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论文范文

2023-09-16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超声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对在职超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制定系统合理的进修培养计划是每一位带教医师面对的课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在超声进修医师的系統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超声;进修医师

作者:易惠明 张伟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2篇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方法;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合理用药是指治疗病人前,应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选出正确的药物及其剂型、途径、剂量、间隔与疗程。此外,也应了解对药物、环境、遗传以及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等。由于现代药物都是强效的化学品,具有广泛的潜在危害性和有效性,力求使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使药物的最大使用合理化。欲能掌握和熟悉病人与其用药的规律变化,解决给药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尚需临床药师的帮助,比如,改善和扩大合理用药的教育、提供药物情报资料、减少医师的压力等。

1 药学相关知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合理用药的理论在于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指在合理服用的原理指导下对药物剂型的设计,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1]测定药物的吸收,测定药物在体内从剂型中释放和吸收的速度,以评价药物服前的特征。而药物动力学则是将这些特征结合用于具体受药病体,以控制药物在此病体中的效应。药物动力学是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科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时间过程。临床药剂学是将临床药理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到剂型设计当中,以提高制剂的质量水平,解决实践问题。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原理,为用药水平提供现代的理论基础,解决认识问题。它们均属于临床药学范畴[2]。

2 为搞好合理用药,医师急需药物情报资料和具有丰富药物知识的临床药师。为实现这一目标,临床药师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2.1 提供药物情报资料;研究药物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2.2 研究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

2.3 研究病房药物管理;研制新剂型与新制剂,新药疗效、毒性并予评价;

2.4 研究临床试用药物效果,并进行药物的毒副反应监护;

2.5 参与会诊并通过新药介绍、药剂通讯等形式,指导用药。在提供药物情报方面,临床药师对于医药期刊报导的新疗法、新资料与新的专业知识,应予定期宣讲、印发和报导,而且要求能够:评价现代专业情报并对选题提出修正建议;评价情报和设计;参与研究提出综合性文摘;设计研究项目,提出现有资料不能提供的资料等。

2.6 协助医师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在药物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对于新药的使用则应搞清楚:此药在此病治疗中是否最为有效;剂量是否最为合适;用法是否最为得当;患者有无变态反应;此药与其他所用药物之间有何相互作用;此药是否与已在服用的监测药物具有同样的检验征象而相互干扰;患者是否还有其它疾病在干扰此药治疗;食物是否是干扰的因素等。

2.7 了解药物评价的原则。根据药物评价的原则,下列各项应作参考:(1)如果药物的毒性及其它不良反应曾在医学文献中报道过,那么该化合物应被视为有疑问;(2)对制药公司的文献和杂志的广告性推荐不应过分重视,还必须依据其它参考文献和能信赖的医学杂志所确认的正确主张;(3)资料来源可征求知情者的说明,按其提供的情报查明文献;(4)当存在多种药剂可用于相同的治疗目的时,应根据质量管理、治疗效果、明确的优点和价格等方面考虑选择;(5)制造厂方面的意见,应注意是否有外国的资料和个人的报告作依据;(6)国外药物如果有临床前所进行的试验,而尚未得到临床证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慎重态度。如有可能,最好等到确实的临床结果再作评价;(7)对名称相同药剂的廉价制品,证明其质量是必要的;(8)多种成分配成的一种制剂,如无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如推荐单一成分的药剂为好;(9)制造者的信誉和名声可以考虑,但不应作为评价药物的唯一标准;(10)由于资料太少,不能决定药剂价值时,要谨慎推荐。必要时,对给药方法与治疗效果,需要查阅更多的报告[3]。

3 结语

结合临床药学的角度,临床药师应使医师掌握用药规律,指导用药实践,获得最佳给药方案,最终力求所用药物的剂型、途径、剂量、时间、间隔、次数、疗程等都能合乎科学道理 从而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卫民.美国的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6):346-347.

[2] 郑敏玲.我国临床药学开展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广东药学,2003,13(3):64.

[3] 王蔚佳,熊光明.中国医药报.2005,11,1.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医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今后从业过程中医疗服务的质量。培养医学生法律素质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着重探讨了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法律素质;途径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的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1]医学生具备法律素质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培养医学生法律素质的意义

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素质,其中法律素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文件中指出,医学生必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可见,法律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与期望日益增加,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医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导致在今后的执业中医生没有恰当履行诊疗义务、说明告知义务、医院的安全保护义务,或没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等,使得医疗纠纷日渐增多。因此,提高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培养医法结合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法律素质教育

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培养计划基本上由三大块组成,即公共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其中基础和临床医学都属于专业教育。[2]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医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法律教育则属于完成任务、修满学分的教育。这种纯属应付、敷衍了事的现状根本无法完成培育医学生执业法律素质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医学生所接受的法律教育课程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二是选修课《医事法学》或《卫生法学》。首先,“基础”课是自2005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的结果。那么法律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大量减少,只占八个章节的其中两章。相应的课时量也在锐减,之前的《法律基础》是36学时,现在的“基础”课总共才54课时,平均分配的话,法律基础的内容只有1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展教学,把法律部分的内容讲解清楚给老师们提出了难题,通常任课老师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把所有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到为止,不深入讲解;二是选取少量相对重要的法律知识分专题讲解。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不可能系统地讲授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无法实现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有《医事法学》或《卫生法学》选修课,目的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了解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但选修课现在已经沦为部分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普遍不予重视,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复合型师资力量

医学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外,还要掌握医学本身的规律,了解基本的医药学知识。但是,目前医学院校这样即懂医又懂法的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力量极为短缺,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造成种种教学缺陷,影响教学效果。

三、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医学法学学科地位

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重视医德伦理,轻视法律规范对医疗行为的调整作用的观念,最终形成医学专业知识、医德伦理和法律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医学教育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法律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医学法学学科地位,应该优化课时和教材结构,增加法学课程的课时比例,还要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增加培养法律素质的环节。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通过认真学习医疗规章制度和临床技术操作常规,使实习生的临床医疗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带教老师需按照要求认真带教,监督学生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技术操作,如要认真学习《医院各项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3]保证临床工作中无漏洞,无过错,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

在法律教学中,“基础”课要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守法观念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从而改变以往教学“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有限的课时中不可能实现完整法律知识体系的讲授,因此开展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更具有可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关于具体的法律知识可由学生在课下根据自身兴趣自学,遇到问题可由老师通过网络进行答疑,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邮箱、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以此解决课时量有限与教学内容庞大的矛盾。

(三)开设医学法学必修课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较多。在提高医学生一般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进行医学法律的学习和教育,使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今后的医务服务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应把《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列为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从而掌握卫生法或医事法的基础理论、医院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血液及血液制品法律制度、母婴保键法律制度等。

另外要重视教材的选择,选择系统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避免过于单调和枯燥,不能是大量法律条文的罗列,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以医疗法律案例为主,并且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的内容还要结合医科院校的实际,具有针对性。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这些与医学生执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教学重点内容。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知法、懂法、守法,规范其诊疗行为,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式要立足于医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授课。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着重讲解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内容,并且还应当结合临床实践中容易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指出依法行医的重要性。总之,老师的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法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增强其学习医事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开设法学第二学位课程[4]

如前所述,由于“基础”课的课时局限,学生前期接受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不足,即使开设医学法学必修课,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作铺垫,学生依然无法理解和掌握部门法的内容,因此开设法学第二学位课程可以保证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医学院校开设法学第二学位的教育,可以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使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打下“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律素养,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今后将走向各个医疗岗位,在他们的学习阶段,应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明确医务人员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它对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增加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培养医法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质量直接影响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的成效。提升师资力量,培养一批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法律专业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鼓励法学教师学习医学知识,旁听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管理学》等,强化对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增加教育背景,对新进教师要求具备医学和法学背景。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医学法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六)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校园环境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医学生提高法律素质的主观意识,实现医学法律教育的目标。医学院校可以设立“医学与人文大讲堂”,专门邀请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德高望众的资深医学专家,在人文科学领域造诣较深的知名学者,具有丰富医疗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 如法官、律师等,医疗机构处理医疗纠纷的专家,校内在人文素质方面有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大讲堂”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主题明确、生动有趣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5]

(七)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1.模拟法庭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以实际的法律运作使学生认识、消化和接受法律知识。应该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法律,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答案。在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医学与法律相关知识后,可自行举办模拟法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精选的典型医疗纠纷案例分别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以法庭审判为参照来模拟审判,学生根据分工讨论具体案情,找出相关的医学、法学知识点,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制作对应的法律文书,布置法庭,演绎完整的法庭审判。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诉讼程序公正性的理念和对医学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

2.观摩审判

这种教学方式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到法院现场旁听医疗纠纷典型案件的审判,通过旁听法院审判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最直观地感受诉讼的全过程,体会具体的法律知识在庭审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把法院的真实庭审搬进校园,在学校进行真实庭审。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更加方便安全,省去了很多麻烦。可以和法院联系选择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件,通过庭审进校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感知自己的医学专业和法律的融合,认识到依法行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法律理念的同时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3.诊所式教学

“法律诊所教育”又称“临床法学教育”,其仿效医学院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特点就是给学生提供代理真实案件、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办理真实案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医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服务性要求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们要具有综合素质才能够胜任工作,即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且还要具有健全的法律知识。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教学理念,多渠道、多途径地结合运用才能够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武.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深度检讨[J].教育与职业,2010(7).

[3]万建设.医疗纠纷防范关口前移与医学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

[4]陈耀明.医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D].天津医科大学,2011.

[5]冯玉芝.浅谈医学生医事法律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

[作者简介]吴秀云(1979—),女,安徽寿县人,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医药法律规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法学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法学(医事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26);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点学科资助项目(201003-09)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主任医师论文范文第6篇

领导谈经验

记者:赵处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访。长期以来,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努力下,我市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在发挥班主任重要的教育作用方面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工作机制。您能否介绍一下天津市贯彻《意见》,开展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进展情况?

赵蓓: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教委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成长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也对中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组织干部、教师学习理解《意见》中关于“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等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培训工作。

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班主任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市教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将班主任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记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档案,让教师有组织地参加岗前和岗位培训,分层次地提高班主任管理教学班、组织活动、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试行‘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的精神,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激励和引领广大班主任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政策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使班主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市教委制定了《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班主任做出全面、科学、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方案》,全面、合理、具体地规范班主任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检查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努力把对班主任工作的各项要求、规定落实到每个教学班。同时,通过检查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规范开展。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班主任表彰工作,对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从而不断激励广大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多做贡献。

四是以科研为先导,加强科学研究。

为了贯彻《意见》中“应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的精神,我们大力推进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丰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十一五”期间,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将做好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和“班集体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引领班主任树立专业理想和信念,丰富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智慧,使班主任队伍率先成为学校教师中学习型、研究型、专业型团队,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工作是我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德育的亮点,具有突出的特色。我们应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使天津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使其成为在全国领先的强势“品牌”。

在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天津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天津市各区县教育局认真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形成了颇具活力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南开区、红桥区、静海县和大港区。请四个区县的教育局局长谈谈他们的新鲜经验和做法。

记者:近年来,南开区努力创办优质教育,在教育的均衡发展上做足了文章。当教育逐步进入均衡发展的轨道时,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南开区有哪些大手笔?

杨志成:高质量的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拥有了最好的教师,也就铸就了最好的学校。因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他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树立等方面起着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南开区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将2004年确定为师德建设年,2005年为教师队伍建设年,2006年为干部队伍建设年,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努力打造一支德高业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我们在教师中选聘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把“入口”关,培训出良师。

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我区首先在新教师的招聘工作中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岗前培训和业务考核。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十年来,我们每年选送南开区“名优班主任”参加天津市优秀班主

任研修班;德育研究室每年举办青年班主任培训班,为班主任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自2004年起,我们在全区中小学校、职业学校中开展了B类和C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培训工作。我们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班主任技能大赛,在全区班主任中征文,选择优秀文章收入《优秀教育案例集》和《优秀教育活动案例选》,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强化班主任专业意识,全面提高班主任专业素质。三年来。我区坚持教师学习与考核制度,每年都表彰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并把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制定政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贯彻《意见》中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南开区关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班主任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新大学生见习班主任制度,并成立了班主任工作研究分会。除此之外,我们还制定了《南开区关于班集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班集体建设标准》、《班集体评价办法》,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三是研制“助推器”,名师出高徒。

为了促进班主任的成长,我区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并且加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和督查,促使每位班主任进入“自觉追求高水平”的状态之中。过去只讲竞争力,现在讲“竞和力”。2005年,我区率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一百名特级教师,实施了“百名特级教师带百名班主任”工程,充分利用和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手牵手、心连心,当好教师“娘家人”。

作为普通人,班主任也有喜怒哀乐,也要承受来自社会、生活的压力,只有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他们保持活力和激情,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我们于2003年成立了教师艺术团,让教师自己唱自己,自己演自己,最终为自己“减压”。南开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和区政协的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学校和教师家庭,充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并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2005年,我们投资570多万元,为教师报销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缓解了教师的生活压力。

五是栽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我们努力完善对班主任的奖励制度,充分肯定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贡献。我区筹集资金,提高了班主任费,努力改善班主任的待遇。2000年,我区启动了“三名、三青工程”。区委、区政府设专项奖励基金。表彰本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和优秀青年校长、优秀青年教师、优秀青年班主任。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每年享受1000元奖金。同时,名校长每月享受50元津贴,名教师、名班主任每月享受40元津贴。对评选出的优秀青年校长、优秀青年教师、优秀青年班主任,我们也给予一定的奖励。现在,我区广大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和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红桥区在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实践和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先后承接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项全国重点德育科研课题,并多次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班主任征文活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这个问题上,作为红桥区教育局局长,您应该很有发言权。

姜德志:班主任专业化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是班主任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区在班主任专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执著前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主推“明星班主任”,掀起“追星潮”。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优秀班主任队伍,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我区自200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名班主任”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三届。在评选中以“转变观念、面向全体、重在过程、提高素质”为宗旨,以多层次培训为途径,评选环节的设置科学、合理、灵活,与班主任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区已有49名教师荣获“名班主任”称号。区教育局在资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获得“名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每月能获得100元奖励津贴。

二是以制度为保障,发展先人一步。

我区积极制定与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以保障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2005年3月22日召开了“红桥区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红桥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红桥区班主任持证上岗工作的有关规定》、《红桥区见习、助理班主任工作职责》等相关文件。在文件中规定,我区将推行“见习、助理班主任”制度,规定凡是没有班主任经历的教师,今后不得晋升职称。此外,我们把原实行的班主任岗位津贴增加了一倍,由区财政统一拨款;在区域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又实行了班主任的岗龄津贴制度,同时为优秀班主任提供优先学访的机会。目前,这些举措已顺利实施,班主任岗位成了人人羡慕、争相竞聘的岗位。

三是一唱一和,双人治班。

2006年,我区为各中小学每个教学班增加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目前,我区每个教学班都有两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为在班内针对本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均为持有各级证书的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

四是鼓励班主任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全国重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全区班主任积极参加,以科研带动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我区建立了“全国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心”,对全国,特别是天津市的班主任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年来,我区积极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规律、专业化及管理等相关问题,组织班主任参加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学访交流活动,组织了“治班方略”、“班主任的教育故事”等专题研讨和征文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班主任队伍形成了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的优秀班主任。天津师大附小的夏娅素老师、新村小学的张水老师荣获了天津市“十佳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张水老师还在全国第十五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捧得“第一缕阳光杯”。仅一年之中,我区就有720余人在全国各级各类班主任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

记者:大港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新课程改革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是班主任的专

业化发展。那么,大港区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中有哪些经验呢?

刘明成: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中,班主任起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因此,我区把班主任专业发展工作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来抓。

一是三管齐下,鼓励敬业。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优秀的班,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所优质的学校。要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首先应通过政策导向使教师热爱这个岗位,眷恋这个岗位,进而奉献于这个岗位。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激励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在岗的每位班主任由每月18元的岗位津贴调至100元,所增加的费用由区财政支付,大幅度提高了班主任的岗位津贴;对具有15年以上(包括15年)岗龄的现任班主任每年另加奖励400元。二是教师评聘中级职称原则上需有三年班主任经历,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需有五年班主任经历。同时,对多年连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中给予适度政策上的优惠。三是坚持每年评选并表彰大港区百名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组织“十佳班主任”进行巡回演讲,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优秀班主任的突出事迹,通过宣传和奖励,大力营造“担任班主任光荣”的浓厚氛围。

二是制定制度,促进发展。

为深入贯彻《意见》中关于“要完善学校班主任制度”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聘任制度、学习制度、培训制度、例会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班主任管理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把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纳入制度的轨道。为发挥制度的动力作用,教育行政部门除认真督查外,或率先落实关系全局的制度,或为制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措施支持。以培训制度为例,除坚持以校为本外,教育局每年都根据培训的主题统一组织活动,并鼓励学校选派优秀班主任到本市和全国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学访和考察,使他们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三是多方出击,发现“新星”。

各种教育活动是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平台,能在更大范围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几年来,我区结合教育学生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举办“班主任论坛”,在研讨、辩论中提高班主任的思辨能力;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各种活动,教育局开展了主题班会的评析活动,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开展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活动,征集各类论文4000余篇,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方法100例》、《中小学班集体活动创新100例》、《班集体活动论》、《大港区中小学班主任优秀论文集》,使班主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记者:“全国第十四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全国班主任专业化高级论坛”在静海县举行,“精神关怀”从此唱响全国。毫无疑问,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就是“精神关怀”,那么,在培养班主任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方面,静海县的教育工作者做了哪些探索?

杨广才:为了使班主任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关怀者”,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

一是培养学习型班主任。

静海县教育局全面启动“班主任学习型群体构建工程”:一是组织班主任学习专业理论。我们将班华教授的《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及唐云增等主编的《班主任专业化读本》等作为教材组织班主任学习,让班主任领会理解班主任专业化的基本概念、内容、要求。二是组织班主任学习外地经验。我们多次组织班主任参加了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以便于他们开拓视野,借鉴经验。同时,我们还成功组织了全国班主任高级论坛。三是为班主任自学创造条件。我们定期免费为班主任印发资料,推荐刊物,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引导班主任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二是培养反思型班主任。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实践的过程,离开实践,永远也不会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化。我们静海县教育局的做法如下:一是定期总结。我们每周出一期《班主任报》,刊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做法;每年编写一本《班主任工作经验集》,记录班主任工作的闪光之处。二是引导班主任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工作,提高能力。我们先后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组织了班主任反思交流活动,促进班主任形成在工作中不断反思的习惯。最近,我们正在组织编写《班主任反思个案集锦》。三是开展活动,搭建平台。每学期,我们都在全县班主任中开展“读一本理论书,写一篇教育行为反思文章,进行一个案例分析”的活动。

三是培养科研型班主任。

静海县先后三次参加了“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选定“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思路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创新精神培养”、“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把班集体建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乐园”等课题进行研究。我们还积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定期进行研讨活动,组织论文评选,先后评选出县级优秀论文380多篇。为了保障班主任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还建立了由县德育研究室领衔、乡镇教科室负责、学校班主任广泛参与的研究网络,成立了静海县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会,会员达到300人。

专家谈课题

在天津市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重视班主任专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同时.天津市教育科研部门和班主任工作领域的专家们也加强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不断丰富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申报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被列为“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天津市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建设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前不久,记者就该课题的有关问题。对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几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记者: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为什么会选择班主任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李国汉:这一课题的选定除了基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外,在某种程度上和“班主任专业化”这个命题有关。2002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我市大港区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副教授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在国际上已经提出20多年,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也该进行专业化方面的研究。通过讨论,2003年“第十二届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主题被确定为“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这样,“班主任专业化”这个命题便首先在天津产生,逐

步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中渐渐流行起来。

“班主任专业化”的命题产生于天津,引起了我们天津市广大班主任的关注,引发了理论研究者的新思考,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也因此活跃起来。尽管当时的研究处于自发、松散的初级阶段,但探讨的初步成果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漓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其中“专家论坛”的八位作者中有三位是天津人,他们的一些基本观点至今被各地研究文章引用。在广西柳州举办的“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的“代表论坛”上,天津的代表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目的、意义及实施策略,受到全国各地代表的一致好评。在实践操作层面,我们一直默默耕耘,在专业发展培训、考核评价、定级认定、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坚持不懈的积累和铺垫,为系统研究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天津市开展“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哪些优势?

温伯华:“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是近20年来天津市在中小学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研究方面承担的级别最高的课题。它标志着“班主任专业化”由“问题”转化为课题,标志着我市班主任工作研究的重点由“如何提高基本功”转移到研究“如何促进专业发展”。研究这个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课题,我们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和专家的引导和指导力量强。市教委副主任李旭炎同志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研究按预定思路进行,也便于领导从科研的角度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使管理要求和科研目的有机地融为一体。领导带头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凝聚与协调了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班主任等多方面力量,突出重点,集体攻关,促使研究工作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局部扩展到全局,由零星步入系统。另外,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拥有一批从事班主任工作管理和研究的专家,他们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理论水平,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好。多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坚持班主任工作研究为实际工作需要服务的方向,在增强广大班主任的基本功、总结和推广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以及整体推进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中坚持观念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讨新观点、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法,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财富。《班主任工作研究》、《成长中的年轻班主任》、《智慧的爱》、《班主任读本》等多部反映班主任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著作,为系统培训班主任提供了教材和资料,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参与科研的人员积极性高。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和领导下,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先后举办了七期青年优秀班主任研修班,共培训优秀班主任近千人。通过系统的进修学习,班主任不仅在班内管理和学生教育方面拓展了思路,增强了能力,而且提高了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增强了科研的信心,做科研型班主任成为他们共同的职业追求。每年有3000多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论文质量逐年提高。这一切表明班主任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超越自我的信念和勇气,反映了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我们有领导重视的优势,有专家指导的优势,有经验积累的优势,更主要的是有广大班主任积极参与的优势。我相信,这个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圆满成功,最终一定会产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记者:那么,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具体来讲有哪些?

魏永田: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课题的工作价值。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完善学校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试行‘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实际上,这都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现在,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诸多不是。比如,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存在;有的学校仍然认为班主任工作是“软任务”,是教学工作的“陪衬”和“副业”;有些班主任“奉命”完成任务,出现“职业倦怠”等。总之,班主任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亟待提高。我们这个课题,探索的恰恰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市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指示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广大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深化,会调动广大班主任自觉提高专业素养、主动完成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班主任重要的教育作用。抓住了班主任队伍专业素养建设这一根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就会水到渠成。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将直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是课题的科研价值。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但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科学研究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领导、专家、广大班主任参与的群体性研究,它将从班主任工作现状入手,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研究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外延、途径、方法等,这对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课题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当前,中小学班主任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环境、新特点,这些均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整个班主任队伍也趋于年轻化,他们虽然有活力,善于与学生沟通,但缺乏专业理论和经验,常常出现不会干或不知如何干好的困惑,因而亟需专业理论的指导。这个课题的研究恰恰满足了广大青年班主任的迫切需求。他们可将丰富多彩的育人实践与学习研究相结合,从而树立专业理想,丰富专业理论,提高专业能力,增强专业智慧。课题研究与专业化同行,使班主任既是研究的参与者,也是研究的受益者。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满怀责任感和自豪感的班主任将登上新时期的教育舞台,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天地。

记者:班主任专业化这个课题,2002年在天津市提出后,我市的几位班主任理论专家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

们从这些研究中发现,全面扎实地提高班主任素养是实现班主任专业化的关键。那么,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什么不同?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杨连山:这是一个十分关键、十分重要的问题。班主任队伍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大家都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应当首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同样也是对班主任的要求,这就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共性。但是,班主任除了与任课教师一样,要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之外,还要履行“班主任职责”,对所带班及其学生负有全面的责任。他们既要抓好班内德育,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既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又要协调好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可见,班主任的专业角色内涵比任课教师丰富得多,其工作难度也大得多。为此,《意见》中强调:“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特殊性。从这些特殊性出发,班主任不仅要具有任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第一,高品位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指班主任在全面理解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它是一种角色意识、思想境界和不懈追求自主专业发展的心理状态,是对现实自我的自觉超越和朝着专业化目标拼搏进取的精神,其内在动力是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

第二,崇高的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教师对班主任职责及专业发展方向的理解,是志向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是一种对事业成就的向往,是履行班主任职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专业理想不仅是班主任专业素养中的关键素养,也是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精神支柱和内部动力。有了它就会产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志向和抱负,就会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精湛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班主任最基本的素养,也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班主任除了要具有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知识。前者是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显性知识”:如班主任要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就离不开“德育论”和“心育论”的知识;要在班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以“班内管理理论”为指导。后者是指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班主任岗位实践知识的获得,一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二靠对工作的反思和对经验的不断深化。这种知识是个性化的实践知识,开始阶段往往难以言传,属于“隐性知识”,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形成假设—采取对策—再实践,才会逐渐使这些实践知识明晰化,变为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岗位实践理论知识”,这便是班主任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第四,较强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实现专业化的关键。除了要具有作为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在履行班主任职责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该具有以下几种能力:1.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2.班内建设与组织管理的能力;3.设计与组织策划班集体活动的能力;4.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5.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能力;6.教育科研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班主任思维方式的变革、教育策略的优化、教育方法的创新等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粗略的线条,有必要的话可以分专题进行阐述。

(责任编辑 冯琪)

上一篇:法律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