,在加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财力不足以及“政策歧视”等因素对市场力量投资积极性的影响造成了目前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低效率,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增加了其健康风险,亟须重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市场化供给途径是建立竞争机制、提高供给效率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必要性分析

農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中的政府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运行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和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并且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同时,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政府失误”。目前,我国卫生领域“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体制更加滋生“政府失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虽然各个国家的政府政策都倾向于促进有政府补助的公立公共服务的利用,但大多数卫生保健活动是在自费患者和私立卫生提供者之间进行。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上发展市场化,在打破政府垄断地位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对政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形成反逼态势,从而提高总体的供给效率并且有利于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传统的供给模式是: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及组织方,制定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相关法律、规章,设定所提供服务的内容、范围,同时负责公共卫生筹资及机构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农村居民作为个体被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无法监督政府供给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传统模式下,由于进入限制和政策歧视等因素影响,市场机制较少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发挥作用,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参与供给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然而,由于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缺位”与“越位”共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供给的低效率,影响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4535.40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3593.94亿元,仅占卫生总费用的24.7%;卫生总费用的城乡结构: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862.3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为454.8元,城市差不多是农村4倍。由于对公共卫生事业长期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常首先缩减公共卫生事业经费,这对于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机构发展造成绝对负面影响。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2004年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报告显示被调研地区的卫生防疫站、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基本上收支平衡,但财政拨款占其收入份额普遍不足20%,妇幼保健院仅为8.56%。政府财政拨款连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无法保证,为求盈利,纯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被严重削弱,有偿服务项目占据了主导。

总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以政府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模式是造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市场因素不断渗入农村卫生领域,农村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多样化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制迫切需要市场机制的介入。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可行性分析

首先,市场要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需要一定条件:存在排他性、解决“免费搭车”问题。各国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供给多方面的探讨为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奠定了理论基础。1974年科斯提出的“灯塔”理论表明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不仅可能,而且更有效率,在经济学界第一个反驳传统经济学观点:公共产品只能有政府垄断供给,从实践角度论证了私立机构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性;布坎南的俱乐部产品理论认为:出于相同个人偏好而参加到同一俱乐部的成员,对集团提供的俱乐部产品评价大致相同,在制度上就存在一种激励,这种激励能够消除各成员的“搭便车”动机同时,在集团俱乐部产品不能满足成员的情况下,成员也会离开该集团,从而使集团蕴含特有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使集团高效提供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理论从产权角度解决了“免费搭车”问题,能够有效规避公有地悲剧。Goldin、Brubaker,Schmidtz等,从非排他性和免费搭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平等进入”、“选择性进入”以及确信契约和一致同意等原则,反对福利经济学家的观点,并为“灯塔理论”和“俱乐部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同时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市场主体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介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

其次,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完整以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力量的发展也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能。市场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增加,不仅能够改变公共产品的属性,使部分公共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排他性消费成为所谓的“俱乐部产品”从而使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成为可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尤其对公共卫生服务有新的认识和要求,这就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方提出挑战,目前政府单一的供给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出现供给危机,这正是收入效应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体现。收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目前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卫生领域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同时要求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落实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人员、建设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的同时对社会力量举办乡镇卫生院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要给予合理补助。可见,政府在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上已经放宽政策,持鼓励态度,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正在一步步建立起来。

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私人办医疗机构327127家,其中私立医院为4594家(1.40%)。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183699家、诊所125593家和乡镇卫生院277家为主,乡级防保机构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最关键环节,但公立乡镇卫生院由于创收需要,在服务项目上向盈利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上倾斜忽视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的尴尬定位使其成为最薄弱环节,因此可鼓励市场力量进入乡镇卫生院建设,通过承包等方式塑造竞争机制使公立乡镇卫生院意识到公共卫生服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带动整个乡级防保机构供给效率、质量的提高。鉴于村卫生室和诊所中私立机构较多,在政府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趋利的本质易于导致对公共卫生职能的回避,如能消除政策歧视,落实新医改政策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及给予合理补助,成星点状分布的乡镇卫生院、诊所和村卫生室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从现在来看,私立卫生机构拥有灵活的人事制度,经营者可根据业务需要自主引进人才;更加注重对医疗设备和环境改进,服务意识较强、服务项目多样化對居民更具有亲和力,并且私立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从经济角度认识到了开展公共卫生保健的重要性,这一切都是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有利支持。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思路与方法

1.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新模式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应改变目前农村单一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构建适应国家、社会和公众需要的,政府、市场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引入竞争型供给机制,这对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有重要意义。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三方角色群,即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当前三方角色群基本上处于“政府一提供者一消费者”的线性状态。但是有效的服务来自于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个角色的正确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公共卫生筹资和对提供者的监督等职责;提供者既可以是公立医疗机构也可以是私立医疗机构,在遵守相关政策规章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规制来提供高效、高质、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并接受政府和消费者的双重监督。消费者为农村居民,负责将健康需求有效反映出来的同时对所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进行监督。三方角色群关系明确,政府以一定标准选择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并且进行监督和评估,制定奖惩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政府通过税收进行公共卫生筹资,消费者通过反映自身健康需求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效率进行监督。三方角色群功能明确关系清晰的新模式构建的关键之处就是改变政府垄断提供者的地位,引进市场力量和竞争机制来提高整个体系的供给效率。

在新框架之下,政府职能转变,将不再局限于具体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从事权中脱身,更加关注居民健康需求、政策法律制定以及协调各部门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关注等。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与各级机构间主要是购买服务的关系,政府投入以供给为导向转向以产出为导向,从重视机构基础建设转向重视居民的健康需求。新框架之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提供者实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乡级防保队伍一村医三级的垂直管理模式,忽略机构是否为公立医疗机构,按产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原则来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私立、民营等市场力量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消除了政策壁垒,并且能够促进医方结合更好地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

2.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政策支持,构建有效的市場化竞争机制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首先要求政府观念变革,要由封闭管理型转向开放服务型。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其定位应开始“转向一种政策制定同服务提供分开的机制”,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竞争机制严重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供给质量、效率低下。为此,政府应合理界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产权,寻找政府和市场的合理界限,以实现供给效率、质量的提高,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政府要消除对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的政策歧视,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并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确定卫生资源配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对于完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定额补助要落实到位,对不同的服务进行不同补偿,以有效激励私立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如政府能给予私立或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业务以承包方式交付于市场力量,并且进行相应投入,在市场力量运作良好的费用意识、质量意识及服务意识的影响下必然能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缓解供求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效率、费用和质量意识。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私立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避免私立、民营医疗机构因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较高、自身资金有限等因素影响其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政府在让市场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在政策投入和资金保障上承担起责任,私立、民营医疗机构才能更好地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此外,在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发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使其树立新的、正确的公共卫生服务观,增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农村居民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长远利益,从而有自发参与、组织公共卫生服务的动力,有接受通过市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可能。

3.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的规制

市场经济交换的互利性需要有明确的财产权和实施产权过程中的法律保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供给市场化的转型中,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必须制定、维护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即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垄断地位、市场准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予以规范,从而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创造平等、开放、竞争的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再者,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但是它的社会效益远大于个人效益,而市场永远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追求,私立医疗机构趋利的本质会造成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轻视以及参与过程中对不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挑肥拣瘦”,且目前部分私立卫生机构参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其最主要目的并不成来完成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而是通过这些服务引导大量病源,从而提供更有效益的服务渠道。同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部分私立、民营卫生服务机构仍沿用传统“坐堂行医”的服务模式,并没有发挥出私立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灵活、便捷、贴近居民的优势。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化供给途径才能发挥作用,提高整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最后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明确其公共产品的特性,通常居民个人对于部分公共产品缺乏购买欲望,容易导致需求不足,而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相关、性命相系,不能简单地按市场经济规律来提供服务;并且公共产品具有边际效益递增和自然垄断的特点,追求规模效益,产量越大、消费者越多、受益越好,因此对于这部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发挥其资金雄厚、规模经济的特点,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购买才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合理足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4.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中完善私立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市场、社会力量参与到卫生服务领域。卫生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体制正逐步建立,私立、民营卫生服务机构在数量、医疗服务质量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但是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存在“挑肥拣瘦”现象而导致服务项目不全、服务功能不健全;部分私立卫生服务机构未能发挥其服务方式灵活、深入百姓的优势,服务方式陈旧,沿用“坐堂行医”的服务方式,究其原因为私立、民营性质的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利益倾向严重,违背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引导和监管才能保证其良性发展,以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权益。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明确自身权利和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政府合理补助或购买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要发挥市场力量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并且发挥其灵活、便捷、贴近居民的优势来为农村居民服务。同时,私立卫生服务机构要完善用人制度,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树立人本观念为员工提供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的待遇,重点要引进、培育公共卫生人才,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名誉上的奖励等合法或合理的方式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的公共卫生意识。另外,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方式,与政府相关部门、公立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协商、平等分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挥自身灵活、便捷的优势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私立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和推广宣传力度,加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寻求与政府、媒体的合作,提升整个社会对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与信任度,从而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113.

上一篇:医疗卫生论文下一篇:医药卫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