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

2024-05-08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靖会(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数据挖掘。

通讯作者:王朝辉(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业务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为目标,设计并开发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从选题、开题、论文指导、成绩评定等全程网络化信息管理。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平台;设计;实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29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Undergraduate ThesisWang Jinghui1Shi Lei1Fu Xingkui1Wang Zhaohui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hesis,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nd Implementation a platform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undergraduate thesis level,the platform realiz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topic selection,study,thesis guide,grade evaluation etc by network.

〔Keywords〕undergraduate thesis;management platform;design;implementation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该环节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了检验,而且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笔者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主要是采用传统手工模式,存在工作效率低,选题、开题、论文修改、存档、查阅等多个环节花费时间长,管理任务重,易出现问题的情况,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保证,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随着现代本科教育模式的发展,开发出适应高校发展趋势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1用户需求分析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应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日常性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除高校教师、应届毕业生之外、还包括教学秘书、教学院长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统称为管理员),每类用户根据角色不同,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对各类服务对象的调查分析,获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由此确定系统需要完成的业务有:系统登录、公告信息管理、出题管理、选题管理、过程管理、资料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成绩管理、教师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优秀论文展示、相关规定、系统管理。

图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

2平台总体设计

21功能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划分为用户操作和后台管理两个部分。

用户操作部分主要功能包括:

(1)不同用户按角色登录管理平台;

(2)教师提交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检查学生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将修改意见返还给学生,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给予成绩;

(3)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经过教师审查合格后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平台上传给导师,按导师指导意见修改论文,最终将终稿上传至数据库存档;

(4)浏览最新动态和优秀毕业论文,提供论文检索与下载。

后台管理部分主要功能包括:

(1)用户初始化信息的数据库管理;

(2)浏览毕业论文进展情况;

(3)毕业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以及毕业答辩成绩的数据库管理;

(4)系统参数设置及安全管理。

22结构设计

按照功能要求,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分为系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审核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管理4个模块,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实现

31系统开发工具

利用J2EE平台、Struts、Hibernate、Tomcat等技术构建一个分布式管理系统,采用Struts+Hihernate技术实现WEB应用的层次划分和对数据库的操作。

32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321审核员模块

使用者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院长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审核毕业论文题目及要求。教研室主任审查教师上传的毕业论文题目及撰写要求,审查合格后上传到数据库中供学生选题使用。要求每人一题,不得重复选择。

(2)论文浏览、审核和入库。按论文撰写要求和说明审核经教师评阅后提交的毕业论文,通过审核后存入数据库并发布,处于发布状态的论文能够通过主页进行检索。

(3)答辩记录和成绩入库。审核员将学生的答辩记录上传到数据库,并将指导教师给出的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按比例计算,形成最终成绩,录入数据库,方便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查询统计页面查看毕业论文的答辩记录和成绩。

(4)查询统计。用于查询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答辩成绩,统计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计算教师工作量提供数据。

322教师管理模块

使用者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管理员给定的帐号和密码登录系统,登录后可修改密码。该模块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提交毕业论文题目。教师上传自己拟定的毕业论文题目及论文撰写要求,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发布。

(2)查看论文选题情况。教师查看毕业论文题目被选情况,确定自己指导的学生名单,以便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

(3)在线修改学生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教师查看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或毕业论文,通过在线批注的方式进行修改,将修改结果返回给学生。

(4)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进行学生成绩评定,给出指导教师成绩。

323学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使用者为应届毕业生,实现主要功能如下。

(1)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通过给定的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浏览审核员发布的毕业论文题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基础进行选择,当某一个题目选择人数超过的规定人数后,不能再选。

(2)提交开题报告。学生成功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后,与指导教师联系,按要求完成开题工作,并将开题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进入到毕业设计阶图2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结构图

段,准备撰写毕业论文。若不合格则按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提交,此循环过程直至通过指导教师审核为止,否则无法进入到毕业论文提交页面。

(3)提交毕业论文。学生按指导教师要求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上传给指导教师。通过导师审核后准备答辩,否则按指导教师在线批注意见反复修改,直至通过审核。

(4)下载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在平台中为学生提供论文撰写过程中所需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下载使用。

324系统管理模块

(1)用户管理。从系统安全管理角度出发,防止不是应届毕业生和专业教师的其他用户登录,系统管理员负责导入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系统不提供注册功能。

(2)论文管理。将存档的毕业论文转换成TRS格式,并进行分类,按类型发布,同时提供论文检索和下载。

(3)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员统一分配教师和学生的帐号和密码,限定其使用权限。

(4)新闻管理。用于管理平台首页发布的最新动态及相关新闻。

(5)系统参数设置。用于设置分校、院系、专业、班级、职称、初始密码等基本参数。

4系统测试

为确保平台功能和逻辑的正确性,开发人员采用了传统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基本思想,结合平台开发所使用的技术,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进行了静态测试、动态测试,以及基于WEB系统的测试。此外,从平台功能角度进行了链接测试、表单测试、Cookies测试、设计语言测试和数据库测试;从平台性能角度进行了连接速度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导航测试;从平台可用性角度进行了导航测试、图形测试、内容测试、整体界面测试;从客户端兼容性角度进行了平台测试、浏览器测试;最后从安全性角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功能和逻辑的正确性。

5结束语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以高校教学管理规律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校园网宽带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而成,是一个集出题、选题、指导、存贮、检索、利用、评价于一体的高效率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出题网络化、选题透明化、指导实时化、修改可视化、检索智能化、利用现代化、存贮无纸化、评价科学化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毕业生在校外实习时难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带来的诸多不便,并为监督和检查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对于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敬东,伍世珍.基于J2EE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3-84.

[2]薛雅,秦新国.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9):63-65.

[3]朱程燕.基于B/S结构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J].IT技术论坛,2008,(21):70-71.

[4]林培,黄张平,肖桂琴,等.数字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47.

[5]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5-234.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不仅是呈现信息和传递知识,更是学习者用来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强调认知的社会与物质的双重属性,为信息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理论框架。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从分布式认知角度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范式。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 网络学习共同体 分布式学习环境 知识共享 协作学习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工具呈现多功能化,智能化的趋势。目前,外语教学中已广泛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对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主要将之作为教师更加方便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而较少地作为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工具。从本质上看,这并未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媒体在教学中不仅是呈现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参与到学习者的各种认知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者的认知不仅来自于对获取信息的个人大脑的内部加工,还受到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可以说,认知是分布在与学习者相关联的社会及物质的环境中。这种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媒介观对外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根本变革性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个体对知识建构,而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则强调媒介、其他个体和社会文化在个体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与物质的双重属性,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指导教育技术工具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视角,探讨分布式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 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分布式外语教学模式。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

1.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认知心理学一直关注对个体认知的研究。基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从“心”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个体层面的信息加工,却忽视了认知发生场所的社会的、物质的和人工制品的周围环境。近年来,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认知科学的研究不再囿于个体的认知,越来越关注认知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Hutchins认为,如果只是考虑存在于人类头脑内部的因素是难以解释所有认知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研究中,他进一步指出:认知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要素系统之中;传统认知理论把单个个体作为唯一的分析单元,而分布式认知理论则把认知主体、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事物作为分析单元。

Cole & Engestrom(1993)认为,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的系统化分析方法,认知可以分布在个体内、群体间、社会文化、媒体甚至时间当中。认知的分布包括社会(social dimension)与物质(material dimension)两个层面:分布式的物质层面指所有参与认知过程的人工制品;分布式的社会层面指认知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社会他人,他们作为个体的认知资源帮助其完成任务。个体认知在分布式认知理论中仍然重要,但分布式认知更强调认知的分布是泛中心的,具有分享的特性。

分布式认知既是一个新的认知理论,也是一个看待所有认知现象的认知范式,同时还是一种个体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运用的认知方法或认知策略(张丽莉、李兴保, 2006)。分布式认知理论从更为系统的角度研究认知现象,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认知的本性,还提供了一个整合认知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两种对立视角的方式。从教学应用来看,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提出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视角。

2.分布式认知的教学应用。在对分布式认知的教学研究中,Hatch & Gardner(1993)针对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同心圆模型(the Concentric Model)(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最内层是个人力,也是分布式认知的核心力,个人力受到个体经验和倾向、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文化价值和期望的影响、约束;中间层是地域力,指特定的本地情境中的人物、资源和物理约束(媒介、工具等),直接影响到个体认知行为,本地情境可指家庭、学校、教室、亦或某个具体的网络环境等;最外层是文化力,包括信仰、惯例、活动等,它们超越于特定的情境,潜在地影响着多个认知个体。同心圆模型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心圆模型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型,认知活动的核心是个体。要激活个体核心力,首先要激发个体主动参与的意向,才能进一步激活更高级智力参与活动。学生的兴趣、智力在与同学、老师的交互活动中变化和成长。因而,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工具的使用对个人力的激发有重要影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和开放,它允许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因而教和学可以独立于时间和地点而发生(姚巧红, 2006)。分布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不仅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结合网络课程,在线课程、虚拟课室或在创建学习共同体时得以体现。

3.分布式认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也对外语教学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启示:

(1)转变传统的媒介观。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分布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个体、技术工具、媒介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或任务而发生交互和互动;在使用某种工具学习的交互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现象,这有助于发展使用者的元认知能力,能很好地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外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不仅能帮助教师传递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作为认知工具构建语言学习情境、促进合作学习与交流、有效转换知识内部与外部表征,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语言习得。

(2)注重语言学习的社会属性。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的习得不仅是个体认知的结果,更是个体与其他个体,周围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充分交互作用的结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个体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对语言的社会属性重视不够。在一项认知任务的掌握中,比如学习阅读,其认知过程不仅仅牵涉到学习的个体,还与阅读活动的设计者(老师),问题的讨论者(同伴)以及阅读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等息息相关;从分布式认知的角度来说,认识分布在活动中的教师、学生及其他文化制品之间。

(3)强调语言学习的真实情境。分布式认知强调对日常认知现象的研究,关注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引入,以及他人、工具、媒介在学习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去情境化” 的教学方式,因而课堂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只能是“惰性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而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外语教学则注重真实情境的创建,利用技术媒介,将对语言知识的个体传输转化为认知主体运用目的语,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与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中习得语言知识。

(4)人工制品(认知的物质层面)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而分布式认知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而且强调知识如何通过人工制品表征和传播。当学习者使用不同的人工制品来建构思维模型时,可以有效地外显化与协调自我的思维过程。如利用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等,隐性的语言知识得以显性化,使其更好地被认知和传播。

(5)系统间各要素之间的充分交流及互动。分布式认知通过分析学习活动的环境、表征媒体、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所有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活动来解释认知现象;分布式系统中的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任务。在创设外语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如何使它们之间的互动更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如创建网络学习社区(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实践形式),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与其他个体(教师、同学、助教、管理员等)交流,同时利用不同的人工制品(如网络工具、媒体工具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互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多分析单元系统(功能系统)能够更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语言习得的过程,也能更好地监察和控制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因此,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外语教学的设计需要考虑在社会层面各个要素如何分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以及在物质层面如何选择和设置“工具”来支持不同的认知活动。同时设计应强调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交互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基于这一理念,学习者应当使用目的语积极参与真实性的社会交流,并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或工具进行交际;学习者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语言知识,而是用技术去建构知识(比如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做课堂展示),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发生的过程。

三、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上社区、虚拟共同体、网上论坛等各种形式的组织中来,人们开始在虚拟世界承担责任,建构身份。计算机中介下的交流,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聊天室、论坛、博客等使人们形成了与社会紧密整合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网络学习共同体。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在正式教学环境下,教师创建的以所授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习共同体的两种基本功能:1.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专家、教师或助教)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知识、建构知识。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进一步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社会强化: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其他成员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与整个群体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共同体给与学习者归属感、认同感,这种社会强化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

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实现知识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网络学习共同体本身的结构就体现了分布式的特点。学习共同体成员在时空上的分布,学习资源在学习平台及网络空间的分布,认知通过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人工制品,成员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分布,从多层次、多维度促进了知识的建构和认知的形成。

四、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架构

以上探讨了分布式认知的特点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而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分布式认知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外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以国内最大的英语学习网站(沪江英语)为主要平台,创设了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里主要探讨该模式创建的框架及策略,并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基础英语”的一个单元为例,直观地说明该模式的具体实践方案。

1.基本架构(见图2)。

(1)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助学者、非正式成员(边缘参与者)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资源的部分提供者和共建的引导者,学生是共同体的核心,也是社区的共建者,还可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学习者成为助学者。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的外来参与者也可为共同体带来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碰撞。

(2)平台:分为交流平台与学习平台。交流平台为即时通讯软件(QQ群)用以保障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信息的发布,疑难解答;学习平台为沪江英语网站部落模块,通过学习小组、社区进行合作学习、主题讨论、自主学习等。

(3)资源:互联网英语资源的集成性、交互性、直观性、超文本性能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可用的资源(廖甫,2013),这是学习资源的主要来源。学习平台的资源不仅来自于学习网站(沪江英语)资源,还来自于教师及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分享和贡献。建立在非中心存储学习资源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泛中心化体现了教与学的独立性,使得学习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学习形式,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4)认知工具及人工制品: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将各种媒体的使用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如使用语音、视频技术来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任务等,使媒体成为语言学习的认知工具;而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作品、学习记录、学习成果会作为人工制品保留下来,不仅可作为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参照,更是学生认知形成的重要外部表征。

2.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基本策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基本原则:即学术型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在此基础上,本案例的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策略:

(1)互动与合作: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以互动与合作为主要形式。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互动包括物质与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在社会互动层面,教师设计与课本单元相关的话题、主题或是任务,成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与合作,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建构。物质层面的互动体现在成员与学习环境之间,或与各种人工制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如参加视频或音频课堂、操作多媒体软件完成任务等,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知识的建构。

(2)语言学习境脉的创设:学习境脉是由技术境脉、知识境脉和社会境脉构成。语言学习的境脉包括物理环境语言的设计,如学习者使用的学习平台,各种学习任务、工具使用的说明等都使用目的语,尽量还原语言的真实情境;同时通过教学设计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现实的)语言应用的社会情境(通过主题、讨论、有意义的任务等),在语言知识与应用语言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让学习者在尝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

(3)技术支持与人际支持:从物质层面看,为学习者选择适合的语言学习平台和交流工具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障。教师可以依托学校的网络创建封闭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可在互联网中选择适合语言学习的开放式/半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答疑解难,增进成员之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减少焦虑,降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过滤。人际支持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如专家示范,脚手架指导,即时的学习评价和反馈,持续的交流与鼓励,共同体内良好学风的培育等。

(4)学习者身份的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将孤立的认知成长转变为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者身份的成长。在共同体中,学习者先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nt )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尝试、参与、实践,慢慢从观察者、同伴转变为成熟的实践示范者,在此过程中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也得以确立。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应该是主动的、具有自主权、负责任的学习主体,共同体中学习者参与的活动不是孤立地记忆和练习,而是个人以及其他参与者发生互动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共同体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者的身份,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5)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身兼数职,如教学活动设计者,社区助学者,平台管理员,甚或是学习的伙伴。在过程中,教师需及时发现成员的困难并提供帮助,监督和激励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成果予以形成性评价和反馈。

3.具体功能结构图。以下是本案例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功能结构图(图3)。可以看出,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资源、人工制品在网络平台呈分布状,认知以网状的形式分散于系统中各要素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互动中。这种半开放式的架构对于创设基于准真实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技术和社会层面的优势。在一个本身有着成熟的学习社区和学习文化的大社区中(沪江英语网站),在学习活动和任务的指导下,成员通过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不同层面的互动,在“做中学”,实现语言知识的建构,促进语言的习得。

五、结语

以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主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外语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外语学习机制的扩展和延伸。语言的学习由此有了更为真实的社会境脉,通过一个灵活、开放、共享、合作的平台,外语学习者能够获取更多真实的语言输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功能使用英语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习得。新媒体背景下,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布式认知理论对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还有待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Cole,Engestrom.A cultural-historical approach to distributed cognition[A].Salomon.Distributed cognitions: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C].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Hatch T&Gardner H.Finding cognition in the classroom:An expanded view of human intelligence[A].In Salomon G(ed.).Distributed Cognition[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Hutchins E.Cognition in the Wild[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4]胡艺文,艾荷平等.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8(09).

[5]廖甫.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延伸教学探究[J].外国语文,2013, (3):160-162.

[6]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 (1):92-97.

[7]蒲倩.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姚巧红.论分布式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14-17.

[9]张丽莉,李兴保.分布式认知视角中的媒介新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1):28-30.

[10]张伟,陈琳等.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0,(4):27- 31.

[1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2]郑太年.真实学习:意义、特征、挑战与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2):89-94.

[13]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14]周小勇.信息技术促进语言学习——分布式认知理论角度的审视[J].外语界,2010,(4):57-62,75.

作者简介:

严晓蓉(1976-),女,湖南邵东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

朱婕(1983-),女,四川绵阳人,博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教育技术,跨文化交际。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行业英语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解决策略。针对平台的建设,文章论述了网络资源再生理论和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包含资源共享和学习社区两个模块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其特色。文章认为,搭建这一平台能够促进行业英语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进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

关键词:行业英语;资源共享;学习社区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语软实力对于国家来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作为世界通用工作语言,其地位相较其他语言自然更加突出。对于涉及对外经济交流的企业和机构来说,是否拥有足够的行业英语人才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行业英语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这一要求实际上对外语(英语)人才提出了划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切中了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弱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资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为了丰富行业英语学习资源,拓宽行业英语人才的成长渠道,本文从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视角,提出了建立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构想。

二、问题和对策

1.问题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白日化,企业对于行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迫切的。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英语教育普遍采用的是通用英语教育,即教学内容和人才出口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行业。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从事英语相关工作后难以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遇到行业英语方面的困难也缺少参考资源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尝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寻找突破口。有学者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解决办法,主要是从需求调查分析出发,探索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兼顾行业英语的改革之路[2][3];还有学者则试图从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的角度探索解决办法[4][5]。从学校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无可厚非,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一层面的解决途径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行业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教师的行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如无相应的知识,在备课、授课和辅导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授课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学校行业英语教学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当前跨专业就业现象较为普遍,而不同行业的英语特征差别又很大;再次,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语言的更新也较快,尤其是行业专业术语,而学校使用的教学材料一般更新较慢,跟不上时代步伐;最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并且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要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改革实属不易。

事实上,行业英语已经成为很多英语学习网站普遍设置的栏目,但是就资源的内容、呈现方式和易用性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笔者调查了六家主流英语学习网站的行业英语资源,分析后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形式单调,多为词汇和例句,如“美容行业必备英语词汇”、“酒店英语900句”等;

(2)资源虽然进行了分类,但都是以文章堆砌的形式出现,用户要找到所需资料需花费很多时间且不一定能找到;

(3)涉及的行业有限,多数为法律、金融、旅游、计算机、体育、医疗、交通等,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

(4)这些资源并不是面向行业英语从业人员开发,而是作为一种就业前的学习辅助资源,并且功能简单,更新较慢,不适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对策

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6]学校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CW)到现在各大高校兴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大潮流。分布式学习理念和泛在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正一步步成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英语教育一直走在前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7]由此可见,利用网络解决教育问题已经是时代的课题。行业英语资源的主要使用对象为经过了系统学校学习的成年学习者,一般来说都已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缺乏的主要是对行业英语的了解,如术语、文体等。如果能够便利地获取全面的、最新的行业英语资源,从业人员应该能够较快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因此,建设基于网络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或许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而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理论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网络资源再生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1.网络资源再生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已经从Web 1.0时代进入了Web 2.0,甚至Web 3.0时代,用户开始参与到信息资源建设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从专人制作信息资源的静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发展到用户生成信息资源的动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双向动态发展。[8]有学者将用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资源定义为再生资源,这一产生新资源的过程称为网络信息资源再生。[9]也有学者将超循环理论应用于资源再生研究,认为信息资源再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是一个超循环的过程。在资源再生过程中,不同用户的观点和意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而导致不同立场的资源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循环往复实现资源的序化和内容完善。[10]用户生成的资源已经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数据,2010年6月,用户生成内容的数据流量占到了整个互联网流量的50.7%,而网站专业制作内容的数据流量只占总流量的47.3%。[11]

2.网络资源再生的启示

本文所提出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于动态共享,强调的是资源的不断再生更新和丰富完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维基百科全书每个条目都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事实上,维基百科全书就是一个超大型的主要基于文本的信息资源动态共享平台,与本文所提出的共享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为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平台要获取丰富的行业英语资源就必须依托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相关从业人员和具有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员。平台将允许这部分人自由上传相关主题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进,平台的资源库将越来越庞大,从而在量上满足社会需求。然而,并不是所有资源上传人员对这一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有可能相当一部分资源存在错误或者瑕疵。当其他用户在浏览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平台给予他们对资源进行编辑和更新的权限,如此原有资源就能得到再生和更新。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平台资源的质量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虚拟学习社区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1.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不再束缚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网络空间为分布于不同地点的学习者提供了共同学习的虚拟场地,从而形成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目标和较强凝聚力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学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特定的网络空间,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相互间进行持续交互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其中学习者和助学者是社区中的交互主体,网络空间是交互环境。[12]虚拟学习社区类似于一个社会学习系统,系统内的成员共同努力,分享他们的兴趣、观点和资源,增进联系,进行集体学习。有学者根据组织者和构建目的的差异,将虚拟学习社区分为正式教育类和非正式教育类。[13]其中,正式教育类的虚拟学习社区主要面向远程教育领域,组织者一般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正规学校,目的和要求明确,有教学人员的深度参与;非正式教育类的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一些专业网站或由一群专业爱好者建立,一般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没有正式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者基于共同的兴趣展开交流和学习。

2.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学习社区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是一种支持分布式学习、强调分布式认知的新型网络学习支撑平台。本文所提出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实际上就是一种支持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支撑平台。从组织者和构建目的的角度来看,基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所形成的是非正式教育类虚拟学习社区。行业英语从业人员分布于不同地点,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能够积累独特的资源和经验,这些资源和经验对于他人来说或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由于缺少平台,人们并不能实现资源和经验共享,在个人遇到问题时缺少寻求帮助的对象。因此,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拟将这些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凝聚在一起,形成功能比较明确的虚拟学习社区。一方面,个人拥有的资源能够为他人所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咨询对象。

五、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概念模型

1.平台概念模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重点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促进资源共享的资源共享模块;另一个是促进经验共享和知识建构的学习社区模块,如图所示。

(1)在资源共享模块,用户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并上传,能够搜索并获取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编辑与更新。不同行业的资源将会分别存储和展示,并通过关键词搜索等方式提高资源获取的便利性。

(2)在学习社区模块,用户能够分享经验和寻求他人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整个平台的用户形成一个超大型的虚拟学习社区,而是在不断的交互、磨合过程中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社区。一般来说,同一行业的人员会聚类并形成若干个学习社区。

2.平台特色

根据该模型,平台将行业英语学习的视角从学校转移到了网络空间,将学习过程与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动态共享平台,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成为了资源的贡献者。平台具有很强的自我进化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资源将越来越丰富,并在用户的反复编辑、改进中不断提高资源质量。由于资源大多来自行业英语一线从业人员,因此资源的相关度会很高,适用性很强。基于平台的学习社区将为从业人员创造经验交流和协同解决问题的条件,进而促进知识的传播。此外,平台也可以用于学校教育,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和教师行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因此,该平台能够在多个方面发挥社会效益。

六、结束语

总体而言,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现阶段行业英语资源的数量是不足的,质量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零散的布局情况更是让需求者难以适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学校教育已经不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基于网络资源的分布式学习已经风靡全球。基于社会交互的学习模式也促进了资源的分享、再生和知识的生成,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正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和壮大。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是现实需求与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结果。平台的建立能够服务于企业运行,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教育事业。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平台只是停留在模型阶段,而社会化过程还将面临很多问题,如平台运行管理、经费保障、推广使用等,未来研究可以建设平台原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11-18.

[2]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88-96.

[3]杨成青.从毕业生的需求看大学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15-116.

[4]余萍.翻转课堂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4): 30-33.

[5]郭士香.校企合作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电子行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89-91.

[6]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何向阳,熊才平,汪学均.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研究——基于参与者认知行为变化角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3(3):77-82.

[9]何向阳,熊才平,郑娟.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与利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4):47-52.

[10]何向阳,熊才平,张文超等.超循环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再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54-59.

[11]用户产生内容流量首超专业制作,Web2.0仍受困盈利模式不清晰[DB/OL].[2015-11-10]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728/07588376339.shtml.

[12]张立国,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22-25.

[13]甘永成,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10-15.

(编辑:杨馥红)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目前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以前由于技术限制,在考试系统的开发上存在某些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总是不尽人意。文章对基于SOA的在线考试网站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改良、构建思路和实现的基本方法,并且通过使用面向服务的程序设计对整个在线考试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在线考试;SOA;服务业务数据流程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前景可观。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通过完善的考核制度从而减少学生考试作弊机会,并且提高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无纸化在线考试网站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无纸化在线考试网站系统有以下优势:考试方式灵活,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节约了考试成本;考试题库更加智能化;自动组卷功能提高出卷速度;试卷随机生成可以真正实现教考分离;提高判卷的速度和准确率;避免考题重复,减少抄袭现象。

因此,开发一套在线考试系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国内外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声速发展和行业规范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的基础上,各种各样从事于考试业务的公司应运而生,相应在此基础上产生很多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但是,由于各种考试系统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每个系统应该具备不同的考试模式。并且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实时性、兼容性、开放性和服务器复用问题。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客户端主要考虑采用Windows 2000 或者Professional操作系统。服务器端主要考虑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

测试环境:选择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和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2.2 相关技术描述

采用ASP.NET动态服务器端脚本编程技术和HTTP、XML、DOM、XSL、SOAP等跨平台的Web Service技术来实现无纸化在线考试网站的设计。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可以解决跨平台实现远程过程的透明调用。HTTP协议穿过防火墙非常容易;本地的XML结合XLS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网络流量,服务机与客户机的协同工作还解决服务器的压力的难题。

2.3 模块设计

以试题库模块为例,试题库维护模块包括:

1)题库结构创建和维护子模块:在该模块教师可以对考试的学科类别和课程体系进行定义与更新。

2)题库内容维护和创建子模块:在该模块教师可以完成题目的修改、添加、删除等更新操作。

3)资源注册与服务描述子模块:在该模块可以在中心服务器注册服务资源URI,并且可以描述所提供的服务。

图1 试题库维护模块用例图

2.4 服务业务数据流程

考试系统服务设计模如图2所示。

图2 考试系统服务业务数据流程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架构

网站系统是按照三层架构所编写,应用的VS2008自带的AJAX无刷新开发环境,网站安全的实现是通过使用无解密MD5单向加密技术来完成的。

3.2 系统界面

以网站系统的登录页面为例:用户在该界面输入用户编号和密码,网站系统从Usersmr数据表中读取用户编号,根据用户编号查询用户密码。如果密码错误,给出错误提示。如果正确,用自定义方法 CreateCookie()存储用户编号,用户编号存储到创建的Cookie对象中,并转向用户操作界面。

图3 在线考试登录界面

4 总结与展望

网络给教育带来的是巨大的冲击,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相当大的机遇。教育机构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网络考试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机结合。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实验环境等条件的局限以及开发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多种形式的试题;进一步研究考试网站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一步研究考试的结果反馈影响试题的参数问题;对考试题库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出更合理的设计从而提高组卷的效率和访问的速度。

参考文献

[1]翟洁,等.一个分布式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微机发展[J].微机发展,2001(1).

[2]赵强,张红忠.基于ASP.NET的网站系统安全性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8.

[3]罗爱军.一个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东南大学,2006.

[4]何卫红.基于SOA的江海职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扬州大学,2009.

[5]汪赵强.基于SOA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9.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智慧物流的概念

智慧物流, 是指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技术, RFID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整合, 从而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控和计算模型来使这些技术共同协作来服务于物流平台, 打造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服务平台。智慧物流打破了信息的隔阂, 不同的服务模块能够采用相同的协议来进行数据的交互, 从而实现物流平台数据处理模式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智慧物流能够提供更加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 同时能够提供给更加全面的服务, 对于物流公司进行数据分析, 企业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 传统物流进行创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分布式计算的概念

分布式计算是指利用分布在逻辑上为同一网络内的不同提供计算服务的服务端共同进行计算的一种数据处理模式。这种逻辑上为同一网络内的计算服务端可以在地理上是相隔很远的, 分布式对用户隐藏了技术细节, 实现了信息的屏蔽, 在一定的隐蔽性下, 用户无法察觉到所提供的服务是分布式的。

由于分布式计算可以将数据分布式存储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计算服务端, 同时能够在一定的管理模型下自动的将所需要的计算和数据处理等分给不同的服务器来实现协同计算, 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查找和处理速度, 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对于需要处理大数据的物流行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基于分布式计算的智慧物流创新服务研究

(一) 数据处理模式的创新

1. 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

由于物流行业处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 而这些数据又能够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基于物流数据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采用基于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模式来调整数据存储和查找访问的方式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处理。假设总服务器数据为Data, 分配给A地区的数据记为D_a, 则A地区所需要进行查找和处理的数据大多在数据集合D_a中。因此只需要在A地区建立分布数据计算和存储结构并分布式存储数据D_a, 在A地区总服务器存储数据总数据Data即可。我们可以通过A地区总服务器以物流总服务器提取到所有物流信息, 这些信息是很少访问的。而对于A地区的信息在A地区范围内需要被大量的查找和访问, 因此在A地区采取了分布式存储的方式, 以便加快数据的访问速度和安全性。

2. 分布式数据计算方式

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计算。由于物流公司需要面临大量的数据识别和计算, 采用分布式计算服务弄够提供更加迅速及时的数据返回效率。同时分布式计算可以避免在对同一服务器进行大量访问造成的崩溃和数据返回缓慢的问题。分布式计算服务为物流行业庞大的数据计算也分析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为智慧物流中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服务模式的创新

1. 提供物流信息实时查询服务

消费者对物流信息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时效和安全两个方面。能够做到物流信息的及时更新, 可以对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的物流信息以供查询, 提高服务质量。分布式数据存储和计算为物流信息的实时查询提供了可能性。首先每个物流中转站可以方便的利用集群服务器对所需要更新和处理的物流信息进行计算, 解决了中转站计算大量物流信息的问题。同时可以采用ORC识别技术等对物流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 分类和处理, 在减少人工干预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处理的速度。

2. 提供物流监控服务

在应用分布式集群服务器的基础上, 可以实现物品的跟踪和监控服务。对于顾客的贵重物品或者保价物品, 可以在运输的过程中对顾客提供实时监控服务。通过在物品上安装定位系统以及采用全程监控跟踪, 我们只需要将所需要处理和存储的数据上传到分布式系统最近的节点服务器即可。其他的数据处理任务可以由分布式控制服务器进行处理, 使用者无需了解过多的细节, 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可以方便的让用户时时刻刻关注自己商品的物流信息, 提供更加安全和有保障的物流服务。

3. 物流商品的快速配送服务

利用分布式计算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来分析快递配送路线和频率, 针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用户合理的安排配送, 同时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期望配送日期和时间对配送任务进行分析, 最终找出最能节省人力和物力的配送方式。不但可以快速的完成商品配送, 还可以减小快递配送的财务支出。

四、结论

总之, 利用分布式服务打造的智慧物流系统, 在数据处理模式中能够提供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 提供更加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和快速的信息计算服务。同时能够提供物流信息查询, 物流商品监控和快速配送的服务的优化, 综合性的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和产品质量。最终打造让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体验。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 许多行业已经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进行技术的革新和创新, 物流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行了多次的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本文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 提出利用分布式计算模型来处理物流行业面临的大数据处理和复杂计算问题, 试图构建基于分布式计算模型的智慧物流创新服务, 以便提高物流的运营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智慧物流,分布式计算,互联网,创新

参考文献

[1] 焦凯琳, 于自强.智慧物流分布式计算模型与创新服务研究[J/OL].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9 (2) :1-6..

[2] 李海波.区块链视角下我国跨境电商问题解决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18 (11) :41.

[3] 马汉达, 曹瑞, 谢诗帧.物流车货源信息自动抽取系统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 2018 (10) :40.

分布式学习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分布式内存的三元N-gram算法的并行化计算是先将大规模中文文本数据集分成N份一定规模大小的数据块, 之后运行Map和Reduce函数计算, 得出统计结果。分布式内存计算集群中, Master负责管理全部的Worker工作节点, 而Worker工作节点负责运行计算数据和计算逻辑。每个Worker包含一个或多个Executor进程, 该对象拥有一个线程池, 每个线程中可运行一个Task任务。.根据Executor内部CPU-core的数量, 每个Executor可以并行多个跟core一样数量的Task。Task任务即为具体执行的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的处理任务。并设置阈值与全局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对于大于阈值的字词搭配结果定义为正确项, 从而生成语料库。Job中间输出和结果可以保存在内存中, 从而不再需要读写HDFS, 对于海量语料数据集的训练, 集群环境下该算法得到训练结果的速率更接近于线性。

二、测试

(一) 测试环境

选择3台计算机在linux环境下构建Hadoop集群, JDK版本为Sun JDK1.8。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通过图1的实验数据表明, 在数据规模相对较小的时候, 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的三元N-gram算法的平均效率低于传统三元N-gram算法。伴随检验文本数据的不断扩增, 传统三元N-gram算法的时间远大于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的三元N-gram算法, 体现了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的三元N-gram算法的优越性。这是由于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运行的三元N-gram算法应用局部并行策略和全局并行策略从而大大减少了序列化合并数据信息的时间, 当计算机节点总量不断扩增的时候, 任务执行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也随之缩减, 并充分利用分布式内存计算的并行化优点, 基于内存存储进行迭代计算, 优化后的算法结合得到的数据证明对于处理海量数据而言, 有效缩减了Mapper到Reducer之间的传输的中间数据过程, 减少了读写操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算法在处理海量数据集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的三元N-gram并行化算法的性能更加优良。详情见下图1。

三、结论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框架并行训练三元N-gram的算法, 在应用此算法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之后, 得到以下结论。

该算法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弹性分块存储, 减少了单机运行占用的内存空间。

统计结果都分别存储在内存中, 有效的提高了对序列化文本信息的查错效率。

摘要:面对新媒体平台每日高达百万篇需处理的语料信息, 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的三元N-gram并行化算法的思想, 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并行训练三元N-gram的算法, 将数据信息和运算逻辑存储于内存中, 有效缩减了Mapper到Reducer之间的传输的中间数据过程, 减少了读写操作。在应用此算法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之后, 结果表明此类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够发挥理想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算法在处理海量数据集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

关键词:三元N-gram算法,分布式内存计算模型,并行化算法

参考文献

[1] 黄伟建.异构云环境下MapReduce高效性的优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 (31) :73-77.

[2] 沈涛.结合N-gram模型与句法分析的语法纠错[D].东南大学, 2017.

[3] 胡爱娜.基于MapReduce的分布式期望最大化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 13 (16) :4603-4606.

[4] 吴信东.MapReduce与Spark用于大数据分析之比较[J].软件学报, 2018 (6) .

[5] 李学明.基于3-gram模型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元数据预取[J].重庆大学学报, 2008, 31 (6) :658-662.

上一篇:计量国民经济的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元化电子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