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书里一定的安全意识。

1当今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技能水平较差。3—6岁儿童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时有的事,而且幼儿的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而来却不知躲闪。

1.2 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有的幼儿在滑梯上推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不顾跷跷板那一端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

2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幼儿园确定了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即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我们提出了从以下各个方面来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2.1生活环境和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2.2常规教育、随机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2.2.1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地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2.2.2随机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还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汇总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如: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老师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再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开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的结合保健自助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2.3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开展

2.3.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方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wie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4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的指导。因此,我们开展了数次家长课堂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像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常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取得了良好地效果。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同时,我们也感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时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虹.《幼儿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晓明.《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史慧中.冯晓霞.《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版艺印刷有限公司,2006

[4]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根据调查,我国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安全教育不到位、复杂的社会影响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因素成为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诱因,必须借鉴国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校园安全管理的新模式,采取具体对策,有效防范小学校园安全。

【关键词】小学校园 安全管理 肇因 防范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益格局的分化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校园安全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问题,校园安全事件尤其是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并呈现出多样化和恶性化趋势,充分暴露出学校、家庭、社区和各级政府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究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安全事故发生的肇因及校园安全管理对策,课题组对海南省和湖南省部分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实地走访了海南部分小学校园,访谈了湖南省溆浦县部分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其中家长问卷68份,教师问卷72份,学生问卷14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48份,其中家长问卷50份,教师问卷70份,学生问卷128份。

一 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校园安全管理现状,课题组选定了四项指标——校园安全力量、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围环境以及校园建筑物。在校园安全力量方面,受访教师都认为学校安全力量薄弱、专职校园安全人数不多,安全保卫工作主要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兼任,缺乏专业保卫人员(见表1)。

针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受访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本校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对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及执行的了解方面,情况不尽相同,只有48.6%的受访者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有详细的了解。

在校园内部安全环境方面,74.6%的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城镇学校的校园内部安全环境良好,而农村小学的校园内部安全环境则一般,存在隐患;校园周围周围环境却不容乐观,普遍认为校园周围环境复杂,附近的网吧、餐厅、商店较多,人流量大且成分复杂,很多社会成员和车辆随意停留在学校附近,对校园安全影响大,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

针对校园建筑,受访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学校存在陈旧失修的教学楼,校园围墙不坚固,学生宿舍存在安全隐患,缺乏标准化体育场地。

根据对上述指标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校园安全力量,相关安全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宣传和执行;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缺位;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容易引发安全事件;学校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危及人身安全。

二 引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调查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人群高度集中,

海南省小学与幼儿教育研究基地课题、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HNSK(ZX)14-171)

人口密度高。而小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年龄小,个体认知和防范能力弱,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引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又有校园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及家长认知的原因,根据调查,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认为是以下原因引发的小学校园安全事故。

1.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教育效果不理想,师生缺乏安全意识

尽管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但根据我们调查,70%~80%家长对学校安全教育效果持谨慎态度,20%~30%家长认为有必要让子女参加专门机构举办的安全、自我防护能力培训;学生参加安全事故防范活动较少;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认为学校不出大事就可以,对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更有甚者,部分以安全教育为幌子,蒙蔽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检查结束后一切照旧,放任自流,存有侥幸心理,为校园安全事故留下了隐患。

2.复杂的社会因素

根据调查,受访的家长和教师都认为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这些社会因素主要有:

第一,交通安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上学的主要方式是乘车,步行或家长护送上学(低年级学生除外)较少,在学生乘坐的车辆中,正规校车很少,私家车较多,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更缺少正规的校车,所以部分学生上学都乘坐私车,根据调查,32%的受访家长对学生接送车不了解,50%的受访家长认为学生接送车不安全,只有18%的受访家长认为学生接送车安全。崭新的私车较少,大部分私车已接近使用年限,更有少数报废的私家车,车辆性能不好,遇上恶劣天气加之路面状况不好,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人身受到伤害。

第二,校园外来暴力的侵害。所谓校园外来暴力,是非学校人员侵入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故意针对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和破坏行为,特别是侵害师生生命、健康和身体的行为①。目前,这两类人最容易引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第一类就是社会失意群体,这类人多为失业、无业或破产者,处在社会最底层,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都非常薄弱,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后者自身诉求得不到解决时,容易将“黑手”伸向防范能力最薄弱的小学生,小学校园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场所,第二类则是社会帮派或团伙,社会帮派或团伙是指“一群人的聚集,具有可辨认的领导者及内部组织,认同或宣称对社区或邻里的某一地盘具有控制权,而且从事个别或集体暴力或偏差行为” ②,他们通常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甚至染指校园,利诱或威逼学生加入社会帮派,从而助长这些学生的偏差行为,直接引发严重的校园安全事故。

第三,校园内部暴力侵害。校园内部暴力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生的施暴,如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施暴,60%的受访学生都曾经遇到过高年级或大个子学生的欺负,学生团伙之间的打架斗殴,这些暴力行为如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故;教师对学生的施暴,尽管国家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在许多地方,教师体罚甚至对学生施暴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四,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小学生的启蒙学校,家长则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20%的家长经常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50%的家长偶尔对子女进行过安全教育,20%的家长经常给子女进行安全教育。

第五,不卫生食品的侵害。国家为增进学生体质,在中小学实行营养餐制度,国家对每个学生进行财政补贴,但由于利益的驱动,营养餐成为部分中小学敛财的“聚宝盆”,给学生提供变质、不卫生甚至是有毒食品,直接损害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并引发校园安全事故。

3.小学生个体因素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难以抵御外界诱惑,也不会处理危机;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情感和行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控能力差,容易模仿他人行为。

小学生在各种困难和问题面前,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经常会出现悲观沮丧、意志消沉、心情压抑等现象,又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倾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碍,当这种情绪得不到正常释放时就会采取过激甚至是违法的犯罪行为;小学生思想单纯,对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和友情观缺乏正确的认识,性格上没有定型,愿意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引发校园安全事故。

三 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利益分化期,各种矛盾的汇合导致校园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校园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期,必须整合社会资源,更新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理念,探索校园安全管理新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构建完善的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更新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理念

第一,小学教育要摈弃“以教育质量为本”的理念,重新树立和强调“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办学理念。过去,我们始终强调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如果连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话,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学校也是无法发展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对人的关注更甚于对单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因此,安全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要明确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科学界定责任主体。必须转变将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单一地划归到学校工作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陈旧理念,在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时期,复杂的校园安全工作不可能由学校工作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单独承担,它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第三,必须树立“以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理念。由于校园安全事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对在校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极大危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在教育长远规划中应该融入校园安全管理元素,将校园安全管理作为常态化的管理过程,绝不能搞事后治理。

2.创新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

由于人事、编制、财政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只有高校具备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而小学缺乏专业的安全保卫人员,安全保卫工作更多地是由门卫承担。从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爆发的复杂社会化因素和安全管理责任主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

第一,借鉴国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英国建立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多元参与的全过程管理,依法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重视事前预防,制定了详细的安全事故回应措施和透明化的沟通措施。美国巴尔的摩市则把校园安全管理做成综合性项目,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必须参与该项目,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校园安全防范机制。我国可以借鉴上述经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法规的执行,建立问责机制,强化部门责任,密切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小学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第二,探索新型的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根据调查,众多受访者都认为,保卫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是主要模式。然而,受制于人员编制、经费和装备等因素,这种模式的效率非常低,不能应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探索新型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和市场主体重效率的某些做法,采用校区物业管理这种全新的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教育行政部门选择资质齐全、实力雄厚的物业管理企业,与其签订契约,将维护校园安全的责任委托给物业管理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负责监督、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履行其校园安全管理职责。

3.防范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具体对策

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防范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创建和谐校园,除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外,必须针对诱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肇因,采取具体的对策。

第一,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必须牢记“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在语文课、体育课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元素,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第二,构建校园外来暴力的国家干预体系和社区防治体系。校园外来暴力已成为引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且对师生人身、财产及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影响恶劣。防范校园外来暴力,要求政府和社会的强力介入,政府必须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如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办法》;建立校园外来暴力的受害者补偿机制;完善校园外来暴力的教育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整合协调各部门,形成防治校园外来暴力的合力。社区应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推广落实校园警务;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精神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对媒介有关校园暴力新闻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引导。

第三,消除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源。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教育学生不坐黑车和危险车,公安交警部门应规范校车管理,坚决取缔黑车和危险车,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立交通标志,对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详细检查,杜绝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交通因素;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和饮食的检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种子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收稿日期:2021-08-0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2.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602700;2018YFC1602701)

作者简介:刘育金,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犯罪。

通信作者

引 言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保障14亿中国人吃饭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前端要素及生产资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芯片”,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话说:“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绊倒一个大国”,种子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安全事关我国农业安全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

依据《种子法》,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我国国家标准GB 20464-2006将种子分类为粮食作物种子、瓜菜作物种子、经济作物种子、牧草种子以及果苗树木五大类。目前,我国种业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包括七种重要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的粮食作物种子,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种子,以及以油菜为主的瓜菜作物种子[1]。

当前,我国学者对种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生物育种技术开发。例如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研发[2]、种子发育的关键特异基因克隆分析[3]等。第二,农业安全。种子安全被认为是农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同顺等将粮食安全与种子安全一同列为影响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4],黄少安则认为以种子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关键技术将会从供给侧影响我国农业安全[5]。第三,种业市场发展及隐忧。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我国种业研发情况、企业发展概况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我国当前在国际市场中的劣势地位[6]。第四,涉种子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法学角度的种子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探究[7]、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发展战略的企业发展研究[8]等。

我国学者从多元角度对种子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但是目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对涉及种子生产规模、种子企业发展、种业科技探索、种业执法等话题的全链条论述不足,以“总体安全观”为视阈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综上,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充分把握我国种子安全问题及行业发展现状,寻求保障我国种子安全最优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种子安全现状

(一)国内种业市场发展平稳,国际市场份额占有不足

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具有十分庞大的农作物育种制种面积。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外,2019年我国七大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达17.04亿亩,用种量达99.03亿公斤。我国新种产量均超过市场需求,其中杂交玉米总产9.9亿公斤、杂交水稻总产2.38亿公斤、常规水稻总产8.64亿公斤、冬小麦总产49.51亿公斤、马铃薯总产55.6亿公斤、棉花总产1.53亿公斤、大豆总产5.75亿公斤、冬油菜总产1 432.06万公斤,主粮保障稳定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9]5。我国种子市场规模随着市场化發展而迅速增长,2019年我国七大重要农作物种子市值共计842.55亿元,全国种子市场总规模达1 187.55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260%(见图1),种子市场规模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服务局,https://www.fas.usda.gov.。我国种业市场发展平稳,远景乐观。

我国庞大的种业市场规模的背后是蓬勃发展的种子企业的支撑。截至2019年,我国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为6 393家,企业资产总额达2 479.47亿元,实现种子销售742.91亿元,种子销售利润达58.33亿元,共有110家企业收入逾亿元[9]59-64。国内种业的蓬勃生长势必走向国际化。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种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然而,由于国外种业发展历史悠久、生物育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种业对外贸易仍处于劣势地位。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总量为9.11万吨,进出口总额达6.4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是出口额的两倍有余,自2014年起近六年种子进口额均大于出口额,我国种业常年处于贸易逆差(见图2)。

(二)转基因种子市场快速发展,种质资源保护态势严峻

耕地面积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转基因技术的出现缓解了传统自然杂交耗时费力、育种周期长的难题,实现了物种间基因的定向迁移,不仅提高了作物单位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ISAAA)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投入商业化应用以来,其市场规模以2%的增速逐年增长,自2013年以来,转基因种子全球市场规模始终超过非转基因种子。截至2018年,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累计经济效益已超过200亿美元(见图3),至201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56亿亩。目前,我国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棉花及木瓜,种植面积达4 800万亩,1996年至2018年,我国已从转基因作物种植上获利23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10]。

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是优质基因资源,其来源于广泛的种子资源发掘。我国种质资源发掘保护现状堪忧,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1981年有野生稻分布点1 342个,目前仅剩325个,48万余份种子资源中仅有2%左右进行了深度鉴定。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加快,势态十分严峻。鉴于此,国家高度重视种子资源的保护与相关设施建设,《规划》系统部署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累计54 179份,发掘保存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资源及战略资源,如优质、抗病、抗逆、特殊营养价值等,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已达517 299份,居世界第二位[9]21。

(三)创新成果丰富,核心领域潜力有待发掘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监测处数据显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多点开花”。2019年我国科学家在影响因子4.0以上的4种作物遗传育种国际期刊累计发表文章1 017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1篇;种业专利数量11 143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4 587件(见图4),涵盖了传统育种、现代育种及种业加工三个技术领域。种业市场的飞速扩大促进了种企的科研投入,2019年的种业授权专利中,企业申请数量达2 247件,占授权总量的39.18%,仅次于教学科研单位[9]10。

但与此同时,我国育种技术仍处在“传统杂交+分子育种”阶段,且科研人员多致力于传统杂交选育,而育种强国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11]。我国生物育种前沿阵地占有明显不足,同时为追求经济效益,新种育成同质化严重,忽视了品种收集、选育等关键工作,导致育成品种商业价值较低。

(四)种子市场监管严格,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管理新品种审定工作,严厉打击“假劣种子”,进而实现种业市场环境的净化,是当前种子市场监管的主要工作。为积极响应国家顶层部署,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首次颁发《全国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针对种业市场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与日常执法监管相结合的行动,全国累计查办案件3 062件,罚没种子77.5万公斤,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9]84。

但与此同时,基层种子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第一,销售主体多元,个体经营、经销、代销等经营方式多样;第二,种业市场入市门槛低,种子经营者限制较少,甚至存在蔬菜店、烟酒店卖种子的行为;第三,商户经营分散,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繁多。据统计,仅陕西蓝田一县,便有种子经营商户130户,玉米品种竟多达80余个[12]。

(五)涉粮食安全犯罪现状复杂,公安机关打击严厉

当前,涉粮食安全犯罪现状复杂,主要表现在:其一,犯罪主体既有以不法分子兜售假劣种子的自然人,又有以公司名义行套牌侵权之实的法人犯罪。其二,不法分子走街串巷进行兜售,且不留字据,犯罪行为隐蔽。其三,因果认定困难,部分案件无法绝对证明确因种子质量问题导致农民繁种与减产乃至绝产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粮食的安全有序生产,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犯罪,并于2019年7月部署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的“昆仑”行动。在“昆仑2020”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重点突出对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犯罪的打击,以凌厉攻势办理了诸如涉案金额达1 500余万元、抓获25名犯罪嫌疑人的“石家庄高某某等特大制售假劣玉米种子案”等一系列特大案件。2020年以来,全国共破获制售假劣农资犯罪案件1 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 000余人,捣毁窝点600余个,打掉犯罪团伙260余个,涉案总价值20.5亿元[13]。

(六)种子安全得到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落实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粮食安全观,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4]。种子安全则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依存,是保障总体安全观的重要防线。

在对外开放的势态下,种子安全面临多方面的考验。为此,国家已形成一系列保障种子安全的理论及实践。在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家明确将“解决种子问题”纳入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基因与生物技术”作为前沿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的地位;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指出,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好种业翻身仗。

二、我国种子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种业市场外企垄断,民族种业发展迟滞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种子企业以在我国设立独资、合资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及通过出口贸易向我国销售种子的形式加速融入我国市场[15]。当前,跨国企业掀起并购整合浪潮,形成美国科迪华(杜邦先锋)、德国拜耳(孟山都)、中国先正达三足鼎立之势。但其中仅拜耳一家便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25%,我国先正达及隆平高科的市场份额合计不足前者的一半[16]。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外企對国内部分种子生产近乎垄断。例如,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然而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达到了80%[17]。2019年,我国种业对外贸易逆差高达2.24亿美元,黑麦草种子、蔬菜种子的进口额及进口量一直处于高位[9]42。自给能力不足,民族企业生存空间备受压缩。经测算,我国种业国际贸易TC指数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大;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 均小于0,表明竞争力低下,且呈逐年减弱的趋势[18]。与此同时,国内的种业呈“小、散、乱”状态,规模较外资企业小很多,并且存在市场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究经费占销售额比重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销售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国际竞争能力低下,难以抵御跨国公司带来的挤压与冲击。政府丧失部分种子自主定价的权利,大量企业被迫出局。2018年,在全球前十位的种子企业中,我国仅有隆平高科入选,其研发经费仅为拜耳公司的5.2%(见图5)。种子话语权掌控在外资企业手中,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甚至不排除外企通过价格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以至政治安全。

(二)转基因种子安全性尚存争议,知识产权布局被动

转基因种子安全性问题的争议首先体现在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的不确定性上。其中,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问题的争议主要存在于转基因食品领域,而转基因种子对于人体健康是否存在威胁尚未成定论。在生态安全方面,业内对转基因种子安全的隐忧主要集中在转基因作物的非法进口与种植将产生基因漂移现象,可能导致超级杂草的产生、非转基因作物基因纯度下降,以及野生近缘种灭绝等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破坏[19]。

转基因作物的高利润性及广阔市场促使外国种业抢占我国种质资源,一方面外国种业通过注册特异性基因专利来攫取我国巨额利益,例如,孟山都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进行广泛的专利布局,获得巨额利润[20],其收益的70%均来自于国际上转基因技术授权[21]。另一方面外国种业通过技术遏制迫使我国每年买种而无法自行繁育,如外企利用“终止子技术”在种子中嵌入自我攻击的基因,致使种子发芽时产生自体毒素抑制胚体生长,农民无法收割“两茬”以上的粮食,自行留种毫无意义,只能再次购买外企昂贵的种子[23]。这可能导致种子转基因技术与经济、政治相关联,在贸易摩擦中极易被竞争方所掌握,遏制我国种业发展,从而影响国家安全。

(三)种子市场鱼龙混杂,执法监管压力巨大

种子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资本的逐利性成为滋生不法行为的土壤。第一,种子企业生产经营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种企互相抢购制种基地,造成育种隔离田距离不达标;另有生产商对亲本种子不采取复检,导致种子纯度、净度不合格[23]。第二,销售主体流动性大,部分无证商贩走街串户兜售无质量保证的种子,更有违法经营者故意不记录销售台账,导致后续追查取证困难[24]。第三,侵权套牌、包装虚假宣传、种子品种未审先推等现象严重,不法商贩提前串通农户上门套购杂交种子、夸大种植效果[25]。受此影响,一方面,不法商家的非法行为、恶性竞争导致正规企业收益亏损和种业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假冒伪劣种子降低了农业用种的安全性,损害了农民收益,打击了农民对国产种业的信心。

同时,在处置以次充好、贩卖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时,由于常规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缺乏而导致检测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涉种质量案件难以及时、准确的认定。此外,由于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面对庞杂的行政违法事件,市场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四)种子犯罪错综复杂,公安机关打击难度大

种子问题不仅涉及种子质量问题,还涉及知识产权纠纷、非法经营,甚至是毒品原植物种子的买卖等多个刑事罪名具体包括:第一百四十七條,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第三百五十一条,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第三百五十二条,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二百一十三条,侵犯注册商标的假冒注册商标罪;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二百一十五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等。 。同时,由于此类案件犯罪行为、犯罪手段多样,往往导致案件办理及认定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案件隐蔽性强,取证认定存在困难。前述种子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性及分散性导致的案件隐蔽性强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公安机关侦查过程,此外,伪劣种子严重质量问题与种子变质等一般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认定、被告人对于所生产销售种子具有伪劣性状的“主观明知”的认定等问题,都是司法实践中经常性的难题。第二,伪劣农产品种子的使用与农民粮食减产、经济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存在困难。农民生产受到损失,是因气候、环境或耕种管理等客观因素影响,还是确因种子自身问题导致,也是此类案件查办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三,对案件追赃以及农户理赔存在困难。在农户因播种不合格的种子而导致粮食减产情况发生后,涉事责任方推诿塞责而不愿赔偿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及时对农户止损理赔,保障其利益,防止事态的扩大,这一方面仍需加强 。第四,涉案种子检验鉴定成为案件查办的阻碍。硬件设备更新较慢、专业检测人员的缺乏,导致无法及时测定部分检测指标。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抬头,粮食安全面临潜在威胁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种子安全领域,农业恐怖主义(agroterrorism)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为“生物恐怖主义的一个分支,被定义为蓄意引入动植物疾病,目的是制造恐惧,造成经济损失和/或破坏社会稳定。”[26]农业恐怖主义的参与主体包括从个人到组织机构乃至国家在内,具有低成本、隐蔽性强、有效性的特点,极易被不法分子所采用吉尔摩委员会(gilmore commission)在1999年提交国会的第一份报告中指出:“对农业目标的生物攻击为恐怖分子提供了一种几乎没有风险的攻击形式,这种攻击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有可能获得政治目标,例如破坏对政府能力的信心或使恐怖分子获得更好的谈判地位。” [27]。农业恐怖主义的渗透点涉及了“从种子到餐盘”(seed-to-plate)的作物生产和分配活动,肖恩等人指出农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导致恐怖分子有机会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引进动物或植物病原体[28]。

关于农业恐怖主义的现实担忧来源于2002年美军在阿富汗发现的恐怖分子藏身处中发现描述制造动植物毒物方法的农业文件和手册[27],同年,美国便通过了《农业生物恐怖主义保护法》。在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的态势下,国内对外经济贸易交流频繁,人员、物资大量流动,存在潜在风险。恐怖分子利用的方法路径更加多元,大宗贸易中混有经基因编辑而携带有疾病的种子或染病种子将成为可能,这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三、解决我国种子安全问题的进路

种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面对我国种业的短板,各责任主体应坚持问题导向思维,牢牢把握住我国种业的自主权,全方位保障种子安全。

(一)三位一体,做强民族种业

1.国家是种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一是完善种子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修订新品种及重要种质资源基因的保护条例,完善知识产权及监管相关规范,制定修订涉种子侵权案件的处罚、救济规章。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种业科技创新,鼓励校企两方资源、人才的交流互通,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三是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利用、评价的体系,同时及时申请重要基因知识产权,并加强种子出入境管理,防止外企或境外机构对重要基因的非法收集占有;四是推动建设种业服务大数据平台。目前,我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上线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PC智能终端——种业通App,其面向多元主体,聚焦政务管理、业务管理等综合服务[9]87。

2.行业互助是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种子协会机制体制,执行严格的会员管理、分流制度,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二是规范种业健康发展。制定行规行约、团体标准,规范业内商业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用评价制度,建立企业黑名单及白名单。三是协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对行业内部矛盾纠纷予以及时的协调,另一方面对国际贸易争端中他国对我国种业反倾销、反补贴行为进行行业保护。四是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及合作交流。通过收集行业发展现状,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3.企业自强是种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贯彻落实国家“育、繁、推一体化”布局要求,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加快种子行业洗牌兼并重组。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我国种业布局中坚力量。2017年中国化工收购瑞士种业先正达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最佳案例。二是以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成立科研人才团队,提升育种研发能力,同时通过在企业设置实习基地、重点实验室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三是统筹布局种子全链条产业,积极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如以孟山都和杜邦先锋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中小企业则可参考“公司(或个人)研发+制种公司(或农户)生产加工+分销公司(或个人)销售”的模式[29]。

(二)坚持自主创新,完善转基因种子安全性评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转基因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立场鲜明的指出,转基因技术“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资料来源:人民网《习近平: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28/c157278-25754424.html.,强调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时保障转基因种子的安全性。首先要保障转基因粮食的食用安全性,完善转基因食物的可食用性评价,应在坚持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在《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提出的七项评价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内容 这七个评价内容分别是: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关键成分分析;全食品安全性评价;营养学评价;生产加工对安全性影响的评价;按个案分析的原则需要进行的其他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完善转基因食物的可食用性评价方法。同时,可参考美国、日本、欧盟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模式体系(见表1)。美国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研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于占有国际市场的考量,其对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评定持支持态度,对于转基因作物的监管属于宽松模式,主要监管部门包括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主要负责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审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评估与审批由转基因种子生产的粮食。二者分工明确,在以《联邦种子法》《转基因技术研究指南》为主的法律法规指导下,共同完成對转基因种子、作物的安全性评定[30];欧盟转基因技术发展较美国落后,为防止美国采取市场垄断措施,同时留给自身技术研发一定空间,因此对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持严格限制的态度,出台了《转基因生物可追溯性和标识以及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可追溯条例》《欧盟转基因食品及饲料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严格规制。欧盟严格区分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强制性要求转基因食品采取标识,并于2003年通过更为严格的转基因生物提案[31];日本耕地不足的现状使其对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的转基因技术采取中立的态度,所有商业化转基因食品均需经过农林水产省以及卫生部的审查调查[32],其主要法律法规有《主要农作物种子法》《生物技术战略大纲》等。我国可结合美国、欧盟、日本关于转基因技术评定的优点,一方面对由相对成熟的技术转化的转基因种子及其产品的评定采取按照流程审定的宽松态度,另一方面对待有待论证的技术采取严格的实验室试验、田间试验等审查过程,严把流通上市关口:一是在转基因种子检测技术上,结合目前常用的PCR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以及外源蛋白检测法,开发更加经济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集检测鉴定、安全评估、审查调查于一体的转基因种子安全评价体系。二是严格控制基因漂移现象。在控制技术层面上,可采用细胞质转基因技术、雄性不育技术、染色体倍性变化限制技术、闭花受精限制技术、基因弱化技术等方法[17],从生物学角度限制转基因作物与外界非转基因植物的基因交流。可以通过物理手段,预测风力风向,昆虫传粉等自然现象,提前阻断花粉传播途径。在监管层面上,我国农业农村部已发布约5项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监测的标准,对基因漂移的距离及异交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33]。同时进一步优化主粮环境监测标准,针对具有不同增产性状的转基因主粮产品进行分别审查处理,形成单独的监测标准;对待由新技术研发的、具有新性状的转基因种子,应及时制定新的环境监测标准。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应坚定不移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基因技术“研究上要大胆,推广上要慎重”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加强重大育种科研立项,集中力量实施种子转基因核心技术攻关,对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基因及种质资源进行集中保护,防止基因资源流失。另一方面要加强转基因技术的审核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实施严格审查,加强审定新品种环节监管。

(三)规范种子市场监管,提升监管能力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是推动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我国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从源头治理监管对象。种子研发机构、种子生产经营销售企业是种子市场监管的最前端,是保障种子安全的源头。一是严格落实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核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资质,提高经销、代销商入市门槛,增加保证金、资格证书等条件。二是加强企业生产监督管理。对于具有种子生产资格的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应按时排查企业生产环境,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企业应及时作限期整改处理,情节严重者应严格落实“双罚制”。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企业自身应树立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对于出现安全隐患的企业,及时对责任人进行约谈处理,落实研发单位的责任制度。

2.专项整顿重点问题。一是对违法经营高发地段、高发时间进行重点关注和巡查,同时通过以案说法震慑潜在不法分子。例如,甘肃省张掖市现场销毁24.4亩当地农户侵权生产种植的“丹玉405”玉米种子,极大地维护了种子知识产权[34]。二是全过程管理转基因种子入市问题。加强对研发机构的管理,落实标签制度,及时在上级部门备案,同时严格管控进出口,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我国,对非法种植转基因种子作物予以铲除处理。三是严格打击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3.完善种子安全监管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国际上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事后监管模式,以及以欧盟为代表的事前监管模式。事后监管模式注重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企業开展自我监督,监管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市场环节;事前监管模式注重政府的行政许可,侧重于对加强对种子生产环节的控制管理[35]。当前,我国正处于事前监管的阶段,但是应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深刻变化中,对于种子安全的市场监管要结合我国政策定位,既不能过分强调事前监管,过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能放手任由企业自我生长,直至违法行为发生。应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种子安全监管模式,在强调事前监管、严把种业准入门槛的同时,给予企业自我监管的空间,将违法行为扼杀在源头,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对于市场上售卖假劣种子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种子研发生产的前端到终端全流程保障种子安全。此外,应加强市场监管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完善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中心仪器设备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向一线市场监管人员配发快检设备,提高现场执法能力。二是提高执法透明度。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日常监管工作,对引起重大社会舆论的种子事件进行及时的通报,并公布处理结果,同时搭建面向大众的种子安全数据库,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信息化执法队伍。搭建省级、国家级种子安全监管平台,构建省内互通、省际互用的种子信息库,服务于种子真实性鉴定、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转基因种子鉴定等任务。

4.保障一线快检设备。当前,科研院所可以利用先进设备及经费支持,潜心数年进行试验直至获得精确结果。但因许多前沿的种子鉴定方法研究耗时长、成本高、设备笨重而止步于实验室,无法应用于一线执法人员针对涉种子安全违法犯罪的案件查办。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种子检验鉴定应用难点:科研院所作为种子鉴定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阵地,其主要目标应着眼于新方法研发,同时顾及市场及一线需要,探索更加省时节约的鉴定方法;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前线,更应该注重前沿技术方法的应用验证、更加经济的设备研发,以及通过与高校的理论和技术合作开发更加便携实惠的移动检测设备,及时装备维护种子安全的一线人员。

(四)多措并举,严厉打击涉种子违法犯罪

1.情境预防,斩断种子犯罪链条。打击涉种子类犯罪,应加强对犯罪高发地点、高发时间段的控制。一是加强案件高发时间段执法活动。针对春、秋两季农民用种需求量大的特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开展联勤联动,以高压态势打击涉种子犯罪。二是加强对案件高发场所的管控。联合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农村农资产品店、普通商店,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三是提高侦查取证能力。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环境新警种在打击假劣种子以及涉知识产权犯罪方面的作用,构建数据导侦的信息串并联平台,提高打击精准性。同时,对于依法扣押的种子,应第一时间利用快检装备进行初步筛查定性,保证取证的时效性,有利于证据的及时固定。

2.行刑衔接,畅通案件移送。种子安全离不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顺畅衔接,是打击涉种子安全犯罪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公安和食品、药品、环境部门与工商部门、农业部门的联合执法,提升协同治理水平,将案件消化在日常执法过程中;二是顺畅线索共享体系,搭建涉种子犯罪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情报体系的完善;三是规范检测鉴定流程,开通行政执法单位与公安机关涉种子安全犯罪案件移交绿色通道,并制定双方公认假劣、转基因种子检测鉴定流程,保证案件移交中的证据互认原则。

3.开展教育,发动全民防范。开展科普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群众知识水平及防骗能力,还可以减轻一线警力工作负担。一是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宣传部门应针对当前涉种子案件中制售假较多的种子品牌、品种以及当前较多的犯罪行为方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种子安全问题,提高群众的防骗能力。二是鼓励群众对违法犯罪案件及时举报。设置网站、微信、微博等多元投诉举报平台,便捷群众举报途径,实现全民打击涉种子犯罪。三是开展典型案例宣传。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种子案件,公安机关应以此为鉴,开展细致的普法工作。例如公安部于2020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首次公布了打击危害粮食生产犯罪案例十例,通过以案释法,对农业生产人员起到了有效的提醒作用[36]。

(五)健全种子安全防控体系,协同保障国家安全

种子安全事关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科技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系统的种子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完备的法律支持。保障种子安全应以《国家安全法》为主,《种子法》《生物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专门性法律法规为辅,提高我国防范种子安全问题的能力,从长远角度保护国家安全。同时,应加快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科研攻坚,抢占育种技术前沿领域和市场,以技术优势、技术自信保障种子安全;建立集种子安全风险研判、预警、防控、处置的四位一体综合安全应对机制,协调统筹农业、市场、公安、商务、海关等部门,及时筛查化解潜在问题。

四、结 语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保障种子安全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我国种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更应强化种子安全意识:对内行政执法单位应规范种业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及涉种各类犯罪打击;企业及科研单位应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种子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外各单位应坚守总体国家安全观,对转基因种子、外资广泛注册我国本土种质资源专利问题以及潜在的农业恐怖主义问题进行严格审查排查,从源头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崎.中国种子——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思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31.

[2] 吴亦楠,邢新会,张翀,等.ARTP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7(01):37-45.

[3] 王勇.玉米种子发育关键基因Emp2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1.

[4] 程同顺,赫永超.当前中国农业安全隐患及其战略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03):69-74.

[5] 黄少安.从供求两侧考虑我国农业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21(08):4-11.

[6] 张永强,单宇,高延雷,等.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2016(06):12-14.

[7] 史蕾.论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5:1.

[8] 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2.

[9]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10]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9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张恬,张宏翔,译.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1,41(01):114-119.

[11] 邱春.粮食安全?种子安全![N].重庆日报,2021-05-03(03).

[12] 高小健.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确保粮食生产用种安全[J].农业与技术,2015,35(10):245-245.

[13] 公安部.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取得显著成效[EB/OL].(2021-06-18)[2021-10-25].https://www.mps.gov.cn/n7944517/n7944597/n7945893/n7956622/c7937244/content.html.

[14] 张正河.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解析[J].人民论坛,2019(32):12-15.

[15] 陈龙江,方华.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13(03):70-79.

[16] 张学武.实施种业攻坚工程 破解农业芯片卡脖子难题[J].中国食品工业,2021(05):32-34.

[17] 邸娜.开放条件下中国大豆种子产业安全状况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2):199-203.

[18] 赵军明,金琰胡,盛红,等.中国农作物种业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20,40(04):93-98.

[19] 郭利磊,朱家林,孙世贤,等.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基因漂移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研究和管控[J].作物杂志,2019(02):8-14.

[20] 孙尚瑜,潘晓娇.孟山都公司转基因育种技术在华专利布局分析[J].种子科技,2017,35(03):127-128.

[21] 付仲文,寇建平,田志宏.安全监管视角下我国转基因种子产业化发展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2):58-64.

[22] 钱迎倩,马克平,桑卫国,等.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J].生物多样性,1999(02):71-75.

[23] 任利国,张建光.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表现和对策[J].中国种业,2011(05):25-26.

[24] 刘祎,陈旭,王震.浅析种子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科技,2019,37(11):10-11.

[25] 谯莉萍,龚一民,吴琳.种子市场中常见违法违规行为辨析[J].种子,2015,34(03):122-124.

[26] CHALK P.Terrorism,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and the US Food and Agricultural Sector[R].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and Corp,2001:2-7.

[27] MONKE J.Agroterrorism:Threats and Preparedness[J].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2006,43(08):449-460.

[28] CUPP O S,WALKER D E,HILLISON J.Agroterrorism in the US: Key Security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J].Biosecurity and Bioterrorism:Biodefense Strategy,Practice,and Science,2004,2(02):97-105.

[29] 李萬君,李艳军.典型国家种子产业链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06):131-137.

[30] 魏咏新,张锡全,魏海燕,等.美国转基因植物食品监管体系介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11):4273-4276.

[31] 胡媛.转基因食品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8-19.

[32] 周光宏,肖红梅.日本对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J].生物技术通报,2000(04):47-49.

[33] 梁晋刚,张开心,张旭冬,等.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现状与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1,43(01):1-14.

[34] 甘肃省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张掖举办全国农作物种子打假维权现场会[EB/OL].(2019-09-11)[2021-10-25].http://www.zhangye.gov.cn/nyj/dzdt/gzdt/201909/t20190911_320996.html.

[35] 张坚勇.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新型监管体系[J].江苏农村经济,2015(04):7-9.

[36] 公安部.公安部公布打击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犯罪十起典型案例[EB/OL].(2020-10-16)[2021-10-25].https://www.mps.gov.cn/n7944517/n7944597/n7945893/n7956622/c7481503/content.html.

Research on Seed Security in China Under A 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Approaches

LIU Yujin,LI Chunlei*

(School of Criminology,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Key words:opening policy;seed safety;a 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policy suggestion

(責任编辑:董应才)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安全教育

1 总体国家安全观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

1.1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基础

总体国家安全观于2014年由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其内涵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还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确保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自主可控不会受制于人。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报告教育领域,指导着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工作都一定程度为总体国家安全服务着。从人才培养上看,高校本身就为国家亟需的各种领域培养人才,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供给安全保障。与此同时,校园也为国家亟需的人才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使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具备突发情况下的自我组织能力,在校园面对突发性安全事件时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到最小。

1.2 高校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的未来在于年轻的学生群体,国家安全的未来也在于他们,只有年轻人自己具备安全防范意识,能够对各种国家安全威胁说“不”,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去维护涵盖各个领域的总体国家安全。校园是半个社会,虽然校园环境因为学校的主动管理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校园依然存在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甚至存在社会不法分子设计的各种诈骗、传销陷阱,如何让学生识别并维护自己的安全是高校安全教育必须进行的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的义务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只有校园安全得到保障,才能维护师生的安全和利益,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1.3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内涵,除了为校园自身安全工作服务外,还需要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安全需要进行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有机会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总体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现有的国家安全体系强调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11个领域的安全,这不仅要求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新领域的新要求有所了解,也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领域的安全需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在未来为国家安全发展做出贡献。

2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建议

2.1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属于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也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学生从精神层面认可校园安全建设需要和国家安全发展需要,要求高校从制度层面保障安全文化的宣传推广,保障安全教育不受外部负面舆论影响。高校首先应重视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展开如应急消防演练、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定期开展校园安全工作主题班会,从而让师生群体对校园安全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并且,高校应积极从社会收集校园违法犯罪案例,以案例讲解提醒学生注意自身在校园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校园宣传专栏中,应设置校园安全板块,并定期更新注意事项,从而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人人都关注校园安全,关注国家安全。

2.2 运用互联网强化安全宣传

传统校园安全教育往往仅限于线下的校园内,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与国家安全与校园安全的联系越来越大,部分学生的可能受互联网各種信息的诱惑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影响。如校园网络贷款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校园内受到各种骚扰,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也影响了学校的治安。因此,不仅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安全观念的宣传,还要提醒学生不要被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所诱惑。运用互联网强化安全宣传首先应注重对互联网领域自身隐私信息、财产信息的安全保护;其次,要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种社交平台,与平台合作进行校园安全宣传和建设;最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学生加大对各种校园网络侵害事件的关注力度,以学生作为集体进行维权,维护学生整体的利益,同时也是维护校园的利益。此外,互联网上也存在各种优秀的安全教育纪录片等视频作品,安全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形势等文件,学校应充分运用这些资源的优势进行宣传,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3 重视安全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但让学生以安全工作参与者的身份体验校园安全管理和建设的实践教育则比较缺乏。建议高校应结合校园消防安全需求建立学生校园安全队伍,负责校园应急消防和消防检测工作;建议建立校园宿舍纠察队,定期对宿舍学生就寝情况、违章电器等情况进行检查;建议成立校园安全宣传工作室,负责安全宣传工作,定期收集校园安全的相关新闻和资料,并在校园内进行推广。校园安全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学校自身的力量,学校应雇佣专业的保安公司对学校安全进行管理,并要求保安公司对学校学生安全队伍组织进行培训,以提高安全队伍成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安全队伍的建设可以为有志于校园安全工作的在校生提供校园安全工作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校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教育的效果。

对于校园安全队伍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应给与奖学金奖励并进行全校公开表扬。并且,学校应与有关部分合作,选拔在校园安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国防建设或申请服兵役,使校园安全队伍成员的工作目标从保卫校园转变为保卫国家,为国家安全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3 结语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校园安全教育与总体国家安全有了很大的联系,校园安全保卫的不再仅仅是校园师生的安全,也是国家人才队伍的安全,是国家各个领域安全保障的组成之一。在总体安全观下,校园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也不再限于校园以内,开始向互联网等其他领域延伸。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保障的学生自身的安全,其次才是为国家各个领域的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人才保障,因此,在校园内应更多地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互联网教育宣传以及安全队伍建设,以国家安全教育理念推动校园安全工作实践,最终为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刘茹.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9(13):126-127.

[2]向凤仙.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叶全邦(1985年2月),性别:男,民族:汉族,广西玉林人,学历:本科,职称:无,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单位邮编:530222,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体育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汽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也居高不下。中小学生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而中小学生生理机能限制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形式、内容、覆盖范围、时间和通道进行了分析,在对比研究国外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Status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in China

ZHOU Zhiqiang WANG Xuesong Tongji University

近几年,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井喷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日趋严重。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0万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5000多万人受伤,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180亿美元,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中小学生是主要受害者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善,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当出现危险情况时,识别应变能力差,易受到伤害。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8万名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儿童致残。2013年我国约有7千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亡。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死亡威胁之一。

1.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状况

我国从1996年起,将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并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主题包括交通安全教育。200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地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内容,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国家加强和改善中学生道路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教育形式

我国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在全国“开花”,开展过的各类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有:(1)大范围宣传类:如“平安伴你行”山东省首届交通安全春节文艺晚会、山东全省交通安全宣传作品评选活动、交通安全主题条幅现场签名活动、交通安全报告会、交通安全宣传大巴车等形式;(2)游戏竞赛类:有道路交通安全绘画大赛、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征文比赛、交通安全书画比赛活动等形式;(3)体验教育类:有“交通小警察”活动、小学生“交通安全夏令营”、亲身体验红绿灯等形式;(4)专业教育类:有交通安全专业教材走进课堂、将交通法规列入小学生统考科目、交警上交通安全课或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观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视频等形式;(5)其他类:有实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制度——“警纠校处”制度、赠送交通安全宣传材料、建立交通安全教育类网站、向学生家长发放了关于交通安全的一封信等形式。

我国的初中生交通安全宣教形式各式各样,如交通安全知识图文展览、交通安全知识巡讲、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小标兵、交通安全小卫士评选、举办“交通安全与青少年成长”论坛、“保护孩子平安出行 万名驾驶员爱心签名”活动。推行“小黄帽、路队制”,发动社会力量向贫困家庭学生赠送交通安全标志帽。

1.2 教育内容

我国小学生的体验类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侧重于让小学生亲身去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如参观交警指挥中心、路面交通管理、交警巡查车等地方,认知变更车道、减速慢行、靠路边停车等交通指挥手势。其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则侧重于认知虚拟交通环境下的事物,如信号灯与交通标志标线认识、安全过马路、如何让自己更安全以及安全集体步行等交通常识、安全出行、自我防护与应急。中国现有的小学生交通安全教品教具,如《少年儿童安全课堂系列之一:交通安全》VCD、《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数码连环画》和木制交通标志玩具等涵盖了交通法规、行走安全、骑车安全、乘车安全、交通安全认知等交通安全基本常识。

国内开展的初中生安全教育活动,大多是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交通现象,对其做出思考,形成中学生自己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同时向同学们灌输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理念,通过形象的案例教学和抽象的交通事故统计结果向同学们展示交通安全教育对中学生上下学出行的重要性。

1.3 教育覆盖范围

根据我国开展过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将覆盖范围分为以下四大类:全国、全省、全市及指定人群(如部分中小学生、学校教师、家长或社区居民)。中国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大部分属于指定人群类,全国、全省类的活动普遍较少。

1.4 教育时间

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常年开展,已成为一系列不间断的、长期性的宣教活动,但多数地区的宣教活动以短期活动为主要形式,仅仅一天或一个月,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

1.5 教育通道

目前,中国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采取的宣教通道主要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传媒(如电视、广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网站、大巴士等几方面。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交通安全教育网站也成为了主要的普及安全知识的渠道。

2.国外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状况

国外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非常重视,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2.1研究项目支持

美国始终将教育列为交通管理的两大主要工作之一(即教育和执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属政府行为,每年拨专款来完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英国为了实现儿童青少年的道路交通教育实施了“儿童交通俱乐部”项目。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实施了“上学安全路线”项目。

2.2法律制度完善

法国在50年代就通过了关于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法律,英国、德国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中小学的交通安全教育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法定义务。美国通过立法加强安全带的使用、加强儿童乘客安全、严禁酒后驾车等。截至2006年1月,已有33个州实施了儿童安全法,要求使用适当的约束装置,13岁以下儿童必须坐后座,驾驶人对保证儿童安全负有责任。

2.3社会多方参与

日本文部省定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守则研讨会,提高学校的安全指导人员的素质和实际指导能力。他们会定期检查学校的安全指导能力,同时也会为学校配备各种安全教育教材和教具。美国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民间组织,都会积极开展相关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交通部下属的联邦公路管理署、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公路安全署等国家级的组织;从地方层面来看,加州教育部、机动车部、公路巡逻部门、加州交通安全办公室等四个部门都会积极地参与到交通安全教育当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学校、社区、安全教育协会、安全基金会、网站。

2.4针对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差异化教育

美国针对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安全教育课,从小学开始进行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弗吉尼亚州的小学为例,在平时,这些学校里会专门开设“自行车课”。芬兰针对不同年阶段的学生生理及心理特性,老师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不同主体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日本通过对青少年的事故特点和交通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发现16-19岁青少年摩托车事故发生率较高,就在摩托车带头盔和对车速的感受、摩托车安全驾驶技能等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5重视交通安全行为培训

美国学生上课时,老师们会在地下画上真正的行车线和各种交通标志,甚至连红绿灯也会出现,教会孩子们在参与交通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行人、自行车安全教育,除在教室教育外,还到实际现场教驾车(需达到一定年龄),同时提倡中学生鼓励父母积极参加安全驾驶项目。

2.6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建设

法国在全国设立了400余所交通公园,对儿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参与交通活动的模拟训练。日本在各大城市建立了1.3万多个“儿童俱乐部”,使几百万儿童受到了形象化的安全教育。儿童俱乐部设有“走、停、过、看、听、玩”六大科目。

2.7与学校课堂教育相结合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制定了综合课堂计划,针对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交通安全问题制定教育计划,该计划共分为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大量的课堂活动。在美国,学校老师会将交通相关知识与课程紧密联系,历史课老师会讲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地理课老师会让学生画出一张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2.8教育形式新颖多样

英国的广告、电影、电视、教育资源和网站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向儿童和青少年传播交通安全知识。美国的全球音乐电视台制作以真实案例为题材的电视节目,鼓励青少年为交通安全出谋划策,并将他们的想法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日本东京交通局协助游戏公司开发了《东京巴士2》软件,该软件融合各种交通元素,游戏规则与交通法规类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完成驾驶操作,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也开发了用于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模拟驾驶游戏软件。

3.国外的交通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交通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所以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交通安全教育,但仍有很多地方很值得我国借鉴。

从教育主体角度,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在完善现有教育方案的同时,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到中小学教材中去,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水平。加强社会教育,全民共同参与,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政府监管角度,政府加强投入,设立专项,在全国范围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当地交通和社会条件,制定对应教育规划,完成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从法律制度角度,健全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全国性的交通安全教育规划体系,以法律形式保障实施,保证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

从教育形式角度,综合考虑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感知、认知特点,利用好网路、新媒体等新型科技手段,采取参与、互动、体验的方式,将科普教育的新技术充分运用到中小学生道路安全教育中去,创新教育形式。

从教育内容角度,综合考虑中小学生日常交通行为特点、交通出行方式、常见事故类型以及交通安全知识掌握水平等制定精细化的教育内容。交通安全教育需要具备针对性、实时性和创新性。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对进入实验室研究生新生开展了安全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新生在实验室规章制度熟知程度、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应急措施掌握、仪器设备规范操作、科研工作习惯养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加强仪器设备规范操作与维护管理、采用实验室门禁系统等措施,以利于研究生安全意识与技能的提高,促进实验室的良好运行与管理。

关键词 研究生 ;实验室 ;安全意识 ;调查分析

Key words postgraduate students ; laboratory ; security consciousness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实验室是科研单位承担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开展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对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及其储存科研数据资料较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类别多样且流动性大,各类人员仪器设备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安全问题在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中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用水、电、气、有毒有害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等环节的管控。研究生作为实验室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的生力军[1],在日常开展科研学习的每个环节与步骤均涉及多方面的潜在安全隐患。特别是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科研环境,对实验室各功能区域分布不熟悉,对不同品牌及型号的仪器设备不了解。学生在实验室内活动的安全意识将直接关系到其自身安全,也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学位论文开展情况。因此,笔者对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掌握研究生对实验室安全状况的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效避免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也可保证实验室日常的良好运行管理。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对象与方法

问卷调查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及日常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在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开始的1 h前,由实验室辅助管理人员将调查问卷分发给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并要求学生按照各自所在实验室的日常行为进行回答。

1.2 回收问卷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14份,回收问卷14份,有效问卷1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 %。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根据问卷答案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年龄阶段

问卷调查研究生情况如表1可知。由表1可知,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新生年龄在22-26岁,24-25岁的人数占据了总人数的64.28 %。研究生新生均是一年的课程学习后进入实验室进行正式的科研学习,因此,研究生年龄阶段的比例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2.2 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分类

调查问卷共有25个问题,分为4类:实验室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占4 %;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应急措施掌握情况,占52 %;仪器设备规范操作掌握程度,占28 %;科研工作习惯,占16 %(图1)。

2.2.1 实验室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科研实验室运行管理实施细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实验室安全保密制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实验室危险化学用品及有毒、有害废液、废旧化学物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守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实验室客座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涵盖了实验室在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人身、保密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并包含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具体应急措施。选择能说出“3项以上”规章制度的占57.14 %,选择能说出“2-3项”规章制度的占35.71 %。说明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还是较为积极地去了解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有利于遵守实验室的各类规章制度。

2.2.2 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应急措施掌握情况

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应急措施是保障研究生人身安全、促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维护实验室环境安全的重要先决因素。研究生新生如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并能熟练掌握各类应急措施将有利于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风险,也可以显著减少安全事故的各类损失。在列举“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实验耗材及其他”中,能说出3种以上占85.71 %;在选择“可以采用泡沫灭火器”的物品时,78.57 %的答案是正确的;问题“做完实验后,收集的废液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100 %选择了“要集中回收,交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处理”;在询问“是否接触过危险化学品”时,92.86 %的研究生新生的回答为肯定的;在问及“你会在实验室吃东西、喝水吗?”,仅64.29 %的答案为“不会”,35.71 %的答案为“偶尔会”;在回答“发现试剂有刺激性气味,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时,85.71 %的答案是正确的;在回答“你会用实验室制冰机内的冰块冷冻食品吗?”,92.86 %的答案是“不会”;“晚上实验完毕,会不会关闭实验室门窗及水电”,71.43 %的答案是“会”,28.37 %的答案是“根据情况而定”;“发生实验试剂中毒时,首先要做什么?”,仅57.14 %的受调查者选择“口服含蛋白质较多的饮品”;“有毒气体充满实验室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仅 57.14 %选择了“逃离实验室”;“被真菌污染的实验材料的处理”的问题,100 %的学生选择了“经高压灭菌后,再进行处理”。从这部分答题情况来看,研究生对新生对具有生物安全隐患的试剂及实验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意识较高,但在实验室安全维护、安全逃生及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还不理想。

2.2.3 仪器设备规范操作掌握程度

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不仅有利于实验室整体的运行管理,也有利于研究生良好科研习惯的形成及其仪器设备使用的科学性。在问及“使用离心机,样品数量为奇数个,该如何处理?”,100 %的学生能答出“配平”这一要点;“在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酒精容量范围”的问题,85.71 %的答案是正确的;在“烘箱发生冒烟,首先该如何处理?”的回答中,92.86 %的答案是合理的;当问及“使用灭菌锅时,能否将盖子留一条缝隙?”,92.86 %的答案是“不可以”;问题“凝胶成像仪使用完毕后,你会及时关闭紫外灯吗?”,100 %的答案是“会”;在回答“有腐蚀性化学药品称量方法”时,85.71 %的答案符合要求;被问及“紫外灯消毒实验室环境的时间是多久”时,71.43 %的答案符合要求。从问卷答题情况来看,研究生新生在部分仪器设备规范及安全使用、日常维护的知识缺乏认识。

2.2.4 科研工作习惯

科研工作习惯的养成对于研究生日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实验室规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当问及“一天在实验室的时间是多长?”,被调查的研究生新生中14.29 %认为“8小时以下”,50 %认为“8-10小时”,35.71 %认为“10-12小时”;“实验室穿实验服”的比例仅为57.14 %;“做完实验后,自动清理实验台面”的比例为100 %;在问及“实验操作是否应该全程戴乳胶或一次性手套”的问题时,回答“要根据具体实验而定”的仅为57.14 %。从这部分的答题情况来看,由于研究生新生刚进入实验室,大部分还未养成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还有待在日后科研学习中逐步培养。

3 建议

从调查问卷发现,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还需加强对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的查阅。同时,应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提高安全意识,灵活掌握各类应急措施,避免日常科研学习中各类安全事故。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研究生新生能严格遵守仪器设备规范操作的要求,结合科研实验需要,正确使用实验室内各类仪器设备。科研习惯的养成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组成部分,新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在科研探索能力、积极探索精神及自身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切实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2],导师在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中具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导师不仅要起到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其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态度、社会责任感、学术风范对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及学术道德塑造也具有重要的模范作用[3]。因此,导师要切实发挥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在实验室的日常科研行为中,将个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到研究生科研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最终,使其形成责任感强、遵纪守法、勇于探索、行为严谨的学术精神。正向的学术精神必定促进研究生在实验室行为规范性的养成及安全意识的提高,从而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良性发展。 3.2 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重要前提[4]。每年,随着研究生新生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不断迎来很多科研工作的新手,为保证实验室各项科研工作的安全,就要让他们接受多方面的安全教育。因此,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就成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5],而且涉及环境安全、科研信息安全、人身安全、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各个方面。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仅拘泥于单一的形式[6],在依据实验室实际环境情况、功能布局及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而进行。首先,在每年研究生新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其进行实验室规章制度、功能区域分布、安全设施布局的介绍,并结合发放安全教育材料。再者,可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危化品、消防应急措施,自身安全防护设施,禁止饮食、禁止穿拖鞋、禁止散开长发等各类指令、警告、禁止性安全教育[7]。最后,联合各课题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科研人员,做好研究生日常科研学习的安全教育。

3.3 结合培训,加强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及维护管理

作为仪器设备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研究生的规范操作及日常维护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用寿命及其自身安全尤为重要[8]。尤其是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经常接触到超高速离心机、烘箱、高压灭菌锅、凝胶成像系统、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真空浓缩仪、真空干燥系统等具有高压、高压、紫外辐射风险的仪器设备[9]。必须严格执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与日常维护要点,才能防止各类因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除内部举行的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培训外,实验室应结合每年新购置仪器设备的安全与使用培训、厂商定期质量回访培训及仪器设备升级邀请培训,也包含各大型仪器设备应用平台举行的培训,来不断增强研究生仪器设备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其在实验室内科研活动的安全性,才能更有利于其良好科研习惯的养成,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与管理。

3.4 利用实验室门禁系统,抓好实验室安全监管

实验室门禁系统将自动识别技术与现代安全管理相结合[10],克服传统钥匙管理的弊端[11],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性与管理效率[12]。实验室门禁系统应用中,仅经过实验室管理人员授权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可有效控制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合规性,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门禁系统相关联的监控系统,随时可以掌握日常运转情况,并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保障实验室运行的有序性。

4 小结

实验室环境、科研信息、设施运行、人身与财产等方面的安全性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与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安全工作无小事,作为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又是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必须要密切关注研究生在科研学习中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切实发挥导师对其指导作用,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科研习惯形成、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仪器设备规范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实验室门禁系统的监管,逐步完善实验室在承担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为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提供一个规范、安全、舒心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永庆,沈元月,秦 岭,等. 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调查及分析—以北京农学院农科研究生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98-200.

[2] 王志玲,勾凌燕,刘景东. 导师在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4):262-263.

[3] 单 丽. 浅析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 企业导报,2014(19):156-157.

[4] 樊广华,谷淑波,高居荣,等. 加强研究生管理 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J]. 实验室科学,2009(5):137-139.

[5] 张志强,李恩敬.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6-188,191.

[6] 赵庆双,闻星火,李 明.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7] 崔益军,李宜祥,周 俊.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途径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204-205,218.

[8] 王 兵,王欣燕. 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安全使用与维修保养[J]. 考试周刊,2014(81):152-153.

[9] 梁宏伟,王玉兵,陈发菊. 浅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研究生的作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7):92-93.

[10] 张五一,耿世勇,余 淼. 基于RC500的IC卡实验室门禁管理系统的实现[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20(2):55-57.

[11] 石义芳,李志文,张皓明. 高校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9,28(4):32-34.

[12] 林凤屏,王正朝,黄 飞,等. 基于指纹与电源控制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1):180-184.

上一篇: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