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

2023-10-09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1篇

——我对“轻负高质”的思考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语文实现“轻负高质”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轻负高质”的前提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二、坚持有效的备课是实现“轻负高质”的根本

“轻负高质”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想达到的理想境界,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备好课。在我看来,备课其实需要分两步走,作为一名教学母语的老师一方面对教材要备好课,另一方面对溪水长流的日常生活更要备好课。对教材备课,要完成二次对话。既要完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要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材的教学意图,实施有效地教学过程,最后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避免因要求过高或过低而人为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同时,在备课过程中预设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备课。避免盲目教学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至于生活备课,对于一名教学母语的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时时展现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语文老师对生活的留意,收集生活的材料,关注身边的语文现象,积累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文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备好这一课,它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作业是实现“轻负高质”关键

课外作业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好的课外作业,既便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已学的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然而,近年来在“片追”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对课外作业的合理安排,大搞题海战术,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精心地科学地设计课外作业。

(一)作业的适度性。课外作业不在多,而在精。小学教学强调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达标并反馈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一般不留课外作业,注意向课堂40分钟要效果,要质量,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高年级的作业量也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既可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打疲劳战,又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二)作业的分步性。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结合教学步骤和要求,将作业分解成若干个部分,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完成不同的作业。如:字词先课堂强调,当日可多遍书写,次日听写检查,错误重点指导后再当堂多遍书写,以后以不定时抽查为主,通过“少做、勤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作业的主动性。“减负”不但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就作业的布置而言,为改变以往教师“一家之言”的做法,每单元授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出一份单元测试卷,然后让学生交换答题,由出卷同学和答卷同学共同批阅。学生对此乐于接受,积极性非常高,加上学生思路广,材料多,因而试卷覆盖面广,几份试卷下来,重点、难点几乎一网打尽,效果非常地好。

(四)作业的典型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出一些与当天所讲内容相关的典型习题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同类型习题的机械重复,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又能突出重点,保证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迁移。

(五)作业的针对性。学生学习成绩有好差之别,统一布置作业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时间长了,差生就会降低做作业的兴趣,视作业为负担而应付或拖延;优等生就会感觉作业太一般,得不到更好的训练。为了兼顾到各方面的学生,设计作业时应分出基础知识题和技术能力题,布置作业时应分别指定哪些要完成、哪些可以选择完成、哪些属于较难的补充题,对优生、差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分出层次,既有利于优等生智力的开发,又照顾了差生。 (六)作业的多样性。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当变换形式。不要天天都是书面作业,使学生一回到家里就是不停地写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喜欢的能够动手、动口、动脑的作业,如朗读、复述、实验、观察等非书面作业。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各种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七)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做到作业的趣味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相统一。如通过让学生扮演“大夫”“药剂师”“病人”的不同角色,来完成修改病句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颇佳。

总之,教师合理设计和布置作业,不仅能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而且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特长,提高自身素质。

四、坚持习惯培养是实现“轻负高质”的境界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很赞同。一个学生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那么对于学习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小学生阶段的学习正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习惯培养好了,那将让学生受用一辈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其中学生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细细听,慢慢说,想想读,快快写”是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常用办法。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更是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保证。表扬的形式有很多,有口头表扬,书面表扬;有老师表扬,同学表扬;有家长表扬,任课老师表扬;有本子上的及时表扬,有阶段性的喜报表扬;有电话表扬;有物质表扬„„总之,让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不断挑战自我,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2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我大学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工作以后,看到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我又梦想成为一名能减轻学生负担,但有能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老师,在这个梦想的推动下,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积累,下面我将这些尝试和积累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软环境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的这么学科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主观意识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被他们看在眼里,不好的一面会被他们无限放大,好的方面也会被他们记在心里。所以我会做一些能让他们记得我的好的行为。在我06届的学生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体育生,这个学生由于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又有一些时间用来训练,他的化学成绩总是班里最后几名,但我总是用各种机会鼓励他,到高三的时候,在他信心不足的时候又多次给他谈心,最后他还比较顺利的考上了体育学院。现在这个学生还随时和我保持着联系,有时说到他读书的事情,对我充满感激之情。其实我只不过多跟他聊了几句,但给他的感觉就是这个老师比较关心我,对我不错,我愿意多学点。所以作为我们老师能多对学生说一句鼓励的话就多说一句,在路上碰到了也可以说,在他来问题目的时候也可以说。另外在如果与学生真的有了一些矛盾,有些老师会很生气,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来,其实说到底这个矛盾无非是他不想学,你让他学的矛盾,等他们毕业了,这样的矛盾不存在了,你会发现这个学生不是也很好的嘛。所以老师要端正心态,等学生情绪稳定了再跟他好好谈谈,那时他会比较听得进去,说不定师生关系反而比以前更好。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所展开,他们有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权利。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离开了这个软环境,任何轻负高质的措施都是空谈。 二. 高效的教学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硬道理

关于这个我又分了三小点,分别是课前、课中和课后

要有高效的教学课堂,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必须自己加重负担。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两种准备工作,一种是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前一刻的积累为后一刻的教学工作做准备。我把每一次的听课、评课、专家的讲座都当作是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把我认为可以借鉴的上课模式、想法、点子一一记录下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课堂特点加以应用。有些专家的观点看似简单,但却能给人以共鸣,是我们老师一直没有去重视的。比如特级教师包朝龙老师在他的报告《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中指出:不让学生问题目,而让学生问问题。问题目老师只要告诉学生答案就行了,而让他问问题,他必然是先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然后才能提出问题。自从听他这样讲了以后,我觉得以前的课后答疑中有些学生确实只是在问题目,而没有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这对他的学习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有些学生为了得到班主任的表扬还在乐此不疲的问题目,这简直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啊,后来我专门给学生讲了问题目和问问题的差别,让他们以后要问问题,不要问题目。这样规定了以后,学生问的次数少了,但他们的效率高了很多,有

些同学来问的时候我总是提示他你慢慢讲,把你要问的问题讲清楚,然后我再回答你。他们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发展到后来的相互争论。当问问题问出味道来了,学生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他们会考虑的更多,问的角度也更多样化了,另外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化学填空题中,常会出现文字表述题,这是很多学生的弱项)。我觉得有时个人的智慧非常渺小,但能集合人家的智慧和经验,那么我们也可以做的更好。还有一种准备工作是专门针对某一堂课或者某几节课的短时间准备。要让学生减轻负担,教师必须帮他们把好关,哪些是要求了解的,哪些是要求熟练掌握的,哪些是要求综合应用的。所以在备课之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特别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必须把考试说明看的非常透彻。有些前一年要求的,而这一年已经删除的知识仍然会出现在高考复习资料中,教师就应该非常果断的把这些题目删除,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我在备新课之前都会带上除教材外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一本是教师参考用书。只有当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要求后才可以根据教材去备课。而上高三复习课时,第一学期考试说明一般还没出来,我先根据前一年的考试说明要求制定复习计划,当当年的考试说明出来后我再把这两年的考试说明做个对照,把有增加或删除的部分特别划出来,等复习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加以留意。只有事事留意,做足功夫,才不会让学生多做无用功,提高课堂效率。 2.45分钟的高效

45分钟的课堂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的学习效率提高,首先该节课的知识条理要清楚,有些教材的编排顺序我们也可以做适当的修改。比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晶体的时候,教材是按照晶体的类型依次介绍下来,最后把四种晶体放在一起巩固加深。但我觉得也可以把四种晶体放在一起学习,先从前几节课学过的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复习提出构成晶体的微粒有哪些,再按照组成晶体的微粒不同把晶体分成多种类型。接下来学生自然就会分析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什么晶体微粒间存在什么作用力,而破坏这个作用力需要的能量高低决定了该晶体的熔点等物理性质。通过这样的对比分类学习,不但掌握了不同晶体的性质和组成,也完成了对各种晶体异同点的归纳和总结,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但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又有许多地方做的不规范,为了使他们的操作更有规范性,我在演示时总是会引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来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在用到碱式滴定管时,以前有许多学生很容易把橡胶管内玻璃球挤到尖嘴处或玻璃管,导致后面的实验没法完成。后来我们组的魏老师告诉了我一个方法,就是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先让他们把碱式滴定管中的玻璃球位置找到,然后让他们把里面的玻璃球想象成我们手臂上的肉,把外面的橡胶管想象成我们手臂上的皮,若要让液体留下,就必须有中让皮肉分离的感觉。再加上我的演示,现在的学生发生玻璃球找不到的情况少了很多。再次要适当的在课堂上调节气氛。给学生讲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小笑话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发现学生上课气氛太沉闷,我有时会故意把题目讲错,而且错的很离谱。这时他们就会发出“咦,怎么会这样?”的疑问。把他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要使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前提是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伤他们的自尊心。

3.45分钟后的精练、精读

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会选择非常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当堂演练,但是课后的作业布置题目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教师不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把各种题目都给学生做,无疑使学生跳进了题海,增重了他们的负担不说,有些做的题目根本不作要求。我在备课之前一般先把配套的练习先做一遍,然后对照学科指导意见,找出不符合要求的题目。如果现成的练习有很多题目都不好,那么我们再去找其它的题目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在我布置的作业中,除了要做的,还有要看的。我会在教学的复习阶段,要求他们看课本的某几页书,然后在第二堂课中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检查。对于看的仔细的同学进行表扬,到高三以后,有很多老师都在感慨学生不会看书,其实是我们理科老师平时不注重对他们的看书的指导和培养。只要多给他们一些规定,他们的看书能力也是会慢慢提高的。有时连我们都想不到学生会看的这么仔细。这个习惯养成以后在高三复习阶段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三.精心的积累是轻负高质的强大后盾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轻负高质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13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规定,教师应该注意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质量,提倡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

一、端正态度,实行新式的课堂阅读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机械地讲课,学生在座位上麻木地听讲,课后还有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占据了学生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的思想,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实施快乐教学。对于初中阅读的教学,教师应该多以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读物,并在阅读过程中写下相关的读书笔记,并与其他同学进行阅读经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实现轻负高质的阅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今后学生之间的继续交流。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多次通读课文,并把课文中作者运用到的描述春天美景的句子画出来重点阅读,学习其中运用到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作者在描述小草和树木时运用到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在以后做到学以致用。

二、减轻负担,取缔原有的题海战术

在实行新课改之前初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强化掌握知识,对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练习题,造成学生极大的课业负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样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向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题,让学生进行强化阅读训练。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背离了阅读原来的本质,一味地为了应试而做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抛弃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自己乐在其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熟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努力地融入课文中,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因在弟弟小时候不让他玩风筝而扼杀了弟弟对于风筝的喜爱的后悔与自责之情。同时鲁迅先生也借此表达了对于旧中国人民脑中,甘于被奴役的奴性思想感到淡淡的悲哀。不以应试为目的的快乐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方式新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千篇一律的阅读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阅读形式上的审美疲劳,让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种负面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教导学生时常改变阅读方式或者开展新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以下几种方法可供教师进行参考:

1.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

教师定期开展学生之间的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经验交流会上向彼此交流最近读到的好书,并向其他学生分享这本书。这样随着越来越多学生的加入,彼此之间互相交流读书经验,并让对方知晓自己所读的书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产生“1+1>2”的效果,让学生获益匪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2.养成读书批注的习惯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随手批注的习惯。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录自己阅读到此处产生的感触。当学生在进行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可以在原文以及第一遍批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深化对于此书蕴含感情的理解与接受。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批注文章,及时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有利于学生在二次阅读过程中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初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后天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影响。同时在另一方面,初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的接受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尽量少地给予学生课业负担,努力实行“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该抛弃原有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定会变得事半功倍。最后教师通过开展各式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真正地将自己融入文章,进行“轻负高质”的快乐阅读。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教师 杨旭

"轻负高效"是我们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还给孩子快乐而又有意义的童年,是我们每个普通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要学科,没有课外作业,在学生主课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每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同时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得到训练,探索精神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精心备课,充分准备教学素材,适度估计学生情况。

精心备课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精心备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能驾驭教材,而且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能力目标,并让学生了解,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其次,要想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课前的准备和估计必不可少。从知识到素材,乃至课上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都要提前做好准备。面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备课时还要做好充分的估计。这样,就不会因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而措手不及,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充分使用兴趣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抱着一种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态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情化繁为简,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时,我首先播放了一个自己制作的关于介绍我的家乡的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丰富的动画效果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又如,在教word文档制作时,我设置一个闯关游戏情境,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欲望。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学习《金山画王》时,在简单地介绍这款软件之后,我只提出了几个要求,就把这个新软件完全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试。此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或闲着,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在接下来的汇报尝试结果中,立刻就能看到这种方法的成效:学生的尝试几乎涉及了软件的所有功能,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我则选择任务驱动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用一个个层次逐渐递深的小任务做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这些小任务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吸引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缩小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益,而且让孩子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五、充分运用评价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进行作品展示的同时,首先是先组内互评,然后进行全班点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5篇

孙维刚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真正地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 ,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知识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并且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总结发现各种科学的思考规律呢?能力和智力素质,是必须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得到并发展的。这里有三层意思

1、智力素质是最高层次的,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或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吧,具备了它,在任何困难或课题面前,将能恣意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

2、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影响学生;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的。

3、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素质,但这个教学,不是自然主义随便怎样做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

安排自觉地为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素质”这个目的服务。

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开展教学工作。

一、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多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在教学过程中,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中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

华罗庚先生和中学生谈学习方法时,曾讲,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应当由薄到厚,这个“厚”,是因为写了眉批,甚至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书里,所以厚了。从实质上看,是纵横联系,丰富了理解;以后又读第二遍、第三遍……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炼抽象,领会其关键,其核心、其本质,后来是那么深刻、那么精辟的一个见解,或几条思想,这样一来,书读到后来,不就是越来越薄了吗?

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从“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 第二次的“薄” 就是升华到哲理观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渗透“运动的观点”“广义

对称的观点”,“矛盾统一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一般到特殊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要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教师前面,向教师、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每道例题老师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完成。由于历经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才能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老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老师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杆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这样上课,比老师自己潇洒一言堂下来,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获和长进,却要大的多。

四、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实验,授课采用提出自学提纲或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提纲,再进行自学,研究讨论学习,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分析,教师归纳画龙点睛总结出一些结论。知识复习课,一般都是让学生看书复习,自己用网络结构形式整理知识,之后再对各类知识理解运用方面编题目进行巩固

提高练习。有些可以采用类比思想学习的新知识,采用让学生类比提出研究问题,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是在正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主要研究定义、性质、图像以及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问题,一次函数同样也要研究这些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在等腰三角形基础上来研究的,同样类似等腰三角形也是研究定义、性质、判定以及性质,判定的运用等知识。另外在分析问题、解题时注重题后反思、归纳典型题的解题技巧方法,注重类比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解一题,就解决一类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就得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步骤及解决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见树木更见森林。

立足常规轻负高质范文第6篇

摘 要: 初中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作者结合科学新课程实践,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体验,有效开展体验式探究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生活体验 体验探究 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会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成人,他们主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

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可以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教师应通过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例进行探究,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譬如教师设置一些有趣的生活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我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取出一瓶饮料给一个学生喝,正当学生喝得很开心时,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饮料喝到嘴里的?”学生抹抹嘴回答:“我就这么吸上来的。”又问:“是不是很轻松就能吸上来?”回答:“是的。”然后取出第二瓶饮料(事先使饮料中的部分气体逸出、瓶口带橡胶塞和吸管)递给他,示意他继续喝,但学生不管怎么用力就是很难吸上来,放下饮料瓶不好意思地下去了。问:“能吸上来吗?”学生回答:“吸上一点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可能是因为他吸力不够(生笑),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此后又上来了两位同学,结果都与前面同学一样。“那么这瓶饮料为什么吸上一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呢?是不是真的吸力不够?”这样趣味性极强的生活化实验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在热闹之余就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唤起了学习科学的热情体验。

二、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

1.因陋就简,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教学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探究对象。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尽管教师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如我在教《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在瓶子内装沙)的五个小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装沙量不一样)、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断地激发探究的欲望。可见,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就会制约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只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实验,就会发现许多实验,如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大气的压强、导体与绝缘体等,都可以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我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看到科学知识离我们很近,进而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次声音的音调就很困难。如果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做演示,或者干脆抱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明显,能调运学生的兴趣。

2.就地取材,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加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开动脑筋,指导学生努力在生活中寻找最简易的又能让研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器材,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孩子玩具、手电筒、玻璃、乒乓球、木梳、橡皮筋、纯净水瓶、青霉素药瓶、眼药水瓶、注射器、废输液管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例如可乐瓶就是我在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浮沉子”实验;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演示喷泉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做浮力产生原因实验;演示气体膨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等等。

三、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

1.开展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置生活化的探究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乐于学科学的态度。例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各个消化器官,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富有创造性地形象叙述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习的内容既形象又生动,且便于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时,我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比赛刚开始时,人们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后来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人们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判定最终到达终点的兔子运动快。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然后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因此,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寻找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2.指导学生设计,在实验中深化体验探究。

在科学课中,教师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课时,在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后,紧接着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于是学生有的用鼓槌敲鼓面,使小泡沫球跳起来;有的把尺子固定在桌边,用手指压住尺子的另一端并即滑开;有的用手拔动绷紧在文具盒上橡皮筋……完全沉醉在敲、拔、弹等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为下一环节的研讨做了充分的准备。又如学生在探索“土壤中有什么”,在探索空气的存在时,不同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组把水倒入土壤中,发现土壤的体积缩小了,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有的组把土倒入水中,发现水面高了,同时冒出气泡;有的组怀疑冒出的是气泡是二氧化碳,经火柴检验,不能使火柴熄灭,证明它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空气;有的组通过把土壤捏实,来证实土壤松散时里面有空气;有的借放大镜发现土壤颗粒间有空隙存在,证明里面有空气。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主动参与了学习,逐步培养了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也培养了体验能力。

四、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

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思维更加活跃,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运用激励交往机制,努力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小组,既要有学习小组长,又要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如在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熔点时,我将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成员又有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温度计的读数,一个负责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变化,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全面负责,提醒组内同学的纪律和其他。我先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操作,语言智能强的记录,数理逻辑智能强的测算,空间智能强的绘图,第一次成功然后轮换实验。这样使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有效地进行互动体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尽可能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选出代表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包括本次实验的结果、现象、数据及其分析处理结果、创新装置、方法、理论分析和本次探究活动的最大收获、感受等内容。

最后,课堂教学应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所提的问题应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和每个同学的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明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多向信息交流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与说的互动过程中强化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学习,学生不但会加快对知识的建构,而且会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学习交流与合作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五、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

科学课堂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让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在亲身体验探究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若在科学学习中能利用好日常生活现象,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体验。例如在学习《功率》中,我用了这个例题:春天来了,某一学生想到杭州参观动物园,他想快些到达目的地,又想在车上看看沿途风景。现给你一张列车时刻表,请你帮他选择坐哪种车型及哪段出发时间最适宜,并算出乘车的速度。在乘车过程中根据风边景及路边景物选择合适参照物来判断物体动静情况,在爬山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如果他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该带哪些工具上山,必须算出哪几个量?等等。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应用的体验,所学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了体验习惯。

让学生做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学生会很乐意去做,而且完成得很出色。例如在教学《蜗牛》时,课前我就布置了观察任务:看看蜗牛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是怎样寻找食物的?让他们做好记录。又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从种子萌发开始就让学生开始跟踪观察,让他们在记录本上画上简图,还可以加上文字说明。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一生,而且培养了他们做事有始有终、有毅力、有恒心的良好品质。根据教学需要,还可开展生活化的体验探究课外活动,如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利用声音,避免噪声的资料;到自己村镇中去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化的环保建议;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且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体现各自的聪明才智,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发挥潜力和个性,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体验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这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潘凤江.科学探究应从体验入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4).

[3]高潇怡,李立敏.体验科学探究 感受科学魅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5).

上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文下一篇:民间失物寻找口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