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

2023-10-04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教学

《中國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要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纲”和“要”,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走向,深刻认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原因和历史必然性。《纲要》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浩大的历史场面的叙述,每个章节都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要通过历史的讲述总结出政治结论和政治逻辑。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历史事件离不开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参与,重要的历史人物的鲜明性格、经历、贡献、逸闻趣事都能够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很大,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探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如何巧妙的讲好历史人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巧妙讲好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程趣味性

《纲要》课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果就会自然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按照教材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机械的讲课,不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同学会认为中学已经学过了,重复学习的感受是枯燥,乏味。但是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若巧妙的穿插讲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细节,以人物带动历史事件和场景,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却十分愿意听,并且顿时神采飞扬,全神贯注,抬头率很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历史人物特别感兴趣。在《纲要》的第一次课程中,一定要巧妙的安排时间讲一到两个相关的历史人物,要讲出不为学生所知的细节,所讲的情节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能提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海无涯,感受到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因而暗自下决心以谦虚的态度学习这门课程,这便开了一个好头。要告诉学生历史是人创造的,所有的历史事件和重大理论都离不开人,离开讲人的历史事件是枯燥的,理论也是干巴巴的。只有了解了历史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人物,让学生带着对历史人物的浓厚感情、敬仰心情和好奇心去了解与他们有关的历史事件、重大理论、著名作品,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纲要》课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和波澜壮阔,从而上升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上编综述中巧妙讲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巧妙讲光绪皇帝之死之谜,从而映射出清末的政治的黑暗。巧妙讲哥伦布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计划到中国圆发财梦的故事,从而反映出古代中国的辉煌。通过讲马格尔尼访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乾隆皇帝的自大自负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不但引起学生们听课的注意力,而且还奠定了课堂趣味的基调。由此将历史人物穿插到纲要授课过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人物的讲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纲要》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前因后果,增加教学内容关联性

由于课本篇幅和字数的限制,课本中主要概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连接性介绍不是十分详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近现代史纲要过程中产生迷惑,尤其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章节之间和很多知识点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对许多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十分了解。更由于教材中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面面俱到的讲这些知识点,只能做到蜻蜓点水、撒胡椒面,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甚至容易模糊和混淆。如果老师能够巧妙适当的穿插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带动其它知识点,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讲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课本上的顺序是起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这些学生在中学都已经了解了,如果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换一种方式,从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讲起,可以连续设问:洪秀全是哪里人?洪秀全是广东人为什么到广西发动起义?起义为什么选择在金田村?以历史人物开头,一连串的设问,已经高度的吸引学生了。老师这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继续给学生制造“悬念”。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可以巧妙的点评,然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有条有理的、客观生动的向学生展开讲解,一一回答设问,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拜上帝教、广东人到广西领导农民战争,这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通过洪秀全这一历史人物的介绍,提起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再比如,讲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向学生介绍梁启超这一历史人物的经历和贡献时,顺便介绍梁启超与蔡锷的师生关系以及与护国战争关系,介绍梁启超与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关系,介绍梁启超在晚年的医疗事故中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既增加了教学感染力,也为后面的章节教学打下埋伏。学生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衔接历史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党成立以来教育青年的一个永恒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纲要》教学中巧妙的对大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之一。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爱国事例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典型案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爱国志士的历史故事震撼人心,如果能巧妙恰当的展现给学生,能够深深的打动学生,使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对他们产生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如辛亥革命一章中,邹容、陈天华、秋瑾,林觉民这几个人物的爱国壮举必须给学生介绍,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革命人物的爱国精神,体会到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艰辛和血的代价。再如在讲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可以通过口述、观看小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介绍被反动军阀和国民党杀害的许多优秀党员,他们面对军阀和国民党的屠刀,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李大钊面对绞刑架说“我先来”,方志敏在狱中受尽折磨却胸怀祖国和人民,写下《可爱的中国》和《清平》。还有蔡和森、夏明翰、陈延年、陈乔年、章太炎、周文雍和陈铁军等等,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在讲课中不具体巧妙讲述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只淡淡的提一下大革命失败后牺牲了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学生产生不了共鸣,也感受不到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中,有无数的抗战英雄,应当选择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吉鸿昌、狼牙山五壮士等的英雄事迹呈现给学生。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解放战争的章节中,有无数为了新中国的道路而牺牲的英雄。因此,通过对不同章节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的宣讲,可以大大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从而产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四)有利于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只讲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生平经历等,对学生而言,只是增加了其历史知识,并不能对其人格魅力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真正培养学生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优秀和健全的人格,应从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入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精神所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磨炼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如梁启超晚年面对医院错误的切除自己一个肾脏的医疗事故,坚决维护医院的利益,不让子女和医院打官司,消除国人对西医的顾虑,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周恩来在我国外交工作上的机智、勇敢、人格魅力,以及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永远是“人民的好总理”。还有雷锋、王进喜、钱学森等等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以及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深深的影响着学生,鼓舞着学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中体会到真善美,体会到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巧妙设计历史人物的教学内容

(一)历史人物专题的设计

中国近现代史将近170年的历史,产生了众多不同的历史人物。从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张学良,到刘少奇、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等等,都在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巧妙的讲好这些历史人物,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要通过对教材大纲的阅读以及查阅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和组织几个专题去讲。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了如下几个历史专题去讲解。比如,林则徐与鸦片战争,魏源与海国图志,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与戊戌变法,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蒋介石与国民党,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刘少奇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与中国革命,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等专题,并根据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历史人物介绍的设计

要讲好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在课前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所选的历史人物的材料、史实是客观的,正确的,不是主观的,信手拈来的。其次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的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影响,并能进行客观評价。三是后人对该人物的评价。四是教师自己对该人物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的科学的去介绍不同角色的历史人物,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求全责备。“如果我们凡事都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古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说轻了是对古人的苛责与不敬,说重了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和庸俗化。”[1]比如,在评价盖棺不能定论的李鸿章时,一定要客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进行评价。首先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他组建的北洋水师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亚洲第一。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由于指挥的失误导致战争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来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落下了卖国贼的骂名。对于李鸿章既不能说他是卖国贼,也不能过分的给他歌功颂德。借用梁启超先生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2]“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语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2]所以,李鸿章就是风雨飘摇之中晚清帝国的“裱糊匠”,大清帝国这所破烂的房子,哪里漏雨,李鸿章就去裱糊哪里。

(三)历史人物典型性设计

在《纲要》教学中,会涉及到不畏牺牲的英雄、让人痛恨的卖国贼、学识渊博的大才子等不同角色的历史人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能主观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片面而谈,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来讲,做到详略得当,以突出想要为学生表达的历史人物的精神。例如,讲第四章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节的时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人物很多,有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等等,不可能一一介绍给学生,这时候就应当坚持典型性的原则,选择讲陈独秀和蔡元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人,虽然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在大革命中犯了右倾主义的错误,但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很大。著名党史专家廖盖隆指出:“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我们应当宣传陈独秀的历史功绩,确认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纪念他。”[3]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讲陈独秀的坎坷生平(观看《百年中国》视频,只有5分钟),讲他如何创办《新青年》,讲他和李大钊建党的故事,讲他的性格,讲他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故事,讲他的学术成就,讲大革命中他的错误,讲大革命失败后他失去两个儿子事实,讲他客死他乡,然后客观评价陈独秀。这样历史人物陈独秀就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认识。再讲蔡元培。主要讲蔡元培在短短的时间把北京大学由一个封建衙门式的学校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大学,他的兼容并包主义的大学理念,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云集了大批知名的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视频、图片、口述的形式讲好这两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好后面的相关内容铺好了路。

(四)历史人物的生动性设计

在《纲要》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历史事件很模糊,他们很难真切体会历史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很难产生独到的见解,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人物时,要注重以生动性为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图像、与历史人物相关历史事件,展现历史人物不同时期的插图和影像资料,尽量生动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历史人物的外貌、体型、衣冠,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直观印象。在教学中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中在头脑勾画出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形象,从而产生深刻人物印象。如在介绍谭嗣同的时候,可以设计向学生讲述鲜为人知的谭嗣同的“剑胆琴心”的雅号。谭嗣同最敬佩的人是文天祥,一生从里到外都效仿文天祥。他经常外穿月白色长衫,佩戴一把文天祥式的剑,浓眉俊目,一身凛然正气。他是变法派中的激进派,不怕流血牺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剑和琴伴随着他的苍茫岁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座右铭,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谭嗣同的形象就会印在学生脑海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失败后他不愿逃生苟且于世,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壮举。在教学过程,教师栩栩如生的刻画历史人物形象,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讲好历史人物关键在教师

(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讲好近现代史课的历史人物关键也在教师。首先教师品德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才能理直气壮的向学生介绍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自己品行不正,学生厌恶,就没有热情和底气讲好历史人物。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赢得学生、吸引学生。对一个历史人物介绍和评价视野要广阔,既要有知识视野和历史视野,也要有国际视野,要通过生动而深刻的纵横比较向学生讲清楚问题和道理。第三,教师情怀要深。教师胸中要有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心里要装着国家和民族、装着学生,要关注国际国内环境,关注社会民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人物讲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所讲历史人物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启示。第四,教师要严格自律,做到课上和课下、网上和网下言行一致。只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说话掷地有声,赢得学生的爱戴,这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也是在《纲要》课中讲好历史人物的关键。

(二)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一节课要上的精彩,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很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交往能力。在课前课后,课上课下,教师要学会和学生交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例如关于学生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的问题,教师不能只讲大道理打压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好手机。例如学生来不及写课堂笔记,就让学生用手机拍下来课后整理。若要杜绝学生上课打游戏,教师要了解学生目前打哪些游戏,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笔者曾经学会在学生中流行的“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了解学生为何沉迷其中。当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打游戏的感受时,学生哄堂大笑,万分激动,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上课不能打游戏,只有闲暇时间娱乐一下,这样一下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很听老师话,上课基本上没有学生打游戏,保障了抬頭率。其次教师要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例如,在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前,先让学生介绍对自己心目中的这一历史人物,然后老师补充介绍。在给学生介绍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后,先让学生评价该人物,然后老师评价。这种方式学生一直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不同的历史人物留给不同学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在介绍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例如在介绍近现代科学家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发展史。在讲近现代法官、律师的时候,启发学生感受法律的公正和无私。在讲近现代教育家时,启发学生了解教育家教育救国的精神。在讲近现代管理人才和实业家的时候,激发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企业的磨难和历程,等等。第四,教师要具有善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能力。学生听课的状态、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老师应该及时点评,并且准确到位,让学生心服口服。当然,教师也应该具备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三)教师要具有教学的课后延伸能力

课后对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学课后延伸的重要环节。适当的布置一些名人传记让学生阅读,布置历史名人撰写的著作和文章让学生阅读,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给一些历史名人写小传记。这些方法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课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平时上课的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通过对周边地区相关历史资源的考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背景以及该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桂林有太平天国纪念馆,有李宗仁府,有白崇禧官邸,有湘江纪念馆,有八路军办事处,有七星公园里的八百壮士墓等丰富的资源。因此,在课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把所学理论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实践后完成相应的作业。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上交了许多优秀的作业,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感谢在实践中的巨大收获。学生以不同的文体抒发他们实践的感受,有写诗的,有填词的,有叙事的,有写评论的,还有通过PPT等方式图文并茂的方式“走近”某一位历史人物的。因此,课后的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不但能拓宽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印象,加深对所学历史人物的理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人物的书籍,以及相关影视材料,让学生能在闲暇之余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能全面把握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细节,明晰历史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赵利剑.历史:一堂人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9.

[2]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149.

[3]张红.陈独秀评价之变迁[J].北京党史,2010(01):4-10.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2篇

1043091117李娟轻纺与食品学院2010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着眼于心的始终是国家和人民,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为民族大义,这就是林则徐。

正因为有个懂得和重视家教的父亲,正因为在鳌峰书院求学期间受到陈寿祺经世匡时之思想的潜移默化,郑光策“经世致用”的熏陶,林则徐就立下了“经世救国”的宏图之志。了解不畏权贵,揭发贪官腐败而受折磨的林雨化的事件后,拜读了他的著作,更是加深了对吏治腐败的认识。游览历代爱国者的遗迹,到各个爱国将领民族思想的熏陶。这些强烈的爱国主义,深深的民族大义, 刚正不阿的的官场态度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为后来的“虎门销烟”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林则徐一生为官清廉, 为国为民奉献了一生。从他的官宦之路开始,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他同时“文学而潜修”。他搜集和查阅关于水利的奏疏、著述,发展水利,为民造福,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夏季大河泛滥成灾的问题;他在任官时,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他在广州禁烟的过程中,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后来在虎门海滩销毁了这些鸦片。为此他后来遭到诬陷成“替罪羊”,遭受了5年悲惨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他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及他良好的思想品行万古流芳。他的禁烟、销烟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国际禁烟日”。被魏源评价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从小时的家庭教育,到后来读书地方文人志士的熏陶,及社交地点的民族思想的熏陶,才造就了一个时刻把国家和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刚正不阿的伟大的民族英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那么的深远,即使是在被迫害,仕途不顺的悲惨境遇里,那种民族的深深大义一样没有被磨灭,这同样体现了一个人的坚定的意志和气度。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校史;思政课改革

作者简介:刘亮(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校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资政育人的功能,本身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探讨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校史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价值与意义、实践途径。

一、南工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南工的创建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奋斗史的缩影

南工的源流之一—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2年,是中华民族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之一,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主办学的起点之一,也是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这本身就蕴含着蓬勃的生机,蕴含着近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發展的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成为当时声动亚洲的名校,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一流、大师云集,是当时中国人也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现。1958年分立出南京化工学院。另一条源流是,始于同济医工学堂师机科的1953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两所高校在2001年合校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南工入选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可以说,一部南工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也能办好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南工师生在抗战洪流的中的作用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即着手西迁,与北大、清华、天津大学的慌乱相比,校长罗家伦因为早已准备,所以整体而言,中大的西迁较为有序,避免了慌不择路。10月中旬,中央大学文、理、法、农、工、医、教育七个学院的新老学生约1500人,教职员工约1000人,连同家属共4000多人,由分批乘轮船赶赴重庆。12月初,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职工把场内的良种畜禽笼置于牛背之上,然后驱赶牛、羊、猪等徒步离开南京,奔向重庆。后来罗家伦在《抗战时期中大的迁校》一文中写道:“在第二年(1938年)的深秋,这些牲口长途跋涉,已经是风尘仆仆了。赶牛的人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就是看见牛羊亦几乎像看见亲人一样,要向前去与之拥抱。” ①抗战开始以后,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没有因为残酷的战争一蹶不振势,反而在充实、扩展与提高的道路进一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火种,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保存了力量。

(三)南工革命史是中共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之前,南工师生一直奔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为争取红色政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赞歌。如,《共产党宣言》的最早中文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就曾经在中央大学学习过。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谢远定、吴肃(吴亚鲁)、宛希俨等都是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为南京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今,雨花烈士陵园,依然安葬着有着南工学脉的烈士。1947年5月20日,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中大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并积极准备罢课、罢教。虽然遭到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但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斗争的光辉一页。

(四)南工学科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息息相关

1959年,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学校新建部分专业下马,电化学工艺专修学校学生转入无机化工专修科继续学习。后来,南工新建化学工程专业成立化学工程系,并成立相关研究所,新增和调整了许多教师和教辅人员。改革开放之后,由单科性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化工类多学科综合性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另外一个源头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工程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建设部使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办学水平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01年两校合并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二、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一)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校史承载着国史国情、党史党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②制约纲要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历史人物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距离,学生总是觉得太过遥远,不够贴近实际。而校史就发生在本校,就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减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有亲近感。与此同时,同学对于学校的贡献、对于校史人物,非常陌生,而在课程中穿插校史故事,会让他们感到新鲜,同时又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如,南工老校长时钧院士90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了一名教师对党组织的向往,更充分说明了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组织的追求与拥护,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信服。

(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当下社会复杂多变,世界出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而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又息息相关,互动互联,因此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盛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冲击部分学生既有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长此以往,既会阻碍青年的健康成长,又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势所趋,大势所然,势在必行。而在这过程中,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亮剑。那么,讲课的过程中,既需要宏观的理论讲解,又需要生动的、感动心灵的故事,双剑合璧,双管齐下,才能药到病除。因此,生动的校史故事无疑更受学生欢迎。笔者曾经在课堂讲解革命战争年代走在历史潮头的南工学子的生动故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的南工学子,更有学生潸然泪下。

(三)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只能生产一些初級产品,类似拖拉机、坦克车之类的工业品无法制造,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防建设、工业建设。因此,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勇立潮头,坚定工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着南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南工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同时,奉献社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同行,与社会相向。如,法学院校友周强,毕业之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成为一名村干部,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现在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南京,乃至江苏青年中的一段佳话。这些生动的案例,胜过千言。

(四)弘扬“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南工精神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是南工校训,没有花哨,却处处质朴。明德,探究各自领域的事物,保持专一,达到精一,端正自己的心,修身养性,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学,转义出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沉毅,砥砺意志,坚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笃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这8个字,就是南工的文化象征,是南工坚守的精神家园,是南工人坚守的信条。通过这些讲解,无疑会增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会持久影响他们的精神。

三、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守好一段渠。课堂教学需要讲明理论,尤其是讲明“四个选择”,其重要性无可置疑。同时,辅助故事,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会感动学生的心灵,会让课堂增色、添彩。如,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涉及列强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列举金陵大学的故事,辩证看待文化渗透利弊。再如,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以讲陈望道的故事,可以列举雨花英烈的故事,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第六章“抗日战争”,可以举例南工师生走向抗日烽火的故事。第七章“解放战争”,可以举例“520”爱国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

(二)结合校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与实践教学是纲要教学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学必须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获得感。另外,教学的对象已经在认知特点、认知规律、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与变化。目前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经费、硬件等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课堂角色,增强获得感。以校史为资源,以感人的校友故事为蓝本,通过听(听讲座)、讲(演讲)、读(读经典)、走(校史馆)、唱(校歌)、演(历史情景剧)、写(写感悟)、做(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历史观)8种方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南工校史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的丰富内涵。将校史融入课堂,融进教学将会是教学别开生面,特别出彩。第一,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抬头率,从“默然处之”转变为“激情参与”。第二,提高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在触摸历史、感知校史的过程中,让他们行动、心动,深度理解中国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注 释 ]

① 罗久芳,著.我的父亲罗家伦[M].商务印书馆,2013,09:204.

② 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 [J].高校理论战线,2013.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4篇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深度。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历史课本上只告诉我们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并宣告自强运动的彻底失败。而蒋廷黻先生把事件的始末告诉了我们,让我现在才知道为何会发动甲午战争,是由于我国和日本在高丽问题上产生了纠纷,日本想要占领高丽进一步实现自己领土的扩张,而中国看出日本的野心想要阻挠,便引发了甲午战争。而战争的失败的原因,究其根本不是器械的落后,而是技术的落后。

所以我对本书的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有浓厚兴趣,并经过研读之后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强运动的提出和实行,是有远见的士大夫,如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虽在18世纪处于优越地位,但是西方列强在19世纪进行了改革,专制君主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更使西方列强的生产机械化。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夜郎自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知改革。直到英法联军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才知道本国的落后,才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是对中国进步,拥有现代化的文化一个巨大的突破,但为何最终会失败呢?我总结了有一下几点:

1. 封建思想不但在统治者士大夫身上根深蒂固,在民众身上也是无法动摇的。

2.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自身束缚于旧文化中,使得没有真正懂得西方文化,并且不懂得正确用人。

3. 时代的束缚,小人的谗言,使得自强运动无法真正展开。

4. 自强运动期间,日本,俄国,西方列强因为想领土扩张的原因频频干涉中国,越南和新疆的动荡,使中国损兵折将。 接下来,我就细细分析这4点。

-。从英法联军身上,恭亲王和文祥得到了三种教训:西洋的军器和练兵远在我们之上;西洋人愿意我们购买兵器并愿意教给我们练兵之法;西洋人并不是先前所传的狼子野心,不守信用。而且曾国、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科学机械才能生存,并且倡导派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于是,自强运动便顺利成章的开展了。机械制造厂、兵工厂、近代化的交通、造船厂、电报局、招商局和近代学堂便拔地而起。但是,光光靠这几位是远远不够的,统治者士大夫中绝大多数还是持反对态度。为了使西太后不干涉内政并表示对其尊敬,醇亲王决定重修颐和园,而这巨大的经费便从李鸿章办海军的经费上拿取,(这使得李鸿章无法顺利地提高海军实力,导致甲午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这对中国在自强阶段造成了不可扭转的巨大损失。而自强运动,从根本上损害了许多士大夫的利益,因为中国历来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宫做官,而自强运动使他们的地位岌岌可危。

更严重的是,是民众的愚昧和无知。他们严重的封建思想灌输他们新政是自上而下的,并非自下而上,所以对于这个自强运动还是嗤之以鼻的。不像英国的民众,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对他们的伤害,就奋起抗议推翻君主,并创立了君主立宪制;二战期间,推举好战的丘吉尔为总统,鼓舞士气。

二.自强运动虽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突破,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彻底的。原因之一是:主张此运动的人,都是接受中国旧文化出生,他们没有留过洋,没有真正感受西洋的文化,西洋的技术。这就造成了在自强运动中,没有先进的文官体制和审计制度。更严重的是,他们不但自身的科学知识浅薄,并且听信小人不会用人。在训练海军时,辞掉有经验的英国海军总教官,竟然用上德国陆军骑兵来做总指挥,并让对海军全然不知的丁汝昌来做海军总司令,这造成了中海军战略战术大大的不如人。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因为战略不够完备,突然之间把“人”字阵倒置,使得人员心慌意乱,而给了日本舰队有机可趁。

三.时代的束缚,似乎是最严重的,每当有新的措施提出,必会遭到保守党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自强运动是徒劳,厌恶他们破坏了自己在朝廷的稳定的地位。这股保守党势力强大,以至自强运动频频受阻。加上,李鸿章,虽然提出并极力倡导自强运动,自身并不十分廉洁,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管冒着生命危险违背统治者的命令,乖乖的把凑好组建海军势力的经费拨给醇亲王修建颐和园。 四.俄国趁着太平天国之乱和英法联军占领中国之时,强占中国的黑龙江等地。在自强运动开展之时,又趁机占领新疆地区,左宗棠极力要求带兵平定新疆。而此时,日本扩张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日本此时已经进行了十分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有限,日本认识到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扩张势力,便想借着占领高丽慢慢吞并中国。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李鸿章反对平定新疆,而是要去牵制日本。这种中国国土受到多国攻击的情况下,再加上法国进攻越南,士大夫又主张武力援助越南,使得引来了中法战争。种种战争,使在自强运动中建立的船厂遭到毁灭。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5篇

第一节

1、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2、 (1956年),毛泽东等人听取了国务院多部门的工作汇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5月份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3、

4、 ★★体现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的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5、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其思想成果就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7、 1956年中共八大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的是(刘少奇)

8、 ★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 1956年被毛泽东称作“新经济政策”的是(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

11、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2、 ★1957年,整风运动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3、 1957年整风运动的形式是(开门整风)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历史背景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我们首先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马克思主义从此传入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渐的结全起来,指导着中国历史革命的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第一次结合,指导了中国进行了土地革命、新明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它使中国人民推翻了过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过去的水生火热中解放出来,它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

2.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第二次结合的背景

1956年后,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我国转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遗憾的是后来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违背了发展的规律、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仍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发展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初期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只是照搬苏联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创造性,缺泛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原因

1.历史发展使中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的第一次结合的历史使命以经完成,中国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情的第一次结合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现实。只有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主题。在“和平和发展”的全球环境下,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2.从历史经验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把中国从过去落后腐朽的社会中解救出来,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从理论角度看,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只有结合现实实情,理论的真实性才能到时很好的发挥,理论才有其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

1)为了生存与安全与苏联结盟

2)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 3)党刚刚取得政权没有经验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于同年10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

二、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的形式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会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亲自动员民主党派帮助中共整风。图为毛泽东与沈钧儒会见时亲切握手。

2.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他们竭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还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上街闹事。

3.反右派运动的全面展开及扩大化

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场全国规摸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2877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资料:年纪最小的右派

中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反右派始末》一书中记载的右派们,年龄最小的是四川雅安的李天德,时年十九岁,其实当年十

六、七岁的右派不少,而全国年龄最小的右派是四川达县(今改达州市)的张克锦,被划为右派时年仅十二岁。

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史人物介绍范文第6篇

首先,在我们看来,《2025》的出台得益于三个大的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空前的转型和调整压力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受到约束。二是受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中国强化工业能力的决心。三是全球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报告称,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此,强化制造业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其次,《2025》受德国工业4.0的影响很大,核心思路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核心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战略的核心思想;此外,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也是德国工业4.0中所强调的核心概念。实际上,工业4.0也是德国提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借鉴德国的思想也无可厚非,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比德国要差很多,但中国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规模上已居全球第一,经济结构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撑。中国制造业的致命问题是大而不强,因此向制造业强国德国学习,方向上毫无问题。

第三,中国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双向挤压竞争”。《2025》分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提出,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在我们看来,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业处境的基本判断是客观的。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1.0”向“世界工厂2.0”转变(部分也在向3.0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也削弱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1.0水平的竞争力。如果中国制造业能稳步升级,每升一级都将对该级别的他国制造业造成打击;反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会被其他国家“蚕食”。要指出的是,东南亚诸国是中国制造业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竞争者之一。这也是我们多次提出,中国不要轻易将东盟国家整合到“海上丝绸之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5》提出了中国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2015至2025年,中国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其中,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2025》是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也是前十年的行动纲领。如果中国能够以《2025》来“倒逼”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倒逼”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化改革,能够切实地做好配套的政策保障和环境创造工作,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是很有希望的。(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小微企业“双创”促进政策将聚焦城市创新】

财政部19日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工商总局宣布,将合力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从过去补助项目转向补助城市,聚集五部门政策和资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油助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小微企业支持措施存在着资金使用较为分散、仍以项目管理为主、支持政策传递距离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为突出等。在调整补助方式后,财政资金一方面将重点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空间,包括提升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集聚区等创业创新基地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闲置库房、工业厂房以及新增场地为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试验场所;以及在租金、税费等方面采取减免措施为小微企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等。另一方面,支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采取“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鼓励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此外,鼓励地方对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将各项既定支持政策落到实处。这位负责人表示,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也是“两创示范”的重要着力点。“两创示范”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将城市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投资项目联审联批作为基本要求,大力鼓励“一照一号”、企业信息公示,使城市示范成为促进落实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的“加速器”。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两创示范”将鼓励城市探索采取融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创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动员银行信贷资金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各个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不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也不一样,“两创示范”还将鼓励城市结合区域特点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培育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特色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类似的地方提供借鉴。(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企“走出去”要少谈国家战略,多谈市场

逻辑】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蔚为大观,“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推升这波大潮。不过,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的并不顺利,由于不了解别国的商业、政治、甚至是宗教环境,导致在海外的投资并购经常碰壁。这里面固然有外部客观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中国企业本身对他国国情缺乏了解所致,一厢情愿的推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而其他国家却并不买账。对于中国国企投资的所在国而言,他们最担心的是投资背后的非商业因素,如中国国企投资是否是在体现中国的国家意志,在投资涉及到所在国战略性领域时尤其如此。最近国家电网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电网的收购再起风波。反对党和工会团体在选战中根据《中国日报》的一则报道,指责政府与国网公司举行秘密会谈,称一旦中国国企对该电网收购成功,如果需要,澳大利亚首都的电力供应都随时可能被切断。尽管事后当事人澄清,并不存在所谓秘密会谈,但这一报道还是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一场风波。从这些反应可以看到,国企海外的投资并购,特别是当涉及战略资产时,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为改变这种局面,国企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基于市场逻辑的理由。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出于两个商业动因:要么是利用企业在国内市场已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复制和规模化经营获得利润;要么是通过进入海外市场获取新的资源、技术和知识,培育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这些是私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考虑,也理应成为国企决定是否海外投资的原则。中国化工集团在2008年收购澳洲QENOS公司的案例,便被视为是基于市场考虑的典型。其并购的QENOS公司是一家在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SHE),特别生产过程中危险物管理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和经验的聚乙烯生产商。通过对这家公司的收购和运营,中化集团得以学习这些经验。通过对管理系统的移植和人员的互通,中化实现了将QENOS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集团内部中国其他工厂的扩散和转移。这样的海外投资是真正基于市场逻辑的行为,不仅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还能避免非商业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阻碍。(NC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拉产能合作“3乘3”模式强调市场经济

原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9日中午在巴西利亚与巴西总统罗塞夫共同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并致辞。李克强强调,中方愿与拉方探讨中拉产能合作“3乘3”新模式:一是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南美大陆互联互通。中方企业愿与拉美企业一道,合作建设以铁路交通为骨干、贯通南美大陆和加勒比各国的物流通道,以高效电力输送和智能电网连接拉美各国的电力通道,以互联网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通道。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方式。中拉都实行市场经济,产能合作应该走市场化路径,按照“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推动”的原则,通过合资、PPP、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进行项目合作,让有关项目尽快落实。三是围绕中拉合作项目,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中方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中国愿同拉美国家扩大货币互换及本币结算等合作,共同维护地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稳定。(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的跨境电商税负可能会上升】

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目前我国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口环节征税适用的是行邮税(行李和邮寄品税的简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调高这一税率。据了解,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口,通常采取在保税区建仓库的做法,即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先将商品进口到国内保税仓中,通过电商平台来确定购买者,国内消费者下单之后,商家直接从保税仓发出小包裹货品,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和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更加便利。“目前我国海关对跨境电商企业进口,试行的是行邮税,相当于快递个人物品进来,这个税率非常低,大约10%的水平,而一般贸易进口税率比行邮税要高30%左右。相关部门正在酝酿上调行邮税。”业内人士表示,之前关于行邮税的调整在不同部门之间是存在分歧的。目前各部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行邮税将上调到一个合适的税率水平,“比现在的高,但是还是低于一般贸易的水平,因为考虑到还要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海关对于进口商品有两个征税规则,一种是企业购买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并用于商店销售,海关对其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另一种则是由个人带入或者邮寄的物品,就征收行邮税。近些年,因为跨境电商的发展,行邮税受到更多关注。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进口在税收上最大的区别是,一般贸易进口要交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其中进口环节增值税是17%,而关税根据关税税则,不同商品适用不同税率。行邮税把这两个税打包在一起,大多数商品的行邮税在10%,税负比一般贸易要低很多。(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制造业2025下物联网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制造业2015出台,工业和互联网的加速融合,物联网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在5月20日召开的华为网络大会上,华为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接近1000亿个,新部署的传感器速度将达到每小时200万个。华为战略市场总裁徐文伟表示,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产业变革正在酝酿,通过传感系统和对物的联接,让数字世界联接延伸到物理世界,加之大数据采集、分析、综合决策,将让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效率成倍提升,物联网联接的世界将远超智能手机和其他应用。到2025年,55%的物联网应用将集中在商业领域,如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电商、智慧城市、智能公共服务等领域。物联网时代的硬件产品要构建广泛互联的传感器网络,更广泛的信息安全要求,具有高性价比的计算能力,低功耗的通信功能,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和模块化、多样化的海量设计,传感器、安全芯片、RFID、蓝牙、Zigbee、WLAN、MCU、FPGA、电池、SIP模块化技术、3D打印技术将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L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发改委限制弃风限电地区新上项目】

国家能源局5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风电年度开发方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弃风限电比例超过20%的地区不得安排新的建设项目,且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风电并网运行情况,研究提出促进风电并网和消纳的技术方案。通知称,不存在弃风限电情况的省区市每年由能源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风电建设情况和风电发展规划,按照平稳有序发展的原则,自主提出本年度的开发建设规模。通知同时明确,对年度开发方案完成率低于80%的省区市,下一年度不安排新建项目规模。通知要求,电网企业要根据各省区市年度开发方案中项目核准和投产的时间,编制配套的风电接入电网工作方案,根据风电项目的建设进度协调落实好配套电网建设工作,确保风电项目建成后及时并网运行。据悉,去年,我国弃风限电情况好转,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8%,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全国除新疆地区外弃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今年一季度弃风率有所抬头,全国风电平均弃风率18.6%,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国家能源局分析认为,一季度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来风好于去年同期,客观上增加了并网运行和消纳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所致。(L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警惕中国未来几年可能出现核电建设大跃

进】

中国的核电建设正出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日前表示,在四年的放缓后,中国核电审批在近期有所加速;这使中国有机会完成2020年的核电装机容量目标。张华祝称:“现在核电建设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今年有可能批准两到三个项目,今年整个批准项目有希望达到八台甚至十台机组,如果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核电的正常建设已经恢复了。”曾有专家表示,中国将很难在2020年底前完成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的目标。但张华祝称,今年新项目快速获批或将使中国的核电发展回归正轨,“我们正在建设或者已批准将要开工的是5300多万千瓦,如果今年再有几台机组获批,这些机组又能在60个月之内建成的话,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就很近了。实现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国内核电专家展示出的核电“大跃进”的前景令人担心。曾经长期跟踪中国核电战略与核电建设的安邦智库(ANBOUND)认为,中国至2020年的核电发展规划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制订的,那时候的发展目标本来就很大。日本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核电建设出现了停滞,但2020年的装机目标并未削减。这意味着,如果要把前四年停滞的损失补回来,未来几年中国可能出现空前的核电建设大跃进。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安邦一向反对的内陆核电建设可能借此机会上马,将给中国的环境与安全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还要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也给投资拉动力强的核电站项目上马提供了决策诱因。(RWSQ)返回目录

【学界观点:直接税改革要跟上财税体制改革的节奏】

面对中国政府正着力推进的全方位财税体制改革,包括今年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营业税改增值税要在今年全面推广等,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提醒,要谨防税制改革成为卡脖子工程,新预算法执行成为半拉子工程,财政体制改革成为拖泥带水工程。高培勇认为,梳理本轮财税体制改革不难发现,在稳定税负的大前提下,税制改革方向是减间接税增加直接税比重,一旦不能同步可能出现卡脖子工程。“间接税的减少和直接税的增加,两者一旦合并在一起就会发现,目前这一轮的税制改革实际上面临着出现卡脖子工程的可能性。”高增勇称,这意味着间接税减下去了,直接税未能相应增上来,当两者之间不能同步进行时,或出现时间上的断裂时稳定税负的前提就会被打破,财政收支之间的距离就可能被拉大。他指出,在过去一年半当中,涉及到间接税的改革进展相对比较顺利,但直接税的改革进程并不顺利。这也让房地产税在2017年能否正式推出增加不确定性,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向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时间也有待观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甚至包括社会经营层,目前在税收上的认知是只知有直接税,不知有间接税,营改增的推进去年减了将近2,000亿的税很少有人提及,但是围绕3,500块钱的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否提升,几乎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到网上去查询,很少看到说反对提升的,都是主张提升的,而且都嫌不够。”。他提醒,如国营改增因为直接税推进的缓慢或者不能和间接税的减少而同步,出现不得不因此放缓的可能。这意味着今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是不是能够依照原有的计划实现存变数。(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港交所探索陆港商品市场互联互通】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20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2015亚洲年会上表示,期望商品市场也能像股票市场一样,被纳入沪港通所开创的共同市场里,与内地实现互联互通。李小加说,商品互联互通就像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一样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在着手做了。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跟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很大的差异性。最主要的相似性就是同样是两地的市场,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无论是制度上、交易结构上,还是交易习惯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差异又都是属于需要也必须由交易所、清算结算公司、监管当局共同努力消化解决的,使得制度上的差异不影响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就是不影响中国投资者的对外投资习惯,同时又使得国际投资者能在中国投资得比较顺利。在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具体怎么做方面,李小加说,主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境内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和国际的流量接到一起,或者国际的产品有没有可能接到境内的流量上;第二个是有没有可能把国际的流量和境内的流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不同的流量的交易才能产生巨大的交易机会;第三个问题就是能不能把中国大宗商品生产资料的现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充分地衔接,这样中国作为一个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它的现货市场的生产、销售、消费、交易,都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价格管理和风险控制,产品和流量结合,流量和流量结合,现货和期货结合。(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一带一路”下推动清真产业需要发展认证

服务】

在“一带一路”的热潮下,清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球清真产业产值超过3.2万亿美元,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4万亿美元。其中,仅清真食品消费市场的容量就超过6500亿美元,整个领域所涉细分行业更包括日化、物流、金融、酒店等。在全球13亿穆斯林人口分布中,17%的人口集中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而中国国内亦有超过四千万回民人口,其日常衣食起居所需特殊标准的产品构成了极为庞大的清真产业。但是我国产品在清真市场中份额却与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中国是马来西亚清真食品最大进口国,而中国清真食品的出口额近年来只维持在1亿元美金左右。我国产品缺乏权威的清真认证是制约我国产品打入清真市场的障碍之一。认识到这一潜在的商机,部分企业已经在行动,作为中马两国官方所授权的私营性质企业,大嘉清真在清真认证方面已经做出了明晰的布局。公司的清真认证获得了超过两百个国家的认可,希望促进两国清真产业的交流和发展。目前已经确定在北上深等数个城市开设公司,并通过集团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帮助中国清真企业。(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5月1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其中,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卫星应用或将迎来爆发。2013年,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仅为100亿元人民币。有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400亿元。随着北斗产值增长,其应用范围也已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行业和区域应用,发展到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华为已推出了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车载导航领域,国内外已有多个品牌、200多款车型的北斗车载导航仪走向市场;渔业领域利用北斗双向通信能力实现了定位与通信一体,提供远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监控,北斗短信与手机短信互联互通,为渔船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和海况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网用户已达到3万多个。之前有专家表示,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RC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油价反弹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上一篇: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范文下一篇:中国银行查询授权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