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

2023-09-23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1篇

科研成果指科研人员在其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 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 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简单的说, 科研成果转化实际上多指技术成果的转化, 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 使工艺改进、新产品增加、效益提高, 最终经济得到进步。

纵观近五年河南省二十余所应用型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 应用型大学的科研成果体现了应用性和地方性两大特点, 科研成果转化呈现出“实际投入少, 有效转化少, 经济效益低”三大特点, 据河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统计, 其平均科研转化率低于5%, 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资源闲置浪费。

二、河南应用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分析

(一) 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适应性

应用型大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内一本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 这些老师的特点是理论扎实、实践技能欠缺。这些老师大多缺乏企业、行业的一线操作经验, 对于企业、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了解并不清楚。在学校做的科研项目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验室层面, 缺乏市场适应性, 无法满足企业的真实需要。

(二) 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不健全

当前, 河南高校职称评定基本是一个标准, 科研项目要求结项即可。部分应用型大学老师具备较强的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但受职称评定的导向影响, 也仅仅把科研项目停留在结项或者专家鉴定阶段, 没有继续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每年下半年高校职称评审过后都会有大量的科研项目束之高阁, 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三) 学校配套资金支持不到位

一半以上的河南应用型大学属于民办院校, 民办院校享受政府教育经费支持有限, 最近几年, 河南多数民办院校 (如:郑州民生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 正处于规模建设期, 学校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很大, 民办院校经费普遍紧张, 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 学校能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 资金不到位, 很多项目也只能停留在初试阶段, 离项目的真正落地还相差甚远。

(四) 大型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外来资源支持

洛阳理工学院作为2014年以来成功转型的一所应用型大学, 其农业机器人项目团队有先进的机器人研发技术, 但该项目的有效转化必须借助于机器人生产企业和专业农机、农具生产企业才能完成。通过近两年的努力, 该项目团队终于寻求到了洛阳一拖的支持, 目前, 项目还在进展中。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大型科研项目并没那么幸运, 多数项目组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合作方、实施方, 没有外来资源的支持, 加上学校的经费不足, 导致很多优秀的大型科研项目纷纷“夭折”。

三、解决对策

(一) 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 使科研成果适应市场需求

应用型大学的老师无论从教书育人角度还是从科研角度出发, 都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 多去对口企业参加技术学习, 准确了解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技术革新的趋势, 挖掘企业真实科研项目需求, 对症下药。从学校来, 到企业去, 再从企业来, 到学校去, 反反复复, 精准了解企业需求, 为企业科研“量身裁衣”, 只有这样, 才能研发出适合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 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二) 增强教师科研转化意识

很多科研成果来源于平时教学的点滴积累, 但科研又能反过来丰富教学, 所以, 大学老师一定要转变科研意识, 不要只是为了满足晋升职称条件而去做科研。而是要从心底里意识到科研对教师自身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出击, 选准研究方向, 深入科研项目。科研的最高境界不是结项, 不是通过专家鉴定, 而是成果转化。郑州科技学院的3D打印技术曾经一度获得了第10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李俊美老师带领她的学生团队潜心投入指导该项目三年, 先后申请了十几项国家专利。赛后, 就有记者采访李老师, 问李老师和她的团队取得成功的原因, 李老师简单两个词概括了一切, 那就是“热爱和专注”。目前国内掌握这种彩色3D打印技术的只有郑州科技学院一家, 该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建筑模型展示、工业制造、文化娱乐创意、动漫制作和特殊消费品的个性化定制等领域。李老师和她的团队已为河南本地多家牙科企业提供近千个3D打印牙模。

(三) 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应用型大学人事考核部门对教师的年终考核指标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笔者走访了郑州本地的几家应用型大学, 发现这些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科研要求普遍偏低。这些学校年终对老师的考核仅限于项目结项。不少教师对结项也是流于形式, 开始时写一写申报书, 项目该结项时再花上几天的时间加班加点写一写结项报告, 中间过程没有, 不存在调研、不存在实验、不存在成果转化这些环节。面对这种病态的科研氛围, 河南省内应用型大学人事及科研管理部门应双管齐下,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奖惩制度, 鼓励有能力的老师带头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建议学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条件, 最大限度的激发老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 逐步扭转大量科研资源浪费的局面。

(四) 应用型大学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经费投入

科研成果转化的前试、中试阶段基本都是在学校范围内完成, 这两个阶段需要一定的基金支持。建议学校成立项目成果转化指导小组, 对于申报上来的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于入选适合转化的项目进行立项, 并予以相应等级的资助, 后期项目若产生经济收益, 学校也可以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前期靠老师个人, 靠项目组的力量很难实现项目的部分转化, 在关键时期学校给与一定的经费投入, 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学校服务企业、回馈社会。

(五) 建议政府搭建“产学政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信息互动平台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不利的因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大学科研团队闭门造车, 不懂企业需求。企业渴望专利技术, 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技术, 投资方手头持有大量资金, 寻求有前景的项目, 但却找不到目标项目。在当今信息时代, 科研信息转化互动平台的搭建迫在眉睫。建议河南地方政府出面搭建“产学政研”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参与平台的四方做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 利益按比分成, 政府从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后台建立独立的项目库、成果库、企业库、资金库, 专家库等, 平台的顺利运行需要各参与方事先签订权、责、利协议制度, 在制度的约束下, 出现问题的时候各方不至于推诿扯皮。该平台的搭建, 实现了企业方和学校项目组直接对接, 实现了投资方和项目组的对接, 使得好的项目能真正落地。

摘要:当前, 应用型大学除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外, 还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科研成果。本文从河南应用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入手,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河南省应用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诸如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 使科研成果适应市场需求, 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由政府出面搭建“产学政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信息互动平台等。希望该问题的研究能为河南众多应用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科研成果转化,“产学政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张帆.河南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 2017, 10 (2) :40-46.

[2] 王书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推进策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7) :55-59.

[3] 陈芳芳.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8) :23-27.

[4] 刘鑫.浙江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0 (5) :36-41.

[5] 吴磊.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路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8) :16-19.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2篇

1 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成果

我校可再生资源生物技术综合利用实验室是我校和学院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实验室之一, 研究队伍实力雄厚, 科研条件相对较好, 实验室承担的项目较多, 科研方向经过多次的凝练形成了以生物质能源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注重生物科学前沿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目前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国内外已具备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已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 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 脂肪酸甲酯的分离纯化技术等。在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已经利用不同的载体固定化脂肪酶, 测定了固定化后的脂肪酶活力, 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反应合成脂肪酸甲酯 (生物柴油) , 转化率较高。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和动力学以及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贮存稳定性、操作稳定性;获得最佳固定化条件和催化反应条件。

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需与本科专业的教学大纲相吻合

在选题前我们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从事科研的教师一起重新解读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对大纲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提出了教学内容修订的具体方案, 例如主要针对理论课程《酶工程》教学大纲中的第二章酶的发酵生产, 第三章酶的分离纯化, 第五章酶与细胞固定化, 第八章酶的应用的第二节酶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对这些内容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实例和技术, 我们结合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讨, 确定了部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也进行了修订, 主要是生物工程专业实验部分的酶的发酵和酶的分离提取纯化等内容, 针对本专业毕业环节, 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增加了新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书中, 我们增加了到本地相关的酶制剂企业实习的内容, 联系了相关的酶制剂企业, 签定了实习协议, 这样学生就会在下厂实习时, 比较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在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优秀的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 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实验同时接纳申请到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本科学生来实验室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指定科研实验室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3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论教学主要针对《酶工程》课程, 该课程是我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我们研读教学大纲后, 结合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在相应章节讲解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 在具体的实例的选择, 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比如第三章酶的分离纯化, 在教师讲解完酶的特性和酶的分离纯化基本方法和原理之后, 就可以举例实验室脂肪酶的分离纯化过程, 可以将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操作讲给学生听, 鼓励学生去实验室进一步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知识离他们其实很近, 使学生们直接了解身边的科学成果和科学研究过程, 增加感性材料, 化解了教学难点,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有较多的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都围绕本领域进行。

3.2 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让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酶的酶活国标测定方法, 牢固地掌握脂肪酶酶活的基本测定方法, 并对酶的国标分析方法有一个较好的感性认识, 通过对酶的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的实验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课程的难点和重点—酶的动力学性质, 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菌株自己培养发酵产酶, 并进行酶的提取实验, 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熟悉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的同时改进实验方案, 通过科研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过程, 就能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毕业论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教师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我们结合我们的科研工作, 在产脂肪酶菌种的筛选、脂肪酶活性提高和脂肪酶的应用方面等鼓励学生自己调研文献, 查阅资料, 学习科研实验室已经形成的研究方法, 掌握和改进现有技术, 独立制定研究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验工作, 这种有针对性的选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 鼓励学生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进行创新, 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4 低年级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 我们鼓励本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教师从事科研的实验室, 从担任老师的科研助手开始, 让其熟悉教师的科研工作, 并让其自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低年级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会使其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激发学习的动力。我们鼓励学生针对教师科研中的具体小问题,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并鼓励其申报学校各级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鼓励其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这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和调研, 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实施细则和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大多数提前进实验室的学生都得到了学校各级本科生创新基金的支持, 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在自治区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 本科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报的专利数量逐年递增, 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树立了科研意识锻炼了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形式多样, 但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 充分、有效地利用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服务于人才培养,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也有助于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

摘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高校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成果, 不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 而且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也发生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科研成果,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 郑晓健.浅谈高校科研向教学的转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33~34.

[2] 张红霞, 高抒.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教学内容的一种新模式[J].江苏高教, 2002 (1) :6~10.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3篇

1、农业成果转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共完成农业科技成果6项,全部转化。其中:4户花卉企业共制定花卉质量技术企业标准6个:百合、玫瑰、康乃馨、非洲菊、惠兰、百合种球质量技术标准。同时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全部在江川推广运用,江川花卉产业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西兰花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成果的推广运用,全县花菜栽种面积已经进10万亩。“红色犁引种试验示范”成果的转化,带动了******优质梨的生产,现栽种面积达8000亩以上。

2、推广新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引进花卉品种79个,其中蕙兰34个,康乃馨29个,百合9个。庆成公司成功选育了28个品种进行栽培。推广其他蔬菜、经济果木等新品种近二百多个。新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促进了江川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云南省仔猪生产基地县、云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云南省出口花卉示范园区。

3、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保证江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认证共9项,有机食品认证2项,全县农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1项。

4、科技进村入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侯家沟科技示范村建设”、“九溪六十亩科技信息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切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二是抓好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四是抓好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措施到位率;五是培育科技示范 1

户和科技辅导员;六是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和科技入户长效机制。

5、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年来共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星火培训计划项目1项,省级农村科技星火燎原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7项。实施项目共引进省级科三费260万元,市级科三费35万元。省级生物创新项目3项经费28万元。县级试验示范项目13项,投入项目经费9万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江川农业、花卉、经济果木、水产、畜牧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了******特色生物资源。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科技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科技为先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1、抓制度,强化科技工作环境。制定并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意见》、《******科学技术进步办法(试行)》、《******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招商引资奖励暂行规定》, 倾力为企业做好各种服务。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取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新产品、著名商标的农业企业进行5万元到10万以上的奖励。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设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

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引导企业足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用。

2、抓项目,加快农业技术更新。3年来,******科技局先后组织实施了“******花卉产业化开发示范与品牌商品开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等国家级星火培训计划项目1项,省级农村科技星火燎原计划项目3项,市级、县级试验示范项目13项。项目实施引进花卉品种79个,成功选育了28个品种进行栽培,帮助4户花卉企业制定花卉质量技术企业标准6个,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在全县推广运用,使江川花卉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使江川成为云南省出口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推广新品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其他蔬菜、经济果木等新品种200多个,促进了江川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产值达32253万元,畜牧业产值35581万元,使******成为云南省仔猪生产基地县、云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

3、抓服务,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以专业人员为龙头,专业技术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能人为补充的三级技术服务网。他们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网络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培训,围绕花卉、蔬菜、大田作物种植和仔猪养殖,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完成无公害蔬菜认证7项,有机食品认证2项,绿色食品认证4项。

4、抓科普,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建了科普富民示范村5个,科普兴农示范园、科普创效示范区域、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各

1个;科普“六个一”建设示范村12个;农民科技信息示范村1个。年培训新型农民1.3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 90%以上。农民技术协会13个,科技示范村21个,示范户4882户。

三、主要经验

1、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5年来江川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仅省市科技项目经费就达295万元。

2、狠抓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3、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

4、新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是农业科技可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措施。

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科技进步的目的。

三、今后农业科技主要工作

1、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要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深加工及包装贮运等方面的难题,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2、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种子种苗为核心,加大新品种引进开发力度,研究和推广标准化技术,建立与国际市场和国内大市场农产品质量要求相衔接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3、实施“素质培养工程”。在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同时,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农

业实用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实施“农业信息工程”。要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四、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科技政策

2、努力改善县、乡科技部门工作条件

3、实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整合现有科技设施和科技资源。

5、加大对县乡科技工作的投入和指导力度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4篇

1.1 转化渠道不畅

实现林业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关键就是成果的顺畅传播, 并在生产实践运用中取得生产效益。但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推广机构还不太健全, 人员队伍也急需补充, 很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运行机制不灵活, 渠道不畅通, 使得成果与林农的需求脱节, 严重制约了有效转化。

1.2 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比较弱, 使得一些成果还停留在奖品、样品和礼品上。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 使得市场和生产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进来, 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的适应度缺乏考虑, 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

1.3 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少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其主体是林农, 他们的文化水平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国林农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而且林业生产的周期长, 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见效慢, 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为因素会对其转化成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风险。

2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1 提高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林业基础科学的研究, 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 同时要创新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技术, 推动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可以创制生物节能保温材料等新产品, 运用森林资源的数据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和集成应用等, 推动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对于其中的关键技术要重点攻关, 为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可以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的综合评价和技术体系, 突破经济林高产良种的栽培技术, 提高其年增产, 并创建大尺度的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体系, 实现荒漠化监测的有效管理, 并全面推广林业发展中病虫害的预防技术, 进行松香的深加工, 提升松脂产业的深加工水平。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条件建设, 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的林业科学数据和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已经进行了认定, 并开展了绩效考核, 步入了稳定运行的阶段。

2.2 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林业发展和成果转化中, 要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 结合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 推动当地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间的创新联盟建立, 当地政府也要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为其创新发展渠道, 在产学研的机制和模式上进行鼓励引导。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对于沙地、石漠化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沙产业的开发、生态防护和综合治理等技术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加大对木竹材的加工利用和农林剩余物高效转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 实现林业的科技化发展, 并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院省合作, 推动地方经济间的发展合作。各地政府要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 并签订合作协议, 一起开展林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运用多种合作形式, 注重当地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 政府可以派出一定的科技特派员进行研究发展的指导, 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发挥资源优势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地方政府要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 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咨询组, 就林业发展中的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有关影响因素设置专题进行科技咨询, 并为当地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地方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油茶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 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油茶科学研究中心, 并构建其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其次, 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设载体是林业重点工程, 其面向基层单位、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 政府要大力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形成了具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架的林业发展模式, 建立林业标准体系框架。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团队的建设创新, 形成创新的发展团队, 资深的科学家和专家领头, 并要跨多学科、地域和部门进行协作。其次, 地方政府要激励人才培养, 为他们提供国际学习合作的机会, 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 并带动当地重点林业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还应注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杰出青年的奖励评选和高层次人才交流等, 通过设立院级的科技进步奖等机制,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完善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

摘要:林业科技成果是林业生产力转化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 严重制约着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要解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实施科技兴林, 实现林业科技进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管理, 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转化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

吴玺玫(1965- ),女,开封大学科研规划处处长,教授(开封,475000)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河南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2021JKZD20),主持人:吴玺玫

摘 要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需要从类型教育的使命出发,追求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环节为切入点,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尚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不稳定、所需前提不完备、转化实效不突显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类型定位,提出要以有效的产教融合筑牢科技成果转化基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满足成果转化的前提需求,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积累推动产生市场效益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机制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更具有以产教融合为精髓和生命线的职业教育属性。作为高职教育改革风向标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更是明确要求:以坚持产教融合为基本原则,“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3]。在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充分融合,既要致力于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需要在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相融合上共同发力,突出应用性,加快科技研发创新,挖掘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形成知识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构建起需求产生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技术推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产生新需求的螺旋上升式转化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增强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力。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科研成果的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实现创新要素增值的一个复杂过程。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活力旺盛,技术合同签订达48万余项,成交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输出和购买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占到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90%和70%以上”[4]。由此可见,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良性推进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为了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价值,国家着力搭建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体系,修订、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法律、细则、行动方案,配套了以分配政策改革、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等系列政策法规为操作准则和发展方向的规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体系已较为成熟,涵盖成果转化的方方面面,针对现存问题和改革中的新问题提出了改进举措,表现出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的期待和改革决心。

但是,在国家设计引导、政策鼓励扶持、创新市场活力、技术需求巨大的形势下,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创造源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蓬勃的技术交易发展态势形成鲜明的反差。《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947所高等专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人员达16万人之多,其中高级职称占总数的34%;财政拨入科研经费316亿元;拥有417个省级以上的研究与发展机构;产生科研项目31635个,专利授权24843项。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充足的经费资源基础,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转化产出与投入存在断崖式的落差,收益远小于人才、资源、经费的投入。经统计,专利售出仅507项,占授权的2%;技术转让合同仅签署851项,折合不到一校一项;专利售出和技术转让成交金额总计不超过10.1亿元,不及财政拨入科研经费的3%。由此看来,大量优质科研资源仍未充分利用,成果依然闲置,科技成果转化远未达到产业化,存在巨大提升空间,亟须打通技术要素的流通渠道。

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清晰的法律界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5]从概念可以分析,成功順利地完成一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三个基本必要环节。

一是转化的基础,即要有产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成果。其所指的科技成果应是具备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易于获得市场经济效益。

二是转化的前提,即成果能够通过后续试验并得到开发、应用和推广。这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前必有的反复交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科研成果导向市场,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进一步修改开发,从而提升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和可量产性,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三是转化的结果,即要能够形成创新的技术、革新的工艺、新型的材料、新颖的产品,推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转化,科技成果的价值真正被发掘转变为真实有效的生产力。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一)转化的基础不稳定

从科技成果需求主体企业看,很多企业未完全信赖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支持。社会依然存在教育偏见,认为高职院校低本科院校一等,缺乏技术竞争力。企业即使有合作需求和意愿,也更愿意向上寻找业内知名高校、专业科研院所并与其合作,没有主观动力向高职院校寻求科研帮助、开展合作。即使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驱动下,很多企业也尚未有效参与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偶有项目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仅在优惠政策的诱惑下追求一纸签约,所成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多是短期、个人行为,没有形成长久系统的科研技术合作。

从科技成果产生主体高职院校看,主动对接企业的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多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科技成果研发积累不足,推动成果转化的实力不足,加之高职院校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学术声誉,仍存在着“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发表轻推广、积极申请专利却忽视成果转化”等不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以致于高职院校没有强烈的动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推动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所需的后续开发、实际应用以及推广。此外,在利益分配方面,高职院校的分配方案更谨小慎微,改革政策不清晰,改革力度不大。

(二)成果转化所需前提不完备

没有积极推动的研究主体。高职院校教师推动成果转化主观能动性不强。一方面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在高职院校新时代教育评价尚未改革完成时,职称和日常考核评价仍以教学质量和科研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考评标准,社会贡献不是必要指标条件。迫于人才晋升和评价的压力,加之没有知识产权意识,高职院校教师比本科院校教师更热衷于申报高级别的纵向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申报科研奖项,不愿意花费时间探索成果的实用性、可行性,更不愿意付出精力向市场推广。另一方面,成果转化中教师也未收获满意的“真金白银”。虽然国家和有关部门不断致力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职务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至70%,甚至有些高校将此比例提升至90%,但一刀切的方式不能准确评价发明人的贡献度,不能科学配比发明人智力输出和所使用的物质要素的贡献比重,易使发明人和团队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特别是当技术成果转化过程涉及成果作价投资、股权激励、成果的评估定价、作价入股等操作时,会存在不稳定变数,技术转化风险增加,历时时间增长,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可能。这些转化困难因素直接降低了发明人的转化动力。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推动完成市场分析需求对接、成果推介与对接、评估作价、合约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还需要有专业机构或中介平台推进市场行情检索、信息发布宣传、供求共同交流、技术交易管理等环节。但高职院校有限的科技成果积累无法满足一个职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运作,也不值得设置专门人员来担任专职技术经理人。发明人创造科研成果后,无时间、无能力、无人协助推动市场化运作,难以直接参与转化各环节,使得发明人越来越不愿耗费精力从事研发实用性的成果,没有实用性的成果产生又导致难以推进高职院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不突显

职务科研成果属性决定产生效益困难。职务科技成果具有特殊性:第一,研发动机特殊。现有高校的职务科技成果大多由政府投入资金引导设立,更偏重对专业领域的某个问题解读、拓展,生产应用或者商业化目的淡薄,普遍以论文、报告形式结题。第二,研发过程特殊。职务科技成果大多停滞在基础阶段。现实中,一般把技术成果按成熟度划分为9级,9级的产品或关键技术才能满足投入生产使用的全部要求,而仅在学校环境下研发的科研成果更多囿于2、3级,仅是基于原理提出实际应用的设想,还没有进行实验或者详细的分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进入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阶段尚存困境。第三,研发成果特殊。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进行转化需要确定交易价格,价格高则不易被需求方接受,价格低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虽然有免责政策,高职院校更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风险规避,无法放开进行成果转化。

上述特殊性导致科研成果不易进入转化市场。科技成果产生效益前还需要漫长的验证过程,要在尽可能接近实际使用的中、高逼真度模拟环境中反复试验,才能调试完善到适于投入实际生产的程度。在现有的产教融合程度下,高职院校、企业的科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软硬条件都难以达到要求,因而单纯的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生产一线需求。

有价值的科技成果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让追求的本質是利用知识的独特性、创新性,创造或激发产业的经济性能,这是一项复杂并需要长期投入资金的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即使成功完成“转”的过程,也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实现“化”的效果,并存在不确定性。有资料显示,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中试到市场流通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高职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去支持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如果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企业方承担,投资大、耗时长、风险大,又与企业盈利目标不符,使企业在购买成果时顾虑重重。通常情况下,企业更多看中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成本低的优势,采购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申报政府项目获取资助。这样的操作仅是将所有权进行了转移,并未发挥产业化、商品化的功效。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策略

(一)以有效的产教融合,筑牢科技成果转化基础

政校企只有真正融合,才能够根据需求开发、积累高价值技术技能成果,打牢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有效的产教融合建设路径见图2。

1.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主动寻求企业合作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6],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创新链上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虽然不同高职院校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产业链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需求也是不一而足的,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充分融合,开展技术合作、科技攻关提供了机会与可能。高职院校要以“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7]为战略目标,在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需求中设定特色化、差异化的办学定位,“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8],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寻找适宜的技术服务对象。

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单位和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要发挥优质技术资源的集群优势,不断深化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9],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发展黄金期的高职院校可对接区域和中小微企业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以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目的,把学校理论研究的科研优势和企业产品制造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求实效、求技术突破、求科技成果转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可将视野向下、向外延伸,寻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等战略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机遇。高职院校只有明晰定位、精准匹配企业,才能获得企业认可,实现深层次产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做大高职特色,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2.政府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统筹校企深度融合

科技转化政策体系现已日趋完善,关键是如何将政策细化落实,如何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发展,从而产出巨大效益。校企研发合作离不开高效的沟通平台,而地方政府是经济发展建设、行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等工作的统筹者、引导者、管理者。因此,地方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政策统筹协调的责任,要引导政策、资源、资金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链。同时,要重视高质量发展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互相促进的价值和关系,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侧重点。以市场的期待与需求为导向,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细化优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机制,打通科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政府要优化沟通平台和渠道,探索建设区域性科研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及时发布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产学研项目进展、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等信息,为高职院校科研活动提供方向。积极充当高职教育的宣传兵,通过多种手段打造高职院校的响亮品牌;鼓励、引导企业探索多样化的科技合作形式,引领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平台,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充分利用财政、市场等资源杠杆对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给予支持。

3.企业要顺应政策指引,发挥好办学主体作用

企业要在政策的指引下,改变重本科院校、轻高职院校观念,树立可借助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信任高职院校面向生产的应用技术技能优势。企业要主动设计长远规划,发掘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接纳高职院校,面向学校开放技术、设备和一线技能需求,实现良性互动,达成科技信息、成果共享。

行业领军企业要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主动带领行业内中小企业,承担产教融合主体责任,联合高职院校共建职教联盟,对接政府部门提供集成化的研发需求,推动资源、研发、转化与高职院校的全方位融合,实现“需求-科研—转化—生产”融合贯通。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指导、评判学校社会贡献度,引导学校向企业的需求方向转变。企業要利用学校综合评价结果,寻求适宜的高职院校合作伙伴,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成为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满足成果转化的前提需求

1.加快打造技术技能创新高地

高职院校提供科研服务、促进成果转化,是国家的希望与要求。建好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攻坚使命,也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研发平台的主要建设任务,蕴含着培育壮大科技成果产出与转移转化的新动能。国家“双高计划”规划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建设有三个方式:面向中小微企业,着力点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学校的科研特长,开展科技攻关的产教融合平台;为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提供动能,“推进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的技术技能平台,见图3。

高职院校要定位学校科研优势,从而确定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建设类型和方向。充分聚集校企科研资源,实现技术技能研发集群式增量布局。聚合具有科研意识、创新精神的教师并作为骨干,连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组建跨专业、跨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集中人力解难题、破难关。突出应用研究和实践价值,设计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方式,将研发重心瞄准研发专利、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工艺革新和服务、智库建议等有实效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高度协同的技术技能创新高地建设。

2.布局培育高价值的技术成果

高职院校以转移转化为目的培育高价值技术成果产出时,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布局谋划:一是以产业研发需求为出发点,深度挖掘产业研发需求,瞄准科技发展趋势,查找关键技术空白点,联合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式开发、订单式研发、咨询式服务,从而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满足生产需求。二是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根据专业侧重和发展方向加强技术成果形式的顶层设计,工科专业以促进地方企业核心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产品升级;文科专业则应致力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智库咨询等研究,挖掘其技术服务价值。三是以知识产权布局为关键点,围绕高价值的技术核心点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好技术体系的设计,联合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进行专利挖掘和布局,做好专利导航、专利信息分析,培育高价值高质量的专利组合包,合理配置资源,防止专利申报与维护中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补齐转化体系缺失环节

当前专业的技术技能转移机构缺失仍是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的短板。面对健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发挥应用型专长,培育专职从业人员,组建专业机构,探索开设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课程,满足科研成果转化链的需求,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济人+企业+市场”的闭环转化体系(见图4),实现高质量成果产业化。

高职院校要利用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贯彻《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评价预申报专利的实用性和市场前景,协助发明人做好专利申请、维护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的规范使用,探索专利运营模式,唤醒“沉睡专利”。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技术转移机构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及推广。整合企业和学校信息并做好专业分析,搭建沟通渠道,畅通校企互动。采取灵活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科技成果顺畅转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加速推进科技转化,推动产生市场效益

1.高职院校要以制度保障强基础

高职院校要加快搭建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体系,强化产教融合研发规划和转化环境营造,完善强调服务宗旨、覆盖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项目验收、成果开发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流程的制度体系。优化科技管理服务机构建设,设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加强科研平台管理与建设。给予科研人员更加宽松的自主权,特别是赋予平台或团队带头人创新活动中的话语权、决策权、支配权,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允许其多形式参与市场和企业活动。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结合的内控制度,推进经费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科研预算机制,尤其在横向项目中尊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细化管理制度,简化报销流程,提升经费使用效益。用好科研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优化创新分配机制和形式,在确保国有资产收益的同时力求发明人收益最大化,提升转化效率。做好科技研发投入制度保障,在学校注重科研投入的基础上多渠道寻求合作融资,改善科研环境,增强研发内生动力。

2.高职院校要以考核评价树导向

高职院校要建立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导向,通过科研平台培育校企融合的横向项目,根据研发类型特点和需求决定成果产出形式,加强研发成果的转化价值评价,引入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的关注点从数量向科研转化能力和经济效益转变。认可科研成果转移从业人员的业绩并在分配转化收益时予以奖励。肯定科研管理服务人员在支撑人才培养、培育科研项目中付出的努力。完善评议方式,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坚持部门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在职称评定、人才评选等评审中,认同产生实效的科研成果形式,如技术、工艺、产品、标准等,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

3.高职院校要以创新手段求实效

高职院校想要冲出长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际效果差的困境,必须创新转化手段,提升转化实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源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企业一起探索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运营转化服务平台,投入资源开展合作,完成科技成果所需的中试、样品试制等环节,解决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前的研发需求,探索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作价入股等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高职院校要注重利用國家系列优惠政策及奖励,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自主转移转化,比如设置大学生科技园、自主创办企业、兼职创新等,依托高职院校丰富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以技术成熟且适宜产业化的项目、专利、获奖成果为基础,组建公司进行创新创业。

参 考 文 献

[1][2]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Z].教职成[2021]3号,2021-04-27.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4-01.

[4]科技部.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快报[EB/OL].(2020-02-24)[2021-04-07].http://kjt.hunan.gov.cn/kjt/xxgk/gzdt/kjzx/202002/t20200227_11193415.html.

[5]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EB/OL].(2015-08-29)[2021-04-08].http://www.most.gov.cn/kjzc/gjkjzc/kjcgyzscq/201512/t20151203_122619.htm.

[6]姜大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EB/OL].(2018-12-01)[2021-04-05].https://www.sohu.com/a/278945117_742018.

[7]“双高计划”这趟职教发展快车怎么搭[EB/OL].(2019-04-16)[2021-04-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8/zjjd/201904/t20190424_379345.html.

[8]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EB/OL].(2021-04-14)[2021-06-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975537110331504&wfr=spider&for=pc.

[9]“双高计划”遴选管理办法十问答[EB/OL].(2019-04-19)[2021-05-04].http://www.moe.gov.cn/jyb%5Fxwfb/s271/201904/t20190419%5F378775.html.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u Ximei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uthor  Wu Ximei, professo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nning Department of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科研成果转化协议范文第6篇

2月31日第二次修订)

一、认定条件

凡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首次实现转化并形成样品、样机或服务的项目可以申请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下简称“高转项目”)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高转中心”)常年受理高转项目认定申请。高转项目认定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的核心技术需符合《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指导目录》,该目录采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2、项目的核心技术拥有受中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类型包括:近3年内获得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或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近2年内获得授权的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项目的知识产权可以是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所有权,或是通过独占许可方式获得的在全球范围内5年以上的知识产权实施权。

3、项目所形成的产品应通过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凡属医药、医疗器械、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邮电通信等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产品,须具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产品生产许可。属国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必须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

4、项目所形成的产品(服务)属于企事业法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内。

5、项目的总体技术与其它同类产品(服务)相比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且项目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申请项目属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认定:

1、一般性的工艺改进或产品改型所形成的产品(服务);

2、已形成规模销售(提供)的成熟产品(服务)。

二、申报材料

申请高转项目认定应提供以下材料:

1、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申请书(简称“认定申请书”)。

2、相关的证明材料:

(1)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证书或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证明材料、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等。依法经有关部门备案的知识产权独占许可合同,受让、受赠、并购合同等权益关系证明材料。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特种经营行业的生产许可资质证明。

(3)企业上及项目申报前1个月的资产负债表。

(4)项目所形成产品的相关资质:有关检测机构2年内出具的产品质量性能检测报告;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产品,须提供特殊行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属国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须提供强制性认证产品证书。

除以上材料外,项目申报单位可提供以下辅助材料:

(1)具有资质的查新机构出具的成果转化项目查新咨询报告;

(2)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证书、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证明材料;

(3)用户试用或使用报告、产品采用的标准、环保达标证明等;

(4)可以证明申报项目符合认定条件、有利于享受相关政策的其他材料。

三、 认定程序

1、单位注册和在线申请

项目申报单位登陆“上海科技网()”或“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网()”进行注册。

完成注册后进入“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事项的“在线受理”一栏,在线填写“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申请书”。认定申请书须在线填报并网上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须网上提交原件的扫描件。

2、书面材料报送和初审

网上填报完成的“认定申请书”须在线打印形成标准格式的纸质材料,连同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并加盖项目申报单位的公章,形成完整的项目申报书面材料,一式四份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初审。项目申报材料的报送及初审按以下情形分类进行:

(1)税收由区县税务部门征收的项目申报单位,报送至纳税所在地的区县科委,由区县科委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认定条件和申报材料要求的申报项目填写推荐意见,并在其书面材料上加盖公章后报市高转中心。

(2)税收由市级税务部门征收的项目申报单位,报送至所属企业集团的科技管理部门,由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认定条件和申报材料要求的申报项目填写推荐意见,并在其书面材料上加盖公章后报市高转中心。

企业集团、高新园区、企业孵化器或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申报高转项目认定,并协助区县科委做好推荐工作。

3、审查受理

市高转中心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形式要件的申请项目予以受理。每月10日前确认当月组织评审的受理项目。

4、评审认定

市高转中心将申报项目按技术领域分组,并在专家库中选择相关领域专家评审。专家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分和评价,并由市高转中心汇总专家评价意见后提交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审定。

评委会通过投票方式对申报项目实行审定。

5、公示与公告

经评委会审定通过的项目,由市高转中心在“上海科技网”、“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由市高转中心对有异议的事项进行核查,核查属实的,提请评委会重新审定。公示无异议的,由市高转中心拟文并报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公室(以下简称“认定办公室”)审批。

经审批认定的高转项目,由认定办公室发文至相关委办局和业务主管部门,并向项目申报单位颁发“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证书”(以下简称“认定证书”),同时在“上海科技网”、“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网”上公告认定结果。

四、 认定项目管理

1、经认定的高转项目可依照有关规定,在认定有效期内申请享受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贷款贴息和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扶持。经认定的高转项目须定期完成转化情况的网上填报。

2、高转项目认定的有效期为自认定次月起5年,若项目的核心技术获得中国境内发明专利授权的,可向市高转中心申请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经认定办公室批准确认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其认定有效期可延长为自认定次月起8年,并重新核发认定证书。

3、经认定的高转项目的所属单位如有更名的,应向市高转中心提出认定证书变更申请,经市高转中心确认后报认定办公室重新核发认定证书,项目编号、认定日期和有效期不变。

高转项目一经认定,其项目名称及认定申请书的内容不再变更。

五、其他

上一篇:放不下一个人范文下一篇:初中体育素质训练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