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意义范文

2023-09-22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1篇

挫折是我们人的一生中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今大学生一路走来大多数是伴随着挫折。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可以不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让我们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挫折教育心理

正文: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但他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古往今来,多少面对挫折打击最终成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例子数不胜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两次落榜;三次科考失利的李时珍经过27年潜心努力终成一代“医圣”;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曾报考北京医学院三次落榜。挫折可以断送一个人,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面对挫折,培养自己的抗挫能力才是成才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适度经受一些挫折是有益的。挫折能激励当事者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变迁。人的倾诉和宣泄,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疼苦,并得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通过释放达到了心理平衡。然后正确归因挫折,属客观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挫折,要能正确对待;属偶然性或主观因素造成的,则须以顽强的意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挫折的阴影,才能获得最合适状态。当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挫折每天都会遇到,自我逃避和自我防御均是消极的反应,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挫折,将挫折变成动力,在挫折中不断增强我的心理承受力。

一:大学生心理挫折成因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个体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表现,都是他本人内在的因素同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挫

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每个人都体验过许多挫折,引起挫折的原因成为挫折源,挫折源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的挫折,也有主观的挫折。

1, 家庭教育不当。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父母只要求他们学习好,为他们创设了一种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免受一切挫折,致使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情感意志非常脆弱。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要独立地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挫折感。

2, 学校教育欠缺。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完成学业、为提高考试分数、为考上大学而疲于奔命,限制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中的大学教师是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平易近人的专家学者。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后,他们发现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一样,也是平常之人。有些教师的学识方面,也存在欠缺,并不能解答所有同学提出的疑惑和问题。由于教师自身及教学方法等原因,学生开始烦躁、郁闷。

3, 社会影响。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社会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受到了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信仰丧失、人格扭曲、价值坐标偏离、行为选择失调等不良现象,而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形成了群体躁动现象。在这种心态作用下,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竞争不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主观因素。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的挫折,也有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导致的挫折。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表现及现状

学习方面的挫折。这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挫折,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实行的是流动教室,教师指导是粗线条的,教学管理也比较宽松,主要靠学生的自觉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使一些大学新生无所适从。笔者这两年在高校给大学生上心理学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通过对管理系804名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挫折感来源于“学习不适应”的占26%。另外,考试失败也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

生活方面的挫折。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挫折感来源于“经济困难”。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

单亲家庭和父母下岗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经济困难。有的同学又不甘心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而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心理长期不平衡,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心理。

情感困扰的挫折。亲情,友情,爱情问题常常困扰着当前的大学生们。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29%的学生认为挫折来源于“情感困扰”。在大学生中,因恋爱而引起的挫折特别多,失恋使当前的大学生失望,彷徨,心灰意冷,感情冷漠,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有调查表明,失恋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最严重,约占30%。

人际关系障碍的挫折。大学生交往渠道多种多样;交往的动机复杂多变。如果与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在笔者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挫折感来源于“人际障碍”。一些大学生厌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样自然而然会产生心理挫折。

性格障碍的挫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心理上,他们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强,自卑感强,因此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且当前的大学生社会阅历太浅,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心理难以调适,挫折也就随之而来。

理想与现实冲突造成的挫折。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开放使各种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激烈震荡,一些大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有强烈的失望感和挫折感。

三,如何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及应对挫折

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付逆境、挫折的办法不外下列三点: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招工无名、事业不成、身染痼疾、工作事故、信仰破灭、家庭变故、生离死别、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种族、宗教、伦理、道德、风俗、民情、传统等等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个人诸葛亮多主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

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会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因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古人说“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犹如温室里的花卉,经不住人生中的风霜雨

雪,很容易被一时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就难以成才,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耐受力往往不尽一致,甚至差别较大。比如,有的人即使接连遭受严重挫折,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拼搏进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实践证明,身体强壮、心胸开阔、常处逆境、意识紧张、有理想、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强;相反,体弱多病、心胸狭窄、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缺乏雄心壮志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则低。

对挫折的耐受力,虽然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修养、实践、经验和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常自觉、有意识的锻炼,去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

2、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同时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而不致陷入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4、升华法。在遭受个人婚恋失败、家庭破裂、财产损失、身患病疾等打击这后,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这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最后,我想说一句话。聪明的人善于把挫折当成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阶梯,只有经受得住挫折打击的人才会有所作为,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地去面对挫折,把握机遇,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1.叶苑心理素质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2.雷雳冯金华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3.新浪微博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2篇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 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 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3篇

(西南大学 党委宣传部 重庆北碚 400715)

【内容提要】在全国深入党史教育,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具有形象直观、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创新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由他教到自教,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表层感知到深刻理解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廖小明(1975—),男,汉族,助理研究员,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干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68254437 13708326980,jwclxm@swu.edu.cn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400715 潘洵(1965—),男,汉族,教授,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中开展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是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的任务,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革命文物作为记载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革命文物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内容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从分类来看,一般说来,文物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人们常常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物,特定为“革命文物”。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并由此形成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国家,革命文物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留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就达40万余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就有大批的革命文物。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革命文物与其他文物一样,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当然,革命文物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就是开发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形式。革命文物作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它记载着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记载着党经历过的悲欢荣辱, 见证着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反映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它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直观、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的活教材,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要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当前,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既是党的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针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特点,通过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青少年自觉健康学习成长。具体说来,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革命文物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强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革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址和遗物都是真实历史的写照,部分遗物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反映了革命志士是如何培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青年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资料、红军的标语、部分革命烈士的遗书等,都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志士们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在学校德育中充分运用这些题材和史料,能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每年的“五四”、“七一”等重要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节日,各地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进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数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着优于课堂讲解和一般的文字宣传的教育效果,比简单的课堂灌输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更能使教育的内容得到内化和吸收!在大量的革命文物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和遗物尤其能够反映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能够展示给我们一幅在旧社会中三重大山如何压榨人民,屠杀革命群众的黑暗图景,激起我们对旧社会的仇视和对新社会的珍惜的情感。这些遗迹和遗物尤其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诸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三观”的培养和不断强化。然而,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对简单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十分反感,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探索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其易于、乐于接受并能起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对学生的“三观”培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二)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感情

革命文物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无论是鸦片战争留下的虎门炮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断垣残壁,还是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万人坑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以其形象生动的直观效果告诉青少年外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不甘示弱,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让青少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然,我们的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学习中也对这些内容有了很好的介绍。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接受简单灌输的方式和内容也比较多,容易对书本的东西感到厌倦,而且由于学生生性多疑的天性,容易对课堂的形式和教师的说教产生怀疑,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而参观学习,见识文物,听当年的红军或有关专家的讲解,易于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这些年各地学校德育来看,凡是有效运用革命遗址、遗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的学校都比那些仅仅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停留在书本上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要好要显著。种种实践表明,由于革命文物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内涵,因此它能够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三)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鱼龙混杂,社会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消极因素广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的头脑里已经有了诸多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个别青年甚至已经发生了人格的扭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已经认识到: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话题!上述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要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作保证。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失效性,增强感染力。革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革命群众勤劳、勇敢、自强、节俭、质朴的传统美德,有的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的生动画面,特别是一些革命家早期成长的经历和人生选择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四川的朱德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重庆的聂荣臻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杨闇公纪念馆等都有许多关于他们早期学习和进行人生选择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和纪念物。青少年通过参观这些革命文物,能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吸收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人格品质的精神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励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遗留的革命文物,都以不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教育青少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以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为例,那里有许多革命烈士的手迹和遗物,反映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珍贵的史料和遗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同时,由于这些文物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留下的,反映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扼杀和对革命青年的大肆屠杀的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的历史画面,能够深刻地教育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刻苦学习,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做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在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青少年中,决大多数青少年观众能从小萝卜头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能够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形成或强化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们认为:没有理由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理由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理由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没有理由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德育功能,做好以史育人的工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时代。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江泽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他还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胡锦涛也强调: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是传统德育的一大优势,也是新世纪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物部门来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德育内涵 当前,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项义不容辞的紧迫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的最新文件和指示精神,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特别是探索有效的方式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丰富和发展它的教育内涵。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应加强革命文物德育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对教育部门的宣传。据了解,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落后,陈列布展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观念上又被动地“等、靠、要”,使其社会影响很差。一方面文博单位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和更新硬件设施,特别是在陈列布展的设计,声光放果等方面多作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有关革命文物资料上网,方便观众查阅,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可以探讨同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革命遗址,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要加强对革命文物教育内涵的研究,做好参观接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的讲解。革命文物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博部门必须抽调专门研究人才,加大研究的力度,探讨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地展示革命文物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参观接待人员要有“观众就是上帝”的意识,热情讲解,耐心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全体人员都要有精品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发纪念品并做好观众的“售后服务”。开发纪念品既可为基地创收,又可以扩大德育的渠道,如出售书籍、纪念册等。革命文物基地的工作者“售”出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有效期很长,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必须要在观众参观之后做好观众的“回访”不仅要认真分析对待留言薄,还要不定期搞社会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学校利用革命文物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和具体措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尤其应该突出德育方面的素质,它影响到个人创造的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学校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利用革命文物工作加强学生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列入考核德育素质的重要目标。革命文物在传承革命传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这面活教材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符合青少年“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情景教育”、“愉快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力争将革命文物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特别同革命史的教育相结合)。如有奖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讨论会等,把学生学习、受教育的表现和成果列入考察学生德育状况的记录之中,真正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学校,深入学生头脑,真正喜闻乐见,收到实效。

(三)构建部门、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体制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4篇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保健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否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说明健康教育对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的地位和价值。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第68次会议,根据初级卫生保健原则来重新确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强调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联系各部门的桥梁,以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己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了1/2,吸烟率下降1.1%。已 1

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吸烟、饮食和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的话,成年人的死亡总数可以减少50%以上。同样在大多数国家,饮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过早死亡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清单上,现在还必须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对付这种新威胁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从而保护他们的家庭。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据介绍,在美国,尽管烟草业每年花费近20亿大做广告,但美国现在已有3300万人开始戒烟。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 2

的寿命增加10岁。而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岁。

4.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包括了个人、家庭、邻里、同事、团体和单位开展的以自助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的体现,它能发挥自身的健康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综观世界潮流,如美国的“健康的国民”,英国的“预防与健康:人人的责任”,加拿大的“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等,这些运动不仅是体现了民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提高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人们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克服封建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封建迷信是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是麻痹人们思想的精

神鸦片。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损害人们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医药卫生范畴的。许多人相信“鬼”与“神”,有病时求巫不求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破除群众中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科学知识,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与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 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阿拉木图宣言)指出:“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个人或集体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促使群众与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某些保健计划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提高个人技能,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正确、有效地作出抉择。 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落实《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中的有关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我市全体市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把我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出发,探讨了素质教育运用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出在未来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可以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设备更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重视案例教学这四个方面来改善目前高职院校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数学教学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行业以及严峻的就业背景下,面对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本身未来的发展,而且牵动着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逐渐被高职院校所重视。

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发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在高职院校中,教师面对的是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学生,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才能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院校中数学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中数学素质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

(1)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知识的教授。数学知识是部分专业知识的基础,是很大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某些专业课的学习。

(2)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严密的思维方式、精密的计算能力、敏锐的数学意识等。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须的,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带领下,以及国家教育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和要求,现在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虽然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数学素质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势头良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堂之一,因此,探讨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针对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加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是必须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我们结合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现状:

2.1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学生素质教育的加强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数学专业本身具有抽象性,教师应该根据数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拟定适合专业的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贯穿。

例如数学函数内容的教学,对一般专业的学生,基础性知识点是教学的侧重点,运用型函数列为了解性知识点即可。而对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较多的特殊专业而言,如财会专业的学生,就要将分段函数列为重点教学内容,还要增加需求—— 供给函数、成本—— 利润函数、生产函数等内容。而且要结合微积分中的边际曲线、弹性、基尼系数等展开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在本专业的学习中。

总之,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点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应以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针对专业的教学内容设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为了满足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而应该兼顾高职院校教育以及学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2.2 加强数学教学工具设施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化,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也被运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出现并发展,这项技术很快就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能够增加数学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课堂教学更形象。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枯燥的知识更加色彩化、清晰化,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助于数学实验课的开展。开设数学实验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一些其他的教学辅助设备也能够帮助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有利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加强。

2.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授之“渔”而非“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教学。教师先给定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方法,逐步掌握问题的分析方法。此后遇到类似题目时,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很快解决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且印象更深刻。此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数学难题,更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还能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2.4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点,经过教师设计及引导,使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中,从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并解决。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学知识点的同时,也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的开发。

如关于定积分的案例教学过程可以作如下安排:

提出案例:一名运动员在练习场地上做变速直线运动,该运动员以速度v=2t(m/s)作变速直线运动,求该运动员在0到4s内通过的路程。

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设想,把运动员运行的4s分割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时间都足够短,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运动员在这一小段内作匀速运动(假设该小段时间末端的瞬时速度为该小段时间上的速度)。

假设运动员在0.5s内作匀速运动,则运动员在4s内通过的路程的近似值是S=18(m);

若运动员在0.2s内作匀速运动,则运动员在4s内通过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6.8(m);

……

这样看来,时间段分得越细,所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与实际路程越接近。将这种分段、近似、求和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就是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即“定积分”的定义。

经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发散了思维,而且理解了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融入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课堂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摸索。本文只是对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要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素质教育体制,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身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迈上新的高度。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立.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期刊资源网,2009(4).

[2] 薛茂芳.数学教育与国民素质[J].数学教育学报,2007(9).

[3] 张国英.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几点作法[J].发明与革新,1999(9).

[4] 王积建.高职院校实施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 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6] 李小荣,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育人教育[J].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2003(6).

安全教育意义范文第6篇

摘 要:从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及内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社会需求,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进行了探讨,旨在给高等体育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课程设置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热爱体育运动,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体育院校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涉及到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未来。在这个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年代,我国的体育产业迅速发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体育产业中的引领者,是传播我国体育信息的联络员,他们肩负着传授我国体育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体育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以文明有礼和道德修养的良好行为来表现体育精神,为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奠定基础。

一、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及内容?

当今的体育教育课程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而体育礼仪教育课程正好符合体育教育新课程的标准。

(一)体育礼仪教育的特征

1.体育礼仪教育是身体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从对体育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优势看,迈进新世纪的体育教学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体育礼仪教育能打破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让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试验大课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礼仪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并在其中理解和形成良好的体育社会交往。高等院校体育礼仪课程务必展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色,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全动性,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范”。

2.体育礼仪课程教育目标直指学生综合素养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学习的目标。在一些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文文化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欠缺。假如继续如此,我们又何谈学生礼仪素养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何谈生命意义的实现与价值观的超越。体育礼仪是从道德上告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言行与举止。并且根据规范的行为和准则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提升,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和专业水平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礼仪教育内容

体育在人类文化的形成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开始就受到礼仪文化的影响,不仅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还有着鲜明的国际性特点。在国际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已经不是一般性的竞技,而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体现与较量。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观众的个人形象礼仪,到体育赛事礼仪,再到体育服务礼仪,并且从不同专项讲授不同专项的礼仪要领,这正是区别于其他领域礼仪的内容。事实上,无论是挥汗如雨的训练场上,还是在热情洋溢的竞赛场上,甚至到万众瞩目的运动会开闭幕式上和热情满满的观众席上,以及生气蓬勃的大学体育课上,体育礼仪时时刻刻彰显出体育丰富的内涵与无穷的魅力。这些体育礼仪知识有助于提高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并进一步通过这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礼仪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体育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人,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须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常识、道德规范、价值判断和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受自身专业的影响,最终踏入社会是以自己的专业为立足点,因此,很大程度上专业的导向就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职业导向是体育产业中的人,所以体育礼仪教育课程是必须要存在的。

(二)体育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体育运动是群体性运动,所以在其参与的人存在着种族,习惯及行为上的差异。但国际上交往的“通行证”就是礼仪。个人仪表礼仪是对外交往的第一名片,很多体育院校专业学生不注重个人的仪表,仪态,举止不雅,使得他人对体育专业学生产生偏见。体育礼仪教育能改善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效增加群体之间合作沟通能力,使体育活动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大家都知礼,懂礼,行礼就能很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友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运用体育礼仪知识,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

(三)体育礼仪课程为构建行为规范准则设立训练平台

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表示敬重,友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其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参与者及体育仪式之间的相互关系。[1]也就是说,在体育活动的交往过程中要通过内心美好之情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以个人良好的形象来展现我们个性独特的行为规范,让行为举止元素来增加我们个人的魅力及优雅的风度。体育礼仪的教育有别于其他的课堂教育,它不是以书本教育为中心,它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特殊课程,虽然教育目的与其它门类相同,但体育礼仪的教育平台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使学生真正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深刻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正是这样特有的教育及训练平台,才吸引现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兴趣。利用体育礼仪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及新颖性将学生吸引起来,进而灌输学生更多的体育道德知识,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途径

(一)独立专设体育礼仪课程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测评看,学生们在这个课程上得到了综合素质及知识的提高。但是,体育院校至今没有独立开设关于体育方面有关的礼仪课程,对体育专业的专门性礼仪没有得到具体的讲授和分析。在高等体育院校全面开设体育礼仪课程,从通识教育到专业选修,再到基础教育,这样全面地渗透礼仪知识,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课程设置形式可区别对待,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开设时间最好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能系统地学习体育礼仪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实践,这样他们毕业奔赴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礼仪修养。运用独立的课程设置,能更有效,更针对地培养高等体育院校人才。

(二)体育礼仪教育渗透体育专项课程

经过实际调查,现今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对体育礼仪知识的掌握微乎其微,要改变学生对体育礼仪教育的认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礼仪具有传承性及多样性,这是礼仪独特的属性。这就要求在继承传统及规律的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育专项,设定体育礼仪目标及重点要有所不同。突出专项特色,挖掘适用于不同项目的礼仪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力争课程设定能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在体育专项课程中,全面地渗透,采取区别与对待,针对不同专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要针对培养。从专项训练中有目的,系统地灌输及渗透体育礼仪教育,让学生从运动中得到自我素质的提升,使礼仪文化借助实践活动充分表达,从而提高自我约束及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礼仪风范。

(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体育礼仪教育涉及的学科广泛,涉及到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下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礼仪活动,如组织观看一些重大体育比赛,通过观看及参与体育赛事,让学生总结观赛体育赛事存在的良好风范及道德缺失的种种事例,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进行知识的学习。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社会发展越快,对礼仪文明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当今大学生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运用礼仪修养的知识,这样才能融入到社会中。体育产业是当下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是展现中国国情,体现国家风貌的产业,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名片。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者,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是体育产业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展现中华儿女赛场的英姿。但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不容乐观,而体育礼仪又是高等体育人才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所以建议高等体育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在不同课程方案中开设体育礼仪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果.体育礼仪对东道主形象塑造中的价值探析[J].内江科技. 2012,(8):43.

[2] 孙锡.新课标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J].搏击,2010.8.

[3] 程世帅.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J]. 博硕论文库.

[4]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

[5] 李美莲.乌海市初中教师礼仪修养探究[J].教育管理,2010.

[6] 徐娜.浅析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活力,2010.8.

[7] 张彤,韩俊武,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时代文学,2008.1.

[8] 李杰,田菁.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

[9]许之屏.现代体育礼仪 [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常永娜.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思考[J].学校体育,2014.29.

[11]蒋璟萍.高等院校开设礼仪的设想[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上一篇:小学安全秋季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实习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