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

2023-09-22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一、深度分销的起源

深度分销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根植于中国市场的产物。由于在当时中国流通业的不成熟,宝洁公司直接将销售经理们派往经销商办公室,去帮助经销商全面了解,接受和实践宝洁公司的营销思想、营销策略和方法。对参与的业务员及促销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以迅速提高中间商的营销能力。这种合作方式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效仿这种模式,于是最终形成了深度分销的理论(潮道馨,2011)。

二、深度分销概念界定

文泉杰和邓红梅(2004)他们认为深度分销是企业为了掌握并控制销售网络和卖场资源,实施到位和高效的客户管理而借助通路力量直接向终端卖场铺货的一种销售模式。两人强调了深度分销行为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及效率从而改变了对通路的利用方式。

闫治民(2005)提出深度分销是消减原本的多层渠道模式,赋予中间商更多的分销权力,并且建设企业的自有渠道,提高了渠道忠诚度,并且扩大了终端市场的覆盖面和占有量,从而提高顾客购买机率。他的观点更强调深度分销中企业侧重于对渠道层次的削减以及增加企业自身对渠道的控制力。而程绍珊(2006)提出“深度分销”是指生产企业绕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等中间环节,由厂家自己组建销售队伍与网络分销产品,直接面向终端“精耕细作”。同样说明了深度分销是企业绕多中间环节减少了层次以达到直接面向终端提升管控力以提高效率的行为。不同的是程绍珊进一步指出了深度分销将会面对终端展开“精耕细作”。与其他人对深度分销的观点不同的是谭长春(2006),他提出的概念指出深度分销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深度分销是一种细化管理的思想,是一种将管理加业务的综合体,让业务管理层与中层经理找到了一个将业务和管理契合到一起的目前最有效的武器。它不只是针对市场,更针对企业内部管理,深度分销是内外兼修的营销模式,是企业的重要营销战略。

三、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深度分销有利于新兴企业迅速提高市场份额,能使产品的品牌升华,使企业的形象和企业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使经销商更加愿意与企业长久合作。但是随着企业深度分销的运行,该模式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厂商矛盾突出,而在这一矛盾关系中潘文富(2011)认为厂商矛盾,责任更多在厂家这一边。厂家在协助经销商建立深度分销体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当地渠道和终端网络的掌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经销商架空。过去十年来一直是厂家在主导深度分销,甚至是直营。厂家扛了所有的市场压力,经销商反而转变成配送商,成了市场的配角。(陈思廷,2019)与此同时,吴世昌(2007)指出了经销商的问题。经销商仗着自己在当地有网络客情,在一个新品牌进入市场时,往往把厂家进场费提高。这样做无疑是加大了厂家的费用成本。吴世昌(2007)认为:经销商作为产品到终端的承上启下环节,理应和厂家一起承担市场压力,一旦经销商与厂家不能一条心,不能协同作战,无法配合厂家实现市场目标,那么这个品牌在挑战行业领先者的过程中将会不堪一击。深度分销的方式使经销商注意返利,厂家注重出货,产销的分离,使得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不利于厂商一体化。(赵晓萌,2015)

其次,单人产出不足以支撑单人成本。深度分销的过程中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方刚(2017)表示深度分销体系是建立在前人粗放布局、跑马圈地的基础之上。这说明了深度分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史贤龙(2013)认为深度分销是“水平增量”的主要驱动力,主要因为中国过去30年的人口红利,企业只要大胆或超前投资人员,往往就能获得较大的增量。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趋于消失、销售区域的扩大、销售人员的增多、渠道下沉与扁平化等水平增长潜力钝化,深度分销的人海战术则变成了吞噬销售利润的黑洞(史贤龙,2013)。另外潘文富(2011)指出经销商看到厂家人员配置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这个品牌“撒手不管”,从而导致企业的人员负担加重,本来可以利用的经销商资源就浪费了。市场一旦成熟,又会有很多问题:市场疲软,价格混乱,产品老化速度加快,企业被迫加快推陈出新的速度,导致后期业绩乏力。(方刚,2017)

四、互联网时代下对深度分销的展望

当今时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关于深度分销未来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争论,总体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深度分销已经过时,是历史的产物。它的重要价值已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逐步消失。另一派则认为深度分销,深度分销本身是个开放系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非常有效,它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本文将主要围绕第二种进行文献梳理,以便于对深度分销未来的发展进行进一步地探索。

(一)深度分销将走向精细化

黄润霖(2015)认为深度分销要改变之前粗放式的消灭空白市场,变为精准营销,精准服务需要的地区。而学者方刚(2017)则提出了鸡蛋结构的理论,他认为深度分销最适合的土壤是在蛋清市场,即那些具有容量市场并且竞争优势已经初步凸显,需要快速突破的地区进行。此外,深度分销需要由一个中心化变为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个性消费等(黄润霖,2015)。而这就需要减少深度分销的渠道层次,确保参与渠道业务人员管理、网络开发、终端维护等工作的执行,构建对渠道的超强把控力(范云峰,2015)。

(二)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深度分销

在互联网时代,深度分销要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方刚,2016)。要做到这点就应利用互联网工具来推动深度分销的改革。应该将线下工作与线上管理系统相结合,利用互联网进行顶层设计与开发,利用新工具的先进性改变深度分销的原有积弊,更好地解放业务人员,经销商,终端商等,提供更好的方法去实现业绩而不是束缚、管控工作人员(谭长春,2016)。而刘春雄(2019)则提出深度分销的数字化应该以大数据为基础,提升运营效率,以此实现精准分销,精准化打击。

(三)由b端深度分销变为c端深度分销

陈思廷(2019)认为深度分销仍然有效只是管理不当,放弃深度分销就是放弃终端,互联网时代,线下终端仍然很重要,而分销应该作为基本动作。现在要做C2B,C端带动B端。而C端深度分销的主体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传媒引爆,二是动销。C端深度分销的动销,本质上是“为终端创造增量”,实际上是为终端引流。而且同时放弃铺货不再讲铺货率,而是精准铺货。做好C端的工作,包含了并提升了B端的工作(刘春雄,2018)。要深度连接B端和C端,让渠道终端变成“连接消费者的流量入口”(崔德乾,2019)。陈思廷(2019)提出不是靠分销打穿市场,而是靠新工具打透C端。分销要做,但渠道的主体工作,已经从B端延伸到C端了。针对C端做推广,才是替代深度分销的工作。

(四)深度分销变为深度分销

丁丁(2019)认为深度分销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一些初创企业,在他们从0到1的过程中,他们想作深度分销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先做深度分销,从分销开始,最终到达深度分销。这是新时代打造信任链的营销体系的一个底层逻辑。深度分销强调信任链,通过信任链驱动推荐链拉动销售,粉丝是支持者,支持不一定要用钱,支持是信任链的背书,所以有时候粉丝是最高效的,因为他把他的高信任的社交圈全都放进来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比我们做B端,通过B端再往前推动可能更快更高效。而施炜(2019)则认为深度分销要深度沟通以不断保持温度以及用户黏性,实际效率很低。应先进行深度分销后期再以深度分销进行推进。“货—场—人”然后才是“人—货—场”,最后把货人相连,场也可以虚拟化了。总之,深度分销在互联网时代的进化,解决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零售问题,怎么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的问题。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宝洁最先运用了深度分销后,深度分销理念迅速兴起,在中国的渠道市场开发中具有相当地位。本文阐述了我国深度分销理论的起源、对深度分销理论的不同概念界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及互联网时代冲击下的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深度分销,互联网时代,渠道,营销

参考文献

[1] 潮道馨.深度分销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05-106.

[2] 潘文富.厂家深度分销受阻的原因分析[J].现代家电,2011(33):49.

[3] 陈思廷.轻易放弃深度分销,才是你跳过最大的坑[J].营销界,2019(27):83-85.

[4] 吴世昌.吃了深度分销的苦[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7(11):36-37.

[5] 方刚.方刚谈市场连载19:深度分销VS大客户:在极端中走向灾难[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7(21):10-12.

[6] 赵晓萌.传统营销方法失效[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5(09):33-35.

[7] 方刚.方刚谈市场连载18:深度分销变形记[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7(19):2-3.

[8] 史贤龙.超越深度分销模式[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3(02):27.

[9] 谭长春.第二篇深度分销需要新方式新工具[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6(12):55-56.

[10] 黄润霖.从深度分销到深度协销[N].华夏酒报,2015-10-13(C48).

[11] 方刚.深度分销的死亡真相[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7(15):2-5.

[12] 方刚.第一篇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分销变形方向[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6(12):53-55.

[13] 刘春雄.2019开年营销布局[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9(02):52-59.

[14] 刘春雄.深度分销送别B端,迎来C端[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8(22):73-74.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时间即生命》翻译研究

3、功能对等理论下济南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探究

4、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哈利波特中魔幻非现实元素的翻译

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美剧字幕翻译研究

6、功能对等理论下《白蛇:缘起》字幕翻译赏析

7、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跨境电商英语翻译

8、功能对等理论视阙下“一带一路”翻译评析

9、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讨汽车品牌的翻译

10、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探讨

11、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2、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

1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14、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公共标识语的规范翻译

15、功能对等理论下习语的英汉翻译

16、功能对等理论下公示语翻译研究

17、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汉蒙新闻翻译研究

1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文本的翻译

19、功能对等理论下委婉语的翻译

20、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探讨

21、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艺术高校网站翻译

2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我国法律模糊语翻译研究

2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广告翻译

24、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英语法律文本翻译研究

25、学术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

26、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子商务术语的翻译

2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28、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

29、功能对等理论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30、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价值和局限

31、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谈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

3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景区公共标识翻译

3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34、英语习语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价值

35、从功能对等理论探析许译《西厢记》中的数字翻译

36、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37、试析功能对等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39、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跨境电商合同翻译

40、功能对等理论下对《返老还童》字幕翻译的对比研究

41、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文电影名的翻译探讨

42、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科技文本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43、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

44、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研究

45、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46、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的英语字幕翻译分析

47、浅析功能对等理论下定语从句的翻译

4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研究

49、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香水品牌的翻译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在信息检索领域, 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领域, 一些采用集中式信息方式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当负载增大时, 用户的查询请求往往难以得到及时响应。为此, 采用分布式信息方式构建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 由于信息资源建设任务的庞大和繁重很多检索系统只能独立完成某领域或某方面的资源建设工作, 但用户却往往需要全面的资源服务。而分布式检索系统可以提供一种整合不同信息资源, 提供集成信息服务的可能, 即在信息资源分散建设的环境下, 提供集成的、全面的信息服务。

1.1 分布式计算

所谓分布式计算就是两个或多个软件互相共享信息, 这些软件既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 也可以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多台计算机上运行。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 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 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分布式计算比其它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稀有资源可以共享。 (2) 通过分布式计算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平衡计算负载。 (3) 可以把程序放在最适合运行它的计算机上。

其中, 共享稀有资源和平衡负载是分布式计算的核心思想之一。

1.2 分布式检索

利用分布式计算进行信息检索称为分布式检索[2]。与并行检索相比, 分布式检索的主要特点是: (1) 分布式检索通常处理的是地理位置分散的异构数据, 不同地理位置计算机系统间通讯的开销比较大, 因此分布式检索中应该尽量避免不同地理位置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讯操作。就通讯本身而言, 由于不同系统的异构性, 分布式检索系统中通常采用TCP/IP协议来实现通讯而并行检索中处理器之间的通讯可以通过共享内存来实现。 (2) 分布式检索的数据规模相对较大, 每个节点的处理能力又不尽相同。因此, 分布式检索通常只选择某些数据子集进行检索, 而不像并行检索那样, 需要返回每个数据子集的结果。 (3) 分布式检索的对象的异构性使得统一描述和访问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3]。

2 分布式检索系统结构

分布式的总体结构为如何并行的定义和解决问题, 提供极大的灵活性。检索系统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的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多任务处理的使用。分布式系统里的每个处理器都彼此分开了, 每个处理器上运行独立的搜索引擎系统。搜索引擎对单个的查询不进行合作, 但是他们可以共同拥有代码库和数据。对搜索引擎的查询请求是由检索代理来管理, 它接受终端用户的查询要求, 并将其分发给所有可利用的搜索引擎。

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在系统的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信息搜索的速度、信息服务的质量, 以及系统的管理、维护、更新等因素, 采取了有选择的协作机制, 并且利用用户的反馈调整系统的运行。当系统获得用户的查询请求后, 先查询本地信息库并返回结果, 如果用户要求更多的信息, 系统就会根据用户对已有信息的满意程度选择下一个查询对象, 可能是本地信息库, 也可能是远程搜索引擎[5]。

3 分布式检索系统的实现框架

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实现需要以一个软件结构框架为基础[6]。目前, 有多个标准和产品支持这样的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这些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基于Z 3 9.5 0的体系结构

基于Z39.50协议的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的核心有两个部分: (1) 索引数据库:用来存放网上资源索引的数据库, 它具备Z3950协议访问接口。 (2) 用户访问接口:通过Z39.50网关把信息提供给用户的接口。

该体系结构的分布式检索系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工作:用户的查询请求由浏览器通过HTTP请求发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通过HTTP_Z39.50协议转换网关把HTTP请求转换为Z39.50请求, 发给本域的Z39.50服务器, 进而访问索引库得到查询结果。如果在本域的Z39.50服务器找不到所需信息或者用户在最初的查询请求中就指定了查询其他域, HTTP_Z39.50协议转换网关会把39.50请求发给其他域的Z39.50服务器, 并负责收集所有Z39.50服务器返回的查询结果, 整合后统一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用户浏览器。

3.2 基于Java/CORBA的架构

Ja va/C ORB A的架构是组件技术的一种类型。组件技术是面向对象技术的最新发展, 它具有开放性、集成性、灵活性、模块性、可管理性、安全性、透明性等特点。组件技术为分布式异构环境中的多组织域信息处理服务之间的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实现分布式系统中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组件、组装框架、数据表达规范、数据传输协议及服务器定位等关键技术。分布式对象是组件技术核心。

摘要:分布式检索是目前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重要技术和方式。分布式检索具有有效性、高性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因而是数字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的核心技术。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信息检索的特点、分布式检索系统结构和分布式检索系统的实现框架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分布式检索,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分布式计算

参考文献

[1] 姚树宇, 赵少东.一种使用分布式技术的搜索引擎[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1 (1) :127~129.

[2] 耿骞, 刘畅.分布式检索系统及其体系结构[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 2:69.

[3]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cluster/cluster_system/base/part2/index2.html.

[4] David Hawking, Nick Craswell, VeryLarge Scale Retrieval and Web Search.CSIRO, GPO Box 664.Canberra ACT, Australia.May, 2004.

[5] 周斌, 刘波, 杨岳湘.Z39.50.协议的原理及其在分布式检索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 2002, 28 (9) :5~7.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一、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它是指企业或组织在整体、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和管理艺术。为了更好地把握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必须首先梳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把握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规律。战略规划是在对未来发展思维、科学论证和路径选择进行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组织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的组织, 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论证为基础。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广义上来说是管理领域的“战略规划”与图书馆管理的具体领域产品相结合。图书馆战略首先是对未来行动的指导它是一种长时间的行为模式的组织定位, 战略规划一种非竞争, 甚至超越竞争的战略, 图书馆战略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战略方向, 并不是具体的战略行动。

出版社的战略规划往往由企业的上层的管理决策者主导, 战略部门进行战略规划, 每个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参与完成战略规划的一种系统的战略方针。从我国出版社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大部分的国内的出版社的战略规划都没有直接负责任的相关部门, 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十分缺少。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确保战略规划的质量和, 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战略规划, 目前出版社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的战略规划目前比较少见, 因为图书馆在社会公共工作的面前, 一直是处于一个公益性, 公共性的服务场所, 服务大家阅读, 图书馆受国家上级的财政拨款, 行政主管部门在每年世界读书日前按惯例发布阅读推广活动一些规定, 督促和指导。而出版社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 其次服务于全民阅读的一个机构, 出版界的儿童阅读推广多与经济效益相关联, 表现为重利益轻公益, 因此, 如何能够把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 又能让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取得良好的成效, 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科学的、有效的战略规划十分必要。

二、分级阅读理论

分级阅读的概念来源于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进行科学分析, 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以及儿童阅读方法的养成, 在不同的时期是完全不同的。分级阅读是,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儿童心理, 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 提供有效的科学阅读方案, 为每个不同年龄层的儿童, 提供适龄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料, 保证提供的阅读书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级阅读这一理念发起于发达的西方国家, 我国近十年开始兴起。

分级的种类包括:一、A-Z分级法, 主要是儿童图书按照字母A-Z难度的递增。二、蓝思的分级法, 主要是是衡量儿童的阅读水平, 并标识儿童出版物难易程度。蓝思有一套阅读水准测评系统, 包括词汇、阅读理解、熟练程度及写作几个部分的测评。三、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 简称DRA。这个分级法, 主要测试与学生年级水平的成绩相关联, 比如二年级开始DRA成绩应为20, 中间24, 到二年级结束为28。很多网站与出版社提供分级标准的对照表, 以便于读者正确使用图书分级目录, 从而更好的选择合适不同儿童的书籍。

分级阅读逐渐进入我国出版界和图书馆科研探索,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多个出版机构联合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桥梁书”、“阶梯阅读”等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比如对于0-3岁的学龄前的小孩, 可以举办一些激发阅读兴趣的活动, 让他们对阅读产生热枕, 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对学龄的儿童, 可多举办一些可以引导儿童阅读方法, 提供因材施教读物的阅读推广活动, 以提高学龄儿童的阅读能力。

三、儿童心理理论

儿童心理学一般是从出生到青年的个体的发生和发展。在西方文学中, 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和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有新生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 这是儿童心理的大部分工作系统有系统的心理过程, 如感知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最近的研究表明, 儿童时期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掘儿童的学习潜能,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有利的发展。应该鼓励家长和老师选择孩子最好的时间教育使孩子容易获得知识技能、智力和个性。因此, 儿童发展提出了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儿童在这段关键时间里接受正确的教育, 你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书馆和出版社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 应向儿童提供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 并在阅读活动中应注意不同儿童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 在阅读活动中可以针对性采取不一样的阅读引导, 包括阅读活动中提供给不同儿童的读物, 注重因材施教, 在阅读推广活动中, 我们应该采取小组讨论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为孩子们创造机会, 独立探索, 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给孩子的知识, 引起孩子们对阅读排斥性情绪。

参考文献

[1] 任晴.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分级阅读的实施设想[J].图书馆建设, 2013 (4) .

[2] 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

[3] 夏代英.如何选择适宜的早期阅读材料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现代阅读, 2013.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一、犯罪构成要件两种学说的逻辑分析

四要件, 实际上是以入罪为目的, 从事实角度对行为本身的一种分析: 行为出于什么心理才能入罪? 由谁实施才能入罪? 如何行为才能入罪? 行为后果侵犯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才能入罪?

而三阶层, 则是站在法律最初道德评价的起点上, 以立法者, 毋宁说行为规制者的视角对于行为的一种局域划分;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做出的, 法理上的评价。笔者认为, 其中的该当性实际上是早期构成要件理论的一个缩影, 不然会很难解释所谓的“具备构成要件”作为“构成要件”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的逻辑事实。对此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构成要件理论建立初期, 没有有责性没有违法性, 只有人们把犯罪量化为构成要件的一种显意识, 而正是这样的显意识催发了后来构成要件理论的繁荣发展。

其实, 更深层次地挖掘犯罪构成体系理论的本质, 不过是人们为认定某种行为事实是否侵害某种社会关系到可称之为犯罪行为的地步, 而将这样的认定标签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样的认定作为一种人类思维化过程去理解, 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三阶层论与四要件论时常又互相融通了。比如, 在四要件论中的犯罪客体, 实际上是作为三阶层的一种基础性的法益理论存在着 (1) ( 当然二者是有出发点上的差异的, 但这里且从其共性角度来看) ; 而作为三阶层论中的违法性、有责性, 又是对四要件里每个要件怎样才算“该当”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不同学说的文化背景分析

为何对于犯罪构成这样一个逻辑性的问题, 学术纷争如此之大? 笔者认为这与不同地域下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国自古就重人治轻法治; 今天, 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在大踏步地迈进, 但国民的法律意识还较为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 犯罪要件以行为本身来分析来逻辑, 比以行为构成为基石然后再对其从法律意义上去逻辑从而做出价值评价, 要简单的多。这样的简单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民法治观念的素养要求要低得多。试想, 如果对一个人犯罪, 我们可以从他自己如何行为本身, 与他的行为如何为社会所评价两个方面, 为他做出阐释———我们会选择以哪种思路为主线? 对于尚法守法, 法治思维较强的受体, 我们从法律评价角度阐释会对其思想认识产生更深刻的触动; 但如果对于一个并没有养成法治思维的人而言, 或许针对与其行为相关的主要要件, 为他一一分析, 会更有说服力。此原理对于社群而言同样适用。二是从法学研究本身的角度来说, 如此实在是对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简化, 实质上也是对于此类研究延展性的一种限制。

三、对于我国的出罪机能的反思

出罪机能问题, 是很多学者诟病中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主要原因。事实上, 我们的国家在实践中真的没有出罪机能吗? 《刑法》中的“但书”, 司法实践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2) , 无一不是我国刑法的出罪过程, 那么为什么这些出罪过程不能被逻辑到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 我们用数学模型来做一个解释: 对于四要件论, 它是一种单纯的并集结构, 其并未考虑出罪过程而只是一种事实分析。而德日“三阶层论”的逻辑结构则是三层内容层层包含的关系: 经过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依次遴选, 最终同具三性的即为犯罪行为。

显然, “三阶层论”不是并集结构, 而是三个层次的母集与子集关系, 是评价过程。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学者们所述的三阶层论“递进式”、“立体型” (3) 的真正含义: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上下无底左右无边的滤网结构, 目前该当这一层滤网滤出的并不能称之为出罪的阻却事由, 而只是像四要件说一样最简单、最基础地对于罪或非罪进行区分的一个入罪过程; 然而, 随后的两层滤网, 就分别过滤出了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 完成了两次出罪过程。

学术发展永无止境, 我们不知道未来还将会有怎样的理论为三阶层论加宽或加多滤网, 但这种学术上的延展性告诉我们, 在设立类似于“犯罪构成要件”这样的理论体系时, 逻辑上的合理性十分重要, 它必将对学术发展、司法实践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就出入罪视角来说, 四要件说的逻辑结构本身便决定了其不可能存在出罪机能, 而改进之路, 一是摒旧从新, 二是兼收并蓄。基于我国目前的法学研究, 恐怕后者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摘要:犯罪构成要件, 在刑法中指的是判断成立犯罪行为的要素之集合;而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自形成之日起便开始了百家争鸣。本文中, 笔者从逻辑角度分析“四要件说”“三阶层论”之实质性异同, 以此为视角进行反思, 解释“四要件说”犯罪构成中的出罪机能缺失问题。

关键词:犯罪构成,域外考察,出罪机能

注释

1 杨兴培.中国刑法学对域外犯罪构成的借鉴与发展选择[J].法学论坛, 2009 (1) :36-38.

2 姚兵.论社会危害性评价的出罪功能[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0 (5) :5.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6篇

征信是指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向在经济活动中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用信息,帮助市场主体判断控制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根据征信机构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主体、信息处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所有权或经营者性质等不同属性,征信可以有多种分类。按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主体的不同,征信可以分为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按照业务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信用等级、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按从事业务的机构所有权或经营者性质的不同,征信可以分为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

简单来说,征信就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您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您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您的信用报告的一种活动。征信记录了您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您未来的经济活动。例如,当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征信机构提供的您的信用报告,更好地了解您过去的信用状况,银行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作出是否与您进行交易的决定,这样就方便了您的经济活动。经济和社会越发展,征信与个人的关系就越密切。 2. 为什么要征信?

过去,个人经济活动范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自相互间的直接了解和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现在不同了,人口流动性增强,个人活动的地域范围扩大,除了与自己熟悉、了解自己的人接触外,还要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可能来自另一个省份,甚至另一个国家。如果依然依靠传统方式来相互了解,将会非常的费时费力,结果可能是达不成交易、或影响自己的发展,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比如您向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而这家银行中没有一个人认识您、了解您,您得花很大力气向银行证明您能按时还款,银行也要花很大力气去调查您是否有能力还款。对于一笔上千万元的贷款,银行这样做可能还划算,但对于一笔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的贷款,银行这样做可能就不是很划算了。

人类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从一个人的过去,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征信,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由专业化的机构客观地记录您过去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互不了解的问题,减少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人们的经济金融活动。对大多数人而言,信守承诺是个基本的准则,所以征信的过程,还是为他积累个人信誉财富的过程,而这样一笔财富,将会为他带来更多的收获财富的机会。

所以说,征信是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方便您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事经济金融交易,它在帮助每个人积累信用财富的同时,也激励每个人养成守信履约的行为习惯,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3. 征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征信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是防范信用风险。征信降低了交易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交易风险,从而起到风险判断和揭示的作用;二是扩大信用交易。征信解决了制约信用交易的瓶颈问题,促成信用交易的达成,促进金融信用产品和商业信用产品的创新,有效扩大信用交易的范围和方式,带动信用经济规模的扩张;三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降低了交易中的信息收集成本,缩短了交易时间,拓宽了交易空间,提高了经济主体的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征信业有助于遏制不良信用行为的发生,使守信者利益得到更大的保障,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

4. 征信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征信体系是指采集、加工、分析和对外提供社会主体信用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与措施的总称,包括征信制度、信息采集、征信机构和信息市场、征信产品与服务、征信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制度与安排,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是指为促进社会各方信用承诺而进行的一系列安排的总称,包括制度安排,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披露机制,采集和发布信用信息的机构和市场安排,监管体制、宣传教育安排等各个方面或各个小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披露、传播、预警等功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社会信用体系是目的,征信体系是手段。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产品,使金融交易中的授信方或金融产品购买方能够了解信用申请人或产品出售方的资信状况,从而防范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准确识别企业、个人身份,保存其信用记录,有助于形成促使企业、个人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约束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更广泛,除征信体系建设外,其他部门如质检、税务等对本行业内部的市场行为进行惩戒和表彰奖励等都属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内容。 5. 征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征信的基础是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信用状况的记录,是交易主体了解利益相关方信用状况以及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基础。信用信息包括金融信用信息、商业信用信息和社会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主体从金融机构获取的授信及履约等信息,如贷款或信用卡额度和偿还记录、投保和理赔记录、证券买卖交易记录等;商用信用信息是信息主体与商业交易对手之间发生的信息,如商业授信额度和期限、商业合同履约信息等;社会信用信息主要是信息主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所发生的信息,如政府机构的行政处罚记录、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信息、公用事业单位记录的缴费信息以及信息主体的社会交往信息、行为偏好信息等。

第二,征信的主体是专业化的信息用信息服务机构,即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是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它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客户的需求,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征信产品。征信机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信用信息的提供者。信息提供者处于商业目的、协议约定或法律义务而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征信机构从信息提供者处获得的信用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对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描述和评估就越准确。

第四,征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信用交易活动的各方主体,即信息的使用者。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不是“自采自用”,而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采集信息的范围、方式以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商各有侧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引导征信机构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五,征信主要用于信用的目的。用于交易主体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供交易主体决策参考,是交易主体选择交易对手的依据之一,不替代决策本身。一般不用于其他目的,如处置经济纠纷、侦查刑事犯罪等,更不得用于刺探隐私及从事间谍活动等非法活动。

上一篇:端午节的意义范文下一篇:台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