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

2023-09-23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美对比;因果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规模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不断扩大。货物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16.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38 668亿美元,增加了91.9倍,年均增长125.4%。其中,货物出口总额由223.2亿美元增加到20489亿美元,年均增长125.3%;货物进口总额由192.9亿美元增加到18 1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5.5%。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也获得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 706亿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长126.3%。其中,服务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增加到1 9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4.1%;服务进口总额由19亿美元增加到2 8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8.3%。

与中国货物贸易连续十八年顺差,且顺差额从1994年的53.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 311亿美元相对应的是中国服务贸易账户连续十八年逆差,且逆差额由1992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96亿美元。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是出口大国,其服务贸易的出口顺差在世界上引人注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与对外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判断通过提升货物贸易的水平以带动服务贸易是否有实际意义。也对美国相关数据进行同理分析,以期通过对比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之间关系显示出来的中国服务贸易的不足,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国内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郑吉昌(2003)从服务经济的视角论述了服务业革命的涵义,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并讨论了服务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发展前景。夏晴(2004)从中国货物贸易巨额的顺差和服务贸易巨额逆差入手,提出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同发展思路。曲凤杰(2006)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升级转型提供条件,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创造需求。程南洋、余金花(2007)对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作了介绍和分析。胡景岩(2008)通过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分析,得出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正相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度不断加大,货物贸易的附加值越高,含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就越多的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较少,且为数不多的实证分析都以分析单个国家的服务货物贸易相关性分析为主,对中美两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分析更少。

二、实证数据研究

(一)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中国1982—2012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货物贸易总额设为TG,货物出口总额设为EXG,货物进口总额设为IMG;服务进出口总额设为TS,服务出口总额设为EXS,服务进口总额设为IMS。

1.叙述统计。首先,1982—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平均数的差距较大,货物贸易平均为8 784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平均仅为1 061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的中位数大多出现在1998年。中位数的数值均小于平均数的数值,这种正偏形状与正的偏态系数一致。2012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规模均达到历年顶峰。

其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的标准差均明显大于服务贸易的标准差,即货物贸易的波动程度大于服务贸易的波动程度。货物出口的波动程度大于进口的波动程度,服务进口的波动程度大于出口的波动程度。

再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额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分布状态均呈现出高狭峰(尖峰厚尾)的状态,其波动程度小于正态分布,这与Jarque-Bera检验结果一致。

2.单根检定。进行单根检定是为判断数据是否具有稳定性。在进行单根检定前,为缩小数据之间的差距,降低波动性,因此决定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其中LTG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对数、LTS为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数、LEXG为货物出口总额对数、LIMG为货物进口总额对数、LEXS为服务出口总额对数、LIMS为服务进口总额对数。

对时间序列进行LS估计,需要确定变量的稳定性,故使用ADF和PP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ADF单根检定。结果显示LEXG、LIMG、LEXS、LIMS、LTG、LTS均为I:(1)序列,满足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所以将变量分为两组:(1)LTG和LTS;(2)LEXG、LIMG、LEXS、LIMS分别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VECM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对于第一组数据LTG和LTS,进行Johansen检验,以判断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之间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关系,即协整关系。

Trace test和Max-eigenvalue test结果均为在0.05的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解方程,因此认为ltg与lts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三个估计式(D(LIMG)除外)的R-squared值都足够强烈,但调整后的R-squared值却明显降低(除D(LIMS)的估计式的解释力仍然保持在20%以上)。通过观察各个变量参数的t值,发现:服务出口额D(LEXS)和自身前一期D(LEXS(-1))的正向关系显著;货物出口额D(LEXG)与前期服务进口额D(LIMS(-1))的负向关系比较显著;服务进口额D(LIMS)与前期的货物进口额D(LIMG(-1))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服务出口额与自己前一期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额也与前一期的服务进口额有负向关系,服务进口额与前一期货物进口额有正向关系。但VAR只能分析变量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对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具体描述不足,因此进行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结果如下:

根据检测结果,DLIMS对DLEXG的P-value值在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DLIMS Granger 影响DLEXG,即存在中国服务进口到货物出口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且DLIMG对DLIMS的P-value值也在0.1的显著水平以下,认为DLIMG Granger影响DLIMS,即存在中国货物进口到服务进口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货物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进口,而服务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货物出口。这一结果与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吻合。

(二)美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中国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中美两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长期服务贸易逆差货物贸易顺差和美国长期服务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逆差的现象。相较于美国,中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且服务贸易自身的强化发展证据不足,并且服务贸易的进口是作为货物进口与货物出口之间联系的桥梁,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壮大,对服务贸易自身状况的改善不明显。但美国的服务贸易自身进口促进出口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且货物进口的增加也会作为连接货物出口到服务进口的纽带促进服务的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升级,才能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远远低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国家应注重提高服务贸易自身动力,增强中国的服务贸易内在增长动力,来实现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有助于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中国应把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逐步对服务业放开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因此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只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用竞争优化贸易内部结构,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10-112.

[2]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4,(8):17-20.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1):28-32.

[4] 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2005[J].亚太经济,2007,(1):94-97.

[5] 胡景岩.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J].国际贸易,2008,(6):36-38.

[6] 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9):3-6.

[7] 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2010,(2):5-9.

[8] 袁霓,乔家立.中国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 GDP 的计量经济分析[J].商业研究,2010,(10):55-59.

[9] 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8):76-83.

[10]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The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

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2),

236-240.

[11] Fukunari Kimura and Hyun-Hoon Lee.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

Vol.142(1).92-121.

[12] 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国商务部.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2篇

1.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请你判断,他是

A.张骞B.班超C.甘英D.王昭君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它的对外交往不包括

A.亚洲国家B.非洲国家C.欧洲国家D.美洲国家

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将于2011年7 月下旬在兰州开幕。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将会游览到下列哪个著名文化遗址

A.都江堰B.龙门石窟C.承德避暑山庄D.敦煌莫高窟

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相关史实,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异国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泰国香米在超市卖的非常火爆,宋朝时也从外国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它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

A.越南B.泰国C.新加坡D.缅甸

6.小明想了解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他可以查阅的相关书籍是

A.《顺治皇帝》B.《康熙朝实录》C.《清世宗雍正》D.《乾隆帝》

7.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重农抑商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8.每年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 2010年7月是第六届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在泉州举行,它是为了纪念曾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的

A.玄奘西游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成吉思汗西征

9.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当时盘踞台湾的西方殖民者是

A.英国B.日本C.荷兰D.葡萄牙

10.中俄第五轮战略安全磋商于2011年1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彻底解决边界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彼此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历史上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北京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请回答: (1)从材料

一、二中归纳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2)材料

三、四中说明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它带来怎样的影响?

(3)比较这两种对外政策,谈谈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3篇

摘 要:利用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Johanso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内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和日本对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并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对日本对华出口和进口产生不同的影响,且累计直接投资与日本对华出口之间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从中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时代的结论。

关键词:直接投资;中日贸易;协整检验;因果关系;世界市场

收稿日期:2011-10-29

作者简介:李圣华(1972-),男(朝鲜族),吉林和龙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直接投资、中日经济研究;朴银哲(1970-),男(朝鲜族),吉林图们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引言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持续发展,到了2010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在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本成为主要的对华直接投资国。

中日贸易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仅为2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在2006年达到2 000亿美元,到了2010年突破了3 000亿美元大关。中日双边贸易的扩大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大,也体现在贸易结构的变化上。目前,日本对中出口是以中间产品为主,中国对日出口是以最终产品为主,但近年来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产品别双边贸易来看,一般机械和电器机器的比重很高,很明显已经发生从垂直分工转变到水平分工。日本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如今成为仅次于EU、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而中国现在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说明中日相互依赖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日本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为背景,开始进行对华直接投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先后经过三次对华投资高潮,2005年达到迄今为止的最高峰65.3亿美元,2010年的对华直接投资额为42.4亿美元,近年来的特征是契约件数逐渐减少,但投资额稳步增长。日本现在是仅次于香港、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的主要对华直接投资国。

关于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已有国内外很多文献研究有关中日双边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国内文献当中,如关雪凌、肖平(2008)利用贸易结合度系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在比较优势上存在明显差异,且两国之间贸易在进出口方面均具有互补性。许培源、汤静(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中日贸易已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是一种含有某些水平分工因素的高级形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证实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王洪庆(2006)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华制造业累计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纺织业外的其他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存量对各行的进出口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乔雯、杨平、易法海(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对日农产品出口、从日农产品进口和贸易总量与日本对华农业直接投资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互补关系,且直接投资对农产品具有长期因果关系,但直接投资和对日农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日本文献中,如西中淳哉(2006)研究结果表明中日贸易互补性较强,特别是在中间产品的贸易上互补性更为显著。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规模的扩大有着密切的联系。石塚明徳等(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税率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很大,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深尾京司(2003)指出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很活跃,而且海外市场占有率高的出口主导产业主要进行对外投资。坂田幹男(2009)研究结果表明,中日美之间已形成日本提供中间产品,中国进行加工,并最终出口到美国的三角国际分工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贸易结构和部分行业的分析,实证分析主要采用FDI的流量数据,采用存量数据的分析很少。并且缺乏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进行协整分析的文献。本文通过选取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重点探讨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之间的关系。

一、 分析步骤

1.建立模型。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建立进出口模型探讨FDI对进出口的影响。标准的进出口模型是由出口额或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详见李圣华(2008)),且相应的解释变量是相对价格(国内和外国价格之比)和经济规模(国内或外国GDP)。根据本文的目的,对标准进出口模型进行修正,将用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额(SFDI)来取代经济规模,相对价格由出口额(EX)或进口额(IM)来代替。由出口额或进口额来代替相对价格的原因是,目前日本对华主要出口中间产品,从中国进口最终产品,而且在一般机械和电器机器等行业上已经出现有垂直分工转移到水平分工。所以分析进口的时候要考虑出口的影响,分析出口的时候也要考虑进口的影响。因为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日本的对华进出口统计数据,所以严格来讲本文建立的模型是日本的进出口模型。在理论上日本的对华出口就是中国的对日进口,日本的进口是中国的对日出口,因此研究其一就可。本文采用的模型按如下形式来表示,公式(1)是出口模型,公式(2)是进口模型,L表示取自然对数,且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有正的影响。

LEXt=F(LIMt,LSFDIt) (1)

LIMt=H(LEXt,LSFDIt) (2)

2.单位根检验。当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时,它就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利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做分析,就会引起虚假回归的发生。当时间序列平稳时,外部冲击产生的影响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部冲击产生的影响会消失,序列回到长期的平均水准。本文采用增广ADF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3.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协整是对非平稳时间变量长期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变量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称作协整关系。如果一个非平稳的序列取一阶差分之后变平稳,则称该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经过d次差分之后才能平稳的序列称作d阶单证序列,记为I(d)。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次数是序列之间存在协整性的必要条件。时间序列的单整次数相同,说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表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若N各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非均衡误差必然是I(0)。本文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分析上述建立的模型到底存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根据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4.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为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据库数据和中国商务部数据。日本对华出口额和进口额选取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据,1996年以后的数据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提供的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采用中国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从1986年开始,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86—2010年。文中的主要变量是日本对华出口额(EX)、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额(IM)以及日本对华投资额(FDI),因直接投资的存量无法获取,因此,从1986年开始加总得累计直接投资额(SFDI),近似为直接投资存量。对上述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EX、LIM、LSFDI。

二、计量检验及分析结果

1.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用Eviews6.0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变量的最佳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确定。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LEX、LIM和LSFDI统计量的值均大于显著水平10%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而所有变量采取一阶差分之后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达到平稳状态。

2. 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1)协整检验。通过上单位根检验,发现所有变量是相同单整阶数的序列,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在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之前,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VAR模型的滞后期利用AIC、SC、LR等准则来选择最佳滞后期。由下页表2可以看出,滞后期为4的VAR模型最理想。之后对残差进行Q统计量检验、怀特检验和检验,结果表明各方程回归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满足正态性。

因为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因此协整检验的VAR模型的滞后期确定为3。协整检验是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开始逐步进行,在表3的检验中,

原假设r≤2的迹统计量为20.74,大于1%的临界值12.97,即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日本对华出口额、进口额和对华累计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三个协整关系。因为本文的目的是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两国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只分析日本进出口模型的估计。经过标准化的协整关系由方程(3)和(4)来表示,分别表示出口模型和进口模型的估计结果。

lnEX=-4.3364+2.1442lnIM-0.6929lnSFDI (3)

(-0.3514) (0.0848) (-0.0496)

lnIM=1.9918+0.4593lnEX+0.3183lnSFDI (4)

(0.1147) (0.0197) (0.0123)

方程(3)和(4)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系数的标准误差。在长期内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出口和进口产生正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对中出口模型中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增加1%,则对华出口增加2.1%;在进口模型中对华出口增加1%,则从中国的进口增加0.46%,且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对中出口和进口之间存在互补性,符合目前日本对中主要出口中间产品,从中国主要进口最终产品的现状。但是累计直接投资SFDI对日本对华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却完全相反,这也是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中的结果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进口模型中SFDI对进口产生正的积极影响,符合理论上的符号条件。但在出口模型上SFDI对日本对华出口产生负的影响,说明累计直接投资的增加导致日本对华出口的下降。这似乎违背经济理论的结果到底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们需要打破常识性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促进日本对中中间产品出口的这一观点。的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日本对华中间产品的出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在长期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从“世界工厂”逐渐转变到“世界市场”。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从简单的加工贸易,逐步转移到瞄准中国国内市场的投资,而且采购零部件等问题上逐步实现了本地化。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在长期内对日本对中出口产生负的影响,也是印证这种现象,说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对华直接投资,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围绕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而进行,逐步脱离了加工贸易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中国生产和销售。近几年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标的劳动密集型外企纷纷出中国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投资增加。把这些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的话,能够说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长期内对日本对华出口产生负的影响的原因。通过协整检验发现,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对日本的对华进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对出口和进口的影响不同。从中分析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直接投资的增加,预示着中国的“世界市场”时代的来临。

(2)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上述协整检验我们确认了日本对华出口额、进口额和累计直接投资之间存长期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下页表4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短期内日本对华出口和进口之间不存在格兰及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且累计直接投资(SFDI)和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相互之间互不影响。但是在5%的显著水平上SFDI和日本对华出口之间存在双方向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说明在短期内投资的增加促进出口的扩大,且出口的增也促进直接投资的扩大。在仅限于累计直接投资和出口方面关系上看,这与上面的长期协整分析结果不同。也就是意味着累计直接投资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出口产生正的影响,之后就转向产生负的影响。

结论

本文对日本对华累计直接投资与日本对华进出口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步骤依次是建立进出口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 建立进出口模型之后,对各个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取自然对数的时间序列变量存在单位根,但对此取一阶差分之后变成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是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日本对华出口和进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但是日本对华SFDI对出口和进口的影响正好相反,SFDI对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产生正的影响,对日本对华出口产生负的影响。(2)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在短期内SFDI和进口之间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SFDI和对华出口之间存在双方向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以上结果综合起来看,SFDI在长期内对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产生正的积极影响,这符合中日贸易的现状。即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主要是中间产品),对华出口的增加引起从中国的进口(主要是最终产品)增加。但累计直接投资对日本对华出口产生负的影响,这似乎违背相关经济理论。因为本文利用的直接投资变量选择存量意义上的累计直接投资变量,而不是简单的流量意义上的FDI,可能这种选择导致了本文的结论与其他文献的研究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是正因为采取累计直接投资变量,我们总结出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这一结果。这表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以前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贸易的阶段,逐步上升至重视中国市场的层面上来,对华投资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中也能推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和目的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示着中国“世界市场”时代的来临。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意味着拥有独有先进技术的大批外资企业的到来,中国国内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也会将激励中国企业创新新技术的能力。

当然,本文在研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累计直接投资变量的选择上应扣除折旧和直接投资送回国内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因无法获取这些信息,直接把简单加总起来的投资额视为累计直接投资额。还有进出口模型应包含相对价格项,因中国进出口的数量指数和价格指数无法获取,用进出口额来分别在进出口模型中替代使用。所以,当具体的统计数据收集后,再利用行业别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数据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将成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关雪凌,肖平.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5):34-39.

[2] 许培源,汤静.中日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10):22-28.

[3] 王洪庆.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基于制造业行业的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5):40-45.

[4] 乔雯,杨平,易法海.日本对华农业直接投资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2):74-79.

[5] 张宗斌,于洪波.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65-70.

[6] 西中淳哉.中国経済の現状と日中貿易構造[J].経済政策研究:第2号,2006,(3):5-29.

[7] 石塚明徳,澤村帝我,原麻美,八塚正晃.日本の対中直接投資の決定要因——日中経済協力の試金石,ISFJ政策フオ?蔟ラ2005発

表論文 Dec.2005:1-24.

[8] 深尾京司.日本と中国の貿易·産業構造から見た今後の展望[J].開発金融研究所報,2003,(1):88-104.

[9] 坂田幹男.中国経済の成長と東アジアの発展[M].ミネルヴア書房,2009:2-17.

[10] 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论丛:第1辑[G]//李圣华.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影响.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214-223.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a-Japan Trade

LI Sheng-hua, PIAO Yin-zhe

(Postdoctoral of School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 direct investment; China-Japan trade;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cause test; world market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4篇

目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应当肯定,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需要继续坚持,但是,真正推广实施的难度也很大。它除要求政府开展更加细致入微的工作外,还需要考虑到种种制度性约束,通盘规划,制定长远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革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两大问题:政治与治政。

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包括个人之间、组织协会之间)通过协商、交易等方式去自行解决。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可以主要地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观念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百姓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转向以服务百姓为核心的治政观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治官”,限制政府权力。这一转变与以“控制国家”为内容的民主宪政发展方向并行不悖。

基于上述认识,应当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看作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因为那不仅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而且,从中国的实际考虑,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放在与当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样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推动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二、政府创新:“形象工程”,还是系统工程?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建一个“市长信箱”,设两个“局长接待日”,搞三个听政会,弄几个“政府主页”,并不足以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

我们习惯了“政治式的”(治民、管制、服从)思维和行为。现在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那要求我们培养另外一种“习惯”,那就是“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的核心是“治官”,实施的是“管制 自治 自由”的治理模式,强调“服务”而不是“服从”。所以,适应这一革新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服务型政府要求摒弃传统的官僚制式的社会管制型政府理念,树立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所谓的“第三部门”)携手合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民主” “宪政” “治理”,它体现的是以民为本、依法治政、共管共治的治国理念。

服务型政府建设还需要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角色被界定如下:在国际社会中,政府是国家主权机关;在政治体系中,政府是政治权力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是公共管理机构;在经济生活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监护人;在民间生活中,政府是社会纠纷仲裁者;在私人生活中,政府是公民权益维护者。这样,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恪守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和职责,全面推广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公示制度、听政制度、监督制度。

在具体的政府行为方面,要切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将诚信政府落在实处,杜绝形象工程和运动式管理,要实实在在办事;政府做事要有系统规划,要有成本效益意识,要有责任观念和明确的问责机制。第二,政府管理要做到有板有眼。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件“细活”,它更加关注于管理的细微之处,要求政府工作更加精心细致。19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缩小政府管辖范围,实行解制改革,其重点不是针对结构问题,而是着眼于管理细节,实现管理操作和过程的精致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虽然受到来自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但在既有结构条件下还是有大量细致化的工作要做也可做。强调政府要为百姓提供服务,而百姓所直接感受的并不是结构和制度,所认同的也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大场面,做了多少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安全不安全、麻烦不麻烦、便利不便利、冤屈不冤屈。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遵照结果导向来改造政府。这种结果必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感受、去定义。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5篇

【热点切入】 【复习目标】

1、了解中美关系的基础历史史实。

2、从中美关系的坎坷曲折中,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3、“以史鉴今”,认识合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温故、知识梳理】

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美国人-------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3.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 4.新中国建立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中国人们“-----------、------------”。

5.中美建交:1971年10月,第-----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1972年-------总统访华。-------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新时期的中美关系

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与----------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巩固检测】

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3.美国自1976年诞生,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你知道它诞生的标志吗?( )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4.圣诞节期间,在美国纽约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货等名店,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右图)。欧盟一位高级官员不禁感慨道:“如果离开中国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儿童就会失去很多欢乐。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 )

A.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D.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5.2009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

)①表明中美两国已经不存在分歧,消除了各种障碍②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③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共同应对金融危机④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首脑在会晤时,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之所以强调合作是因为(

)

A、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双赢” B、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C、有了合作,就不会存在竞争

D、合作与竞争是统一的 【知新探究、拓展提升】

1.以下两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读图后请回答:

(1)图1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的这一历史性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两国何时正式建交?

(2)图2中布什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那么,自两国建交以来美国的这一立场是什么?

(3)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高五点重要主张:

一、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二、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

三、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四、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五、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请回答

(1)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这五项主张符合当今世界哪些趋势和我国哪些国策?

浅谈中美贸易关系范文第6篇

摘 要: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研究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对中德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双边贸易数据和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现状,继而用2014年37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从两国GDP、人均GDP、两国首都之间距离、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五方面,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中德商品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德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正由弱变强,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有减弱趋势;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且大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上升空间狭小。

关键词:贸易;潜力;中国;德国

0 引言

近些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1],而德国又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德国都占有明显的比重优势,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和最大出口目的地[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决心[3]。德国是“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国家和重要的目的地[4],所以研究中国与德国的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學中牛顿的“引力定理”,后被修正改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是学术界探析影响贸易相关因素的重要手段。学术界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范畴的是Tim Bergen和Poyhonen,他们认为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总流量与两国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关系,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向关系。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扩展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并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8]。目前学术界对中欧贸易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对中德双边贸易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宋坚梳理了中德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9];厉无畏、陈继勇、毛蕴诗、刘爱龙等分析了德国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德双边贸易进行了简单分析[10-13]。孙楚仁等将1978年来中德两国的贸易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细致研究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总结了影响因素[14]。周建明分析了1906年~1934年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得出当时的中德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相似[15]。董芳、高金田等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结构收益性指数及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测度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竞争力,进而分析影响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得出中国出口商品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等问题[16-17]。杨解朴研究发现,德国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进一步研究两国贸易结构发现中德贸易产品的互补性较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扩大在未来依然有巨大的潜力[18]。梅兆荣认为新形势下中德贸易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德经贸关系在新时期新情况下面临着一些误区,这制约了中德贸易的发展[19]。

综上可以看出,学术界现有研究更多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关注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德国在华投资、两国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等五个方面,而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文章较为缺乏。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引力模型,利用2014年37个国家的数据,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中德双边贸易提供实证支撑和理论依据。

1 中德双边贸易现状

1.1 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

1998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总额从143.75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777.16亿美元,增长了12.3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86%(图1)。除2009年和2012年出现小波动外,其他年份中国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呈现上升态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2012年是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叠加年,受美、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主要表现为:对于中国而言,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政府上项目热情高涨,通货膨胀严重;对于德国,其正处于政府选举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进出口额方面,1998年年~2014年间中国对德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从70.2亿美元和73.54亿美元上升至1050.13亿美元和727.03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3.96倍和8.89倍,增长显著。中德双边贸易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的增长率方面,1998年~2002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和中德贸易总额增长率,2003年开始出现大反转,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高于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和贸易总额增长率。

此外,中德双边贸易逐渐深化。特别是中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较快。如图2所示,中德贸易额占德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2.51%增加到2014年的6.53%,增加了接近两倍,并且还有上升的态势,这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德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平均值为4.47%,也不容小觑。

1.2 中德双边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

2012年~2014年,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表1)。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有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多为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表2)。虽然从比例上来讲,机电产品是中德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但是两国贸易的产品等级不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是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他们更注重技术、品牌、质量等非价格因素。

这是由中国和德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德国工业起步早,资本丰裕、技术先进,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德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德国位于全球价值链条的顶端,参与全球的高端专业化分工。德国主要从中国进口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初级加工产品,然后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资本积累相对较少,技术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两者都是德国的强项。因此,中德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2 中德贸易结合度评估

贸易结合度指数(TI)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提出,后经过小岛清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CDab=(Xab/Xa )/(Mb/Mw) (1)

式中:TCDab表示b国作为a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程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Mb表示b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ab和TCDba均大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市场。如果TCDab和TCDba均小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由中德贸易结合度指数可以看出(表3):第一,无论是TCDcg还是TCDgc的值都小于1,说明中德之间的贸易联系还不够强,而中德之间的出口商品结构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就意味着中德双边贸易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TCDgc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日渐成为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之间的双边贸易潜力巨大。第三,2005年以后,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在波动中减小,主要原因在于中德双边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摩擦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没有同比增长,因此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从德国的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上升,从而对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产生影响。

3 中德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指数测算分析和引力模型回归。相比较而言,引力模型不仅具有操作简易、数据处理过程方便的特点,而且还能探析相关因素对贸易潜力的影响大小及程度,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Xij=A(YiYj)/Dij (2)

其中Xij表示i国家对j国家的出口额,A表示常数项,Yi表示i国国内生产总值,Yj表示j国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i国和j国的空间距离,一般用两国首都距离或经济中心距离来衡量。

3.1 中德双边贸易流量分析

(1) 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双边贸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含GDP、人均GDP、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区域贸易合作、政治关系及文化背景、国家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20-22],根据中德两国国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指标的可度量性,本文主要选取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均GDP、中国与伙伴国首都之间的绝对距离、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APEC、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WTO等5项指标进行模型回归分析(表4)。

(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包括阿尔及利亚、阿根廷、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秘鲁、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泰国、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和智利等37个国家2014年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选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较大,有利于对中国国别出口潜力的估算和分析;其次,这些国家分布在各个大洲,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及生活水平各不相同,极具代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总体的特征。中国与各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来自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各国的GDP及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首都与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而得。

(3) 模型构建

为使引力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两边都取对数,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新的模型为:

LnT=?琢0+?琢1LnYYj+?琢2Ln■■j+?琢3LnDS+?琢4WTO+?琢5APEC+?着 (3)

式中,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总额,即双边贸易流量;Y表示中国的GDP;Y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GDP;■表示中国的人均GDP;(■)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DS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WTO和APEC为虚拟变量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加入时取1,反之取0。

(4)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对包含5个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 OLSE 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表5),得到回归方程为:

LnT=3.28+0.48LnYYj-0.06Ln■■j-0.77LnDS+0.56WTO+0.65APEC (4)

回歸结果表明,整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50%,在0.05的置信水平下,F统计量通过了检验,这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检验,模型检验比较成功,且解释力比较强。

具体到每个指标来说,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的GD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两国人均GDP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GDP,贸易流量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息息相关;而人均GDP对双边贸易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不断完善,消费者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进而使进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伙伴国的GDP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增加0.48%。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距离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减少0.77%。这是因为两国之间的距离大小代表两者贸易的运输成本大小,是阻碍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区域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合作机制将促使双边贸易流量增加。在0.1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APE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属于APEC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是0.65%,这表明与贸易伙伴国同属于一个经济组织,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样地,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WTO也是正相关关系,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正向拉动作用要小于同属于APEC的拉动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同属于APEC的国家之间,地理位置相近,贸易联系更加密切。

(5) 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

根据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数据代入,得到中德两国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与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图3),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增长相对稳定。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危机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出现小幅下降,但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在该年份仍表现为小幅增长,主要原因为模型选取的变量中缺少经济环境方面的变量,忽略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中德双边贸易的影响。2003年以来,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和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之差逐渐扩大,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远高于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这说明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3.2 中德双边贸易潜力估算

用实际贸易流量与运用引力模型计算的模拟贸易流量相比较以估算国家间双边贸易流量发展的潜力(表6)。根据刘青峰和江书竹关于贸易潜力的分类,实际双边贸易额与模拟双边贸易额比值大于1.2 的称为“潜力再造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非常有限,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值介于0.8和1.2之间的称为“潜力开拓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具有一定的扩大双边经贸的空间;实际双边贸易额与理论双边贸易额比值小于0.8的称为“潜力巨大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可尽量排除双边贸易障碍以推动贸易的正常发展[23]。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估算只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其他新影响因素的出现还会使贸易潜力发生变化。

由2002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潜力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图4),2001年中国刚加入WTO,贸易摩擦有所减少,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逐渐深化,2002年~2003年贸易潜力表现为潜力巨大型。2004年~2012年,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均大于1.2,说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以后,虽然贸易潜力值仍大于1.2,但是下降明显,这与“一带一路”战略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德双边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国的贸易领域得以扩大,双边贸易得到加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1998年~2014年中德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从贸易平衡角度来看,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越来越大。从整体性贸易结合程度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结合程度现在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特别是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地位逐渐加强。商品结构方面,中德两国的商品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向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贸易潜力分析的结果看,2002年~2014年中德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说明中德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中德两国应该保持现有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两国应在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进行市场、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科学分析中德两国消费者偏好和消费市场特点,利用两国逐渐增强的贸易结合度,以及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其次,改善贸易市场环境,德国应改善市场准入条件,正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吸引中国投资者;对于中国而言,要建立透明的法律制度,积极引进德国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生产水平和贸易产业结构。第三,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培育中德自由贸易区,促进商品流动、投资和技术合作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双方除在贸易、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外,还可在高科技、农业、环保等行业进行合作,拓宽服务贸易领域。此外,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重视中小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德国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燕春蓉. 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2011(01):42-47.

[2] 李德旭,王利,李谭.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及趋势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2):56-63.

[3]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71-580.

[4] 鄒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5] Roberts, B.A. 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18(4):335-353.

[6] Peridy, N. The trade effects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partnership: What are the lessons for AS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1):125-139.

[7] Bhattacharya, S.K. Gains and losses of India-China trade cooperation? A gravity model impact analysis[J].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4).

[8] 金缀桥,杨逢珉. 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5(01):81-90+128.

[9] 宋坚. 中德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 西欧研究,1992(06):1-6.

[10] 厉无畏,王如忠. 中德贸易及德国在华投资现状与展望[J]. 世界经济研究,1996(03):9-14.

[11] 陈继勇,刘跃斌. 德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对华直接投资[J]. 欧洲,1998(03):63-68.

[12] 毛蕴诗,B.N. 科玛(Kumar).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趋势、特点与国别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1999(11):60-62.

[13] 刘爱龙,吴献金.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3):29-34.

[14] 孙楚仁,沈玉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 国际贸易问题,2009(07):47-55.

[15] 周建明. 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906—1934[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59-68.

[16] 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7] 高金田,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 时代金融,2011(12):106-107.

[18] 杨解朴. 中德贸易:互补性强潜力巨大[N]. 国际商报,2008-10-25003.

[19] 梅兆荣. 新形势下中德关系的挑战与未来[J]. 德国研究,2010(2):4-5+78.

[20] 高志刚,刘伟. “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34.

[21] 杨国川. 中加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探析[J]. 经济经纬,2010(02):39-42.

[22] 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47-51.

[23] 刘青峰,姜书竹.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 浙江社会科学,2002,06:16-19.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ZHANG Jun-ling, ZHANG Yu-ze, ZHANG Xiao-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Key words: trade; potential; China; Germany; gravity model

上一篇:气动冲床操作规范范文下一篇:十九大学习新时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