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

2023-12-08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地提升,带动我国各个行业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促使互联网行业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以互联网下的农业管理体系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以此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推动农业行业发展,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借鉴意见。

关键词:农业;互联网;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促使我国传统行业开始进行转型,以此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就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推动传统农业管理体系向着先进并且科学的方向发展,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进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作用。

一、农业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使得农业的管理水平有限。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农业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农民,而我国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选择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在受到传统农业管理思维的影响,使其思维处于陈旧和僵硬的状态,导致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难以发挥;其次,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呈现交通和通信闭塞的现象,致使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影响难以传入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农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所以就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建设[1]。

(二)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缺少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过度重视城市的发展,忽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使得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缺少支持的现象,尤其是在农业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加明显,甚至导致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发展局面的长久影响下,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加强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体现的建设力度,推动农业发展。

(三)农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数据表明,我国曾经农业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虽然在曾经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管理体制的存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助力。但是,现如今这个体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渐呈现不适合的现象,影响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就要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促使农业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使其依然可以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2]。

二、基于互联网下进行农业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并且完善农业管理制度,促使农业管理体系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就要从农业管理体系之中的管理制度入手。因为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并且完善管理制度,把先进的管理思维和思想融入其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此为基础,优化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农业管理制度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并对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以此推动我国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农业管理体系中的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由于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导致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就借助互联网的职能,帮助农业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先进思想意识的学习。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国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增多,而且促使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保障。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农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得以培养,促使农业管理队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做铺垫,加快农业向着现代化转型的速度。

(三)加大对农业管理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业管理的效果

要想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加大对农业管理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在工作人员聘用的方面,国家就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强农业管理岗位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要进行资金的支持,为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得到保障,进而促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为国家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创新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为了建设农业管理体系,那么就要順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传统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比如,在大棚种植业中,就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体系,根据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植物的观察,为种植人员提供适合的种植养护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提升农业的产量,还可以促使农业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此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使得我们明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农业发展的速度,促使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因此,就要把互联网和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融入进去。通过这样方式,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促使农业管理水平提高,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薄利军,杨枫,费铮,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管理体系研究[J].河南农业,2019,493(5):57-58+60.

[2]刘素贤.\"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新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242-243.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机机械推广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机机械推广工作在不断推进,并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机机械推广工作的进行困难重重,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究我国农机机械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的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机械推广;问题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位置,因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成就了现代农业的成果,因此,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发展与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息息相关[1]。目前,由于农业机械化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农民对于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还存有疑虑;同时,农业机械设备还存在大型机械过少、结构不合理和品种单一等问题,现在农村使用的小型的配套设备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小型机械的工作范围过窄,使机械设备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2];农机服务系统不完善,使农机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步,严重影响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3]。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机化从开始到现在的阶段经历了漫长的过渡期。在农业机械化的开始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存在机械本身有不足、设备的品种过少、结构还需改善;同时,中型设备和大型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多,而常用的小型设备的工作效率不高[4]。受到这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农民对于新型的农业机械还保留着观望的心理,所以,农业机械在开始阶段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且我国的农机化服务系统还存在不足之处,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时期。例如,在最初是农田的机械化开始发展的时期,接着建立农村合作社体系,实行土地集中的制度进行农业经营,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和农业均获得发展的机会,农村机械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机械制造业出现火热发展的现象,从而使机械设备的适用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优势加强,让农业机械化真正的发展起来。另外,农业机械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被推出,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朝着适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争取农业机械设备早日实现现代化和智能化[5]。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今天,我国农机机械推广工作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机机械推广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农机机械推广工作的进步,以下将列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不足之处,以此来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6]。

2 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理条件的限制

由于我国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平原上,平原比较适合大面积的农业发展,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农业机械[7]。但是在一些特殊区域,例如,在山地、高原等地区,恶劣的地形会严重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因为这些区域耕种的条件比较差,所以不但会使农业机械无法推广,而且会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率过低。尤其在部分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虽然劳动力价格比较低,也有许多的农业机械,但是由于这些地方不适合科学农业发展,所以导致农业机械的作用无法发挥,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2.2 农业机械推广经费缺乏

资金是支持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部分,根据国家出台的《农业机械推广法》,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政府需要科学管理财政预算,使农村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每年都可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而且确保支持资金要按照市场发展逐年适当增长。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按照农业机械的推广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资金,仅仅提供了人头费用,但是仍然还有部分乡(镇)中无法获得支持农业机械推广的人头费用障,让大量的农业生产机械推广人才出现流失的现象,阻碍农业机械的推广的顺利进行。

2.3 农业机械水平低

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需要相匹配的设施。例如,农业机械样机、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相匹配的设施,就算一些地方有设施,也是落后、陈旧的机械,无法更好地推广农业机械,这样不仅会阻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会制约农业的不断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推广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业机械比较陈旧,不适用于现代的农业操作;现在运输的机械数量和种类比较多,但用于农田工作的机械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农村有许多的中小型机械,但是大型农业机械比较缺乏;农村没有与农业机械相匹配的设施,使农业机械不无法发挥用处;现在科学含量比较低的农业机械数量比较多,但是先进的、新型的的农业机械比较少[8]。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对农业的发展,不但会影响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效率,还会制约农业的顺利发展。

2.4 农业机械推广人员业务能力较差

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对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推广人员不但要清楚农业机械的制造原理,还要了解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但现在,推广农业机械的人员大部分都是知识结构较老的推广人员,具有新型机械知识的推广人员数量比较少。在乡镇的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具有全面的机械知识的推广人员的不超过半数。许多机械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低,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机械知识培训。此外,因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工资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因此部分具有专业机械知识的人员多不愿意参加推广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农村机械的推广工作的进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5 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效率不高

在日常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在秋收和春播2个阶段使用农业机械,其他时间农业机械均被放置在角落里。因为农业机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能用于秋收和春播两个阶段,不能用于其他农业生产的工作。因此,无法农业机械的总体使用效率。但为了可以秋收和春播派上用场,就算被闲置,也要对机械进行常规的保养和维护,这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常规维护费用。

2.6 农业机械管理力度不强

现在,农村在使用农业机械方面还存在比较混乱的情况。秋收和春播等忙碌的季节,使用农业机械的概率比较高,但是因为无法进行科学的安排,使农业机械设备经常处于高强度工作的情况,出现衔接不良的现象,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正常发挥。总而言之,无法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地管理,就无法使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得到发挥。

3 结语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农业机械推广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地理条件制约、推广人员知识水平低、管理力度不强、农业机械水平低、农业机械推广经费缺乏及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设备,我国需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支持、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本发,袁玉强,蒋晓旭.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5,27(1):57-57.

[2]邓超.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分析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52(16):207-207.

[3]李明.试析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53(12):222-222.

[4]张凤波.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35(5):58-59.

[5]牟力.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37(4):65-66.

[6]赵文.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J].科技风,2015,28(10):234-234.

[7]王淑华.现阶段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吉林农业,2015,27(5):54.

[8]槐会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2015,35(4):305-305.

[9]唐义平.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农机,2015,58(1):21-24.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基于近4 a的FY-3晴空遥感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计算海南橡胶林种植区逐旬的NDVI,建立橡胶林不同年份的橡胶周年生长植被指数变化曲线。在植被指数序列的基础上,通过NDVI值的变化值与此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的标准方差的比较,建立了海南橡胶气象灾害损失等级标准。实现了FY-3气象卫星数据在海南天然橡胶林遥感长势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海南;橡胶林;FY-3;监测

Key words Hainan island; Rubber plantation; FY-3; Monitor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10.029

天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Willd. ex A. Juss.)Müll. Arg]其生长对气象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除了季节性的供应波动外,在割胶季节,反常天气会极大地影响橡胶的产量。因此,及时了解天然橡胶的长势变化规律,防御气象灾害对天然橡胶生长造成的影响,提升天然橡胶生产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卫星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被长势监测中。许文波[1]建立了基于TERRA/MODIS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体系结构,为中国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业务化工作方法。杜子涛[2]以新疆石河子地区2003~2006年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NDVI时间序列影像为例,分析研究了植被长势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张莉[3]将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利用EOS/MODIS数据,实现对湖南省晚稻种植和生长信息的提取。李卫国[4]利用TM影像数据与实地GPS定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含量的变化态势。徐万荣[5]分析2010年Landsat TM影像的反射率和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建立了西双版纳地地区橡胶林生物量估算模型。杨邦杰等[6]以山东省为样区,利用气象卫星NOAA-AVHRR晴空数据,根据植被指数NDVI突变的特征,提出了实用的遥感冻害监测方法。李亚飞[7]以我国HJ-1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为主要遥感数据源,获取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2011年的橡胶林分布状况。冯海宽[8]以2009年环境卫星的高光谱影像(HJ-1A HSI:Hyperspectral Image)和2010年3个生育期的环境卫星多光谱数据(HJ-1 CCD)和热红外数据(HJ-1 IRS)以及地面同步测量的光谱反射率数据和理化参数为数据源,对监测北京冬小麦的长势和干旱监测进行了系统研究。刘少军[9],张京红[10],陈汇林[11]分别利用QuickBird 卫星影像,Landsat-TM卫星数据,MODIS遥感数据获取了海南岛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信息。不难发现,以上研究中采用的遥感数据源多为EOS/MODIS和Landsat TM等遥感数据,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数据较少且对热带作物的遥感监测的研究几乎未见报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为了满足中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迫切需求建设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由FY-3A、FY-3B 2颗卫星组成。其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频段范围0.40~12.5 μm,通道数20,扫描范围±55.4°,地面分辨率0.25 km。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橡胶生产基地,其橡胶生产的战略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Y-3气象卫星数据对海南橡胶林长势进行遥感监测,为FY-3气象卫星资料在海南天然橡胶生产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

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面积约3.43万km2,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橡胶生产基地,橡胶发展状况备受世人瞩目,截止到2012年末,海南橡胶种植面积52.57万hm2,总产量达39.51万t,橡胶年产量占全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2/3[12]。

研究中所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来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卫星数据来源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属的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来源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一期工程数据接收系统二级区域接收站(三亚站)。从所有数据中筛选出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FY-3晴空的遥感数据,共150景。

地面样区选择:利用GPS定位技术,根据海南岛橡胶种植情况的实地调查,实地框定具有一定种植面积,且不含其它任何作物的橡胶种植区12个(纯净样区),作为橡胶监测样本区(图1)。下垫面、地形等信息来自海南岛1 ∶ 5万基础地理信息、海南岛1 ∶ 5万数字高程模型、海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1 ∶ 20万。各类气象数据来源于海南省气象局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

1.2 方法

研究首次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Y-3气象卫星数据对海南橡胶林长势进行遥感监测。首先,根据历年橡胶的种植实况资料,利用GPS定位技术,选取橡胶监测样本区。然后,从近4 a FY-3数据中筛选出晴空的遥感资料,计算近年逐旬或逐月的NDVI,并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进行滤波处理,消除噪声和云干扰,建立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橡胶植被指数数据库,进而建立橡胶样本区不同年份的橡胶周年生长植被指数变化曲线,获取样本训练区橡胶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谱特征。最后,以当年已知的橡胶种植空间分布的遥感信息为模板,利用FY-3数据,分别计算年内任一时次的橡胶NDVI及其变化值。

1.2.1 植被指数的提取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是选择对绿色植物强吸收的红色可见光通道和对绿色植物高反射和高透射的近红外通道的差异作比值运算。NDVI对植被生长状况、生产率及其他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特征比较敏感,其数值大小能反映植被覆盖变化,并能消除大部分与仪器定标、太阳角、云阴影、地形和大气条件有关辐照度的变化,增强对植被的响应能力,植被指数是代数运算增强的典型应用。

1.2.2 植被指数的平滑除噪 NDVI 曲线是NDVI 时间序列数据构成的反映植被生物学特征相随时间变化的最佳指示因子,也是季节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重要指示器[13]。由于云层干扰、数据传输误差、二向性反射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冠层随时间变化曲线并非是一条连续平滑的曲线,因此在NDVI 曲线中总是会有明显的突升或突降。虽然在NDVI 时间序列数据集中经常采用相邻多天的最大值合成法及云层检测算法等进行图像处理,其数据产品中仍然存在较大的残差,不利于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利用,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鉴于上述原因,通常采用一些相关算法用于降低噪声水平及对NDVI 时间序列数据集进行重构。本研究选用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简称S-G滤波)对橡胶林NDVI数据进行平滑处理。S-G滤波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数据流平滑除噪[14],这种滤波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滤除噪声的同时可以确保数据信号的形状、宽度不变。

S-G滤波最初由Savitzky和Golay于1964年提出,又称最小二乘法或数据平滑多项式滤波器,是一种在时域内基于局域多项式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滤波方法。S-G滤波的设计思路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滤波系数(Ci)以保护高阶距。即在对基础函数进行近似时,不是常数窗口,而是使用高阶多项式,实现滑动窗内的最小二乘拟合。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取点Xi附近固定个数的点拟合一个多项式,多项式在Xi的值,就给出了它的光滑数值gi。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橡胶林植被指数序列的建立

2.1.1 年平均值 根据2009~2012年海南岛橡胶每旬的NDVI数据,计算得到每年的年平均NDVI(图2)。2009年海南岛橡胶NDVI值整体较高,NDVI>0.7的橡胶面积占全岛橡胶面积的60.4%,主要位于海南岛中部,白沙西北部、儋州东南部、琼海西南部、万宁西北部,琼中、五指山呈零星分布;NDVI值在0.6~0.7之间的橡胶面积占全岛橡胶面积的36.9%,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市县,集中于文昌、定安、琼海、海口四市县接壤处。2010年橡胶NDVI值平均较2009年有所下降,NDVI>0.7的橡胶面积仅占全岛橡胶面积的30%,儋州、白沙橡胶NDVI值下降最多;相应的NDVI值在0.6~0.7的橡胶面积增加至占全岛橡胶面积的65.5%。2011年橡胶整体NDVI值较2010年高,NDVI>0.7的橡胶面积增加了8.6%。2012年橡胶NDVI值有显著提高,NDVI>0.7的橡胶面积比值增加至67.4%,NDVI在0.6~0.7之间的橡胶面积比值增加至30.9%。总体上,在2009~2012年4年间海南岛90%以上的橡胶NDVI值均保持在0.6以上,平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

2.1.2 月平均值 根据2009~2012年的海南岛橡胶每旬的NDVI数据,计算得到海南岛橡胶每月的NDVI平均值。1、2月橡胶NDVI值在全年月份中最低,1月下旬至2月为橡胶落叶期,NDVI值较低;3~4月为橡胶开花抽蓬期,橡胶NDVI值逐渐增加,中部地区增加较快;海南5~9月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橡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全岛橡胶分布较好;10月因热带气旋、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橡胶NDVI值分布普遍下降,东北部沿海市县橡胶NDVI下降显著,如:海口、定安、文昌、琼海、万宁,西北部的昌江橡胶NDVI值也有所下降;11月橡胶NDVI值有所回升;12月橡胶开始进入落叶期,全岛橡胶NDVI值有所下降(图3)。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提取的逐旬、逐月、逐年的海南岛橡胶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图,建立橡胶样本区NDVI时间序列,并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NDVI值进行滤波处理,以消除噪声和云干扰,建立研究区的橡胶周年生长NDVI逐旬变化曲线(图4),获取样本训练区橡胶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谱特征。

2.2 橡胶林长势遥感动态监测

2.2.1 橡胶气象灾害损失等级标准 标准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对某一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与此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的标准方差进行比较,可判断此时段橡胶的生长变化情况,因此可依据此进行橡胶林气象灾害损失等级标准的划分。

2.2.2 橡胶林长势监测——以1223热带气旋“山神”为例 根据2012年影响海南的台风路径及造成的损失,选取影响海南岛且较为典型的1223号热带气旋“山神”(强台风级),利用其影响前后晴空质量较好的FY-3A遥感资料对海南岛西部橡胶种植面积较大的乐东县的橡胶林植被指数(NDVI)进行计算,动态监测台风对橡胶林造成的损失及分布。卫星遥感数据来源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一期工程数据接收系统二级区域接收站(三亚站)。数据接收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1223号热带气旋“山神”风雨概况:“山神”于2012年10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东南部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6日05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7日02时加强为台风,27日20时加强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 m/s),7级大风范围半径380 km,10级大风范围半径120 km。26日08时至29日08时,受强台风“山神”影响,海南岛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其中南部、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琼中、保亭、琼海和东方共有14自动气象站雨量达300 mm以上。另外,海南岛南部沿海陆地普遍出现10~12级大风,东部、西部和北部沿海陆地普遍出现7~9级大风。

乐东县橡胶林台风灾害损失分布见图5。监测结果表明,台风“山神”给乐东县橡胶林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由于其是从海南岛西部海域经过,并未登陆,因此造成的绝大部分是轻度损失。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零、一、二、三级受损橡胶的单元格数分别为1 358、2694、758、236。也就是说,受“山神”影响,乐东县73.1%的橡胶遭受损失。在遭受损失的橡胶分布区中,绝大部分(73.0%)为轻度损失,仅达到一级损失等级,达到二级、三级损失等级的分别占20.6%和6.4%。各等级损失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这可能与当地的小地形、橡胶栽培方式和防护林建设等有关。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橡胶林台风灾害遥感监测技术方法能够客观精细地对橡胶林台风灾害受灾分布及受灾程度分布进行监测,快速直观地得到受损区域的分布及各区域的受灾程度,较实际调查的方法省时省力且结果客观精确。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选择海南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FY-3气象卫星数据,通过对2009-2012年的FY-3极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Savitzky-Golay滤波等数据处理,建立了基于FY-3卫星数据的橡胶林植被指数序列(包括逐旬、逐月、逐年的NDVI序列),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海南橡胶在不同月份和季节植被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利用植被指数序列监测橡胶重要物候期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在植被指数序列的基础上,通过NDVI值的变化值与此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的标准方差的比较并结合橡胶的灾情数据,建立了海南橡胶气象灾害损失等级标准,并通过1223号热带气旋“山神”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该标准可以实现FY-3气象卫星数据在橡胶林的灾损监测中的应用,快速直观地反映橡胶受损区域的分布及受灾程度,充分发挥遥感技术手段在台风橡胶长势监测中的作用。

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就被用来进行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在农作物长势、面积等的监测中,国外科学家主要利用适合大面积监测的NOAA-AVHRR卫星,随着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MODIS、SPOT、TM、HJ等数据也被采用[15-23]。其中MODIS数据由于是免费获取,所以在开展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多采用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遥感数据,由于卫星设计寿命为6 a,现已超年运行,该数据面临随时中断提供服务的可能。采用的监测指数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三角形植被指数(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TVI)、比值植被指数(simple ratio,SR)、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水分波段指数(water band index,IWB)、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光化学植被指数(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PRI)等[22]。在海南橡胶遥感监测方面:陈小敏等[24]通过对强低温阴雨发生前、后橡胶产区的MODIS/NDVI值进行了比较,应用于监测橡胶寒害轻、重和受害面积;刘少军等利用MODIS数据分析了台风“达维”对橡胶的影响;罗红霞等[25]基于HJ星数据分析了 台风“纳沙”对海南不同农场植被NDVI变化等。该方法仅利用了NDVI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橡胶长势的变化,本文提出了在FY-3数据提取的长时间橡胶NDVI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与此时段橡胶NDVI值的变化值的标准方差进行比较,判断此时段橡胶的生长变化情况,评价的结果会更稳定。因此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气象FY-3卫星开展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关于利用 FY-3气象卫星数据开展天然橡胶长势的动态监测的文献还较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门设立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应用示范项目”,持续支持相关研究,发挥FY-3气象卫星数据的重要作用,拓展卫星资料及其产品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快更好的发挥作用。

本研究在海南开展橡胶林长势的动态监测时,发现FY-3气象卫星数据往往存在云覆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的精度,下一步将积极探索以FY-3微波成像仪数据,全天候开展橡胶长势监测,消除云处理对监测区域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度及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研究立足于海南橡胶林不同季节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依托地面气象自动站和橡胶林样区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一套时效性比较强、监测范围覆盖全岛、精度相对较高、地面气象监测、橡胶物候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监测方法。FY-3气象卫星数据在海南天然橡胶生产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是橡胶遥感研究的新尝试,提高了研究区橡胶林遥感长势动态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其他地区也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文波, 张国平, 范锦龙, 等. 利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冬小麦种植面积[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2): 144-149.

[2] 杜子涛, 占玉林, 王长耀. 基于NDVI序列影像的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 23(1): 47-50.

[3] 张 莉, 周清波. 基于EOS/MODIS数据的晚稻面积提取技术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127-131.

[4] 李卫国, 王纪华, 赵春江, 等. 利用TM遥感进行冬小麦苗期长势监测研究[C]. 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5] 徐万荣, 马友鑫, 李红梅, 等. 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生物量的遥感估算[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S1): 317-323.

[6] 杨邦杰, 王茂新, 裴志远, 等. 冬小麦冻害遥感监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2): 136-140.

[7] 李亚飞, 刘高焕. 基于HJ-1CCD数据的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分布特征[J].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11, S1.

[8] 冯海宽. 基于环境卫星数据的冬小麦长势监测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9] 刘少军, 张京红, 何政伟, 等. 基于面向对象的橡胶分布面积估算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 168-170.

[10] 张京红, 陶忠良, 刘少军, 等. 基于TM影像的海南岛橡胶种植面积信息提取[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4): 661-665.

[11] 陈汇林, 陈小敏, 陈珍丽, 等. 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海南橡胶信息初步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7): 1 181-1 185.

[12] 海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 海南统计年鉴201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13] 赵英时.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边金虎, 李爱农, 宋孟强, 等. 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J]. 遥感学报(英文版), 2010, 04: 725-741.

[15] 黄 青, 唐华俊, 周清波, 等.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及长势监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9): 218-223.

[16] Treitz P, Rogan J. Remote sensing for mapping and monitoring land-cover and land-use change: An introduction[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4, 61: 269-279.

[17] Loveland T R, Reed B C, Brown J F,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land cover characteristics database and IGBP Discover from 1-km AVHRR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0, 21(6/7): 1 303-1 330.

[18] 于 堃, 王志明, 孙 玲, 等. MODIS时序数据在县级尺度作物长势监测分析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学报, 2013, 29(6): 1 278-1 290.

[19] 吴炳方, 张 峰, 刘成林, 等. 农作物长势综合遥感监测方法[J]. 遥感学报, 2004, 8(6): 498-514.

[20] 吴素霞, 毛任钊, 李红军, 等. 中国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研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3): 319-322.

[21] 武建军, 杨勤业. 干旱区农作物长势综合监测[J]. 地理学报, 2002, 21(5): 593-598.

[22] 李卫国. 农作物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3] 罗红霞, 曹建华, 王玲玲, 等.基于HJ-1CCD的 “纳沙” 台风NDVI变化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3, 28(6): 1 076-1 082.

[24] 陈小敏, 陈汇林, 陶忠良. 2008年初海南橡胶寒害遥感监测初探[J].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22(2)24-28.

[25] 刘少军, 张京红, 何政伟, 等. 基于遥感和GIS的台风对橡胶的影响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46(10): 191-193.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生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农业部门应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基于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培训体系;农业部门

农民属于生产者,其农业技术水平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1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置了以下3点目标。1)培养职业农民。基于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促使其成为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水平的职业农民。2)培训带头人。基于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大学生村官和党员干部,促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领广大农民走向致富之路。3)组建专家团队。与相关院校和企业合作,构建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专家团队,并定期深入基层,促进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

2.1 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各地区拥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且种类繁多,再加上管理部门较多,致使资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各个培训机构很难进行分工合作,具体表现为工作重叠现象严重、职责无法统一等,影响了工作开展效果,而且当前的培训内容很难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吻合,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此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缺少连续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机构不会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研。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目标之前,没有考虑当地具体情况,设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均不满足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2 宣传力度不强,农民缺少积极性

农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认知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不重视宣传,致使农业技术培训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导致农民无法正确认识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效果,再加上受训范围较小,当地农业生产并未出现较大改观。

2.3 培训对象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农民的学历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素质较低,且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不统一,学习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1]。

2.4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布局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一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深,新技术成果难以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难以起到带头作用,还有部分示范户在接受培训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内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

2.5 培训人员专业水平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农业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稍显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很难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培训人员市场调研次数偏少,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影响了培训效果。

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培训的成效。基于此,提出以下5点改进措施。

3.1 立足于实际,以问题为导向

农业技术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农业培训机构应该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深入基层,做好市场调研,立足于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合理设置培训目标。比如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培训人员到基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并辅以理论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此外,还应整合农业技术培训资源。现阶段,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多种开展方式,但取得的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十分关键。在农业技术应用前,培训工作不可或缺,这是保证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培训人员需要分析农业技术培训资源,并从中挖掘特色资源,立足于实际,探索与当地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培训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2]。

3.2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范围,增强其影响力,使社会全体公众都鼓励并支持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要总结工作经验,借鉴优秀的培训工作模式,以强化培训工作的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下,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社交平台宣传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3.3 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

培训机构应该加强与当地乡土专家的联系,以了解民意,掌握农民的诉求。同时,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应对农业技术进行简化,并采取便于农民接受的培训方式,加深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如可以聘请当地的乡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农民的需求,并让乡土专家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农民就会在乡土专家的带领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也会得到强化。

3.4 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农业部门是主导者,但农业部门却很少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致使培训工作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农业部门应该制定规范的培训流程,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培训机构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培训工作[3]。

3.5 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专业能力关系到培训效果。为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优质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以促进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具体可从以下2方面着手进行。

1)创新培训方法。应不断延伸培训地点,让农民可以在多个地点接受培训,比如田间、培训基地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2)为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新颖性,培训教师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進农业的发展,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采取立足于实际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促使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晖,彭杨,吴述云,等.浅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14):176.

[2] 薛利民,吉双龙.韩城市农林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17,34(6):167.

[3] 沃东辉.浅谈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3):40-41.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机技术培训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才能驾驶先进的农业机械,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的先进生产技术大规模实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抓好“四个先”、搞好“四结合”,这是现阶段做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实有效途径。

1.抓好农机技术培训的“四个先”

新形势下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必须要整体谋化,充分准备,分段实施,重点安排。

1.1先作规划 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即对培训的期数、人数、对象以及培训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齐抓共训 ”。

1.2先编教材 农机培训工作,既要有相对固定的“定型”教材,更要有适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受训对象的“活”教材。特别要注意在教材适应性和使用上下工夫,参考国内外的一些最新动态及实用技术,并紧密结合本地和农村的实际,编写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活”教材。

1.3先作调查 新时期的农机培训工作必须“有的放矢”,首先要找准对象,否则就会出现“无的放失”或“矢”不中“的”的现象。农机技术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一般的学校教育对象基本上是处于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文化水平,包括思想理念也大体相同,而农机技术培训的对象几乎是不确定的,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业务基础、思想理念大都参差不齐,这就要培训机构必须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方能对症下药。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受训对象,通过短期培训能够学到什么,学了之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否发挥作用,都应该作为调查考虑的内容。

1.4先选基地 所说的基地,除了固定的培训基地,还应选择跨乡镇、村屯比较多和比较近的地方作为受训点,这样省时、省力、受训人员多、效果好。另外,根据区域不同,受训内容不同,为受训者提供演示观摩现场,使受训者有实习工作的条件,为受训者在短期内利用所学技术用于生产实际创造条件。

2.搞好农机技术培训的“四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农机技术培训永远是一个新课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受训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2.1培训农机驾驶员与培训农机大户相结合,以培训农机大户为主 根据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要注重思路调整,把农机大户作为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2“死”教材与“活”教材相结合,以“活”教材为主 农机技术培训要在培训教材改革上下工夫,努力满足适合本地实际和受训者需要的“活”教材。要根据受训者所使用的机械、技术的变化,以及新机械、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探索培训方式和修改教材的新思路。

2.3静态培训与动态培训相结合,以动态培训为主 在培训大纲总体规划指导的前提下,不拘形式,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必须进行现场讲解,为受训者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受训者听得懂、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2.4 “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 农机技术培训一般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容易给受训者带来不便,使一些受训者在受训期间贻误农时和其他工作;而“短而精”的培训都是一些农民急需的适用技术,受训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强化培训,学得快、用得上、效果好。机械未动,培训先行。要根据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抓好农机培训工作,服务“三农”,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利用河北省农民培训问卷调查的415个样本数据,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了供需均衡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通过调查和供需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亟需改进。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河北省;供需失衡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实现速度,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这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3] 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均衡问题是我国农民培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的供需均衡分析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本文所作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调查数据为主。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法,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并填答问卷。调查对象中市县(区市)的选择主要以调查员所属地区确定,村庄和农户的选择则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63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89.63%。样本覆盖河北省30个县(市、区)、6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城市郊区三种类型的地区,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同,在河北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中有些问题是让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在计算过程中按重要程度赋予数值,如:某个问题包含5个选项,让被调查者选择其中的3项(按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对可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位这三个位置上的选项分别赋予数值3,2,1,对每个选项在这三个位置上的得分进行加总,然后比较各个选项得分的平均值的大小。

(二) 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新型农民培训单从供给上看,供给形式多样化、总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区域供给不均衡且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单从需求上看,农民期望短期连续性、种类较多、费用较低、实用、授课形式多样且最好由大中专院校提供的农民培训。从经济学供需均衡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1.农户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积极性用来度量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程度。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被调查者占78.55%,而只有21.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农民培训。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因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进城务工,才能增加收入。但当问到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农户是否参与了农民培训时,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7.61%,而没有参与的高达72.39%。究其原因,或是这些农户没有得到培训的信息,或是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等,总之,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使多数的农户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农民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现状,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从总量上看,农民培训供给小于需求,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在区域上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态势,致使农民培训参与率较低,广大农民对于接受培训的渴望无法满足。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农民培训主体相对单一,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及培训形式等供求错位的状况,致使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态势进一步加重。

2.政府在教育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户期望有所差距。当问及“您对发展农民培训的意见和要求”时,回答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所占比例达到35.12%,说明当前发展农民培训最缺的是资金,多数农户还是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的,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去参加培训;回答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多举办一些真正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培训”,比例为31.05%,虽然目前各地都在举办农民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感到经过培训后和培训以前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回答“严格管理,落到实处”的被调查农户所占比例为18.80%,占第三位,说明基层政府在培训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排在第四位的为“干部清正廉洁,办实事”,比例为12.02%,说明基层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格的干部,影响了基层村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排在第五位的是“加快经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比例为2.99%,说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农户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各种培训。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仍有不少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当问及“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搞好农民培训”时,“加强政府引导”是农户最关注的方面,赋予数值为5.1,说明农户普遍认为政府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北省开展的农民培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中大部分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孤立存在的,只是与政府有联系。除此之外,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或有交叉或有共同的空白区,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培训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是“完善农民培训相关政策”, 赋予数值为4.21,说明农户认为制定并完善农民培训政策,把农民培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当成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选出好的带头人”(赋予数值为3.5)及“加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赋予数值为2.58)也是农户认为搞好农民培训的重要方面。

(三) 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入不足。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领导,明晰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农民培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科技部门应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农业部门应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劳动保障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同时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但据调查显示,当问及“您认为影响农民培训发展的因素时”,49.6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可见,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影响农民培训供需均衡的严峻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对农民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尽管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农民也看到了参加培训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但是较高的培训费用使农民望而却步,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供给。调查显示,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得一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求职用处较大,但仅有37.44%的被调查者愿意花钱进行职业资格认证。64.6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培训费用过高,已经超过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可见农民接受不了现实中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民培训费用的供给,因此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培训的供给,使供需失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很有必要。

2.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而言,农民培训体系的培训供给在总体上仍是比较薄弱的。调查显示,4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缺少培训学校”是影响其参加农民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来自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是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调查问卷,仅有14.07%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技术主要来源的问题也印证了农民培训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相对单一这一现状,52.34%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来自于政府农业部门,而来自农业学校、专业协会、企业获得的农业技术仅占22.66%。这不仅减少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也从总量上使培训供给减少,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3.培训信息传达不畅。及时获知培训信息,是农民根据自身的偏好,有选择地接受培训的前提。培训信息能否及时传达给农民直接关系到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13.3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及时获知近期培训信息是影响其接受培训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转移挂钩和“一条龙”培训就业服务办法,对特别困难家庭有就业要求的劳动力实施培训就业援助。河北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作为一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优惠措施,73.33%的被调查者都未听说过,接受过阳光工程资助培训的被调查者仅占7.79%。调查表明,培训信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培训信息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4.农户文化水平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劳动者文化素质与其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小学毕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可以提高108%,大学毕业可以提高300%。这说明科学文化素质是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直接桥梁。[4]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11%。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过半,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仍然普遍偏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并且制约了他们对于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是保证农业高产、优产的基础,但大部分农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仍旧匮乏。调查显示,对于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肥、科学使用农药,分别有65.39%、68.00%、54.7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完全知道(包括知道一些、不太知道和不知道),说明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农民不仅要具有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备一种或多种专门技能。但调查显示,仅有32.16%的被调查掌握一种以上的专门技能。目前河北省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民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农民不愿接受教育培训,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我国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观念意识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的供需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415份问卷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2) 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3)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极不合理。国家实施的一些农民培训项目基本上免费,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较高,农民有限的收入又难以支付,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5]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的情况。(2) 划分农民培训类别,区别对待。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农民培训划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等类别。[6] 针对农民培训的类别的不同,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措施方面应区别对待。(3) 农民培训必须要立足区域经济和教育培训资源现状有度开展。无论是务农农民技能的提高还是富余农民的转移,都需要与当地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4) 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以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7] 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林克显.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9.

[3] 周亚,甘勇,李克强,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2):17-20.

[4]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4):52-57.

[5]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4.

[6] 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8):67-68.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armers’ Training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Liang,ZHANG Run-qing,ZHANG Yan-feng,ZHAO Ba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Key words: new farmer;training;Hebei Province;dis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上一篇: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行业管理伦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