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

2023-09-23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金融实施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实施。金融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紧跟我行实施战略转型,推进综合性多功能性,集约化的步伐。金融业在支持中国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作用,分析商业银行根据中国农村发展需求,采取因地制宜的模式,创新支持农村建设的方法。当前农村会计金融实施新会计准则必须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当前我国金融业在支持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有效措施。本文针对金融业在支持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扮演的角色,为中国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金融业;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化建设

前言:农村建设是目前十八大部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最大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新型农村是城乡结合、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是基本特性的农村,是我们目前大中小城镇和新型农业社区协调发展,相互支持的结果。以商业银行为例,需要正确面对“三农”和“商业运作”重要使命,这样可以全力支持新型农村的建设。

一、关于农村的概述

农村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要想有效地促进人口、资源和人口方面的集聚,这样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方向进行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城乡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我国的“九五”计划发展开始,经历五年计划当中强调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已经把农村建设当作是重点的工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而且明确提出:“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这样可以着力建设并且制约经济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金融业在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建设是一个由政治、法律、财政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全面进行建设的系统的工程,农村会计金融实施新会计准则涉及到社会的保障、保护环境制度、耕地的保护政策。金融业作为重要的配置资源的平台,其自身的特点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支持农村建设的发展,而且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但是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农村建设是由一个很多项目共同组成的产品特性,所以金融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金融行业需要针对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大需求,比如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另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农业产业工程,进行择优选择重要的项目,积极地为客户和重点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债务融资、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业务产业的作用,积极为乡镇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会计金融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难点

城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而且资金主要来源于内源性的融资方式。城镇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受到信用的歧视,而且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果进行短期的资金融通,那么其融资的困难会不断降低,但是城镇中小企业进行其长期融资,资本就会严重缺乏。融资无门,所以城镇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其资金困难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目前,中国的城镇中小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也会有所减轻。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调控对于创业中的中小型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由于我国的经济的分布并不平衡,大中城市中小企业的资金也相对比较充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县级以下地域的中小企业资金相对匮乏,东、中、西地区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发展却是极度地不平衡。由于城镇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其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已经在慢慢多样化,而且蕴含的风险也较大。

(一)金融业在支持农村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

农村建设对于提升内需,改善民生和推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化建设其频及的项目和商业银行的追求盈利宗旨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村建设城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所以基础设施当中的很多项目并不符合银行的放贷,比如城市垃圾的处理、废水的处理、农村市场化运作的水电气供应给企业、医院等公共性的产品,都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产品的价格。商业银行本身体并不产生现金流,因此需要政府进行补贴并提供政策优惠。

(二)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大

根椐2011年我国GDP471564亿元的规模进行计算,当年我国的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47156-70734亿元,但是我国2011年的财务收入却仅有103740亿元,所以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资金就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50%左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被认为是中国当前农民工市场化的平均成本就高达10万元,而到了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就有6.91亿人,根椐专家预测,我国的农村率就会达到62%,另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估计会转移农村人口达到1.2亿,由此可以看出,如此大的资金发展需求,只是单纯靠财政资金,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真正的农村的快速发展。

(三)贷款对象并不规范

农村会计金融实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农村建设需要有城镇的基础和公共事业的承建,一般情况下,承办单位是需要地方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并没有承贷的主体的资格,银行需要通过政府的投资平台进行垫贷的方式介入到项目当中来,从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其负债的规模在国际上是处于稳健的水平,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规模增长非常快,运作也并不规范,所以需要国家需要部署并加强地方政府等融资平台的深入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处理融资平台公司的一些债务方面的问题。

四、金融业在农村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

根椐新会计准则,农村会计金融业的建设要想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就需要围绕城镇的支柱产业或者是特色产业,通过企业动产质押或者企业联保,保证担保公司,提供专业的担保,并且推出一系列符合县城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城镇基础性的建设,同时还涉及到城镇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既关系到城镇土地方面国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关系到政府投资体制的重大的改革,这样既涉及到城市经济结构方面的调整,同时也涉及到城镇户籍制度全面的改革,从农村发展特点来看,农村进程中过程中其产业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它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开发,同时也关系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城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农村的进程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必经的发展之路,这样也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因为各种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农村的建设进程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也就是以农村为目标的相关产业的不断地发展。从微观的发展观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在农业慢慢转移到非农业的发展来看,基本实现了生存和衣食住行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城镇住房和公共等交通行业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集中居住比农村分散居住,这样更有利于不断地减少土地的使用,进一步改善环境。同时通过合理地规划城镇人口、合理地利用水源和土地等资源,不断地加大环境的污染,可以有利于历史的文物和建筑,不断地实现人口、环境和资源等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地带动环保、旅游等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城镇企业的信用管理

根椐新会计准则,现在城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非常落后,我们需要根椐发展形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基于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金融机构要重点在下面几方面做工作:一是尽快整合和改造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步伐。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农村发展的发展速度,虽然在大多数城市信用联社已经按照股份制的形式进行了整改,但是还应该进一步地加大改制的力度,进行产权改造或者重组。我们的城镇中小型企业需要充分引进民营的股份,完善公司的结构治理,充分明确相关的金融企业需要为城市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定位。二是国家的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与颁布实施《中小金融机构法》,对于金融机构的退出、设立、管理体制和经营范围等方面要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其在责、权和利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确认,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机构的利益。三是尽快建立合理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实行和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挂钩的差别保费率,国家相关机构从制度上强化金融机构公信力,以转移经营风险。四是积极探讨和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且力争通过制度的设计,以使其服务于企业。另外,还要加大对我国其他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比如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的改制力度。

(三)加强政企联系

根椐新会计准则,农村建设需要针对农户的需求,不断地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中介机构的深度合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贷款难”的相关问题,在另一个方面,需要根椐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生长周期、科学合理设置贷款提供贷款的期限,同时还需要对贷款的期限与企业的产业周期进行合理的匹配,这就要抓住客户资金需要“短、平、快”的特点,精简业务的操作,采用双线运作和信贷工厂的运作以及网络作业,切实可以提高审贷方面的效率,有效地解决农村“金额小、时间急和笔数多”等实质性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可以得到改善

金融业支持中国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地提高交通、通讯工程的发展,这样带动了城镇的建设,以清远为例,在2012清远市积极贯彻了中央的扩大规模的政策,这样既加大了资金的基础性的建设,全市的投资达到了500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40%,其中就包括了交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同时还包括电力、热力和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清远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管理的基础行业就完成了投资200亿元,占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的41%,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有大笔的投资支持,这样才可能提高项目的运作速度。

结论:

农村发展中小型企业可以向政府申请创业基金,当前农村会计金融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为集体企业不断推动其产权的改革,明确清晰其产权的关系,城镇中小企业同时还需要规范其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态的制度,不断地增加企业发纳入的财务透明度。这样才能加速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及信用突破》人民出版社 2011年01月

[2]董彦玲:《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08月

[3]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4]朱峻宏. 2010年 民间借贷:企业融资行为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2011.07(下旬刊)总第618期:P106-109

[5]武巧珍.刘扭霞 2009.04 中国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建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1

[6]张长存:《谈基层银行的信贷营销》、《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12

[7]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及信用突破》人民出版社 2011.12

[8]董彦玲:《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03

[9]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04

[10]武巧珍.刘扭霞 中国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建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2

[11]周锡冰.企业融资实战22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02

[12]汤继强:《我国科技性中小企业政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作者简介:蔺颖(197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现为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2篇

民间借贷在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缓解银行信贷短缺,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自身存在的不足, 同时缺乏合理的金融管理体制加之各借贷主体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等多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经济纠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也在不断增加。是以关于民间借贷的各种法律问题的探讨是极其必要的。

二、民间借贷的现状

( 一) 民间借贷逐渐呈上升趋势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日趋深入, 加之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近几年, 国家也在通过政策对中小企业等各类民营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引导, 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带动了。2015 年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实行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 这也为民间借贷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就2015 年来看, 民间借贷的额度接近11. 5万亿, 远超过当年的人民币贷款。由此, 民间借贷的发展趋势可见一斑。

( 二) 民间借贷主要产生于市县地区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在民间主体间发生的资金交易行为, 其十分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民间借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关系借贷行为。同时, 由于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性, 也使得民间借贷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比如, 在许多市县地区, 特别是在农村区域中, 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就常常会发展出民间借贷关系。

( 三)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利用渠道非常多

目前, 民间借贷的主要参与主体, 包括以纯营利为目的的借贷行为者, 与借款人有直接关系的亲属和朋友等, 手头有盈余资金的个体私营户或资金相对较为富余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负责人等, 再就是能够利用各类银行的各种关系的借贷人等。由于民间借贷较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更为自由, 限制更少, 所以其利用更为广泛。市县地区的民间借贷资金多运用于农村棚室经济发展、畜禽养殖、土地承包、农用设备设施的购置、经济作物的种植、房屋购买、婚丧嫁娶、子女升学、求医问病、再就是中小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经营发展等。

( 四) 民间借贷的形式比较灵活快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由于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村, 加之一般都是依靠熟门熟路的交易人和其声誉成为贷款资金的主要维护手段, 因此, 很多民间借贷以往都是传统的口头约定, 两个人彼此一说就达成了借贷交易行为。还有一种方式比较常见, 就是我们常说的白条借据, 这是因为借贷双方并不是特别的熟悉, 但资金额度又相对较大, 所以就采用这种较简单的方法即写借条来进行贷款。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 现在民间借贷不仅仅限于现实, 网络上的民间借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且随着支付宝、网银等网络支付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 网络上的借贷也愈加方便灵活快捷。

但是, 由于民间借贷主要依靠人们的关系信誉, 而没有具体的完善的担保机制, 以及证据的保留与取得, 一旦发生借贷纠纷, 就会增加法律机构的判案难度, 也使得借贷资金的持有人加大了资金损失的风险, 所以民间借贷仅依靠信誉或者借条的方式是十分不规范、不科学的。

三、民间借贷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在中国, 对于民间借贷活动的规定多散见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司法解释、以及政策性文件中。一般来说, 对民间借贷活动的规制主要涉及《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以及最高院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批复。

有关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规制在2015 年出现新的完善, 在2015 年6 月23 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公布, 并从2015 年9 月1 日起开始正式施行。这其实意味着民间借贷活动的发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 也意味着我们的司法机关在不断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规制。比如, 对民间借贷活动中贷款利率的规定, 从之前的最高贷款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改变成现在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以24% ( 即2 分利) 和36% ( 3 分利) 为线, 将利率分为三个区域, 即司法保护区、自然债务区、无效区, 构成民间借贷利息的“两线三区”。使得利率制度的合理性得到提高, 也解决了超出利率部分的问题。

但是, 就总体而言, 我国立法对于民间借贷活动的规制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 我国民间借贷活动法律规范相对较少而且分散在各处, 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不强, 比如, 处于上位的《宪法》《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都肯定民间借贷的合法性, 但是处于下位的《贷款通则》以及《取缔办法》又否定了民间借贷行为。

第二, 我国立法中缺乏对资金来源与流向的监管规定, 也缺乏对借贷人的信用和还款能力的审查的规定, 很多人利用监管的缺陷来做“炒钱”的行当, 通过层层转贷来赚取利润, 造成民间借贷的虚假繁荣, 不仅恶化了民间借贷市场的秩序, 还可能触犯《刑法》的高利转贷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 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秩序。

第三, 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立法规定模糊, 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民法通则》中的第九十条中确立了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的原则, 但是其并没有明确给出合法的借贷行为与非法的借贷行为之间的区别标准。

第四, 对于通过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行为没有适当的立法规制, 跟随网络经济发展起来的网络借贷活动也是民间借贷的一种, 借贷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取得贷款, 不提供任何担保以及借条, 一旦发生借贷纠纷, 贷款人很难找到借贷人, 也无法提供确切的贷款证据, 使得贷款人面临很大的风险。

四、民间借贷的完善

( 一) 尽快推出我国的《民间借贷法》

一部专门的完善的规制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规范会使得民间借贷的发展日趋朝向合法化、规范化。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也是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所以尽快清除那些过时但是却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与民间借贷合法性相冲突的法律规范, 建立起一部专门的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 二) 改革利率制度, 规范利率制度

由于借贷资金垄断, 资金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民间借贷的担保要求低, 所以我国的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居高不下。民间借贷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 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应限制的过死, 也就是常说的宜疏不宜堵, 所以应该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 其利率的高低应当由市场来决定。此外, 辅之以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公开市场的平均价格, 形成一个透明的民间贷款交易环境, 以防止贷款人恶意提高贷款利率。

( 三) 设置专门的借贷机构和监管机构, 明确监督对象

民间借贷一直被当作地下交易, 如果要想民间借贷在阳光下活动, 那么为其提供一个合法的借贷交易平台是必然的。通过借贷交易平台, 借贷人可以随时知道贷款利率, 可以避免贷款人的恶意抬高; 同时贷款人有了平台的保障, 其贷款风险也可以有效的降低。

由于民间借贷的灵活性、高风险性, 所以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构是民间借贷发展的必要保障。监管机构的建立可以推动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合法化、模式化、正规化, 促进其逐步走向正规的金融范畴。监管机构可以参照银行银监会的设立模式来进行设立, 或者直接将民间借贷的监管纳入到银监会的监管之中, 由银监会对贷款资金的来源、流向、对象等进行审查监督, 同时公布违法行为以及信用状况不佳的人员, 规范借贷活动, 维护民间借贷的正常秩序。

( 四) 强制借贷人提供担保, 降低贷款人的风险

民间借贷活动一直以信任为基础而发展, 担保是双方自愿选择的一步, 在民间借贷中, 鲜少有借贷人提供担保的, 所以贷款人的风险一直居高不下, 由此产生的贷款纠纷也层出不穷。如果要有效的降低贷款人的风险, 那么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强制借贷人提供担保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 五) 规范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网络的发展也方便了例如“P2P”形式的网络借贷网站的“蓬勃”发展, 这类网站为贷款人和借贷人都提供了简单便捷的借贷活动平台, 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借贷纠纷也是越来越多。因此, 在规范现实的民间借贷行为的同时, 也要规范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来引导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化、正规化、合法化的发展, 从而促进民间借贷的各种形式的健康成长。

五、结语

就总体而言,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借贷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愈来愈大。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还具有极强的滞后性与矛盾性, 我国对民间借贷的规制以及监督管理都还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同时, 伴随着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 民间借贷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灵活化, 由此产生的网络借贷纠纷问题也日益增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新高度的同时, 必须要加强引导民间借贷逐步规范化、模式化、合法化, 有关民间借贷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民间借贷活动平台的建立, 以及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的建立也刻不容缓。本文是笔者对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的一点探讨, 希望能为民间借贷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尽绵薄之力。

摘要:民间借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虑到金融安全以及宏观调控和民间借贷风险, 我国对民间借贷始终采取着严格的法律规制措施。可是这些措施对我国民间借贷的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蓬勃发展”并无根本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的探讨, 主要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民间借贷的立法现状与不足、民间借贷的规范完善等方面入手, 以深入分析民间借贷法律问题, 从而促进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立法现状,规范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 张玉敏主编.民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法例新选组.民间借贷纠纷法律政策案例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4] 苏京.浅议民间借贷案件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及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2015-6-30.

[5] 胡晓波.民间借贷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2.

[6] 苍南法院.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问题研究[EB/OL].苍南法院网, 2015.2.

[7] 龙翼飞, 杨建文.企业间借贷合同效力认定及责任承担[J].现代法学, 2008.

[8] 牛太升.从吴英案看民间融资法律困局[J].载社会观察, 2010.

[9] 戴建志.民间借贷法律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民间借贷的基本内涵、形式和基本特征,并根据国内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的民法问题,根据分析和探讨找出了问题发生根本原因,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法问题;解决措施;借贷问题

作者简介:赵莹(1994-),女,满族,辽宁兴城人,渤海大学法学系,法律专业本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的运作也在不断地加快,除了向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一些企业和个人也进行着民间贷款。作为传统的借贷方式,民间借贷不仅仅刺激了资本的流通,还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帮助部分企业和个人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现有的民间借贷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影响着民间借贷的发展。

一、民间借贷的概述

(一)民间借贷的含义

作为传统的借贷方式,民间借贷是借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资本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民间借贷的主体主要是普通公民,所以民间借贷与民法密切相关。所以,民间借贷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民法问题,因此研究民间借贷的民法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想要研究民间借贷的民法问题,首先要明确民间借贷的含义、定义范畴。对于民间借贷的含义,国内外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国外的学者认为,民间借贷并不是正规性的金融活动,将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金融活动。而我国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受国家金融监管的民事法律责任行为。

虽然国内外对于民间借贷的具体定义并不是十分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将民间借贷定义为民间自发产生的金融行为。民间借贷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

根据民间借贷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民间借贷可以被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亲友之间互助的借贷行为,是非商业性的借贷方式。第二种是通过相关金融机构、有金融机构性质的非金融机构或有闲置存款的个人发生的信贷行为。第三种是商业信贷,具有一定的土地性质。第四种则是商品性质的商业信贷。此外,还可以依据是否具有盈利性将民间借贷分为盈利性放款与互助性放款,还可以依据是否有抵押将民间借贷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二)民间借贷的形式

从民间借贷的基本内容入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第一,通过人脉网、关系网、朋友圈进行的亲友之间进行的借贷,这种借贷方式的款项来源一般都是亲友的家中积蓄,一般来讲,借贷期限较短,数额较小,且利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借贷方式并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的规定。第二,与贷款相结合的一种借贷行为。第三,利息数额十分高的借贷行为,俗称高利贷。这种借贷行为,一般借贷时间较长,金额需求较大,且利率通常高于银行的利率。

(三)民间借贷的基本特征

第一,相对于官方的借贷行为来讲,民间借贷较为自由,手续简便,没有正规金融机构那些复杂的程序和严格的要求。民间借贷也没有固定的流程,甚至没有固定的利率范围,借贷的利率完全由双方协定。

第二,民间借贷的标的物以货币为主,这是由该行为的主要功能决定的。缓解资金压力或者进行资金的周转,这是人们融资民间借贷的主要用处,因此,标的物一般都是货币。当然,这里的货币不仅仅限制于人民币,还有外币、国债、有价证券等。

第三,民间借贷的对象主要是自然人和非金融机构组织或是自然人,虽然借贷双方是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但是也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

第四,借贷的资金主要是民间的生活积蓄,是非金融机构或自然人的自有资金。

第五,民间借贷的基础是个人信用。由于民间借贷的特殊性,主要是亲朋之间进行借贷,所以借贷的基础是对对方资料的了解,这样可以降低一些还款风险。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民法问题

(一)民事立法的缺失与矛盾

与民间借贷相关并能用于解决纠纷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借贷意见》。只有这几个法律与民间借贷相关,然而作为监管、约束民间借贷的法律,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而且法条分散,没有专门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一旦产生纠纷,可以依据的法律出自不同的部门法,有可能出现多原则性的规定,使得纠纷更加复杂,难以解决问题。没有统一的准则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同时,由于时代快速发展,漏洞也越来越多,立法中并没有针对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新,落后的法律体系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民间借贷,无法满足民间借贷对于法规的需求。

其中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借贷意见》这两部法,在针对民间借贷的相关内容有所冲突,虽然我国有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一指导原则,但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实践来看,还是《借贷意见》更加贴近民情,符合民间借贷的客观规律。

(二)利率问题

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没有固定的范围,常常是由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最后确定的,所以利率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金融机构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有着明确的规定,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范围,限制了利率的水平。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迅猛,对于民间借贷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强制性的上限约束干预了民间借贷市场化的进程,不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这些法规与违背了公平原则和公民的主观意愿。当事人双方有权利对借贷的利率进行自我调节,这是出于借贷双方自愿意识的行为,借贷双方作为行为主体,自愿承受风险或还款压力。然而与民间借贷不同,我国法律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十分宽容,限定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四倍属于违法行为,而正规金融机构收取利率在四倍以上就是合法行为,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严重的违反了公平原则。

(三)借贷合同问题

民间借贷的借贷合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常常发生在亲友之间,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行为,所以常常没有规定还款时限,增加了民间借贷的风险。一旦发生了无力还款或不愿意还款的行为,合同上如果没有约定的还款时间,就加大了追款的难度。我国的《合同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合同合法的必要条件是双方必须符合订立合同关系,如果不能达成有效的合同,就无法明确双方的债权关系,也无法顺利的进行维权。合同有效,才能达成正常的债权关系。民间借贷合同中主要有金额认定、还款时限、担保效力以及诉讼时效等问题。合同作为借贷双方发生关系的凭证,与双方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一些民间借贷的案件中,会出现诉讼时效的问题,由于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诉讼时效,借款人与贷款人对该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方认为时效已过,一方认为时效未过,增加了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难度。所以,在撰写民间借贷合同时,应加上诉讼时效,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减少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难度,节约人力、物力、时间。

同时,大多数的民间借贷合同内容不规范,用语歧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借贷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发生纠纷,公民无法很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

上述分析显示出,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存在着诸多问题,然而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重要的借贷形式,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切实的根本利益,影响着民间经济的经济运转,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发生复杂的法律纠纷。所以,解决民间借贷的民法问题迫在眉睫,这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民间借贷中的民法问题应该从法律入手,从制度入手,只有从法律入手才能完善民间借贷的制度,才能切实的解决民间借贷的民法问题。

(一)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想要解决民间借贷存在的民法问题,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来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给民间借贷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就很难让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导致民间借贷的风险加大。用法律来对民间借贷进行约束,可以使民间借贷流程趋向正规化,能够促进民间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第一,要加快民法的完善进程。民法作为我国的大法,是保护人民安全、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二,通过立法直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让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正规化。从立法的层面更好地约束借贷双方的行为,通过金融监管来限制民间借贷,减少问题的发生,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更好地监督民间借贷,引导民间借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要通过立法来防止民间借贷所引发的经济犯罪行为。要确立适用于民间借贷的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来更好地解决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犯罪行为。

(二)采取灵活的利息政策

针对民间借贷的利息与利率,国家应该制定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更加公平的对待民间借贷,遵循借贷双方的意愿,但同时又不能全面放开约束。对于民间借贷来讲,资金的用途也是很多的,国家可以根据资金量、资金用途的不同来制定不同范围的利率上限。针对于生产经营性的融资借贷,国家可以上调相应的利率上限,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的融资进程,这样还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自用消费型的融资,可以对上限利率进行下调,可以避免不法分子谋求不正当利益,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进行利率的制定时,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根据借贷双方的实际情况,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所在地区的发展水平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计算。

制定灵活性的利率政策可以减少法规对民间借贷发展的约束,促进民间借贷更好更快的发展,进而增加社会经济活跃度,促进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防范民间借贷合同风险

对于个人信用方面,目前我国并没有建设一个完善的信用体制,也没有出台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对于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民间借贷来讲,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无抵押的、纯信用借贷的民间借贷。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以下三个有效措施。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制,完善和健全相关立法。还要采取公证制度,这样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民间借贷的风险。还可以完善合同,减少合同的漏洞,更好地避免风险。

第二,在进行民间借贷行为时,要撰写规范的借贷合同,并且明确还款时间。还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在撰写民间借贷合同时,应加上诉讼时效,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减少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难度,节约人力、物力、时间。在进行撰写借贷合同时,要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避免歧义。要重视书面合同,这是民间借贷的凭据,一定要妥善保管,按照正规的流程进行签字,在结算收回欠款时也应及时终止和完成合同。

第三,在签订合同时,要标明借贷双方的责任范畴,明确双方的利益关系,写明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并注明违约的事项。只有在合同上严格书写出来,才能使双方当事人更好地履行合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也在飞速发展中,为了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就要解决民间借贷中的民法问题,让民间借贷有法可依,使民家借贷规范化。这样才能加速民间经济的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并为民间借贷发生的法律纠纷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能够更加公平的处理相应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民间借贷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民间借贷若干疑难民法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石明.我国民间借贷民事法律规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4篇

一、民间借贷现状分析

民间借贷发展活跃, 通过分析总结有以下特征:

( 一) 民间借贷规模扩大

民间借贷的规模庞大, 首先从主体维度分析, 传统民间借贷主体主要是自然人, 现其主体包括自然人、中小企业、银行, 发展趋多样化。其次从借贷对象维度分析, 民间借贷对象为资金。而近年来民间借贷资金数额不断增多, 在金融体系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我国当前的银行体系为四大行处于高度垄断地位, 他们分配信贷资金的80% , 其中75%- 80% 又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使中小企业在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时转入手续简便、资金易得的民间借贷。需求引发市场, 市场引发利润, 民间借贷需求的加大促使利率一路攀升。再次从民间借贷的空间维度分析, 传统民间借贷以亲属、血缘为基础, 有区域性限制, 而随着资金流动性、资金需求加大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民间借贷利率的攀升的利益驱使之下, 传统以血缘亲属为基础的借贷关系逐步突破地域性限制, 再加上中介机构组织引导, 民间借贷的空间扩大。

( 二) 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与去向多样化

我国民间借贷的资金多源于民间自有闲散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 包括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 民间借贷的资金去向也有转变, 从传统的民间借贷为满足资金的暂时性缺口, 多用于生活需要。而今大部分资金由生活领域转入生产领域, 如企业以满足企业经营运转的需要。并有部分资金流向作为追求高利率回报转入投资领域, 作为投资方式的一种。

( 三) 民间借贷形式多元化

民间借贷的活跃使得借贷形式多元化。借贷方式从以“打白条”的直接借贷方式, 转变为白条转借贷、贷款转借贷等借贷形式。除此之外, 间接借贷方式也有很多, 如出现的中介公司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 使传统资金分散、不透明的民间借贷行为出现了组织化、公开运行等特征的间接借贷。

二、民间借贷问题的对策研究

民间借贷的存在引发许多问题, 需要研究解决对策。这主要从补充立法、加强监管力度、完善金融体系及其规范形式等方面着手。

( 一) 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

当前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有《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规及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若干问题》。虽就民间借贷问题做了规定, 但立法粗略, 缺乏实际操作性不能应付民间借贷产生的新问题。故需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首当其冲是制定一部规范完备、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门性单行法规, 以规定民间借贷概念明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刑法罪名, 使得承认民间借贷合法地位, 结束其地下活动的历史。除此之外规定民间借贷的借贷期限、借贷利率、借贷合同形式等内容。据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无担保的民间信贷占73% , 真正的财产担保的不到20% 。通过立法模式引导人们对于资金数额较大的民间借贷必须有抵押或担保, 并针对抵押或担保财产的性质进行登记。就有学者认为民间借贷合同须采用要式合同, 并应具备借款人、贷款人、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要素。以使借贷行为更为规范, 并为纠纷解决提供证据。

( 二) 建立有效民间借贷监管和监测法律制度

民间借贷有其盲目性、逐利性特征, 而现今民间借贷中利率攀升、资金乱投、企业不搞实业转向投资借贷也以寻求高额利润现象层出不穷。这样利率过高远远超出借款人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的现象, 致使借款人背负沉重的债务, 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极易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最终也损害了出资人的利益。而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存在互补关系, 如果民间借贷发生危机, 会引发整个金融界的崩盘与瘫痪, 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 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与监测特别重要。需通过设立民间借贷信用备案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将有关企业融资金额、资产负债比例等信息向社会公布, 以便于出资人掌握相关信息, 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而不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或不仅仅投资借贷而放弃实业。

( 三) 完善金融运行体系, 引导借贷市场

传统人们往往将其与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联系在一起, 认识不到民间借贷在金融运行中作用, 害怕放开民间融资会出现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 从观念和制度两方面排斥民间金融。这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由国家垄断的金融制度, 而金融垄断必然会造成资金短缺, 我们要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性, 完善我们不合理的金融体制, 开放民间金融, 逐步引导民间借贷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并改造现有成熟的民间借贷组织, 吸收现有民间资金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社, 使其成为中小企业专业银行, 或者将其整合、培育成为地方性的民营商业银行。并且注意利用民间借贷资金放弃实业转作金融投资追求高额利润现象。在民间借贷正常发展的过程中抛弃投机心态, 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向理性的投资转换。

摘要:民间借贷有借贷双方手续简便、以信用为基础、利率偏高等特点, 在促进经济增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又引发诸多问题。如此需要我们完善金融体制, 制定民间借贷单行法规, 予以必要监管, 使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关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09) .

[2] 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和立法建议[J].中国法学, 2001 (5) .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5篇

一、民间借贷执行案件的特点

( 一) 民间借贷主体庞杂, 系列案件较多

传统形式的民间借贷案件, 大多法律关系较为简单, 常常因购置生产资料、家庭消费等目的, 向亲属等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发生一对一的借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过快, 致使部分工程承包人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 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资本需求, 因此民间借贷主体比以往更为集中, 法律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些案件存在以下特点: ( 1) 主体较为庞杂。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庞杂, 既有个人, 包括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城市居民, 相当数量的农民 ( 土地征收所得收入) , 还出现部分专门从事放贷的投资公司、典当公司、担保公司等。 ( 2) 放贷专业化、隐蔽化。放贷规模越来越大, 呈现出公司化运营模式, 内部分工明确, 借贷中规避法律关系的行较为隐蔽。 ( 3) 担保人较为集中。民间借贷案件中的借款时均要求提供担保人以保证债权实现, 担保人连环担保, 多次提供担保的情况较为常见。

( 二) 案件数额大, 隐形利率大量存在

民间借贷案件总涉案标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个案标的大, 被执行人常无力履行。部分民间借贷案件出借的本金与借据上的金额名不副实, 借据中常约定复利、逾期利息、违约金等。上述案件自动履行率低, 难以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

( 三) 被告不应诉情况多见

民间借贷案件诉至法院时, 债权人大多已经过私力救济, 债务人也早已陷入财务危机, 部分案件中债务人已经跑路逃债。债权人只能够起诉担保人, 而担保人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对承担保证责任有抵触情绪。债务人、担保人或不愿出庭应诉, 消极避债。

( 四) 刑民交叉, 案件难以协调

民间借贷纠纷起诉的案件, 往往夹杂着刑事案件。债权人集资诈骗, 催收债务的过程中非法拘禁、绑架、故意伤害等行为时有发生, 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部分案件在执行过程中, 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或已对其财产采取了强制措施, 民事执行措施无法适用, 案件难以协调, 造成执行困难。

二、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成因

( 一) 部分当事人贪图高息, 缺乏风险意识

民间借贷纠纷中, 债权人一味贪图高息, 不管借款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如何, 不管借款的用途, 对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一部分债权人, 借款手续不完整或缺乏必要的担保、抵押手续, 缺乏保证造成债权难以实现。一部分债权人对抵押、担保的法律规定一知半解, 导致无法产生抵押权, 债权难以实现。有的申请执行人在申请法院执行后, 继续采取违法催收措施, 对被执行人的人生和财产造成损害, 法律观念个淡薄。

( 二) 执行财产难寻或难以执行到位

1. 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民间借贷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债务缠身, 数额巨大, 除进入执行程序的债务外, 尚有很多其他民间债务, 而许多被执行人没有工作, 没有固定收入更是无财产可供执行。部分被执行人因嗜赌早已倾家荡产, 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

2. 被执行人下落不明、规避执行行为明显。有的被执行人有数个申请执行人, 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为了逃避债务, 找各种理由拖延履行, 甚至“跑路”、“搬家”, 致使法院难以查找其下落。被执行人在借款时就没有想过要还款, 被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后仍然无动于衷。有的被执行人恶意逃避债务, 隐匿财产, 故意转移财产。

3. 执行标的额较大, 难以全部执行到位。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标的额逐渐增大, 被执行人一人涉及多个案件屡见不鲜。由于被执行人经济状况恶化, 部分规模化运作的放贷机构, 往往采用“高利贷性质”催债手段,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前, 已穷尽索债手段, 部分手段更是超出法律范围, 被执行人被“催债”导致跑路, 被执行人早已经倾尽全力偿还债务, 法院执行过程中也无力偿还。

4. 被执行人财产难以处置。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多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个人或企业, 涉及案件标大申请人众多。执行过程中, 有不动产 ( 如房屋、土地等) 可供执行。然而该类财产的处置, 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拍卖程序, 加之拍卖财产较易出现“流拍”的情况, 由此导致处置财产周期较长, 增加当事人诉累。

( 三) 审执环节协作配合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案件本来有财产可供执行, 但因立案和审判阶段未能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 进入执行阶段后被执行人已将财产转移殆尽, 客观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审理执行衔接不畅, 一部分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能够获取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 如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财产信息、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等详细的信息, 但因缺乏衔接, 致使执行法官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查询被执行人下落及相关信息, 导致案件执行效率低下。

( 四) 执行联动机制运转不畅

联动机制运转离执行要求差距较大, 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 仍然没有在各部门之间做到全方位覆盖,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监管没有落实, 部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失信被执行人”依旧能够在金融机构贷款, 惩戒效应没有完全发挥, 被执行人“活动空间”有待进一步压缩。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大量财产信息的查询需要依靠联动单位人工查询, 查询耗时、耗力严重制约了执行效率的提升。部分联动机制无法运转, 一些人数众多、标的额巨大的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 被执行人需要联动机关查询下落, 但联动机关不重视、不反馈, 联动机制运转不畅。

三、破解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几点建议

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不但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助长了不良借贷风气的滋生, 还损害了司法的权威和尊严, 破坏了地区经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 破解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已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需要各地法院的执行部门予以研究和解决。对此, 针对上述的四个原因, 特提出几点建议。

( 一) 建立社会征信系统

执行难究其根本是社会信用的缺乏, 如果当事人缺失信用或信用观念, 执行难问题就无法从根本解决。建立社会征信系统一方面有利于贷款人更全面的掌握借款人的财产及信用情况, 规避风险, 减少纠纷的发生。同时, 征信制度的建立将会进一步加大失信被执行人的违法成本, 使其在工作、求学、购物、购房、贷款、工商登记等等方面受到全面的信用惩戒, 促使其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 二) 完善执行查控体系

对待拒不履行的违法行为, 要完善执行查控体系, 确保法律执行的威慑力, 确保判决结果得到顺利的执行。解决“执行难”问题, 必须借助国家和全社会的综合力量, 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 寻求一种多元化的破解方法, 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之效。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加强执行联动, 将一些需要协助查控的“老赖”进行联合查控, 进一步破解民间借贷案件被执行人难寻的困境。

( 三)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针对广大群众有步骤、有目的的多加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进行法律、素质教育, 提前做好预防,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县民间借贷案件执行多、难的现状。法律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进入社区、企业, 面对面讲解的方式更是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型媒体, 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平台等进行。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借贷法律规定及其风险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法律威慑力, 营造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的良好舆论氛围。

( 四) 加大打击违法犯罪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多大, 极易引发各种犯罪, 公安机关应当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赌博、集资诈骗、非法拘禁、搬家、诈骗等犯罪行为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也时有发生, 上述行为将给经济和社会安定形成重创。因而人民法院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也应将掌握到的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查办, 公安机关注重打击上述违法犯罪活动必将使民间借贷市场运行更为健康规范。

四、总结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多与其他类型的民事案件相比, 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更加复杂, “执行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中, 被执行人较为集中、案件标的额大、刑事案件高发, 是较为明显的表现。影响案件执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债权人贪图高息缺乏风险意识、审执写作不完善、联动机制运转不畅通等因素。对此, 可以通过采取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加大强制执行力度、推进法律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的措施, 来改变目前执行难的局面, 为民间借贷案件的处理提供更有力的执行保障。

摘要: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执行收案数不断增多, 而有效执结率确有所下降。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有别于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 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因。本文从民间借贷执行案件的特点、成因“开展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举措。

关键词:民间借贷,执行难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相关问题研究——河北法院系统为样本[J].法律适用, 2015 (7) :112-116.

[2]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J].人民司法, 2014 (17) :98-100.

[3] 周超.破解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问题的研究[J].法制博览, 2014 (12) :214.

[4] 李海宇.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民间借贷的起诉时效范文第6篇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及趋势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与制度变迁,民间借贷已经根植于、融合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尤其是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民间借贷也在此良好经济生态之下获得了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客观发展之下,对于融资的主观需求必然会逐步扩大,民间借贷无疑成为众多融资渠道这一;另一方面来讲,传统金融受制度及信贷配合等方面的限制较大,市场主体未获得发展,民间借贷也势必成为一个重要选择。然而,新时期民间借贷随着市场的变化既获得了规模的扩大,也获得了风险的提升,而且风险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于从风向的区域性与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以及风险的交叉性三大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详细论述如下:

(一)民间借贷规模扩大———增加了风险的区域性与系统性

新时期,民间借贷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之下,当经济增长出现波动的时候,通过民间借贷的渠道来进行融资的需求则会急剧上升。其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微小企业而言,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融资渠道限制较多且贷款较难,那么则会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融资需要。然而,也正如上文所述,这些微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当出现较大经济增长波动的时候,他们的偿债能力也表现不足。由此一来,有关民间借贷违约的情况以及相关案件也就快速增多。现如今,民间借贷纠纷已然成为继婚姻家庭之后的第二位民事诉讼类型,与此同时,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标的额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伴随着民间借贷的高活跃发展,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多,所能够影响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由此一来,民间借贷风险已不局限于个体性的民间信用风险,相对应来讲,风险的区域性以及系统性明显增加。

(二)民间借贷职业化和中介化发展———形成并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

民间借贷在我国历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尤其是在新时期市场更为活跃、开放及自由的情形之下,民间借贷向着职业化和中介化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的传染性也随之增强。具体来讲,首先现如今出现了专门从事民间借贷的机构或者是职业群体,也就是所谓的“职业放贷人”。另外,能够为借贷双方提供连接服务的中介机构也随之产生,同样具有职业性特征,能够使消息不明以及流向分散的民间借贷变得更加中介化以及组织化。最后,现如今的民间借贷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将民间借贷的风险传递给了传统金融体系。举例来讲,一些资金相对较为充足的企业,他们从银行贷款较为便利,进而将从银行的贷款转而投向民间借贷市场,由此来赚取其中的高额利差。由此,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也就具备了向银行金融的传染性。

(三)民间借贷的范围扩张———加大了风险的交叉性

结合传统民间借贷的形式来看,其大多存在于亲朋好友之间,所借贷款也大多用于日常正常开支,如日常消费及供子女上学以及治疗疾病等。传统的民间借贷只存在一种单一的违约风险,几乎并不存在风险的交叉性。然而,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民间借贷已经不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相反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与此同时,也由传统的生活性资金需求转变化生产性资金需求。在此过程当中,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资金流向也相对较为集中,故而很多都流向于房地产、矿产开发等高回报行业。当然,也存在不少民间借贷被用于企业临时性的资金需求。举例来讲,比如一个企业向银行贷款到期但无法按期还款时,大多会选择民间借贷过桥。而此时,民间借贷过程当中,会伴随着资本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以及宏观调控风险等诸多风险交叉,由此可能会由于某一方面的风险爆发而引发一系列的影响甚至是更高的风险因素与情形。

二、民间借贷风险治理的转型及法律机制的创新措施

(一)适度推进激励性法律法规机制

由于民间借贷相对来讲情况较为复杂,对其所进行的风险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工作,因为监管机构并不能够及时有效而全面地掌握民间借贷的所有信息。对此,面对信息劣势,如果只是单纯的粗暴规制,只会导致或者加剧民间借贷的逆向选择和风险隐藏等问题的发生。对此,我们可以适度推进激励性法律法规机制。基于激励性法律法规机制,一方面要重视制度的优化设计以及规制工具的选择,相较于“堵”与“禁”,开展重点规制与分类规制,有助于更为及时的发现与防范风险。另外,可以考虑多样化的利率机制,相对应来讲要针对低利率的借贷来引入豁免制度,允许适当的对利率进行上浮限制,进而形成定价权鼓励与信息转让义务的相匹配。最后,还可以适当给予民间贷款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此来鼓励与引导民间借贷自愿接受法律的规制,也可以从制度角度出发来提供发现与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构建与完善非存款类放贷主体制度

金融市场由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两方面组成,正规金融市场始终接受法律规制与监督,而民间金融市场尤其是经营性的民间借贷却缺乏足够的监督与规制,由此也就难以从主体制度上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对此,构建与完善非存款类放贷主体制度是尤为必要的。而非存款类放贷主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构建与完善准入制度,比如建立强制注册与特别豁免相结合的准入制度,强制要求符合规定条件的放贷主体必须登记注册,以此来纳入法律规制范围,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规定条件的放贷主体,则要在豁免制度的规制下自由开展符合法律规定的借贷行为。

2. 制定与明确利率限制,由于非存款放贷主体实施利率限制既是市场需求,也是最新司法解释的协调,那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与明确利率标准,有各地区相关部门定期公布各类民间贷款的利率,以此来实现价格透明并促进公平竞争。

3. 制定与明确民间贷款所享受的优惠待遇情形,民间贷款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对民间贷款的积极引导,使其根据国家政策的方向流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此要制定与明确民间贷款所享受的优惠待遇情形,坚持非歧视性待遇原则为指导,制定相关风险补偿以及税收激励等相关政策,来更好地鼓励、引导民间贷款为微小企业以及三农建设服务。

(三)修正与完善民间借贷的刑法治理机制

现阶段,在基础性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之下,单纯的、过度的依赖刑法治理功能,有违现代刑的谦抑性精神。换言之,刑法本身就有严厉性以及最后性的特征,如果介入过大,那么会抑制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的有益作用及功能也得不到发挥。对此,新时期要修正与完善民间借贷的刑法治理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充分尊重并进一步优化民间借贷的前置性法律作用,也就是说,当其他的一些社会治理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此时不应过多的使用与介入刑事法律手段及工具,而如果在各种救济方式均被使用后但仍然无法保证民间借贷市场的稳定有效秩序的时候,再使用刑事法律手段及工具来介入。

2. 修改刑法中关于民间融资的刑法过度化问题,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刑法当中有关与民间融资的规定已经不能够有效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具体来讲,比如进一步完善“集资诈骗罪”的认定,比如由于客观的原因而导致无力偿还集资款的,并不能够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摒弃“事后归罪”的方式。

结束语:

新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活跃,民间借贷也更为频繁与普遍,而在此过程当中,民间借贷的风险也逐步上升,传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以及新需求。对此,面对民间借贷风险治理的转型,相关法律机制的创新,成为了进一步规范及促进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重要方向。而在此过程当中,一些基础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能够对防范民间借贷风险起到更为良好的防范作用。对此,要与之相对应的跟进正式法律机制,推进民间借贷治理的转型,通过包括适度推进激励性法律法规机制、构建与完善非存款类放贷主体制度以及修正与完善民间借贷的刑法治理机制在内的多种途径出发,打造管控与治理民间借贷风险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国民进金融的健康而良好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摘要:民间借贷不仅仅是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当中的一个较为常见和普遍的现象, 有相关记载的历史可达三千余年, 可以说长期以来民间借贷已经根植于、融合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当中。现如今,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与发展, 对于民间借贷的管制也逐步放宽, 而其也出现了职业化、中介化以及规模化等发展趋势。可以说, 新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活跃, 民间借贷也更为频繁与普遍, 而在此过程当中, 民间借贷的风险也逐步上升, 传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以及新需求。对此, 面对民间借贷风险治理的转型, 相关法律机制的创新, 成为了进一步规范及促进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民间借贷,风险治理,转型,法律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戴菊贵, 易晓文.中国民间借贷市场交易秩序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9, (02) .

[2] 李勇.民间借贷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 (04) .

[3] 单世中.试论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和控制[J].中外企业家, 2019, (02) .

[4] 古琳君.关于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9, (01) .

[5] 林逸凡.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3) .

[6] 季婧.民间借贷市场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科技视界, 2019, (01) .

[7] 王思蕲.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 (01) .

上一篇:语文教育观范文下一篇:关于向国旗敬礼的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