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2023-11-27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点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视科技,就如被赋予了点石成金之术,能量得以无限释放。在北京,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证明了以上的观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取得较快发展,2011年其经济总量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40.3%,占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16.6%。在这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发挥了较大作用,它们支撑了文创产业经济总量,引领了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提升了产业技术含量,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科技活动最活跃

2011年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中,有65.9%的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见图)。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除艺术品交易领域外,其他领域中科技活动均有分布。其中,新闻出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和旅游休闲娱乐领域科技创新活跃,有科技活动企业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高。而新闻出版和旅游休闲娱乐领域有科技活动企业比重增幅较大,分别为12.7个和11.5个百分点。

虽然科技活动涉及范围广,但是企业数相对集中。2011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两大领域中,有科技活动企业数占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数的94.2%。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开展科技活动最活跃。2011年,该领域有68.6%的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是惟一一个超过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水平的领域,高出2.7个百分点。

科技活动为文创产业提质加量

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收入3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3.8个百分点,这其中科技活动的助推作用不可低估。

支撑了产业经济总量。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的总收入中,2011年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实现总收入2497.6亿元,所占比重为66.8%,表明2/3的经济总量是靠这些企业实现的(见表)。其中,设计服务领域这一比重最高,达到88.5%,旅游休闲娱乐领域比重也达到了75.6%。

引领了产业新兴领域发展。一是拉动总收入快速增长。从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增速上看,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兴领域总收入快速增长,是靠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拉动的。2011年设计服务领域总收入增速为36.9%,快于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增速达48.5%,拉动该领域总收入上升39.5个百分点;旅游休闲娱乐领域总收入增速为55.3%,快于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水平33.3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增速达74.5%,拉动该领域总收入增速上升50.2个百分点。二是带动总收入比重提高。从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结构上看,新兴领域总收入比重提高,也是靠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带动的。2011年,设计服务领域总收入所占比重为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企业总收入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休闲娱乐领域总收入所占比重为1.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企业总收入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提升了产业技术含量。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相对密集,2011年实现的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2%,高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这其中主要因为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带动,其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9%,高于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从分园区情况来看,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中,除昌平园和亦庄园外,其他园区有科技活动企业的技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高出本园区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收入平均水平。其中,海淀园高出幅度最大,为6.2个百分点;德胜园第二,为5.7个百分点。

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共有1610家企业盈利,盈利面为79.3%,在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中,有83.6%的企业盈利,盈利面比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总收入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利润率为11.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总收入利润率为15.1%,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科技研发需高投入与高产出并重

科技活动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很明显,但如何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应加大研发投入规模。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R&D投入强度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虽然高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水平,但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奥斯陆手册》标准(企业R&D投入强度在1%~4%,表示企业创新能力中等)尚有差距,且和上年相比,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R&D投入强度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中设计服务领域R&D投入强度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电影领域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更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保持一定的研发投入规模会对产业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需提高产业的产出质量。一方面,技术收入比重下降。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有科技活动企业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个别新兴领域下降幅度明显,如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和设计服务领域分别下降 18.7个、9.7个和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科技辐射能力减弱。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比上年下降2.2%,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同比下降3.5%。产出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反映产业的竞争力,需要企业妥善处理当前效益和发展后劲的关系,也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编辑:王许松 / 邮箱:wxs@bjstats.gov.cn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进行,城市应当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文创产业发展目标,注重在挖掘城市文化创意的基础上提高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文化创意未能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没能体现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竞争力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当基于地方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着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向着创新性、独特性方向发展。由于地方文化创意项目没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有效性,不利地域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

一、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通融发展瓶颈

(一)资源整合度较低

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产业关联性较低,不少城市注重发展动漫、时尚等主题文化产业,没能基于城市文化特色进行城市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产业不能精心培育并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首先,一些城市文化产业没能从区域内积淀的已有文化资源入手,不注重挖掘和保护文化创意的源泉,一些文化企业更注重寻找域外文化资源。其次,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地域传统文化、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受到版权、法规、所有权等方面的制约,很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没能焕发出商机。再次,一些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城市人文景观没能与大众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尚未能形成地域文化资源的广泛影响力,地域文化创意空间仍有挖掘的巨大潜力,还需要在提高受众广泛性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化资源开发。

(二)产业特色不突出

城市文化创意应当基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在获得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地域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注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业项目,但是存在着创意少与产业重复率高的问题。不少地域只注重借助地域文化进行类型化的笔、杯、盘等产业化生产,没能在集中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开发独特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的地方存在同类性产品的盲目攀比方面,往往把文化产业的创新放在求大、求小或者求数量方面,没能真正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展示。另外,由于区位优势的整合不足,企业间未能走出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影响地域文化创意的有效性,不利于促进产业水平的升级。不少地区还缺乏龙头型文化企业,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与传播平台,造成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度低,没能提高文创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创产业整合原则

(一)战略整合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统一为城市服务,强调构建完善的城市文化产业战略体系,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的引导与实践价值。首先,以产业整合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文化创意的景观载体和活动项目,通过基于丰富的文创创意产品提高宣传力度,更好地吸引人们参与文创体验与实践活动。在产业整合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注重推动精品创意文化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的综合策划,不断推出精致的文创产品,满足地方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其次,围绕推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创意实践活动的转型发展,提高文化创意部门的市场意识,在市场化的原则下促进文创产品发展。在政府引导文化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机构引导和政策扶持,注重形成一个利益均衡关系,更好地促进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最后,还要树立强有力的品牌意识,在品牌指引下促进文化创意与企业的深度联盟,打造文创产业与旅游发展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二)政策供给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衔接,应当基于文化产业,更好地表现出城市的文化风貌、精神理念、时代特色,还要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实践活动企业的支持。首先,成立文化产业协调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提出一系列的扶持鼓励政策,给予主动参与文创项目的工作人员适当的奖励。其次,还要成立观赏性的体验区,在进一步选择区域文创发展主线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各种文创项目与资源进行融合,打造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路径,形成科学完善的设施体系,拓展配套要素功能,提高地方文化创意资源的聚焦性、带动性,着力进行文创特色的塑造。再次,还要打造优化的地方文化馆,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在挖掘历史长、规模大、发展快的文创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诠释城市文化魅力。例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民众博物馆,有冰雪等独特资源的地域还可以打造冰雪文化博物馆,展示冰雪文化的载体和特点,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刻透彻的挖掘,建设一个全新的地方文化载体。

(三)服务支持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辅助性的管理体系,运用各种政府公共资源打造文创供给体系,满足全社会的文创需要。首先,应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保护稀缺性的城市文化创意资源,更好地挖掘整理可用于城市文化创意的独特性资源。其次,建立文化创意培育的咨询中心,建立一系列主题文化的活动展示中心,文创创意的俱乐部等,建立一批重要的文化创意的合作机构,加大科研人员、教育教学人员、文化创意理论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再次,提高区域性文化创意品牌的社会知名度,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社会价值,展示文化创意的重要意义,在促进相关创作的基础上提高文创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建立数字化的文化创意扶持平台,依靠文化产业营销渠道打开文创活动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渠道,实现文创产业与知识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活动有效性。

三、基于文化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一)加大文创活动扶持力度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量,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融入地方文化产业的新格局。首先,应当围绕文化创意建立规模化产业园区,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带,加强文创的科学规划,提高文创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特色品牌文化项目,政府应当加大文化调控工作的力度,着力集中区域优势力量,实现集约化文创发展。其次,提高文创项目的政策供给水平,有效落实国家文创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工作,深入贯彻文化产业发展精神,进一步基于特色城市文化挖掘文创活动的产业增长点。再次,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公平性环境,提高文化创意的市场竞争力,构建良好的文化创意经济平台,有效减少文创交易的成本,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化,提高文化创意融入文化产业的价值。

(二)加强文创活动资金扶持

促进文化创意活动的发展,还要拓展文创产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形式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推动各类文化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首先,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注入,引导民间资本为文化创意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提高文化创意的信贷投入水平,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方式为文创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在有效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基础上,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方式鼓励新兴文创项目进行产业化运营。其次,应当重点加大知识密集型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文创项目的自主经营有效性,注重引导社会机构的文创项目的市场化,最终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文创产品价值。再次,建立科学的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加强城市文化产业的布局,建立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以及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预测文创项目的发展,近一步降低文创项目融资的风险因素。

(三)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下应当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密集性的文创产业,落实抓好文创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首先,联合地方高校、人才招聘机构为区域文创活动延揽人才,注重建立灵活性的人才交流机制,基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实现实践艺术文创人才的有效流通,允许个人以灵活的形式参与文创项目的研究实践工作当中。在建立适宜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文创活动积极性。其次,加大国外文创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吸引全球高端文创人才进行文创产业项目,进一步实现文创人才的聚焦效应。再次,还要打造全球人才的交流与融通机制,基于文化创意组织全球性的论坛等活动,搭配优质的文创人才的互动平台,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重点打造高质量的文创人才评估体系,從而更好地起到文创人才的汇聚作用,实现文创人才的综合全面汇聚。

(四)培养群众广泛文化需求

地方文化创意活动助力文创产业的发展,还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着力挖掘文创市场的潜在能力,在扩大市民对文创产品需要的基础促进文创活动的快速发展。首先,加大文化教育的投入工作力度,积极优化文创产品的结构,围绕着市民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文化参与活动,打造立足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广泛市场进行文化消费,强势发展和繁荣文化产品市场。其次,实现文创产品市场的均衡发展,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满足广泛的市民文化需要。再次,进一步开发文化消费市场,有效划分文化消费市场的层次,实现文创项目的差异性供给,基于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传递展示出文创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结语

进一步展示文创创意的价值,通过文创创意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强政策性的供给,建立良好的文创产意的示范产业园区,充分运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在提高政策监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创发展体系,在重视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方式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为文化创意活动有效融入文创产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曹徽,巩艳芬,魏希柱.中国创意城市创意能力评价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龚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创意指数[J].开放导报,2012(12).

[3]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林中燕,郑大川,黄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4(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在分析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人才知识与技能的特征基础上,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工科高职院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型 文化创意 培养模式

1 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人才知识与技能的特征

1.1 创造性。评价一件文化创意作品是否成功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才是成功的文化创意作品,所以,对于文化创意专业学生来说,创造性或者创新性应该是其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创意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个性发挥的余地,保留其独立思考的权利。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意,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核心是创造性。

1.2 综合性。文化创意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艺术、市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社会学、管理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相关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训体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1.3 多样性。在文化创意的范畴内,没有任何问题的答案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佳答案”。

2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工科高职院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无数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成功的经验表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离不开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四个主体的支持,需要这四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合作。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淮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高校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2.1.1 以“工作室制”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以“工作室制”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的师资力量,建立专业的、优秀的若干工作室和教学团队,并给这些工作室制定科学完善的专业方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在工作室的团队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所有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都是在工作室内进行的,通过模拟真实的岗位环境,打破教师传统的授课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阻隔和单向突进的弊端,进一步推进教学的综合化、开发化和合成化,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秀的技能师傅,不断壮大和提升高校的教师队伍。可将工作室分为四个类型:基础工作室,专业工作室,教学工厂,校企合作的开发中心。

2.1.2 引入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体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教学方式从研究实际问题入手,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并且学生在领域和掌握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会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主题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的高职教学中引入以“主观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1.3 改革课程建设。可以参考苏州工美学院课程建设方案,把课程建设分为大专业平台与小专业化方向,大专业平台解决知识点与能力点,小专业化方向对接岗位需求。实现两个结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课程的双结构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有效双体融合,重视文学课程的开设,提高文学修养,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2.1.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向苏州工美学院学习。该学院近年来先后安排两组教师团共130人出访法国,并和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中英艺术设计研发中心”、 “中法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同时引进了主体化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师资培养道路。另外该学院还成立了教学培训部,十分注重对教学各项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该学院还很注重对教师师德的培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教师培养分为5个类型: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及兼职教师,教师培养的细分,有助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同时有利于将教师个人最精通一、两门课程传授给学生,做到以“满桶水”传授给学生。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多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开公司、搞项目等,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把真实的项目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快的提升自身实力,更快的适应社会。

2.1.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近年来,苏州工美先后与苏州镇湖街道、渭塘街道以及连云港东海县政府合作办学,针对工艺美术特色行业,比如刺绣、珠宝、水晶等,采取了把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大批传统工艺美术新传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将韩国动漫公司引入校园,带来真实的动画项目,由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司专业人员先给学生上课,再辅导做项目。另外与中央数字频道开展合作,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的“紫砂动漫”,可谓是创意无限。

2.1.6 遵循艺术教育规律。艺术教育有其复杂性,但也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万不能与理工科传统教育混为一谈。苏州工美、无锡工艺学校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艺术作品展厅,将历年、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可提高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学生更加自信,教师之间形成较好的良性竞争。苏州工美参考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实施了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具体过程就是大一由年级辅导员负责各项事宜,主要接受基础课教育,大二以后由方向负责人负责整个班级各项事宜,并开始分方向,之后由负责人挑选合适的任课教师给本班授课,如此一来各班级教师之间就存在了竞争关系,面对这种形势,教师一定会竭尽所能的发挥自身的专长,进而促进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大三的第二学期利用前8周的时间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才能离校,之后再带着毕业设计作品去找工作,就业率会得到很大提升。而淮安高职院校对艺术生的培养仍采用理工科2+1培养模式,应立即纠正。

2.2 企业应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试验场”

2.2.1 注重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基地,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与高校的合作,加强与高校关于人才需求方面的沟通,具体应做到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价,同时把评估意见反馈给高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

2.2.2 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具体应做到定期举办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之间的交流会,安排企业的优秀创意人员去知名的创意基地或集团参观学习,或者请成功的、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过来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等。

2.2.3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要想留住人才,使人才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是最有效的一项措施。有资料显示,“美国500强”中的大部分企业采取的都是员工持股的方式,由于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后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员工会自觉地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2.3 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

2.3.1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政府要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比如内部培养、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各项素质。

政府要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推行人才签约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

2.3.2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广新局,具体负责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建立高素质的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在内的各项重点工作。同时,尽快组建淮安艺术学院或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职校),培养文艺精英和文化领军人才。

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成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鼓励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进来,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加强两方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发布人才需求、开展人才研究、举办相关活动、指导培养模式和培训师资力量等。

建议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淮安紧缺人才目录,并拟制定文化产业人才优惠政策。另外,淮安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与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人才、资金、园区建设等各个方面细化创意产业支持措施有关,如《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文创委领导联系重点文创园区、企业工作制度》、《关于推进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的八项举措》等政策文件,淮安可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借鉴。

2.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具体应该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奖励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文化创意类专业的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进而提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

2.3.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淮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很大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知识产权执法的力度。另外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通过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该类产品的市场转化。

2.4 行业协会应营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个性化成长的宽容氛围

2.4.1 构建和谐的城市创意生态系统。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应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轻松环境。同时应该规范行业内的各种行为,对于随意复制、盗用等行为应该明令禁止,杜绝一切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城市创意生态环境。

2.4.2 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给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个见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进而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参与政府创意产业规划修改、园区报审等具体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参与”与“体验”式的培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

[2]朱其现.论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兼论文化创意学课程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J].百色学院学报,2010(04).

[3]孟琦.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开发途径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S5).

[4]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01).

[5]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职教立项课题(编号:D/2013/03/029)。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等重要文件,就此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此次税收改革为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加快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营改增”税收改革的内容和背景入手,从税负变化、企业管理、行业发展三方面分析此次改革对文化创意业的影响;阐明了不同类型企业在本次税改中的税负变化情况、企业应对税改的内部管理措施以及税改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化创意企业对“营改增”税改的应对措施,最后从企业角度对此次税改实施情况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 文化创意业 税负 应对措施

一、绪论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等重要文件,就此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文化创意服务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行业——文化行业的一个重要细分行业,是我国在未来几年中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长期以来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一直是制约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此次税收改革为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加快文化创意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企业税负水平、企业管理、行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本次税改对文化创意业有何影响,研究新税制下企业的应对措施,对文化创意企业适应新税制进而快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营改增”税改提出有益的建议,为税改的推进提供借鉴。

二、“营改增”税改对文化创意业的影响

(一)文化创意企业税收负担发生变化

本次税收改革的实施,旨在整体减少企业税负压力。做为文化创意企业,“营改增”是否能够真正减税,不可一概而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税制改革前后企业税率变化、上下游企业流转税纳税情况、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情况、企业所属行业情况等。下面就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税负变化做出分析(其中1至3点全部为一般纳税人税负情况分析,为简化不再重复说明)。

1.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有效减轻税负。多数文化创意企业,税改前按照服务业的税目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税改后缴纳增值税,税率为6%,从税率上比较上升1%;在考虑增值税价税分离的因素后,应缴纳的销项税额仍比原缴纳的营业税有所增加。但企业可以将提供服务过程中所采购的材料、固定资产,水电费、维修保养费等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将低于营业税,总体的税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降低。

尤其是处于服务产业链中端的企业,无论是否有应税货物的进项税额的存在,都可以减轻税负。这类企业在发生应税服务收入的同时,又有应税服务成本流入,税改后,其“头”和“尾”缴的都是增值税,两者之间抵扣后仅对服务增值的部分缴税,使得企业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达到节税目的。

2.生产服务混业经营企业减税效果显著。混业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有销售收入又存在应税服务收入。这类企业“营改增”税改后获得明显的减税效果。例如电子出版物出版企业,经营范围涉及电子出版物销售,广告设计制作、策划咨询、音视频编辑制作服务、版权销售等业务。税改前,电子出版物销售按13%的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销项税;其他业务按5%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公司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仅有电子出版物的原材料、固定资产、办公费、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而占公司支出项目比重较大的版权采购支出、服务外包支出都不属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公司仍需要缴纳增值税和相当多的营业税。“营改增”税制改革后,版权采购、服务外包等支出均可以从上游企业取得较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用于抵扣,公司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较税改前大幅下降,公司整体税负下降明显。

3.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存在税负不减反增的可能。“营改增”后,影响企业流转税税负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取得的进项税额的多少,从这个角度分析,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的税负可能不减反增。

(1)处于服务链特殊位置的较弱势的源头企业。这类企业是指那些处于服务链顶端的企业,对它们来说,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的收入对应的成本都来自于企业内部,与其关联的上游企业极少甚至没有,也就意味着新产生应税服务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同时,没有新产生与其对应的进项税额。加上部分服务行业的竞争激烈,卖方通常议价能力很弱,这类文化创意企业无法通过调整价格将增值税转嫁给下游企业,只能自己承担增加的税收负担。

(2)人工成本、房租费用较高的文化创意企业。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诸如广告制作、设计等业务实质是为客户提供创意服务,其提供服务的过程即是员工进行各类有创意的脑力工作,这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占其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较大,通常占60%~70%,甚至更高。还有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较少,占支出项目比重最大的就是人工费和房租,而这部分的成本无法有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4.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营改增”前,小规模纳税人的文化企业一般按3%的增值税率计征货物销售增值税和5%营业税率计征的文化服务类的营业税。税改后,大多数企业的5%的营业税率相应转换为3%的应税服务的增值税率。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此次税改不仅降低了企业税负,也节约了资金,增强了这类小企业的成长能力。

(二)文化创意企业将面临新的财务管理及税务法律风险

1.“营改增”对试点文化创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营业税计税较为简单,核算营业税时,会计科目比较简单:一般来说,涉及“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这些会计科目。“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是抵扣模式,企业会计核算的科目增加了较多明细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用于归集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已交税金等。增值税的核算难度较营业税明显增大。为适应“营改增”,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应更加规范和健全。尤其是目前文化创意服务企业中相当数量为中小型企业,兼职会计、聘请记账的方式大量存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会计核算水平不高。企业应加大对会计核算的投入,增加人员配备,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以适应“营改增”税改的新要求。

2.“营改增”要求文化创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税务风险。“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采用的抵扣模式,日常税务问题的处理和原营业税有较大不同,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包括纳税申报、税票认证和抵扣、税务筹划等均面临新的课题。这些税务操作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实际税负和税务风险。一旦涉税的某个环节处理不慎,企业将面临一定的税务风险。

其次,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发票管理,规避税务风险。增值税发票分为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两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发票的使用上又有所不同。在发票的种类、使用、核销等各个环节均比营业税发票复杂,发票使用不规范会直接带来税务风险,严重的情况一旦触犯相关刑罚,可能招致严厉的刑事处罚。因此文化创意企业应制订规范的发票管理制度,对发票开立、领用、使用、核销等各个环节严格管控,保证发票管理规范。

(三)文化创意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行业发展加快

首先,“营改增”实施后,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客户可直接用于进项税额抵扣,降低了客户购买相关服务的成本,增强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营改增”改变了过去服务分包环节层层征收营业税的状况,促使企业将服务外包,从而加快服务外包发展,促进服务业分工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营改增”打通和拉长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服务业产业链的拓展,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

三、文化创意企业应对“营改增”税改的措施

(一)分析税改后税负增减变化情况,选择正确的税收应对策略

面对“营改增”,企业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自身税负增减以及增减的原因做全面的分析,作为税收应对策略研究的基础。

1.分析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营改增”后,企业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直接影响税负的高低。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多少成本费用能够用于进项税额抵扣,能够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支出额度越大,越有利于税负减少。若不可抵扣进项税的支出项目占收入的比重过大,则可能出现税改之后赋税压力不减反增的问题。

2.落实合法凭证的取得。取得合法凭证是进项税额抵扣的前提,企业要落实可用于抵扣进项税的支出项目能否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合法的抵扣凭证,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合法凭证,那么就算支出项目符合抵扣标准仍然可能面临无法抵扣而引起企业赋税增加的风险。

3.重视对供应商资质的审查,选择最有利的供应商。要达到进项税额抵扣的目的,对供应商资质的审查尤为重要。企业要确认现有的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的资质以保证企业自身利益。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这样能够尽量多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抵扣,降低企业成本。

(二)调整业务运作模式以适应税制变化

1.采用服务外包的业务运作模式。“营改增”之前由于营业税道道征税的特点,较多的文化创意企业为了减少流转次数,多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业务运作模式,企业提供的服务多来自于内部,税改后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显露无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及发展条件考虑将本企业的服务项目进行外包。服务外包一方面解决了进项税额抵扣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化细分,使不同的企业各自专注于自己精通的领域,对文化创意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有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服务项目外包过程中必须认真考察承包企业的资质和技术力量,以保证外包项目的完成质量。

2.试行公司职能部门外包。随着外包服务快速发展,外包服务内容日渐广泛,包括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内部管理都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其职能。将企业自身的职能部门进行外包,在享受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将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人工成本,这对于部分人工成本较高、在此次税改中税负不降反增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降低税负的好办法。

3.分析企业客户资质,执行不同的销售策略。企业应将客户群体划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一般纳税人客户群在“营改增”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继而扩大其经营空间,企业会因此获得该客户群更大的服务需求量;而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的客户对企业的服务需求量不会有大的变动。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客户群选择不同的销售策略和定价方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四、对“营改增”税改实施的建议

(一)财税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营改增”行业具体范围

此次“营改增”政策规定的现代服务业和原营业税征税范围中的服务业并非一一对应,某些行业的具体范围应做进一步明确。在实际纳税工作中,纳税企业有时难以判断其提供的服务是否在缴纳增值税的范围之内。这时的通常做法是以企业主管税收征管机关的政策解释为准,一项具体业务是否属于“营改增”的范围有时存在着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给企业实际办税工作带来操作上的困难,这都有待于在税改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二)加快“营改增”税改步伐,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

“营改增”解决的是重复征税问题,近年的营改增试点对文化创意业显示出重大利好。但由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由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果并不明显。诸如逐年上涨的人工费用、房租费用均属非增值税抵扣范围,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税负很难得到明显降低。所以,推进增值税完全转型,进一步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将抵扣链条尽量延伸,才能真正达到调整优化现有税收收入结构,实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营改增”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对文化创意业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分布于企业税负水平、财务管理、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企业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此次税改,在分析评估税改对企业影响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身的应对措施,利用税改的契机开展市场拓展、业务延伸,增加经济效益。财税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税改政策的实施细则,推动税收改革,达到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2012.07.30

[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2011.11.16

[3]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2013.05.24

[4] 贾康.为什么要“营改增”.上海国资,2012(1)

[5] 邱峰.“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及其应对.哈尔滨金融学报,2012(6)

[6] 薛娅.“营改增”后文化企业财税变化影响之我见.新会计,2012(6)

(作者单位: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3)

(责编:贾伟)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赋予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

2018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其中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并明确2018至2022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的发展目标。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结合图书馆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出一条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5月转发了原文化部、原国家发改委、原财政部、原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积极开发并推广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与共享,进而实现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幸福产业、黄金产业,依托智力资源、以创意创造为主,低碳、绿色、可持续特征明显。随着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不断探索创新活动形式,完善设计理念,开发新产品,更加凸显了“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高质量发展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比如,2019年1月8日,由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共同主办的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品牌发展计划”正式启动,提出了百位联盟成员、百家合作伙伴、百家联盟门店的“三百目标”,这标志着“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步入了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也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国家图书馆发挥业界示范带动作用,以典藏资源、典籍内容为依托,相继开发推出了一批衍生品、复制品和出版物。在“国家数字图书馆”APP中开设了国家典藏博物馆栏目,设有办公用品、复仿品、服饰、留珍类等文创展示专区,并配有联系方式方便用户购买、咨询,上架的各类展品从多个方面体现了馆藏古籍、古地图、甲骨文图案等元素,全方位宣传展示了馆藏文献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利用。国家图书馆发行的庆赏昇平市政交通一卡通,将国家图书馆的纪念性和市政交通卡的实用性相结合,其中,红色卡以庆赏昇平状元、庆赏昇平公主图案为素材;黄色卡以庆赏昇平孙悟空为素材,极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复仿品《永乐大典》则为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163册全部仿真影印出版物,既保证了其文献价值,又保证其文物价值。

再比如,2018年山东省图书馆成功举办了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历经4个月的征集评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接收来自省内外高校、设计公司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案1451件,参赛作品涵盖办公用品、生活用品、饰品、旅游纪念品、伴手礼等。以“木兰秋狝”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为例,该设计方案取材于山东省图书馆的珍贵馆藏文物《木兰秋狝图》,设计者对《木兰秋狝图》中的人物元素进行了剥离提取,以原人物造型为蓝本进行重新设计,并将图案绘制在人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挎包、公交卡、手机壳上。大赛的举办既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搭建了平台,又推出了一批具有鲁图特色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实现了馆藏资源升值和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

综上所述,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的成功案例均彰显了公共图书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层公共图书馆更要顺应发展大势,因地制宜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模式开发,充分利用文献收藏借阅、信息分析和咨询研究等优势,为政府、社会、文化创意企业以及广大群众提供以文献信息为基础、以情报研究为特色的全方位知识服务,着力把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孵化器、文献信息集散地和情报信息导航站。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一)概念性认识不均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同、地域公共文化资源情况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公共图书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主要还是提供图书借阅、电子阅览以及公益讲座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外,由于对“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的概念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个别图书馆员还停留在文化创意与基层公共图书馆没多大关系的片面认识。

(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国内绝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虽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是机构编制人数普遍较少,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在编在岗人员更是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工作的开展。

(三)合作交流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对于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图书馆自身现有资源的挖掘利用、宣传推介活动的载体形式、与文化创意企业及当地院校的联络交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搭建交流平臺,找准合作的立足点,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三、新时代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的路径及展望

(一)进一步厘清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层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应该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及时更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不断拓展新型服务模式。结合实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服务工作室或工作机构,争取扶持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政策、理论、技术等的学习宣传力度。培树一批优秀图书馆员以及文化创意专业技术人才,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让图书馆“典籍”这种特殊藏品逐渐“时尚”起来,让文化遗产资源走进生活、鲜活传承、服务群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创新推广“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运营模式

国家图书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运营方面,走在了国内图书馆界的前列,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2016年,国家图书馆与淘宝网合作,开设了淘宝“国图旺店”在线展销平台,成为国内图书馆网上开店的先行者。2019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一体化平台”和“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天猫旗舰店销售平台”上线运营,该平台包括社会资源入驻平台、众筹平台、在线授权平台、协同设计平台等,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为龙头、以辖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为纽带、以属地文化创意企业(院校)为依托、以热心公益的文化创意专业技术人员等志愿人士为保障的联动机制,按照“先行试点一批、示范带动一批、持续孵化一批”的原则,积极融入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工作的“大盘子”。

基层公共图书馆理应做优做强、求精求特,主动挖掘利用自身馆藏资源、本土特色文旅资源,科学谋划“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既可以分批次申请加入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共享和整合联盟各成员的文化创意研发、营销渠道等资源,也可以在产、学、研、销等方面与属地文化创意企业(院校)共同搭建运营发展的新平台,不断探索“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运营新模式,大力提升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营销的综合竞争力。

(三)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

各基层公共图书馆要以《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新动能、新发展、 “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等鲜明主题,适时与属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联合举办或单独主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推介活动。科学设定大赛流程、征集方向、征集对象、奖项设置等事项,深入挖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馆内典藏古籍、地方文献等独特的文化要素,努力实现参赛作品、展销产品具有市场发展性、创新创意性、艺术鉴赏性,推出一批具有地域公共图书馆特色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主动组织、推荐辖区文化创意相关企业、业界领军人物等参加国家级、省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评选系列活动,引导图书馆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公共图书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的队伍中来。组织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公益讲座、科普培训等活动,加强与文化创意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邀请专家、教授针对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一体化平台的应用、图书馆文化创意素材的选择标准等方面进行培训讲解,持续发挥公共图书馆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及微博公众号等媒介的作用,加大宣傳推介工作力度,大力营造“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祝莉莉]

葡萄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高校图书馆具有高校的重要第二课堂和文化阵地属性,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主要发挥服务育人與文化育人的优势。总结H大学在组织体系、资源建设、内容、形式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和经验启示,提出以下策略: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服务;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文化创意 人才培育

1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现实意义

在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实施战略下,我国把文化创新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创意中国”到“创意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创意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1]“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经济形态,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业的新着力点,成为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兵家重地,[2]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地区抑或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活力、动力以及向更高水平、更适宜人居发展的活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图书馆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定位和目标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建设与文化推广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和稳定的服务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与服务,提升其文化创意素养和专业技能,不仅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1.1 从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目标来看,图书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是加快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相关人才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数字化文化创意快速发展的要求。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所有社会工作者的12%;这一比例在伦敦为14%,东京为15%;在我国,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然而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本地劳动者比例不足1%。[3]针对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等问题,高校不仅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图书馆等单位的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独特价值。图书馆与创新创业学院、宣传部等部门联动组织办文化创意类阅读推广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师生进行文化创意学习体验提供良好阵地与载体。

1.2 从文化创意资源建设与推广来看,图书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图书馆所拥有的海量馆藏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软硬件平台中,不乏各类文化创意与设计类的资源,这为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撑。部分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推广的基础上,还积极进行特色馆藏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创造出富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图书馆发展历史、馆藏资源、服务品牌、外形建筑等一系列的与文化有关的素材,通过创意创造、开发提升形成的产品和服务,[4]体现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馆藏特色、人文情怀和办学底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功能的延伸,不仅能树立图书馆的文化IP,还能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资源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育人性与经济价值性的融合,从而为培育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办学资源进行文化创意探索。

2 H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2.1 健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协同体系

H大学图书馆重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资源的建设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内部,通过部门联动机制,由资源建设部建设,阅读推广部负责具体推广,明确分工,通力合作,确保文化创意资源引得来、用得好、有效果。在外部,争取校内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形成特色育人链,共同打造建设文化创意主题的创客空间、学习家园。

2.2 构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文化创意资源库

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建设方面,H大学图书馆突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确保文化创意育人服务的全覆盖与个性化。一方面,为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学习资源库。引入CNKI期刊系列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Springer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电子期刊等,为师生读者学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前沿教学研究成果、最新的理念和方法等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数字资源库。结合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和文化创意学习爱好者的诉求,购置设计师之家资源库,橙艺艺术&CG设计在线,软件通数据库文创与设计服务资源库,为师生读者提供大量的创意设计素材、艺术作品、视频及图文教程、最新行业资讯、设计名师讲坛以及专业设计软件的学习教程等。

2.3 紧扣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目标优化服务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高校所培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并具备良好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卓越型人才。基于此,H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所推广的数据库、所组织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以及宣传展示的文化创意成果,都紧扣这一人才培育目标。如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平面设计、UI设计、影视后期、影视动画、游戏制作、数字绘画、摄影摄像等各个行业领域的文化创意设计内容。文化创意服务内容丰富,时代性较强,能满足师生学习交流的需求。

2.4 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服务平台

H大学图书馆践行“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服务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完善与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直通车”“紫荆悦读”(阅读推广学生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做好文化创意资源与活动的在线推广。通过该校图书馆展览厅等固定平臺,进行线下推广,为师生读者文化创意与设计提供展示服务。

2.5 开展形式鲜活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活动

H大学图书馆坚持“年年有主题,常常有服务”,以主题宣传、组织竞赛、资源推介、校内作品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种创意与设计类活动,让文化创意设计在大学生中舞动起来,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品牌。一是组织策划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意与设计类活动。如探索以赛促推,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学习运用文化创意与设计资源的自觉性。《“书能生巧,创意未来”征集图书馆优秀文创设计作品》活动,为读者搭建创意设计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在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中,选送的学生获得“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图书馆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知识产权科普图像创意设计大赛”中,为读者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成为学校知识产权科普与文化创意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二是构建常态化的在线推广机制。开设“小图悦书”“书签计划”微信公众号栏目,推出系列主题鲜明、富有内涵、图文并茂的创意设计作品引导读者感悟读书之理和创作之美。三是抓住重要节点推广宣传。以每年校园读书节为辐射,举办多场学生创意设计类作品展,吸引读者慕名前来,推动不同专业师生的学习交流。四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云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出“艺览无遗”系列学生毕业设计云上展示,通过图书馆主页“云展厅”推出设计专业教学成果展,将创意设计之美传达给更多读者。五是发挥示范引领功能。阅读推广部不断提高自身创意和设计水平,精心设计每一篇推文,将图书馆服务信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与传统文化等有机嵌入到文化创意设计中。如在二十四节气日子里,通过精美图片将传统文化理念传达给读者。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启示与策略

3.1 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已成为高等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5]的目标和行动,同时也成了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价值追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独特职责。服务是图书馆的安身立命之本。图书馆渊源于文化,图书馆致力于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文化艺术和文化创造的开发,这两者切合点在于“文化”,意味着在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这一目标体系下,图书馆的文化育人优势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将服务育人的理念进一步凝练为文化育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教育、知识创新、精神引导等方面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职能。[6]

3.2 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阅读服务

“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载体与平台,使得以前服务范围窄、服务手段少、服务内容浅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互联网+”思维所注重的开放性、联动性、创新性与平等性,更是为图书馆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移动服务。事实上,移动阅读服务因其良好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丰富性等特点,实现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汇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不管是文化创意资源的建设与推广,还是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在线教学等移动阅读服务的方式,拓宽服务覆盖面,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3.3 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图书馆服务之路是从用户体验服务到现实文化体验服务的过程。[7]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凸显品牌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成长时,要积极探索培育各类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创意成果,以特色文创活动品牌、精美文创作品和精彩文创故事等,彰顯办馆特色的同时,展示文化育人的魅力,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创意的热爱度与学习自觉性。通过服务品牌的示范引领,推动图书馆服务人才培育这一中心工作的全面进步。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问题研究专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知识产权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0GXJK099)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黄征;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不设编号)研究成果之一;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G200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2] 侯国柱.从传统创意到数字创意:图书馆文创工作嬗变[J].管理观察,2020(25):61-62.

[3] 张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53-55.

[4] 查炜.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1):22-27.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EB/OL].[2018-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6] 胡开胜.周玉波.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价值追求与途径探索[J].图书馆,2020(2):93-98.

[7]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上一篇:评价指标选取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意公益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