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

2024-01-07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1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提到2020年将实现1亿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文化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第三产业促进农业、工业发展、以城镇带乡村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产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要点

(一) 、目标定位明确

产业特色定位要在契合自身禀赋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体现特色, 要体现小镇之间的差异性, 防止同质竞争。

(二) 、规划选址合理

规划选址应结合产业基础, 满足上位规划的要求, 且地块相对完整、独立。另外, 选址应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便于获得丰富的资源进行人口、资金、科技等要素的流动共享。

(三) 、空间功能科学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 强化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 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 强调复合功能, 即“产、城、人、文”的融合。

三、麻城市石材文化小镇概况

麻城市域内有麻城市移民文化小镇、杏花村历史文化小镇、顺河特色文化小镇和熊家铺旅游文化小镇, 四者在主题打造上与石文化小镇具有差异性, 在空间布置上位于麻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 在麻城市旅游发展、文化特色方面相互促进。S206省道 (麻新线) 从石文化小镇西侧穿过;小镇距麻城城区直线距离7.7km, 距白鸭山约5km, 距大广高速 (G45) 中馆驿收费站直线距离8.2km, 距沪蓉高速 (G42) 麻城东收费站直线距离13.3km,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项目位于中心城区南侧、省道麻新线上, 与城市中心及两翼都有较便捷的联系。

石材产业逐步成为麻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 沿白鸭山体形成的石材产业加工集群, 向北与麻城中心城区对接的趋势明显, 形成产业联动城镇发展的格局。麻城石文化小镇是麻城市石材产业链的延伸, 通过打造石文化小镇, 对麻城石材产业的宣传, 促进麻城石材产业的发展。

四、麻城市石材文化小镇资源特色

麻城市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 石材品种有白垩系公安寨组中的玄武岩;大别 (岩) 群中的大理岩;在燕山期花岗岩体中的饰面用花岗岩;红安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目前已发现的石材矿产地55处, 探明储量的矿产地31处, 占总数的56.36% (普查) , 已开发利用的石材矿产地24处, 占总数的43.64%。

麻城古代“三台八景”及“八景”诗中白鸭山的雁台和白杲瀑布位于麻城龟山镇与白果镇交界处, 名叫白鸭山。因为这座山山形似鸭, 山体又是白色的花岗岩, 因而叫白鸭山。

五、麻城市石材文化小镇定位研究

(一) 、总体定位

人类用石头开创历史, 麻城以石材装点明天, 规划“石”文化为主题, 以麻城市石材产业发展历程为轴线, 结合现有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 打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大别山石文化小镇。

(二) 、发展思路

1、以石为魂, 品牌引领

石是小镇的活力之源, 以石文化为灵魂, 体现项目的特色, 建设绿色、环保、时尚、气质的大别山石文化小镇。

2、以心带轴, 以轴联区

以石材博览馆为核心, “点石成金”、“石泉食美”、“与石俱进”、“石来运转”、“脚踏石地”、“石不可挡”等石文化主题形成发展轴, 并以此联动周边功能区的共同发展。

(三) 、形象定位分析

设计应充分体现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结合白鸭山历史文化, 把“石头与地球”、“石头与人类生活”、石头与艺术”、“石头与音乐”、“石头与民俗”等内容充分通过景观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各种演出的演绎方式来表达, 以求对石头有一个全新的解读和表达, 从而打造一个以水乡石镇、白鸭金街为主题形象的石文化小镇。

六、麻城市石材文化小镇规划结构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五节点”的功能结构。

规划形成东南西北四个主要出入口, 其中南部紧邻新106国道的出入口为主要出入口, 小区内道路采用自由环状的布局形式, 主要道路宽度为11米, 次要道路宽度为6米。

在景观规划中南北向主轴依次布置“石头记”入口节点、“石全食美”特色商业节点、“与石俱进”中心广场区、“石不可挡”北部出入口节点;东西向主轴依次为“石来运转”西入口节点、“脚踏石地”水体景观节点, 然后与中心景观区对接;同时结合两条主轴, 充分利用麻城特有的石材, 形成“石石寨寨”的三个居住组团。

七、结语

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应坚持产业引领, 在信息化经济建设中实现小空间大聚集、小平台大产业、小样本大示范等独特城镇。

摘要:特色小镇是一个及产、城、人融合的重要平台, 是特色产业引领的小镇,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论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 特出产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要点, 并以麻城市石文化小镇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产业特色,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侃侃朱烈建张建波吴宦漳.产业转型与特色营造导向下的浙江特色小镇规划探索——以光机电智造小镇为例[J].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6小城镇规划) , 2016年, 21期:28.

[2] 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_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专刊, 2017年, 3期:45.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2篇

现阶段的中国伴随经济增长, 消费能力会不断提升, 这点从每年暑假高铁车上几乎都是满满的家庭出游人潮就可以看出。“大众消费心态从过去要吃饱、吃好, 更进一步提升到要吃得健康、安心, 但这块目前却仍缺乏高端消费的供应与品牌。”随着大陆主打推行特色小镇计划, 这就是一个机会。

1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经济新常态下, 经济发展内外部因素均会发生改变, 如发展环境与条件等, 现阶段, 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 这种全球化的经济新常态对我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 不仅如此, 经济新常态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也对这种情况做出表示, 全球经济有带调整, 在最近几年,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 但是现今美国正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为了保证全球经济的增长, 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 全球经济处于恢复期, 我们知道在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GDP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10%左右逐渐转向7%左右) , 不仅如此, 从2010年开始GDP增速一直呈缓慢下行趋势。而且, 随着主要工业生产指标的回落, 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障碍, 增长堪忧, 还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经济矛盾不断增加, 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这需要国家认清发展态势, 及时对其发展战略做出调整。

2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特色小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单元和产业园区, 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主要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通常情况下, 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在于处于优雅、适合人类生存居住、旅游观光、发展经济的特殊位置, 与偏僻的农村和山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如此, 特色小镇更加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可以吸引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的关注, 使得人们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创业和居住。

(2) 具备优势产业链

在发展的过程中, 特色小镇不断完善并扩展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 形成可持续性发展产业链。

(3) 完善的功能设施

特色小镇的显著特点还表现在层次分明, 可以为企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发展环境, 保证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舒适、惬意。不但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还能够与周边企业实现和谐发展, 经济共存。

(4) 具备高素质人才

在特色小镇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作经验丰富, 这也是特色小镇能够吸引大批量创业者前来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新常态下的特色小镇规划措施

3.1 更加突出产业特色

不断建立生产高端产品的发展思维, 优化产业发展链条, 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效融合, 加快形成方向明确、精准聚焦、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完成科技创新, 用特色发展技术与特色小镇发展进程添砖加瓦发挥小镇对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引领作用,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构筑的是听得见乡音、感受得到乡情的魅力小镇, 既有优秀传统的传承, 又不失现代科技、艺术、文化的气息, 游高山美景, 观万亩花田, 品云雾珍茗, 住人间雅居, 享智慧生活, 真正形成生态、产业、文化与当地人文的和谐共融, 要更加突出重大项目, 紧扣“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战略举措, 围绕小镇“特而强”, 加强项目储备, 加快项目进度, 力争谋划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发展。要更加突出功能融合要更加突出深化改革, 打破“信息孤岛”, 促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3.2 完善小镇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特色小镇医疗卫生发展体系, 制定“农民健康工程”发展规划, 保证每年开展针对农民身体健康发展的体检活动。乡镇政府部门要定期组织下乡活动, 了解生活贫困农民的住房问题, 对危房数量进行统计, 进行适当补助。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外来人口进行整顿、管理, 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可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保障和权利, 促进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3.3 加快小镇新社区建设

积极探索小镇新社区建设新路径, 全面建立承载产业、商业、企业、科技的新型综合体, 将带动实现人才的集聚, 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保证为当地农民提供多个就业岗位, 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回乡自主创业机会。同时创新产业和特色产业必将吸引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优秀大学生及企业的进驻, 通过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人才链的协调发展, 推动涞源县“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创新经济”的提质提速。

3.4 特色小镇建设要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结合

生态明文建设不断完善, 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 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计, 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 实现特色小镇规划的前提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积极推进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不断引进绿色无污染的企业项目进驻, 禁止进行大规模拆迁, 守住绿色发展净土。

结束语

大爱建小镇, 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心;小镇筑大爱,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力。华中每一个小镇的建设都会融入当地的人文精神, 用大爱推动区域发展。共建家乡、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共同书写和谐发展的乐章。

摘要: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 (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 , 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 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 必须坚持党和政府机关的正确领导, 明确市场发展需要,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小镇本身发展特色完成编制规划内容, 兴建基础设施项目, 打造适合大众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的发展环境, 使得小镇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关键词:新常态,特色小镇,规划

参考文献

[1] 向乔玉, 吕斌.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J].规划师, 2014 (6) :17~24.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3篇

池州傩剧在贵池山村悄然萌芽, 经历了时代的演变, 成为一种以氏族单元为基础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最初的目的是驱鬼求福, 求神尊重祖先。演出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它的表演方法、剧本、面具、服装和人声都被保留了下来。他们被誉为“歌剧界的活化石”。

(一) 原生性

池州傩剧具有独特的民间表演体系但没有一个专业的班社, 所有的戏别都由不同种族扮演且彼此间少交流。它们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 较少受到外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很少有由文人处理。风格简单粗犷, 原始野蛮。池州傩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传统的完整保存, 它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记载的某种古老的巫傩祭祀音乐, 凝结了早期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简单艺术因素。

(二) 边缘性

池州位于安徽多山带, 傩戏位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地区交通不便、信息匮乏的山村社区,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文化而遭到封杀, 在“文革”期间更是被全面打压, 在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掩埋在小村子里。

(三) 宗教性

池州民间仪式是一种泛宗教, 主要表现形式为傩歌傩舞形式。它以神的崇拜来娱乐大众, 以神与人的互惠为宗旨。当地人重视因果报应, 每一个参加傩歌剧班社的人都试图通过“气氛效应”来达到“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转换”的结果, 以获得心理和精神的解放, 傩歌剧作为人们精神觉醒的向导, 帮助人们成功地释放压抑的情感, 获得快乐。

二、池州傩戏特色小镇开发的劣势

一直致力于池州文化研究的檀新建表示, 由于受市场经济、影视等时尚和“快餐”文化的影响, 自发自助的傩剧院逐渐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和外部的支持。在村庄里的傩活动正在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傩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现代文化的围攻和冲击下, 缺乏原有的对古代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老艺术家的身体、精力和资金都是有限的。傩艺术的传承是无法做到的, 大多数的中青年一代对既不能给他们带来“名声”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傩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忙于生计, 不得不放弃或勉强应付。这一观点在当地也得到了验证。

艺能人才严重短缺, 演艺团队不相连。在农村, 正月的第四天以后, 年轻的村民们开始外出工作, 造成许多人物缺少人手。少数老艺术家几乎没有支持和维护, 所以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要担心演艺团队。

资金的缺乏也使当地的傩艺表演陷入了困境。据了解, 大部分表演场地因缺乏维修经费而年久失修, 而且破旧不堪。他们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也没有钱购买和更新衣服和道具。

三、池州傩戏特色小镇开发的优势

特色产业是特色城镇发展的活力所在, 它是典型城镇的“里子”, 没有了“里子”, 特色城镇就会空洞, 成为纸老虎。

一方面, 在关注池州傩歌剧文化传承的背景下, 通过有效发展池州傩歌剧产业, 通过商业化的手段, 鼓励和激发更多人关注和支持池州傩歌剧。它可以激发更多的资本、资源和人才, 加入到弘扬池州傩歌剧文化的行列中, 以更现代的方式孕育出更具当代精神的池州傩歌剧的新的文化内涵和表达。

另一方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州傩戏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珍贵的, 在大众文化中独树一帜。池州傩剧在池州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值得继承、保护和发展。池州傩剧要运用产业发展的力量科学合理地发展。

四、开发傩戏特色小镇的举措

正确合理地开发以旅游资源为目的的傩剧文化资源, 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傩剧, 而且能扩大傩剧的普及性, 吸引更多的学者深入挖掘, 所以傩歌剧的文化可以变得更伟大。

(一) 政府主导

在傩剧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池州政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和工业资源。政府将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支持是解决傩剧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对于未来的发展, 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及时指导和支持, 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投资吸引优惠政策, 拓宽和扩大融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池州市围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建设等内容, 对全市89个贫困村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分析, 确定整改措施和时限, 有力推动了文化民生工程的落实。

政府还将组织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池州傩戏, 并组织宣传, 扩大其知名度。建立全社会参与国家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的平台, 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 负责指导、组织和协调, 并建立民间社会组织协会, 以开展各种活动。

抽调文化辅导员赴贫困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进村驻点, 手把手为“零基础”的村民们教学辅导。先后为贫困村组建了“新时代”女子腰鼓队、编排少儿舞蹈、朗诵、黄梅戏联唱、农活秀等节目。

(二) 开发旅游资源

整合全国各地的傩文化资源, 加强合作与交流, 开创中国傩文化之旅的品牌, 向国内外游客专家学者推广, 对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认识到旅游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和旅游反馈机制。

傩文化是女巫文化的一种本质, 它融合了道教的相应特征, 是一种具有鬼神特色的文化。在表演的形式上, 有烧香蜡烛和金钱, 并崇拜神仙。在表演过程中, 会在祭坛上挂佛祖, 太上老君的画像等。不局限于傩剧文化上的荒诞和神秘, 应从中看到的是傩文化的艺术本质、特点和欣赏价值, 以及当地居民的勤奋和朴素, 勇于克服困难和灾难的精神, 珍贵的和平精神。

(三) 开发傩戏文化衍生品市场

在设计和开发傩文化旅游产品时, 有必要探讨池州的傩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的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傩戏曲工艺纪念品、傩文化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收入, 也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市面上的傩文化工艺纪念品大多是相同的。设计一些基于傩面具原型的产品, 傩歌剧面具, 傩文化衬衫, 傩烟灰缸等。设计实用的纪念品保持原来的风格。如书签, 筷子, 头饰等。

池州可以制作一些傩歌剧面具, 让游客免费画享受。邀请游客参与傩歌剧的演出, 体验傩文化的内涵。

二是在发展傩歌剧的过程中, 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傩歌剧的演出制作文件和视听材料。制作照片和视频材料供游客亲自参与傩歌剧, 让游客有体验感来提高游客的回潮率。

在池州傩剧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 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池州文化元素的特征, 体现傩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属性。

首先, 在池州傩剧纪念品的设计主题上, 通过傩剧面具和道具来体现池州傩剧的文化特色。例如, 可以将面具、道具等定制主题设计成油纸伞、扇子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壁灯;其次, 在色彩的搭配上, 要体现池州傩歌剧的文化特色, 如服饰;最后, 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 建立了池州戏剧中典型人物的数据库, 并利用三维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了卡通人物。人物娃娃追求趣味娱乐, 以简洁时尚为主。这种模式是当今年轻消费者的最爱。

(四) 运用现代运营模式

利用傩剧的经济效益来促进对池州傩剧的保护, 而池州傩剧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后, 能促进更好的市场回报, 形成良性的互动, 有利于傩剧的长期发展。组织者可以选择固定时间组织文化节日, 充分展示民俗习俗, 并长期举办。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互动机制。这些国家通过保护和恢复传统礼仪节日, 积极开发本国的民俗文化资源, 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静态保存和生活条件传递的基础上,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 它突出了傩歌剧中宣扬勤奋、简单、尊重老人和慈善的美丽, 并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吸引力。

一方面, 我们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在公众中进行宣传。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进行宣传, 为傩剧的生存和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傩戏的影响。

摘要:本文介绍了傩戏的原生性、边缘性、和宗教性等特点。分析了傩戏特色小镇开发的优劣势。最后阐述了开发傩戏特色小镇的举措即政府主导模式、运用现代运营模式和开发傩戏文化衍生品市场。

关键词:池州,傩戏,特色小镇,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翠仙.恩施傩戏艺术文化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2) :6-7.

[2] 李燕.文化视野下的辰州傩戏传承[J].音乐时空, 2015 (5) :7-10.

[3] 王静思.浅谈贵州德江傩戏文化保护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8-9.

[4] 程明, 万邵芳.江西傩文化传承与民间信仰融合力[J].前沿, 2012 (5) :6-7.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4篇

一、特色小镇政策阐述及发展情况

(一) 国家级特色小镇相关政策及发展情况

国家级特色小镇起初由住建部牵头申报, 2016、2017年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 其实质意义就是特色小城镇, 申报范围为建制镇, 与特色小镇模式的非镇非区不一样, 于2018年暂定申报。2018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重要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 本文件明确了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向, 主办机构国家发改委, 建立先创建后命名的方式,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将持续科学地发展特色小镇。无论是资源支持还是资金支持, 或企业的社会地位获益等等, 都是很好的红利期, 值得深入关注。

(二) 安徽省级特色小镇相关政策及发展情况

安徽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局部自行试行, 较早区域黄山和宣城二市为先导。如2016年黄山市最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等, 并未明确安徽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定义。在2017年6月30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 由此展开了安徽一批特色小镇创建的序幕, 同年, 7月开始正式开展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经过评审, 9月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经过省政府同意对全省入围联审的43个特色小镇, 选择其中25个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 给予相关扶持政策;另外, 18个特色小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 (试验) , 随第一批命名的省级特色小镇一起对外公布, 并优先参加下一年度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的筛选。与此同时, 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 分别评选了省体育小镇、省文化旅游小镇、健康小镇等。省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 在政策扶持、税收等方面都会有实质性支持。芜湖市级特色小镇申报形式和内容与省级特色小镇一样, 在省级特色申报前面认定, 并择选前几名的市级特色小镇报送省级特色小镇评选。

二、特色小镇发展机遇及现实挑战

安徽省的特色小镇犹如小岗村的开拓创新一样, 巧合地开拓了一种安徽独有的模式。与浙江特色小镇在主城区较多的模式不同, 安徽特色小镇基本多数都位于城乡结合部, 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是否将安徽特色小镇模式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特色小镇城乡结合部的国家亮点模式, 从而带动新型城市化发展,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由此可见大有发展机遇。从省内各地对特色小镇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还普遍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有待发展中解决。

(一) 特色小镇的三生内容融合度不深

很多特色小镇关注了产业发展问题, 却很少有将生产、生活、生态来高度融合发展。只关注产业的发展, 又和传统的工业园区、产业聚集有何区别呢, 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是立体全面化的发展, 立足特色定位内涵, 协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理念。

(二) 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契合度不高

在“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内涵方面, 很多小镇只是一个点的发展, 产业并不特色, 而且基础薄弱;形态较为分散, 没有形成整体;规划实施较为随意, 环境质量并不美;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或干涉较多, 较为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等等, 是不利于小镇下一步发展。

(三) 特色小镇的治理模式参与度不够

在政府、小镇居民、市民、社区等公共群体参与度不够;而且政企界限不清, 外来投资很难介入。在功能联动方面, 首先要强化产业与旅游功能的融合, 开发丰富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其次要强化产业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与内涵;最后要强化产业与社区功能的融合, 提高广大居民的身份认同度。1小镇的发展是集小镇全民之力, 共同为家园的发展而努力。专业运行组织较少, 既在政府引导, 企业主体的新模式下, 特色小镇特色治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摸索。

(四) 特色小镇的特色定位精确度不准

无论是特色小镇的自身定位, 还是小镇产业的特色定位, 很多小镇都较为笼统, 大而不精。特色小镇核心在特, 拥有较为明显特色基础的小镇, 发展定位较为清晰, 能够高效集聚相关要素, 实现特而强的小镇核心内涵。

(五) 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集聚度不强

在基础设施、土地、资金支持、产业政策、人才集聚等核心要素方面较为薄弱, 集聚强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提升工作,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主导新兴产业需要再政府政策引导下发展, 需要政府依据小镇产业具体情况, 提供财政支持, 资源对接帮扶等;生活配套决定了高层次人才集聚困难;资金筹措平台少渠道不畅等实际困难和发展瓶颈。需要在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特色小镇更多集聚条件, 以便更好的促进特色小镇健康规范快速发展。

摘要:特色小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重要平台, 随着各级特色小镇政策的出台, 给特色小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同样, 也会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如何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至关重要。

关键词:特色小镇,政策分析,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 2015 (24) .

[2] 彭争光.安徽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8, v.24;No.347 (13) :7-8.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5篇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幸福,也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中,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8月19-20日召开的世界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健康中国”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下,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20年,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大健康时代已全面来临。

大健康时代下,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及精神追求的崛起,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其核心是自我健康管理,通过排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达到身体、精神、心理、情绪、社交、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健康。随着大城市病的不断涌现,小城镇以其环境好、水质好、空气优、氛围静的优势,成为了城市人群追寻健康与宁静的首选之地。因此,康养资源、休闲度假与镇域发展推动下的健康小镇,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

一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增速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我国大健康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占GDP的4-5%,不过未来的发展空间极其广阔。主要体现在:第一,我国存在大量的病人及亚健康人群。数据统计,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5%,与此同时,有20%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第二,老龄化人口将达到高峰。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5%。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健康消费群体。

第三,中等收入阶层崛起。201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1.09亿人,财富总值达到了7.3万亿美元,占全国财富的32%。调查显示,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是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对象,这一群体人数的持续攀升,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增量。

综上,在庞大的潜在市场驱动、国家政策支持、互联网+等技术突破、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转变下,我国健康产业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2015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为2.8万亿元,2016年预计达3.2万亿,《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二健康与旅游相结合,为健康小镇发展奠定基础经济收入及中等收入人群的增长、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原来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旅游市场逐渐向以度假居住为核心,结合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的度假市场转变,大众度假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度假时代下,人们不再追求赶景点、忙拍照,而是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停留下来,沉淀心灵、享受生活、体验“闲情逸致”,最终带来身体的放松与心灵的愉悦。可见,旅游度假的核心价值也是游客身心的健康,因此旅游与健康有着天然的耦合性,两者的结合发展,为健康小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生态养生:即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体系;

第二,与养生养老结合发展健康享老: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 第三,与体育运动结合打造运动康体:依托山地、峡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户外露营、户外体育运动、定向运动、养生运动、极限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与文化休闲结合打造文化养心:深度挖掘项目地独有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的手段,打造利于养心的精神层面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如依托宗教资源,打造文化度假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体验基地等。

第五,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健康饮食养生: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可以说是健康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健康食品的开发,可以与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

第六,与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相结合打造康疗养生:康疗养生产品的构成主要是以中医、西医、营养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人体生理行为特征进行的以药物康复、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配合一定的休闲活动进行的康复养生旅游产品,包括康体检查类产品。它是医疗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七,与度假居住相结合打造居住养生:居住养生是以健康养生为理念,以度假地产开发为主导而形成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这种养生居住社区向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食品健康等特点外,它还提供全方位的康疗及养生设施及服务,并为人们提供冥想静思的空间与环境,达到在恬静的气氛中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健康小镇开发要求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决定了项目的具体开发形式。健康的消费群体包括医患群体、中年亚健康人群、老年群体及青少年群体。医患群体通常对医疗资源最为敏感,要求也最高,另外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更偏向于具有特殊气候环境的区域。

中年亚健康人群的消费偏好比较多元,更关注的是一些康疗设施及项目的配备,比如温泉、运动、美容养颜等。 老年群体偏爱环境良好、医疗设备完善的区域。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康养项目主要包括针对肢体疗养、运动健身、能量康复、皮肤健康、生活管理、营养膳食等。 据此,在研究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对健康小镇从环境体系、项目体系、服务体系、居住体系四个层次,对其开发要求进行了总结。四健康小镇开发方向及打造要点1医疗型依托一定的气候及生态环境资源,重点开发或引进先进的医学设备设施及项目,形成能够满足疾病患者医疗前的检查、医疗中的治疗、医疗后的康复等全方位需求的产品体系。这一开发形式的特点在于,对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服务的要求较高,另外还需将医疗与度假结合起来,为医患人员提供相对安静、生态、健康的度假方式,并提供较长时间居住的便利条件。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便利、距城市较近的区域适合这一开发形式。其开发结构如下: 2康体型借助一定的地势及资源、气候条件,重点打造运动设施、场所,为游客提供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独特体验,通过身体的释放,达到身心的愉悦。与普通的运动休闲不同,康体运动要求实现健康管理、运动休闲和旅游度假的融合,因此,诸如运用先进的设备和视频分析技术对游客的运动表现进行分析,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调整等健康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开发形式,需要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比如山地、滨海、森林、冰雪等。其开发架构如下:

3康养型康养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养生方式,它将养生理念贯穿在旅游的全产业链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一般选址在空气优良、环境优美、安静私密的区域,配备较为齐全的康养设施及项目,构建养身、养型、养情、养味、养颜、养心、旅游度假的全产品体系。这一开发形式对环境和养生设备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其开发架构如下:

谈浙江特色小镇的体会范文第6篇

1、新市场

(1)大规模的乡村游成为潮流;

(2)大城镇到乡镇异地养老的现象日益增多; (3)城里人到乡镇长期居住的现象日益突出。

(4)新市场为特色小镇发展康养、养老、田园综合体、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

2、新产业:农村迅速崛起的五大产业

(1)乡村旅游:古镇开发、民宿经济、景点开发、名山大川等。 (2)乡镇的养生 养老产业。

(3)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为主的生态型农业产业。如无锡的阳山生态综合体。 (4)生态经济蓄势待发。如国外流行的“好空气装压缩瓶”。 (5)民间文化、民俗、民间音乐、体育、传统农村的嘉年华,庙会等民间艺术类的资源的开发。

3、新工具:智能技术改变小镇运行模式

行业监管、数据采集、市场分析、预警机制等管理功能;在线预订、网络查询、语音导览、电子导航等服务功能;在线销售、客源分析、跟踪服务、宣传营销等营销功能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象。

4、新资本:大公司、民营资本开始关注特色小镇

首批特色小镇批复名单中,不乏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的特色小镇。如2016年,密云古北镇游客量突破245万,旅游收入7.35亿元。古北镇从2014年开业,从一个无名小镇变为当今“爆款”,成为众多投资商投资的效仿者。

5、新政策:中央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大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2017年2月)。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办发(2017)21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

——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

二、特色小镇如何打造

1、突出特色: (1)特色是命脉。 (2)差异化是要点。 (3)因地制宜是灵魂。 (4)比较优势是关键。 (5)比较竞争力是目标。

2、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发展。关键是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讲求品质、效益

(1)改变单纯求大思维:微型城市是小城镇独有的优势。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城镇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 (2)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建筑、产业、技术、材料、色彩。

3、跨界、融合、共享:践行新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力求

一、

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跨界融合才能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衍生产品链条、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跨界、融合、共享, 体现共享经济特征,而共享经济是面向未来的。

4、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因素

没有改革难以发挥。一个浙江桐庐县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民宿经济的例子。案例:桐庐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制度障碍。为抵押贷款、出租经营、集体权益处分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农民住房确权颁证率达82%。设立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创新宅基地使用办法,解决宅基地不能卖给城里人的制度障碍,吸纳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高端精品民宿。

具体办法是:农民将闲置房屋有偿流转给村集体。然后以联营、合作、出让方式引进外来资本、创意人才发展中高档民宿。逐步形成高品质、特色鲜明的民宿。

5、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特色小镇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1)非工业类特色小镇,以康养、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单纯做任何一个产业,投资收益都难以实现。 (2)当地的特色手工艺、文化、土特产、符号,如何可以被传播、采纳、加工、产品化、被售买。需要挖掘、创意、细分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

(3)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基因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业务布局不同、产品周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如果各自碎片化经营,谁也难以盈利。

(4)协调整合创新是关键。美国创投界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复杂协调的创新模式”。即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把散落各处的碎片重新整合,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如特斯拉。产业组合很重要,互补共生很重要,商业模式集成很重要。

6、让老产业换发青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老产业+新手段: (1)“老产业”+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融资模式/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新生态。

(2)老产业之间互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比如,工业企业的服务业化。农业变为接二(产)连三(产)产业。就可以增加价值链。 (3)老产业用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再造产业流程、供应链条、管理流程,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市场化建设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景区开发流程类似,主要分为规划咨询、要素导入、EPC建造和后期运营四个阶段。

(1)涉及城镇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总规/概规/修规、建筑/景观/游乐设计、城镇风貌设计与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等板块。

(2)全要素的导入服务,循四招五引入的机制,四招为招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与运营商;并结合资金资本、人才团队、智库平台、IP项目与品牌企业等五方面资源引入。

(3)EPC建造模式,EPC模式指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文化挖掘等一体化综合整治开发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总承包,并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EPC合同模式下承包商对设计、采购和施工进行总承包,在项目初期和设计时就考虑到采购和施工的影响,避免了设计和采购、施工的矛盾,减少了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可以显著减少项目成本,缩短工期,达到高效、快捷、资金节约化的交钥匙工程。主要包括城镇建设EPC及温泉、水乐园、漂流、游乐项目等旅游专项EPC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 (4)持续性后续服务,包括创建辅导,经营辅导,专业化运营支持,各种托管运营等,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结构。

8、EPC模式的优势

(1)特色小镇项目范围广,专业类别多,如外立面改造、道路改扩建、景观绿化提升、亮化工程等,集中发包给EPC总承包单位,可以让业主方从繁杂的施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无需根据这么多单项工程组建庞大的专业管理团队,而是更好地关注项目前期策划、概算及后期结算。

(2)特色小镇项目工期紧、范围广、头绪多,采用EPC模式可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的高度集成,实现各阶段工作的合理交叉、综合协调,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造效率,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

(3)EPC总承包单位能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强化设计责任,使设计院自觉地从造价、技术及采购等角度进行多方案比选,以设计为龙头协调各方关系,并且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争议、纠纷和索赔等环节的耗费,使资金、技术、管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上一篇:跳跃类体育游戏幼儿园范文下一篇:团总支工作简报第二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