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

2023-09-16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1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活动计划

(5-16周)

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我院书画协会成立以来,本着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书画氛围和培养同学们的书画兴趣而不懈努力,几十届理事会和会员们都为此付出辛勤的汗水,同时我们也取得了可喜得成绩。

我们新的一届正继往开来,在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求图变、求改革、求创新、求进步。本着对所有会员的负责,增进会员间的交流,努力为各会员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拓宽会员书画学习的知识面,掌握书画基本技能为核心,力求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加强与兄弟院校联谊交流,同时树立书画协会新形象,逐步提高书画协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理事会研究决定,做出以下计划:

一、10月中旬举办首届“迎新”书画展及林学系迎新晚会。

二、10月下旬社团招新。

三、11月上旬组织会员去碑林公园参观。

四、11月中旬组织会员去蒙山旅游参观;与城市学院、水利学院举办作品交流会,与青协去孤儿院和敬老院,与孤寡老人和儿童一起题字作画;并于本月开始学习交流活动。

五、11月下旬与演讲与口才协会、棋艺社举办迎新晚会(或移

至12月中下旬举办迎亚运庆新春晚会)。

六、12月上旬举办“齐心协力”游戏,促进会员们之间的了解、增进会员的友谊。

七、12月中旬举办“庆亚运胜利、迎接20

11、祝福祖国、祝福林院”百米书画互动活动。

以上是我们的初步计划,我们的目的是把书画协会办成一个更加正式、正规的有特色的一流社团。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将她办好、办强、办大。我们坚信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书画协会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2篇

世界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走过100多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保护形式,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创意”。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一面镜子。建设和管理好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文明素养和国民素质的体现。

伟大智慧:最佳创意百年发展

百年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历程让国家公园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时代大放异彩,其自然及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时代重要的基地,对于唤起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与时俱进,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视,国家公园实现了整体数量、个体面积多方面的增长。

世界自然保护运动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前)从景观保护到实现全面保护管理。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2年)建立公有共管体制,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自然保护运动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世界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随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自然保护进入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时期,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将国家公园作为唤醒民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窗口之一。

第一阶段:美国国家公园建设源于抢救自然景观资源,在这一阶段,最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划一块地,将其封闭起来。为了实现资源保护和景观利用,旅游开发被用来作为森林等自然资源掠夺的替代性经营活动。国家公园将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媒体将自然美景向社会扩散宣传。这个阶段的国家公园就是公园,一个拥有自然美丽景色、能够开展旅游活动的公园。

第二阶段:“公有共管”决策机制授权审核通过,组织或个人参与公园特许的“合作经营”活动,基本建立了国家公园的“公有共管共营”管理模式。很多国家、地方和私人及组织(企业、商业社团、NGO、集体等)对于自然保护地的影响源于历史或现实的土地资源产权,因为允许进行旅游利用,可以通过经营国家公园的资产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就有了社区参与旅游、设立旅游产品及服务的特许经营项目等可持续利用(或合理利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行做法。

第三阶段:国家公园在开展自然和自然保护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体系中,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和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国家公园必须成为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这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在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既是国家公园,又是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广泛欢迎的经典公园,并努力升级国家公园的品位和内涵,成为世界公认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璀璨的明星。

世界精华:至精至彩博大深厚

遍布世界的国家公园是一个万花筒,收藏了世界自然与文化的精华。我们很难用科学技术专业术语来描述国家公园这样一个既专业又浪漫、既科学又艺术的“人类最伟大的创意”。

100多年来,国家公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交叉,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运动中最受欢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类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国家公园。这其中,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地质公园,也有基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目的的保护区类型国家公园,还有各种生态系统保护类型的国家公园,更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址类型的国家公园。遍布世界的近万个国家公园,大小不一、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旅游线路,将黄石、大提顿、大峡谷、锡安、布莱斯等世界地质奇观国家公园连接起来。在非洲,原来属于欧洲殖民者狩猎保护地的赛伦盖地、马赛马拉、克鲁格等成为独立国家的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保护了非洲狮子等“五大狩猎动物”。在茫茫的大海也建立了大量海洋国家公园,论面积排世界前8位的国家公园均在海上。即使是在北极圈内也有极地、冰盖、冰川类型的国家公园,如瑞典的萨勒克、芬兰的于莱斯山、丹麦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等。茫茫冰雪世界里的国家公园多具有荒野生态系统保护职能,也是喜欢探险和冰雪运动的人的最爱。在中东的黄沙中有很多历史文化类型的国家公园,这些公园记录了在中东这片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各种文化冲突遗留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痕迹,记载了迷人的古代神话传说。如以色列的凯撒利亚遗址公园记录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恩恩怨怨,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公园为希腊神话画上了一个句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记录了乡愁、农牧文明、人类奋斗历程的国家公园。如美国的大雾山、法国的策文涅斯等。这一类国家公园就是一部自然与人类文明历史的教科书。游览这样的国家公园,不仅能领略自然风光、民风乡愁,还能学习到很多历史人文知识。

世界的国家公园是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那些具有伟大的自然美(自然遗产)和记录了我们伟大思想的历史证据(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特殊区域。在这片特殊区域里,不仅有美丽景觀,还有深刻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来到国家公园,闲暇的旅游变成了丰富的学习之旅,用轻松的状态收获更多。

基础命题:保护管理旅游利用

国家公园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以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为主、游憩娱乐管理为辅的保护区,允许科研、教育、生态游憩与参观等负面影响较小的活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这对基本矛盾,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家公园管理的基本问题。之所以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意”,从其设计之初就采取了用旅游活动替代掠夺性森林资源砍伐和“刀耕火种”土地开发的方式,巧妙地获得经济效益,而不是将自然资源彻底毁掉。

从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100多年进程来看,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管理必须面对的根本矛盾。基于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不同产权状况、历史背景、自然保护素养等造就了世界各国自然保护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结果。

从世界各国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来看,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首先要解决产权和管理体制问题。在实现自然资源产权公有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购买土地及资源,这个过程不仅要经过多个机构和技术环节的论证和评估,还要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建立管理机构和组织,往往费时费力,需要多方协商,成本和代价高昂。

早在1872年,美国的黄石第一个拥有了国家公园的称谓,但直到1890年美国国会审议通过了由谬尔提议的《约塞米蒂自然宝藏》和《建立国家公园的条件》两个“国家公园的百年报告”后,才确立了国家公园的法律地位。在100多年时间里,美国成立了国家林务局来管理国有林、林区的草原、湿地和内陆水体以及荒野,由内政部分别管理国家纪念地、国家公园、国家小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或避难所,由农业部管理国家草原,并由此建立起由联邦政府管理的国家自然保护地分行业行政管理体系。德国则建立了聯邦领导国家公园、社会管理自然公园和文化公园、其他机构管理一般公园的格局。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之前,欧洲国家也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零散的国家公园。直到20世纪的后30年,在原来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才建设了大量国家公园,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并存、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

只能通过“公有共管共营”这样的折中方案来完成国家公园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也就有了基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大量公共产品生产和管理理论与复杂管理方法,存在大量资源托管、属地化管理、委托代理等形式。国家公园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呈现,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自然与社会多重矛盾、众多利益相关者博弈、不同管理层的目标协调等诸多不确定性,管理决策在面对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时候变得异常复杂。

如今,人们似乎形成了对国家公园很普遍的认知,即“国家公园管理=保护+旅游”。但随着旅游和人类活动的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的贬值现象普遍存在。

璀璨明珠:国家公园星海拾贝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蒙特苏马县。这个公园保护着普韦布洛考古遗址,1906年由国会和“环保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批准建立,占地212.4平方公里。这座公园是北美最大的古崖居建筑遗址,是美国最大的人文历史考古保护区。它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梅萨维德将人类传统农业文明与自然关系的万年故事浓缩在一个公园,以小见大,从中能了解生态文明和文化价值,其所揭示的传统农业文明兴起和衰落过程发人深思,是世界著名的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之一。这个公园牢牢把握住了国家公园更重要的建设和管理目的。

德国和捷克共和国交界的奥尔山国家公园是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先行地区。矿业科学和早期的工业生产方式诞生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曾深入矿区进行调查研究,解剖矿业生产过程,了解矿工生活,为创作《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积累了调研资料。300年前,提出可持续林业经营的汉斯·克洛维茨和林业科学的“祖师”海因里希·科塔也是在这里率先开始了对现代林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尝试。2019年,该地区成为世界遗产,理由是这片山地记录了矿业及矿业科学发展的历史、记载了近现代森林与人类关系的演变过程,在工业文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法国的策文涅斯国家公园位于法国南部的策文涅斯山区,覆盖了阿德和阿韦隆的部分地区。策文涅斯国家公园是一座文明世界中游牧文化遗产的孤岛,它的经济资源贫穷到不适合建城市,它的综合资源富裕到不能被社会遗弃。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理、自然和文化意义,成为欧洲人旅游的打卡地,这里有农牧文化带来的乡愁,有传统美食和悠久的欧洲城邦故事,还有石头建成的乡村城堡和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来此一游似乎又回到了中世纪。2011年,该公园成为卡塞斯与塞文尼斯地中海农业与游牧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瑞士联邦只有一个国家公园,就是瑞士国家公园,成立于1914年8月1日,是欧洲最早的国家公园之一,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位于瑞士东部的西里申阿尔卑斯山脉。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成员。在近现代欧洲工业发展进程中,这片山区始终保持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美的环境、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让这片山地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幅美丽的图画。童话中美丽浪漫世界是什么样,到了瑞士的山区你就会知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3篇

摘要:农作物信息演变规律提取是人们认识农作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精确判断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演变规律构建的可视化演变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全过程。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检测技术因非接触测量、操作简单、无损伤等特点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基于时间序列的图像检测技术在演变规律提取方面的应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该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监测、染病程度判断、可视化模型构建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技术研究在农作物演变信息提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P2]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给出预测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演变规律;图像特征;检测技术;时间序列;农业信息

收稿日期:2016-03-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501407);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3210211015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5A413006);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编号:2015028)。

作者简介:刁智华(1982—),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识别及精准喷药技术研究。E-mail:diaozhua@163com。

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获取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信息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人们依据长期视觉观察对农作物的长势信息进行了解,并对农业信息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虽然在世代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观察方式耗时、耗力,且主观性强、精确性差。同时,有些农业信息的变化具有人类视觉难以捕捉的特点,比如长时间性、细微性、环境不允许性等,这些都为视觉观察带来了困难。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检测手段,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以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为主要内容的二维图像分析到以构建模型为主的三维空间序列图像应用,走向加入时间特征的多维时间序列图像的演变特征提取,图像处理经历了从静态特征检测到动态演变规律提取的过程。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演变规律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能够做到对信息的定量化描述,精确地表达农业信息状况,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控制方案提供精确的依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同时依据提取参数进行农业信息的过程反演能够促进现有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以往基于图像的农业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如何利用图像进行特定时刻的作物信息提取,以进行作物病虫害的识别。而真正基于时间序列图像来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识别生长阶段,并依据整个生长周期的数据进行演变规律总结,以实现作物生长过程自动识别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结合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综合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对基于时间序列图像的分析方法在农业信息动态演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1演变规律分析现状

农田信息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作物自身的颜色、形状及表面纹理特征,作物病害的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纹理特征,病害部位植株表面的颜色等都具有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连续改变的特点,人们把这种因时间的改变而在某一方面与以前有差异的现象称为信息的演变。演变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获得这种演变信息主要依赖人类自身的视觉观察,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在对研究对象的形状、大小、纹理、颜色等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提取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为农作物演变信息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手段。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主要集中在病害杂草识别、作物外部生长参数提取、作物营养信息监测、作物形态结构的自动识别等基于特定时间点图像的特征提取方面,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农作物信息演变过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2]。得益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与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从获得的作物生长过程的时间序列图像集中提取作物生长信息的相关技术,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国内外在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特征提取及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少量的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农作物长势自动观测、染病程度自动判断、具有可视化效果的植物生长模型构建。

11农作物长势自动观测

农作物的长势可以理解为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发展趋势,在农业生产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后期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也是人们采取相应控制决策的直接依据。作物的长势可以用个体和群体特征来描述,获取作物长势的传统方法是地面调查,现代农业生产中则主要利用遥感技术检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趋势[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长势检测理论与手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检测手段由原始的人工实地检测经历遥感技术检测发展到最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可自动判断田间作物生长状况,相比于原始的人工实地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小了人工观察主观性所带来的误差。此外,此方法获得图像的过程可在田间无损进行,能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符合精细农业的要求。相比于遥感技术,它可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对图像获取效果的影响,也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同时检测对象为单株作物或作物的某个部分,减小了视野范围,提高了观测精确度。因此,基于图像的农作物长势信息检测技术展现了其他检测手段所没有的许多优势,成为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技术之一,按现在的研究范围,农作物生长状况的自动检测目标大致可以分为2类:作物长势的实时检测和发育期的自动判断。

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农作物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果实大小等参数指标都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些也成为反映作物生长状况与生长规律的重要指标参数。根据作物的视觉特征,作物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是图像特征中视觉特性最显著的参数,因此,这3种特征成为人们在分析作物长势中应用最早也是频数最高的3个参数。早在1995年Shimizu等开发出了1套自动分析农作物长势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此系统利用相机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提取作物茎秆高度变化信息,并计算茎秆高度的变化率,作为作物的生长指标[4]。2010年马彦平开发出1套监测冬小麦、玉米生长状况的远程动态监测技术系统,在系统中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综合作物的株高、叶面积等参数指标,完成了计算机自动解析作物的生长状况指标,判断作物的长势[5]。2015年杭腾等在研究番茄长势信息的无损检测技术时,从采集的时间序列图像中提取番茄的茎粗、株高、叶面积等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番茄长势与时间序列图像特征值之间的拟合函数模型,做到了依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图像分析作物长势的目的。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植株的长势状况除了表现在株高、叶面积等方面外,在颜色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虽限于人类视觉的分辨能力,这种变化趋势在人工视觉下表现不太明显,依靠人类视觉无法准确判断其中的变化情况,但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在高分辨率的图像中,这种颜色的变化趋势很容易计算出来。部分研究者就把研究重点放于颜色特征值的变化,以此来判断作物的长势情况。2002年Hiroaki等提出了1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监视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方法,利用图像数据中颜色值的变化与苹果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苹果成熟的诊断模型。2015年杨北方等在研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分析棉花长势的过程中,通过采集棉花冠层的数字图像,提取图像的色调值,反映了棉花的长势信息[8]。在以株高、叶面积、颜色等所有作物都具有的生长参数作为长势判断依据的同时,不同种作物自身的发育特点,会产生这3种参数之外的一些自身特有的生长参数特征,比如玉米在整个周期内是单茎秆无分枝的生长,小麦在发芽后会有个分蘖期,呈丛状生长,此后的生长期仍是单茎秆无分枝的生长,但是番茄就是茎秆不断分枝的生长状态,因此作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也可成为描述长势的参数。2007年刘继承在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水稻长势的过程中,以水稻的株高、叶尖距、叶基角数值作为长势的主要判断指标,并结合叶面积指数来获取水稻的长势信息[9]。2013年孙红等充分地考虑了番茄植株的生理特点,在番茄的生长过程中其形态变异表现为“芽”的变化过程,即主茎顶上不断形成多蔓分枝,植株的分枝茎生长角也直接反映了番茄的长势情况,提出了基于图像几何校正的番茄生长角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为快速、无损地获取番茄植株生长形态特征参数,分析番茄的长势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10]。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利用时间序列图像分析作物长势的基础上,逐步总结作物生长规律,并进一步引入自动识别算法来进行农作物生育期的自动观测,以达到能够自动识别农作物各个发展阶段的目的。农作物生育期自动观测是通过定时定点获得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图像,提取特征点并结合各时期特征得出各个时期的判断阈值,最终达到通过解读获得的时间序列图像自动判断田间作物生育期状况的目的。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贯穿整个生长周期,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颜色的变化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面。在玉米的生育期研究中,陆明等通过绿色比例判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从抽穗期开始综合黄色和绿色比例判断抽穗、乳熟和成熟等生育期[11]。白晓东对水稻分蘖期提出1种综合稻穗颜色特征、梯度直方图检测及卷积神经网络检测的水稻抽穗期自动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光照引起的叶片颜色变化的影响[12]。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内,作物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较强的不同性,特别是在作物的发育初期至个体植株成熟期,形态特征的变化尤为明显。因此形态特征的不同性成为人们研究作物个体成熟期之前发育期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吴茜根据棉花植株的种植位置具有按行分布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直线监测的出苗期自动检测算法,经过幼苗分割、作物行提取,准确地判断出棉花出苗期;采用覆盖度统计的方法对棉花3真叶期进行自动检测;结合全局覆盖度和单株植株形态描述的方法提出了5真叶期的自动检测算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作物生长状况分析中,颜色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所有作物在生长周期内都有的特征点,因此是人们提取研究的重点。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的不同,也会引入新的观测特征,此外同种作物不同时期的表征性状也会不同,因此作物生长情况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以至于从提取图像特征的长势状况分析到后来基于长势特征规律引入识别算法的生育期自动判别,都没有统一的特征参数。所以,结合生物学充分认识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为信息提取选择最优的参数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12染病程度的研究

目前对农作物染病程度的判断主要依赖农业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凭借人的眼睛依据特定的技术指标来判断,然而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诊断作物病害的确切标准,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诊率高,识别时间长,易错过最佳防治期,造成病情延误及农药的过量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准确、无损伤的特点为病害的发病情况调查提供了新的选择。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在农业领域利用获取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实现了病虫害的有效识别,对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定性研究也取得了少量的成果[14-17]。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各种病害发生症状的表现各不相同且同个病害的症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会较为复杂,但都会引起作物表面形状的改变,在图像特征上大致可分为3类:颜色、形状、纹理的变化。这3种变化量主要体现在作物本身及病害本身,且这种改变在图像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征值变化,因此部分学者根据此特点对作物的染病程度进行了研究。马德贵等在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程度表示方法时,以单株最大病斑为研究对象,采用椭圆拟合单株最大病斑,计算椭圆主长轴的长度,以此来表示稻瘟病的发病程度;用椭圆拟合水稻纹枯病单株最大病斑并计算其最高处距基部的距离,以两者之比值作为对水稻纹枯病病害程度检测的依据[18]。葛婧等在玉米小斑病病害程度的检测研究中,利用病斑的彩色图像准确分割出病斑,并计算病斑面积的大小,并以此面积与整叶面积的比值作为受害程度的参考標准[19]。郎利影等在研究棉红枯病的染病程度时利用发病叶片中颜色的不同提出了采用红色和绿色分量平均值比值作为染病程度判断的标准[20]。李静在研究玉米小斑病的染病程度时,在利用红色和绿色分量平均值的比值的同时,加入红色分量的值为变量建立其与病情指数之间的模型,并取得了较高的精度,同时研究了病斑面积百分率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组建回归模型[21]。

综合近几年的研究,在利用图像技术分析农作物的病害发病程度中,利用颜色及病斑面积等参数自定义参数指标,初步做到了发病程度的判断。但是在参数选择上以颜色与面积为主,表现力单一,准确率不高,适应性差。且病害程度只是指数的表达,并没有具體的分级标准,对于基于病害整个周期的病害程度分析与总结的研究也比较少。较作物生育期的自动判断来说,病害的自动判断也须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13基于图像的植物生长模型、可视化研究

植物的生长模型构建、可视化研究是虚拟植物技术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生物学、应用数学、图形图像学等多学科的,在二维或者三维空间中进行植物形态结构可视化再现的一门技术,是农业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植物的可视化生长模型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虚拟植物在空间中的形态结构随时间推移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化规律,可以使人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直观的观察研究,发现传统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观察到的规律,以此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植物的可视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科研、教学、商业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如今植物的建模技术可总结为两大类: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图像的方法[22]。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是根据测量统计的植物生长数据,利用设定的规则标准,通过编写的程序语言来创建植物形态结构模型。在建模中常用的L系统和粒子系统就是典型的基于规则的建模算法。在此方法中模型参数的选择是个难点,参数太少不足以表达植物复杂的形态特征,模型真实感不高,参数过多则导致模型复杂、运算量大,不同种类植物间形态结构的较大差异性,也会增加造型的复杂度。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数学上的模拟只能是对自然结构的一种近似,在形态细节描述方面的表现力较差。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是通过对场景实拍的一系列图像或视频,恢复出具有较强真实感的场景或者物体模型,由于图像拥有丰富的细节信息,基于图像构建的模型拥有较强的真实效果,它利用光学仪器获取图像序列集,避免了复杂的数据测量过程。相较于前者,基于图像的建模方法在数据获取、细节展现、建模效率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近年来,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过程,且研究者们已经在静态建模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不少的研究成果,为动态建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动态建模的发展[23]。2011年黄兴召利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山核桃树不同树龄段的连续图像序列,通过提取摄像机参数及其图像序列的树木三维点云,得到不同树龄段的树木点云模型,进而构建各个树龄段的树木模型,模拟出山核桃动态生长变化的可视过程[24]。2012年徐宏明在研究植物叶片三维模型的重构方法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叶片的轮廓信息,提出1种根据叶片轮廓自动生成叶片主、二级叶脉的方法,并结合枫叶老化过程中各种色素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了真实感较强的枫叶老化动态模型[25]。虽然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在细节展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鉴于在大面积图像展现方面仍然存在计算量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所以目前单纯的基于图像建模的研究仍以小面积或细节部分的研究为主,整个植株的动态模型构建难度还较大[26]。因此,综合2种建模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结合规则和图像的双重建模技术成为人们简化计算量的同时又能增加细节表现力的建模手段。此种建模方法是以基于规则的方法建立作物的主干模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细节特征,耦合到植物的动态生长模型,以增加模型的细节表现力。2008年吴谦等运用叶片生长异速模型与Logistic方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图像处理和生长规律的树木叶片动态模型,图像技术的运用使叶片纹理的展现更加细致,模拟效果更加逼真[27]。2014年周赟在花卉的生长形态可视化研究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各个器官的纹理图像,结合3次贝塞尔曲面构造的器官形态,完成了植物形态的可视化表达,并模拟出植株生长的整个过程[28]。2015年马学强在虚拟植物生长模型研究中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了虚拟植物器官模型,结合L系统,提出了1种自适应的虚拟植物智能生长模型,清晰地展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形态变化与关系[29]。

总体来说,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植物模型构建与可视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限于现在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图像处理算法的效率性,单纯的基于图像的动态建模技术仅限于小面积、单参数的表面特性展现,而大面积、多参数的整株植物动态模型的构建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现在大部分研究仍然是与基于规则建模方法结合使用:以基于规则的建模技术构建植株上细节要求不高的主干结构,来减小模型的运算量,以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来构建模型表面的颜色、纹理等细节信息,从而增加模型的细节展现能力、减小测量工作量。

2总结与展望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在信息采集方面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精度高、非接触等优点,对于一些手工测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着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农业信息获取中可避免传统依赖人的视觉获取信息主观性强的特点,在节约劳动力、降低主观性、提高信息精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分析技术在农作物的长势分析、发育期自动判断、染病程度判断及植物可视化生长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教育、商业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在实际研究应用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投入更多精力加以重点研究的地方。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农业信息演变规律提取与分析的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现阶段的农作物长势分析和病情判断的大部分研究重点在于定义指数参数描述演变过程,做到依据参数指标人工判断农作物的信息发展情况,对于依据指数参数公式化地表达整个演变过程的研究较少。为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的智能化进程,农业信息提取的数字化及农业信息演变规律的公式化表达、机器识别与判断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之一。

(2)农业信息的数字化提取不应仅仅在于生长状况信息的实时提取,更应注重对提取的生长信息规律的总结,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演变规律代代口头相传的形式,使农业生产信息规律能够公式化地普及到每位农业从业人员,使基层的广大农民劳动者能够精确地了解农业信息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准确地判断信息发展的每个阶段。

(3)限于现有图像处理算法运算量大的状况,现阶段植物生长可视化模型的研究仍然以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为主,图像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其中,以增强模型的细节表现力,整体模型仍然存在表现力差的特点。因此,改进和优化图像处理算法,以提高算法的运算效率,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促进基于图像的动态模型的改进和推广,是现在面对图像建模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4)对于面向演变规律提取的特有算法的研究较少,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提取分析须要开发专有的算法,无法实现算法之间的通用。因此,加强演变规律分析算法的研究,完善基于图像的演变规律方法理论,是减小现有演变规律分析的工作量,提高演变规律分析的准确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开展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演变规律分析的理论研究,完善面向规律提取的通用算法,改善与优化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结合生物学优化特征参数的选择,加强公式化表达信息演变过程研究,增进演变规律的公式化总结及演变过程的自动识别算法研究,并结合计算机图形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基于时间序列图像集的动态可视化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基于图像的农业信息演变规律分析研究的发展方向。总之,利用时间序列图像集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实用价值,它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大量的试验积累以及新的知识理论算法的构建,才有可能使其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刁智华 大田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刁智华,王欢,宋寅卯,等 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棉花害螨图像分割方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2):177-180,184[JP]

[3]陈怀亮,李颖,张红卫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与研究进展[J] 气象环境与科学,2015,38(1):95-102

[4]Shimizu H,Heins R DComputer vision based system for plant growth analysis[J] Transaetions of the ASAE,1995,38(3):958-964

[5]马彦平 基于数字图像的冬小麦、玉米长势远程动态监测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6]杭腾,毛罕平,张晓东,等 基于机器视觉的番茄长势信息无损检测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5,37(11):192-196,197

[7]Hiroaki I,Masahiko T,Toyonori N,et al Diffuse reflectance near-infrared spectral image measurement for the field monito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New York: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EEE,2002:3-6

[8]杨北方,韩迎春,毛树春,等 基于数字图像的棉花长势空间变异分析[J] 棉花学报,2015,27(6):534-541

[9]刘继承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稻长势检测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ZK)]

[10][ZK(#]孙红,李民赞,钱喜艳,等 基于图像几何校正的番茄茎生长角自动测量技术[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2):209-214

[11]陆明,李茂松,申双和,等 图像识别技术在作物农情新奇反演中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2011,20(3):18-24

[12]白晓东 基于图像的水稻关键发育期自动观测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3]吴茜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棉花发育期自动观测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胡敏,陈洪波,许良凤,等 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的黄瓜病害识别算法[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29(7):970-977

[15]夏永泉,李耀斌,黄海鹏 基于平均影响值和支持向量机的小麦病害识别[J]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2015,41(6):136-138,142

[16]濮永仙 基于病斑特征融合的烟草病害图像检索方法[J] 河南农业科学,2015,44(2):71-76

[17]Patil J K,Kumar R Feature extraction of diseased leaf images[J] Journal of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2012,3(1):60-63

[18]马德贵,邵陆寿,葛婧,等 水稻稻瘟病及水稻纹枯病病害程度图像检测[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485-489

[19]葛婧,邵陆寿,丁克坚,等 玉米小斑病病害程度图像检测[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114-117

[20]郎利影,陶坚坚 基于图像处理的棉红枯病染病程度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2,34(6):161-164

[21]李静 玉米小斑病的图像处理技术及生理指标的研究[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22]Quan L,Tan P,Zeng G,et al Image-based plant modeling[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06,25(3):599-604

[23]刘丹,诸叶平,刘海龙,等 植物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業科技导报,2015,17(1):23-31

[24]黄兴召 基于图像的山核桃生长模型[D] 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1

[25]徐宏明 枫叶老化虚拟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6]汪丽萍 基于生理生态的黄瓜叶色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27]吴谦,张怀清,陈永富,等 基于生长规律与图像结合的树木叶片动态模拟[J] 林业科学研究,2008,21(增刊1):122-125[JP]

[28]周赟 高度真实感的观赏植物形态与生长可视化[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29]马学强 具有生长特征的虚拟植物模型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4篇

1.1 精准扶贫的背景

“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中旬在湖南考察时作出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扶贫、以科学方式分类指导的相关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详细的精准扶贫模式的理论设计, 从而精准扶贫思想生根。同年3月, 两会的召开, 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中强调”精准扶贫“实施的重点策略和瞄准扶贫对象进一步表明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性。2015年5月十三五的规划, 特别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实施, 同时加强了科学谋划以及分类施策, 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而精准扶贫机制首先是以中国制度优势, 以科学谋划, 分类指导, 确定了六个精准的施政方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这就是我国当前精准扶贫相关背景。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扶贫、脱贫攻坚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定因素, 规划指出,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因此各级组织就必须开展精准扶贫、定点扶贫工作, 通过精准的帮扶、管理, 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而山西省作为我国重点贫困区域, 因此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怎样精准扶贫、如何提高精准扶贫质量和效率就成为当前我们亟待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1.1.1 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 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 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 谁贫困就扶持谁 (1) 。

1.1.2 精准扶贫的特征。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针对者是以贫困地区的居民而设定的一项谁贫困就扶持谁的扶贫施政政策。“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了: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理念。具体特征主要在困难群体中在原有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 针对性不强, 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社会不公问题普遍存在。因此, 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程序, 修补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 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做到“精准度”使用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 用准用足, 用在贫困群众身上, 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以科技为指导是突出扶贫重点, 引用创新科学机制扶贫。

在落后农村特别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地区, 农民增收难是主要特征之一, 尤其对于集中连片扶贫区域更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山西省, 在工业发达地区虽然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的遏制和缓解, 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处于贫困状态, 所以“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 从现实条件出发, 理清发展思路, 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扶贫规划, 并凝聚社会以及各种参与力量的强大合力, 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持, 提高扶贫成效;解决突出问题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1.2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

1.2.1开展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推动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期目标, 也是我国现阶段尤为重要的政治、民生、社会问题, 因此大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具有重要的历史发展意义

贫困人口也是我国人口的一部分, 要想提升我国整体小康水平, 就必须通过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来实现, 如果无法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那么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也无从谈起。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措施, 能够有效对我国各地区贫困人口进行定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和脱贫工作, 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从而直接促进我国人均经济收入的增长,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动力。

据统计, 我国2016年度减少贫困人口1 240万人, 比2015年的1 442万人有所减少, 因此可以说脱贫扶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大范围、全面的扶贫政策作用已经不太明显, 只有通过精准扶贫才能实现对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帮助, 才能高质量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1.2.2开展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质量与绩效途径。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贫困人口的地域化、区域化明显, 因此扶贫方式多以政策的形式进行, 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的减少, 政策性的大范围扶贫措施的效率已经不在明显, 而且长期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多是以抽样、大范围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为主, 对扶贫对象和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也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而通过精准扶贫, 可以以科学有效的贫困人口信息筛选、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定点追踪和精准扶持, 将扶贫款项真正运用在贫困人口的创业、就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去, 才能真正确保扶贫工作的高效进行。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贫困区域,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都全国贫困比例较大, 而以往的政策性扶贫是通过对大面积贫困人口的粗略统计和补助、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来实现批量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而现阶段由于全国贫富差距拉大, 山西省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同样拉大, 因此只有通过精准扶贫、定点扶贫, 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才能实现对分散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 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降低贫困人口数量, 提高贫困区人民生活质量。

1.2.3开展精准扶贫我国新常态经济转型需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增速缓慢、财政收入增速降低等新常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高耗能、产能过剩的企业面临破产、重组, 这些企业员工重新进入市场, 加剧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 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贫困人口脱贫的困难程度。就山西省来说,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而山西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形成牢固的产业链, 贫困人口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有限, 因此现阶段山西省贫困人口分散、区域分散、产业分散是扶贫工作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加之现阶段山西省以煤炭为主的产业链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也对地区收入情况产生了影响, 使贫困人口通过工业化趋势脱贫的效率降低。

而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可以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定点、精准帮扶, 根据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为主, 实现脱贫致富而且不返贫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精准扶贫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需要。

2 山西省现阶段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2.1 贫困对象的识别难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是需要对区域内贫困人口进行统计核查, 确定贫困人口数量以及精准扶贫对象才能有效开展扶贫工作。由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贫困人口的分布、形成、现状以及扶贫政策的落实效率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是在对贫困人口详细资料的核查中, 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第一, 贫困人口家庭收入难以确认, 其中家庭成员包括具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以及共同生活的成员,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许多贫困人口家庭成员的核查成为难题, 如在山西省A贫困村, B和C为夫妇两人, 由于年老体弱, 无实际劳动能力, 按照贫困标准的划分, 当属贫困人口, 但是该夫妇二人有两个女儿, 且均已出嫁户口已迁出, 如果将其具有赡养义务的女儿考虑在内, 则不能认定其为贫困人口;第二, 贫困人口的收入难以核算,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对这类贫困人口的收入难以核算, 另外对于在家务农的贫困人口, 由于农作物受人为、气候的影响较大, 因此其实物收入也难以准确核算, 而且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也较大, 因此对务农人员的年收入状况也无法精确核查, 而贫困人口以及收入的难以核查就容易在扶贫领域产生政策弹性, 滋生腐败, 是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2 贫困对象的标准乱

贫困标准是确定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帮扶措施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说, 贫困对象是根据贫困标准来核准和测量的, 大多是通过人均年收入来计算的, 而这种按照人均年纯收入计算的方法仅仅将收入作为核定贫困对象的唯一准则相对来说较为极端, 并没有将家庭重大开支计算在内, 因此出现了家庭收入在贫困标准之上而开支又远大于收入的实际贫困人口, 由于重大事故、医疗等事件导致家庭入不敷出, 这类人口也应列入贫困对象之中。而实际的贫困标准的界定缺乏具体性和必要的弹性, 出现“一刀切”的极端做法, 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就山西省来说, 山西省朔州市玉石县定于2017年5月30日为扶贫工作登记的截止日期, 但是填表日期刻意要求在4.28-5.28之间。其中原因村主任表示不明。而威东村村委会在5月30日组织填报材料, 其原因仍不得而知, 结果导致了2017年7月3日下午暴雨中一户村民房屋倒塌, 造成1人死亡的惨剧, 这不得不说是扶贫工作标准混乱的一种直接表现。

2.3 精准扶贫流于形式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 由于我国实施粗放式的政策扶贫措施, 对贫困区域以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进行扶贫安排, 因此一些村镇干部在扶贫资金和政策的使用过程中, 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透明性, 对低保户、贫困户的设置并没有严格按照民主评议的程序进行, 对相关亲属、关系户进行低保、贫困优惠制度的落实, 并没有真正惠及贫困户, 而且在贫困政策以及专项资金的运用方面, 也没有严格遵循政策, 多数农村地区的低保户、贫困户名额长期受到村干部、乡镇干部及其亲属的霸占, 严重损害了村民权益, 也导致了国家和政府扶贫效果、扶贫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甚至导致村民与村干部、乡镇干部的矛盾加深等现象, 阻碍了国家其他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就山西省来说, 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扶贫腐败问题, 根据山西省纪委相关通报可以看出, 2006年朔州市平鲁区下水头乡中井村原支部书记贪污五保供养款3.5万元;2013年太原娄烦县娄烦镇向阳村村委会原主任通过非法途径骗取国家中粮补贴款, 虚报工人工资;2017年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党委副书记包村帮扶工作流于形式, 被省纪委重点警告和处分, 另外还有违规使用扶贫款项、违规办理扶贫专项贷款、侵吞扶贫款项、利用包村扶贫等谋私利等等行为和现象, 使精准扶贫在个别区域内流于形式, 贫困人口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安置和带动, 反而会增加贫困对象对扶贫工作的消极态度, 加大后续扶贫工作难度。

2.4 贫困人民参与度低

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而且多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 留在本地的多是老弱病残, 需要靠在外的子女帮扶才能生活,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比较常见。另外, 由于之前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严重, 加之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中能够落实到村组的名额有限, 因此, 多数村民的扶贫参与热情较低。

由于山西省多年来贫困地区众多, 贫困人口结构复杂,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人们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和以往的扶贫方式大同小异, 都是“关系户”才能拿到名额, 因此也就失去了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兴趣, 因此在扶贫工作人员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时, 村民的回避、敷衍、消极对待情绪较为严重。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包含了村镇相关扶贫人员和部门对政策和程序的解读不力, 使村民无法全民了解精准扶贫的程序和范围, 因而错失脱贫机会。

2.5 扶贫资金利用率低

由于现阶段精准扶贫已经上升到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 因此山西省各部门各单位都分配了精准扶贫的任务和指标, 而且都划拨了一定数量的扶贫专项资金, 如民政部门、财政部门、扶贫办公室、水利部门、农业、交通等多个部门都划分有扶贫的任务, 因此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对扶贫计划、标准和扶贫资金的运用都有着一定的差别, 而且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甚至使用门槛都有所不同,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扶贫资金使用分散, 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也是参照本部门业务范围内使用, 导致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极低, 进一步挫伤了贫困人口的参与积极性。

山西省纪委所通报的扶贫问题中显示:2012-2013年太原市天镇县米新关镇惠农补贴款项被长期滞留未发放, 导致国家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扶贫资金闲置;2016年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兴坪村党支部书记违规将自己列入贫困户, 而且并没有及时统筹发放村民贫困补助款等等, 虽然这是山西省纪委通报的个例, 但是在山西省整体扶贫工作中, 这样的现象很多, 包括滞留资金、违规发放资金、违法侵吞资金、扶贫不作为等现象, 都是导致扶贫资金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扶贫工作中政策扶贫的短板之所在。

2.6 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随着长期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不断号召与鼓舞, 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和社会团体不断参加到扶贫事业之中, 但是由于山西省贫困人口数量大, 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恶劣, 因此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依然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 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 至于扶贫的事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另一方面, 有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 对扶贫的概念和方式以及操作程序的认识模糊, 虽然热衷于参与扶贫工作, 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具体开展扶贫工作, 因此扶贫效果也不明显;另外, 个别地方村组和乡镇在扶贫款项以及扶贫工作的组织和开展中, 存在较多的漏洞和腐败现象, 导致社会团体和企业失去扶贫的信心, 进而影响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3 山西省有效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3.1 科学识别贫困对象

要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不在返贫, 就必须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的核查和掌握,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精准扶贫单位和人员需要针对贫困地区的现状, 逐户逐人开展访谈和核查, 分户建立精准扶贫档案卡, 确保每一步骤数据的准确性, 精确掌握贫困人口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联系, 掌握其大致的社会关系, 子女情况等等, 对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次要收入、主要开支等方面进行精确统计, 并由贫困户签字确认, 通过这样逐步逐户逐人的摸排和核查, 可以掌握准确的地区贫困信息, 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3.2 合理设计贫困标准

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信息的核查之后, 需要制定相应的贫困标准以便进行精准扶贫工作, 而在贫困标准的制定方面, 首先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对贫困标准的收入界定进行参考, 其次需要将贫困地区的天灾人祸等既发因素考虑在内, 将贫困户的收入与医疗、教育、日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相结合, 另外还需要结合贫困人员的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等等, 综合评判和制定相应的脱贫措施。

3.3 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提高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程度就需要扶贫相关部门和人员扩大宣传力度, 首先,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和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政策和基本流程, 使村民理解精准扶贫与以往扶贫工作的不同, 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 对村民进行当面讲解和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方针、制度、流程等等;第三, 组织群众对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出进行商讨, 切实发挥村民民主决议制度, 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也提高村组人民的团结性和凝聚力, 为未来扶贫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3.4 整合各类扶贫资金

由于现阶段参与精准扶贫的部门和人员较多, 而各部门的扶贫措施和扶贫资金的运用又较为分散, 因此无法起到对贫困对象的彻底脱贫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应以县级为单位, 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由扶贫办公室对各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进行统一的核查, 形成明确的贫困人口分布图, 然后将贫困人口形成扶贫任务分发到各扶贫单位之中, 整合各部门的扶贫专项资金, 共同完成对本区域扶贫工作的开展, 整合资金优势,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到定点突破, 消除贫困, 提高扶贫效率。

2016年以来, 山西省省财政对2016年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一因素三挂钩”分配办法, 即对我省现行因素分配法中的因素及所占权重进行充实完善, 突出绩效考评和脱贫成效结果权重;突出与盘活滞留资金挂钩、与扶贫成效奖励挂钩、与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挂钩, 着力提升财政资金扶贫脱贫成效。同时, 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资金采取竞争性分配。在各市推荐1-2个符合条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 经过县政府负责人进行现场竞选陈述和专家评审现场打分, 最终确定7个项目县。经过公示后, 省财政将资金切块下达到县, 进一步充实基层脱贫攻坚资金力量。对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按照因素法与绩效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配。因素选择以贫困程度和脱贫任务为导向, 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好的县倾斜, 通过五个分配因素———扶贫对象规模、减贫任务、政策性因素、摘帽县和贫困村数, 对扶贫成效显著、资金绩效评价好的县给予奖励。同时, 明确2016年提前下达的2017年到县资金较上年同期安排到县资金, 只增不减。

3.5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

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是我国消除贫困、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对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首先需要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 通过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 想企业宣传扶贫思想和扶贫政策, 提高企业对扶贫工作的参与热情;其次, 通过组织和开展相关的扶贫活动, 建立企业的扶贫品牌效应, 促进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之中, 同时也扩大其品牌效应;第三, 通过税收杠杆促进企业参与扶贫工作, 如企业可以通过扶贫工作的开展取得扶贫成绩从而享受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第四, 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能手、农村合作社负责人, 动员海外华侨、本地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等参与到家乡扶贫攻坚战之中, 共同推动家乡的扶贫致富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同市2017年6月开展的“扶贫超市”模式, 扶贫超市”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主导, 以贫困县的贫困村为帮扶主体和实施单元, 在公共基础设施、助学、医疗救助、劳动力转移、科技扶贫等领域开展具体的项目帮扶, 动员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根据能力特点和需求项目情况, 自主选择扶贫援助项目。“扶贫超市”的本质是实现贫困群众和帮扶方的精准对接, 实现爱心资源配置与社会扶贫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这种方式, 把贫困村、贫困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包装成扶贫项目, 一件一件将“项目上架”, 动员全社会力量与帮扶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有效破解精准扶贫难题。在大同市委提出“扶贫超市”的思路后, 市政协积极响应市委号召, 先后两次组织动员政协委员中的企业家按照自愿自发的原则, 积极参与“扶贫超市”公益性项目的认领, 市政协的倡议提到了积极响应。目前, 共有包括山西大美之声网络有限科技公司总经理吕志刚在内的29名企业家认领了阳高、广灵、灵丘3个县6个镇12个村的“扶贫超市”公益性项目34个, 资金总额189.2万元, 劳动力转移人数111人。

因此可以看出,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现阶段的扶贫攻坚战之中, 是现阶段山西省各级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只有通过发动广大人们群众, 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缓解并消除山西省地区贫困问题, 才是现阶段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针, 只有通过扶贫攻坚的“人民战争”才能最终实现山西省贫困地区最终脱贫致富, 走向小康社会, 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 也是现阶段我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贫富差距一直以来都是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因此通过精准扶贫, 科学制定扶贫标准、合理核查贫困人口、提高村民参与程度、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 必将继续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扶贫攻坚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扶贫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 因此要实现全国贫困人口的脱贫、实现小康社会, 就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通过对贫困人口的识别、管理、帮扶、考核、回访等多种有效措施, 确保在“十三五”中后期实现脱贫目标。本文通过对山西省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具体现状, 结合我国扶贫攻坚的相关思想和政策, 讨论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脱贫,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逸南, 汪恭礼.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局与路径选择——以安徽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 2016 (8) :33-39.

[2] 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 2016 (7) :6-7.

[3] 刘昱含, 宗传磊.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 2016 (14) :21.

[4] 汪恭礼.新常态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J].中国财政, 2015 (21) :60-61.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 2015.

[6] 张一鸣.精准扶贫为新时期中国扶贫格局带来新变化——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N].中国经济时报, 2014 (10) .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5篇

永济市果园主要分布在二级阶地、一级阶地、河漫滩、山地、丘陵等地形部位上, 苹果相对集中在二级阶地、丘陵上;杏主要分布在沿山一带的山地土壤上;梨、桃主要分布在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丘陵等地形部位上。成土母质主要有洪积 (山地) 、冲积 (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 、黄土质及黄土状 (丘陵) 等。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耕作方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 各区域的土壤类型及养分差异较大。丘陵果园土壤是壤土, 有着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和透气性, 有机质含量最高, 平均值为20.9g/kg, p H值8.54;二级阶地、一级阶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次于丘陵地, 分别为19.2g/kg, 17.58g/kg, p H值分别为8.55、8.27;山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6.9g/kg, p H值8.24;河滩地果园土壤有机质为13.87g/kg, p H值8.73, 土壤盐碱化严重。近年来, 永济市一直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类型, 以及不同果树对土壤的不同要求, 着重推行果园的各种土肥水先进管理种植技术, 比如注意苹果、梨等果树不适合在偏盐碱的土壤生长, 桃、杏等果树要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否则会导致果树生长发育不良, 产量下降, 品质不高, 难以产生果园的经济效益。

2 果园的土壤管理技术研究

2.1 果园覆草

有机物覆盖 (覆草) 可显著提高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 保肥、保墒, 抑制杂草, 减少管理用工等。春季覆草宜在土壤解冻后趁墒或灌溉后进行。覆盖物的种类很多, 如作物秸秆、杂草、糠壳和绿肥等, 可视当地具体情况选择。覆草前先追肥, 以氮肥为主, 然后浇水覆盖。覆盖物一般在树干50cm以外、树冠投影范围之内, 覆草厚度15~20cm, 以后每年覆盖10cm左右。覆草后适当拍压并压少量土, 不要全面压土。

2.2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法就是人工全园种草或果树行间带状种草, 所种的草是优良多年生牧草;全园或带状人工生草, 也可以是除去不适宜种类杂草的自然生草, 生草地不再有除刈割以外的耕作, 人工生草地由于草的种类是经过人工选择的, 它能控制不良杂草对果树和果园土壤的有害影响, 是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

2.3 深翻扩穴

就是在幼龄果树定植后的头几年, 结合深施有机肥, 自定植穴边缘开始, 每年或隔年按树冠大小逐渐向外深翻扩大栽植穴, 直到株行间的土壤全部深翻完毕为止。翻土时, 要从定植穴外缘向外翻起, 遇有树根时, 要先把树根下面的土壤挖空, 然后再从树根上面仔细翻土, 使树根生长部位的土壤落到下面挖空的地方。定植穴外的树根全部挖出后, 要把树根仔细翻卷在沟旁, 然后立即用土覆盖, 避免风吹日晒, 覆土后踏实土壤, 充分灌水, 以促进伤根恢复, 提高效果。

2.4 全园深翻

将果树栽植穴以外的土壤一次深翻完毕。这种方法一次需劳力较多, 但翻后便于平整土地, 有利于果园耕作。一般情况下, 幼龄果园根量较少, 一次深翻伤根不多, 对树体影响不大, 成年树根系已遍布全园, 以采用隔行深翻为宜。深翻要结合灌水, 也要注意排水。

2.5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使用农用塑料薄膜, 只覆盖树盘 (与树冠大小相同的地面部分) 。覆盖前最好先整出树盘, 浇一次水, 施用适量 (0.5~2kg碳酸氢铵或0.25~1kg尿素, 依树大小定) 化肥。然后将地膜盖上, 四周用土压实封严。覆盖后一般不再浇水, 也不再耕锄。1年之后, 当原有地膜老化破裂后, 可再覆一次地膜。膜下长出的草不必锄掉, 因又黄又嫩不结籽, 2年之后就不再长草了。

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地面蒸发和水分消耗, 膜下土壤湿润, 全年相对稳定;覆膜后, 冬季表层土壤不过冷, 很多情况下不结冻, 根系过冬安全, 早春地温上升快, 新根发生早, 有利于水分、养分及时吸收并供给地上部以供萌芽、开花、抽条、展叶之需;夏季膜下水蒸气凝聚, 形成类似反光膜, 反射强光, 土温也不高, 不致于抑制根系活动;这一切都为根系生长和吸收创造了同步的适宜条件, 避免了灌水造成的水气矛盾、早春灌水降低土温等副作用, 对根系的活动和根系对水分、养分的稳定吸收与供应是非常重要的。此外, 地膜覆盖节省了耕地、除草用工, 也减少了耕锄对土壤圈料结构的破坏;产投比值很大, 十分合算。

2.6 穴贮肥水

适用于缺水少肥的丘陵地及山地果园, 可节肥30%, 节水70%~90%。具体做法是在3月上、中旬于树冠投影外缘内侧均匀挖4~5个直径30~40cm、深40cm的土穴, 每穴中直立埋上1个浸过水或5%~10%尿素溶液的草把 (秸秆) , 草把直径20~30cm, 长30cm。草把上端低于地面10cm左右, 草把四周掺上部分有机肥和磷肥埋好, 每穴施过磷酸钙100~150g。穴上口盖1块地膜, 四周压实, 中间穿一个小孔。追肥时将溶化好的肥水顺穴中央的小孔灌入, 或将化肥放于穴中央, 用3~5kg水冲入。穴的有效期为2~3年, 地膜每年换1次。每穴施入50~100g复合肥料或尿素等。

3 果园的施肥技术研究

3.1 环状沟施肥

在树冠外围挖长1~1.5m、深0.6~0.8m、宽0.8m左右的环状沟, 肥料与表土混合后施在地下30cm深根系主要分布层, 施肥后立即覆土, 可以结合深翻施入。但挖沟时易切断水平根, 且施肥范围较小, 一般多用于石榴幼树, 有利于根群外引。

3.2 放射沟施肥

以树冠为中心, 向外挖3~6条内浅外深的放射沟, 长1.5m~2m, 宽0.5m, 将有机肥与土充分混合均匀后填平。这种方法较环状施肥伤根少, 但挖沟时也要避开大根, 可以隔年或隔次更换放射沟位置, 扩大施肥面, 促进根系吸收。

3.3 穴状施肥

在树冠外均匀挖20~30cm深的小坑, 将果树有机肥施入穴内, 然后覆盖。

3.4 根外施肥

又称叶面喷肥, 此法简单易行, 用肥量小, 发挥作用快, 喷后10~15d吸收明显, 25~30d则消失。根外追肥可改善根系营养状况,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吸收能力。但根外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 两者互为补充, 可发挥施肥的最大效果。根外追肥喷布的时间最好在夏季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以后, 要根据当时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条件进行, 既可喷大量元素, 也可喷微量元素。当微量元素缺乏症显现时, 要及时喷微肥。如缺铁可于生长季节多次喷布200~300倍硫酸亚铁或柠檬酸铁;缺锌可于发芽前喷布20~30倍硫酸锌;缺硼可在开花前、盛花期或落花后喷布200~300倍硼砂或硼酸, 均有很好效果。

3.5 穴贮肥水覆膜

宜在土层浅薄、缺水少肥的山地果园应用。早春在树冠垂直投影处, 沿主枝方位挖直径为50cm、深70cm的穴5~6个, 穴间距约80cm。将麦草或秸秆捆成直径40cm、长50cm的草把, 将草把竖于穴内, 再向穴内填入配好的营养土盖至草把顶部, 略低于地面。每穴顺草把灌水15kg左右, 水渗下后平整好树盘, 用每穴翻出的土在穴周围培一圆环状埂, 以利收蓄自然降水, 然后用地膜盖穴盘, 铺展, 压实边缘, 在地膜中央凹陷处捅一小孔, 再用瓦片或石块压盖, 以便以后追肥和灌水。

4 果园的灌溉排水管理技术

4.1 灌溉

4.1.1 自动灌溉。

在果树果枝等部位, 安置一些特制的“触角”, 以测试作物的细微变化。当作物不能从土壤中获取水分, 必须消耗本身果枝中水分时, 作物茎秆或果枝就会出现外形缩小的迹象, “触角”便能立即将其译成信号传给计算机, 计算机便启动灌溉装置, 进行灌溉。

4.1.2 地面浸润灌溉。

灌溉时, 土壤借助毛细管的吸力, 自动从设置的含水系统散发器中吸水。当含水量达到饱和度时, 含水系统散发器自动停止供水。由于系统含水散发器的流量仅为0.01g/s, 盐分无法以溶液状态存在, 使土壤的浸润区变为脱盐的淡水。因此, 采用这一系统可以用含盐水灌溉而不会破坏土壤。

4.2 排水

4.2.1 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是在地表间隔一定距离顺行挖一定深、宽的沟进行排水。由小区内行间集水沟、小区间支沟和果园干沟3个部分组成, 比降一般为0.1%~0.3%。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或盐碱地可采用深沟高畦的方法, 使集水沟与灌水沟的位置、方向一致。明沟排水广泛地应用于地面和地下排水。地面浅排水沟通常用来排除地面的灌溉贮水和雨水。这种排水沟排地下水的作用很小, 多单纯作为退水沟或排雨水的沟, 深层地下排水沟多用于排地下水并当作地面和地下排水系统的集水沟。

4.2.2 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多用于汇集和排出地下水。在特殊情况下, 也可用暗管排泄雨水或过多的地面灌溉贮水。暗管排水是在果园内安设地下管道, 一般由干管、支管和排水管组成。暗管埋设深度与间距, 根据土壤性质、降水量与排水量而定, 一般深度为地面下0.8~1.5m, 间距10~30m左右。在透水性强的沙质土果园中, 排水管可埋深些, 间距大些;豁重土壤透水性较差, 为了缩短地下水的渗透途径, 把排水管道设浅些, 间距小些。铺设的比降为0.3%~0.6%, 注意在排水干管的出口处设立保护设施, 保证排水畅通。一般果园多采用明沟除涝, 暗管排除土壤过多水分, 调节区域地下水位, 成为全面排水的发展体系。

结束语

据初步统计, 在2016年永济市的果园产量达到了5.66亿,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4%, 持续的产量增长也正是其不断进行果园土肥水管理和技术革新的完美体现。未来还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果园土肥水的相关技术管理, 为创作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努力。

摘要:山西省永济市位于黄河流域的黄金三角地带, 境内地势分明, 果园主要分布在二级阶地、一级阶地、河漫滩、山地、丘陵等地形部位上。不同地势的土壤有着不同特点和性质, 而作为果园能优良生长并产生丰厚经济效益的基础, 重视土壤的培育、肥料的投入、灌溉排水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就永济市的土壤现状, 对当地的果园土肥水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永济市,果园,土肥水管理

参考文献

[1] 黄显淦.果树营养、施肥及果园土壤管理和改良[J].果农之友, 2015 (5) :37-38.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范文第6篇

1.1缺少统筹规划。我国许多的矿产企业在进行地质勘察的时候,没有认真的规划公益性以及商业性的地质勘探工作。还有许多矿产企业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没有做好地质环境以及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也没有统筹性的规划中央以及地方的地质勘探工作,以至于在金属找矿的过程中,区域性的地质勘探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地质勘探工作需要提前10-15年规划。

1.2缺少遵循规律与合理布局。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其分布的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的丰富。但是在金属矿产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相关的金属找矿部门没有统筹规划地质勘察工作,不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而导致了地质勘察工作与地区人口分布、城市格局以及基础的设施建设不符合,从而打乱了地质勘察工作的进行,导致了资源分布的不规律。

1.3缺少对工作重点的突出和工作领域的扩宽。我国的金属矿产企业在金属找矿的过程中,没有对金属矿产所在地的资源环境、地质条件、工程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考虑。在金属找矿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忽略了主次要矛盾的地位,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工作领域缺乏广泛性。这些就造成了金属找矿的地质勘察工作不够精度、广度以及深度。因此,要以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将地质勘察工作的领域进行拓宽。

1.4地质勘察技术存在不足。现阶段,我国在金属找矿的过程中经常采用一种地物化的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在定位预测覆盖区以及老矿山的深部中经常用到这种地质勘察技术,并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促进地质勘察工作的创新,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尽管在地质勘察中的异常情况圈定中经常用到磁、重以及电法,但是其在圈定深度以及隐藏的异常体边界的准确度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种非常规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元素异常应用中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埋藏深度的勘查方面还有缺陷。现代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可准确圈定地质结构中的各种构造面,可是无法找准金属矿产的主要位置。虽然这些方法有些缺陷,但在确定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中还是常见的方法。

2对金属找矿过程中地质勘查工作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2.1综合应用现代技术。现阶段,我国有多种多样寻找金属矿产资源的方法。传统的金属找矿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金属的找矿方法应当从地表深入到内部,利用现代化的综合技术去对地质勘察技术进行思考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以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来对成矿规律以及地表到深部的情况进行了解把握。同时的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利用到金属找矿技术中去,提高金属找矿的精确度以及找矿效率。除此之外,为了获取更为准确详细的数据,需要用到各种精密的地球物理测量仪器,还要将各种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制作成图标为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2.2X射线荧光技术。X射线荧光技术能够更加快速、请便以及灵巧的获取矿产元素成分,这在地质勘察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利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起到找矿勘察的效果。X射线荧光技术是某些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可以在较短的间内发出比激发光波长更大的波长的荧光,这就别称为X特征射线,利用这种X射线能量的差异特性使用在找矿勘查工作中就能叫做荧光技术。实践证明,X荧光技术对勘查铜、铅、锌金属矿都是准确有效的技术方法,它不仅能准确的实现目前矿产资源的坐在位置,还能显示地下隐伏构造,并分清楚矿产资源之间的界限,对勘探矿层的厚度加以确定。尽管在利用X射线荧光技术过程中,金属矿产的平整度、均匀度以及颗粒大小、水分度等因素都会对X荧光分析技术分析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差异。但是这些都不会对X射线荧光技术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因此能够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2.3甚低频电磁法。甚低频电磁法通过Fraser滤波处理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通过地质勘探的控矿规律以及勘探矿体的赋存规律,来对掩盖区之内的异常地质以及矿区的分布进行准确高校的圈定,达到准确的获取矿区部位,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的目的。甚低频电磁法能够很好的显示出隐伏一半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并且具有准确、快速、方便的特点。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想要甚低频电磁法更好的发挥作用,关键是无论在任何地点,都需要能够接收到甚低频电法发射出来的电磁信号。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甚低频电磁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信号源的选择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电磁波的强度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甚低频电磁法的运用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

3结语

上一篇:实训中心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数学七年级上期中试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