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

2023-09-16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国内外服装CAD制版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现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CAD制版技术有:中国的布易ET2000、中国的航天、中国的至尊宝纺、西班牙艾维、美国格柏、美国PGM、法国力克等。这些系统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已经可以和手工制版相媲美了, 基本实现了利用科学技术代替手工技术, 通过在计算机上输入相关图案的数据, 形成印花的自动制版, 就是通过专家系统和CAD系统根据机器符合的规格和型号形成自动化样版[1]。企业的打版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CAD制版系统的操作规律进行样版库的制作, 在进行服装制作的时候只要打开样版库就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样版, 在使用样版的时候, 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得到新的样版, 这样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样版的制作时间。这一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应用的简便之处在于, 首先, 当对样版库中的某一图样进行局部修改的时候, 与其相关的其他地方就可以根据改动的部分自行改变图案中其他相应的部分,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人工修改的时间和成本;其次, 通过CAD自动制版技术, 在制作好基础样版之后, 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推版的工作量, 系统自己就可以根据需求作出相应的改动, 对样版进行调整, 在样版库中直接调用满足需求的样版即可;再次, 具体工作人员也可以将新制作的服装样版存到样版库中, 以便于日后需要时不用再重新制作。因此, CAD制版技术在服装生产上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和减少生产时间, 减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西班牙艾维制版系统功能中还可以量身制版, 高档服装也可以用这一功能进行定制, 电脑可以通过系统设置自行更改版型数据。客户只要将自己需要的尺寸的数据提供给制作商, 系统就可以根据服装各个部位的数据变化和要求来改变服装的样版,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件服装的生产效率[2]。如果客户在试穿之后发现有哪些部分不合适, 也可以在系统中输入修改后的数据, 系统就会根据相应的数据对样版进行修改, 如此就可以直接对样衣进行修改裁剪。

二、国内外服装CAD制版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模试衣间已经实现并推广应用, 对服装的立体设计样版已经实现运动性、和体性的处理, 并且这一技术及使用性能正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绝大部分的服装制作都是通过将CAD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库等相关系统进行结合, 形成二维的样版裁片, 将这些裁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调制模拟出服装的成衣效果以及动态效果, 并且通过图片的处理技术来实现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根据人体体征和样版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结合服装面料的特点和数据库的制版参数, 设计出服装成品版式和立体模型以及衣料特点之间的相关联系。以确保样衣裁片间缝合的精准度、服装样版成品与系统制版间的吻合度、实际服装成品的材质和版型效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3]。网络试衣间这一技术的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服装虚拟空间中的三维立体展示, 改变了裁片与服装成品之间不能实时转换的现状, 让客户可以从网络上直接看到服装成品上身的效果, 以便于客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装版式, 让衣服的制版的过程更直观, 可以让工作人员和客户实时掌握服装成品的整体效果。

当下, 服装CAD制版技术更加成熟, 系统操作性能更加完善和便捷。为了让这一系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的简便、易学, 系统设计人员对系统中的每个操作指令都编制了相应的操作演示图和语音提示, 并且在系统操作出现失误或系统故障时为操作人员提供语音提示, 以便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 让系统操作更合理、更具人性化;由于服装CAD制版系统中涵盖了非常复杂的工具种类, 如果将每一个操作指令都标注出来, 就会造成操作页面杂乱无章, 容易扰乱操作人员的视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至尊宝纺软件已经将这些工具进行了合理的归类, 通过人工和智能化对这些工具进行选取或切换, 既让工具栏更加的整洁、便于查找, 又降低了操作人员由于页面过于复杂而出现操作失误的几率;这些自动制版技术和虚拟试衣间的推广和使用, 可以让操作人员共直观的看到服装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效果, 及时对服装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服装CAD制版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服装的设计效果和生产效率。

三、现在国内外服装CAD制版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 软件之间样板文件的兼容性不高

在各个制版技术的软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文件格式的不兼容, 这样就会对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每两个软件都互不兼容, 而且每个软件又都有自身的优势, 企业也会因为所用系统的不兼容性而感到困扰。这些系统中相对比较完善的就是航天Arisa试衣系统, 它能够做到扫描客户体型, 并且能将每个部位的数据自动储存到系统中, 以实现自动从样板库中调取样衣为为客户提供试衣服务, 并且可以通过系统操作随意更改样衣的材质和颜色, 立体效果更强。而富恰系统在数据化推板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它具有较强的记忆和学习功能, 操作人员仅需在系统中输入客户的相关数据, 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样板, 可以避免返工, 提高工作效率[4]。而这些软件中具有较强兼容性的就是爱科服装CAD制版系统, 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制版系统, 还可以同时兼容AAMA—DXF以及TIIP—-DXF两个数据标准, 可以实现与国际上大部分的企业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

(二) 三维技术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在实际的生产中服装的材质、款式、颜色以及人体的结构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维立体技术无法充分的体现出服装的真实动感、曲面造型以及材质的效果;并且在图片的各项处理中又会受到色彩、动力学、文理、光照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三维立体图像与真实服装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现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没有真正实现应用到到具体操作中, 因此, 想要再生产中应用三维立体技术, 还要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国内外服装CAD制版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在在国际上CAD制版技术已经普遍的应用到服装行业, 这也是数据化制版技术的一大突破, 随着服装制版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实现整体数据化被认为是CAD服装制版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就现在CAD制版技术的实际情况来说, 要想在服装制版领域占据不败之地, 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升使用性能, 在保证其优势的前提下, 进行其他方面的应用性能的提升, 从整体性和平衡性这两方面提升数据化优势, 在最大出程度上降低服装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另外, 还应该对实际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让其具备服装制版与生产知识以及CAD服装制版系统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 产品生产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其立于有利的地位,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在这两项技术的推动下服装CAD自动制版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虚拟世界就可以让厂家根据客户所提供的数据和要求进行服装的定制, 并且让客户通过网络试衣间看到成衣的上身效果, 这就为服装市场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大大提高了行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摘要:对于现在国际上的服装生产来说都离不开CAD制版技术。随着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服装CAD制版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数字化, 这一技术的发展有效推进了服装生产业的发展。这篇文章就通过对当前国际上服装生产业CAD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服装,CAD制版技术,发专现状,智能化,数字化

参考文献

[1] 竺梅芳.智能化服装CAD制版技术发展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 (2) :38-40.

[2] 安梅雪, 于树连.浅谈3D服装CAD制版发展现状[J].西部皮革, 2015, 37 (23) :31-33.

[3] 杨玫.数字化技术在服装制版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7 (1) :121-122.

[4] 雷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装制版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 2015 (34) :128-129.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为了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提高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应用者的操作能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6年推出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该考试由于突出强调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不仅为相关人员提供了一个能力与水平的标准证明, 而且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的特点是考试命题设计以实用软件为对象, 以操作技能为核心, 以标准作业为载体, 并充分体现出重点测试应试者掌握具体软件包的专业应用技能的基本设计思想。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考试方式, 用统一的标准编制模块化的试题、大纲、教材等, 并用适应计算机特点的标准方法进行考试。根据相关软件的特点形成应用模块, 如W I N D O W S平台下的W I N D O W S、W O R D、E X C E L套件, 再从应用模块中取出考核点, 形成考核单元, 如汉字输入、文字编排、表格制作、数据统计、图形混排、排版打印等进行考试。

对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 所有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模式, 如果能实现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直接采用模块化的标准作业进行教学, 突出强调操作与应用等职业技能的培训。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针对性采用的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模式, 掌握服装CAD技能, 为日后更好的在社会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服装CAD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的构建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开展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 可以尝试借鉴与已有的服装C A D特征非常接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AutoCAD) 鉴定体系, 构建服装CAD的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鉴定体系。

1.1 建立服装C A D应用技能考试大纲与考核标准

考试大纲中提出服装CAD课程各章节的考核重点和考分分布, 以便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获悉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大纲内容主要包括:服装CAD软件的安装及删除等基础知识;服装CAD打板系统专业工具的使用、样板的提取及标注工具的使用、制作整套工业样板的能力等打板技能要求;服装号型设置、整套工业样板推板能力、推板检查能力等推板技能要求;排料工具的使用、服装CAD排料技巧等排料技能要求等。

在鉴定标准方面, 重点是建立具体鉴定子项目的要求和细化考点体系, 划分出计算机基本操作、打板模块、推板模块和排料模块四个子项, 并在这四个子项目下分别细分了32个考点, 同时规定了各细节与整体的评分标准, 使学生的考核评分工作规范化。

1.2 建立以实用软件操作为对象的标准化作业试题

为了能够十分系统全面的考核考生的服装CAD应用水平和能力, 建立使用服装CAD软件制作的涵盖所有应用功能的标准作业文件库。这是一项最艰巨、最富挑战的工作, 因为服装CAD的许多专业工具只有在特定的应用实例中才能体现出来, 而学生甚至老师对工业化服装纸样的具体实际应用要求并没有非常系统、全面的了解, 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笔者通过组织老师、学生并积极与软件开发商、服装企业合作, 以拟真实例为载体将服装CAD的工具选择与应用、任务要求等融为一体, 建立了包括服装打板、推板和排料三大类、90多个子项的服装C A D标准作业模块。其中服装C A D打板类包括:智能笔—接角圆顺、点打断—打孔、缝边刷新—自动生成朴、变更颜色—局部调整以及菜单功能共5组61个子项;推板和排料类分别包括菜单工具和图标工具共4组34个子项。通过标准作业模块的建立, 挖掘了的服装CAD所有功能在实际工业化服装纸样中具体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1.3 建立服装CAD考核题库

按照鉴定标准对鉴定子项目和细化考点的具体要求, 以及服装CAD基础知识、打板、推板、排料四个方面的细化占分比例, 合理设置试题的考核内容, 从而可以全面系统的考核学生在服装CAD基本概念、操作规则、专业工具使用和综合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建立10套考核题库, 在考核是进行随机抽取, 避免了由于试题重复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正现象, 使考核能够真正做到充分体现学生驾驭服装C A D的能力。

1.4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 采用先进的媒体教学技术, 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为了解决在计算机机房采用常规多媒体投影教学中存在影像较模糊、学生学习较困难、学生无法及时得到教学指导等问题, 尝试性地使用“屏幕广播”软件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能够享受清晰的视觉传达授课过程的同时, 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监控、指导, 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工具、操作实例的细节, 教学中还使用了“屏幕录像机”软件, 将部分典型教学案例制作成教学录像, 供学生有选择的详细揣摩服装C A D的使用技巧。

2 结语

综上所述, 如果能建立完善的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模式, 第一, 可以实现服装CAD标准作业模块讲授各种工具的应用。由于该标准作业模块是附加在拟真实例的服装CAD专业工具应用作业, 所以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实例操作状态, 对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在工业化纸样的具体应用原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将服装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有效的结合。第二, 该教学模式将考核大纲和鉴定标准完全公开, 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通过服装CAD的深层次地演练, 将服装专业各课程串接起来,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理论素质。同时使学生能够提前零距离与社会接触, 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为学生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的模式, 能够直接与市场的需求接轨,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对于其它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 基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特点, 提出了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并阐述了构建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并以服装CAD教学为例具体说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3篇

摘 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问题根源之所在,从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两个视角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和探讨,提出了面向教育战略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构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教育视角;管理视角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能力和相应信息素养的“新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学效率,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与高等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迎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给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而且对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潮。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国内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工作已经渗透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被愈来愈多的高等院校置于战略高度而备加重视和关注。

一、问题展现与分析

国内普遍意义上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截至2005年初,全国范围内校园网建设比较成熟的高等学校接近9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基本完成,大部分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浪潮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回顾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当客观而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方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浮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硬件轻软件现象

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依然是普遍现象。

2.“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循环之中。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存在难度,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在不同部门间比比皆是。

3.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后于信息化建设

大部分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日常事务性信息管理等方面,整个信息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没有产生本质的、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主动需求,没有唤起参与者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4.局部优化模式的发展困境

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体现了局部优化的显著特点。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顺应现状而非渐次改良之,其发展模式已使教育信息化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所谓“管理科学的前沿阵地却有着最糟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无疑是对现行办学模式的莫大讽刺。笔者认为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

(1)缺乏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作用和地位的意识。

(2)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本原特性要求,导致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二者和谐发展的关系和环境还没有形成。

(3)没有将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要求彻底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中,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的需求。

(4)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通过信息化建设过程来提高参与者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要求。

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主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开展比较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则开展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技术与应用、资源建设与整合等有限几个方面,相关文献资料较少。诸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技术层次,如校园网建设、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等,而从教育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等视角来开展系统化研究和整体规划的则鲜有所闻。

二、基于教育视角的信息化建设分析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她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存在形式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基础性的技术存在、结构性的社会存在、生命性的个体存在。

因此,高等学校信息化应当围绕信息技术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和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而展开,信息化如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

教育信息化概念早就被人们认识和使用,但要确切定义之却比较困难,笔者认为要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就必须要把握其重要特征,即教育信息化是动态发展和演进的过程。首先在于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要考虑到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在于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级别演变和整合的过程,而整合必然导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此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理论及其运用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呈现了动态的、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包含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教育以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展开等重要环节,其实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发展。当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时,就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目前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基本功能主要关注解决个人或部门事务,并没有满足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宏观战略职责的全部需要。信息化是否实用、高效、合理,本质上取决于高等学校对信息化模型和规则的总结整理与规划设计水平。当高校对其自身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控制、资源分配等问题缺乏深入分析时,信息化建设就会在低水平状态缓慢发展,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

教育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决策者在考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带来的教育环境的变化,通过虚拟世界的教育行为来培养参与者的信息素养,同时要弱化虚拟世界对人发展的不良作用,使之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这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出发点。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影响参与者的身心发展,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现代大学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其定位、服务和资源利用问题,笔者认为:大学从产权、运营、管理的角度上看属于社会准公共产业范畴,其运营环节与现代企业有相似之处。

例如:从产品角度来看,大学生是经过培养后高等学校的主要产品,承载着高等学校主要的品牌价值,其生产过程副产品就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辐射和传播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并承担着社会赋予其的办学责任。从经营角度来看,大学要围绕人、财、物三个核心因素开展工作,以适当的资源投入带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服务与市场影响力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声誉是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当社会对大学品牌的认可度愈来愈高时,大学又从社会获得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形成了良性办学循环。

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流程,实现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运作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优势,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能够取得最大收益,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随着管理理念和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其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而又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决策者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企业信息化主要目的就是构建企业的战略信息系统,当前企业战略信息系统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系统(CAD/CAM)等。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和变革过程,企业要通过导向性政策、改变领导方式、提供激励支持、鼓励全员参与等措施,使员工逐步接受并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并通过信息化实现企业绩效的逐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审视高等学校的定位,其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等环节必然要以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率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其办学理念要求在实现其核心价值观念、履行重要职能的同时能够实现有限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学校既可以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也可以通过企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

因此,从资源利用和效用角度来看,高等学校应当引入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不只是关注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转变,更应关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改变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模式等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的高等教育。

四、面向教育战略目标的信息化建设设想

高等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决定了其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要对教育进程进行彻底思考和重新设计,对其主要业务流程要进行根本性思考和渐进性改革,从而获得在办学效率、培养质量、社会服务和影响力拓展等方面的显著改善,最大程度地改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市场影响为特征的内外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环境,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突出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其原则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1)根本性思考的出发点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为社会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2)渐进性改革必须面向现实,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改良、集成和资源共享,具有可操作性和阶段性。

(3)显著改善是流程重组必然的阶段性成果,对履行办学职能提供重要保障,具有预见性和可实现性。

(4)通过流程重组来改良教育环境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获得单位资源较高的产出比率,具有节约性和高效性。

(5)核心竞争力是通过软环境得以体现,以数字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的升华,通过流程重组以培养全体成员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学校软实力的提升,是实施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

同时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进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项目规划: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考虑,确定高校战略目标并分解落实,分项目制定学科建设、人才战略、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子战略目标;

第二步,流程建模:重点考虑流程目的、任务与步骤、参与部门、完成的方法和手段等;

第三步,流程优化:面向职能和业务流程而不是针对部门或个人,分析当前实施状态的流程,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第四步,系统实施与项目评价:根据分析结论,及时实施业务流程更新和改造,重新优化设计业务流程,并对可能的效果进行评估。

五、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即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人”,就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要达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基于多重视角考量的信息化建设将是高等学校极其重要的常规性工作。

高等学校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战略功能,应当立足于对参与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办学模式和实现战略创新,通过高校自身资源和优势学科的整合,实现其战略竞争优势,达到其战略规划目标。?筅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2]杨晓燕.高校管理也要贯彻企业管理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编辑:杨馥红)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环境艺术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非常强的学科主干课。本文结合课程的特点,以班级、专业、学校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跨越地理空间进行教育活动。线上教学囊括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实习、讨论和授课。对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渠道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院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JX2020D258)。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旨在探讨人类对生存空间的设计的可能性。这一门学科在我国开设时间较短、开设门槛较高,并以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为主,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多是在高等院校由老师带领30- 40人学生进行一对多的教学实践,教学时限多为4年,是一门实践高于理论的学科。一般意义上,由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多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传统的面对面线下教育。近年来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工具等,而开设线上教学模式的高等院校较少。本研究从资源利用率、教学成果、教学满意度、教学适用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每个维度占比为25%。通过对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预想通过采用线上教育的模式,环境设计专业在资源利用率、教学成果、教学满意度、教学适用性四个维度都将有较大范围的提升。

一、研究背景

在线教育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传统的仅局限于培训机构线上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现阶段被广大高等院校所广为接受的教学模式。早在2007年美国创办了可汗学院,开启了以视频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篇章[1]。当时的线上教学,仅局限于以老师提前以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录制教学课程的模式,尚且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由于我国近十余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模式,率先在中小学局域网教学中得到了实践。而近年来,由于以K12教育、慕课教育为代表的线上教育的发展,线上教育已经逐步开放到从非专业教育到专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保证了环境设计专业进行线上学习教学基础[2]。

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以及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互动。如果不考虑人际关系方面的培养,而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构者。现阶段国内外对线上教学和网络教学已有一定研究,国内外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线上课程,如国外领域在Coursera、edX及Future Learn这三大国际慕课平台里,现阶段已有900所世界大学入驻其中,数量较2015年增加85%,上线课程已超过1.35万门,用户达1.1亿人。国内高校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在线上学习网站MoocLab对2019年全球高校慕课表现的排名中,国内有5所高校进入前一百,名次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位列第35名,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紧随其后,排在第37位[3]。

过去国内外线上课程普遍不计算学分,以普适性课程为主,针对多样化学生及社会人群。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和要求[4]。如今,不少学校已经成功复学,但旧的疫情尚未结束,新的传染性病毒或疾病说不定会再席卷而来,因此,需引导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考核。与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机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快研发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以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场景作为切入点,总结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的模式、特点、应用方式,为未来全校乃至全国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模式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基础。2.观察研究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实践操作过程,探讨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的可能性。3.提出如何进行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模式的建设,解决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问题,研讨环境设计专业线上教学其他应用场景的可能性。

(二)选题的意义

1.现阶段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式教育。而本文提出的线上教育,通过网络教育的模式,打破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开放的网络远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现代化升级,具有广泛的教育现代化意义[5]。

2.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多采用全日制一对多教学线下教学模式。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受教育者数量有限,教育资源遭到了较大浪费。线上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得传统的小班化教学,可以变为网络化的一对多教学,使得受教育者数量增加,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能更好地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三、研究现状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针对线上课程研究较少,普遍研究内容集中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区别、网络教学模式及软硬件要求等,如马颖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科学出版社,2005);吴军其、赵呈领、许雄等的《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等。而新冠肺炎疫情后,涌现了一批针对不同具体课程的线上教学研究,如《“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2020)、《有机化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探讨(2020)等。但就艺术领域,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前后,针对性的学术研究较少,研究成果较为空白。而艺术领域中环境设计专业更是鲜有研究涉猎。

四、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采用案例研究、对比研究、文案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1.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案例研究,本文选取了吉林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研究对象,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对其线上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进行研究。

2.对比研究:本文采取了对比研究的模式,设置AB相应对照组,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之下,在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资源前提下,控制线上教育这个变量,以研究线上教学对吉林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影响,并合理推测到整个环境设计专业。

3.文案调查: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数据、文献、技术的分析整理,综合国内和国外的情况,考虑国内高等院校的实施可行性,以宏观的角度保障了本文得出结论的准确性。

五、线上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在线教育一般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其概念提出距今约有20年。

(一)发展历史

1.起源:1998年以前。美国,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2.发展:1998年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北美、欧洲迅速扩展到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线教育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实施在线教育解决方案。3.当代:越来越多的在线平台涌现,疫情促使在线教育的发展。

(二)线上教育的优势

教育培训业目前主要划分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其相互之间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在某些成面上还是能相互作用的[6]。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对比,主要拥有以下优势:

1.空间优势。在线教育使学生可以直接在家中学习,降低了空间上的成本。艺术学院的教育主要是在校教育,在空间上会受到很大限制,并不利于教学进度的实施。而线上教育就能很好地弥补线下教育的这一缺点,人们现在只需一部电脑、一台手机,即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

2.时间优势。线上教育相比线下教育,更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在线教育支持课后重温,也就是说当忘记了某个知识点,或者在听某节课分心了的时候,都能对课程进行重新学习,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进行重温即可马上进行。在线教育中的时间是宽泛的,没有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人们对自我时间的安排。

3.知识的掌控更强。互联网不断的当今,随着焦虑的不断增强,人们需要的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都想学到更多东西,但是却又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适合。这时候,在线教育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六、线上教育的问题

(一)线上直播教学效果明显不如线下教学效果

线上直播教学本应该比线下教学有所突破。多媒体手段、娱乐化教学手段、社区化教学手段授课教师没有很好地应用于教学,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反而成了授课教师上课时的一种心理负擔[7]。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解决。线上教学的教研工作需要全方位的铺开,显然这一点现有线上平台还做得不够。

(二)线上授课的直播平台普遍存在网络卡顿情况

当然这与直播时听课者的网络也有关,但是总体而言线上直播平台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出现卡顿现象概率很高,造成教师授课时PPT展示不够连续,影响整个课堂的连续性。并且只要视频使用越多,卡顿现象就会越明显。好一些的平台出现卡顿时不会影响教学,差一些平台出现卡顿会导致教学中断。

(三)直播授课平台基本来自第三方机构购买或一定程度的改造

所有界面近乎千篇一律,没有让人期待的组件和元素出现在直播教育工具上。如果有一款教育工具外观相较于目前标准化的工具,就如同高铁相较于普通列车,那种反差效果可以想象。

(四)线上直播课程的没有很好的教学客观评估标准

很多线上课程教师水平一般,却没有合适、全面的考核标准做评估。要知道线下多年的教研和培训积累,让我们很容易从几个层面对教师做出全面评估。但线上教学没有类似的客观评估标准,也就难以整体把握线上教学的质量。

(五)目前线上直播课程过于单一

没有形成理想状态中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直播录播相结合,直播课堂和考试作业系统相结合等多个教育形态和工具的有机结合,也就难以实现理念中的堂效果。尽早开启若干教育模式和系统的结合是未来在线上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8]。

七、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调研发现,很多大一的学生在经过半年的学习以后竟然对专业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该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在大二大三甚至大四学生的身上,而这仅仅是设计教育最为基本的问题。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

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审美能力,设计思维的培养,这决定着学生以后能在设计路上走多远,而现在的设计教育做的真的不够好。

(三)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部分大学老师都是资历很深的老教师,教学内容都较为陈旧。

(四)跟行业严重脱轨

目前行业内优秀设计师的年龄甚至都不超过30岁,设计风格变化特别快,而设计教育的内容跟行业需求严重脱轨。

(五)不注重设计氛围的培养

学习氛围十分重要,而现在的设计学院不重视氛围的培养。甚至出现一个宿舍如果有一个人自己在研究设计会被同宿舍的视为异类的现象。

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课程教学可行性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艺术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装饰材料性能和施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制图和手绘制图方法与能力,能在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公司从事艺术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该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在造型上准确把控,任何的美术绘画都离不开起稿和造型;在色彩上敏锐把控,就环境艺术专业来说,室内设计讲究家具的颜色搭配,园林设计讲究至于配植的美观,建筑设计讲究体块的色彩和谐;对空间想象的把控,环境艺术专业一定要有空间意识,因为所做的事就是从无到有,填充空间,改变空间,塑造空间,因此也为线上课程教学增加了学习难度。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入手,分析通过科学的线上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9]。

(一)理论教学可行性分析

课程理论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六十年,期间多次更换过名称,从起始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再到教育部2012年学科目录中公布的“环境设计”。名称更迭,既体现该专业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随时代变革而变化的灵活,也说明该专业对其终极目的一直以来的探讨与尝试。

主要课程:中外建筑史、材料工艺学、人体工程学、建筑结构学、制图基础、表现技法、AutoCAD、3DMAX、PHOTOSHOP、家具设计、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沙盘设计与制作等。在授课形式上,线上授课形式绝对不是开个直播,把之前线下授课内容直接搬到线上就行了。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家环境,所授课程要尽可能融入家庭生活场景,减少学习阻力。

(二)实践教学可行性分析

1.设定课程目标

一堂完整的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个的知识点。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先要确定选题方向,根据选题确定课程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这里的课程目标视角比较大,涵盖是全层次的,包含了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比如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再根据目标规划课程内容,确定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哪些内容来做支撑。

2.明确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可以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教授,可以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为课堂服务的活动、游戏、讨论、互评等,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在规划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内容的流程顺序,即什么地方应该做什么,比如需要调动气氛的时候、需要加深理解的时候,各自应该做什么,以把控课堂节奏。

建议在确定课程内容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一遍大概,组成教学大纲,这个可以按课程的内在逻辑来划分,比如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等。这样方便我们理解教学大概、教学重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点,利于实际教学。

此外,设计课程内容还要注意课程时长的把握,在规定的时长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直播课程时长设计在30-40分钟,录播课程时长设计在10-15分钟。如果觉得时长过短,可以把整节课程按章节拆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3.教学课件制作

教学课件绝大部分都是PPT形式,PPT制作技巧网上有很多展示,也可以根据需求插入合适的视频、音频等。

4.课后教学反思

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还离不开关键的一步,即教学反思[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超乎预想的事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调整,才能不断完善课程设计,让学生有更切合实际的学习效果。

九、线上课程实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运用超星、智慧职教、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平台,以直播、录播、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开展在线教学。也可以采用“网络直播+自主学习+专题实训+在线辅导”的组合方式[1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实际教学

1.板书美观。和传统授课在黑板上写字一样,线上授课也需要讲究板书美观,因为大家不习惯用电脑鼠标去写字,所以老师们可以选择用平板或带触摸屏的电脑去授课,这样便可以使用电容笔进行书写。

2.语言精练。直播授课的时候很有可能学生家长就在旁边,所以老师们授课的内容和语言一定要严谨,要用学生们能听懂的话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语言精练,避免啰唉,不讲或少讲段子,不谈敏感话题和不雅内容。

3.高效互动。高效互動的前提,一定要合理利用直播工具,比如实时互动直播功能,提供了5个学生的互动直播位,老师一定要记得让学生们提前授权打开麦克风和摄像头(在老师选择互动同学之前老师不能看到学生)。

在课件准备的时候,老师可以把互动环节需要用到的内容提前准备,引导学生在线讨论,文字互动,视频语言互动,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但需要掌握好课堂互动的时间。

4.随堂测验。随堂测验一方面可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更专注于课堂内容中。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课后总结

1.课后作业。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要适量且紧扣要点,最好可以提前准备在PPT上,这样就可以避免现场板书,如果确实是临时性的题,可以利用互动直播的文字功能直接打出来,(这不会影响原有课件)。另外老师还可以单独利用打卡功能,将当天的作业以打卡的形式发布出去,学生可以以打卡的方式提交作业,打卡功能是支持图文、视频、音频提交打卡的。

2.作业批改答疑。老师们批改作业的时候要及时,并同时将作业的正确解题步骤录制好,直接发送给学生,若还有学生有疑问,可在下一堂课时给学生做重点解析。

3.教学反馈。每节课后可以随机找几个同学进行线上沟通,了解他们对这堂课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法和建议。当然,通过上一步的作业批改,也能反馈出学生们对内容的理解掌握。

4.课程总结。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老师在结束一堂线上课程之后要回顾直播课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们提出的建议,分析这堂课有什么亮点和不足,总结原因得出经验和规律,并及时修改教案和课件,形成一套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

(三)线上多样化评价方式考核教学效果

为了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课程的考核更加公平化和透明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程的评价方式从多维度的角度进行设计,其中签到10%,课堂互动20%,作业20%,章节测验20%,课程视频20%,讨论10%。实验的部分主要已上交的实验报告作业为主,因此算在作业中。

十、结论

基于“互联网+教育”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线上课程,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完整的课程教授,但同时仍然存在一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根据网络教学实际情况,分为理论课线上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线上教学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平台,共享屏幕进行PPT直播教学,讲解一些重点内容和拓展知识。

(二)实验实训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包括AutoCAD操作和PHOTOSHOP办公软件还有手绘,要求学生:第一能讲解掌握规范的工程图画法。(最起码先学会看工程图,理解各种工程图)第二,能熟练地掌握电脑绘图软件(如PS,CAD,3DMAX等软件)。第三,可以在没有电脑状态下,完成设计图样。即手绘设计草图,这点很重要。(多培养动手的能力,手绘各种图形)第四,培养连贯的设计思维。当今社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Photoshop和AutoCAD也无非是一种应用软件,它也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在升级、改革。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开始重视与时具进。

参考文献:

[1]董丽薇,马佳琳,尹伟静.《Web程序设计》线上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20,25(09):36-38+35.

[2]李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18):154-155.

[3]郑文娟.网络教学环境下《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的构建[J].办公自动化,2020,25(09):33-35.

[4]余闯.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2):1.

[5]汤安琪.全媒体时代艺术类高校在线教学建设初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1):84-86.

[6]牛广财,魏文毅,王宪青,等.騰讯直播与课程平台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园产品加工学”课程为例[J].农产品加工,2020(11):118-120.

[7]屈武江,霍艳飞.提升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1):43-45+56.

[8]张季谦,黄守芳,许新胜.新冠疫情时期高校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学[J].教育现代化,2020,7(36):149-151.

[9]赵兴隆,于兴业,韩文灏,等.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线上教学效果促进学风建设———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2):59-64.

[10]李培.疫情防控背景下结合慕课平台的C语言课程线上教学组织[J].计算机教育,2020(07):23-27.

[11]金静梅.疫情防控期间运用ADDIE模型开展在线教学实践[J].办公自动化,2020,25(08):17-20+23.

(荐稿人:唐晔,吉林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5篇

一、服装品牌与视觉识别系统的关系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服装品牌的无形资产, 它推动着品牌的不断传播。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是品牌视觉化的重要表现, 有利于形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服装品牌形象, 进而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增加服装品牌在市场上的口碑。服装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进而转化成为消费者的购买力, 以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装品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如今, 大到国家企业, 小到个人, 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竞争存在, 而现在竞争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 中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 竞争也非常激烈, 从奢侈品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每一种商品都有众多品牌, 而在华丽的服装界, 其品牌更是不计其数。国际化的趋势所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服装要想走出市场, 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让品牌凸显出服装的内涵和企业的文化精神, 这样服装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 进而为服装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服装品牌识别系统的设计分析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基础设计, 而另一部分则是应用设计, 由于服装品牌设计的阶段不同, 因而这两部分的设计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以下就是具体的分析:

1、基础设计的相关内容

在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之中, 基础设计作为是建立品牌形象的基础, 其地位至关重要。基础设计所包括的内容有:品牌色彩识别设计、品牌标识识别设计、品牌图形识别设计、品牌字体识别设计、品牌图库识别设计以等等。这些内容使得品牌在视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

2、应用设计的相关内容

在品牌基础设计完成以后, 我们就要开展相应的应用设计, 它是品牌基础设计的延伸。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设计包括的内容有:产品包装识别系统设计、空间环境设备系统设计、公关推广识别系统设计、品牌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电子商务识别系统设计等等, 因为品牌的不同而其内涵也有所不同。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设计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规定, 这样才能够让服装的品牌形象更具说服力。

四、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未来设计探析

以下的探析以中国服装品牌波司登为例, 借助国际服装品牌Banana Republic香蕉共和国、阿玛尼等经典服装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案例, 尝试对我国服装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的未来设计进行探讨, 从服装视觉识别系统的审美性、前瞻性以及文化性出发, 试图让我国的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更为成功。

1、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审美性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服装品牌就是一个和审美有很大联系的品牌, 而其服装视觉识别系统的审美性就是能够直接传达大众审美观的一种对话, 如果对一个服装品牌的视觉审美效果良好, 那么这个服装必然会在良好服装审美的驱使下更具价值, 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兴趣, 以为服装品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中国服装品牌相比于国际服装品牌而言起步较晚, 在国际激烈的竞争背景之下, 如何让我国的服装更受欢迎, 让服装品牌成为优雅、时尚等的代名词, 其中,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审美性设计尤为重要。

2、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前瞻性

在服装品牌形象的发展道路之中, 服装品牌必然会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变化, 从品牌消费定位的不断调整, 再到服装品牌产品线的不断拓展, 其服装品牌的内涵必然会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 这就需要服装品牌视觉识别设计体现出服装的特色, 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顺应未来的服装品牌发展趋势, 让服装品牌朝向预想的方向去发展, 这就是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3、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文化性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文化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要体现品牌文化的内涵, 让服装品牌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进而与消费者展开交流, 最后让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 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要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发展的今天, 中国的服装品牌唯有具有中国化的特色, 才能够在众多的国际服装品牌之中脱颖而出, 进而被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所购买。

五、结语

将中国的服装品牌通过服装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进而传达给消费者以清晰、准确的信息, 并在国际市场中建立品牌形象优势, 获得国际市场中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让品牌形象转化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 为服装的品牌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便能够使得消费者通过服装品牌的视觉化形象而对服装进行具体购买, 这正是建立良好服装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意义。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是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重要道路, 在这个过程之中注重其审美性、前瞻性以及文化性, 那么, 中国服装的品牌必然会呈现出无限的发展可能。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品牌特征, 我国是生产服装的大国, 如何让人们熟知的“中国制造”而转变成为“中国创造”, 这就是当下服装品牌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服装的品牌化建设, 其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VIS) 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服装品牌,识别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 项天平.中国航海博物馆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VIS) 管理思路的探讨[J].商, 2015, (48) :2.[2017-08-21].

[2] 陈剑飞.服装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VIS) [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 李玮琦.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 (上) , 2012, (10) :101-104.[2017-08-21].DOI:10.16129/j.cnki.mysds.2012.10.037

服装cad系统的发展范文第6篇

服装产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是世界重要工业之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始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行业经营成本上升,对外贸易份额下降,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经营同质化,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因此,如何找到适宜、可行的突破口,成为服装企业新的时代命题。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非理性的竞争思维,现今国内服装企业处于对成功的相互模仿,出现“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相同的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面对“趋同”,服装企业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当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环节,甚至彻底地再造商业模式,以差异化经营获取超额利润。例如诺奇的SPA模式,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凡客诚品电子商务运作的成功等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商业模式变革已经开始。可以说,当前中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商业模式竞争时代。目前,国内对“商业模式”的内涵和选择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很多企业照搬国外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缺乏理性的思考,与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不够,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报告对“商业模式”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界定,提炼出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服装行业创新商业模式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典型成功个案的详细研究以及经验总结,提出了各种模式下的运作策略。最后,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及价值链分析,给出了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的思路,为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借鉴。

上一篇:廉洁谈话记录范文下一篇:第34个教师节慰问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