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2024-03-14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迅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承担学历补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教育等多种职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继续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存在国家层面立法滞后、管理体制不畅、经费投入不足、专业队伍匮乏、学习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加快国家层面立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继续教育结构,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加强质量监督保障,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关键词 《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继续教育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任务。在202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来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总结,对于着眼长远、把握大局,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做出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国家教育政策及其相关文本中都使用“成人教育”这一概念,将“继续教育”包含在成人教育中,2002年开始呈现出并列使用的态势,2007年以后逐步倾向使用“继续教育”这一概念[1]。对于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等同说、并列说、包含说、隶属说、交叉说等[2]。《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继续教育”的概念,即“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这一界定的好处在于其不对“之前应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进行设限,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起点可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之后[3]。

《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培训等教育类型统一纳入到继续教育领域,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因此,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考察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尽管当下为了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步取代终身教育,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在考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时仍必须考虑教育的责任,即教育型社会的构建[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要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致力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均体现出教育体系的服务功能。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学校教育之后的生命时长将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时长,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学习成为必需。继续教育要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提供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及教育结果。可以说,学校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基础,而继续教育拓展了人生的高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年来,我国继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调整结构、理顺机制、完善体系等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积极老龄化、服务社区治理、构建学习型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学历继续教育圆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

我国建有完整的学历继续教育体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成人学校、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历继续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高等教育:中小学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432.1万人降到2019年的163.5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09年的958.62万人增至2019年的1526.39万人。2010-2019年间,我国初等和中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毕业生2268.26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495.88万人①,实现了农民工、在职员工、士兵军官等多个群体提升学历的梦想,也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十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各类办学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全国参加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數逐年增加。2010-2018年间,仅中职学校和高校举办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累计培养结业生就达5.48亿人次②。当前,普通高校以及开放大学系统继续教育的重心正由学历教育逐步转向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广泛面向在职职工、农民工、农民、妇女、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为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作出了贡献。

(三)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基本形成

十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面向群体不断扩大。教育部先后确定六批共127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四批共12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建立了近50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90%的省市、50%的区县开展了社区教育,21个省(区、市)建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5]。各地积极开展多种社区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形成了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

十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迅速,始终坚持把受教育作为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把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发展。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多省市以地方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方式 ,制定了老年教育发展相关文件,老年教育法规制度逐步健全。根据《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数据,全国省级老年大学、地级市老年大学已实现全覆盖,部分省市已基本完成老年教育机构布局。老年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各地有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6.2万个,共有800多万老年学员[6]。各地依托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举办老年开放大学,从传统教育走向开放教育,办学形式不断丰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

(五)职工培训参与率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企业职工大培训格局。2018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职工队伍达到3.91亿人,其中77.8%的职工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培训[7]。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未来三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并提出了激发相关培训主体积极性的鼓励措施。在各类机构中,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功能进一步强化。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目标,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将进一步提升职工培训率。

(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一是积极推动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成立继续教育办公室、在部分专项工作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地方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等方式,推动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功能。

二是开展继续教育法制建设探索。教育部积极开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立法前期调研,并推动地方开展立法实践探索,加强法制保障。2010-2015年间,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以及宁波市相继出台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继续教育职能,积极推动各自领域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如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市曾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三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实现突破。2012年2月,教育部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针对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多条优惠意见。2018年5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使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纳入了继续教育支出项目。

四是监管与评估制度建设有所增强。2016年11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首次对各级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工作加强全口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切实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评估。2017年以来,连续4年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年度备案工作,高校依规自主设置、省级统筹、部级汇总备案、专家第三方评议的专业备案工作机制日趋成熟。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首次启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逐步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从严把“三关”、落实“两责”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治理能力建设。

(七)继续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充分依托信息化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积极支持高校等有关机构发挥优势,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促使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受众数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6月底,上线慕课数量达到2.9万门,主要慕课平台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上涨至4.8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1.26亿人次③。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和“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加大资源扩散。截至2020年9月,西部地区高校共计参加培训1.6万校次,受训教师达59万人次,建设使用在线开放课程32.8万门,学生参与学习达2.1亿人次④。

二是继续教育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快。通过“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爱课程”、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等平台的搭建与开通,系统推进体系建设,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三是开放大学加快新型大学探索。2012年,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五省市的五所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2016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并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经过试点改革探索,截至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形成了由总部和45个省级分部、14个行业学院、4000多个学习中心组成,覆盖全国城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共同体”,助推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四是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初见成效。2012年7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挂牌,此后多省市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并出现了跨省市的实践探索。例如,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成立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地区间学生校际流动、课程互选和成果互认等。目前,我国初步搭建了学习成果框架,完成了基于10个行业的670余个认证标准。广东开放大学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广东省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八)终身学习社会氛围不断优化

一是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国家倡导开展全民阅读,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推进全民阅读工程。2015年,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江苏、湖北、辽宁等省已将全民阅读纳入立法进程,江苏省还将每年4月23日定为“江苏全民阅读日”,这也是全国首个由省人大立法确定的地方阅读日[8]。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09年的72.0%提升近1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09年的24.6%提升了55个百分点[9][10]。

二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制定实施有关政策,加快部署相关工作。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该文件指导下,各省区市积极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协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目前共有105个城市加入联盟。2017年,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沙、宁波、太原等八个城市开展了首批学习型城市监测实践项目。2019年11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的所有成员城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以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层面继续教育立法滞后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已多次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提案、议案,教育部层面也积极开展了立法前期调研,但目前国家层面关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法律尚未出台。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基本法律规范和指导,影响到整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挥[11]。目前,一些地区出台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条例,但地方条例不具有诠释公民基本权利的地位和功能,具体条文多为宣传和引导性内容,很难对学习权的保障原则、具体实施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畅通

一是国家层面尚未建立长效稳定的全口径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继续教育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关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开放大学系统、自学考试系统等各类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之间,在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工作重点等方面存在重叠、交叉和错位,系统联动、开放共享不足。

二是继续教育政策、规划落实职责不清,督导评价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政策、规划颁布以后, 各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但仍多停留在宣传、学习和理解阶段, 尚未落实到深化实践改革的具体行动上。思想认识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使得继续教育常常处于“边缘化”境地。

(三)缺乏稳定投入和专业化队伍

一是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目前,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赖学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常规投入、很多地区社区教育难以落实每年人均2元的经费标准、老年教育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等问题,经费投入普遍存在着“重小轻老”的现象,存在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质量不高,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办学规模不大、办学场地不够、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继续教育难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继续教育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教育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点数量较少,继续教育研究人员较少,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同時,由于经费有限,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工作者接受培训的名额、次数不足。更重要的是,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缺乏专门的职务职称晋升通道,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化队伍。

(四)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整合共享

一是学习资源建设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存在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等问题。不同系统、地区间教育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交流共享不足,平台和课程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学习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和规范且质量参差不齐。当下学习资源数量大幅增长,但由于缺乏目标用户分析、技术标准制定等问题,存在碎片化分布、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性不好,对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不高。

三是继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开放程度有限。以高校为例,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但目前近一半高校不具备开放型的教学资源⑤。

(五)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多主体办学且缺乏较为统一的办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继续教育存在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学历继续教育而言,当前函授、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种办学的形式之间,存在政策不一致、面向同一社会群体办学入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过程不统一、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社会公信力遭到质疑。相对于学校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还缺乏成熟、完善的督导、评价与监测等机制。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家层面立法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迫切要求公民学习权的全面落实。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立法是实现公民学习权的重要法律保障。需要加快研制与出台国家层面法律,强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法定目标,明确政府、学校和各类组织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明确继续教育服务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法定任务。

(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省级、市级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协调继续教育发展的作用,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会,落实继续教育发展任务。遵循“补短板、填漏洞”的原则,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树立整体发展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逐步缩小继续教育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地区差异。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建立健全政府履行继续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三)優化继续教育结构

继续教育仍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学习者提供通道。2019年,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但从存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全国15岁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6.3%,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发展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学历继续教育要重点加强以岗位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适应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实现学习者学历和能力双提升的目标。另一方面,重心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例如,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12]。目前,国家能提供的老年大学学位仅有800多万个,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的职能。

(四)保障经费与人员投入

一是吸引多元主体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探索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支持手段,鼓励与扶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继续教育办学。地方党委政府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培训经费保障政策,助力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完善组织和监管体系,提升继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继续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功能。建立与畅通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务和职称晋升通道,提升继续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加强继续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力度和覆盖范围,提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质量监督保障

一是加强学习需求分析,提升办学质量。真正建立“学校面对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二是落实宽进严出制度,完善评价技术。加强继续教育全口径监管与评估制度标准建设。重点落实“严出”制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完善评价技术,切实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将评价导向从以知识性评价为主转向综合能力评价上来。

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常态化的继续教育监测机制。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研制继续教育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建议各省(区、市)每年编写本省《继续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全行业、全过程进行评估,定期发布报告。

(六)健全学习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开放共享,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扩大学校和社会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力度,建立学习平台推广应用机制,提升公众对学习资源平台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服务终身学习。

二是加快研制国家资历框架。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制度。

三是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置换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推动完全学分制,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体系,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提升国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获得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机制与社会氛围。

(本文得到了刑贞良、张竺鹏、车如山、韩倩老师以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李强.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政策导向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16(9):7.

[2]廖远兵.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关系摭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9(4):63-68.

[3]龙汛恒,张妙华,武丽志.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5-8

[4]周作宇.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6):15.

[5]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718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05-21)[2020-12-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812/t20181229_365468.html.

[6]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09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10-15)[2020-12-12].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912/t20191204_410811.html.

[7]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领导小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工人日报,2018-01-17.

[8]李哲.全民阅读十年:书香不厌百回“闻”[N].经济日报,2015-12-03.

[9]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J].青年记者,2010(5):42.

[10]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3):18.

[11]刘奉越.继续教育立法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9-12.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10-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根据对信阳学院大一、大二理工类本科生进行有关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问卷调查及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师访谈的情况,分析和总结了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中学物理实验和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过渡和统一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ZS096。

一、本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一)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的开展

为深入了解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在部分学生协助下对我校大二、大三理工科各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也对我校和兄弟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做了广泛的访谈。关于向学生发放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以“你认为目前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如何?具体存在哪些问题”为主题展开,为了便于更广泛收集学生的信息,更好反映每个学生自己个人的看法,所有问题均不设选项。在2017年3月份为期一个星期的问卷调查中,一共向信阳学院2014级和20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7个专业的学生发放开放式问卷736份,回收621份,剔除回答不完整、回答不认真等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562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76.4%。对我校及兄弟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采访,一部分是面对面交流(针对本校同行),另一部分是通过QQ群和微信群进行网络在线访谈(针对兄弟院校同行),一共访谈了21位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包含本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在内),访谈以“您认为您所在的独立学院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存在哪些問题”为主题进行,同样,所有问题均不设选项。

(二)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的分析统计

我们对回收的有效开放式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问卷分别进行分析统计,根据所提出问题的频率的高低来总结本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找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发现,我校理工类本科生反馈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没有实验教材,预习效果不好,与中学物理实验存在脱节;实验仪器数

量不足,实验课与所学专业结合的不多,实验报告抄袭较严重等方面。由表2发现,我校及兄弟院校实验教师反馈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统一的实验教材,预习效果不好;学生对实验课兴趣不高;仪器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实验室没有计算机,仿真实验和实验数据处理只能手工;实验仪器数量不足等方面。

将表1与表2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对照,很容易看到不少问题在两个表中都出现了,诸如没有统一的实验教材,预习效果不好;与中学物理实验存在脱节;实验仪器数量不足;仪器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验证型实验居多,创新性实验太少等。说明教师与学生都意识到了上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显得尤为迫切。

二、本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设想

信阳学院属于三本独立院校,以师范专业为主。最近几年我校对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共开设了13个大学物理实验项目,分两个学期进行授课。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校开设的这13个实验项目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项目少,实验仪器少,每学期在对各个班级排大学物理实验课时,也难以保证各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排课次序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授课同步。

基于我们对本校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本校及兄弟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师的访谈,并结合信阳学院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授课的体会,对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对策。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每年为物理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师提供1个去其他同类型知名度高、办学效果好的独立学院考察、培训、进修的名额,以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2.在每学期大学物理实验课全部结束后,物理教研室召开一次“大学物理实验总结交流会”,大家总结上实验课的成败得失,探讨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共同进步。

3.学校可增加1名物理实验专职教师,保证9个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仪器得到及时的维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课堂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科学安排实验项目

根据现今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大学物理项目,把当前实用而贴近生活的一些新技术尽可能融入大学物理实验项目中。实行分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将物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因我校是三本独立学院,同时我校以师范专业为主,女生多,男生少,学生普遍基础很差,动手能力不强,这是基本校情。通过对大一、大二理工科学生实施分层次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树立上好大学物理实验课的信心。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增加专业关联度。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评价制度大部分都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平时实验课表现比重很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一般不高于3∶7。根据平时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出勤情况、实验参与度、实验数据处理情况等实时记录每个学生在各个实验项目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为了防止学生投机取巧,可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不加预习地独立完成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来评定期末成绩。最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6∶4进行加权。以此方式激励我校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创新,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毕业能就业、毕业能上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四)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物理实验校本教材

目前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没有统一的实验教材,各个授课教师自主编写所负责实验项目的讲义,风格各异,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实验讲义基本上都是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演示一遍,学生依葫芦画瓢做一遍”的模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死板生硬,不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议物理教研室尽快组织编写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物理实验校本教材。

1.实验原理应当与大学物理理论课具有连贯性,使学生能顺利接受。

2.每个实验项目均在显眼处标注该实验所需掌握的前期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实验课进行调整,务必保证该实验项目在前期理论课之后进行,坚决避免实验项目超前于所需理论知识的情况出现。

3.剔除一些老旧过时的传统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

(五)更加重视预习实验,减少操作错误

我校理工类学生普遍不重视大学物理预习实验,对待预习实验往往是实验课前抄一遍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敷衍了事。很多学生并没有用心去理解和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导致实验课上常常出现一些学生实验操作严重违反实验操作步骤,致使出现仪器损坏甚至报废的后果,严重影响后续实验课的正常开展。鉴于此,实验教师应该更加严格把好预习实验关。

三、结语

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培养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通過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统计分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加大物理实验中心师资建设力度;改变教学模式,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科学安排实验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评价制度;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物理实验校本教材;更加重视预习实验,减少操作错误”等措施,相信能提高信阳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鹃,马春生.基于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14):124-125.

[2]王莉,郭长江.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科学,2005,4(23):479-482.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厂房建筑作为服务于医药工业生产的工业建筑,是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它是基于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原则,并结合医药生产的特殊技术要求的一类建筑类型。医药厂房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设计,一个理想的药厂厂房的设计,不仅选址和总体布置很重要,选用先进合理的建筑材料,车间布置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规范的要求得到贯彻。在车间布置时必须综合工艺、空调、水、暖、电、安装等各专业的要求。本文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现代医药厂房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现代;医药厂房;建筑设计;设计研究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制药厂的建设、改造已颁布了有关指令性的规范。GMP对药厂的厂区环境和布局、厂房要求和设施等都作了明确的原则规定,提出了必需做到的要求。在药厂的建设、改造、设计中,应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按GMP的要求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软件是指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管理制度;硬件是指环境、厂房、设备等。由于产品、规模、剂型、设备选型及基地气候、地质、地形等条件不同,医药厂房形成各种不同体形的布置。为此,就难以提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布置模型。

1、现代医药厂房设计理念

随着建筑观念的改变,医药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还应以科技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特性,使医药厂房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也能体现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赋予了它新的设计理念:

1)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中医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2)绿色设计: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3)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和使用工程中做到尽量坚守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这是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间的资源再生利用,因此要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医药工业厂址选择和总图布置除要考虑一般工厂建设所应考虑的环境条件包括地形、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给排水、动力供应及生产协作等因素外,还须按医药厂房的特殊性,着重在厂址的环境污染程度方面进行调查,所选厂址四周环境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无不愉快的气味,空气、土地或水都无污染。b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不会使厂址环境发生上述不卫生变化。c水、电、燃料、排污等在目前和今后发展时容易妥善解决。d医药洁净厂房与市政干道之间距离不宜小于50米。按厂区内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对洁净等级的要求划分不同的区,如行政区、洁净区、一般区和污染区:洁净建筑之间必要时可用密封采光走廊连接;在车间周围加强绿化设计,如种植草皮、设置喷水池等,但不能种植产生花粉和花絮的植物。

3、车间布局

工程设计是为了药品生产能达到保障质量要求而创造合理的布局、合理的生产场所。“规范”中对制药车间的设计要求中重点要解决药品生产中的交叉污染问题和混杂问题。所谓交叉污染是指通过人流、工具传送、物料传送、空气流动等途径使不同品种药品互相干扰,污染;或是因人、工器具、物料、空气等不恰当的流向使洁净级别低的区域的污染物传入洁净级别高的生产岗位,造成污染。所谓混杂是指因车间平面布局不当及管理不严,造成不合格的原料、中间体及半成品,误作合格继续加工包装或出厂。根据工艺的要求布置好一般生产区,控制区和洁净区。工程设计中除解决上述重点问题外尚不可忽视各专业间的协调问题,如安排好管线走向和暗藏问题,安排好技术夹层、管道井安装口,这些问题处理好将有利于安装及检修。“规范”要求洁净区的主体结构不宜采用内墙承重;在洁净区应设置技术夹层或技术夹道,用以布置送、回风管和其他管线。在车间体型上,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等要求来讲建造一单层大面积厂房最为合适。单层厂房具有以下几点优点:①可以设计成大跨度厂房,柱子减少后分隔房间灵活、緊凑、面积节约。②外墙面积最少,能耗少,受外界污染也少。③车间布局可按工艺流程布置得最合理、最紧凑,生产过程中交叉污染的机会也最少。④投资合理,尤其对地质条件差的地区,可使基础投资少。⑤设备安装方便。⑥物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输送,有条件采用机械化输送。在有窗厂房设计中宜设置周圈封闭外走廊,这种安排的优点是在洁净生产区外有一个起环境缓冲作用的外走廊,它不仅对洁净区的温、湿度为一缓冲地带,而且对防止外界污染也是非常有利的。

4、内部装修及建筑立面

医业厂房由于有洁净度的要求,故装修材料要求便于清洗、无孔隙裂缝、表面平整光滑、不起尘、无颗粒性物质脱落。洁净室内墙壁和顶棚的表面应平整、光洁、不起尘、避免眩光、耐腐蚀,阴阳角均宜作成圆角。地面应整体性好、平整耐磨、耐撞击,不易积聚静电,易除尘清洗。洁净室内的色彩宜淡雅柔和。室内各表面材料的光反射系数,顶棚和墙面宜为0.6~0.8,地面宜为0.15~0.35。制药厂房建筑立面应简洁、大方。细小的突出及凹曲装饰尽量不用。以减少积灰点,保证整体洁净度。为了使厂房立面美观,从而树立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环境。应在济实用的原则下,力求设计有特点,灵活丰富,具有现代风格的立面造型。厂房的外窗,目前常用塑钢窗,无论用什么材料皆要求严密性好。技术夹层中通风采光窗应考虑窗上皮与天棚间应留一定距离,用以走各种管线。总之,建筑设计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药厂厂房设计中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与条件,仔细推敲,让建筑设计要求理念与制药行业标准及特点完美结合。

5、医药厂房的发展方向

(1)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

在医药厂房的内部空间环境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和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引进自然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2)医药厂房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

在医药厂房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医药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6、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艺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医药厂房业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建筑师只有将上述发展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才能创造出于时代相适应的医药厂房来。

参考文献:

[1]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2]颜剑雄,米晓勇.医药厂房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14)

[3]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 [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徐大桢,男,1985—,本科,建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建设、生产等方面技术与施工管理工作。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不仅是最初的、持久的,而且是深刻又牢固的。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即深入把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现状,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和途径,促使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断成熟,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人生课题,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及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梧州学院、钦州学院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37.8%,男大学生占62.2%,80%的对象来自农村,大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80%。笔者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问卷中几个突出的调查结果。

(一)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类别选择。

在专业类别选择方面,8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师范类的专业。笔者分析女大学生高比例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看来,女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先考虑因素。师范类专业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相对比较轻松、稳定,竞争压力也没公司企业大,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组建等比较有利(从现实可以看到在教育行业当中,女性教育工作者占的比例是相对高于男性教育工作者)。和女大学生相反的是,70%的男大学生选择非师范类专业,基于以上专业选择的反差,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传统观念中,男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非师范类的专业对于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来说相对比较多,对实施抱负有比较宽广的平台。基于社会现实,非师范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对男大学生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多,社会就业比较宽广。

(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与大学生专业选择意见。

在所读专业主要是谁的意见时,由自己选择专业的,男大学生占63%,女大学生占37%。从这个专业的选择意见进行分析,农村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层次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和对相关专业情况不了解,给不了大学生关于专业选择方面太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大部分是大学生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家住城镇的20%被调查者在选择专业时,所读的专业主要体现父母的意见。城镇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较高,家长对职业的认识较深,对指导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更大。

(三)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影响程度的调查时,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40.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来自父母和亲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因而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谈论自己的工作或工作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融入职场,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信赖的人,他们不仅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影响者和指导者,而且父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把父母规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某些被调查者选择出生地为工作的最理想的地点。

(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大多家庭教育都很注重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占的比例最大。工作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最坚硬的敲门砖,注重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团队协作,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职业进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巨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教育的发展方式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教育有许多育人上的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系统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取向等各项内容都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根基。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深深影响每个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实施直接的教育和训练,同时家庭范围、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起源于家庭成员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家庭成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是大学生模仿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更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家长应担负起的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二)家庭教育是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启发和动力。大学生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职业角色,了解职业和职场,体验职场生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首先征求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相关的讲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直接受到家庭成员从事职业和职业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体验和期望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成员的职业梦想,会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给子女,尤其是家庭成员职业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更期望子女帮助实现。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家庭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人际交往,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人际关系密切的职业;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封闭式,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较少人际交往的职业。

(三)家庭教育必须有效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思想,确立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些家庭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对职业选择方面的作用,造成家长容易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强制大学生早期职业定向,或将自己的择业意志强加于大学生的现象,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家庭早期教育经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大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全面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条件和职业关系,为大学生当好选择职业的参谋。

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途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学校教育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也很大。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一)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家庭教育应该承担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助者,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力军作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智育等能力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早期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认识自己,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首先自身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会弱化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材施教,从而有的放矢;同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要参考大学生的合理要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目标明确地予以引导,加以解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应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进行专门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三)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是如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意义可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不仅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还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社会的现实环境出发。对于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薪行业,家庭教育要谨慎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热门、高薪不一定好就业,一味扎堆热门、高薪行业,将造成社会供需比例失衡,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家庭教育要对社会需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提高社会需求的分析能力,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四)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和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可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因年龄、智商、环境等不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循序渐进。家庭成员一要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难和挑战;二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职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精细分工的产物,并无贵贱之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只要适合其,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都应该给予坚持和鼓励;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提升。

(五)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要注重情商教育,让大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情绪,还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情绪的自我管理,情绪低落而不能自拔,则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不能直面人生的种种挑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在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六)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教育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改变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汪伯英,皇甫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1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洪明.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探析[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4]姚朝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年,9月号上旬刊.

[5]于泳红.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论文是“河池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10QS-H005)。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面对高校学生管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学生档案是对学生以往学习成绩、品德修养及个人特长等的直观记录,因而学生档案管理可以说是高校管理培养学生水平的直观体现。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以往学生档案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给高校学生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加强离校毕业生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管理

第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档案管理,能够对在校生起到监督鼓励的作用。高校学生档案评价指标为学生在校行为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准则,它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有利于自身人格学业进步的行为,同时也对某些素质低下的行为提出了约束。第二,加强并规范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监督、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自由而健康的发展。学生档案是在校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记录,对学生在校期间与毕业之后的生活学习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因而无论是出于对在校时评先评优成绩的考虑或是对离校后就业及人生前景的展望,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趋利避害,既可以主动为自己人生理想奋斗,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会给学生档案留下污点的行为,这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聘人才

高校毕业生档案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及奖惩情况,这为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通过规范的学生档案,用人单位可以简洁明了地对学生能力素质进行客观了解、评价,避免了主观臆断对双方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单位择优选聘人才。

二、目前离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

我国高校大学生档案长期以来都只包含一些如体检表、报到证存根、学业成绩表等基本文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考核的能力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旧的学生档案已渐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劳资双方都需要更加翔实广泛的学生档案增加相互了解,以便互利互信。在此就业新形势下,学生档案应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评价、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及其他特长技能竞赛证书等材料以便毕业生就业。

(二)学生档案造假现象严重,扰乱公平竞争就业机制

由于当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办理假证、涂改成绩的方法掩饰真实的自己。而有些高校甚至狼狈为奸,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不惜采用帮助学生修改真实学习成绩、扩大优秀学生数量、私自撤销学生处分材料等方式,使学生档案出现严重失真。这样对学生档案的造假,既破坏了高校的学风,也扰乱了毕业生就业的公平竞争机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落后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就业工作服务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已日见雏形,许多新型招聘形式如供需见面会等已屡见不鲜。在供需见面会中,用人单位会首先根据学校提交的学生档案来确定初步招聘的人选。因而学生档案是否全面且详实可信至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档案却还未能与时俱进,仍然采取旧管理模式对档案进行管理,导致学生许多材料并未得到更新,甚至在档案中出现明显错误。这给用人单位调查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该高校的整体印象。

三、完善离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丰富学生档案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社会对求职毕业生进行了解、评价、选拔、录用的重要依据,因而学生档案应尽量全面详实,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能力考核。我国现有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仅关注于学生的体检表、学习成绩单等基本信息,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特点如英语会话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等的评价。建议在以后的高校学生档案中对学生特点进行更加详尽的记录,既方便了毕业生求职,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历程的忠实记录,因而应得到切实有效地管理。在档案资料收集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应高效快速、不失时机地向学校有关部门采集学生最新资料,并合理分类记录在案,努力保证最新档案材料归案效率与质量。而在档案日常保存方面,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则都应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学生档案的接受、管理、收集、归档等工作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保证学生档案的系统完整。

(三)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

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的设想早已有之,而在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档案数量不断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要求对学生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档案管理部门只需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每名学生的规范化档案录入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库中,就能够在日常管理中应用档案信息库对每个学生的档案进行快速而准确地查询、统计、修改,这大大改变了原有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冗长与错漏之处,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这种信息化的学生档案管理方式已在许多高校得到实行,建议在将来继续大力推广档案信息化管理,既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档案作为学校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档案管理工作者思想上的重视与实践上的落实,对于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职业素质,切实地服务于学生,同时这也是对国家、社会责任感的标志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群芳.新形势下髙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2]罗春叶.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2008(4)

我国工业大学工程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石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血液。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石油的消耗量和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石油勘探情况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石油勘探的范围在不断加大,逐步有陆地延伸至海洋,甚至已经向深海发展。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在石油开采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如何优化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措施优化

通过优化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不仅能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开采过程的安全性,还能有效减少才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优化不仅是石油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常见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分析了目前我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常见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石油行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而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我国常用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有下列几种。

(一)气体钻井技术

气体钻井技术是一种利用空气压缩机将气体压缩以取代普通钻井液来进行钻井作业的钻井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提高钻井的效率,并对钻井的倾斜度进行有效控制,还能有效预防井漏和天然气爆燃等问题[1]。此外,由于气体钻井所使用的的钻头能使用较长的时间,因此能节省一定的钻井成本。

(二)垂直钻井技术

该技术能避免钻井出现倾斜,并且在钻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精确性,因此常用于倾斜度较高或多断层的区域中。但在钻井过程中若存在所处的岩层可钻性较低或钻压传递困难等现象会导致垂直钻井技术难以使用。

(三)超深钻井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的开采深度也越来越大,导致超深井技術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一般来说,超深井的深度范围在6000-9000米之间,在此深度下进行钻井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同时,随着深度加大,钻井过程中的温度及压力都会相应的增大,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超深钻井技术应运而生[2]。

二、目前我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钻井速度慢

目前我国石油钻井主要使用的是PDC型钻头,而在其他石油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该钻头已经面临淘汰。随着世界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石油开发趋于海洋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部分钻井技术和钻头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开采的需求,导致我国的石油钻井速度相对较慢[3]。

(二)特殊环境下钻井技术水平不高

在石油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大背景下,石油资源的开采难度在不断增加,钻井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对特殊环境下的钻井技术有了更多的需求。而我国在特殊环境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我国石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采过程中的石油储藏及保护工作不到位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未对储层进行有效的保护,仅注重开采技术的发展,对储层保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优化措施

(一)优化钻井设计

钻井工程设计是钻井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相关技术人员应充分了解实际情况,从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性等多方面整体考量,积极应用高效合理的钻井技术,以确保钻井工程的高效、高质建设。

(二)加强钻井技术研究

我国的石化工业起步较晚,虽然在广大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石化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石化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强钻井设备和钻井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以提高钻井设备的综合性能,从而提高钻井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石油钻井技术的持续发展。

(三)优化钻井液性能

随着石油钻井深度的普遍加大,钻井工程对钻井液处理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石油钻井工程的要求,我们应加大对具有高密度、耐高温等性能的油基钻井液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钻井液的性能,从而减少钻井过程中对钻头的损坏,提高钻井效率[4]。

(四)加强钻井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应用到了石化行业中。目前,数字化和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石油企业应加强智能化、自动化钻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高石油开发的效率。同时,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石油钻井过程中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五)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石油企业应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科研投资,积极组织员工进行科研培训,让员工了解最新的石油化工工艺和技术。并在企业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科研风气,以丰富企业的人才储备,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石油钻井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油气田的顺利投产使用具有直接影响。在我国能源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石油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并结合不同油气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应用,以提高我国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静,郭峰.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措施优化研究[J]石化技术,2018,25(12):56

[2]王冰,阿卜杜许库尔-达伍提,刘强,等.石油钻井工程技术措施优化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8,10(11):141

[3]果兴亮.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优化创新的探索[J]化工管理,2019(19):182-183.

[4]罗红伟.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技术措施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9,25(9):119.

上一篇:课堂运动训练小学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控制工程质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