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意志范文

2023-09-17

钢铁意志范文第1篇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足以可见自己的努力付出是何等的重要。虽说努力使重要的,但却往往忽视了人的最大的智慧――习惯。

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持续的,甚至是带有“传染性”的。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弱小,若如一滴水,以至于常常被人忽视。但滴水穿石,当人们感觉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在想改变它,可就难了。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此作出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习惯有好处之分,好习惯的养成使人终身受益,造就美好的人生;而坏习惯的养成即使不毁损人,至少也会成为你成就美好人生的绊脚石。曾经有一个年轻的教师,每次上班路上,看见路上有小食品袋、易拉罐,他都会弯腰捡起,走上几步,放入垃圾箱内,然后吹着口哨,满腔热情地去迎接信一天工作。也经常走那条路上的人,受了年轻教师的影响,也开始随手捡起看到的垃圾,把它们丢进垃圾箱。因为这个习惯影响了许多人,以至于那座城市变成了一座美丽干净的城市。

习惯了拥有,于是我们不懂珍惜;习惯了失去,于是我们不懂自信;习惯了等到,于是我们变得懒惰;习惯了勤奋,于是我们边的分说。“一个人真正的精神价值,是看他在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会做些什么。”习惯,会让我们在无人注意时依旧保持一种品行,一种态度。正是习惯了安于苦难,立于坚强,司马迁在受到辱刑后奋笔疾书,书写了《史记》的豪情壮阔。正是因为习惯了发现与创造,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像他的名字一般,永远闪烁在文明的天空。一位21岁就被医生诊断患了绝症的人,后来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霍金。他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看着看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霍金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为了在生命里留下一些更有意义的回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

记得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句话:“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天才!”是啊,有的人,面对生命的挑战,他害怕了,畏惧与生命对弈;有的人从小就受过命运的打击,但从未向命运屈服,只因为他们都有着很好的习惯。

比如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身残但是志坚,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会见保尔;在《我的大学》里结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她就像霍金一样具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之所以他们能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良好的习惯。正因为这种良好的习惯,才使他们突破重重困难,逐步迈向成功。

为生命谱写一首乐曲,用好的习惯演奏它,它会更加突显生命的雄浑壮阔,将点点感动与真实播撒在每一个听者的心田。习惯我们应该习惯的东西,坚持理性与执着,我们会发现,因为习惯好的,所以收获接踵而至。其实习惯就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有好的习惯,就会自觉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实行,不会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也因为有了这个好习惯,才能让你在逆境中也能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钢铁意志范文第2篇

思绪回到了我的童年,那时候,我最爱吃的零食就是爷爷给我弄得糖葫芦了,一层一层的糖,咬一口,又酸又甜,过了很久,那种酸甜的味道还弥漫在舌蕾,久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那时候,爷爷总是笑呵呵的抱着我说:“小孙女呀,你长大着还会为爷爷弄糖葫芦吗?”我用自信满满的声音对爷爷说:“会的,我会为爷爷弄好多好多的糖葫芦,上面都有好厚好厚的糖那!”爷爷听后,乐得合不上嘴。从那以后,见了人就说“我的小孙女可孝顺、可懂事了”那时的我,总是把胸脯挺得高高的,听着别人的赞赏,心里乐滋滋的。

不知从何时起,随着学业的增加,我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和爷爷聊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每次爷爷想找我聊天时,我总是心不在焉的听着,不想听的时候,便摆摆手,对爷爷说:“爷爷我出去玩了”那时的我没看见爷爷失望的脸想到这里,愧疚感顿时涌上了心头,我赶紧跑回家,按下了那好久没播的电话号码,爷爷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显得格外的清晰“爷爷,过几天我回老家,给你做糖葫芦”爷爷欣喜的声音传来:“丫头,我等着你呀”这回我坚定的点了点头,说:“爷爷,我会的!”放下电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站在窗前,撩开厚重的窗帘,一缕明媚的阳光洒向屋里,暖洋洋的,好像是对我的赞同,阳光下,我看到了一种美丽的光芒,那光芒久久不散。

钢铁意志范文第3篇

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

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读后感《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钢铁意志范文第4篇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人所独占的,人在自由意志的表达上只是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人产生了自由意志,而这种想法则是纯粹的错误,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独立性才使得自由意志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成为了不受人为因素支配的存在形式。相反,自由意志是支配人行为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支配作用的存在使得自由意志实现了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种独立表现在历史上则是使得历史成为了历史本身。

历史在目前状态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因素使得历史失去 了独立性,可以说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独立性 的丧失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出现了实质性的差异,出现了不衔接,人对于历史开始出现了理解的偏差,使得历史被认为是政治的鼓吹者。历史独立地位的丧失是历史的可悲之处,而历史传述过程中的政治化则是历史的可叹之处。

在历史传述中,自由意志占据著支配的地位,只有在自由意志的状态之下,历史本身才能本真实的传述,防止历史本身在传述中被扭曲,或者以点盖面,或者肆意的加入其他影响因素,使得历史信度差被人为的扩大。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由意志的作用在此时就是使历史本身能以最完美形式表现的精神状态。而自由意志是保证历史本身能不被完美传述也是由历史本身及历史传述过程所决定的。

对于历史的了解我们现在单纯的是认为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述,其实历史是文明的汇总,是人类文明过程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文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使得人能了解整个文明的面貌。此处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正是因为历史本身必须通过人为历史才能使其自身具有了文明汇总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就是所谓的前车之鉴。但是任何事件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必然的,我们所说的前车之鉴也仅仅是一种相似而已。因此,正是因为这种前车之鉴的作用,才有“读史可以明智”的观点,而这也是历史作为文明汇总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说历史不单单是事件的记述,更是一种文明的汇总形式,也是一种文明传承形式。

作为文明传承的形式的人为历史必然会打上人为的烙印,而这也是历史信度差存在根本原因所在,历史本身并不是人为作用的结果,其只是对

人类文明汇总而已,仅此而已,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历史本身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直接影响了理念历史存在的依据,或者说升华的依据。因此,就必然需求一种意志状态来制约历史传述者本身,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自由的表现历史本身,将其呈现。

在历史传述中人往往是认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从这个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本身深受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则是造成了历史传述的不准确性,更有甚者就是对历史的肆意捏造。而这种肆意的捏造或者扭曲则是由于历史自身价值所决定的。人对于前代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史书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人为历史的重要的政治价值,这种政治价值的表现形式则使得历史出现了所谓的正史和野史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专业的历史本身传述者,而这些人则是被

严格控制在了政治形态之下,这种政治形态则使得历史传述者本身不能对历史进行正常的传述,最终形成了历史的政治性,一旦历史出现政治性,历史可以说是进入了死亡期。理念历史此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历史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我之所以强调政治对于历史传述的影响是因为在诸多影响历史的因素中如环境、传述者本身的价值观等等,都不能超越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成为了历史传述的标准尺度,政治本身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状态下历史就是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反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品。而这种附属品的地位归根到底是因为历史传述者不能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形成自身对于历史传述的“非自我”的传述模式。这种“非自我”的模式使得历史传述者不能根据自身意志

进行传述,反倒是根据政治走向的变化而出现对历史传承的向政治靠近的趋势。因此“非自我”状态下的历史传输是一种病态的历史传承模式,其本身就是对历史本身的否定。

正是因为这种“非自我”的存在,才要求自由意志成为历史传述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模式。

提到意志总给人在意识上造成这种状态是人的附属品,其存在是深受人自身制约的,其实不然,自由意志作为意志状态,其存在不是人的附属品,相反自由意志是借助于人来证明其存在,人在自由意志的发挥中只是一种载体或者说是表现工具,是自由意志存在的证明形式而已。正是人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本身能更好的体现,但是并不是说没了人自由意志就不存在,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其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则是在人为历史之中,正是这种人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被最直接的表现。

自由意志支配着历史传述者,使其由“非自我”的模式向“自我”模式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传述者自身状态的转变,更是对历史本身传述的转变。可以说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支配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对历史本身进行更真实的传述。因此,自由意志是对历史本身传述起支配作用的意志模式。

自由意志在其根本目的上是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历史能从政治模式的路途中脱离出来,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存在形式。历史因为其特殊的作用,使得历史在其表现形式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个我们上面已经提到,那么历史成为政

治附属品的模式是什么,只有弄懂这个我们才能更好的解释自由意志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与政治相脱离。

政治对历史的影响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政治因素的派生物。政治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形式则是对于历史传承的垄断上。中国历朝历代大部分都专门设有历史编辑部门,负责对历史进行编著,这种模式下就使得历史传述者成为了政府的公职人员,这就决定了历史传述必然会跟着政治态势的发展而出现变动,尤其后来发展到了只有官方编辑的历史才被认为是正史也就是真正历史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对历史垄断的巅峰。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历史进入两人一个循环的怪圈就是:政治影响历史传述,人为历史宣传政治因素,这种加强后的政治因素又成为影响历史传述的因素。可见,此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与政治本身的协调,起到维持政治模式的作用,此时历史真的不能称之为历史了,此时历史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是政治影响下的适合政治模式的以历史为名的政治宣传工具而已。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得历史传述减少或者是消除历史因素对其的影响,使得人为历史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历史本身一致,从而为理念历史的出现做好必要的准备。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状态转变为“自我状态”,使其排出政治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使得历史本身真正减少或者说消除政治因素对历史传述的影响,使得历史或者说是人为历史不在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而真正成为历史本身升华为理念历史的桥梁。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作用所在。

对于自由意志本身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自由意志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在一种不受束缚的条件下的意志状态, 但是这种不受 束缚不等于不

受约束, 对自由意志的约束是为了保证自由意志能更好的 发挥其作用。 对于自由意志做好的约束则是理性, 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 才使得自由意志能更好的在合适的状态下发挥其作用, 自由意志不是肆 意的发挥。 理性是对自由意志本身发挥作用最好的保证, 也是对自由意志本身最好 的解释。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发挥其本身作 用,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也是以理性为前提的,自由意志就如火车,而理 性就是轨道,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 此处我们用了约束而不是束缚,是因为理性不是对于自由意志的束缚, 而纯属于一种约束,这是有根本区别的。理性使得自由意志有了共同的 规范,使得自由意志在其发挥作用上更能体现漆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所 在就是使得历史传述的准确性更高,更能符合历史本身的价值所在。这 种价值就在于真实性上。 理性作用下的自由意志使得自由意志在人这种载体下发挥其作用时具 有了“度”的准则, 使得自由意志在一种被认可的范围内最完美的发挥 其作用,这种被认可的范围则是不违背当时所公认的道德底线的限制。 一旦自由意志超出了这种底线, 那么自由意志不但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 用相反则会使得自由意志作用下的历史传述走上歧途。 理性则是顺利解 决这种状态的最好的工具。 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才使得独立意志能真正 的成为名符其实的自由意志,而这也是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前提。

前面提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转变成“自我”, 使得 人为历史减少了或者消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成为独立的历史存在,不 再是政治的附属品,那么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是怎么发挥其作用 的? 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在于思想模式的转变。 在对历 史本身传述的过程中历史传述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人为历史是在 历史传述者作用下形成的历史本身的传述形式, 历史传述者是其中的重 要环节, 而历史传述者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过程中自身的观念起着重要 的作用。 可以说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观念是对历史本身的传述往往形成了 自身的模式表现形式, 但是这种模式表现形式若是不能在自由的状态下 则不能真正形成历史传述者自身所认为的最佳的表述状态, 这种最佳状 态往往在某种外力的压力下形成, 其所形成的状态则是一种压制下的状 态。这种状态下历史传述者不是真正表现其自身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 而是外力作用下自身违背自身意愿形成的模式, 这种“非自我”的模式 导致的结果则是历史传述者本身就对

人为历史存在诸多的质疑, 更何况 是历史接受者。 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改变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这种存在状 态,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根据历史本身真实存在而对历史本身进行传 述。 而这也保证了历史从附属品的地位上独立出来, 真正成为历史存在, 使得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治进行了脱节,不再受到政治的影响,也就 不再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变为了真正的自身。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存在模式, 正是因为这种独立的存在模式才使得 其通过人这种载体充分作用于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 正是

钢铁意志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意志品质培养素材,讲究科学的方法,巧妙渗透意志品质教育,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意志品质  培养

初中生受年龄、阅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常常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培育学生意志品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深挖素材,诱导学生思考评价,渗透意志品质教育

历史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等,正是学生追求的崇高境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历史知识与意志品质教育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材料、历史人物做出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笔者出示了材料:①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忘在此桥……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卢沟桥歌》。②命尔等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③此杀敌报国之时也,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命令下达后,你觉得前线官兵是如何坚决抵抗的?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一幕幕中国军人奋勇抵抗的画面,你有何感想?”有的学生说:“守卫在铁路桥的中国士兵,在爱国将领佟麟阁的领导下,面对日军的进攻,毫无惧色,不屈不挠地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有的学生说:“中国军人英勇抵抗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不畏强敌、不甘屈服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还有的学生说:“国难当头,英雄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这种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与体验,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借助音像、图片、角色等创设情境,加强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真正的顽强意志,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为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课程开始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陈赓同志独自行走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那我们就一块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吧。”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而小红军的干粮袋里面装着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揣摩和体会人物的一举一动,再现历史情境,感悟人物的优良品格,实现精神升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激活内在的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影响意志品质的形成。

总之,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巧妙地渗透意志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

钢铁意志范文第6篇

伍胤鸿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

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1]学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这部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华丽的篇章。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理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结论的进一步升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揭示标志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科学的正确把握,同时也为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启示 1.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人的解放思想的问题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史观的批判,提出了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在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这里的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是历史的、现实的人,在受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条件下,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存在基础。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实践的,他的所有的生存基础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不是神赋予的,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历史性

[2]的。此外这里说的“现实的个人”不能和“孤立的个人”等同。“现实的个人”要与其他个人形成一定的联系而且属于一定社会形态。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现实的个人”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相结合。首先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要注重发展有质量,这就要求用新理念去引领新常态。新理念与新常态也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也是建立在旧理念和旧常态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忽略了旧理念和旧常态中的合理成分,这样对全面发展不利。此外我们在发展的时候要有大局观,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在全世界发展中寻求有利成分为我国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在人的解放过程中,分工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耕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③“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④“分工的各个不断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态。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

⑤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的,而与此同时分工也在不断地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与分离。而在分工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有制也随之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简要介绍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而这些所有制在本质上就是私有制。“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

⑥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不同的人因为物质条件的差异产生了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这样的差别使得阶级的出现。在阶级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从属与社会利益,但是个人利益总是将共同利益认为是“异己的”力量,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在共同利益的约束下变得难以前行,这样不仅对于个人利益的发展有抑制,同时在对共同利益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分工和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目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物质生产并没有达到完全公有制的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肯定,其次利用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公有制的发展。其次在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方面我们可以延伸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8.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不允许有个人利益的追求,相反个人利益的追求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展现极大生命力。但是这里的个人利益追求并没有脱离共同利益,政府的作用不仅是维护个人利益的合法追求,同时也在推动共同利益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当代启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放在了“历史”的角度下去探讨。“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①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在生产力决定下的基本的社会关系正是由需要和生产所决定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而这样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共同组合起来产生了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也从现实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的基②础。”将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将改造世界的

[3]历史活动与人结合,人与历史的发展变化不再分离。我们可以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目前我国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要认清基本国情,我们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要认清“历史”,准确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更好地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找准方向。其次在对人的发展问题上,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将人与历史和现实相脱离。

3.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进一步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

[4]对唯物史观的论证为今后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青年黑格尔

③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④⑤对现实的现存世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

⑥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阐述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多种文化并存发展,去粗取精,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与问题。大数据时代,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去面对这些挑战和冲击,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好各种意识形态间的矛盾和问题。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吸收其他意识形态的有利成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参考文献:

[1]许俊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4)

上一篇:有关五一的作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