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1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谈高职院校中体育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3、利用学习环境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

4、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发展

5、阳光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改革发展思路探讨

6、浅谈体育教育对技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7、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8、毛泽东游泳实践与毛泽东体育教育思想的双向互动

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对入学新生质量的影响研究

10、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

1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和前景探索

12、浅谈实施地方特色中职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3、中小学体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

15、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6、打造阳光体育教学 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指数

17、论就业需要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拓展

18、“双高计划”背景下生命价值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

19、试述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

20、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探析

21、德育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

22、互联网+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23、对校本原则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24、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

25、恩施中小学发展民族体育教育的思考

26、现代教育对高中体育教育专业生教育的影响

27、军事学院中体育教育模式的新探究

28、区域体教改革路在何方

29、我国体育教育的百年嬗变与重构

30、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体育教育研究

31、关于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3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33、终身教育与聋校体育改革

34、浅析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本质

35、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及思考

36、政府驱动下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现代启示

37、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反思调查与分析

38、高职体育课堂信息化教学现状及改善措施

39、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压力机制研究

40、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探究

41、体育教学困境及对策分析

42、人文关怀在体育教育程序中的多元呈现

43、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

44、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45、黄宗羲与颜元的体育教育思想比较

46、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47、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8、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49、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素质,乃至未来人才的整体素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

(一)高尚的道德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德”历来是我国传统教育的要旨,也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方面。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精湛的专业素养

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该不断努力,使自己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首先应掌握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应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等人体生物学科理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理论;体育史等学科发展史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还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活动并协调配合,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会产生身体疲劳,有时甚至向人体极限挑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该不怕苦、不怕累,通过勤奋的体育学习活动,使自己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适应未来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体育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相应的教育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体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还应具有教育能力素养,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还应具有体育科学研究素养。

(四)广博的文化素养

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具有广博文化素养的优秀学生。传统观点认为体育教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教师算不上是知识分子,这种观点在某些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也有所体现,有的学生只注重术科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可以从事好今后的体育教育工作,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该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领域都有所涉猎,不断充实自身,因为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

(五)健康的身心素质

体育教师要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自身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必须健康。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体育教师身体强健,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受到体育教师健美身体的感染,也会激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工作繁忙紧张,身体健康也是他们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所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生理健康非常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了生理健康外,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据“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可以学会感受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控。

二、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在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倾向,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后产生了好好放松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倦学习的心理。第二,一个辅导员要管多个班,不可能顾及每个学生;大学教师不坐班,与学生的接触少。这样学生会产生一种放羊的感觉,没有约束感。第三,就业压力大,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反正以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欠缺

体育教师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的发展。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欠缺,魏万珍等人在对5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现代国内外人文知识的了解相当匮乏,正确率普遍在50%左右。这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尤其严重,因为他们要成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欠缺如何能做到“人之模范”?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实践环节的薄弱,相当多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四,时间为2~4个月,实习点数量有限,一名体育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实习生,这样为每位学生安排的实践活动就存在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个别的体育院校由于经费有限,实习费用不足,只在本校进行实习,缺乏真实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环境,也得不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基层体育教师的亲身指导,实习效果更不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三、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育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各科教师应讲清每门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各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加强教学评价与学生就业的联系。积极推荐优秀的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第三,请中小学体育教师来学校,结合切身体会为学生讲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

人文学科在发展人的能力,形成良好人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院校应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计划中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目前,世界上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另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本人认为,应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体育院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人文学科所占的比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他们未来从事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应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一,采取“导师制”。安排一名教师作为其导师,通过“跟教助教”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增加学生实习时间。目前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只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活动,一般都是在大四,建议在大二时就实排一次实习活动,学生通过实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督导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督导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建议通过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重视对“学”的督导。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往往重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督导,当督导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督导时,学生会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就是“查教师的”,其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学”,“教”的结果也最终体现在“学”上,教学督导人员应注重对“学”的督导,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指导。第二,可以吸收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加入到教学督导队伍中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如果在大学期间就参与教学督导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编辑/于金苗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院校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存废引起了巨大争议。2012年5月1日一篇题为《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博文再次将争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光明日报》分别在5月7日、8日和18日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山西日报》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议性之大可见一斑。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本科毕业论文既具有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探讨体育院校的毕业论文制度改革。

1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主张应坚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种观点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在这种主张里,还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坚持,但是应对其进行改良。因为“真正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效果往往胜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能更充分、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与其另起炉灶,从根本上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不如对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进行升级,或对相关的测评、考核方法方式进行改良。”②其二,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取消。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③其三,主张毕业论文成为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这种主张认为,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过于武断和绝对,毕业论文和其他形式并列成为可选择的考核机制之一。“…目前要完全‘一刀切’式地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确实还不大可行,因为总得有一种方式或载体,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学了几年的综合素养或成效;而完全靠临毕业时弄成的一篇毕业论文来考察和检验,也过于机械和死板。故而因校制宜、因系制宜、因实践制宜,对本科生综合素养进行毕业考察,就大有必要。”④从这三种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主张看,前两种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第三种主张,显得较灵活。

2 毕业论文存废的逻辑前提

其实,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服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如果毕业论文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应坚持和加强;反之,则应取消,用其他更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机制替代。从学者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情况看,存、废的立论基础是统一的,即都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出发。这可从其中一些代表性观点看出,如,肯定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培养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等。⑤否定者认为,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等原因,大多毕业论文都是拼凑、应急之作,发挥不了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折中者认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⑥

那么,当代大学生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毕业论文制度有助于这种能力素质培养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四种素质(学习素质、求实素质、主体性素质、创新素质)和十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⑦那么,毕业论文有助于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吗?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设立初衷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在我国硕博士等高端人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但人类2l世纪不仅对专业人员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实践中,也要善于从大量个别的偶然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工作,一方面要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事实材料,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社会要尽量缩小实际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距离,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⑧即便撇开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培养考核机制,仍可在培养锻炼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上发挥作用。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问题而否定毕业论文制度本身。在诸多主张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中,往往将毕业论文工作问题作为取消的理由。如学生抄袭、拼凑、应付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指导大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都是毕业论文工作问题,而非毕业论文本身的问题。

当然,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机制也不符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可行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多种可选择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既能继续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锻炼学生上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灵活性,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3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虽然体育院校现在多向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等术科性专业,还开办经济、新闻、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性专业。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毕业论文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顺应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认识。尽管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要求方面有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尤其是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考核机制,对体育院校学生素质能力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以科研能力为例,体育院校主体专业培养定位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况且,体育院校当中还有部分学科专业。因此,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制度仍应坚持。如前所述,毕业论文的很多问题是毕业论文工作机制不完善所致,可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解决。如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问题,可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并严格答辩要求。

其次,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机制。毕业论文不同于单门课程教学,涉及环节较多,链条较长,向前可延伸到《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向后可延伸到教师、学生的评价。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毕业论文虽不如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复杂,但要想做好,仍需大量投入。例如,如果要把论文写得言之有物,有实际针对性,可能需要进行小型的调研、访谈,这就需要经费,可是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在投入保障上,可以借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做法,为论文制作提供一定经费保障。二是毕业论文制作的监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最短也需要两个学期,如何对运行在这两个学期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实际上,只要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一定不会差。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学校针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因此,毕业论文的监控也有待完善和落实。三是毕业论文指导机制。依照目前毕业论文指导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第六个学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直至论文完成。这种机制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在导师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是仅仅认为这个老师面善,论文容易通过而选择。因为,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前面几个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接触的印象。二是学生进入论文工作过晚而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科研工作。

最后,逐步实行培养考核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虽然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死板和机械,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因此,在坚持毕业论文制度的同时,可增加其他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培养考核形式。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 本科毕业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从532万人激增到699万人。近年来,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跻身于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阵容中,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改革,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课程,以及如何拓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就体育舞蹈专业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窥测其就业去向,希望为解决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意见。

一、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舞蹈项目的深入普及,伴随着扩招的春风和素质教育的热潮,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数正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毕业生的人数相应地逐年增加,导致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过于求”。各单位的现实岗位少,要求高,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对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干脆转行或是投身到公务员考试的大潮中。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就成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就个人因素而言,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除此之外,我认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显示表明,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在21世纪不仅被定义为专家型人,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重视,目前看来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体育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学校教学模式方面又存在相应需要改善的地方,导致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难已成为制约体育舞蹈专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意识,转变以往偏离实际的就业观念。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对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市场的激烈竞争,由此看来,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自身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多参加就业指导课,结合自己的专业特征,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同时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共同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仅仅看重经济待遇和就业区域。

(二)深化教育改革,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人才。

高等学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我国教育学业的改革,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教师教育策略,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塑造适应新时期发展潮流的人才。

学生是未来的引领者,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平台,认真参加实习、实践工作,不仅明确实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实习、实践,不仅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结构。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透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等,使学生明确自己本专业的前景及教师职业的内涵,正确规划好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和目的,引领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识和修养,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

综观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是必然趋势。通过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联系、渗透和整合,可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自身综合知识的匮乏,发现学习课内外知识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育舞蹈艺术的真谛。

(三)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而言,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类就业信息,多渠道地增加就业机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招聘网站,寻找各种就业信息,也可以参加各级、各种、各类招聘会,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要充分利用与实习基地的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咨询关于学习、就业方面的问题,汲取良好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

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讲,就业渠道并非单一孤立,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很大的就业优势。但是目前,很多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完全将灵活就业作为其就业途径。面向基层,树立基层服务意识,是一个良好的就业渠道。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又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又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又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面向基层,自然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为了完善引导毕业生流向基层,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第一,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招收定向特培生,使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回原单位和原地区就业。这样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得到了带动。第二,研究制定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例如增加物质补贴、人事档案户口方面的优惠等,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第三,研究大城市与基层中小城市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挂职锻炼的制度建设,形成大城市人才到基层中小城市挂职锻炼与个人升迁相挂钩的考核机制等。

(五)激发创新,自主创业。

目前,市场、社会舞蹈产业非常广阔,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灵活和多元,而且针对毕业生就业国家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有热情选择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第一,搭建简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无阻的网络平台,方便自主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补贴。这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创业初期,解决了最为重要的资金问题。第三,不断完善自由职业法规。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自由职业市场健康有序的成长。第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和技术培训,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绝佳的机遇。对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比较匮乏的大学生,政府同样正在建立必要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制度,帮助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政府对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如上所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校要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切记不要随波逐流、好高骛远,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选择自主创业,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体育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5).

[2]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过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3]王超.艺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0).

[4]吕红,金喜在.我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J].发展改革,2008(2).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这使得体育教育人才备受人们关注。相对于其他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各种必备素质,这是培养合格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课程的设置又对学生必备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很有必要。现本文就着重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必备素质与课程的相关性。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必备素质 课程 相关性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工作是体育教师。而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至少五项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对此,高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时应当有所侧重,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体系,最大程度的提升本科学生的这五项必备素质,为其今后的体育教师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好的设置课程体系,需要从这五项必备素质出发,分析其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一、思想道德素质与课程分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首要素质。而对于该素质所对应的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都是公共基础课,每个高校都开设为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或者《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是部分高校会选择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如上述三门课程那样直接明显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产生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其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政策方针,这些对学生今后从事体育教育行业也会有帮助。

二、身心素质与课程分析

要想从事体育教育事业,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身心素质,这与专业本身的息息相关的。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数的课程都与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有关,比如各项球类项目、《武術》、《田径》等,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其运动能力。而专业理论课《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提供了理论指导;《体育康复学》、《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和急救》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并使其掌握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措施。而在心理素质方面,《体育心理学》、《安全教育课》等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为其今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体育教学能力与课程分析

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当然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就是体育教学能力。关于这项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的课程相对较多。如《体育教学论》、《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安全教育课》、《普通话口语》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教学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还有《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关的课程也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四、组织和管理能力与课程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后若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因此组织和管理能力也是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该素质的培养中,《体育管理学》、《教育实习和见习》、《运动竞赛学》是相关的课程,可以使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增强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尤其是《运动竞赛学》更是一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系统的了解运动会等活动的整体流程,了解场地的安排和器材的管理等技巧,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铺平道路。

五、体育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与课程分析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更贴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于该项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毕业论文》、《体育科研方法导论》、《体育统计与SPSS教程》等课程上,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科研思路,使其在思想上建立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体育科研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在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统计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统计相关的课程虽然看似与体育专业无关,但实际上却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十分有用,应该给予重视。

六、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高校应当抓住机会,积极创新和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模式,从培养学生必备素质的角度分析其与课程的相关性,从而使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能符合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

体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院校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存废引起了巨大争议。2012年5月1日一篇题为《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博文再次将争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光明日报》分别在5月7日、8日和18日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山西日报》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议性之大可见一斑。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本科毕业论文既具有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探讨体育院校的毕业论文制度改革。

1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主张应坚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种观点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在这种主张里,还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坚持,但是应对其进行改良。因为“真正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效果往往胜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能更充分、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与其另起炉灶,从根本上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不如对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进行升级,或对相关的测评、考核方法方式进行改良。”②其二,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取消。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③其三,主张毕业论文成为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这种主张认为,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过于武断和绝对,毕业论文和其他形式并列成为可选择的考核机制之一。“…目前要完全‘一刀切’式地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确实还不大可行,因为总得有一种方式或载体,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学了几年的综合素养或成效;而完全靠临毕业时弄成的一篇毕业论文来考察和检验,也过于机械和死板。故而因校制宜、因系制宜、因实践制宜,对本科生综合素养进行毕业考察,就大有必要。”④从这三种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主张看,前两种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第三种主张,显得较灵活。

2 毕业论文存废的逻辑前提

其实,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服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如果毕业论文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应坚持和加强;反之,则应取消,用其他更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机制替代。从学者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情况看,存、废的立论基础是统一的,即都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出发。这可从其中一些代表性观点看出,如,肯定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培养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等。⑤否定者认为,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等原因,大多毕业论文都是拼凑、应急之作,发挥不了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折中者认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⑥

那么,当代大学生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毕业论文制度有助于这种能力素质培养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四种素质(学习素质、求实素质、主体性素质、创新素质)和十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⑦那么,毕业论文有助于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吗?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设立初衷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在我国硕博士等高端人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但人类2l世纪不仅对专业人员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实践中,也要善于从大量个别的偶然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工作,一方面要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事实材料,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社会要尽量缩小实际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距离,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⑧即便撇开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培养考核机制,仍可在培养锻炼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上发挥作用。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问题而否定毕业论文制度本身。在诸多主张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中,往往将毕业论文工作问题作为取消的理由。如学生抄袭、拼凑、应付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指导大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都是毕业论文工作问题,而非毕业论文本身的问题。

当然,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机制也不符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可行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多种可选择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既能继续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锻炼学生上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灵活性,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3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虽然体育院校现在多向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等术科性专业,还开办经济、新闻、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性专业。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毕业论文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顺应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认识。尽管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要求方面有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尤其是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考核机制,对体育院校学生素质能力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以科研能力为例,体育院校主体专业培养定位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况且,体育院校当中还有部分学科专业。因此,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制度仍应坚持。如前所述,毕业论文的很多问题是毕业论文工作机制不完善所致,可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解决。如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问题,可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并严格答辩要求。

其次,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机制。毕业论文不同于单门课程教学,涉及环节较多,链条较长,向前可延伸到《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向后可延伸到教师、学生的评价。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毕业论文虽不如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复杂,但要想做好,仍需大量投入。例如,如果要把论文写得言之有物,有实际针对性,可能需要进行小型的调研、访谈,这就需要经费,可是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在投入保障上,可以借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做法,为论文制作提供一定经费保障。二是毕业论文制作的监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最短也需要两个学期,如何对运行在这两个学期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实际上,只要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一定不会差。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学校针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因此,毕业论文的监控也有待完善和落实。三是毕业论文指导机制。依照目前毕业论文指导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第六个学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直至论文完成。这种机制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在导师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是仅仅认为这个老师面善,论文容易通过而选择。因为,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前面几个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接触的印象。二是学生进入论文工作过晚而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科研工作。

最后,逐步实行培养考核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虽然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死板和机械,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因此,在坚持毕业论文制度的同时,可增加其他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培养考核形式。

上一篇:小王子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足球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