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

2024-03-15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且其传播力受到影响,社会舆论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也受到极大冲击。因此,相关单位以融合创新为发展思路,借助融媒体优势,不断地探究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新策略,为其坚守舆论主阵地,巩固在新闻领域中流砥柱的地位提供保障,也为开创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新局面奠定可靠的基础。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策略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已经走上了由简单相加到实际相融的道路,在内容、渠道、管理、平台等方面都进行着融合。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最大的变化就是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当前媒体环境下,由于科学技术的有效加持,新闻内容从采编到生产再到传播,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主流媒体中时政新闻的地位受到威胁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时政新闻生产者均积极进行变革,寻找未来发展之路。

一、时政新闻特点

时政新闻是向受众传递国家和世界政治生活中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新闻。时政新闻应具备真实性和及时性,以满足受众的真相探知需求[1]。时政新闻涉及国家大事、世界要闻和民生,在强调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要求准确传递内容。与此同时,该类新闻带有浓厚政治色彩,要求通过正确解读事实帮助受众形成正确认知,发挥引导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此外,时政新闻应体现亲民性,密切关注群众生活,反映群众想法和需求,与群众建立稳固的关系,确保主流媒体新闻信息能够顺利被群众接收。长久以来,广播电视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过于强调真实性、政治性等属性,却忽视了新闻的亲民性要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政新闻报道弊端日渐凸显,最终导致新闻传播受到了局限。

二、融合传播背景下时政新闻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媒体环境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传播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使得普通人也有了发声的机会,他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话语权被分割。此外,新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呈现碎片化、轻松化、娱乐化,这种信息呈现方式显然更适合当今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时政类新闻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生产的主打内容,一直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广大受众面前,时政新闻的这种形象与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群体对于信息获取方面的需求。[2]在当今这种新旧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受到了非常大的调整与冲击,亟须进行变革与发展,以便有效解决其遭遇的传播困境。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3.1注重运用多元渠道开展全媒体报道

融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是能够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新闻传播中丰富传播方式和内容表现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新闻内容的传播范围,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在党报时政新闻方面,通过新闻内容与传播方式的融合,一方面能够让权威媒体发布的重量级新闻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让传统党报时政新闻传播更加具有即时性。例如,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两会”报道中,与以前受众只能通过第二天的报纸了解会议内容相比,手机APP、微博等媒体的应用,让受众能够随时了解会场内容,实现了新闻发生与传播同步。另一方面,新媒体在党报时政新闻方面的广泛运用,包括动漫解读、短片介绍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时政新闻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在保证新闻报道内容客观、权威的同时,也让报道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3.2重塑采编流程,实现多端传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不同媒体在信息形态、传播渠道、速度等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想要扩大时政新闻的覆盖面,还应加速媒体融合,通过重塑新闻采编流程实现新闻多端传播。为做到将全媒体资源盘活,还应确立精简、紧密的新闻采编流程,保证新闻采访、报道等工作高效开展。从新闻产品形态、制播协调、节目对接等各方面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做好节目生产管理和评价打分,保證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实现节目融合传播。为此,需要面向不同新闻制播版块建立相应的采编播小组,根据不同媒体特性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和运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应体现主流媒体的特色,通过现场连线等方式采访新闻,并采取不同的报道模式,通过不同平台多元呈现新闻内容。在融媒体环境下,坚持对重大时政新闻进行集成策划,合理确定新闻数量的同时,保证新闻质量,借助抖音账号、微博账号等宣传和经营新闻产品,最终可以获得稳定的粉丝群体,不断提高时政新闻关注度。

3.3强化新旧媒介融合,提高传播影响力

所谓媒介融合,就是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共同融合,尽管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新媒介发展势头正处于兴盛之势,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媒介所积攒下的资源与受众群体,因此融合传播背景下,时政新闻在传播方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重视新旧媒介融合的强化,进而全面提高其传播影响力。[3]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入驻新媒体平台,抓住年轻受众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话语权和传播主动性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中老年群众这些传统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仍然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综上所述,要将传统时政新闻媒介作为其权威阵地,将新的时政新闻媒介作为其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与途径。

结束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必须要改变以往新闻的制作方式和思路,要站在舆论引导和受众体验的角度去更好地探索制作此类新闻的要领和精髓,确保电视时政新闻能够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同时,电视时政新闻要正确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创新,利用先进理念、技术和形式推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实现传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雪香.融媒体时代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和引导力的策略[J].记者观察,2021(21):88-89.

[2]李亮.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1(12):96-97.

[3]马春龙.融媒体时代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力的方法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20-21.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我国多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就现阶段我国新闻媒体的建设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还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由此可见,我国的新媒体发展已然步入了新时代。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之下,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却受到了诸多挑战,为了切实有效地深化其发展,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采编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新闻采编能力

一、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当前新闻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捕获具有价值的新闻要素,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是优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新闻敏感性会直接影响到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相应的新闻报道的质量,而新闻敏感性的成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新因此,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情的表面着手,深入其中发现更为深刻庞大的内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内容的传播速度越发加快,因此这对电视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主体已然从以往的单元转变成为了多元,无论是任何层级的社会媒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鉴于此,新闻工作者有必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认知能力,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新闻采编服务,以此来全方位地推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创新新闻采编的内容建设

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模式历经数年已然发展成熟,即便进行深入应用也通常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因此许多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都会借助于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模式来开展相应的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时代下,传统新闻采编内容必须要受到本源上的变动。现阶段公众对于新闻阅读的态度普遍呈现为碎片化认识,因此其往往需要在更短时间内获取充足的信息要素。鉴于此,相关新闻采编工作者有必要更为有效地精简新闻内容,同时凸显出核心要素。例如,在2019年4月《人民日报》对于“脱贫攻坚”这一工作的评论标题是《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仅仅使用八个字就为公众呈现出了此条新闻所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同时为观众提供了极为坦率的态度,标题的使用不仅仅能够让公众感受到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而且还能够极大程度地带动公众的积极情绪。而在新闻内容中,先行叙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实地走访,而后又列出了大量预期数据,后续又陈述了有关于脱贫攻坚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新闻内容简洁明了,并且其核心非常明确,公众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更为迅速地理解其核心内容。

三、全面提高新闻处理能力

新闻处理能力就是指记者对于当前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编写、加工、整合等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最终质量的综合。新闻处理能力将会直接关系到当前的新闻内容是否符合受众群体需要,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在当前社会之中的反响以及其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做好新闻处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闻记者必须要对当前时代下公民的价值观念以及其思想走向形成相对初步的认识;其次,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对当前受众群体的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处理,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新闻处理工作之中;最后,就传播途径来看,为了切实有效地强化新闻采访工作的可信度以及其时效性,新闻记者需要有效应用互联网信息机制,全方位地扩大受众面。

四、培养新闻記者的责任感

全面培养新闻记者的责任感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其真实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当前新闻质量,摆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市场的乱象。新闻记者必须要具有充足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在面对错误新闻素材的时候需要予以正视,如实地报道出当前的新闻内容,让更多公众都能够聆听到记者的心声。真实的报道往往需要更多责任感作为支撑,只有态度足够严谨才能更为合理地完成播报工作,切实有效地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公信力以及影响力,用以获得更为庞大的用户集群。

五、结语

总之,新闻采编工作是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内容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相关电视新闻记者有必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全方位地促进节目的发展。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对相关专业的英语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英语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对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结合当前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积极有效的锻炼方式,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英语播音主持人才,推动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心理素质

如今娱乐传媒已经是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通过相关的传播媒体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加,对资源的整合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涉外传媒的技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因此我国对其专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播音主持专业近些年来也在迅速的发展,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都非常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锻炼以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1.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不断发展,其相关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调整,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这一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因此在当前很多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课堂氛围都非常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比较活跃,互动性很强。另外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相关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随之展开的还有很多日常的练习。虽然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非常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有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发音不够准确。其次还存在播音品质较差、心理素质偏低的情况,有很多学生在播音的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播音过程中的一些音律等语调方面的问题处理的并不是很理想。另外也有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面对镜头在处理突发情况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播音主持是一个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的工作,必须要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处理好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英语播音的顺利进行。

2.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的锻炼方法

2.1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培养扎实的语言和文学功底

语言是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要武器,这一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汉语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完善的英语能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专业水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并且结合一定的实践来增强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语言功底。很多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力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欠缺一定的实践,因此要给予学生展现自己以及专业技能的舞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结合来提升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播音主持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因此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以完善的知识架构来应对播音主持。英语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英语单词、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应该明白其不同场景的用法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必须以专业的英语文学课程来完善英语播音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2.2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组织并参与活动

学校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是引导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自身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的组织或参与相关的活动,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涉及众多的科目和领域,所以教学难度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良好的教学管理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科目和领域之间的知识其实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投入到专业知识中去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技能。另外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非常丰富,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来增加实践的机会,将技能切实的运用起来。例如英语配音活动、英语演讲或者脱口秀以及英语播音主持模拟等,这些都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

2.3提高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

英语播音主持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另外这还要面对国内外的很多观众,因此在播音主持的时候肯定存在很大的压力。考虑到这一问题,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还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相关的培训,让学生能够以稳定的心态来面对大众。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以良好专业技能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带领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话筒和镜头时刻都保持着该有的自信,这样才能确保播音主持时的正确性。其次还可以通过实战演练让学生切身感受播音主持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另外优秀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播音主持的时候以自身的职业道德去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必须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公平公正的看地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新闻信息,报道事实真相并且正确的去引导舆论。

3.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播音主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英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在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完善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关培达. 高校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初探[J]. 西部广播电视,2016(6):125

[2]  吕娟. 浅析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的培育[J]. 采写编,2015(6):53

作者簡介:金淏宇,1997年11月出生,男,汉族,山东,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媒介融合的全媒体发展环境下,微博平台分享、交流、互动的优势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频道栏目、提升自身知名度、促进与用户互动的营销平台,在6年多的发展中依靠巨大的粉丝红利形成了趋于科学的微博营销模式。本文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电视微博运营状况,探讨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媒体;微博营销

新浪微博在2014年3月成功上市,随后改名为“微博”,印证一家独大的话语地位。在6年多的发展中,新浪微博粉丝量和使用率基本趋于平稳,传播信息的多种媒介形式呈现碎片化、简易化、即时性、低成本的特性,依靠巨大的粉丝红利成为个体互动交流的优质平台。鉴于这些优势,各级电视媒体纷纷申请官方认证,进行跨媒体包装营销,通过信息分享、与观众线上互动、话题运营等与受众进行多方面接触,对外明确传递了清晰的品牌形象定位。一个电视台拥有一个官方认证微博身份,通过卫视明星微博、栏目微博、节目微博以及话题等形成微博矩阵,分枝微博所吸收的粉丝关注会输送到主干微博,同时主干微博的营养(关注度)会输送到分枝微博,主干微博创作的话题通过巧妙营销成为热门话题后,会以微博矩阵为节点进行裂变式传递,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微博时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做到电视媒体的成功营销。以下从品牌确定、微博矩阵构建、事件营销、多媒体通力合作四方面来探讨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

1  通过品牌定位确定营销格局

美国营销学大师唐·E·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因而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传播首先要准确定位品牌形象,创作投放契合品牌形象的内容,确定与电视产品相统一的营销模式。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体现在台标、VI设计、电视栏目包装、节目口号等符号化视觉效应,也体现在主持人、节目风格、节目内涵等内容价值,电视媒体品牌的清晰定位关乎粉丝群体的喜好程度,要具有差异化风格从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全方位展示其品牌形象,并挖掘受众需求,创作和投放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相比传统媒体的品牌定位,已有品牌的传统电视媒体在微博平台的品牌确立要具备独特性和唯一性。1)独特性就是与其他电视媒体微博形象展示的差异性,要精分受众喜好来强调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印象。比如凤凰卫视的官方微博就不同于其他同级卫视微博,没有热衷于宣传节目,而是以“记录”、“凤言凤语”、“凤采飞扬”等几个话题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原创内容分享。2)唯一性就是电视媒体官方微博要打造独特的媒介氛围,发表或转发的内容都要慎重对待,要与品牌内涵、核心价值随时保持一致,不随大众、不跟风。

2  通过意见领袖构建微博矩阵

某条微博内容的裂变式传播离不开关键节点的转发,这些关键节点一般是微博意见领袖,又被称为“大V”,电视台官方微博通过雇佣台内演职人员、台外社会名人转发其微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传播的广度,并且延长热点微博在网上活跃的时间。构建微博矩阵首先要打造矩阵核心微博,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主干微博,通常以电视台(集团)的官方微博形式出现,辐射整个矩阵的舆论导向,并且随时规避矩阵传播的不准确信息。其次,各分枝矩阵要形成差异性,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同时保留各自的个性,比如频道微博、栏目微博、节目微博或者热点话题运作。最后,矩阵的关键节点比如台内“大V”要加强与台外各领域网红的互动,增强矩阵与外界的多向关注,而非单向性关注,要发挥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中的“增压、变压”作用。

3  通过事件营销聚合微博人气

事件营销是微博最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也是最难把握的营销手段,需要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把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操作经验。事件营销包括突发性事件的跟随营销和策划性事件的创造营销,在某些方面两种营销方式是相互渗透的。跟随营销就是对于热门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的转发,在转发和复制同质内容的同时找到与自身产品的关联点,冷静迅速做出决策反映,在“跟风”转发的同时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而聚拢微博人气。而创造营销就是在舆论环境相对平淡的情况下,微博主体创造性策划事件,比如根据节目、栏目打造相关话题,找话题关联者转发、评论,吸引网民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节目包装或造势的营销目的。对于策划行事件营销首先要确认微博关注粉丝群体的关系类型,包括血缘型、趣味型、地缘型、业缘型等,多种类型群体的转发才有利于消息的弥漫传播。此外就是微博内容的创造性,可以是情感类、公益类、互动搞笑类等多种类型,也可以是口碑热点话题议论,尽可能的打造热点微博,做好口碑营销。

4  通过多媒体合作扩散媒体影响力

受众对不同的媒介使用具有差异性,随着新媒体的繁荣,传统媒体比如纸质传媒、无线电传播、电视的受众参与度都在逐年降低,并且呈现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微博作为最优代表性的新媒体之一,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庞大数量的粉丝与多个媒体进行接触,进行内容营销,这体现在微博空间的合作和现实空间的合作。1)微博空间的合作是指电视媒体微博与广播、报社微博等其他媒体微博合作,雇佣广播媒体微博转发或评论自己的节目内容,扩大信息传播范围。2)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要跳脱微博空间回到现实内容,可以将微博内容结集出版,或者开拓微博类节目,促进微博与电视节目的线上线下互动功能,汇聚粉丝数据进行报告研究,形成电视媒体价值的另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李亚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微博营销策略——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05).

[2]霍子君.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合肥两家媒体的相关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也为中国广电媒体带来一个历史机遇。本文从广电媒体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广电媒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思考两个视角,分析了国内广电媒体应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对接、落实国家战略,整合相关资源配置,形成传播合力;推进经济建设项目与广电媒体项目的协同,健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机制;引导更多广电媒体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整合资源,集团化运作;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一带一路” 广电媒体 国际传播 民心相通 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习近平主席多次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首脑和相关国际组织领导人进行会晤,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在这条发展合作的康庄大道上,也应该有中国广电媒体的身影。

一、“一带一路”为中国广电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涵盖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其中具体到广播电视的有两项: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土耳其广播电视最高委员会、沙特阿拉伯视听管理总局签署合作文件。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有关国家主流媒体成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此外,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柬埔寨新闻部、文莱首相府新闻局、阿联酋国家媒体委员会、巴勒斯坦新闻部、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传媒和公民关系局签署媒体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論坛活动中,各国对广电媒体交流合作表达了期待,提出了愿景。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于国内和国际发展大趋势,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诸多行业和领域。广电媒体是人文合作交流的主角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特长,既是建设者,又是推动者,主要任务是加强沿线国家媒体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合作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广电媒体“一带一路”,既是政治任务、时代使命,也是重大历史机遇。

机遇何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展现出巨大的新兴媒体市场,这个媒体市场目前还在培育成长期,潜力很大,机会甚多。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有数据显示,这些国家人口约4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 29%。而且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麦肯锡把欧盟也纳入,测算结果更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为39万亿美元,分别达到全球总量的70%和52%。与此相对应,广电媒体市场也十分巨大。二是中国广电媒体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时空平台,使“走出去”有了更多抓手。三是中国广电媒体“走出去”可以克服单兵突进的困难,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协同推进,依托合作项目在对象国的实施,实现信息共享、节目合作、传播落地,就像央视的“一带一路”专题报道、央广和有关省市台的丝路采访。四是进一步加快国际传播节目本土化进程。“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拉近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距离,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国的合作项目就在眼前,他们的建设、生活和工作中有了更多的中国形象,对中国新闻信息和节目的需求日益增多。一个新的巨大需求正在等待着中国的广电媒体发挥作用,中国的卫星广播、卫星电視、短波广播、网络音频视频包括客户端在沿线国家都面临巨大的潜在需求;尤其是由于地缘关系,中国广电媒体在周边国家面临的传播服务需求更大。五是部分国家广播电视媒体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梯次特征明显,中国广电媒体的技术模式和传播模式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沿线国家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频广播和数字电视的“走出去”就有巨大市场,如果采取各软硬系统的协同,广电媒体在模式输出方面亦大有可为。五是广告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市场。承接中国有关机构在沿线国家的项目与服务,广电媒体可以承担其在对象国推广宣传的任务,加快由国内媒体向国际媒体的升级。

习近平主席说,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在这样的历史态势中,广电媒体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为中国广电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展开了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广电媒体应及时出台总体的媒体“一带一路”部署,建设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广电媒体强国。

二、广电媒体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广电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不管是在节目创新、融合转型、技术进步方面,还是在终端覆盖、国际传播和产业运营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有一些短板,制约着广电媒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和传媒新兴力量的崛起,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总体竞争力不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数量众多,但结构分散,实力不强。而媒体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长板效应,其影响力往往取决于最强的那家媒体的综合实力。目前,广播电视媒体并未完成媒体融合和转型升级,传统的传播模式、生产方式、运营模式难以适应当下传播市场环境。广告是广播电视媒体运营的重要指标。2016年,全国广播广告近146亿元,同比下降6.77%,电视广告1005亿元,同比下降5.66%,今年第一季度,下降速度趋快,其中广播广告同比下降12.85%,电视广告同比下降13.54%。这几个指标说明,尽管有个别媒体机构的收入還在增长,但传统广电媒体产业还处在下降通道中。广告收入下降、商业模式转换滞后对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致使行业运营困难、人才流失、创新力弱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广电媒体呈现“一筐土豆”特征,总体规模很大,但独立的竞争主体不强,尤其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随着“一带一路”经济上的勾连和对接,沿线国家媒体市场必然出现新变化,这一区域必将产生新一轮国际媒体角力。我国的广电媒体中现在具备参与这一轮国际媒体角力能力的还较少。

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性大,具有总体市场大、独立市场小,且市场分散、整合难度大的特点,这对于做好国际传播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如果将泛“一带一路”国家算在内,情况更加复杂。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与文化环境,除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中国其他广播电视媒体一缺经验,二缺基础,三缺人才,四缺资金,如果不走创新路线,可能只能干瞪眼,甚至拖“一带一路”的后腿。

三是国际媒体竞争进入本土化传播制胜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在本土化传播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过多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经验,通过聘用当地采编人才、购买时段、租赁频率、注册当地公司,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传播;还有一些广电媒体主要销售一些节目。但总体来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对外的本土化传播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杂传播环境,本土化传播能力还很薄弱。如何应对多样化、区域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国广电媒体需要加快强身健体。

三、中国广电媒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思考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发起国、倡议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媒体“一带一路”,既是国家赋予广播电视媒体的政治任务和职责使命,也是广电媒体参与全球化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资源配置,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必然选择。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任务,不应仅仅由中国国际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来承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各省级电台、电视台以及相关的城市台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都应立足于各自优势和条件,抓住机遇,着力从单纯的宣传向综合运作和产业市场对接升级,在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现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对接、落实国家战略,整合相关资源配置,形成传播合力。应制定媒体“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探索合作开办“一带一路”广播频率、电视频道、视听网站和客户端。国家已就促进“一带一路”“五通”“三同”做出了相关部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出台“丝绸之路影视桥”“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等项目规划,并积极参与中俄、中英、中法、中欧、中印尼等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活动,搭建中非媒体论坛、中阿广播影视论坛、中俄电视周等多个媒体交流平台。近年来,广电媒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度日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组织到丝路沿线国家采访。不过,这些工程、项目、规划皆基于某一阶段的需求与任务,它们之间的协同需要强化。因此,应根据中央“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安排,制订与之对接和匹配的、系统的广电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工程,规划好行动蓝图,整合现有项目资源,调动各层次媒体机构积极性,发挥各相关媒体的特长,健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以集团化行动替代各自为政的“游击队模式”,聚合成国家广电媒体行动,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宣传“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第二,推进经济建设项目与广电媒体项目的协同,健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机制。实践经验说明,在参与全球化的行动中,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与广电媒体的全球化发展相辅相成,前者需要后者营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促进民心相通的氛围,否则,难以持续并达到目标;后者需要前者提供良好传播契机和经济支持。对于国家来说,二者的协同具有更大的意义,局部经济合作形势可能会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广电媒体的传播却可以在人们的心中种下长久不败、友好的种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的精神护航,遵循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经济建设项目与广电媒体项目协同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应该探索经济项目合作与文化特别是广电媒体合作和落地传播的链接关系,凡启动的经济合作项目,必配套我国的广电媒体跟进传播项目,促进两者节奏统一、目标统一、过程互济,找准广电传播的最佳切入点。中国对沿线国家的交通建设项目、电力建设项目跟对象国的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个时候也是广电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丝路故事,使传播入眼入脑入心的最佳时点。特别是在实施广电媒体技术合作的时候,要推动我国广电媒体内容的附载传播,实现渠道、平台、内容的协同配套出口。

第三,引导更多广电媒体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一是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既发挥中央三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一带一路”新闻传播网,实现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无处不在。二是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支持相关广电媒体与沿线国家相关媒体合作和产业运营,重点是合作开发文化娱乐类节目,通过众人拾柴,形成“满天星”的传播布局。三是根据沿线许多国家还处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初期的情况,我国广电媒体一方面要积极输出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和扩大音视频网络传播市场,根据移动端发展的节目需求,大力开发移动客户端传播,为对象国受众提供贴身服务。四是启动大数据分析,准确地把握对象国用户对新闻和文化娱乐节目的需求,促进服务产品的精准化。

第四,整合资源,集团化运作。针对目前广电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过于分散作业的现象,探索创新运作模式。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抱团运作,走专业化道路。比如有的台擅长技术服务,有的台擅长新闻传播,有的台擅长纪录片制作,有的臺擅长娱乐节目,有的台擅长本土化运作,那就可以探索联合组建专业化公司,一起去开拓市场,聚合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在时机成熟时,推动各专业公司重组,形成适应国际竞争的集团化国际传播主体。目前有的台正在尝试做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三台优势独特,可以担当起领军的角色。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具有沿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优势,有条件整合各沿边省份、地区的民族语节目资源,一同推进这些语言节目在周边国家的入户落地,还可以依据当地法律在周边国家设立统一的采编机构,同当地广电媒体机构合作,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效率,满足国内外受众和用户对“一带一路”信息的需求。

第五,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传播形势也不断变化,因此,相关政策应不断调整创新。一是应及时推出“一带一路”传播方案,通过我国广电节目和服务的出口,带动中国流行文化的推广,推动食、住、流行、时尚等相关产业的成长,促进中国产品外销和拓展旅游服务国际市场,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二是创新官民联手机制,共同推动政策实施和目标实现,官民合作设立风险基金,帮助高投入、高风险,以音视频节目、网络游戏等为载体的内容产业,共同招揽国内外的优秀制作人才、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三是由政策性资金、经济项目企业和相关企业等共同建立“一带一路”广播电视节目本土化传播基金,紧密服务国家传播战略,扩大节目本土化推广的补助资金,推广在原版节目上加入发行国家的字幕或者配音;四是采取购买时段、设频率频道、合办节目等多种方式,突破既有格局,扩大合作,在对象国健全新闻采编网和节目传播网,促进优秀节目的海外传播;五是通过政策引导和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外人才互补模式,尽快突破本地化语言采编译制队伍和机构薄弱瓶颈,形成规模适度的、适应当下国际传播需求的多语种译制队伍。与此同时,加强效果绩效评估,以评估和激励来引导各相关机构不断提高国际传播效率。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编辑:刘浩三)

电视媒体文化旅游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企业文化和管理沟通是目前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企业文化和管理沟通的理论和内涵出发探讨了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通过管理沟通推动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一观点。

[关键词]管理沟通;企业文化;沟通

1 企业文化的回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与企业的存在有着一样的久远历史。但纵观企业文化的历史,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提出却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美国和欧洲学者开始研究东西方管理方法的差异,结果发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的兴起。1979年,Andrew Pettigrew在1979年发表的 《论组织文化》最早提出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随着1981年William Ouchi 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1981年Pascale & Athos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等著作的发表,企业文化正式进入人们的眼球,并真正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如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而且大多数人将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有无活力等都归咎于企业文化的好坏。的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并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等理念的总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各企业成员所认同的并在行动上付诸于实践行动中的价值理念。

2 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自从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管理,而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是一种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沟通的解释是: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定义为: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管理沟通与其他沟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①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管理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②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管理沟通与一般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③管理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沟通行为与过程。如果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管理目的或目标,那么,这样的沟通就不能称其为是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按照沟通方法可以分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道具沟通等;按照沟通范围区分,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划分为人际沟通、团队沟通、部门内沟通、跨部门沟通、组织沟通,以及组织与所处环境的组织系统沟通、外部沟通;按照沟通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划分为部门决策沟通、企业决策沟通、企业战略管理沟通及企业文化管理沟通等。

管理沟通作为管理科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作用。

管理沟通可以认为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企业文化关注的重点是企业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而管理沟通则主要关注管理中信息的传播、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中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问题,管理沟通主要解决信息传播流畅性和效果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管理沟通是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沟通这种手段我们所要传播的具体内容。如果我们把组织比喻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那么管理沟通就犹如保持其良性循环的一根根血管,而企业文化则是血管里流动着具体的血液和养分。

3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

3.1 管理沟通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文化最需要也最适合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管理沟通的手段、目标和结果,又是沟通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地,在企业中,我们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文化中的每一个具体内涵,总是通过少数人探索实践或倡导带领下而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等沟通方式向外发散,并逐渐被企业中的广大员工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认同,从而形成“共识”,最终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不可或缺的。若企业内缺乏沟通或不畅,员工则无法认识、理解企业文化,更谈不上接受、认同企业的文化,而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员工和企业没有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又会进一步致使沟通的破坏并恶性循环,最终危及企业生存。

3.2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管理沟通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单单把员工看成“经济人”,而重视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强调了精神激励并重视员工身心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企业文化正是通过管理沟通而体现的。试想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缺少正常管理沟通渠道,企业员工想法和需求都无法传达至企业管理决策层,管理者就不可能重视员工,更别谈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还包括了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形象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形象是需要塑造和传播,而塑造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沟通不仅仅是向内的,同时也是向外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形象需要通过企业的外部沟通才能建立并广为流传。

3.3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变革

市场竞争中,企业变革不可避免,而企业文化也必然随之变革。而在变革中,管理沟通机制便是保证企业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不断发展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沟通会促使员工重新审视个体与企业,学习了解新的企业文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制度层。充分的沟通也可以将企业变革中的冲突转化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3.4 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管理沟通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其中也包括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标和原因。而企业的理念、宗旨和使命等这些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通过沟通让企业中的员工理解,才能认同并进一步按照已有的企业文化行动。没有管理沟通,企业使命只是句空话,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

综上所述,没有管理沟通,就没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必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使这种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员工自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沟通。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孙健敏,徐世勇.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凯斌,刘美玲.沟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4-47.

[3]陈庆玲.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沟通效率[J].当代经济,2007(9):35-36.

[作者简介]刘哲(1985—),男,湖南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戴良铁,男,博士学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上一篇:平民化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公路职工人文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