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

2024-03-19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当前,我国传统的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对新时期下国外留学生的适用性提出挑战,改革与创新成为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科学教育、管理中国高校在华留学生的目的出发,结合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背景,提出改善和加强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来华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

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与全世界逐渐联为一体,该组织相关的服务贸易规则对高等教育的开放亦提出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运而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中,留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直深受我国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1]。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同时争取在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要吸引国外的留学生来华深造,从高校的角度来讲需要软、硬实力兼具,一方面,校方需要主动配合响应国家的号召,争取首先在量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高校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形象,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留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对策,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最后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愿意来我国高校学习、深造,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热度与日俱增。据我国教育部统计,见下图[2],2005年至2014年短短十年期间,来华留学生就从14万人增加到了37万人,增幅达到了23万人,年平均增速13.19%,平均每年增加2.3万人次,促使我国成为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最受国外留学生青睐的留学生输入国。然而从2013年开始,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来华留学生数量上出现减速增长的趋势,如2013、2014年两年的增速各为8.58%和5.77%,出現明显的下滑颓势。但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在一直扩大,这与我国国力提升及经济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留学生人数规模增长的急缓则体现出市场经济对高校教育的直接影响。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及对策研究

对于来华的留学生而言,无论其是来短期的访问交流学习,还是进行各个专业的系统深造学习,无不是在增强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加强留学生教育不仅符合国家的利益需求,而且是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发展的战略计划。对于接收国外留学生的各大高校来讲,不但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来源,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高校国际化的氛围,使得校园文化多元化,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生源。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海外国家,其本身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我国传统的留学生教育理念不太适应新时期培养海外留学生的目的,因此必须做出改变。

(一)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由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需要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快地向国际标准的双语教学靠拢,甚至是多语种的教学。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职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准,校方可以定期组织负责管理、教育留学生的教师进行培训,以期提高相关人员外语能力和综合素养[3]。在对留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虽然本质上只是以文化学习交流为主,但是更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外交属性,这意味着我国高校负责留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建立与留学生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为了将对留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落实,必须提升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改变传统的留学生教学管理理念,并且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制度下的教学管理创新改革对策,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到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职人员队伍。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育界人士认识到国家政策引导及高素质教师团队相互结合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留学生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留学教育,一方面,针对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师应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学术造诣、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高校方面可以不定期聘请留学生教育的业内专家学者对负责留学生教育的教职人员队伍进行培训和授课交流,甚至可以为部分教师提供出国访学或进修的机会,以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回国之后更好地为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规范化管理,减小政策化倾斜。

规范化管理是指我国接收国外留学生的高校要对涉及留学生教育的相关部门及机构进行改革、优化,建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同时需建立责权清晰的管理制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留学生究根结底也是学生,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新生,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其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留学生的不当行为和活动。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留学生教育方面存在着普遍的政策、法规向外籍留学生倾斜的现象,譬如针对来华留学生而特别安排、开设的宿舍公寓、餐厅食堂等都带有特殊照顾的意味。这种政策的倾斜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让国外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但若处理不当就会有失公平,可能导致留学生与中国本地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而且对于留学生的特殊照顾会使得高校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不统一而造成负担和压力,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出现不应有的混乱不定。

因此,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高校留学教育观念的成熟,让留学生可以真正在我国高校学到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留学生管理体制。规范化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并不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热情好客的情结相冲突,规范化的管理恰恰是为了留学生获得更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服务,在执行相关的管理法规时仍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一视同仁的同时不应该一刀切地采取相同的教学管理方法。

(三)探索适合在中国施行的留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普遍的向上看齐的趋势,即普通高校向一本高校看起,普通一本高校向“211高校”看齐,“211高校”向“985高校”看齐,因此国内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趋向于同化。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同时最好符合国际惯例。

根据来华留学网数据分析,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都会选择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因为对于刚入校的留学新生,在面对晦涩难懂的汉字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逃避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深造学习,高等院校理应充分重视双语教学,可针对性地设置适合留学生学习的中英文双语课程和相关专业的建设。为了让国外留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国国内的生活,高校方面可以组织中国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形成帮扶结对,让部分外语能力较强的中国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征得这部分中国学生的同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文化、学术活动,在参与课外活动期间让留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各个层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水平,还可以加深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但这一切都要基于留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给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同时组织好校内的社团活动和其他活动。

为了激励国外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学习和科研,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分级、分类,符合国际惯例的奖学金体系,在争取国家、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的同时,亦可努力争取来自社会各方的资助,利用争取到的资金建立教育基金资助、激励具有竞争力的留学生继续深造。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奖学金发放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评测环节向国外留学生倾斜严重、奖学金发放过程把关不严格等,这些举措严重削弱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的规范性,使得奖学金失去原有的激励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学金评审细则对留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资格进行审核,对于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应停止发放,一定要保持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想来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生活,有效增强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并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理念上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战略定位的基本体制和理念是重中之重。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并没有基本的中文基础,大都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教职人员和中国学生的帮扶进行特别的辅导帮助,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不可要求中国高校教职人员或学生对国外留学生进行特殊照顾,同时在制定相关的涉及管理留学生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公平公正,否则会妨碍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妨碍对留学生的管理教育。此外,为了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国外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推动我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发展,高等院校可以设立基金项目来激励留学生努力学习,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留学生来华深造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及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伟,杨升荣,刘俭.新时期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97-101.

[2]中国教育部.全国来华留学统计年鉴[M].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2014.

[3]吴怡.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教育及管理[J].文教资料,2016(24):104-105.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资助(2015QN47),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及江苏高校品牌专業建设工程资助(PPZY2015A055)。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从当前学术界围绕土地问题而进行的争论和思辨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理论和逻辑层面逐步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理论观点。深入阅读和研究此书,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问题,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及其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全球经济视野;农民土地;权属;路在何方

【作者单位】郑长青,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及相互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B11429S。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土地问题一度引发了学术界、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属,才能有效解决土地问题,而贺雪峰教授在《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中,却对这种看法持质疑态度。

贺雪峰教授二十年如一日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表了很多前沿性、理论性极强的研究成果。贺雪峰自由、真实、客观的研究风格对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研究团队也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

《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2013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集中阐述土地问题的理论和逻辑基础,中篇主要分析当前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下篇则对如何妥善解决土地问题提出观点。该书从当前学术界对土地問题的主流观点和争论领域入手,鞭辟入里,层层深入,从理论和逻辑层面逐步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理论观点。深入阅读此书,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问题,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及其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农民土地权利—利益论”具有局限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农民的土地权利过于弱化,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正常维护,只有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这种观点被贺雪峰教授概括为“农民土地权利—利益论”。

在贺教授看来,这种学术观点没有将土地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之中,在研究视野和空间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贸互动日趋频繁,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降低成本的愿望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属,会人为加剧建筑用地的紧张,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增加农民土地权属,也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给农村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研究土地问题,不能将视野偏居一隅,更要树立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空间去分析和探讨。

结合贺教授观点,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视野下解决农村土地问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经济有序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土地问题过程中,科学平衡征地农民利益和经济有效运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其次,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规模化经营,而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规模化经营只能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需要征求每户农户的意见和建议,一旦有部分农民不同意,规模化经营就很难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就会举步维艰,农业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再次,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村集体土地权属,可以灵活发挥土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的机耕道、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以村庄为单位的农村凝聚力日益下降。同时,由于农地承包权的长期不变和调整困难,加之旧有的农业设施随时间流逝破损程度进一步加剧,基础设施建设屡屡遭遇个别农户阻挠而迟迟无法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二、基于社会现实,合理解决农民土地权属问题

贺教授在质疑当前学界对土地问题的观点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增加农民土地权属不能对农民的合法利益产生保护作用,反而会对农民的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解决土地问题还应该以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为主,循序渐进,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土地权属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靠发展来解决土地问题。目前,因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发展滞后于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民渴望通过土地拆迁来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要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素质等,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二是要规范土地拆迁补偿相关制度。个别城郊农民因为土地拆迁而致富,导致大批农民产生了攀比心理,暴露了拆迁相关补偿制度不健全。一些“钉子户”采取极端方式对抗拆迁,而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束手无策,最终只能靠提高拆迁标准了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征地拆迁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渴望高补偿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只有通过健全补偿制度和标准,才能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民有序入城。很多农民想以拆迁补偿的形式融入城市生活,这也反映了农民渴望脱离土地,融入城市。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和医保等制度,有序引导农民进城,这样既消除了农民担心无法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也会降低农村征地拆迁的难度。

三、农村问题应结合社情民意调查研究

《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中的诸多观点,都是贺雪峰教授及其团队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而且紧密结合社情民意。通过阅读此书,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农村调查的魅力和温度。贺教授这种重视农业调查,崇尚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审视土地问题,深化学术研究带来一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对“黑板经济学”和经典经济学理论进行原封不动地照搬和不加条件的迷信。要对理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学术研究的逻辑强度和理论深度。二是学术研究不能受到舆论的引导,学术研究不能道德化。就土地问题而言,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时有偏颇,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进行虚假报道。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弱势地位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影响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客观条件,作为学术研究来讲,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盲目地厚此薄彼,感情用事。三是学术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实際、吃透社情民意。学术研究最忌讳的是盲人摸象,最怕的就是一叶障目。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土地问题从来不仅仅针对其自然属性,更涉及社会、经济、法律、道德等各个层面,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决不能轻视和忽视,也绝不能简单用经济学理论去套用,必须科学研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才能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和措施。四是不能迷信经验主义。应该讲,中国的土地问题不仅带有社会性、经济性,更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研究土地问题不能靠经验、考主观、靠感觉,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拿出大量的时间走入基层,获取鲜活的样本和范例,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和学术探索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

中国土地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资源问题,更融合经济、社会、法律、道德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的视野,是一个严谨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广大学者来讲,研究土地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必须抱着审慎的态度和如履薄冰的精神,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万全之策和长久之道。

[1]楚德江. 城乡二元结构值得留恋吗——与贺雪峰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12(9) .

[2]张曙光.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J]. 学术月刊,2015(7).

[3]陈锋. 地权认知的“权利迷信”陷阱——评贺雪峰《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J]. 社会科学论坛,2013(12).

[4]谢丽旋. 解读人际关系理性化——读贺雪峰《新乡土中国》[J]. 社会科学论坛,2010(9) .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现今发展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势,各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该种经济形势之下,本文通过探究经济全球化下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确定经济全球化下各产业的改进趋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着手,因此下文就针对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这四方面的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应该积极创新,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摒弃传统落后的工作理念与模式,积极创新石油企业的工作模式与管理方法,从而帮助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更好开展。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深入,再加之当前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及资源节约意识的不断深化,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急需创新。现代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理念,积极利用石油企业党政工作的便利条件来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之下,石油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了解基本的采油技术、石油加工技术等,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企业管理与经营能力,并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应该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才培训工作相结合,在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得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能够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发展[1]。

二、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需要根据我国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式及石油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改进与创新。目前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应该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创新首先应该改变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石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石油企业职工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更大,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应该针对石油企业职工的发展需求不断改变。石油企业职工工作能力的发展对石油企业自身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应该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给石油企业职工提供更多学习及提升的机会,从而帮助石油企业职工自身能力发展,以进一步促进石油企业发展。此外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还应该积极改进与完善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组织,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组织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及评估机制,从而帮助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并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以进一步帮助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

三、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内容应该根据我国党领导方针及策略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党的方针及策略都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的,因此党的方针及策略是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应该根据党工作方针及策略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不论党的方针及策略如何变化,党始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响应党的方针及策略不断改进。党制定的方针都是与时俱进的,其是对我国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的结果,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随着党发展方针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创新能够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发展[2]。

四、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交流的主要方式,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方式也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且其发挥的思想政治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注册微信账号及微博账號并发表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宣传内容,进而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内容、机制、方式等都有待创新,其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积极探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以促进石油企业发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杨昌平.经济全球化下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82-83.

[2]赵崇宏.现代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分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3):107-107.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真正的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其特征是:第一,全球化始于美元全球化;第二,非市场经济国家融入世界市场,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第三,互联网的出现把全球真正连成一体,巨量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同步流动;第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新配置;第五,19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第六,全球治理开始全覆盖、机制化。

由于上述六大要素在最近20年左右时间里同时出现并相互作用,才有完整意义上的全球化。这六大要素目前还在继续发展,还是雏形状态,远远没有终结和完善,还在酝酿和变化当中。所以全球化还在发展中,全球化体系还在形成中,因此全球化远远没有终结,还要有很长时间的进行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我们的官方语言真正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不到十年时间,用“全球治理”概念的时间不到五年,十八大以后党中央越来越关注全球治理。我们对世界趋势的战略判断是“三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这三化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是改变未来世界的主要潮流。与此同时,西方对全球化内涵也有“三化”: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价值观普世化。这三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定义的全球化内涵。可见,对全球化内涵存在着中国和西方的两种界定或者说是两种内涵,存在着西方的全球化和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全球化。全球化的不同定义,意味着不同选择、不同方向。两种全球化的争论刚刚开始,谁占上风还没有定论。未来可能是这两个趋势的融合,也可能是两个趋势的冲突。

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另外一个潮流即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也在出现。当前逆全球化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范围的财富流动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更不均衡,各个国家之间贫富更加悬殊;第二,全球治理遇到深刻的制度障碍,最关键的是对全球财富分配无法做出制度安排,目前不可能用超国家力量来处理超国家的财富分配;第三,全球化推动文化、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对民族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第四,全球网络造成草根阶层大规模卷入高层政治,出现全球范围的民粹主义浪潮。

用这个观点来看全球化的变化,也就比较正常了,并非不可思议。特别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自认为是全球化的受害者,随着英国脱欧和特朗普上台,英美两国成了逆全球化的领头羊。现在美、英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全球化负面潮流似乎超出全球化正面潮流。

可见,全球化的两面性凸显了。我们本来所声称的全球化是建设性的,促进发展的,促进稳定的,促进和平的,这是理想主义的全球化。现在破坏性的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正面全球化和负面全球化是同时存在的,是全球化的一个整体的两股力量。任何事物必然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只有正面全球化,就不成为全球化,不符合客观规律。

这两种力量并存的情况下,全球化就不可能是一种不加选择的全面全球化,只能是有所选择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竞争力、要素、文化、国情不一样,各国只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全球化。但是,某个国家认为有利的正面全球化,在另一个國家看来可能是不利的负面全球化。

面对全球化的两重性,各国选择的差异性、复杂性扩大了。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股潮流都在发展过程当中,都处于起步阶段,都没有充分完整表现的情况下,在全球治理薄弱的情况下,各国进行有选择的开放,由此而来产生有选择的冲突、有选择的合作。

我们将面临一个很长时期的合作与冲突并存,甚至是冲突大于合作的全球化时期。有些国家在没有新办法的情况下回到老办法,特朗普就是回到孤立主义、排外主义、保守主义、保护主义等老办法。我们就要堂堂正正地变成规则建设者、世界治理者。这就是中国新的战略机遇。

(摘自《探索与争鸣》)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股利分配作为股东分配公司利润的一种方式,不仅备受上市公司各大股东的关注,也成为了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我国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股权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市公司也在不断的增加。股利分配政策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实现和稳定发展。同时,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还能更好的吸收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现状

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也直接关系到了投资者权益的分配,由于许多上市公司操作的不规范,这也导致了许多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2012年,就沪深上市的公司实施现金分配的数量分别为856家、1006家、1306家,分别占当年沪深实施分红上市公司总数量的52%、55%、6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采取现金分配的方式。其分红的数额也不断上升,分别为4985亿元、6045亿元、6300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为 27%、36.65%、32.56%和 30.01%。从图1、图2我们可以看出,业绩的不断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及分红数额越来越大。

从分配总额来看,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分配的股利金额达到了642亿元,这是以现金分红方式分配股利数额较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从每股分红情况来看,曾经创下A股分红最高纪录的贵州茅台公司,2010年该公司以每十股派出23元的利息。与此同时,股利分配政策中也必须考虑分红的指标,同期银行利利率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据统计,每股分红超过3.5%的上市公司不少于10家,相比当年的同期存款利率还要高,这也说明了一点,这些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收益比资金存放银行的收益还要高。相比较国外一些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以及现金分红的比例仍然偏低,就2012年而言,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0%,而2011年平均股利支付率也仅为32.56%,而国际成熟证券市场这一指标一般在40%到50%。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1.股利分配受融资行为的影响

一般而言,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现金股利的支付是对使用股东资金的回报,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不会受到再融资行为的影响。

如2012年对黑龙江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1家上市公司中,股利分配受到融资行为影响的上市公司有4家,占被调查上市公司数量的19.05%。北大荒的2008-2010年间,上市公司增发了股利,而且这三年间都进行现金分红。2010年,万向德通过增发股票,增加了公司的股本,同时还对公司的投资者进行现金分红,对公司的投资者给予一定的回报。除此之外,亿阳信通也采取了上述同样的增发股票方式,對公司的股东给予了一定的现金股利分配。

2010年,亿阳信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了融资,当年又向股东支付了现金股利。哈空调在2009年增发了股票,当年又进行了现金股利的分配来回报投资者。

2.超能力派现象存在

超能力派现象主要是指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恶性分红”、“出血分红”等各种不正常现象。超能力派现象也是指上市公司没有综合考虑公司的现金流量和经营状况,超出公司能力进行异常分红。超能力派现象也表现为每股现金股利高于每股收益或每股经营性净现金流量。这也可能造成公司分红金额超过公司当年利润,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利润为负,其仍然会进行高额股利分配。例如:保利地产(600048)制定的2013年的利润分配中,其每股现金净流量为-1.33元,但是反观其公司的每股派发股利却高达0.215元,这也是其超能力派现象存在的突出表现。

上市公司的这种超能力派现象的存在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它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现金流量,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也会导致上市公司在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时,因现金的不足而丧失机会,导致了公司的收益受损,这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利益损害。

3.不分配公司数偏高

总体而言,不分配上市公司的数量仍然较高,上市公司如果长时间不分配股利,那么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也会减少对该公司的投资额,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使证券市场变成一种投机市场,证券市场也就失去了本该发挥的作用,资本市场的也会发生动荡。因此,应该积极鼓励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让投资者的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提升投资者对投资上市公司的信心,也需要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能力,以及选择合适的机会投资,以使证券市场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从上表可以得知,虽然我国2009年-2013年上市公司的不分配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仍然较多。虽然看似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数量呈现上升,但实际上是因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增长较快的缘故。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建设,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关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暂时是空白的,仅在证券体系中有着一些相关的法规制度对股利分配进行了规范,但是证券体系中的法规制度由于不具备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其约束规范力度也是十分不够的,制定和实施一部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中小投资者投资行为设立专业的权益保护部门。专业负责中小投资者的诉讼请求,并及时对这些诉讼请求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对其加以解决。

其次,建立中小投资者集体诉讼机制,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股利分配的违规行为。这一机制主要是用于防范企业大股东的恶意套现行为,以建立合理、合法的股利分配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不断探索和建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各种程序、操作流程和监督管理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的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2.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股票股利的规范

证券监管部门具有着对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的监督规范功能,其对于上市公司股票股利的规范发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的。股票股利分配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配的公平性。在我国的众多上市公司中,基本上都是采用送股的股利政策,通过送股以留存公司收益。这种股利政策有利有弊,如果上市公司有着可长期发展的良好项目,这种股利政策无疑是会给投资者和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的。但是如果该上市公司没有这种好项目,依然采取这种股利政策就有可能造成股本的过度膨胀,为公司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基于此种情况,本人认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政策进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对股票股利进行规范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证券监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定送红股的最高比例。证券监管部门在确定某个上市公司定送红股的最高比例时,应首先对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该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针对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上市公司应允许其通过股票分割的方式来进行收益留存,当然该种方式的运用也需要经过政监会审批。

第二,證券监管部门应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表中明确的披露股票股利政策相关信息,尤其是转化为股本的留存收益用途和相应投资方向等相关信息,以让股东和证券监管部门了解公司动向。从而降低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保证上司公司的留存收益用于正当投资。

3.加强股利分配相关信息披露力度

在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中,股利分配相关信息的披露力度是很欠缺的。它们在宣布不分配股利信息时,往往对于不披露的原因是很少涉及的,一般都会用类似“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这样的语句来进行说明。这显然是不行的,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份持有者,其对于公司的运营动向信息是有权利了解的,其对于不分配股利的用途也是应该清楚的,这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是不公平的。因此,本人建议证监会针对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要强制其披露不分配股利的信息,包括披露不分配股利的原因、用途等。而对于申请配股的公司,证监会不仅要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配股方案,也应披露配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上市公司应准确把握股利政策选择的时机

上市公司应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对公司的相关战略转型进行选择和把握,要成功抓住公司关键转折点促使公司由成长期转化为成熟期。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股利政策选择的时机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上市公司应不断的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自己出现市场份额较大,市场地位稳定,利润空间变小、赢利能力降低、企业现金流量充足等情况时,就表明自己已经步入了成熟期企业的行列。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转变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上市公司也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股利分配政策,将股利政策转变为高股利支付率政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等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Jingfeng Xu, Ming Zhou. Optimal risk control and dividend distribution policies for a diffusion model with terminal value [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2012, 567-8.

[2](美)斯蒂芬·A.罗斯(StephenA.Ross)等著,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美)罗斯·L.瓦茨(RossL.Watts),(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merman)著,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李增福,唐春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05:71-75.

[5]唐小英,周宗放.关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探讨[J].财经科学,2003,01:110-114.

[6]易颜新,柯大钢,王平心.股利分配动因与股利决策——基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8,04:45-54.

媒体全球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疫情與逆全球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受到极大冲击,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集装箱数量大幅减少,美欧等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相继停工停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被严重冲击,全球化出现动力衰退乃至退步,让近年来越演越烈的“逆全球化”在疫情的推动下达到高潮。

长久以来,各国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汇聚成世界经济海洋;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全球化的本质在于产业链上下游和各国之间的分工,全球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再根据各方需求进行交换,以此在不断深挖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此前逆全球化不过只是部分国家极左人士的少数人行为。但此次疫情的暴发,让每个国家都会考虑自己产业链和供应链备份的问题,一旦发生最坏的情况,可以有一个应对准备,产业链本地化成为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意识。此次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局。以前已经被诟病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疫中已被放大,疫后可能成为抑制全球化发展的障碍。

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国际贸易大幅缩减,世界投资下降,资本流动降低。
逆全球化的危机

逆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因为疫情产生的中国零部件短期断供,引发跨国公司绕开中国企业重组产业链,而当中国大面积复产复工之后,国外需求端受疫情波及被掐断。

跨国公司试图绕开中国重组产业链,形成国际产业配套的转移替代已不是新鲜事。中美贸易争端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显现出重组趋势,部分企业转移出中国,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将加速产业链转移。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20年一季度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显著不利影响,企业营业收入明显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盈利全面下滑。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给50.73%的企业带来很大损失,53.28%的企业一季度营业收入明显减少,82.12%的企业运营成本增加,97.08%的企业盈利下滑,61.96%的企业一季度用工不同程度减少,78.1%的企业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同程度减少,70.44%的企业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国际订单的不确定性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港口封锁、运输停滞,对外贸产生了较大影响,东南沿海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客户停单而倒闭或放长假。
中小企业:活下去

据统计,2018年底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它们贡献了全国43%的外贸、5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正是这些中小企业,要尽快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救助,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内需。当前,在出台各种“反衰退”的增长政策外,中央和各地也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扶持政策,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按照实际就业原则来给予优惠,只要能证明企业在就业上的贡献并承诺不关门不裁员,国家即予以全力帮助。

专家建议,简单地搞财政补助不行,可能会导致财政支出加大、腐败等问题。对愿意开工复工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见苗浇水。同时疫情期间人们对未来信心不足,有效需求会大大压缩,政府要给出强而有力的支持政策,不能让消费不振,更不能让企业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而倒闭。

多难兴邦、共克时艰,政府对扩大内需强有力的支持,还有企业家的顽强奋斗精神,才是广大中小企业活下去的根本保证。
天使空间创始人兼CEO

上一篇:胃脘痛中医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室音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