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2023-09-23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1 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1 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内涵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气候及生物资源会给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些要素都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我国农业能够更好地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一直在不断恶化,而想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就必须采取措施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农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农业发展速度也有了明显增加。而农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又不够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做好相关的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2]。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合理利用现代化科技,在发展农业时,选择那些不会给生态造成破坏不会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给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3]。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并加快改善的速度,确保能够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农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农业生产效率能够不断地增长,提高粮食的实际产量,确保粮食生产本身的安全性。

1.3 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才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能够给人类发展和农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能为农业的更好发展提供物质保证。但是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恶化,那么农产品污染会愈加严重,这不但会影响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做好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更是要做好治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从而更好地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4]。

农业可持续发展想要实现,需要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之间能够协调,这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不但需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还需要达到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而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稳定,还需要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便要求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能够实现发展的协调[5]。只有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二者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 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具有生态方面的意义,还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6]。这便需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自觉保护社会生态环境。

2.2 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会直接给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建立能够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此外,生态农业不但可以给生态治理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手段[7]。

2.3 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现在,我国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所以,我国必须认识到法律法规完善的重要性,相关的部门做好立法工作,从而给生态农业的实现奠定基础。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够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除了做好上面的几项策略,还需要进行低碳农业的构建,建立低碳农村,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保护好农业生态,确保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合理,更好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便是农业,农业发展情况会直接给我国的国计民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斗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发展也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便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做好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确保我国的农业和生态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这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重要基础。笔者主要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根据需要找到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

参考文献

[1] 郑祥洲.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4(24):4-5+11.

[2] 蒲宏艳.浅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展望,2015(1):48.

[3]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赵俊伟.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15-21.

[4] 龙晶.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7):168-171.

[5] 曲凌夫.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J].农村经济,2009(4):106-109.

[6] 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生态农业就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环保、安全高效、资源节约、低碳循环”的基本原则来实现“绿色发展”。既要大幅提升各种农副产品的产量, 又要保护环境;既要丰富农产品营养, 又得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目前,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是较多, 分类标准也不同。常见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两种的基本模式。

循环模式:是一种按照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循环的过程中, 每个环节的产物是下一个环节的原材料, 这样可以使各个环节的废弃物再次使用, 变废为宝, 减少废弃物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常见的有“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景观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自然空间的层次结构, 不同海拔、不同的空间环境组分, 造就不同生物种群。景观模式最大的优点是采用纵向的空间布局, 节省土地, 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转化手段, 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常见的案例如: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 山间果竹缠腰, 山下水稻鱼跃, 田埂种桑放哨”, 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 山腰种茶种药, 山下养鱼放牧”等。

2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我国农业一直都实行着粗放式管理模式, 在一定时期内起着积极地作用, 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依靠自给自足、靠山吃山的生产模式长此以往因其自身的弊端, 加上科技含量不高, 逐渐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差距。为了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转变生产观念, 完善农业生产模式, 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的稳固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由我国经济体制决定的, 由于历史的发展, 曾经轰动一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条件, 因此,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应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农场生产模式。

3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具有产业链长、结构复杂的特点。需要需要综合考虑农、林、牧、副、渔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 根据作物的生长属性、渔期等进行科学规划, 制定生产管理计划。生态农业依托于自然资源, 是个综合性的工程, 而我国各地水土自然环境又存在明显的地域化差异, 因此,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因对发展条件有着清晰的认识, 明确发展目标, 利用科技手段和成熟的管理模式, 实现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3.2 遵循自然规律

发展生态农业有很强的生态制约性, 需要我们统筹兼顾, 既要考虑经济指标, 又要兼顾生态效益, 遵循自然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利用规模化生产模式,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根据当地特色,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优化升级农业系统。如:退耕还田、禁止焚烧秸秆等。

3.3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新能源

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 发展环境优化型经济模式, 尽可能的减少危害环境的生产原料、生产方式的采用, 提高生产科技含量, 发展新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如:生物能的利用, 降低农业污染排放, 保护环境, 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3.4 促进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发展

保持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国家应在经济政策上多予以支持, 引导农业活动的开展, 畅通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沟通渠道, 调整农业结构, 规范相关农业经济行为,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结束语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 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实现增产增收,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一词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标准。生态农业经济作为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化”、“可持续性”的理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对目前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从多方面解析, 力求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何琼, 杨敏丽.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7, (02) :21-25+36.

[2] 宋彩平, 魏言妮, 尚杰, 李渊.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 2017, 33 (04) :110-114.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利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资源管理利用不科学、不经济。首先是陆地水面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境内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4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这3大湖泊,流域面积在50 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1918条,可是蓄水能力差,春耕季节十年九旱始终困扰着农业生产。其次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流改向,水质恶化、泉水枯竭、河水断流。最后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由于农药、化肥过度施用,工业污水排放的失管,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已难寻觅。

二是耕地资源未发挥最大潜能。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的分散性与规模经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耕地资源不仅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一种福利。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不能完全体现耕地的生产职能与分配职能的区别。承包地分配是以人口为基数的平均分配,虽然这种方式照顾了基本福利,可是却限制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耕地占用的超稳定格局与用地效率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耕地利用率取决于耕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而这种配置是在各种生产要素动态流转中实现的。目前一些有能力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经营者难以扩大经营规模,而一些无力提高耕地利用率者又不轻易放弃耕地。

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农业劳动力资源流向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产业的比例不恰当。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过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过少。其中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的又远远多于林、牧、渔等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不发达,机械化装备程度不高,其直接后果是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值低,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与使用的关系,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贯彻生态经济平衡原则,适度、适量地开发利用,制止掠夺性开发利用。任何一种资源的利用都要适量,不能超其极限。如种植业,不可一味追求高产,不顾地力,盲目地提高复种指数,“取大于予”,造成地力衰退。发展畜牧业要充分论证承载能力,不可过牧超载,造成草场退化,饲料短缺。

二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一切农业资源都要进行估价,杜绝无偿使用。用货币买资源,包括农民的承包土地、水资源、草资源、山林等等,这是避免资源浪费和不经济使用的最佳途径。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组农业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经营方式,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资源开发也要顺应这一趋势。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在开发方向、利用结构、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开展对现行的承包制度深度调研,提出完善方案。

四是要贯彻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的人力素质。推进农业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业高、中等专业教育,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农业职业教育,把有限的农业资源交给高素质的农民手中,生产出优质产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综合处)

责任编辑 洪峰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留民营村 经济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的概念于1971年正式提出。美国土壤学家Willian Albrecht从土壤学视角提出这一理念,认为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会有健康的作物,并认为可以少量施用化肥,但不可以用化学农药。而在我国,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开发,就是实施和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全过程。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生态农业研究和试点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发展来看,生态农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促进了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为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对国际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示范。

二、留民营村的发展现状

留民营村位于北京市东南郊,大兴区长子营镇境内,现有农户240户,人口861人,全村总占地面积145公顷。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打粮”这是人们对过去的留民营村的描述。 而正是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子,自1982年走上生态农业的道路后,成了世界闻名的 “全球环保五百佳”村庄。留民营村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合理的生产结构调整,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以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业为中心,串联农、林、牧、副、渔的生态系统,建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系统。此外,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整齐的现代农业温室、系统的能源利用设施和淳朴的乡风,留民营村,以观光农业为特色,发展起了生态乡村旅游,每年前来留民营参观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络绎不绝。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村民增收创造了另一个有效途径。

三、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以沼气为中心,建立循环型产业链,形成废物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模式。

留民营村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使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其内部实现循环利用,使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多层次有效综合利用农业有机物质,显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留民营村以沼气为中心,形成了以系统总体与家庭规模的有机废物综合利用及循环利用模式。

(1)系统总体型的生态大循环。留民营围绕沼气工程建设,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创新,使蔬菜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的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实现了工厂化的规模生产经营。在种养业基础上,留民营积极发展加工业,如留民营家禽养殖加工场的建立为留民营的养殖业产品提供了加工和包装。这样形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的格局。

通过系统总体型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了生物能的利用率,减少了系统对外部能源的需要;促进了系统内部粮食、畜牧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污染,净化了环境,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这样,留民营村整个系统的农林牧副渔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各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废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少了系统开支,提高了经济效益。

(2)家庭规模型的生态小循环。在留民营村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中,利用生态原理调整单一的庭院结构为最佳结构,增加食物链条,将庭院土地多层式利用,建立起了蔬菜—鸡—猪—沼气的循环综合利用系统。具体就是,选择典型农户的家庭庭院,采取提高沼气利用率为中心,并采用沼气和太阳灶等农村新能源为生活用能等措施,进行生态小循环。

家庭规模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善家庭卫生状况,提供了清洁、高效的能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整体绿化工程的实施。

扩大林木面积,搞好绿色植被是留民营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留民营村按照生态农业发展规律,大搞“两渠两路一个网,两环两场一个园”整体绿化工程。1990年开始,留民营村请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导,制定了生态农用林的建设规划,营造完善的农田林网,建设花园式村庄。经过10年努力,建起了百亩片林、百亩苗圃和百亩果园,营造了环田林、环村林、环厂(场)林、环路林共计营造林带19条,动土方3.5万立方米。至2000年,共植树6.1株。初步形成了生态林业结构。全村林木覆盖率达30%。

3.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留民营没有青山绿水风景逸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但留民营人却独辟蹊径,依靠自己的生态农业优势,发展了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成为了留民营生态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留民营村以生态农业为根本,开设有生态农业区、无公害有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无污染旅游制品工业区、国际生态农业学术研究培训中心、沼气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区、民俗旅游观光区、北京娃娃农庄、北京青少年绿色文明素质教育基地、全国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国际生态学术研究培训中心等,并建有生态庄园旅游度假村、动物园、庄园酒楼等设施,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兴办了农产品定点采的旅游项目,周边10个村近百户农民订立了农副产品产销合同,游客可以随手采摘水果、花生、红薯、小杂粮、蔬菜等,每年吸引了国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既增加了旅游项目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留民营村每年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

四、带动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

近几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建设大型沼气站需要数额较大的资金,但是仅靠农户投资往往不足,往往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扶助。留民营的大型沼气站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得益与政府的资助,如1993年北京市能源办向留民营一次性投资80万元。此外,对于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国家也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上的支持。

2.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带头作用。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村干部的带头作用。80年代,留民营村负责人张占林敏锐地意识到生态农业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一批科技专家的指导下.带领全村村民开始走上了开创生态农业的道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在当前我国农业科学文化知识亟待提高的条件下,他们的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适时进行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按照生态农业的三年规划, 留民营村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对种植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在继续抓紧粮食生产、保持水稻生产优势的同时,本着“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扩大种植业面积;在养殖业方面,新建多个养殖场,增加养殖数量;在充分利用全村劳动力的优势上,积极发展工副业。这些措施都加快了养范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为建立起一个农林牧副渔比例合理、互相制约、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奠定了基础。

五、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推进大发展的相应对策

1.农民索质偏低,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强化技术推广是关键。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农业的发展伴随的是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留民营村当前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十分普遍,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水平偏低,这样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必须长期、详细地对农民进行技术上的培训。

2.生态规划建设发展不完善,加强人才的引进与科技的投入。

发展生态村,仅仅依靠村民自身想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机构。生态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生态农业规划、生态产业规划以及生态景观规划。目前,留民营村内还未出现一支高技术、高含金量的科研队伍,很多设想的实施需要生产者掌握较新的生产技术,掌握科学管理方法,了解新工艺,否则,不利于留民营村长期发展,不利于留民营村走持续生态科技化道路。科技和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因此今后要继续加强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实现留民营的可持续发展。

3.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需加强,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虽然留民营凭借它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模式和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的品牌,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特色景点、旅游资源和设施的设计结构欠合理、宣传力度不够、收费价格偏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民营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旅游业的发展建设工作,对主要客源地,不同的季节应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避免“农家乐”这种千篇一律的做法。例如在春季,以踏春、采摘等为主;夏季则可以举办焰火晚会。

六、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注意的问题

1.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要因地制宜,切忌盲目效仿。

留民营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正确的理论政策指导,成功地发展起了生态农业。但是留民营村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因此各个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良性循环模式的要注意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产和耕作方式,因地制宜地搞,切忌盲目效仿。

2.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与工艺。

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了畜牧业、渔业和饲料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提出采用多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有机废料多重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这一设想的实施需要生产者掌握较新的生产技术,掌握科学管理方法,还需要研究、开发物质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否则无法建立良性循环的模式。

3.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

我国农村基层十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准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政府各级涉农部门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十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参考文献:

[1]崔娜娜,周申立.观光生态农业在留民营村旅游景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6)

[2]四轮驱动_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_省略_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余市发展沼气[J].江西能源,2001(4)

[3]四川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_以双流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J].经济纵横,2006(7)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实践与理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对此,本文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发展生态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大力发展,实现可循环经济,将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一、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农业种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产品被严重污染。有的农药不易分解深入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同时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农作物病虫抗药性增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最后,土地逐渐荒漠化,由于开垦不合理造成土地荒漠化[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农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

(二)重视生产过程,忽视了市场调节

受往日小农经济影响,生态农业在发展的当中常常会过于重视生产过程,侧重于构建和优化内部模式结构,却没有将农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的市场需求进行联系,导致与市场脱节,这样即使组建的生态农业模式理论很完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也会由于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淘汰,从而降低经济效益。毋庸置疑,这种模式不会长久发展。对此,还应充分考虑市场调节,保证生产效益。

(三)理论轻于实践

我国的种植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历史,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区域之间都创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总结研究,很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正处于研究阶段。比如,生态农业定义的表述、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等在理论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制约了生态农业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实现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虽然生态农业得以大力宣传,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具有盲目性。农业部提倡将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但是一些地区受经济限制和自然条件限制,这些技术和生态模式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因此,还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研究,包括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生态农业整体系统安排、管理方式、社会服务系统、产业化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创新等[2],这些都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创新

正确的理论与先进的技术是建设生态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关于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二次创新以及综合创新,使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对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而言,还需注重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和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将不同技术进行整合和组合、对不同层次模式进行尺度转换,从而研究更适合当代农业发展的结构体系。

(三)注重食品健康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食品健康和营养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正朝着无公害、绿色有机发展,是食品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保证,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而生态农业是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础,因此,可将农产品质量终端、全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农产品加强安全认证力度,推进生产健康食品的浪潮,发展市场前景良好以及具有特色性的健康、绿色有机食品,构建农业产品特有的品牌,提升整体农业的经济效益[3],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生态农业转型。也就是从数量增长需求转向质量效益的增长需求;从打开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場;从单一的生产结构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结构;从各户的小规模生产转向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四)加强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是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因此还应对农民加强重视度,引导全民参与。相关领导人员还应采取措施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示范、培训与管理,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进行。另外,还应对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整体的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建设生态环境的领导人员也没有重视到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便极大的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缺乏生态农业的宣传途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影响力较小;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水平有限,处于“建了拆、拆了在建”的情况[4],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和物力;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对此,还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贷款优惠政策、生态农产品市场保护政策、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全面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乡村

生态农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个人或局部就能实现的。其需要整体环境改善,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因此,还应加大生态产业建设的推广力度,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各行业相协调,倡导环保生产,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建设节约型社会,存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建设生态乡村,共同发展生态产业;最后,倡导清洁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生态环境优化和改善提供保障,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满德, 江东坡.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5):110-112.

[2]黄国勤.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13-18.

[3]黄庆革.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种子科技, 2017. 35(2):20-20.

[4]杨义敏. 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策略[J]. 农家致富顾问.2015(8):184-185.

作者简介:

张方和,1994年09月,男,土家族,出生于湖北利川,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优越,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对于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很大,应充分利用乘数效应,延伸福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关键词:旅游 乘数 效应 福建 产业链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是指通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从而形成的增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文化旅游产业是唯一无法外移的产业,具有累积与增值的效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超过许多单一产品出口的创汇水平;就产业发展趋势而言,文化旅游产业所需外部成本较小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多,能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珠宝特产业、零售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注入活力,是带动经济景气的灵丹妙药。

一、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

1、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福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临近港澳,北连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交通便捷,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三地,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天然深水良港6处(约占全国深水港湾的1/6)。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貌,依山傍海,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珍稀品种。经国家权威部门的综合评价,福建人居生态名列全国前茅。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位居全国首位;城市生活环境和水环境均排位第一。生态环境居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全国第一。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早在五千年前,福建的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昙石山文化。由于福建内陆地理上多丘陵,古代交通相对闭塞,形成了众多不同习俗和语言,使得文化多样性很强,山海文化差异性大。福建航海歷史悠久,在我国最早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地区,观念较开放,包容性大,对外交往频繁,航海文物与多种宗教遗存颇丰。福建名人辈出,如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施琅、冰心等一大批名人源自福建。福建海洋文化、闽商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茶叶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朱熹文化等在全国独具特色。福建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实体总数2930处,其中自然资源1423处、人文资源1507处。截至2010年12月,福建有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48个;自然保护区38个,历史文化名城3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旅游度假区、旅游经济开发区10个,5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为4A级旅游区15个、3A级旅游区2个、2A级旅游区2个。

3、华侨华人众多,海外资本丰厚。福建是著名的侨乡,许多闽籍的商人漂洋过海,成为不同地域商界中的浪尖人物。近年来闽籍海外侨胞人数超过1000万人,众多的侨胞资源及世界各地的闽商资源为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民间资本,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本保障。

4、旅游交通便利。旅游交通有了较大改善。首先,实现了省会福州至各设区市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福建已建成多条高速公路,至2010年12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0公里,“三纵八横”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83%的县市可在1小时内上高速。其次,多条出省通道缩短了福建与邻近省份之间的旅行时间,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开通,赣龙铁路客运列车已经开通。再者,打通了福建各景点与省外一些景点之间的快速通道。还有,一大批小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省内各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

但是,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二、乘数效应对于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内涵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越大,乘数效应也随之增大。旅游收入乘数是指旅游业收入增长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经济部门收入增长的作用。同理,旅游收入乘数越大,对相关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在中国,旅游业是乘数效应较大的产业,带动力较强,能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到衣、食、住、行、购、游、娱等66个经济部门。国际旅游组织研究发现,旅游业收入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长4.3个单位。

福建省的旅游收入乘数低于全国水平。“十五”期间,福建省旅游收入乘数1.15,比全国低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尽管福建省旅游收入乘数上升了约1.05个百分点,但全国旅游收入乘数上升了4.45百分点,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比全国低5.4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经济年鉴》整理)

提升旅游收入乘数的可以通过加大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增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效应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越多,旅游收入增长越快。在投资效益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越多,旅游收入乘数增长越快。“十一五”期间,福建旅游业投资700亿元,旅游收入乘数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0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把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2011年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迅速,具体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2012年第21期)

因此福建省应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文化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未来5年文化旅游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使文化旅游业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实现旅游乘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凸显新兴主导产业的作用,更好地带动全省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三、利用乘数效应,延伸福建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对策

福建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闽委办发[2009]3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文化旅游成为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1年版》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2010年全省入境旅游人数3681353人次,比2009年3120348人次增长了17.9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7824万美元,比2009年259900万美元增长了14.59%,国内旅游收入1135亿元,比2009年955亿元增长18.85%。全省现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6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5家;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跃居至第20位。

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增强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注重把文化旅游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农业风光旅游、农家乐体验游、农业生态因此,福建省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开发一批住食娱购项目,加强文化旅游业产业链建设。旅游、农村度假养生旅游等项目。注重文化旅游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结合。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快各类酒店的建设

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1073家,比上年增长6.3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1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2%。住宿业法人企业521个,其中旅游饭店399家,一般飯店104家,其他住宿服务企业18家。餐饮业法人企业552个。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33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评定绿色旅游饭店58家,其中,获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26家,获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32家。“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三星级以上酒店的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家庭旅馆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住宿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开发美食文化旅游项目

福建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因为依山傍海,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著名的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还有独具特色的美食,如福州肉燕、连江鱼丸、闽西八大干、沙县小吃、武夷山熏鹅、安海土笋冻、石码五香条等等数不胜数,令游客们流连忘返。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对中外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积极开发以闽菜为代表的福建特色餐饮和小吃,比如重点培育福州小吃、沙县小吃、闽东小吃、闽南小吃、闽北小吃、闽西小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餐饮精品,打造“福建美食”的品牌。

3、传承传统文艺项目

福建省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霞浦县畲族小说歌;民间音乐——宁德市畲族民歌、龙岩市福州市十番音乐、泉州市南音、泉州市泉州拍胸舞;传统戏剧——福州市闽剧、漳州市厦门市歌仔戏、泉州市漳州市木偶戏;曲艺——福州市福州伬艺;杂技与竞技——福建宁德市宁德霍童线狮;民间美术——福州市寿山石雕、福建漳州市漳州木偶头雕刻;传统手工技艺——龙岩市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民俗——福建莆田市妈祖祭典。应积极保护这些资源,发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和娱乐活动,使福建的杂技、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木偶戏等演艺项目产业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4、引入现代文化娱乐项目

利用现代娱乐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要积极引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具有科技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观赏性的文化旅游娱乐项目,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5、发展旅游购物产业

着力提高福建旅游商品、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景点重点发展福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购物、特色工艺美术品购物、休闲运动服装鞋帽购物等旅游购物市场。

6、培育工业文化旅游项目

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可以将发展文化旅游业与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相结合。例如泉州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可以讲文化旅游业与轻纺工业结合,把发展轻纺工业文化旅游与轻纺工业产品购物相结合,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7、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可以将文化旅游与教育相结合,将科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为大学生和中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各地区可将特色产品进一步宣传包装,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游购一体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版;

2、林惠滨,《中外旅游资源集锦赏析》,国际华文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3、杨华基,《两岸共同市场与闽台文化合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文化、贸易和全球化:问题与答案》,联合国出版社,2000年版。

5、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

6、《闽台旅游业合作透视》,http://www.fccra.org.cn/haixia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

7、《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年9月14日;

8、吴声怡、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 百度http://www.baidu.com;

10、《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年9月14日。

上一篇:困难户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心声黄蓓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