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

2023-10-05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1篇

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财经类专业围绕学院建设苏北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总体目标,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1.1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联合授课等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部分专业和课程运用了现代多媒体、因特网和幻灯片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 开展互动式教学, 大大地丰富了本课程教学资源, 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整合, 并通过多种在线交流方式达到全方位交流沟通的效果。

1.2 应用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资格证考试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2006年暑期财经类专业组队参加由劳动人事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 获得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 顺利进入“全国十强”, 名列我省参赛队第一名, 40名参赛选手中有14名获高级电子商务师资格, 25名获初级电子商务师资格, 成功授予“全国百家网点”称号。2007年3月, 电子商务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条码知识竞赛”, 共有39名同学获奖, 为我校赢得“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先进高校”牌匾和“2007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获奖证书。经济学院还多次组织全校大学生股票模拟大赛, 对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3 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首先,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以04级毕业论文为例,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优良的达80.2%, 实验能力达优良的占84.7%, 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优良的占61.5%, 技术经济分析能力达优良的占66.7%, 说明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较好地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其次, 为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种以上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如报关员、国际商务师、跟单员等) , 并将其列入了教学计划, 计入奖励学分。

1.4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环节

精心安排、周密布置, 规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特别对校外的实习安排, 实行双向管理方式, 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 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 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经过努力, 目前我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得到社会 (市场) 认可度普遍提高, 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据统计, 经济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在全校名列前茅。

1.5 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 狠抓实践教学改革, 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 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也积极为我们提供实习场所, 配备指导教师, 大力支持我们的实践教学工作, 主动出谋划策, 为我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贡献。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徐州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被评为徐州工程学院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2 问题与不足

目前, 财经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践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

2.1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奖励和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层次认识。为加速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提出的符合本校特点的具体的办学理念, 并没有完全贯彻到实践教学的具体行为中, 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

2.2 实践教学内容和安排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的实践教学环节仍占较大比例, 而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比例偏少。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但现在实践教学还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采取“先理论, 后实践”的顺序。

2.3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首先,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目前能够适应实践实训的教师总体上比重不高, 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 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其次, 兼职实践教师比例少。因人事管理制度和经费的制约, 兼职教师比例少, 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再次, 引进教师的观念陈旧。引进实践教学教师时, 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条件, 无形中弱化了对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 引进的教师达不到“双师”标准。

2.4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原剂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力明显近几年我校连续扩招, 致使在校学生规模剧增, 积累多年的办学资源存量被占用, 出现生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 学生实习实训严重缩水, 实践教学有所削弱, 有的采取裁减、以讲代练, 甚至停开。另外, 校外实习基地较少, 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建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偏少, 通常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层面或时间范围内, 职业范围不能覆盖所有专业, 合作关系大多停留在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学校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的层面, 校企合作办学的许多功能没得到开发。合作关系松散, 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 合作形式偶然性多, 缺少长期合作基础。

2.5 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在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等方面,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不能强化和鼓励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更不能激发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反存在着某些制约倾向。

3 对策与建议

对我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快转变教育理念

强化思想认识, 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学习, 使全体师生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强调能力教育, 推行自主学习, 注重“从做中学”,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观念,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教学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又造就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2 大胆改变教学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争取最大限度地强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和课程结构。国外许多应用型大学都要求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在工厂、企业进行, 毕业设计题目也都是工厂、企业的实际课题, 这些实践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财政投入, 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 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

3.3 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场所

一是要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主要是指实验室、训练中心、小班实习企业等, 各实验室除了正常上课外, 课余时间全部开放, 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等, 还要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 进行自己喜爱的小发明、小制作或小论文实验, 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二是要加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鼓励、资助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建设工作,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我们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摇篮。三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扩展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3.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流的人才, 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实践教学队伍, 应该是由实验专家与学者、实验技术能手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学校要制订相关政策,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 加强政策引导, 使各类各级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去;其次, 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职称、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同时强化对在职在岗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和培养, 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再次, 还应聘请校外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3.5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引导和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宏观调控。包括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学生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反馈,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质量,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合与提高。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的要求, 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 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 提高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 通过口试、笔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建立健全教师实践教学的专项考核机制, 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落实岗位职责, 鼓励创新和改革, 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绩效。

摘要:本文对徐州工程学院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通过加快转变教育理念, 大胆改变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对策进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勇军, 李立明, 尹新.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9) .

[2] 孟繁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 2007 (5) .

[3] 洪林, 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2篇

1 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 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对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这严重制约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的需要而设置, 各自独立, 缺乏系统性, 并且实验内容陈旧,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过多,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较少[1]。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实验室资源紧张, 很多学校进一步削减实验学时, 使得本来就薄弱的实验教学环节显得更加薄弱。

2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以工程学科为主体, 理工科相互支撑, 文、理、工、管、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集品德、能力、专长为一体,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这一目标, 学校确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和实验室开放为突破口, 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资源。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建立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 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2]。

2.1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实施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从“知识、能力、创新”着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3个层次, 演示性、操作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6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基础实验, 主要是包括演示性、操作性、验证性3种类型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3]。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 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 增设能反映当前本学科前沿成就的启发性实验,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2) 专业实验, 主要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属于提高层次的实验。工科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专项资金, 以立项的方式对各专业的实验课进行改革, 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改变以往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实验,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创新实验, 特点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使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 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要求学生主动的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和指导教师一块讨论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 旨在强化学生观察、分析及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形成了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和集中综合性实验三个模块组成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 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 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多层次的实验构成, 旨在巩固知识、验证理论、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2) 独立设课实验是以一门或几门课程为基点, 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 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 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思想、方法、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独立设课实验具备系统的实验理论和实验内容,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及实施计划, 有实验教材或讲义和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

(3) 集中综合性实验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 根据专业培养需要, 集中时间进行综合强化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以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 (论文) 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

学校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环境, 积极实施实验室开放, 并按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 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形式、内容和方法上,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 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指南》, 介绍了各实验室基本情况, 开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和预约实验。

(1)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确定开放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 以训练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法方法为主;对于高年级学生, 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开放时间分为全天候开放、预约式开放、阶段式开放 (周六、周日、假期) 等, 开放的形式有认知开放型、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自选自拟实验项目开放型、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开放型、学生参与科研开放型、计算机应用开放型等。

(1) 认知开放型: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演示或培训, 使学生了解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 仪器设备状况及其功能, 掌握基本操作技术技能。

(2) 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包括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时间上, 学生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选择进行开放式教学实验项目, 允许同一个实验项目多次进行, 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内容上, 除必做实验项目外, 为学生提供选做项目, 学生可以进行选择。

(3) 自选自拟实验项目开放型: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设立培养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学生自选;同时, 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4)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开放型:指实验室根据各类竞赛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实际需要, 或学生个人及兴趣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的实验活动。

(5) 学生参与科研开放型:实验室发布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项目, 主要吸引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6) 计算机应用开放型: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应用和开发、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

(7) 人文素质与能力培养开放型:结合学生社团、兴趣爱好者协会或课外学习小组等的活动内容, 在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等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活动。

2.4 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为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学校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 设立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开放专项基金, 鼓励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保障实验教学工作科学、规范进行。

(1) 完善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及实验室日常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 特别是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对实验室日常管理和仪器设备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实验教学工作条例》等十余个规章制度, 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管理。

(2)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实验教学队伍, 是搞好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 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积极创造条件, 提高任课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激励机制, 吸引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改革, 并对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实验人员, 进行表彰, 树立典型, 促进队伍建设。

(3)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往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 这就造成学生不认真实验, 课后抄袭情况严重,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我校改革以往的考核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学校从学生平时的表现、实验理论、实验操作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考核形式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及教师提问等多种方式。最终, 教师通过综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这种考核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5]。我校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了我校“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学校将在已取得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实践和探索。

摘要: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室开放

参考文献

[1] 程永扬, 王为, 等.构件立体化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7) :102~104.

[2] 楼胜华, 戴文战, 等.基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109~113.

[3] 王志伟, 张田梅.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5) :162~163.

[4] 李苑玲, 钟金明.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8 (1) :105~106.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3篇

高职高专院校网络专业的设立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只有5~6年的时间, 毕业生还比较少或第一轮教学过程还都没有完成, 因此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关键能力的养成、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等办学的根本问题都处于探索研究, 试验改革, 摸索规律, 总结提高的过程。而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直接关系到民办高职学院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当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为了更好生存发展, 用精简人员等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 民办高职学院的就业问题就特别突出。探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服务人民、稳定社会、创建和谐家园的神圣职责。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专业特色、课程精品、教学内容符合职业需要之路, 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一项重要议程。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

民办高职网络专业必须坚持面向社会, 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为此, 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向和学校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确保培养质量, 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计算机网络行业从业人员, 具备从事网络工程, 网络管理, 网站建设的从业资格。另外, 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 把握网络行业的发展趋势, 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

3 课程体系的改革

3.1 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探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学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 借鉴本校其他教学试点专业教改经验和兄弟院校网络专业教改经验的基础上, 广泛进行调查研究, 以计算机网络行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将思想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 身心素质, 网络工程设计能力, 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网络软件开发能力, 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电工电子应用能力等模块相互呼应, 突出专业特色, 整合课程, 有机地设置, 开发课程体系, 构筑了富有江西科技职业学院专业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三级架构。

电子信息工程分院网络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构架, 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 最底层为公共基础课程, 贯穿三层的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第二层, 整合了各专业基础课程, 有利于专业方向的灵活设置, 以适应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3.2 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分院在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上, 初步建立了“三层次, 四环节, 五板块”, 模块式、分阶段教学。

按照由浅入深, 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三层次四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三层次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拓展、综合创新, 四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和课外实践。

基本技能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验证性实验, 电工电子实习,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 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拓展层次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 包括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实习, 以及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综合创新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包括开放性实验, 企业实训, 毕业设计, 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基本覆盖了三个层次。

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环节建设, 我们把实践环节划分为5个板块, 即:课程实验板块、课程设计板块、专业实训板块、社会实践板块 (含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论文) 板块。

对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明确其针对性和项目性, 重视了各项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按教学顺序, 独立完成具体的小项目, 通过逐步加深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能力锻炼和提高。

对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不断加强校-企挂钩、学工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作用。目前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正式挂牌运行, 制定了校外实习实训计划

对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校外与校内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与毕业设计和就业相结合等多种模式, 抓好程序和目标管理, 保证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专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4.1 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网络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摆脱了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品型”教育的“科学型”体系束缚, 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 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 搞好整合后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我院教育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力度编写实践教学的教材, 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 建立实践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 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断研究教学内容以及网上教育、高职教育的特点, 组织选用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积极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学校、省市教研课题, 重点针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研究, 深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研究, 优化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规划教材。

为体现网络专业“方便学生学习、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原则和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我们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了培养职业技能型网络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网络专业学生素养从四大模块来进行建构:大学生基本素养、管理知识与通用管理能力素养、网络业务知识与技能素养。按这四大模块开设相应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四大课程模块。

为适应江西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网络行业员工培训的需要, 以及体现我院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我校网络学科专业建设得到行业内企业家和专家的鼎力支持, 教研室有关教师对网络行业做了大量的研究, 走访了大量计算机软件硬件公司的企业家、技术人员, 针对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行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状况提出了对网络改造的思路, 自主策划编著多种教材。

4.2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内容体系

网络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深入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加大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和职业教育的课程的教学。如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数和强化形成性考核的组织管理, 开设通识课程、创造能力训练课程等, 以完善职业能力拓展为目标“职业技能型”网络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建设了不同类型网络实践基地, 建有网络实验室。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军事训练1周, 课程设计4周, 毕业实习8周, 毕业设计8周, 保证实践实操能力培养的需要。网络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由网络专家和教授编写, 经过长期从事网络专业教学的专家教授审定通过才实施。

另外我们在教学专业计划课程中嵌套了网络技术资格等相关证书考证所覆盖的课程, 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依照人才培养框架和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 研究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与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衔接办法,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根据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 在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培训的沟通。引导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实施“多证并举, 一技之长”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专业计划课程中设计了证书课程和网络技术资格证书考证课程, 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 我国民办高职学院的设立可形象比喻成“雨后春笋, 拔地而起”, 我院作为民办高职学院, 与国家出资的公办学校同行, 义不容辞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实际应用网络从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调试、运行管理、维护, 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网络人才。但在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道上, 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也积累了一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存在的问题

(1) 办学经费筹措途径单一, 亟待国家政策扶助;

(2) 师资队伍流动频繁, 职称结构有待改善, 双师型教师期待加强;

(3) 教学经费投入有限, 均衡投入难以满足专业实践需要;

(4) 校企合作深入较难, 企业人才培养转嫁学校。

5.2 解决的对策

(1) 大力推行职业认证就业准入制度, 实现“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 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承接企业员工培训和工程项目, 也为学校办学提供经费保障。

(2) 积极做好和南昌航空大学合作办学的工作, 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稳定管理队伍, 学习和运用南航的管理经验, 规范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专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授为辅, 稳定专职骨干教师队伍, 积极落实“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改善专职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能力结构。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考核力度, 引入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实行“订单”式教育与“2+1”模式, 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 使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并依照“订单”方式优先录用合作专业的毕业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教育资源, 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 对学生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实用性及符合市场需要, 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培训和实验基地, 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企业生产实际、项目建设与校内的实验实训室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4) 以校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 优先改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 逐步扩大实践教学面的投入。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已波及各行各业,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更是优中选优。如何在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上探讨一种适合当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论, 是解决民办高职学院学生就业和创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人才需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4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财政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环保事业倾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环保GDP将要和城市GDP挂钩”, “城市环境的好与否, 将和省市领导的政绩有直接的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绿色北京, 绿色奥运”, 绿色就代表好的环境。今后3年, 中国将从各方筹集一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也是与环境有关。因此, 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景看好。

1 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

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是“叫好不叫座”。根据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 社会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呈低速增长的趋势, 80%以上的政府环保部门明确表示今后3年内不需要环境工程毕业生。省部属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研究院所、各类专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 且专业研究设计单位又处于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型过程, 绝大多数表示今后3年不准备接受环境工程毕业生[2]。多年以来, “就业难”一直困扰着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中专学生, 就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这样的困难。每年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挤身于其它行业, 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这种“前景看好, 现实堪忧”的状况让不少在校环境专业学子忧心忡忡, 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 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效。我校环境工程近5年来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肯定, 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都相继进行了报道。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融危机下, 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进行了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2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2.1 制定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如图1所示, 我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分为通识、学科基础和专业三大部分, 每一部分分为不同的类, 每一类设置有不同的模块可供学生选择。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 厚基础、宽专业。根据我校的学科群划分, 环境工程属于动力机械环境材料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因此, 在学科基础课程中, 将动力、机械、环境、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础课程分成了6个模块, 学生在各个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各专业互认学分, 这样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 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 没有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分。每一模块除了规定学分外, 没有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分, 每学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情况可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这样, 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每一模块所设置的课程学分与要求的学分达到2∶1, 学生选择课程的的范围非常大,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 强化实践。在三个大类的课程中, 都开设有实践教学环节, 比如通识教育中开设了实践创新类学分, 该学分没有专门对应的课程, 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研学术活动来获得学分;学在专业课程中有一半的课程都有对应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 这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

(4) “文理”渗透。环境事业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精专”人才, 而且还需要培养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环境和政治决策的积极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在突出专业应用性特色的同时, 还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知识复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增加人文、管理、营销等选修课程, 满足社会对不同环境人才的需求。比如英国雷丁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人文科学、语言学、文学评论、专案管理、环境分析等, 充分反映了英国向全面性人才培养方向的发展[3]。因此, 必须提倡“文理渗透”, 多引入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全方位设置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来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比如, 我们在通识中规定了6个学分的人文素养类课程。

2.2 拓展考核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校考试制度仍存在“重知识, 轻能力, 重记忆, 轻创新”的现象, 与教育部倡导的创新教育存在很大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突出表现为求知欲不强、动手能力低、创造能力低等, 这既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 也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因此, 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 采取多样化, 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 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 操作技能和水平。比如有些课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撰写读书报告, 然后制成PPT上台演讲, 台上和台下学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成绩由台下学生来评定, 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以及清楚地表达思想等能力。还有些课程公式多, 我们就采取一页纸开卷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机械记忆的时间, 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及创新的模式, 提高自己真实能力。

2.3 教学与科研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反观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错位”,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投出简历一摞又一摞,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大多为知识型, 缺乏技术和实践经验。从深层次看, 暴露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完全脱节;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格局, 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 培养创造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以“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工科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尝试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与科研互动。基于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如何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现二者真正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都有1/3以上的学生申请到学院、学校、上海市、全国的大学生创新基金或者参加教师和科研项目, 这些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 这为他们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竞争性。

3 结语

高等理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本科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 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理科复合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尤以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 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因此, 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连续5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8%。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势, 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特点, 从制定培养计划、多种考核方式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 探讨了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就业

参考文献

[1] 章轲.环保部今后3年筹1万亿元投环保[N].第一财经日报, 2008-11-13.

[2] 吕锡武.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回顾和培养模式转变[C].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本科实践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05, 12:10~12.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5篇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健康是人类每时每刻都关心的问题,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从业人员的培养是当今社会亟待缓解的问题。而时下我国职业护理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每个高职护理院校职责和愿望。优化课程、加强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每个高职护理院校努力的方向。【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课程;改革【中国分类号】R47-4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下,社会对专业护理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各相关院校急需培养大批新型专业护理人才。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护理人才:1.1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知识培养 :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护理学生而言,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水平:①了解相关政治法律、公共关系、社会文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②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③系统而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护理学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④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应对技巧。1.2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能力培养: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长期锻炼和培训而形成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有的能力包括:①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建立能力和应变能力。②为病人做健康护理和保健服务的能力。③观察、判断、评估、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④为健康咨询提供讲解、教授、服务的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取和写作能力。⑥具有不断学习、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⑦具有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⑧具有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能力。1.3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素质培养:素质是每个人、各行各业都应该具备的,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就有良好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技术的升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文明社会的需要。护理工作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护理人员作为\"白衣天使\"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护理理念。②具有诚信、正直、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③对待工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病人始终饱含热情。2

护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课程内容设置陈旧,与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以课本为核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简化、压缩版,公共基础课与学校的其他专业相同,没有专业特色,偏重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缺少人文和社会课程,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2.2 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课堂为主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展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临床案例的了解。2.3 课程结构不合理,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基础学科课程比例偏大,设置过分强调学科化、系统化,专业实践、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较少,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社科类课程比例达到了约36%,而我国的这类课程仅占到约6%-13%。现行高职专业教学中也还是重知识重理论,学生接触临床过迟过少,实践操作能力较差。2.4

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得不到全面落实和体现。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是我国对教育行业的期望和要求,但是从护理专业来看,课程一直却是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色,教学过程也过于偏重理论,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思想灵活性差,思想局限性大。3 护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3.1 优化课程:第三轮课程改革按照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基本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程群、公共课程

群和专业课程群组组成。选修课分为限选修课和任选修课。新增加了护理技能培训和人文学科知识培训。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实训室的功能,使学生拥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病人角色的需求可以采取学生分组,互为病人,进行仿真练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到护理实践的同时,了解病人的感受,体会人性化护理的含义。3.3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多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的参与和帮助。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CAI课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的把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3.4 改变主题,把重点放在学生自己身上: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课堂为主题,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造成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得不到创新。调整和搭建护理课程的整体构架\"必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创造发展自我的空间。3.5 提高校本教材建设水平:注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校本教材的建设,在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启发性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减少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以图、表、文、题并茂的形式展现知识点,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参考文献[1]蔡华,董红. 医学信息学 《 三年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2008年6月第21卷第六期.[2]罗岷. 《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成人大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D].2009-03-01[3]许虹.中医教育 《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2006,25(4).[4]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等. 重庆医学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 2011年8月第40卷第24期.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范文第6篇

一、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制造行业的大国、强国。制造业是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造行业的兴衰成败能够直接对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产生影响, 对我国在全球制造行业上的影响力产生影响。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研发出来, 并且广泛的应用到各行业领域当中。制造行业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的生产模式也相继推出, 与传统模式相比, 其无论是在技术的革新或者是在人员的配备上, 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 将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这一专业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 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也是信息化、自动化。因此, 在教育阶段, 就将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不仅能够为社会上的机械制造企业输送专业过硬的技术性人才, 而且还能够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 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本部分, 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了解, 利用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来对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训练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 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

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比如“重基础”、“宽口径”等。“重基础”主要是指学生在接触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时候, 要重视科学基础, 比如一些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强化, 只有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解, 才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宽口径”主要是指在实践当中, 由现代工程在实施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措施, 主要由知识自身的综合性特征和技术的交叉性特征来决定。根据当前的现代化制造技术领域来进行分析不难看出, 学科的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 先进制造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并不是只单纯的指某一个技术, 而主要是针对综合的系统技术。其自身是传统制造技术与技术科学、管理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相互之间协作而出的结果, 是这些技术的一种最终的表达形式[3]。它具有非常多的特征, 比如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以及创新性等等, 与此同时, 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满足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 将其发展成为电子、机械、信息、材料和管理等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机械制造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 在实际接触过程中, 学生只有把握好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 才能够在实践当中, 将这些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还能够尽可能避免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一些事故或者是意外。专业理论课程当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两种形式, 在对理论课进行设置的时候, 应当遵循“适度、适应”的标准。在设置中, 不能够单纯的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 但是也不能够太过于单一, 应当在有限的理论课程教育中, 将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最大[4]。机械类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当中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以及基本技能模块等, 这些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专业教学和发展需求。

2、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由于机械制造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 实践对学生的技能提升以及知识水平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机械制造专业技能课程当中主要是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包括一些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或者是毕业以及实训等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技能要求可以制定不同的要求。比如钳工技能实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钳工的基本技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而在钳工实习的时候, 则要求学生对热加工的整体方法、特点以及具体的作用进行掌握和了解。在对机加工技能开展实训的过程中, 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够对车床有深入的了解, 并且清楚的意识到如何操作机床。与此同时, 还要对一些机床精度的检测、数控编程与操作、编程的具体方式、机械零件课程的设计等等, 这些都是在专业技能课程当中需要学生掌握清楚的知识内容。只有保证学生将这些实践操作技能知识掌握清楚, 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 要与时俱进, 将计算机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 利用现代化的方式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从而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摘要:机械制造专业是一门传统专业, 并且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专业。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以及优势, 分析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措施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作,课程体系,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0.

[2] 刘迎春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03.

[3] 刘焕峰, 刘自然.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5] 邹鹏.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J].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13 (12) .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师读书心得范文下一篇:最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