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3-11-05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农村中学生作文总体水平较低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结合学生实际,试图寻找提高农村中学教学水平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作文教学 农村中学 创新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的,也许是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正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目前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形势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探

(一)写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农村有一片广袤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脚踏坚实的大地,向生活的深层次开采,农村作文教学会有金灿灿的收获。总之一句话,“我以我笔写家乡”。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

1.多留心观察农家景象。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枯藤老树、小桥流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成群鸭鹅……这一切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表现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2.多留意农村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风貌的改变等等,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带来的许多负面作用。如:水土的流失问题、环境的污染问题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走访,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

3.多收集民歌、民谚。农村有许多民谚流行,有生活类的、生产类的、自然类的,它们是指导人们征服自然,搞好生产,学会生活的教科书。如“人怕老来穷,禾怕午时风。”“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广大农村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收集这些山歌,并适当将它们用到作文中,既有趣味,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展示这些丰富的民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语言,积累了写作素材,凸现乡土特色,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独具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4.多体验农家生活。农村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要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到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营养。老师要抓住农时,要求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如,到养蚕季节,以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作好养蚕日记;到农忙时节,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是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得到的。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 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积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作文。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道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的。它可以创造一切。”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太少,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想象是一对金翅膀,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广阔的境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打通时空,遨游梦幻世界和童话世界。在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里,我们可以飞上九天揽明月,潜入海底捉蛟龙;可以与古人坐而论道,与外星人共进晚餐;可以自由遥控沧海桑田,任意调遣风雷雨雪;可以与美人鱼一起畅游海底,也可以拽住卫星的尾巴到太空旅行……在亦实亦虚,亦梦亦幻的童话世界里,日月星辰、花鸟虫鱼,不论有形无形、具体抽象、有无生命,都可以作为有思想有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在这里,飞禽走兽富灵性,花鸟虫鱼有真情。黄河在流泪,地球在呻吟,飞沙在狂舞,苍蝇在受审,桌子迈起八字步,椅子动情来跳舞,阿狗阿猫来伴奏,电视电话忙欢呼 ……打开了想象之门,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何愁不能下笔千言,文采飞扬呢?

3.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呢?笔者听了一堂广告课颇受启发。课前,老师先布置学生搜集广告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老师先让学生说广告,然后组织评广告,最后写广告。这一堂课自始自终学生情绪激昂,个个都十分投入,收获颇丰。同学们都说这节作文课棒级了,很带劲。可见把课上活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激活。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挥洒自如,下笔成文。

4.完善作文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这一点,作文教学就不可能打破陈规定格,就不可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用品、提炼主题、精选材料、巧妙构思,老师只作适当点拨、启示。即使评改作文,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集体修改等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作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教学上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高杰.张开想象的翅膀[J].新作文中学教学,2003(3)

[2]吴友谊.我以我笔写家乡[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7)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分析沙埔中学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镇化背景下沙埔中学德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农村中学 德育工作 教学效果

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1.农村城镇化加速带来农村主体意识的觉醒

农村社会向城镇化社会的逐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破除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统计划经济模式,激发了个性活力,鼓励个体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都为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样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推动自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成长。

2.市场经济的冲击引发精神家园的失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物化世界观泛滥对人文精神的侵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的生存危机,机器世界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道德感淡化、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困惑等的这些冲击引发了精神家园的失落。这种失落感进而也深刻地影响着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其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失范,个体精神信仰危机。

3.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对农村传统价值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发展,沙埔的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紧密流动,加强了城市中各种文化交相对乡村纯朴文明的冲击,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乡村原有的农耕文明的裂变。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的迅速发展,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阻碍其健全发展的因素却比比皆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开始深刻影响青少年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规则的内化,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面临的难题

在农村城镇化背景下,沙埔中学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地位会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同时,沙埔中学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进行交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他们可以凭自身的情感好恶来对复杂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因此,沙埔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中学生思想素质成长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就容易受到严重冲击。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文化发展起来,沙埔中学学生在网络中也容易受到与自己所受教育有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如果中学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的开放性不提高自己、改进自己、巩固自己的德育主导性地位,他们很可能会落伍,从而跟不上网络时代潮流。

三、提高沙埔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1.沙埔中学转变德育观念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保持传统的德育观:在德育目的上重社会不重人;在德育过程上重理性的引导而忽视非理性的引导;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重视认知课程而忽视德育课程;在德育方法上一味地强调强迫式、说教。以此观念开展的德育成为了限制人、约束人的工具。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学校德育观念已经有悖于社会的发展,必须改变,要“从物化到人化,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从‘失真’回归‘本真’,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建构人自身的意义和世界;从限制性转向发展性,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人的德行潜能;从分离走向融合,把德育贯穿于一切学科教育和一切德育活动中,实行一体化教育;从灌输到对话,平等对话、相互教育、互相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更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倾向等开展工作,沙埔中学教师要具有主动性、主导型和创造型开展工作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的具体实践中,生活德育观、生态德育观、校本德育等德育观念更是值得借鉴。

2.沙埔中学把握德育目标

首先,把握德育目标的起点;引导中学生具备道德选择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多元价值的共同存在成为了新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信息化对新农村的覆盖加剧了多元价值的传播。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农民必须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如封建迷信、科学主义、拜金主义、人文主义等),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必须承担起引导学生逐渐产生道德选择力的责任。“这种道德选择力不仅是对现有道德规范和取向的适应,更是对道德规范和取向的创新。”

其次,把握德育目标的方向,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和城镇化的进程中,“臣民意识”等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表现为消极、被动、接受权威等,对自身权利的保护认识肤浅。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应该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再次,追寻德育目标的理想:信念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坚韧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由于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或者无信仰。学校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沙埔中学完善德育制度

我国当前施行的学校德育制度多是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渐进变革而成的,与前社会环境和德育现状以及德育主体的德性素养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致使现行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工作的作用力减弱。这需要决策主体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德育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沙埔中学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做好德育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要做好沙埔中学德育工作,首先还要做好沙埔中学德育教师的工作。在沙埔中学德育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有明确、科学的定位和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研究有别于学科教学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领导、教师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定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其次,对于学校德育的工作,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一个明确的地位”,不能简单地讲“德育为先”。但是实际上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已经证明,“德育为先”还是要为“学科教学让路”的。再次,教育管理部门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应当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切忌运用“城市标准”衡量农村,运用“传统标准”衡量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第四,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考核、监督、研究、管理办法,划拨专项德育经费。对于随意占用德育课程、挪用德育经费等现象要严肃处理,对于“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等规定一定要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力宏.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3\]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彭未名.德育之为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l).

\[6\]胡斌武.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編译出版社,2005.

\[7\]吴飞.21世纪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走向\[J\].教育导刊,2001,(23).

\[8\]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自制教具的研制与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条件不足,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结合教材积极创新,才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愈加高涨。本文主要对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研究与分析,希望课广大为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带来提供一些幫助。

关键词:自制教具;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应用

前言:

自制教具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高效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高效加以利用,才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同时,还会有效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对于生物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制作演示道具活跃学生思维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中较多的生物概念、结论等都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倘若缺少这些实验环节,就会让生物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在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而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再让学生直接学习和高效掌握生物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会有较大的挑战性。鉴于这些实际情况,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去自制教具演示与课程有关的课程内容,让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快速激活思维,,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扎实掌握课堂知识。

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膈肌的运动,以及呼吸胸廓容积的变化等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更加理解并扎实掌握,教师就可以利用两个小气球、一片橡皮膜,一根细铁丝,模仿人体肺部结构制作模型,并且将其装在点滴瓶中。在对肺呼吸运动的知识讲解完成后,让学生观看自制教具,并且提问:“瓶子中的两个小气球、橡皮模分别相当于呼吸系统的哪些部分呢?”。接下来,教师再用手去拉留在瓶口外的铁丝,使橡皮膜运动,让学生观看到橡皮膜随之扩大和回缩的过程。就会使学生快速理解气体交换时,膈肌、肺的变化知识。以此,不仅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容,还会让他们对生物知识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借助教具培养学生实验积极性

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实验、教具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是让学生单一学习理论性的生物知识,不仅无法将生物知识充分的展现出来,还会影响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农村中学而言,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加以高效利用,为学生制作不同的教具、实验器材,才会使其各方面的能力良好提升。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还会让学生对制作实验器材、开展生物实验形成更加浓厚的兴趣。

如,《种子的萌发》这部分生物知识,要让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种子自身的条件充分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课程的兴趣,以及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师在自制教具时,就可以提前将两个矿泉水瓶分别装上相同的种子和水,并且分别放在温度不同的环境中。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种子的变化。学生由于知识不足,在思想上会有误区,认为种子只有在土壤中才可以萌发,通过教师的实验成果,就会让其好奇心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瓶子中种子的不同变化,在让学生思考:“为何同样的水、瓶子和种子,会出现不同的萌发现象呢?”。然后,再引入关于种子萌发条件的生物知识,就会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去学习和探索。学生出于教具操作的简便性,就会萌发想要亲手动手制作的欲望,同时也会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良好培养。

三、应用自制教具创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创新,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用自制教具去创新教学,会为生物课堂增添新鲜的元素,让其对生物知识更加主动去探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应用更有创意的教具去开展教学活动,让生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并且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启发,从而更加灵活地学习和应用生物知识。

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是初次使用显微镜,对其操作并不熟练,大多数时间都会浪费在书写字母制片上面,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显微镜操作的练习。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英语周刊、废旧英语读物等材料上,剪取不同的英文字母,制作成玻片教具,来帮助学生节省操作时间,从而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操作显微镜。这不仅创新了教学过程,还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总结:

生物是中学阶段重要的课程,农村生物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巧妙自制教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其对生物知识、实验等有更浓厚的探索兴趣,还可以创新教学过程,让课程更加高效开展。而且,还会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率、理解生物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霞.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16):141-142.

[2]范静竞,韩菲.初中生物学自制教具举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04):77-79.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性格;语言;知识

笔者扎根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经历了多次课改,从最初的重视课内文章教学到如今的重视课外文章理解,教学经验不断丰富,但也产生了很多疑惑,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领悟到诸多教学理论,形成了独到的教学理念。就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思想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

当下的农村大体流行两种思想:一是“分数至上”,二是“读书无用论”。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加以纠正和引导。

(一)教育“分数至上”的学生纠正僵硬思维,以提高语文素质为目的

持有“分数至上”观点的学生,深受父母的影响,认为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进重点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所以,他们读书纯粹就是为了提高分数,完全不顾及素质的提高,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埋头苦读,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应耐心地引导他们:想要知识改变命运不错,但不能急功近利,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教育学生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为主,不能将语文仅仅当作考入大学的工具。

(二)教育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奋发图强,认真学习语文

持“读书无用论”的学生,深受身边事例影响,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白:“相信自己的能力,前途是光明的。个别大学生没出路不过是个案,社会还是需要人才的,只要是人才,终归有用武之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用先进的人物事迹鞭策学生,消除学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慢慢地将学生的干劲鼓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开始喜欢学习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引导不同的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1. 对腼腆害羞、沉默寡言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这类学生大多从深山中出来,不认识几个人,胆小,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不喜欢发言,默默无语,任凭教师怎么提问他们一律沉默,让教师干着急。但这些学生往往写作很好,内敛。作为语文教师,要设法鼓励他们多发言,特别在作文评讲时多表扬他们,让他们有自豪感、优越感。时间久了,他们慢慢就会活跃起来。

2. 对桀骜不驯、独来独往的学生以关怀为主

这类学生一般是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留守儿童,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走向极端,课堂上跟教师唱反调,课后不写作业,一副“破罐子破摔”、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其实是用这种极端行为掩盖他们内心的空虚与孤独。语文教师要理解他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用语文学科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纠正他们不良的性格。

三、根据农村中学生的不同语言特点,采取正确的语言教学方式

笔者所在的农村起码有四种语言:壮话、平话、南宁白话、普通话。其中,前两种是最普遍的,是学生的原始语言,从小说到大的,普通话只不过是他们读书之后来到学校用于交流的语言。因此,学生的语言就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比如“猪肉”,很多说壮话的说成了“肉猪”;又如“南宁在广西境内”,很多说壮话的说成“广西在南宁”。相信很多人都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可是在农村里,这是很普遍的。而说平话、白话的,都有自己的方言特点。这些农村学生方言,很难改正。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纠正。

(一)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纠正

教师在平常的对话当中提出来,打趣地将各种方言统一到普通话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待普通话不好的学生要抱着平等尊重的心态,不可讽刺打击他们,否则他们会很自卑,越说越不好。

(二)号召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多帮助方言浓重的学生

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好,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会了普通话。由于学生之间接触时间最多,“近朱者赤”,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说方言的学生自然就能说好普通话。

(三)在评讲作文中重点纠正

很多讲方言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将方言写进了作文,这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师应注意在评讲作文时重点指出来。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可以纠正不规范的语言。

四、根据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特点,采取正确的学习指导方法

农村学生见识少,接触面窄,语文知识比较贫乏,主要存在基础差,阅读量少,写作能力不强,综合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以弥补为主。这些学生占很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为什么如此?毋庸置疑,跟小学的放纵教学有关。对待这些学生,必须帮他们将基础知识弥补回来,从汉语拼音基础学起,一步步来,特别在中学阶段引导他们必须学好,不能再落下。

对阅读量少的学生,尽量引导他们读健康有益的书籍。鼓励他们自己购买中外名著,特别是课标中要求阅读的名著。教师也要购买大量书籍,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只要学生想读,随时可以提供。提倡班级建立小型图书馆,大家一起供书,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置身于书籍的环境,自然会喜爱读书。

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勤于写作。实践才能出真知,鼓励他们写日记、周记,如果时间不允许,起码要写周记,这样相当于每周写一篇作文,对他们而言比较容易,因为是自己的经历,写起来得心应手。在每次的作文课中,教师要适当地指导:怎么立意,怎么取材等。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對综合实践能力差的学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以锻炼。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多比较薄弱,中学语文教师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他们的能力。教材里要求开展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节课的开头让学生进行故事接龙,举行小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参与竞选学校广播站成员、学生会成员等。对农村学生而言,开始他们可能不知所措,但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他们也能适应并热衷于其中,假以时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农村中学生具有普遍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但思想较纯真的特点。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发挥语文科目的特点,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笔者通过多年的探讨,摸清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特性,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这些粗浅的见识可以对农村的教育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农村美术课,我们先来看这个现象:在幼儿园期间,哪个孩子画得好,老师发给小红花,回到家里还受父母夸,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到了小学,专业的美术老师几乎没有,就算有,也是改上语文、数学,至于美术,却只是为了“换换脑子”才偶尔上之,有兴趣的学生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到了中学,有了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也正常开展,可每天的作业把学生压得筋疲力尽,满脑子里都是作业、分数,哪还有时间做这费时的绘画作业?学生原来的一点美术兴趣也几乎荡然无存了。

看完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美术课不重要吗?《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为什么提不起来呢?

一、农村学生美术课兴趣提不起来的原因

我多年来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美术教学,通过大量的调查,经过认真的分析,我认为农村中学学生美术课兴趣提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外因素:主要来自家庭的误导。农村学生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甚多,他们不知道美术也能出人才,更不知道美术还能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只知道用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天性被慢慢扼杀。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真本事。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只要求孩子考试科目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怎能提起来呢?

第二、校内因素:在农村很多初级中学,专业的美术教师不多,很多班级的美术课是由班主任或工作量不足的老师兼任,学校又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美术课如同虚设。加之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为了省事,只教学生欣赏、临摹课本中的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二、怎样培养学生美术课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中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校外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抓起,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课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了一些方法,罗列如下,敬请同行指正:

(一)、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从史前及先秦美术到中国近代美术,无不展示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从农村走出来的画家齐白石,他的笔墨纵横淋漓,气势雄伟,任意挥写,超脱奔放,生动活泼,形神兼备,臻于妙境。善于应用墨彩深浅、浓淡的特点,表现对象的质感。特别是画虾,更是精妙传神。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还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钻研,勤于学习,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学习美术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1、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娱乐。在农村初中,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作用。

2、利用现代化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例如欣赏课,如果教师手上只有课本,学生看到的只有课本中的小图,图片又不多,效果也不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但我们可以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光碟等,可以有选择的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3、教师还要勤于动手,多画、多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废品利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美术课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提到手工制作时,往往想到的就是剪纸、折纸、粘贴等;实际在我们农村,可用的材料非常多,利用起来也五花八门,例如废纸杯、废罐头盒、卷筒纸的圆筒心、香烟壳、一次性筷子、各种颜色的干种子、甚至小石子、细沙子等都可以作为制作工艺品的绝好材料。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做起来也并不难;教师在课前可花时间都做一些,学生看到老师做小玩意后自然有了尝试的念头,也一定会用心创作或临摹出理想的作品来。

(四)、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教师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是要进行课堂评价。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呢?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点评表扬。这样的当众表扬效果非常好,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十分明显。其次是开办小型的画展,可以在班上开设专栏,把好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想,熟悉新课程标准并牢牢掌握信息技术,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又名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的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是基础教育迈上新高度的必修课程之一。尤其是农村中学,在硬件设备匮乏、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的背景之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去创新教学模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现状

(1)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对新课标的要求理解不到位。随着高校人才选拔的激烈,很多家长、教师及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技能的培养。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落后的农村,他们的基础较城市学生薄弱很多,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起步较晚。此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多媒体应用不广泛等原因都会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严重滞后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一些学生反映在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不到东西,提不起兴趣。由于教师的不专业和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一味地按照过时的教材进行教学。而教材中的内容大都是好几年前的知识,关于Windows界面的基本功能、编程、Office办公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并且实训课的时间也非常少。

(3)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沟通。信息技术这门课实用性非常强,而判断一门课是否起到应有的教學效果,主要看学生是否可以熟练应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一味进行灌输式、理论式教育,那么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有些教师只管自己进行教学,很少抬头去关注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二、提升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对策

(1)重视起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首先,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媒体要起到对“素质教育”宣传的作用,要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转变旧的学科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同等看待。最后,学生作为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体,一定将所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己学习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为自己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明确学生应该学习到的内容和掌握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三微一端”等方式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去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企业里参观学习和培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3)创新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课堂当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第一,可以运用问题提问、案例分享、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带着好奇进行听课,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第二,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大比拼,教师提前设定一个项目主题,让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技能(如Word、PPT、Excel等)进行创新制作,最后进行评比并选出优秀团队。第三,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素质教育课,也是一门技能必修课。创新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能够进一步缩小城市与农村教育的差距,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而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校只有努力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才能为培养农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君冰.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15(19).

[2]王继学.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03).

[3]王洁.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1).

[4]吴敏华,刘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4(07).

上一篇:化工环保材料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评价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