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2023-05-20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觉下英语课堂不确定性规避现象分析

3、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4、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5、中美文化差异下的影视表现差异

6、郝思佳与王熙凤的平行比较

7、从《绝望的主妇》看中美婚姻观和家庭观的不同

8、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

9、从《对话》栏目看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10、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11、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12、从直观教学中体悟质性研究方法

13、中美身势语之文化差异分析

14、中美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15、从谭恩美作品解析中美文化的冲突、交际与重构

16、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策略研究的综述

17、《三体》原著和英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观

18、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19、中国文学外译中“直译”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及时代因素

20、跨文化旅游态度和行为研究:技术、方法和启示

21、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2、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刮痧》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23、赛珍珠《同胞》的社会性别解读

24、中国人觉得美国没文化?

25、浅谈《喜福会》中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26、企业员工中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7、从文化维度探析海外企业的文化差异

28、文化差异对我国跨境电商营销的影响与策略①

29、从会话打断角度分析中美两国面子需求的差异

30、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31、浅析当代中美儿童电影的文化差异

32、文化距离对中国图书版权出口影响实证研究

33、他者视域下国家话语的媒介叙事与传播

34、从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看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35、双重形象,异域文化融合的象征

36、浅谈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民族情结

37、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美身体语言对比研究

38、从中美广告中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39、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来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

40、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网络征婚广告的文化差异

41、浅析中美家庭女性教育的成长环境

42、《红高梁家族》中的戴凤莲与《飘》中的郝思嘉形象比较研究

43、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美日文化冲突分析

44、从婚礼仪式看中美文化差异

45、从人力资源角度解决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

46、以“称赞”为例谈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47、文化和自由意志:基于结构方程的中美差异研究

48、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49、商务活动中的中捷跨文化交际冲突及应对策略探究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世界强国, 中国和美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于世界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然而, 囿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相去甚远, 它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校园建筑的不同

美国建筑物, 包括学校和政府机构都是无边界的, 没有围墙, 完全向社会开放, 即使有篱笆, 也是低矮不阻挡视线的。美国人天性开放坦率, 倡导自由和竞争, 而这种开放式建筑结构则反映了美国居住文化的理念, 代表了外在的开放和内在的封闭。而中国的校园则被高高的围墙或铁篱笆围绕和封闭起来, 独立于外面的社会变成一座座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这种校园围墙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谨慎和防备, 所以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

美国校园的行政办公室就在教学楼中, 从外观和装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很难辨认出哪间是校长办公室, 这无疑体现了美国人的平易近人和众生平等观念, 以及教学管理是为了服务教学的理念。而在中国的校园, 气派的行政楼总是处于中心位置, 从建筑风格和装潢设施都和教学楼截然不同, 这种醒目时刻提醒人们管理层的地位和权威, 将教学和管理本末倒置。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美国高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校园文化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学校通过信贷体系和灵活的学制给予学生们较大的空间和自由, 师生平等, 校园风气轻松。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勇于质疑, 重点培养责任感、创造性和思辨精神。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以个案分析和分组讨论为主, 考试考察方式灵活。校园各种学生组织林立, 学生们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从资金和条件上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培养了对于学业的兴趣, 得到了个人的发展, 充分放松身心, 体验到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传统的中国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 教师们受到既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束缚, 以及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的制约, 只能依赖有限的条件照本宣科, 大多使用讲解、提问/回答、背诵、笔记、任务型等教学法, 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学生们还是被动接受的情况居多, 尽管基础和理论知识较为扎实, 但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差, 属于考试学霸型。课后活动单一, 基本在教师或社会组织的组织下参加既定的集体活动, 选择性较小。

三、独立自主的不同

美国学生非常独立, 讲求个性和自我奋斗, 追求“美国梦”, 无论家境如何都基本靠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抚养成人就已经尽到了责任, 父母和成年儿女 (超过18岁) 之间没有必然的供养关系和义务, 一切都要依赖自己的努力奋斗, 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姓氏但不包括财产。同学和朋友之间, 甚至恋人间也大多采取AA制。除了经济独立, 美国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规划清晰, 对社会和国家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这和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中国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 不仅学费和生活费大多依赖父母供给, 连选择学校、确定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或主动或被动地交给父母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薄弱;意志和内心脆弱;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较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包容性;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和安全感。从小被父母照顾得太好, 保护得太严密, 难免沦为“永远不能断奶的大小孩”。

在充分了解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之后, 笔者想给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提几点建议:

1) 希望大学的管理者们在关注分数的同时关注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校园文化的营造。毕竟这里的学生风华正茂, 处于人生的定型期, 他们对于精神的追求更强烈, 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2) 营建绿色校园, 杜绝校园暴力, 吸食毒品和聚众赌博等恶性事件。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树立榜样正面教育, 输入正能量。加强学生管理和心理疏导,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防止抑郁症的出现。

3) 加强财政投入, 改革学制,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放宽对教师的束缚, 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改革, 使教学法更为先进, 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改善生活和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更为灵活机动, 加强跨专业选修课的发展, 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4) 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 设立“2+2”双学位或“2+3”本硕连读的培养机制, 在教育上与国际接轨, 充分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优势互补, 积极进行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少年强则中国强, 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 更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折射, 所以必然受到后者的制约与影响, 并与其保持基本一致;反之, 社会主流文化也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推动和引领。中美两国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各自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得出主要差异并对营造和引导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差异;原因;结果;独立

1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1 教育内容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是主要内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孩子们在两岁或三岁的时候必须和父母分床睡。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安全,让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其他与学习、玩耍等有关的事情,并不过多干预。第二,美国父母认为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有资格也有义务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美国父母重视给孩子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可以勇敢地参与公共事务甚至国家事务的决策。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尽管有时孩子的意见最终并没有被父母接受或采纳,但这对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美国家庭教育包括多种教育,而这些教育不仅与知识有关,而且与心理健康等有关。然而,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父母总是向子女灌输一种观念——每个子女都应做到顺从,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能也不该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良苦用心。另外,中国父母反复叮嘱孩子们努力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事从家庭里的重大决定到做家务等琐碎小事他们一律不用插手。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他们对孩子的义务是尽可能地为其创造好的条件,这样孩子们将来的道路可以走得更顺利一些。在激烈的学习和应试竞争中,中国家长大多教育孩子要有求胜心和功利心,凡事要做到完美优秀,而衡量是否优秀完美的重要标尺就是学业方面的成就。[2]此外,中国家庭教育在内容分配和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大多数家长对知识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这种做法严重阻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意识不到这一点。

1.2 教育目标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快速、轻松地适应外部环境并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美国父母坚持引导和帮助他们的孩子成为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独立个体。然而,中国父母更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成功人士,一生顺利光鲜。

1.3 教育方法不同

因为对孩子个性的尊重,美国父母更喜欢提出建议而不是向孩子们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尝试自己完成。正如电影《超级奶爸》中所展示的,谢恩·乌尔夫通过引导和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掌握许多技能。然而,中国的父母则采用了相反的方法。由于他们对自己丰富的经验很有信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他们的孩子只需要照做,不需要有任何疑问和质疑。另外,中国父母倾向于劝说孩子们牢记固有的理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或科学与否。

1.4 教育特征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父母会有意识地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开放和民主的氛围。自孩子出生起,美国父母就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和自己捆绑到一起。此外,美国父母重视平等和尊重的力量。他们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们时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待。比如美国父母常常蹲在地上,使自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和蔼地对他们微笑、点头示意,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看到父母对平等观念的身体力行。美国父母同时也重视教育孩子如何独立明智地管理金钱。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自己规划零用钱。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父母往往会像对待温室的花朵一样对待孩子,尽力保护孩子免受任何挫折和伤害。另外,在一些中国家庭里,父母致力于为孩子的一生铺平道路,使其每一步都安稳稳定,这就是中国父母所谓的“防患于未然”与“未雨绸缪”。还有一些父母则严格甚至严苛地培养孩子,他们给予孩子强制的指示并要求其必须完成,而孩子只能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遵从他们的意志和安排。另一些父母则溺爱孩子,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只求孩子心满意足。整体来说,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义务和等级分明,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大多以父母传授孩子接受的方式为主。

1.5 教育指导方针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重视激发创造力,而中国家庭教育则重视服从和传承。美国家庭教育提倡自由发展,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提倡以密切的监督促进发展。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强调家庭集体主义。美国家庭教育重视父亲和母亲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负责任地教育孩子,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更多地强调且仅仅落实母亲在教育和家庭事务中主要角色的扮演,父亲的分工更多的是努力工作以養家糊口。美国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实现共赢,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坚持孩子们之间要在各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在美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鼓励孩子们成为独特的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则更倾向于将他们的孩子与其他所谓的优秀孩子进行比较,使其也达到这种优秀水平。

1.6 教育潜在问题不同

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会导致许多有关孩子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此外,他们对理性主义的过度重视和强调也会导致子女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过于强调寓教于乐,这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孩子学习水平的下降。然而,中国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却基本相反。由于中国父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中国孩子很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由于孩子们被剥夺了可以犯错误的尝试机会,他们往往缺乏创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且,由于中国父母为孩子铺好了路,一旦遇到障碍和挫折,中国孩子可能会变得懦弱和不知所措。由于内心深处承受着很大的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并且很少知道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中国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他们的父母很难察觉到的心理问题或疾病。

2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1 歷史背景不同

美国是一个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的移民国家,腐朽陈旧的思想和文化残留较少。在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美国人民可以轻松快速地接受新事物,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更看重冒险和创新精神。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特别是因为受到封建小农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民的自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保守又传统,而且节制且被长期压抑,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2.2 经济形式不同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繁荣的商品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人民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小。此外,美国社会已经建立起来了健全的社会制度,提供了足够的跳槽机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因此,美国人民大多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而且,美国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将来能有所发展,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商品经济使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一种频繁变化的过程中,所以美国父母并不觉得他们的孩子能一直稳定地生活并保持着同样的工作。因此,美国父母从更微观、更全面的视角和“以相对稳定性应对流动性”的方式出发,大力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可以从容应对未来的一切变化。然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中国社会强调人的学历,并视其为证明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由于行业流动性差,中国人民只有有限的工作范围可以供他们选择,所以中国人经常把“赌注”押在一份固定工作上。因此,中国的父母坚持培养孩子获得更高的学历,并用此找到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来确保他们以后的生活安稳稳定。

2.3 社会条件不同

美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所以美国父母并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可以在养老院度过晚年,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就不用过于为他们担心。因此,美国父母认为一旦他们帮孩子成长到18岁成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职责。至于孩子未来将走向何方,父母认为这取决于孩子本身。然而,在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更倾向于将个人未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考虑在内。他们把孩子视为私人财产,并期待孩子们对他们怀有感激之情,这点可以通过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体现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国父母把打骂孩子当成他们的私事,认为别人无权干涉,更不必说法律的约束了。正如电影《刮痧》[3]中所展示的,徐大同当着很多人的面打了自己儿子的脸,原因是他和老板的儿子打了一架,这一举动使他的美国老板很吃惊,觉得完全不能理解。

2.4 思维模式不同

美国人重视理性主义并将其视为对待家庭成员和处理家庭事务的基本原则。美国父母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平等,各自承担对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中国人更重视情感,他们把人伦道德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他们总是把情感放在首位。他们精心照料孩子,但作为回报,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对他们表现出感激,并在未来以“投桃报李”的方式回报他们。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对子女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也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功利性。

2.5 价值导向不同

美国人民强调独特的个性和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义,其文化核心是自我实现。美国人民重视确保自身利益和鼓励自我发展。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会习惯性地制定一个非常小的目标——自我成就;在每个家庭中,个人是拥有最高价值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独立于家庭关系,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子女视为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单位。他们不仅尊重孩子的意志、兴趣和爱好,而且还认真对待自己的需求和对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过程。他们很少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民强调共性。中国人认为个人价值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现。中国家庭大多崇尚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但有些父母在这种关系中不但失去了自己的“自我”,也很少尊重孩子的“自我”。许多中国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价值的延伸,他们其中的一些甚至让子女负载他们倾其一生也实现不了的厚重期望。

3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结果

3.1 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独立生活是美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由于美国孩子在18岁时必须与父母分开生活并自己谋生,所以当他们只是小孩子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训练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帮助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孩子仅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理论,他们很容易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淘汰。另外,在中国,孩子即使结婚后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孩子“玻璃心”,经受不起挫折,也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另外,近年来“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反映出中国教育中对孩子的独立生活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人际关系

美国孩子大多外向且很好相处,而且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和他们的伙伴、邻居甚至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人相处。因此,他们能够应对和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然而,由于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孩子更害羞、内向,这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方面欠缺经验和能力,往往很被动,也很难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3.3 与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

由于美国孩子生活在比较民主和放松的家庭氛围中,他们尊重其他家庭成员并更容易做到与他们融洽相处。但在中国家庭中,孩子们需要小心谨慎,不犯任何错误或挑战父母的权威,他们对父母既有敬畏心又有恐惧心理,这难免使得家庭关系有些僵硬。相对来说中国孩子和爷爷奶奶等有更好的关系,因为他们总是无限地纵容和溺爱他们,但这与平等没有任何关系。

3.4 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由于美国人民认为赡养老人并不是他们的绝对责任,他们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很弱。然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仁爱和孝顺。中国人把孝顺当作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美德。不尽心赡养老人的子女会受到良心的拷问和公众道德的严厉谴责,这种观念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大多数人会遵循孝顺的美德并赡养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

4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性研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和特殊案例本文并没有囊括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为了对中国或美国家庭教育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希望本文能对未来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参考文献

[1]Lizza Pin,黄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33- 237.

[2]江玉清.实用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 外语学界,2014,3(00):256- 264.

[3]王文铭.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J].好家长,2016,(21):249.

[4]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62- 163.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电视广告作为商品营销手段的同时,还担当传播文化的角色。中美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模式的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影响着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的制作。

[关键词]李宁;耐克;电视广告;文化;影响

[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

1 引言

广告呈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作为商业活动的同时,又是复杂的交际活动。广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1948年,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委员会为广告做了定义,1963年等年份又做了几次修改,形成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广告定义:“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以任何方式付款,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的非人员性的陈述和推广。”该定义最重要是指出广告要有可以确认的广告主。另外,还强调广告是付费和“非人员性的”。

文化是当今社科领域运用最广也最难以准确下定义的学术名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给文化下定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他能力和相成的习惯。”跨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给文化下了定义:“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他将重点放在了“集体的思考程序”。尽管对文化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是强调文化的社会群体性、超个人性。

广告与文化有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消费者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该影响根深于消费者心中。广告销售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在传播一种特定的文化。当今的许多广告都将文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本文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其对电视广告制作的影响。

2 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

在竞争劲烈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能否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知名度,获取信任度及利润。

作为民族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在过去十几年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结晶凝聚在“一切皆有可能”这口号中。从最早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到“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到现在的“一切皆有可能”,该品牌逐步积淀出独有的内涵。这一内涵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得到很好的诠释,电视广告为李宁体育用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提供一个视觉上直接的方式。

耐克是美国知名运动品牌,在全球享有盛名,其在商业上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它的广告。它将品牌忠诚度演变成一种信仰,其独树一帜的广告语也令人难以忘怀。简单的“Justdoit”从最初的“想做就做”演变成当下符合青少年勇于实现自我的“放胆做”,耐克广告运用独特的手法将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1 李宁广告:One team,one belief

Oneteam,onebelief,是李宁2008年推出以“相信”为主题的广告。“一个团队,一个信念”的思想接近北京奥运会口号“Oneworld,one-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既有借鉴又颇具创新。众多知名运动员及奥运冠军参与了广告拍摄,广告以人物口头叙述为主,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展现运动员平时训练的场景。

镜头一: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王励勤:“如果我觉得排名比比赛更重要”,接着郭跃和张怡宁:“如果我擦拭金牌多于球拍。”

镜头二:西班牙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

镜头三: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

镜头四:中国国家体操队杨威:“如果雅典的挫折让我们低头。”

镜头五:克罗地亚网球选手IvanLjubcic:“如果我甘心于雅典的铜牌。”

镜头六:埃塞俄比亚马拉松选手Tolossa:“如果冠军头衔让我明年在北京放慢脚步。”

镜头七: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如果我抱怨新人越来越多,请将我逐出运动场。”

所有运动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屏幕上黑底红字地出现:08运动场上见。

2.2 耐克广告:恐惧斗室

“恐惧斗室”是2004年耐克耗资1亿美元推出的篮球鞋广告。2004年11月下旬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后,连续遭到国内许多观众及相关部门的强烈谴责,原因在于广告有涉及损坏中国人形象的信息,最后该广告在国内禁播。

2004年12月1日,耐克公司发表媒体声明,称“恐惧斗室”宣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耐克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耐克一贯严格遵循中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无意伤害任何中国消费者的情感。

李小龙的电影《死亡游戏》是该广告的创意来源,描述美国NBA球星詹姆斯穿着耐克鞋,进入五层高的建筑,在名为“夸张失实”、“诱惑”、“嫉妒”、“自鸣得意”和“自我怀疑”五种恐惧斗室中,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镜头一:詹姆斯走到一楼大厅,空中飘落一位身穿长袍、须发花白的武林高手。两人随后开始搏斗,詹姆斯一个杂耍动作摆脱对方,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经柱子反弹击倒老者后,跃起上篮得分。

镜头二:二层飘着美元和身穿中国服饰的妇女,女子暖昧地向他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击碎篮板,妇女形象破灭。

镜头三:三楼有五位练习双节棍的人向他发起挑战,詹姆斯不屑一顾,拿起篮球一个远投让其目瞪口呆。

镜头四:篮板旁出现两条中国龙,双龙化身为吞云吐雾的妖怪。詹姆斯几个动作晃过障碍,投篮得分。

镜头五:五楼等待詹姆斯的是他最大的敌人——自我怀疑,他与化身为“自我怀疑”的漫画版詹姆斯进行对决。他将一个球射穿对方,反身上篮得分,赢得最后的胜利。

3 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3.1 价值取向不同

霍夫斯泰德提出科学界定文化差异的“文化尺度”。他认为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融于群体的程度。个人主义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人际间联系松散;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人融于群体之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差异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国文化特征是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而美国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该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很容易就体现出来。

以“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为例,广告名就体现出团队对运动员的至关重要,如广告词

“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广告强调团队精神是赢得胜利的坚实力量。而在“恐惧斗室”中,詹姆斯孤立无援地战胜了五种恐惧,个人英雄形象大放异彩。耐克公司称“恐惧斗室”广告宣扬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

3.2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遵循图形式的思维方式。在图形性逻辑中,一个现象是通过它与另一个现象的关系来加以理解的,其重点是通过“众”去理解“一”。在“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出现不同场景和人物,使用不同语言,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及克罗地亚网球运动员等,通过不同场景,运动员做出不同承诺,其宗旨都为了表达作为团队要有同一个信念,做到不断进步,否则就被逐出运动场。正如李宁这个品牌,如不与时俱进,必被逐出竞争激烈的市场。

与图形性逻辑不同,美国人用线性思维来理解广告。根据基础原则决定现象的直线思维,广告的表达只是对主题简单直接的演绎。只要主题正确健康,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都在为构建这个主题服务。因此,“恐惧斗室”在美国人看来,只是单纯的广告,无意表达不尊重中国文化。广告中功夫老者、幻灭的“飞天”女子、击碎的“双龙”并非中国人的化身,詹姆斯战胜这些“恐惧”更不代表美国文化击败中国文化。

在美国广告制作人看来,这纯粹是一则商业广告。该广告加上中国元素,一是创新,二是体现多元文化。该广告想在中国市场上推销产品。这样更容易被中国青少年接受,而该广告遭到禁播,恰是中国图形性思维影响下中国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所致。可见,文化差异带来巨大冲突。

3.3 表达手法不同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的区别还有一点是男性化与女性化,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男性化意味着独断性、竞争性强,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外向等;女性化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内向、谦逊、隐忍、克制等。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是女性化与男性化的差异。中国具有女性化的社会特征,注重人际关系,含蓄、谦逊,而美国是男性化的社会,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广告的表现手法。

李宁的广告都用温馨美丽的场景,动人或振奋的话语打动观众。李宁的“Inner shine”用一个优雅女性练习瑜伽的场景,配合舒缓的音乐来表现“内在的美,与年龄无关”的主题;“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各国运动员对08奥运会所做出的承诺,体现中国广告在言语上注重人际关系,含蓄与谦逊,同时中国广告都是直接向观众传达信息。

相比之下,美国广告运用夸张,新颖独特的手法体现广告。“恐惧斗室”的“嫉妒”斗室中,练习双截棍的人使用挑衅的话语:“你很牛吗?再牛也没我牛,有种放马过来”,体现对手对詹姆斯的蔑视,最终詹姆斯打败他们,衬托他的个人英雄形象。同时,广告根据不同场景配合不同元素的音乐,融合动漫,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耐克广告不乏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感悟这句精炼的“Just do it”的含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与文化密不可分,广告是文化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告设计和表达。本文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来阐述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理当承认,本文列举的中美文化差异并非绝对对立,如集体主义所体现的合作精神在美国这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也得到体现。本文仅从某一社会结构呈现的群体特征来看待文化差异对广告制作的影响,难免有不全之处。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各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浪潮下,广告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也能够给我国涉外广告的设计提供宝贵借鉴。

[责编 雷艳]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政府预算实际上就是政府安排财政收支的计划, 政府通过合理的安排财政收支, 使社会资源能合理分配。政府每年都会制定政府预算, 对一整年的财政收支做出合理估计, 通过预算计划, 规定下一年度政府经济活动的大致范围、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政府通过预算来调控财政收支和组织经济活动。财政不仅是政府制定的年度收支计划, 而且它还具有法律效力, 财政预算必须通过立法批准才可以实施。财政预算是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中心, 它对完善国家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同时, 财政预算也是一个国家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之一, 因此一个国家对政府预算的管理是否科学显得十分重要。

2 中美政府预算的共性

中美两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都有相关的法律支撑和监督体制。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预算管理体制都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在国家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 两国也都在尽力提高政府预算管理能力的提高。

3 中美政府预算的差异

3.1 政府预算立法体制的差异

(1) 美国的预算立法体制。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 议会、政府、司法彼此制衡。美国财政预算制定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以后, 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具有了法律效力。行政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 遇到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必须向国会报告, 只有国会批准, 才能做出适当调整。美国财政预算立法相当严格, 与财政预算相关的法律体系也比较健全。税收法典、《预算法和会计法案》等都是美国制定的财政预算基本法律。而且美国每年的财政预算一经国会通过, 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也被看作是预算相关法律。同时, 美国相关的财政立法也反映了美国反映各方势力的相互制衡关系。

(2) 中国预算立法体制。我国的财政预算立法方面同美国预算还很大的距离。从税法上看, 我国的政府预算管理立法体制没有实现在法律的起草、通过、实施上的制衡。尽管我国宪法做出了我国公民具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的规定, 但对税收的开立、征收、停征、减征、免征以及公平税收负担等方面还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推进预算法制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 1994年《预算法》的制定颁布。但我国政府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政府财政收支不透明、预算执行不彻底、行政主导税收立法、预算编制和立法重于形式、不切实际等。

3.2 财政预算监督制衡方面的差异

(1) 在美国, 只有政府预算内的资金才能用于财政收支, 政府财政收支均详尽的在政府预算中列明。预算一旦确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般情况下都不能超出预算范围。任何超出预算计划的财政收支资金都必须有国会批准的预算调整草案才能使用。政府预算的执行还要在权力机关严格的监督之下进行。在美国, 政府预算是否通过由国会和总统共同决定, 国会负责审核、批准政府预算, 政府只负责执行, 这就体现出了美国财政预算是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制定的, 所以具有科学合理性。

(2) 在我国, 政府预算管理虽然也有相关法律的支撑, 但是我国财政预算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预算对政府收支的约束力不强。总的来说,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缺乏中央和地方科学和合理的制衡。我国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按照规定执行的例子层出不穷。

3.3 财政预算编制体制的差异

(1) 美国预算编制的主体包括总统、白宫所属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OMB) , 还有很多其他机构, 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美国, 总统虽然全权负责联邦预算的编制, 但它并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它把预算具体的编制工作交给更加专业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OMB) 。当然出了总统和OMB之外, 还会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一起完成联邦预算的制定。这种多部门共同编制预算的体制使得美国的预算编制更切合实际, 利于进一步的实施。而且美国预算收支科目细致到类、款、项、目等方面, 精确到具体的人和物。

(2) 我国的预算编制的主体相对单一。在我国, 预算编制主要是政府负责, 政府通过各级财政部门来制定具体的财政预算编制内容, 汇总给政府审核, 最终形成的财政预算草案要交由人大代表会议审议并批准。这种预算编制过程相对于美国而言, 只借助财政相关部门的力量来制定财政预算, 不仅会导致财政预算的不严谨、不科学, 而且效率相当低。除此之外, 我国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且我国财政草案相对粗糙, 这导致了地方政府执行预算时有空可钻。

4 结语

从对中美预算管理共性和差异的过程里可以看出, 我国的预算管理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而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政体完全相悖。但是美国国家财政在制定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公共价值原则的影响。所以, 我们国家应该学习美国预算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预算管理体系。

摘要: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简言之就是政府各级预算管理部门构成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之间预算管理问题上, 预算管理体系起着根本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 健康良好的预算管理体系有着与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中国和美国在预算管理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本文主要从中美预算管理差异和共性出发, 希望通过与美国预算管理的对比, 能对中国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管理,差异,共性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中美财政税收体制比较[J].理论导刊, 2009 (7) .

[2] 何丽丽.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10)

[3] 彭健.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模式及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2 (6) .

[4] 唐皇凤.美国预算管理:过程与制度的分析——兼论其对中国预算改革的启发与借鉴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2 (4) .

上一篇: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洛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