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6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提升与采访技巧培养,对于提升记者的素质水平,提高采访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能够妥善选题、充分准备采访资料、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并且具被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全媒体时代爆发性增长的新闻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新闻。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制定提升记者采访技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全媒体记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采访技巧

全媒体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的新闻形式,通过融合互联网实现信息资讯的快速传播。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等行业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要求新闻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具备全媒体时代的基本技能,能够掌握采访技巧,更加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因为,为了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新闻资讯,新闻记者就必须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全媒体记者,以更好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

1. 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

1.1. 编辑写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编辑写作的基本技能。编辑写作是媒体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在实践工作中应当不断锻炼提升的能力。但全媒体背景下,还要求记者进一步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参与媒体工作的各种自媒体人数量不断增加,为基层民众提供的新闻服务也越来越多,全媒体记者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能否按照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理解能力进行文字表述是极为重要的。记者编辑写作应该更注重生活化、趣味性以及教育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全媒体记者通过多方面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对普通民众进行采访,了解大众对于突发事件以及最新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将其如实还原到采访稿件中,这样所撰写的稿件既真实客观,还对读者有吸引力,更具阅读价值。

1.2. 设备操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设备操作能力。随着5G信息技术普及,对于全媒体记者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媒体记者在进行节目制作时分工明确,文案、摄像、采访、编导等各有分工,而全媒体记者则要求掌握综合性、复合型能力,具备文案写作、摄像操作等节目采编的基本技能。全媒体记者面对的媒介环境是复杂的,并且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节目更新速度很快,传统的采编模式及工作效率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全媒体记者运用先进的摄像技术,通过移动设备编辑写作、实时传输新闻信息,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大幅节约了节目制作所消耗的时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操作能力的培养,全媒体记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业余时间多学知识,掌握技巧,日常工作中多听、多问、多学,掌握各种新闻拍摄及编辑设备的使用技巧,学习新闻剪辑软件的使用方法,积极了解最新的设备种类、特点、优缺点等,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设备操作能力。

1.3. 网络软件应用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离不开网络的发展,这种形势下媒体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编辑写作能力和专业设备操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现在市面上网络软件的种类众多,可以发布新闻视频的媒体平台也非常多,在这一过程中,全媒体记者不仅要熟知各类型软件的作品发布规则及发布方式,还需要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对象,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更好地迎合受众口味,打造处高品质的新闻节目。比如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各家全媒体记者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可谓丰富,有的运用AI合成主播、AR、现场Vlog看两会等技术加持優质内容,有的创新脱口秀、RAP等新潮形式助力传播,有的综合运用长图、视频、直播、制图、动漫等融媒手段,增强互动性、可视化、可读性。全媒体记者除了要熟练应用媒体平台,还应当注重通过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前各个媒体平台都具有留言评论等交流功能,作为全媒体记者应当善于分析舆论内容,了解最新的舆论动向,并且在经营个人账号或者公众账号时,用更加亲和的态度与留言和评论者进行交流,打造良好的网络社交形象,促进后续媒体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全媒体记者采访技巧

2.1. 选题技巧

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注重掌握选题技巧。采访主题的确定是选题的首要内容,创新的选题不仅能够保证采访质量,还能够发掘出热点新闻,引发良性的社会讨论,体现采访活动的传播学价值。这也是当前全媒体记者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为了更好地确定选题,全媒体记者首先要分析时代的需求和舆论的走向,选择合适的采访主题。全媒体记者应当充分了解社情舆论,关注社会发展现状,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选择适当的采访主题。比如关于两会、亲情、城市发展等等,先确定关键词,然后逐步丰富选题内容,以形成完善的采访主题,并以此开展相关的采访工作。主要议题选定完毕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主要议题是为采访奠定了一个总体基调,在确定主要采访目标和采访内容后,全媒体记者还需要对议题进行具体的拆分和总结,一般需要从一个大的议题中分散多个小的议题,并设计相应的采访目标,而后在采访过程中分版块逐一完成采访目标,保证采访的逻辑性与顺序性。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记者需要注意对采访时机的把握,明确采访过程中的主次目标,根据议题进行采访引导,从而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并提升采访质量。

2.2. 材料准备技巧

全媒体记者应当重视材料准备技巧。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往往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常规材料包括被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采访所需要的道具和预备文稿等,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于材料的准备和选择工作需要注意细节上的优化。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材料准备时,应该注重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对方的生活背景、家庭情况、工作状况、性格特点以及采访中有无禁忌等,另外还需要注意除了访问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外,还应包括网络生活状态。对于采访材料的准备,除了要围绕被采访对象进行准备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全媒体记者的优势,准备好采访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器材,比如采访交互道具、录音笔、麦克风、应急处理摄像头等相关设备,以便在采访中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除此之外,记者还应当充分重视采访环境的准备工作,根据本次采访活动的要求了解采访周围环境,对于可能影响采访工作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并且根据采访的周围环境适当进行采访稿和采访语气的调整,确保采访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

2.3. 沟通技巧

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是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对于全媒体记者来说,沟通水平要更高,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应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层面以及社会背景被采访者的能力,其沟通技巧应当更加灵活多变,并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全媒体记者沟通技巧的培养,需要其具备专业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锻炼沟通技巧时一定要多说、多听、多看,积极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气变化技巧;在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时,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掌握更多心理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询问,更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沟通和采访创造良好的条件。语言能力与分析能力是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全媒体记者应当通过分析被采访者情况,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对于采访氛围的营造并非是越安静越好,而是应当充分结合采访主题来确定,比如媒体记者在做人物专访时,应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祥和,营造一个适宜谈话的环境;采访一线员工时,采访环境应当让对方感到舒适,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员工办公室进行采访;街头采访则应该注意在保证采访录像和收音正常的情况下,让被采访对象感到放松和随意,能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和看法。采访突发或紧急事件时,在录入采访对象声音的同时也录入环境音反而有助于表达事实的真相。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全媒体记者在不同采访场景的语气变化、提问方式以及采访时间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沟通顺利进行。全媒体记者的沟通技巧应用有利于提升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应当注重在实际采访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及时记录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分析解决方法,避免下次采访出现同样问题。

2.4. 应急技巧

应急技巧是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灵活性较强并且极为关键的一项技巧。应急技巧主要是针对部分采访中的常见事故产生的技巧,比较常见的包括采访中被采访对象过度紧张、不配合采访、采访现场尴尬冷场等。由于全媒体记者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其采访的对象种类和性格特点具有多样性,记者本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采访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前,应当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特别对于暴光类舆论类采访,要有更多的预判。通过材料分析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特点,并且根据采访问题以及采访对象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假设,假设建立后开始制定应急处理对策,分析是否可以通过跳过话题、转移话题等方式化解采访中的冷场尴尬情况。而在采访现场,如果被采访对象突然不配合采访或者过于紧张焦虑影响采访效果时,全媒体记者应当循循善诱,运用心理学干预策略对采访对象进行劝导和安慰,改善其采访状态,保证新闻采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另外需要注意,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与采访环境具有一定联系,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正式开始前应该观察和分析采访环境,及时排除可能引起被采访对象不适的因素,并建立各种风险问题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全媒体记者需要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基本技能以及采访技巧,在基本技能培养中不仅要注意记者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还应当要求其具备完善的编辑写作、设备操作以及网络软件应用能力,使其成为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掌握的采访技巧应该更加注重多种技巧的联合应用,前期认真选题、搜集材料,采访中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通过应急技巧让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下去,保证采访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提升采访品质。

参考文献:

[1]衷海波.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策略[J].记者摇篮,2021,20(03):125-126.

[2]阮芳.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1,17(02):99-100.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 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二、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对策和思考

(一) 把握准确的视角, 重视平等交流

在农村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作为记者应该准确的把握采访视角, 重视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 善于从农村地区人民尊重的角度和立场上, 去考虑和进行采访, 从农村地区平凡的事件和生活过程中, 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出有意义的新闻价值信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重视新闻采访人员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平等交流, 多从基层人民群众生活中去体验和思考, 选择农村地区群众的视角, 能够对新闻的后期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 因人而异, 随机应变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都是以语言来进行的。所以, 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人员应该重视语言的使用, 面对不一样的被采访对象, 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采访模式, 因人而异, 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就是记者才采访过程中, 要兼顾到农村地区被采访对象的学历、文化、职业、性格、经历等, 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把采访内容穿插到采访过程中, 这对于农村地区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强化采访氛围的营造

对于一个新闻采访人员来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营造出和谐、轻松的采访氛围, 对于采访的实际效果来说, 至关重要。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应该想方设法的理解被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 并且通过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让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的与采访人员沟通和交流。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新闻内容, 往往很多新闻内容都是一些关于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事务繁杂、过程复杂、矛盾多样, 需要采访人员抽丝剥茧式的去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的去开始采访活动。面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活动, 往往需要一个采访人员在短时间内能给跟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让被采访对象能消除心中的疑惑和抵触情绪, 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拿到一手的采访资料。

(四) 语言的使用要有“农”味道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语言要具有一些“农味”, 在采访的过程中, 应该让语言、采访方式、采访表情等具有“农味”。相对于城市地区华丽的辞藻, 在农村地区更加应该使用贴近生活和农村实际, 尽量在采访的过程中少用书面性质的语言。比如在采访果农的时候, 面对果树发芽一般我们会使用果树萌芽, 而在面对农村地区的新闻采访对象时, 应该使用果树长芽。因此, 记者应该切实的尊重农民, 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 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 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总之, 全面的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至关重要。当前,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刻,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所以关注农村地区新闻采访, 就是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 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农村地区新闻记者, 应该切实的立足农村地区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成效。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传统媒介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发展的优势。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媒介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农村地区新闻采访来说, 如何有效的加强与被采访者的沟通成效、立足农村地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是提高农村地区新闻采访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就当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情况,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思考, 论述提高农村地区新闻财务成效的几点对策, 希望对农村地区新闻采访的发展提供一些浅显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新闻采访,媒介,方式,对策

参考文献

[1] 凌引迪, 刘国强.倡民生新闻做精品节目——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的探索和启示[J].新闻战线, 2006 (05) .

[2] 孟建, 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07) .

[3] 尚芳冰.以《绿茵继承者》为例谈当前中国真人秀节目的人文精神缺失及解决路径[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 季福岳, 麻术红, 万彩霞, 于凤梅, 杨玉波.通过地面数字广播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10) .

[5] 潘可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07) .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伴随着网络新闻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编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网络新闻 编辑工作 探讨

科技信息时代,网络编辑对于浩瀚的信息的整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需求。不过,由于网络传媒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编辑思想还有待提高。网络新闻的特殊优势表明其与网络编辑的作用关系密切,好的网络新闻是依靠好的网站编辑做出来的。因此,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网络新闻的重要意义

从思想上提高对网络新闻的重视。一方面,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首要的是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新闻学知识,不能盲目的跟风,追求新闻娱乐化,在制作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不能做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对于受众的民意表达具有引导作用,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重视这点,利用新闻互动优势,认真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民意表达渠道。另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利用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清醒的头脑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并主动和党中央的政治思想路线保持一致。网络新闻不是“粘贴新闻”,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将重心放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中,以一支素质高的网络新闻人才队伍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二、认真做好新闻制作

“选稿、改稿、标题制作、稿件编排、版面组织”等许多具体的编辑工作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经常需要面对的。这些工作和受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的影响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网络新闻传播是和其他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不能直接照抄照搬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受众在浏览网络新闻版面的时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首先就是新闻标题的链动组合,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了。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标题意识相当重要,因为这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进入网站。通过在新闻标题制作上花大力气,吸引受众更加关注网络新闻,也提升了网站的点击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应该要有保证。任何虚假和过分夸张的新闻信息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最大限度的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贴近人民生活、有新意又有重点。例如,因为网络新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其优势在于能够突出反映重大突发新闻动态,所以受众对于重大突发新闻有着十分强烈的心理预期。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网络媒体就必须做到用“滚动新闻”的形式保障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

三、有效处理网络新闻信息

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信息浩如烟海,网上的受众上网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是为了获取能吸引自己关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的网络信息,大众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有效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这需要专业的网络新闻工作人员为受众选取有用信息,拒绝无用信息。根据这一现状,网络新闻编辑既是信息的收集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及时加工处理新闻信息,精心的甄选有效信息并及时呈现给受众,并且不能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雷同。针对网络信息繁多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要认真收集新闻事件,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利用储备资料完善新闻数据库,由此建立特色鲜明的数据库。网络新闻编辑应该秉承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让网络新闻编辑以优秀的编辑思想和出色的编辑能力,使得网络新闻制作具备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最终推动新闻编辑工作不断的处于良性发展中。

四、深入处理网络新闻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网络新闻编辑更加深入的做好新闻工作。网络新闻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所以,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更多的吸引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与此同时,为了使网络新闻更加深入的发展,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的方式,并以即时评论、专家点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挖掘新闻信息的附加值。深入发展网络新闻不但符合受众的需要,也是网络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要想深入发展网络新闻,就应该将新闻形式的制作放在实验分析解释型、主体纵深型、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等内容上面。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是值得网络新闻编辑注意的,通过加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来强化网络新闻的再创造。

五、强化网络新闻管理

由于网络传播的多元化和匿名性特点,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也十分广泛,网络的管理难度很大。有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和记者的采写及刊载报道,有的来源于各种网络渠道。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任何渠道的新闻稿件都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杜绝虚假夸大的新闻,规范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监管力度,通过监督过滤机制整治大众在新闻论坛、新闻网站自由发表的新闻。网络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他对稿件的筛选质量上,一个好的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编辑思想和方法,能够辨别那些缺乏真实性、偏离主流政治方向的虚假新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把握当前网络新闻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编辑水平,认真学习编辑理论和方法,总结编辑工作中的得与失。在网络新闻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所以树立新的新闻编辑理念,认真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卫红.浅议网络新闻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月第4卷第1期

[2]王崇高.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 莒县广播电视局.现代视听.2010年

[3]刘影.网络新闻优势浅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与生活相互交融,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媒介融合成为了一种时代趋势,人们正式步入了媒介融合时代。新时期给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推动新闻传播教学的改革工作,以满足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着手,分析当今新闻传播教学理念,进而提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新技术的到来驱动了时代的更迭,如今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人们也正是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这使得传统媒体必须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要掌握信息技术、创新技能、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需求。因此,相关高校必须要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从而满足新闻传播行业的岗位需求,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进程。

1. 媒介融合相关阐述

媒介融合是指受到多种、不同的媒介影响,通过不断融合、互通形成了综合媒介体。随着网络技术覆盖范围不断增加,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方向靠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整合起来。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

2.1 人文理念

新闻传播学科更加倾向于人文课程,并且具备多种学科特点,包括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学科要借助多元媒体,以还原事实真相、追求真理,切实反应现实问题。在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当中,不同媒介形态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在信息组织、社会反思当中更好的运用知识,发挥人才价值。

2.2 实践理念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能力,这不仅仅包括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全面性发展。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提供了途径,学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信息编撰、网络信息传播等实践操作,在实践当中不断找出个人能力的不足和短板。

2.3 发展理念

新媒体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够长久不衰。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都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新闻内容的更加丰富和传播方式的更加多样,现代化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要具备发展理念。在新闻传播教学当中,要对教学理念、方法做出改变,针对社会现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提高人才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够满足新闻传播岗位要求。

3.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措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学应以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包括教学思维转变、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强化、学科方向拓展、实训实习等,要全面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改革,才能够发挥最终的改革效益。

3.1 转变教学思维

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当今媒介融合产业飞速发展,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必然难以培养符合市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体系中加入各类媒体信息及其相关内容,打破固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如今,进行新媒体管理的多数都是一些熟知网络技术的人员或是传统的老员工培训而成,专业的新闻人并不多;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很多也都是自己拍摄编写,缺少发布内容的专业性。可见,媒体融合产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所以,高校教育更应该认识到时代环境,在向学生传授新闻理论知识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还要找出媒介融合的运作规律。

3.2 改革教学课程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这就需要高校对新闻专业课程重新审视。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有机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及课程体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二者充分融合,在实践当中融合理论知识。现代化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理解知识设置实验室,对新闻教学设施有机整合,加强课堂体系融合。如在基础课程改革当中,新增更具实践性、专业性的课程,如数字传播技术、音视频制作等,改变过去的印刷媒体课程体系。

3.3 强化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对现有的师资资源进行整合。想要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结合媒介融合發展趋势,不断强化师资队伍,让教师掌握更多的媒介融合知识,全面打造“三跨”师资队伍,即跨专业、跨学科、跨媒体,打破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其次,打造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实践工作当中,包括跨媒体采编、新闻经营等,将掌握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融合到新闻传播教学当中。也可以外派骨干教师参与到新闻传播岗位中,掌握市场中全新理论和技术,这样教师在后续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最后,加强和各个媒体单位的合作,双向交流,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媒体单位可以派出有经验的骨干人员到高校参与教学或讲座。 在教学初期,由于磨合度不够因此要避免条框,更多是采用联合教育方法,定期到校园中展开讲座,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设论坛,供学生、教师、媒体人员共同交流,将行业新动态、岗位经验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拓展第二课堂,形成多元化互动。

3.4 拓展学科方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推动了高校学科发展的进程,也进一步强调了学科与时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向。拓展学科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化学生的专业方向,强化工作技能。让媒介融合成为一种特定专业,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弊端。让媒介融合专业的学生,以数字新闻传播、跨媒体传播、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等课程为核心学习内容,有利于媒介融合的专才培养。学科方向的拓展,要以媒介融合作为框架,找出现行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漏洞,不断补充完成整个教学框架。当然,教学方向拓展不仅要考虑开放性,同时也要考虑兼容性。术业有专攻,要求教学方向拓展不能离开媒介融合的大框架,虽然无法将新闻传播人才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成IT类专业人才的能力一样,但要在媒介融合框架中掌握相 关计算机知识,依然是以新闻传播为主。

3.5 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

首先,做好校内媒体实训工作。校内实训是利用校园的实训教学资源,如学生自办电台、日常作业等等,全方位对学生某项技能展开训练,对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展开实践课程的渠道有很多,如校园新闻网、校园报刊等等,这些工作都有完善的新闻信息传播流程,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还要配备数字化新闻传播平台,从而更好的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

其次,强化校外媒体合作。高校与媒体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中掌握个人的不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长期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新闻撰写、新闻策划、多媒体传播等,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与单位人员沟通。媒体单位可以联合高校定期开展网页制作、新闻写作竞赛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能够全面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全面开展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工作。结合新时期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和要求,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教学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学科方向、加强实训实习等措施,将传统的“重理念轻实践”教学体系转变为“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玲丽.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探析[J]. 华人时刊旬刊, 2015(11):666-667.

[2]苗娱宁.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J]. 学周刊, 2017(11):37-38.

[3]靳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分析[J]. 新闻传播, 2015(1X):100-101.

[4]陶晓红.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C]// 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 2016.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较之2005年应用新闻学的研究状况,2006年的应用新闻学研究延续了上一年的某些研究热点,如党报改革、民生新闻、博客与播客新闻等,同时又呈现出新的研究关注点以及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应用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它敏锐地反映出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结合新闻专业知识予以解读和指导,这种指向性、目的性极强的研究视角,在2006年应用新闻学研究中再一次得到体现。

一、体育新闻

由于2006年德国世界杯和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体育新闻,而传媒研究者自然也不会对这一现象无动于衷。于是,有关体育新闻的研究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其间不乏既有深度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出现。

有研究者明确地针对体育报道如何应对2008年奥运会,首先指出当前中国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即新闻真实性让位于新闻的轰动性,缺少宏观视角的理性思维,缺乏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专业知识欠缺影响提问质量,紧接着提出建议,要记者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练就与体育明星“零距离”的本领等。①有学者对2006年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得失进行了归纳和反思,有的学者则反思了体育报道的三大误区,即体育新闻报道的泛政治化、八卦化和暴力美学,有的学者则对情感因素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则结合实际,从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入手分析真正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新闻。②此外,学者把研究体育新闻的侧重点放在了体育报道娱乐化现象上面,通过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历史分析,说明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体育本身的娱乐特质一脉相承,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正常现象,它对体育报道的传统外延进行延伸;同时又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即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软新闻”的泛滥和媒介形态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体育新闻娱乐化正负两方面的效用分析,提出娱乐化可以作为吸引受众的有力武器,但难以承载起体育媒体的长远发展,也不是体育传媒在激烈竞争中的救命稻草,扎实的内容建设才是根本。③

二、网络新闻与网络语言

网络新闻和网络语言也是2006年传媒学者必须面对的极具现实性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的业务操作面临着许多现实中的困惑,急需理论知识的规范和指导;而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频频出现,引发了新闻业界和学界新一轮的争论。这些像“活鱼”般的新事物、新问题,最能刺激应用新闻学研究者的兴奋点。

首先,有学者及时敏锐地总结出网络新闻的写作形态论,分别从新闻更新的特殊性:即时性与全时性;文本形式:注目性与方便性;文本主体:适宜浏览和接受效率;文本传播:便于链接与被链接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专指由网络新闻媒体撰写与发布的新闻,而不是沿用平面媒体的思维方式,转发剪贴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④有学者则对网络新闻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划分,不同于传统媒体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流程,网络新闻业务流程被重新划分为采集、呈现、发布等阶段。⑤

从2006年3月1日起,《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网络语言不得出现在上海的新闻报道中,否则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尽管这只是一个地方性法规,但足以看出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之大以致引起了政府的法律关注。有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进行了分类总结,认为网络语言实质上是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具有杂交性、创造性、“膨胀发酵”、模糊性、对特殊群体影响力巨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及语用功能进行了探析。⑥ 针对新闻报道中频现网络语言,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的一种有力的冲击,并从法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语言,认为新闻报道应该规范网络语言,但并不否认语言文字的变化发展,网络语言自身的生命力有待时间的检验。⑦

三、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 lism),在西方新闻传播界已经不是新名词,也有美国学者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突破传统载体藩篱的“融合新闻”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变革过程中一支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在2006年的应用新闻学研究中,我国的学者也对“融合新闻”的研究投入了莫大的热情。

学者蔡雯认为,“融合新闻”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是“融合媒介”,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我国学者强调“融合媒介”的真正含义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各类型媒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推进“融合新闻”准备了条件,但令人忧虑的是,“融合媒介”目前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蔡雯进一步论述,“融合新闻”促使新闻传播发生的变化有:1.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2.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3.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并提出“融合新闻”对媒介规制和内部管理、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和公民的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介融合发展,新闻传播走向“融合新闻”,促使开发新闻资源的诸多重要环节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推动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⑧学者孟建等也对“融合媒介”研究表示关注,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了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⑨更有学者对“媒体融合”进行了深度的理性思考,即“媒体融合”假设是否成立;是否已形成理论或在理论上能表述清楚;通过试验能否提供一些数据、定律供研究者检验操作;它将为新闻采写和传播模式带来怎样的变革等等。⑩

四、新闻发现力

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保证。2006年应用新闻学研究再次重申和强调新闻发现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对网络时代媒体新闻发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以及对滥用媒介传播现象的一种有力的回应。

历史地考察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学者刘海贵认为:当前对新闻发现力的内涵应从判断力、挖掘力、鉴别力和预见力四个层面予以考量,立足于方法论维度、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探究欲、广博的知识面和密切的关系网四个方面则构成了培养新闻发现力的主要方法与途径。[11]还有的学者从新闻发现力的培养途径进行论述,指出途径之一是与新闻现场贴近、贴近、再贴近;途径之二是培养善于质疑的思维方式;途径之三是锤炼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12]还有的学者对新闻发现的思维模式进行辨析,展示了各种新闻发现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优势特征,并重点剖析了两种思维模式容易出现的实践偏差,即以政策为本的思维模式和以受众为本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限制了记者编辑发现新闻时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不合理的新闻实践。[13]编辑发现也是新闻发现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学者针对编辑发现的概念、内涵,以及编辑发现在新闻出版实践中的体现,对编辑发现问题作了一定意义上的探讨。[14]

五、采访付费

2006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委托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同性恋婚姻法的提案,各媒体的记者闻讯纷纷采访她。她通过助手宣布,采访15分钟内免费,采访1小时以上每小时收费500元。这个事情一经传播,引发了传媒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论者认为采访对象提出采访收费的事件,不属于传媒的职业规范,但是与传媒的工作惯例以及市场经济的新环境显然存在关联。[15]有的学者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并阐述其负面影响及规避原则。[16]还有学者从产业化语境下媒介产品和媒介资源属性的嬗变角度来分析采访收费到采访付费背后的深刻原因,指出引发采访收费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当前轰轰烈烈的媒介产业化浪潮中,新旧两种观念的冲突和交锋的结果。[17]更有学者从新闻专业主义和布尔迪厄“场”的概念出发,对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18]尽管研究视角已经超出了新闻业务本身,然而引发学者理论思考的恰恰是现实中鲜活的新闻现象和新闻实践,这对于如何使新闻业务研究与新闻理论研究更好地融合提供了真实的研究样本。

综上所述,2006年应用新闻学研究在延续2005年研究议题的基础上,呈现出丰富性和前瞻性的特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2006年的应用新闻学研究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流于表面的肤浅描述现象,尽管能够提出某些现实问题,却不能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作为指导新闻实践的依据,不免失去了应用新闻学的真义。因此,“源自实践,回归实践,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性‘进路’”,[19]这应该作为每一位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出发点,严格贯彻到每一次研究工作当中。

注释:

①陈明:《体育报道如何备战2008奥运会》,《青年记者》,2006(8)。

②参见周小犊:《对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6(8);李俊良、杨欣:《挥射之间,绽放精彩——聚焦网络媒体2006年德国世界杯报道》,《新闻知识》,2006(8);孙勇:《体育新闻报道的三大误区》,《新闻前哨》,2006(1);岳冉冉:《情感因素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当代传播》,2006(2);罗安平:《体育·体育精神·体育新闻——从黄健翔“解说门”事件说开去》,《青年记者》,2006(20)。

③刘必华:《娱乐化:体育新闻的救命稻草?》,《新闻记者》,2006(5)。

④吴晓明:《数字化新闻的写作形态论》,《新闻与传播》,2006(1)。

⑤张磊:《网络新闻业务流程的重新划分》,《新闻爱好者》,2006(2)。

⑥参见陈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东南传播》,2006(1);于艳平:《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及语用功能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⑦海冰、欧阳明:《新闻报道中的网络语言——以纸质媒介报道中“PK”一词为例》,《新闻前哨》,2006(6)。

⑧蔡雯:《大汇流下的“融合新闻”》,《传媒观察》,2006(10);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今传媒》,2006(11)。

⑨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

⑩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国际新闻界》,2006(9)。

[11]刘海贵:《新闻发现力:一种历史性概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12]周志宏:《新闻发现力培养途径》,《新闻前哨》,2006(8)。

[13]张征:《新闻发现的思维模式辨析》,《国际新闻界》,2006(3)。

[14]江凌:《试论编辑发现》,《现代传播》,2006(4)。

[15]陈力丹:《关于采访是否付费的讨论》,《国际新闻界》,2006(5)。

[16]刘行芳、戴海波:《“付费采访”辨析》,《当代传播》,2006(3)。

[17]叶柳宏、梁现瑞:《从采访收费到采访付费——产业化语境下媒介产品和媒介资源属性的嬗变》,《当代传播》,2006(2)。

[18]谢静:《认同危机与“新闻场”的重构——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新闻大学》,2006(3)。

[19]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版。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施 宇

网络新闻采访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上一篇:珠宝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景观设计陶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