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4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 改变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前旧的教学设计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即在设计和书写教案时, 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 结合“水平五、水平六”中的各个领域学习目标和每课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和各个领域目标达成。所以, 只有更新教学设计思想观念, 才能使教案的设计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2 教材搭配要合理

新课程改革对“水平五、水平六”教学内容没有硬性规定, 没有规定统一的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 而是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器材、场地等条件, 自主选择每学期的教学内容, 或结合本地区特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这样就给了体育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和活动空间。要想在每堂课中都能达成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领域目标, 教师在教材选择搭配上一定要合理, 要围绕着“水平五、水平六”的几个领域目标要求去进行。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且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 因此, 教师在教材选择搭配上, 还要从学生身体全面得到锻炼考虑, 注意学生上下肢匀称锻炼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全面发展, 以及心理健康各个方面。另外,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 还要尽量选择一些有趣的内容和形式。这样, 既避免因教材内容的单调枯燥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 同时也适应了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和身心愉悦。

3 目标设计要突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扬弃过去旧模式。即由过去的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去设计, 变为现在的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去设计学习目标。因此, 体育教师在设计和书写教学案时, 要围绕教材内容, 挖掘其内涵, 突出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更要结合教材实际,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达成几个学习领域目标, 就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体现几个学习领域。千万不要一味追求形式, 牵强附会。

4 运动负荷设计要适宜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身体承受各种合理教学活动的运动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程度。它由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组成。实验证明适宜的运动负荷, 对改善学生身体的组织、机能和提高运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编制的“水平五、水平六”教材中的基本活动, 明确提出注重身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 而不刻意追求运动能力指标, 教师在设计书写教案时, 也要本着这一理论依据去进行。因为体育课运动负荷增长过快、过大, 不仅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反而会有损学生身体健康, 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书写时, 要按着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再到小的一般规律去设计。即在课的开始环节 (开始部分) 到主体环节 (基本部分) 的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 以便学生身体能从安静状态进入兴奋状态, 有个逐渐提高适应过程, 课的结束环节 (结束部分) 运动负荷要从大到逐渐减小, 以便学生身体能较快地恢复到安静状态。

每堂课的运动负荷设计比其他“水平” (年级) 相对要小, 同时也要结合教材内容调整运动负荷。当本课内容练习强度大时, 要降低练习密度;当练习强度小时, 要提高练习密度, 以达到合理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新学期开始的前几节课, 教案的运动负荷设计要比学期中的运动负荷设计适当小一些, 要让学生在身心总体水平上有一个适应过程。

5 教法、学法设计要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法、学法, 而是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和书写教法、学法时, 突出“以学生为本”这一新思想。 (1) 尽量选择设计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个性的教法、学法。让学生在教师为他们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去互学、互练,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作质量。 (2) 教师在设计教法、学法时, 要多给学生留有自主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能在教师为他们设计的空间中, 去自由翱翔、发挥创造。 (3)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尽量设计出游戏性的教法、学法,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同时也适应了“水平一”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书写教法、学法时, 要多从这几方面考虑, 只有转变以前的旧观念, 才能使教师设计的教法、学法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新要求。

6 课后教学反思要具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某一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价值评估, 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进而为后继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撑, 促进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整个过程皆可称之谓“教学反思”。由此可以明确, 教学反思重在“思”, “思”的内容是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 并且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既然是批判, 就必定有分析、有重建, 需要新一轮实践的检验, 正是这样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 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和必然。

总之, 以上几个方面是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因素, 正确认识以上几个要素的地位, 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达成新课程标准的基础。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教师要想上好一节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 首先要从课之根本──教学案设计和书写上抓起。只有从学习目标、课的结构、教法和学法上体现这一指导思想, 才能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实现这一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授课人

2008.6.3

( 三

)

1 、通过 50 米跑的考核,检测学生速度素质能力。

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1 、

50 米跑(考核)

2 、自选项目:排球或篮球

学习内容

一、整队集合

1 、

观察队形,检查常规

2 、向学生问好,语感亲切

3 、

宣布课的主要内容

(

1 )

500~~600 米自然地形

(

2 )

、准备活动

1 、

四列横队集合, 体育委员

整队

2 、向老师问好,声音响亮

3 、 认真听讲,

了解课的要求

4 、随教师口令做操

二、

50

(考核)

一、

组织: 每组四人进行考核

教法:

1、 宣布考核方法,

注意事项

及要求

2、编组考核

3、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其它练

习项目

一、练习: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学生练习

3、考核开始

要求:听从指挥,遵守规则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授课人

2008.6.3

( 三

)

1 、通过 50 米跑的考核,检测学生速度素质能力。

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1 、

50 米跑(考核)

2 、自选项目:排球或篮球

学习内容

一、整队集合

1 、

观察队形,检查常规

2 、向学生问好,语感亲切

3 、

宣布课的主要内容

(

1 )

500~~600 米自然地形

(

2 )

、准备活动

1 、

四列横队集合, 体育委员

整队

2 、向老师问好,声音响亮

3 、 认真听讲,

了解课的要求

4 、随教师口令做操

二、

50

(考核)

一、

组织: 每组四人进行考核

教法:

1、 宣布考核方法,

注意事项

及要求

2、编组考核

3、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其它练

习项目

一、练习: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学生练习

3、考核开始

要求:听从指挥,遵守规则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深入思考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基础上,阐述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转变:从内容导向设计向目标导向设计转变;从铸动作之型向育运动之魂转变;从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指导转变;从脱离学生与运动实际向联系学生与运动实际转变。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一、什么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02年3月欧盟的研究小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指示、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

经合组织(OECD)尝试从理想教育目的——成功的生活和完美的社会——出发,来回答“每个个体需要什么素养”。经过跨界团队的深入研究,2005年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中明确提出三大类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与异质群体互动、自主行动,同时承认,由于国家、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核心素养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3]

根据国际最新发展和我国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经验,在林崇德教授团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人们期望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课程教育后,学生形成的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素养是先天的素质与主要通过教育形成的教养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强调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改变仅仅将教育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工具的观念,真正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并以此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实施教育。

2.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4]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每个学科都应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共同的、独特的贡献。

3.什么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是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学科后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賽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表现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积极态度;是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之中的能力;是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过程中的良好体验、个性形成。

二、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如果说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目标是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旅程指明了“目的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是为到达目的地绘制的旅行图的话,那么,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教学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作为“向导”,根据旅行目的地与旅行图,率领一批学生“旅行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达到目的地的旅程。

作为向导,首先,教师应当了解旅行者——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学生特别希望到哪里去,即旅行者对旅途中特别感兴趣的“景点”。其次,应当明确本次旅行的目的地及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的路程;制定旅行路线图;旅行中经过的“景点”和旅途中会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克服旅途中的困难,到达旅途的目的地的行动与策略。

1.从内容导向设计向目标导向设计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与如何教,即以外在于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结构等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学段-模块-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应一以贯之地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的目标为引领和准则。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并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实现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以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总目标,以及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各个层次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

“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你知道要去哪里,从而能够更好地知道你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走才能保证你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5]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追求的“人为”的过程。体育教师就像旅程中的向导一样,必须事先清晰地了解学生“旅行者”对体育与健康文化有什么样的了解与认知,才有可能对整个旅程做出正确的决定与向导。

例如,篮球运动本身只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工具,它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学生本身并不了解篮球运动的意义,以及希望他们学习篮球运动完成的任务。如果在篮球运动教学之前,体育教师自己不能认识与理解篮球运动对于锻炼学生身体、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价值,不能强调某些内容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不能有意识地教育与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篮球教学就可能是没有目的地的“随缘性”活动。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如果目的地未定,那怎么走都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过程,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即应以旅行目的地这一终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绘制旅行图。

目标导向设计有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习、单元学习、课时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改变什么,获得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学习、理解、掌握与运用?什么是真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设计的第一阶段,设计者应首先在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与建构学习目标,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去设计第一阶段需要明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顺序。为此,本文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体能发展模块为例,阐述目标导向设计(表1)。

第二阶段:找到可以证明学习目标有没有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证据,以便做出推论(表2)。

第三阶段:在体能发展模块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手段以及教与学的情境与活动设计和安排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理解与展示(表3)。

2.从铸动作之型向育运动之魂转变

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强调传授正规运动的标准动作,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正确完成体育教师所教授的标准动作,强调学习、模仿、练习、做出所教授的“标准动作”。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运动教学,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还明确提出了达到目标最合适的体验、任务与评价。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运动教学不只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而且,明确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而选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在《体育与运动》中明确指出:“既然体育是教育整体的一个部分,那么采取什么体育活动都必须根据教育的准则来选择,受教育目标的指导。体育在教育中既应显示其独特的作用,又应担负起完成其他教育目标的任务。”[6]重新认识身体运动与体育的本质,重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从运动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从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转向强调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改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改变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教学的现状,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的学练,参与形式多样的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由每堂课单纯的知识点和技术学习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关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改善学生体育健康行为,提升道德水平。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团队养成、品德陶冶有机融合,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

从仅仅教授旅行途中需要的单个的走路、跑步、攀登、骑自行车等动作转向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旅程中,并且能够根据旅途中的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最终实现到达旅行目的地之目的。

3.从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指导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基于单向的认知传授理论,教师知而学生不知,教师懂而学生不懂,教师会而学生不会,所以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单向传授。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指导,体育教师的指导表現为为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实践学习创设复杂的、变化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觉自主的体验性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学会学习等。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一个好的向导,不仅仅能把旅行者带到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引导旅行者掌握旅行的知识技能,并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实际运用于旅行过程之中,从旅行者变为旅行家。

4.从脱离学生与运动实际向联系学生与运动实际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往往是过多关注学习正规运动的标准动作,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运动经验与运动能力的实际,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学生当下的运动需求脱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课程,理应成为所有课程中最接近学生好动天性,并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活力、激情的青春生活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更多地创设贴近学生和运动实际的体育活动与健康生活的真实情境,将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解决真实的生活中体育健康问题有机结合。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更多地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时代性。

体育教师作为向导,在旅行途中应更多地关注与把握旅行者实际情况,引导旅行,将过程变成一次与每个人紧密相关的生活之旅、生命之旅。

体育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创设体育教学活动与情境、设置学习评价标准与内容、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与调动包括体育弱势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在正确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是一定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褚宏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3]崔允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11.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8.

[5]斯蒂芬·R·柯维.高性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98.

[6]格兰特·维金斯,等,著.闫寒冰,等,译.追求理解的教學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健康体能的“木桶原理”---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中动”“动中学”。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必修第二章健身强体第一个框题。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身体活动大大减少,已经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通过体育锻炼以及遵循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能。

2、 学情分析: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等加以分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3、 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有针对性的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 难点:把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4、 教学目标

从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体能的概念

2) 理解体育锻炼在提高健康体能水平方面的作用 3) 学会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调查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说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成为生动活泼的课堂。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主体,我立足于学生的学,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我们的体能

(一) 体能—身体强健的基石

1、 定义:人体适应坏境的能力。具体的说,体能是指应对日常工作或学习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对突发事情的能力。

2、 分类:健康体能、运动体能

讲授健康体能五要素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健康体能各方面的关注程度,从而引出健康体能的“木桶原理”,认识到健康体能的各方面犹如“木桶原理”中组成木桶的木板,缺一不可,必须均衡发展。

表2对健康体能的关注程度的问题调查 /(%) 问题 对体育和运动的关注程度

选项 心肺耐力 肌肉力量 肌肉耐力 柔韧性 身体成分 不关注

比例 5.4% 7% 6.3% 3.8% 64% 13.5%

(二) 体育锻炼对健康体能的作用

1、

2、

3、 改善心血管功能

增加肌肉力量,延缓疲劳 改善骨密度,促进和保持骨骼功能

4、

5、 改善身体成分,消耗热量,增加脂肪分解

对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等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在实施教学时,我采用讲授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法的结合。在导入教学时,先通过舌吻、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如提出“参加体育活动有什么好处?”“参加体育锻炼是否会影响文化学习?”“如果我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缺少体力活动将会怎样呢?”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深入浅出的讲解。

(三) 健康体能锻炼的方法

怎样学会并掌握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1、 有氧锻炼

2、 肌肉力量练习

3、 耐力练习

4、 柔韧性练习

5、 改变身体成分

分别讲解健康体能五要素的锻炼方法,讲授时为了给同学们直观的印象,多采用图表和实例列举进行讲解,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运动员比赛的画面,让学生更加形象的去体会健康体能形式。结合教师的问题,学生回答在我们平时练习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通过教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运动条件,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一些实用的健康体能的基本锻炼方法,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适合自己健康体能的锻炼计划。这样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板书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能保持完美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理论上要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 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估锻炼效果的知识, 在实践方面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锻炼手段, 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方法,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保证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所以,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尤其对青少年学生来讲, 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成年后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情况分析看,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方面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但在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有些指标呈下降趋势。说明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淡薄, 从而造成了肥胖儿的增多和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

从2005年广州市对部分中学的抽查中发现, 学生体重超标, 肺活量下降, 近视率增长惊人, 初中达到百分之六十五。从北京市和日本东京两地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调查情况看, 有些指标我们明显低于日本。日本东京的学生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有固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俱乐部, 而北京只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学生有课外活动的体育俱乐部, 这不但说明我们的场所建设和体育锻炼的意识落后于日本, 同时也说明了体育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所以, 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就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对原有体育课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

新课程虽然已实施了几年, 但是目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还存在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的影响, 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被消除, 当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从而造成了相当多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多数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是被动的, 是为了“达标”。尤其是高中女生对体育课。“厌学”的现象更为严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 一些体育老师在课堂上不再严格管理学生, 有的甚至采取自由活动的方式, 认为这就是灵活、就是以学生为本, 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 有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休息课。由此看来,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课的结构和类型的改革还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侧重学生运动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 但不等于没有要求疏于管理。教学模式的选择, 是建立在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方式, 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目的, 以增强体质,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于一体, 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观的时代特征为价值规律培养模式为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 不但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同时也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进行大胆改革和对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教材内容的更新及体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来实现。

2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

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包括身体形态的改变、体能的提高、健康水平的增强。据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中学生现阶段的体质下降趋势虽然与世界同步,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同龄学生相比, 下降幅度之大, 令人担忧。尽管原因颇多, 但学校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回顾课改走过的几年艰难的历程,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 理性地思考。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为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 每个从教者应该重新认识课程性质, 明确教学方向, 真正实现课改目的。

新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教学特点及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规定了五个学习领域, 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水平, 每个学习水平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目标来统领学习内容, 以多样的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从教者们历经艰辛, 始终围绕学科建设, 不敢也没有越雷池一步。但是, 在新的形势下, 体育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只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才能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说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改的最终目的, 那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才是体育课改的最真实的落脚点。回顾课改伊始, 从教者难以做出判断及明确的选择, 从1979年“扬州会议”强调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到今天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理性的飞跃, 留下的疑问和迷茫是可以理解的。而课改走到今天, 广大的从教者们直对课改, 没有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与思考, 而是加大了在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力度。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根本, 增强体质才是体育教学的正产品, 学生们学习运动技术, 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与使用运动技术,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实现终身体育的意愿。

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 更加注重引导人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青少年在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 其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教学有着独特的规律、规则, 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诸如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品质等, 进而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 这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一旦产生了这种健康人格, 将其“迁移”到生活或学业中,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的教育效果更直接、意义更大。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中, 从教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练习的前提下, 加强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施加影响,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实现教育的全部意义。

4 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源于其内在的一种需要, 有了这种需要, 才会引发动机, 进而付之行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 现代学生在面临着良好机遇的同时, 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缺乏对全面意义上的“健康”的理解, 更不会产生巨大的危机感。而我们的体育教学本身又是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及规则来进行的, 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此从教者应及时引导, 更多地创设教学空间, 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 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品尝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喜悦”, 进而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知识经济”以其巨大的魔力和明亮的色彩, 进人人们的视野。知识与创新成为了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 客观上决定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决定着中华民族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 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 形成有效的反省意识和反省教学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必须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同时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5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增强自信心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目标, 也是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有力保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心理拓展训练,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应运而生。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方式。这是对传统教育的综合补充, 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促使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并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潜能, 弄清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与信任程度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 必将在体育教学中, 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拓展训练的结果, 会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潜能, 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 形成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学会关心、欣赏、关注和爱护他人。这种良好的健康人格也必将“迁移”到学生的学业及日常生活中, 从而影响其一生。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将拓展训练引人课堂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 由体育教学的本质及属性所决定。作为身体教育, 它必须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 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形成技能。体育课不能上成心理训练课;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加深对拓展训练内涵的理解。拓展训练不是神话, 它是一种指向教育、体验式教育, 它更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过程, 其教育效果相对滞后。此外, 教师必须注意引人的时机、时间及场合。

在实际教学中, 拓展训练的内容很多, 只是过去没有注意到或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将其引申。如“二人三足跑”,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 它仅仅是一个游戏项目, 通过该项目练习, 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其实, “二人三足跑”, 就是一个简单的拓展训练手段, 它更多地体现一种相互信赖、团队意识、挑战自我、体验快乐、释放压力及解决问题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游戏结束后, 教师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你的成功是否来自同伴的帮助与支持?你与同伴的沟通与信赖如何?这样会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效果很明显。在体育教学中, 类似的项目很多,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追求更多的求生、冒险及更大的惊险、刺激。

综上所述, 教育的发展、课改的顺利进行, 必须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心与支持, 教师仅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现状担忧是不够的, 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和活动类体育课, 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意义上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必须严格沿着两条主线来进行,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求每一个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新意识, 改变教学策略, 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确立服务意识,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摘要: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多年,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笔者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 探讨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理念, 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文高屋建瓴, 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上一篇: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日志范文下一篇:汪国真经典诗歌和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