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6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然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者。尤其作为农村牧区的小学班主任,更是责任重大,肩负更大的使命。要以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出色与否不僅仅关系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更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正能量

引言

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课任老师之外的一些能力,诸如要有更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要有更机智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更加敏锐的思维和判断力……总体说来,班主任的工作更多体现在与课任教师、学校领导以及与家长之间联系和纽带的作用。一个好的班主任造就一个好的班集体,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那么,如何做好农村牧区小学班主任工作,并形成班级管理的正能量呢?

1.班主任要身先士卒,发挥榜样的正能量

农村牧区的小学生接触新事物机会少,所处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普遍具有好动的天性和善于模仿的能力。教师成为他们的榜样和效仿的对象。他们的班主任也就具有榜样的引领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角色发挥正能量,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作为班主任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学生。例如每年冬季作为牧区小学总要经历大雪纷飞的日子,清扫学校的积雪成为几乎每天的家常便饭。每次劳动我总是冲锋在前,带领我的“小兵们”完成清雪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的清雪任务不是因为我的加入,恰恰是因为我的引领和榜样的力量,我们班速战速决的秘诀就是没有偷懒和溜边的学生。这样久而久之我班的学生逐渐养成了爱劳动、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好习惯。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善于在学生面前露一手。例如一手好看的书法,一曲动听的演奏,一首婉转的歌曲,亦或是会打篮球等,这些小特长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同样,也会激发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正能量。

2.班主任要角色定位,激发师生关系的正能量

班主任要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准确的定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以一颗博爱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关爱是没有学习优劣的界限,没有成绩的干扰,没有学生家庭背景的障碍,应该是阳光的,是正能量的。要成为每位小学生的朋友其实并不难,只要班主任放下身架走到学生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感悟他们的悲喜,去化解他们的困惑,在冰雪也会被融化。我们班有一名小女生父母离异,无人抚养,唯一关心照顾她的姥爷,总是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在万般无奈下将她寄养在朋友家。可怜的孩子感受不到亲人的疼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了解到这些情况,在她生病时,我会用心去安慰、鼓励、照顾她。尤其每年换季的时候她的衣物我都会想办法来解决,发挥班级的群体力量献爱心。在爱心的照耀下她健康快乐成长着。这种爱心同样体现在其他的方面,诸如学校的卫生大扫除,学生们都会自发为平日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打扫办公室的卫生。可见,班主任角色定位,激发起了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精神。

3.班主任要培养优秀的助手,发挥组织的正能量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积极发挥班集体的潜能,会发现和挖掘班干部的优势,会善于利用和组织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选择热心为班级服务,具有一定威信,德才兼备的学生担任班委会成员,使他们成为学生和老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班干部与同学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情况掌握比较清楚。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每学年初,我都会组织班干部讨论制订好班规,并且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用班规约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校的优胜班级评比细则,以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定出奖惩方法,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进行监督,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如:晨读、课间操、课间活动等等。通过反复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由于农村牧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和任务的繁重,作为班主任要激发班级管理的正能量,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心点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刚性作用。为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效能,需要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要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建立评估组、开发评价网络系统、进行预评估和后评估等方面组织实施评价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刚性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此外,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特别是管理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和民主化,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应体现现代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科学的管理观、教育观、成长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使全体学生在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突出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估,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效度,这是评估的客观性的基本保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估,其指标体系必须体现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内容上应符合高校学生管理规律。

3.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做到评价指标和方法简便、实用、可行。在构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结构上的完备性和独立性。指标体系的上下层次是一种充分必要的构成关系,属种关系。二是同一层次的各指标之间是并列关系,内部各指标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要做到操作上的可比性和可测性。指标必须反映被评对象的共同属性,即指标是同质的,相应的尺度必须是同质基础上等距的。同时,指标所规定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或测试等手段,获得具有评估意义的明确结论的。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领域树立新理念、建立新制度和形成新秩序的新起点,是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创新工程。

根据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评价法,从制度的依据、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合法性、制度的结构体系、制度的可执行度、制度的创新性、制度的认可度、制度的效能和制度的特色等方面,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客观、有效和可操作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的组织实施

1.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估组,研究、开展评估工作

组建由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分管校领导、学生工作部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评估专家和大学生代表等组成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估组,并定期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工作,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效能。这是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组织保证。

2.开发和研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网络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在操作上要简便,任何烦琐的程序和要求都将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的优势,开发和研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网络评价系统。这是扩大评价面,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效率的有效途径。

3.制度出台前的预评估

任何一项准备出台的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估工作组对其进行可行性预评估,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信度和效度,并尽量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后果降低到合理的、可控的程度。

4.已有制度的后评估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估工作组要定期对已颁布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监控,评估分析这些制度的认可度和实施效能等情况,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上级领导和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便及时对其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以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能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许 佳〕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高校管理中,管理理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校管理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在这一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执行能力

高校管理是高校的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管理有别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其管理的特殊性。它担负着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让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其整个高校管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有好的管理效果,就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创新管理意识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定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再比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2]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务实,戒浮躁,要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去着想,去考虑。“求细”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精细化管理。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二、以服务理念为核心

服务意识,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管理人员的内心,是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作为高校管理的第一理念,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高校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高校管理就是要不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里面包含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比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服务,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等。而所有服务的派生是以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服务是高校科学管理的第一理念” [4]。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呢?

第一,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在当代社会上,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倡导服务意识,首先强调服务是重要的。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树立起神圣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教师、对学生更要比平时更注意细节,更加有耐心。教师作为高校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要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教师竖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就是服务,教师的工作也是围绕以学生的服务展开的。所谓,上梁正,下梁也正。教师享受了受尊重的服务,他们也将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平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因此而受益,形成良好的循环。

第二,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是将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使整个组织管理正常运转的纽带。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协调需要沟通才能达到目的。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象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行政各个部门,要想服务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善解人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只有了解了他人的需求,你的服务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通过协调和有效的沟通,管理人员才能做到定位准确。理解服务对象因什么而着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诚心诚意地为对方解决问题,体现高服务的水平。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标准服务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多为师生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服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创新、务实的“有效管理”的理论,他指出:“管理必须有效”,“只有效率才能使题目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谓“执行力”来源于2002年美国的拉理·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写了一本书《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而在我们国家,最先用执行力概念的是法院。后来,执行力这个概念被普遍用了起来。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各级机构和所有成员的执行力的总和,他们都是学校执行力的体现者。

当前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高校管理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竞争力取决于与对手相比相对较强的方面,而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使“管理必须有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发展、教职员工成长、学生成才。

那么,什么是高效、有效的执行力?高效、有效的高校管理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去努力。

第一,合理的执行制度。规范的执行力标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只有这样,执行力的执行者才能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避免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让组织成员无所适从,或者本身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最终流于形式,使管理的执行力受挫,更谈不上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高校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须本着两个原则: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不盲目去跟从,制定出适合自身管理特点,利于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二,健全的执行机构。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教学系部和后勤部门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缺乏工作分解和汇总的方法,组织成员根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想有高效的执行力,就要设置健全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宏观管理上看,明确高校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明确各个处室、院系的职责,开展定员定岗定责工作。从微观上看,上至院长下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内容和考核要求。管理的每个决策目标能够细化到每个处室,每个组织成员,目标指向清楚,方案简洁、清晰,从而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力。

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里面,管理人员就承担了“干部”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便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如何使管理人员队伍过硬,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便是高校管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哪里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在于学习。在当今社会,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每一个人都推向了知识海洋的浪尖上。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懈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素质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严格律己,具有奉献精神。管理工作是复杂琐碎的,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无法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实施。第二要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教师、学生、各系部及各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还有,随着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推广,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知识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上各方面的顺利开展,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学历教育。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就要讲究“对口”学习。管理岗位中缺少什么知识,就要到对口的院校进修,参加职业培训,讲求学习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岗位。

总之,在高校管理的每个岗位中,作为管理者其中一员,要适时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柳清秀,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3]黎红.高校组织创新的现状与必要性[J].教学研究,2012,(10).

[4]贺继红,张开祝.体制、机制与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三大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责任编辑:田 苗)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根据管理的一般含义和德育管理内涵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高校德育管理:所谓高校德育管理,是指高校或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在遵循德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实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协调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有效组织、调动和利用高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和相关要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通过对高校德育管理和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德育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德育资源和一切相关因素,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二,德育管理是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特殊管理活动,而德育是把一些具体的德育信息传递给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三,德育管理是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而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职能(competency)是指人、事物、机构在特定体制中所应有的作用。人的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职务的能力;事物的职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机构的职能一般包括机构所承担的职权、作用等内容。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指高校德育管理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内容。

1.决策与计划职能

决策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主体是管理者。它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Lewis.Goodmanandfandt,1998)计划就是指为了实现决策确定的目标,提前进行的行动安排。决策与计划职能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首要职能,决策与计划是德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高校德育决策就是对高校德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决定。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提出若干个可行性方案用以进行比较,并且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过程。高校德育决策包含以下过程:一是诊断问题。首先必须要求决策者发现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知道在哪里需要改进。实际情况与预期状况的差异,并提示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者问题的存在。二是明确目标。管理者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以说明确目标是高校德育决策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职责。三是拟定方案。一旦德育目标被正确地识别出来,高校德育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既需要结合上级精神和自身实际,也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大量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搞好科学预测,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四是筛选方案。这一步是评估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选择最满意的方案。由于最好选择通常是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德育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五是执行方案。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要对选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六是评估效果。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德育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偏差,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校的德育计划是高校德育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德育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高校德育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做什么(What),明确高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二,说明为什么做(Why),这也是阐述完成事情的原因。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激情,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必须明确计划制定的原因和目的。第三,指出由谁去做(Who),即明确实施计划的有关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第四,指出在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所处的环境。第五,指出什么时候去做(When),规定了计划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并且明确实施计划时的时间分配,以便于更充分地运用学校的德育资源。第六,是怎么样去做(How),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高校德育的决策与计划是指引高校德育活动的蓝图,在高校德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职能

组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客观的、外在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助行动的集合体。这是从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实体的角度来考虑的。其二是指作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组织,是一个安排特定集体各种活动的过程。我们认为作为德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德育管理中的组织就是建立并利用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氛围,科学配置并有效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将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德育管理,将计划付诸实施并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的组织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高校德育组织结构。当德育目标确定以后,德育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把有联系密切或者性质相似的工作进行合并,并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而且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德育的纵向管理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并且丰富的系统。二是分权和授权,当确定了德育组织结构形式以后,就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适度的分权和正确的授权,分权意味着把德育管理的职权由高层管理者委派给不同的层次和各个部门,所以一定要讲求适度。授权就是把权力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处理好组织中的分权与授权,有利于组织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三是组建德育队伍。在科学设计德育组织并分权和授权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配备德育人员,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任命、奖惩以及对其行为的激励等。四是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指高校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在决策、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管理资源,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校德育活动。

高校德育管理组织是高校德育决策和计划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高校德育管理者对高校德育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它能大大提高德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并非依靠少数人或者零散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能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所以说组织是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基础。

3.领导职能

“领导”从名词和动词的角度来考虑有两种各自的含义:名词属性的“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动词属性的“领导”是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领导职能”中的“领导”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或者团体中,通过管理者的引导、指挥和协调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必须通过实施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职能,才能使这些资源运作起来。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从而指挥、

协调、激励管理对象的过程。高校德育管理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德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这既需要组织赋予其责任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权力,也需要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就是威望。高校德育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首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能给组织成员指明组织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其次要能够协调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全体组织成员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再次要能为组织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提高德育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高校德育队伍管理是德育领导的核心,事关整个高校德育工作。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坚定、业务性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

4.控制职能

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指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德育的控制,就是保障高校德育计划与实际德育工作相适应,以便顺利实现目标的活动。

高校德育控制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高校德育管理实施控制,首先就要根据既定的计划的要求和控制对象的客观情况来确定控制的标准。具体地说,控制标准就是要制定出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高校德育效果进行检查和衡量的指标及其体系。二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高校德育管理者根据预定标准对高校德育实际工作的成效和进度进行检查、衡量和比较,获得并掌握高校德育具体工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纠正偏差。德育管理者利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客观的标准,对高校德育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可以发现计划具体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纠正偏差就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德育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制定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高校德育控制就是依据高校德育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高校德育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具体高校德育工作结果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来确定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并对这个偏差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高校德育控制是高校德育组织机构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德育计划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黄兆龙,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郑绍濂,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4

[5]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当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水平,就要推动和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相结合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和发展。不过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资产总量较大,但是相应的管理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单位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没有进行良好的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资产的存量和增量的管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结合,能够有效的维护单位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同时也能够合理化的配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的配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甚至存在与职能不对称情况,使得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没有相应的框架和标准进行指导和约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监管和指导等工作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了这种问题,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没有做出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也远远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而对于预算却缺乏公正和公平[1]。

(二)制度、机制和流程不健全

在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较为落后,使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即使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与实际情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部门和预算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无法进行良好的合作,使得资产预算和审核工作存在着运转不顺、职责不清的情况。同时,相关的预算审核范围也缺乏完整性,对资产管理和资产预算的结合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三)资产收益管理和预算编报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收益方面的管理都十分薄弱,缺乏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规范,相应的监管部门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产的出借和出租问题上,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操作,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手段不规范,造成了很多违规转让和低价出租的情况。这样不但影响了单位中资产管理的效率,也造成了单位资产的流失,很容易造成贪污腐败或违法违纪的现象。而在预算编报方面,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相关要素也缺乏全面性,有很多资产都没有被纳入到预算编报的范围当中。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目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增长,在整个社会资产当中,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此,应当加大力度对相关的法律政策和理论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普及面,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同时,要提高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应当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为二者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和客观环境[2]。

(二)规范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流程

在促进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严格规范资产配置和预算编制的流程,为解决二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条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产配置和预算编制流程,应当及时的进行规范和理顺,注重二者的相互结合,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保证编制流程的高效性和完备性,使其逐渐趋于正规。同时,对于当前资产运行的费用定额体系,也要加强规范和完善。例如,对于大型办公设备、保供车辆、房屋等相关资产的运行及维护费用标准,应当提高针对性,不断的進行细化和扩宽[3]。

(三)提高资产收入管理水平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收入管理的水平十分有限,相关手段也十分薄弱,已经成为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类别进行划分,实行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的策略,提高方法的时效性和制度的规范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或出借所带来的收入,要在单位的预算体系中进行体现,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核算。

四、结论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工作当中,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水平,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对于提高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缺乏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得二者的结合难以有效进行。对此,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和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3:22-24-21.

[2]雷洪涛.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30:135+134.

[3]吴思.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铁路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对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特点的梳理,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以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铁路企业 资金管理 问题 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由于其“全面性”的特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而完善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必然要求。铁路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层单位众多,资金分散,帐户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加强资金的管理迫在眉睫;高铁项目和新建铁路规模的持续增长,对铁路建设资金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铁路企业在发展多元经营的过程中,针对多元经营企业的特点,如何做好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作用,分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体系,是解决上述资金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铁路企业的资金是各级铁路单位所有或承担管理责任的资金,主要包括:铁路运输主业资金,多元经营企业资金和铁路基本建设资金。

1.铁路运输主业的资金分散,沉淀额大,在途时间长

从运营资金的投入来看,铁路运输企业由于运输生产组织的特点,实行铁道部、铁路局、基层站段三级管理的组织方式,“点多线长”的特点,使上万公里的运输生产线上,分布着大量的基本生产车间和班组,需要不断投入运营资金以维持运输生产,导致帐户管理混乱,资金分散,沉淀额大,使用效率低下。从运输进款收入资金来看,铁路运输主业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机制,对运输进款资金采用在当地各资金结算中心和专业银行设立收入专户存储,再逐级上缴的归集程序,致使汇缴环节复杂,在途时间长。

2.铁路基本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

铁路建设一般属于国家重点工程,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3.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具有特殊性

多元经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物流、代理服务、房地产开发、贸易、生产加工等各类行业,不同的行业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在铁路企业集团整体资金管理体系中制定相对灵活和差异化的资金管理政策。

二、全面预算管理有力地提升了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由于其“全面性”的特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1.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帐户监管和资金的归口集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将企业的各类帐户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一方面,针对在专业银行开立的外部帐户,铁道部与工行、建行、农行、中国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签订了外部帐户监管协议,各商业银行将纳入资金监管的外部帐户的动态明细、余额和开销户信息实时传输至铁道部,铁道部将其转入资金监控系统,实现对铁路单位各类帐户资金的查询和监控。另一方面,通过对下属企业结算中心帐户和外部帐户内的資金进行归集,对归集的资金进行内部余缺调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推行资金预算,细化资金安排

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各基层站段、铁路局、铁道部的资金收支活动全部纳入资金预算。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可以统筹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合理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资金支出,从而细化企业的资金安排,将资金存量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3.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借款和对外担保行为,化解潜在的筹资风险

企业的资金筹措要建立在合理的生产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基础上,结合资金预算对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并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安排。为此,铁路运输企业有必要对借款的风险评估、决策程序、预算控制、审批控制、执行控制、偿付控制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予以体现,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与担保业务进行核查,有效化解由借款和对外担保行为带来的筹资风险。

4.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各类资金的投资行为,消除投资风险

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及其所属成员企业对资金预算中的资金结余进行投资,都要紧紧围绕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来进行安排。因此,铁路企业各基层单位帐户的资金,一律不准对外进行购买国债、股权、金融资产等投资行为,从而有效杜绝基层单位由于投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

三、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的归口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在全面预算管理下实行的资金归口集中管理,铁道部和铁路局层面将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权限上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权限的上收和资金管理决策的相对集中,成员企业资金风险责任的加大,造成铁路局和下属成员企业在资金管理权限和责任上不对等,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下属成员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2.资金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

铁路企业在资金预算编制上采用年度预算与月度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各铁路基层单位在编制资金预算时,要以各项相关预算调整情况和实际经营业务变化来进行编制,铁路局再以基层单位上报的月度滚动资金预算为基础,考虑集中结算资金的需要来进行安排。目前铁路单位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仅凭对历史数据的参考和主观经验来编制资金预算的情况,造成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

3.资金监管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推行帐户和资金的监管,但要使监管真正发挥效果,还要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铁路运输企业对财务监控和业务监控的主体比较明确,财务监控主要由财务部门、资金结算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而业务监控主要由各个主管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负责执行,但财务监控部门与业务监控部门的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和共亨,这样容易使得财务部门成为单位的“大出纳”,而无法有效行使对资金的监督控制和管理职能。

4.铁路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尚待加强

资金结算中心在集中成员单位资金,办理往来结算,减少资金的汇缴环节,压缩资金在途时间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但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尚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从目前来看,资金结算中心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方面在铁路成员单位预算资金的支付监管上,依据其支付票据上有无标明“预算”字样作为办理支付的依据,只进行了形式上的审查,而没有进行实质审查。另一方面,在资金监控的手段和方式上,资金监控系统也没有与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系统对接,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与反馈。

第二,从长远来看,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不能适应铁路企业资金运作的要求。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的模式上能实现以资金为纽带的全面结合,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下,铁路资金结算中心作为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由于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进行外部融资,也不能进行金融产品投资和证券投资,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运作方面的要求。

四、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授权审批,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在资金由铁路局集中管理的情况下,各下属成员企业尤其是多元经营企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自主管理权限,以便充分调动下属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和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大额资金的集体讨论和资金使用联签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权限和额度;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动态报告制度,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对建设资金和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进行分类管理等;同时,建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将铁路局资金归口集中管理与下属成员单位资金自主管理相结合,更大地发挥资金管理的效用。

2.建立资金预算分析例会制度,强化财务人员现场调研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改进管理,使预算编制更科学实际。

第一,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成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财务、业务、计划、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资金管理委员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预算偏差的原因,合理的调整下期预算。

第二,强化财务人员现场调研。上级财务人员要参加下属单位的预算分析例会,以便及时掌握下属成员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上报的资金预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财会人员要深入基层单位生产一线,加强对生产业务的了解,使预算编制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适应。

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信息的传递与共亨

预算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亨,是资金监督管理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手段。铁路企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铁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监控系统,资金结算系统间的对接和数据共亨。充分利用铁路办公网络,加强财务部门,资金结算部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上下级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及时传递,形成对预算的闭环控制。

4.转变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结算中心在资金管理上的优势

随着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推进,资金结算中心以其自身优势,除充分发挥帐户监管,资金归集,资金预算监督,资金余缺调剂的职能外,在铁路企业资金管理中应继续做好以下方面的改进。第一,在预算资金的支付监管上,对现有的RFS系统(铁路资金结算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将年度,季度,月度的资金预算数据和预算调整数据及时导入RFS系统,并对铁路单位的预算内资金支付项目在RFS系统内实现自动累加和比对,以更加有效的监督资金预算的执行。第二,在资金监控的手段和方式上,加强资金结算中心稽核后督的事后稽核职能和现场监督权限,对可疑的资金支付项目,深入企业现场进行核查。第三,在时机成熟时,转变资金结算中心的地位,由铁路局发起成立铁路财务公司,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信息集中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铁路企业集团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投资中心。

结论:在对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力地提升铁路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而不断完善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又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要针对企业不同发展时期全面预算目标的要求,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工作体系,为实现铁路企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建宏.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9(11):44-47.

[2]邓有跃,张宏,史奔经.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铁路.2006(5):27-32.

[3]杜哲.浅析铁路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中國证券期货.2012(4):94.

[4]邹莹.试论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会计之友.2009(6上):29-30.

[5]温化岚.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探讨.财会研究.2011(14):56-57.

上一篇:饭店员工绩效考核论文范文下一篇:培智美术特殊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