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发展难题范文

2023-11-14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1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各地不断创新实践,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启示。本版今日特别刊出江西、山东等地的实践经验,以资各地借鉴。

提名主体不规范、提名责任主体不确定,怎么办?

规范行为细化流程消除“潜规则”

党内外群众高度关注的党的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规范选人用人初始提名权。近日,江西九江市委组织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就当前干部初始提名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结合本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难点1:一些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反映,“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党委有了人选意向,再让组织部去履行程序,或由书记办公会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直接考察的现象。

难点2: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就说明不能把“得票数”作为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正是由于这种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时有了过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往往带来提名的随意性。

难点3:组织上考虑对空缺职位进行配备时,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较难获取相关信息,导致一些条件好、有优势的干部无法参与自己理想岗位的竞争。

难点4: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的权力主体即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这是制约落实提名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明确干部推荐提名环节的责任主体,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出现用人失误也无法追究、无人负责。

对策一:规范初始提名方式,解决“怎样提名”

干部的提名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推荐提名的用权行为进行一些规范,努力消除一些“潜规则”的不良影响。①单位推荐提名。单位党组织集体推荐领导干部初始提名人选的,必须在民主推荐得票较多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后才可推荐。对于个别提拔任职的,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民主推荐不集中的人选,必须实行民意否决,让更多群众充分行使其参与权和选择权。②个人推荐提名。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未经组织部门审核、未按照规定程序推荐提名,或者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均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如果在常委会上某个领导临时推荐提名,也必须提出书面推荐提名并署名,凡未署名提名,一律不得确定为考察人选。③会议推荐提名。主要是结合每年的干部年终考核,召开民主推荐大会,通过党员干部或群众以民主推荐方式,填写推荐表,提名推荐人选到组织部门后备干部人才库中,以便于培养选拔。④组织部门推荐提名。组织部门的推荐提名,主要是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进行提名。⑤公推公选提名。公开选拔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式之一,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公选推荐提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更能反映干部任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对策二:细化初始提名工作程序,解决“如何提名”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推荐提名中的民主,科学合理地提名任用干部,按照“缺位公推”的原则,应该对干部初任始提名的工作流程进行细化:①发布空缺职位预告及推荐提名公告。在推荐提名干部前,组织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会议或通告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就推荐提名空缺职位、任职资格、推荐提名条件向全社会进行公布。②个人自荐和民主推荐提名,初步确定推荐提名人选。空缺职位发布后,符合任职资格和职位条件的领导干部可以到组织部门领取自荐表,进行个人自荐报名;也可通过党委(党组)进行集体推荐提名或联名推荐,提出初步推荐意见。③汇总统计,初步提出参考人选。组织部门对推荐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众多推荐结果进行严格审核,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和考核结果,根据推荐对象的德才表现、工作业绩、自身特点以及推荐职务的需要和得票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差额确定每个职位的重点推荐提名对象。然后将差额推荐提名名单提交常委会研究确定。④二次推荐提名,差额确定考察对象。根据第一次公推确定的初步人选,组织部门分别到提名人选单位和推荐任职单位再次进行较小范围的民主提名推荐。最后,常委会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民主推荐结果,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后,每个职位按照3∶1的比例最终研究确定正式考察人选,实行差额定向考察。

对策三:健全干部初始提名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明确提名责任人和推荐责任。要明确提出,以党委(党组)名义通过内部测评、集体研究后向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提名的,本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组织部门名义推荐提名的,组织部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要对推荐结果负责;以领导干部个人名义提名的,由提名者个人承担责任。其次,明确责任追究情形。例如推荐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再次,明确责任追究时限。由于业务及工作能力的限制而不胜任本职工作,至少需要经过一年时间的试用期限才能被发现。因此,对于推荐提名人的追究期限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如果是在提拔任用前有问题,在提拔任用后一经发现,不论任职时间长短,都应追究提名责任人的责任。对提拔任用后犯了错误对提名者的追究时限,应以一年试用期时限为宜,如果在试用期内出现问题,应追究提名人和考察组人员的相关责任。

“带病提拔”、“考察失真”,如何防止?

“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行不行

近年来,江西南康市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选任过程中推行“双向锻炼”、“离岗学习”等制度,有效防止了干部“考察失真”、“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 双向锻炼检验干部能力

难点:后备干部库动态管理不够,能够真正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比较少,在某一职位尤其是重要职位、热点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干部库难以提供适岗性强的参考人选。 对策:为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南康市对各单位推荐的后备干部原则上要经“双向锻炼”,即市直单位后备干部要到乡镇挂职锻炼,乡镇后备干部要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干部初始提名一般从有“双向锻炼”经历、且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中产生。每年开展一次民主推荐科级后备干部工作,建立或更新科级后备干部库,从基层单位反映优秀的后备干部中,按计划遴选出挂职锻炼对象,锻炼时间根据工作需要从3个月到两年不等。锻炼单位负责对锻炼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锻炼干部进行考核。

对经考核表现突出、民主测评反映良好的,列入离岗考察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工作表现一般、民主测评不称职票占20%及以上比例的,回原单位任职或平职交流;工作表现较差、考核不合格的,是领导干部的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一般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并进行调整交流。 离岗学习考察干部表现

难点:由于多种原因,组织部门在追溯考察工作中经常遇到不愿、不敢说真话的现象,考察的可信度不高,难以为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提供正确依据。

对策:除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破格提拔的干部考察外,其他干部提拔使用都要实行“离岗学习”考察。

该市制定出台《科级领导干部离岗学习考察实施细则》,对经挂职锻炼后确定为拟提拔任用对象进行离岗考察,将考察对象免职调离,安排到党校待岗集中教育学习2个月。教育培训期间由市委组织部和党校对学员分别进行离岗考察、培训考核。为提高考察可信度,考察从三个层面进行,既到学员原工作单位考察,又延伸到挂职锻炼工作单位考察,对经历过2个及2个以上工作单位、而在现单位工作又不满3年的,还要延伸到前一个工作单位进行考察。由于免去考察对象现任职务,调离了干部原工作岗位,考察时干部群众更愿意讲真话,有效提高了考察的可信度,一些在原工作单位了解不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考察的科学性。“离岗学习”期满,经离岗考察符合提拔条件的,予以提拔,并根据专业特长以及岗位需要,安排职务。不符合提拔条件的,回原工作单位安排或平职交流,其中不宜担任领导职务的改任非领导职务。

高分低能、论资排辈、人情干扰,如何解决?

“两推一述”落实民主公开

近年来,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山东胶南市在甄别“高分低能”干部、防止论资排辈、排除人情干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效果良好。

群众公认中获应试资格,工作积累中找应试答案

案例:2008年4月,在公开考选过程中,胶南市有单位反映,个别同志把工作丢给别人,把精力放在了应付考试上。经调查了解,确有少数同志业务能力一般,工作业绩平平,但在公务员、职称评定、单位内部竞聘等考试中,具有较高的应试技巧。

对策:针对“高分低能”现象,胶南市采取两项措施。一是让民意来甄别干部。采取了“先推后考”的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参加公开选拔,必须具备后备干部身份。二是让科学规范的考试机制来甄别干部。严把“命题、考试”两个重要环节,在命题环节,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偏重于考生平时知识积累和储备;在考试环节,加大面试成绩的比重、加大面试中岗位能力测试的比重,提高选拔考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两推一述”树立正确导向

案例:2008年,在部分单位调整中层干部时,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出,能否不开展竞争上岗,照顾一下那些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的同志,特别是那些即将达到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同志。

对策:对此,胶南市明确规定,要晋升中层岗位,除特殊工作岗位需要、特别任务需要等情况外,必须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要确保在任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能力素质作为选任干部的主要指标。二是公开透明,用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的“阳光化”运作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中层干部选拔中推行“两推一述”办法,即:民主推荐初步人选、个人演讲陈述、二次推荐确定人选。让民主公开贯穿于干部选任的整个过程,既赢得群众的支持,又整治平衡照顾的不正之风。

异地交流力避“人情干涉”

案例:2007年5月,在公开考选科级干部面试环节中,有个别人猜测面试主考、副主考、考官是哪些人,并私下议论。有的人因此感慨“躲不开人情风干涉”。

对策:在具体操作中,胶南市采取考官异地交流制度。与有关城市建立了考官互动机制,采用公开考选面试考官跨市异地交流办法,把相互之间抽调考官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同时做到异地命制试题。考官、考生每场面试前分别抽签确定考场及编组顺序,实现了考官、考生的有效回避。

观点:

选人用人就是要让人民满意

雷世界

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是干部选任工作坚持人民满意价值取向的本质要求,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所在。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规律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把握。规律性把握,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是选人用人最根本的规律。组织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门选人用人的实用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其中最根本的应该也必须是人民满意的最高价值取向。实践性把握,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抓住了这一因素,就抓住了公信度的根本,掌握了提高公信度的主动权。现实性把握,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让群众得实惠最现实的体现。中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求,立足在群众得实惠,而得实惠的最终体现在群众是否满意。

落实人民满意的科学选人用人观,必须鲜明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干部有序竞争、优化舆论宣传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重在解决当前选人用人中的一些与人民满意价值取向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用人导向问题是增强干部选任公信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组织一心一意想干部、干部一心一意想工作”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结构化选拔机制。遂宁探索实施了“四票制”考核推荐选拔干部。通过A票,即“领导票”,体现党管干部管人与管事相结合;B票,即“身边同事票”,体现党内民主和身边干部的评价;C票,即“服务对象票”,吸收广大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参与,体现基层民主;D票,即“自我业绩票”,体现自我推荐、凭实绩竞争,收到了坚持和完善民主的双重效果。同时,推行干部选任报告、公示、发布制度,提高社会层面对选人用人的知晓度、理解度和支持度。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2篇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受灾农田面积已达5800万亩,并且旱情仍在蔓延。据农业专家介绍,旱情期间,我国黄淮、华北、西北大部分玉米处于喇叭口期,水稻处于孕穗期,正是需水临界期,生长发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持续的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区作物生育进程受阻,受灾农田正面临着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破解中国农业靠天吃饭这一难题呢?

加大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是今年旱灾的重灾区,据河南省民政厅报告,截至8月7日9时,河南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580.4千公顷,其中绝收74.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

虽然河南旱情严重,但各地情况并不相同。记者调查了解,豫北因灌溉条件较好,多数县市玉米生长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观豫南地区,由于农业灌溉条件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此次旱灾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尤其严重,部分县市玉米几乎绝收。

要想改变“连年旱连年灾,连年灾连年减”的怪圈,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排灌、排涝、防洪堤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只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才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只有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才能为农业生产建起牢固的保障线;只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降低自然灾害影响、提高农民抗灾减灾能力。

转变方式,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在干旱时节,提高农田的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曾有分析人士表示,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溉,一亩地一次要用100立方米水,一季作物一般要浇4遍,也就是400吨,如果改用喷灌,100立方米就可以解决;若用地灌,那就更加省水了。由此可见,破解靠天吃饭难题,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要想在防范自然灾害中占得先机,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节水灌溉

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科技成果应用少、科技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如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民的科技素质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如何才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防范自然灾害?分析人士指出,政府需要加大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民在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帮助农民掌握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加大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力度,大力推广高效新品种,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广泛开展病虫综合防治、抗旱增产等技术。

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难题的必然选择,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据统计,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受害人口2亿多人次,其中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如何才能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带来的经济损失呢?如何才能使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能力呢?

农业保险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法宝,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经济损失提供补偿,它对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能力,实现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能达到实际收益的80%至90%,但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还比较有限,并且还存在着对政府补贴依赖性过强、市场化运作不足、险种单

一、参保率不高等问题„„

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中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才能真正成为防范农业灾害风险的利器。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3篇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 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年度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 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推荐]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4篇

近年来,安阳市殷都区始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尤其是去年以来,针对全区信访总量居高不下,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时有发生,赴京非正常上访突出的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把握和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夯实基础,信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发挥群众主体地位,促进矛盾纠纷化解。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争当十大员、为民促发展”活动,“大员”就是民间大事的管理员,而“十”则代表了群众利益和诉求的方方面面。赋予群众社会问题调研员、社会问题信息员、民间问题调解员、法律政策宣传员、社会治安巡逻员等“大员”名分,让群众能够名正言顺地、积极地去排查、化解矛盾,还原了群众主体地位。目前,全区已有“十大员”43800余名,已覆盖到了全区各个村组、楼院,其中社会问题信息员、民间问题调解员和法律政策宣传员等“大员”共计2400余名,自我消除不稳定因素200余起,参与调处各类纠纷900余起。

二、推进“诚信殷都”建设,打造和谐人际环境。第一步,广泛宣传。首先建立企业、门店、老师、学生、居民等各方面的诚信标准,然后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大家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的氛围。第二步,建立诚信档案。根据诚信标准,建立五小门店、企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各个领域的诚信档案,并统一备案。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织就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网,构建一个可控的社会,为从根本上消除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扭转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十佳标兵”评选,树立群众标杆。去年以来,大力开展了“十佳标兵”评选活动,从以前的单个部门、单个行业评选扩展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使评选出的标兵更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目前,我们评选了23个方面的标兵,包括十佳环卫工人、十佳农民、十佳婆婆、十佳儿媳、十佳少年、十佳老师等共220人,覆盖社会各个层面。这样,通过在方方面面树立标兵,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使各类人群都有自己的榜样和英雄可学,让好人越来越多,榜样越来越多,从而达到引导民风、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5篇

听到这里,赵立群和王成长不约而同想到了网络销售,这是当前最快捷也最火爆的一种销售方式。于是,立即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田志耕牵头,开始建立水蜜桃网络销售渠道。

网上销售,首先要有电商。很快,新沂市政府就牵头水蜜桃桃农协会,找到了有着丰富网络销售经验的无锡太湖云电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迅速在京东、淘宝等网站建起“新沂水蜜桃”销售店铺。

独特包装

解决快递“瓶颈”

水蜜桃皮薄汁多,容易碰伤,网上销售如何保鲜呢?新沂桃农和专家经过反复实验,设计出系列独特包装,解决了水蜜桃的快递“瓶颈”。

破解发展难题范文第6篇

关于加强我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的调查与思考

丰润区交通运输局赵国安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区乡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缺失,绝大多数乡村道路因失于养护而破损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新的行路难问题。如何加强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建设,保护好乡村公路建设成果,是当前我区农村公路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区乡村公路现状

我们所说的乡村公路,是指农村公路中县道以外的乡道和村道。其中,乡道是指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系的公路;村道是指列入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地方公路统计里程的,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系的公路。

“十一五”前后,是我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公路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喷发期。这一时期,国家在不断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区委区政府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团结带

领全区人民积极开展了通乡公路建设、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掀起了全区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打响了乡村公路建设攻坚战。这一时期,乡村公路建设之巨、建设里程之长、效果之显著,成为丰润交通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达18.35亿之多。在2003至2006年间的“村村通”建设高峰时期,我区就新建、改造乡村公路596.2公里,使全区5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在完成“村村通”工程后,我区进一步加大乡村公路路网改造提升力度,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改造道路369公里。全区基本形成了与干线公路相连接,辐射各镇(乡)、村,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络。

截止2010年底,我区乡村公路总里程达1240.312公里,其中乡道433.686公里、村道806.626公里。拥有一级公路49.402公里、二级公路17.838公里、三级公路10.695公里、四级公路1162.377公里,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合计995.114公里,占乡村公路总里程的80%。

二、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乡村公路网的建设和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农民群众翻番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我区的地方公路建设特别是乡村公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党和政府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区的乡村公路通行能力明显降低,难以适应农村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出行需要。一是大部分乡村道路附属设施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二是失于养护,垃圾堆积、污水浸漫、安全通行能力弱。三是重载车辆多,路面损毁严重,道路使用寿命短。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建设标准低,大部分乡村道路先天不足。囿于当时土地调整困难、建设资金短缺的现实,我区乡村公路建设标准比较低。大部分道路是在原有旧路基础上改造而成,建设标准不太高,许多乡村道路没有经过专业设计,线型设计不尽合理;建筑材料标准要求低,施工单位专业性不强;边坡边沟、道路标志等附属设施不健全等问题,给后期的使用和管理带来隐患。据调查,目前我区所有乡、村级公路中,按要求配备边坡边沟等附属设施的道路不到10%。

二是存在重建轻养思想,乡村公路养护机制缺失。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镇、乡政府和村委会积极开展公路工程建设,但公路建成之日,也成为完成任务之时,许多地方都没有把公路养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公路养护缺乏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重建轻养”思想。2005年是我区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关键年,为确保新建的乡、村公路得到及时有效的养护,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唐山市丰润区人民政府关于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丰政函[2005]47号),对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范围及权限、组织领导、养护质量标准、养护形式及人员招聘与管理、资金筹措、检查验收等做出了具体要求。但终因地方财力难以保障、养护管理经费不能落实,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能得到真正实施。目前,我区各乡镇人民政府还没有

实质性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没有固定的养护资金筹措机制和渠道,全区的农村公路基本处于失养状态。由于失于养护,乡村公路沿线私搭乱建、路面乱堆乱放、乱扔垃圾废墟等现象十分严重,公路病害普遍。据调查,2003至2006年新建、改造的596.2公里乡村公路中,目前有20%处于基本不能通行状态,如王官营至臻子镇、沙白线至陈赵庄、左家坞至银子山等线路;有50%以上破损严重,有80%以上存在路面病害。如再不进行养护,预计两年之内大部分水泥路面将被损毁。2007年以后新改建的乡村公路,也因为养护不力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而翻修这些损坏的道路,需要投入的资金比新建时还要多,有的甚至要超出一倍以上。

(三)养护资金没有来源,日常管护难以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缺失,根本原因是资金短缺。没有稳定的养护资金保障,奢谈养护管理,只能是竹篮打水、画饼充饥。按照最近颁布实行的《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要求,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测算,每个外雇养护工每年雇佣费约12000元左右。按每个工人管养4公里,每年每公里道路需养护人工经费3000元左右计算,仅人工费一项,我区乡村公路每年的日常养护经费至少需372万元。如果按照各镇乡乡村公路里程分摊,最多的丰润镇(109.5公里)每年需要约32.9万元,最少的小张各庄镇(17公里)也需要约5.1万元。对于大部分镇乡政府和村委会来说,修建道路已负债累累,没有能力再搞养护。缺少资金来源是乡村道路养护工作无法推进的主要原因。

此外,养路费费改税后,我区县级公路养护管理也失去固定

的资金来源,养护管理工作只能靠交通运输部门垫付资金进行维持,由于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区县道路况也普遍较差,只能保证基本的通行,养护水平无法提高。

(四)爱路护路意识不强,侵占道路现象严重。由于农村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不强,侵占公路、随意倾倒垃圾、堆放农作物秸杆、挖沟引水、私搭乱建问题时有发生,使乡村公路出现了许多早期病害。特别是近年来,农村运输重载车辆急剧增多,重载车辆超负荷辗压,造成公路严重损毁。据调查,我区乡级公路的年平均交通量增长率为10%,村级公路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大型重载车辆和超载运输车辆的增加,使我区乡村道路超负荷运营现象严重,大大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仅以我区乡级公路沙白线为例。该路于2008年底改造完成,全长8.5公里,设计标准为四级公路,正常使用年限为7至10年。由于附近钢厂等企业众多,大型超载车辆任意通行,改建仅两年时间,该路已经严重破损,如要恢复,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改建资金。

三、对搞好我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改善地方公路通行状况,满足农民群众出行需求,关键在搞好公路建设,重点在加强养护管理,难点在落实资金保障。2011年10月10日,《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从管理职责、资金筹措与管理、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检查考核等方面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规政策依据。按照《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实际,就如何搞好乡村公路养护

管理,充分发挥好农村公路的作用,服务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保障投入、有路必养的原则,逐步建立责权明确、管养分离的养护管理体制”,并且第五条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为切实搞好我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交通运输、财政、发改、审计、公安、农业、林业、城建及各镇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交通运输局,具体负责对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包括编制县乡村公路养护工程项目计划、安排县乡村公路养护线路、明确管养任务和目标、进行日常督导检查和年终考核。

二是按照《办法》第十八条“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并落实具体管理人员,做好本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的规定。各乡镇也要完善和建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养护人员,并结合本地情况负责编制和按时上报养护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及时组织辖

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并按照《办法》第六条“村民委员会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组织村民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的规定,指导所辖村委会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本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确定切合实际的养护模式,组织广大村民认真做好道路管养工作。

三是按照《办法》第五条“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承担”的规定。区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做为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充实人员、强化职能,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在搞好县级公路和重点乡道养护管理的同时,做好全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培训和监督,具体负责根据《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制定我区落实办法,制定和调整全区养护工作计划,切实履行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督、指导和考核管理职责。

四是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养护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相关奖惩措施。

(二)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

按照《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第八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集,以县级人民政府投入为主,省、设区市人民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和第九条“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筹措,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标准不低于:县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2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大桥每年每座2000元,中桥每年每座1000元,小桥每年每座500元。”和第十二条“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筹措乡道、

村道的养护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捐资等方式投资农村公路养护”等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应建立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养护资金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区政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结合我区县、乡、村公路建设养护需要,每年由交通部门负责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使用计划(含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经政府审批后纳入区财政预算,以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的基本资金需要。

二是由区交通运输、财政、发改、城建、水利等部门按照养护工程计划和养护管理实际,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养护工程定额补助资金和“以奖代补”资金等其它可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养护工作。

三是根据各乡镇的财力状况,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提高本地乡村公路养护水平。

四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采取集体经济补助、一事一议、捐款等方式筹集养护资金,支持道路养护。

在搞好多渠道筹资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养护资金的管理。对养护资金要按国家规定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由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制定有效的监管和奖惩措施,并定期审计,认真考核 ,严格管理,确保养护资金充分有效利用。

(三)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加强路政管理,维护路产路权,是依法管理公路、保障公路畅通、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按照《办法》第二十二条“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第二十三条“乡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村公路沿线单位、个人,应当支持配合公路管理机构做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规定要求。

一是由区交通运输局路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县、乡道路的路政管理力度,特别对重要的乡级公路及重点部位依法实施路政管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超载、超限行为,及时查处侵占、破坏等损害路产路权的行为。

二是沿线镇乡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和村委会以及相关养护管理组织和人员要加强对辖管道路的巡查管理,及时发现和劝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等损害公路现象。对不听劝阻的损害公路行为及时向交通管理部门举报,协助和配合交通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三是对一些超载现象比较严重、管理难度大的乡村道路,在不影响消防和卫生急救等应急通行需要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设臵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以保护乡村道路,保障群众通行。

四是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交通部门和镇乡政府要通过广播、有线电视、横幅、标语、召开有关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农村公路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我区乡村公路管养的相关要求,加大对各种严重侵害路产路权行为的曝光力度,提升全社会对公路管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广大群众爱路、护路、养路意识,努力营造加强乡村公路管养的

良好舆论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协助和配合政府等有关部门做好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

(四)推行多样化公路管养模式

农村公路数量多、线路长,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按照《办法》第十六条 “农村公路采取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日常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养护市场化”的规定,要结合我区乡村公路实际,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管养模式。

一是对辖区内的县道和重要的乡级公路,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成立专门的养护道班,由专业人员进行养护。

二是对其它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可根据地区、经济和路况等情况,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地搞好养护。如公路里程长、经济实力强的乡镇,可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站,组建专门的养护队伍,搞好日常养护,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专业公路养护队伍进行养护。对一些养护里程短或路线比较偏的乡村公路,在签定相关协议、明确责任义务的前提下,可承包给个人或家庭进行养护。对车流量小、养护任务轻、所在村经济条件差的通村路,可通过农村义务工、热心公益人员义务养护,适当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实行弹性养护制,忙时干农活,闲时养村道,不拘形式养好路。

三是对乡村公路大中修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进行维修改造。而日常小修保养可由镇、村配备必要的养护工县,由日常养护队伍和人员具体负责养护。

上一篇:牛奶是否致癌范文下一篇:苹果产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