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论文

2023-02-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高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形势, 尤其是高校扩招后,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大增,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拓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 各大高校办学理念、运作模式的转变导致会计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高等学校的发展, 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制定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来指导高校财会工作, 值得进一步探讨。

1 高校会计运行环境呈现新变化

1.1 高等学校管理自主化

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确保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当前大多数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当前, 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直接投入越来越少,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计划、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人事工资、资金分配等诸多方面已经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力。所有这些业务活动的价值方面都应该通过会计信息得到综合反映, 以使高等学校管理当局通过对这些价值信息的分析, 实现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为此, 高校必须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

1.2 高等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政府拨款占高等学校全部资金的比重逐步下降, 学生学费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此外, 高等学校还不断谋求企业赞助、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多种渠道的资金资助。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 高校也大量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接受投资机构的投资基金等现代融资手段, 从而涉及长短期贷款、接受外部投资等非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2]。

1.3 高校投资意识不断增强, 投资活动多元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知识产权专利化, 高校出资创办实体、公司、实验基地, 以及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劳务等经济活动十分活跃, 由此给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对这些高校投资活动进行日常核算, 与之相关的股东投资、投资收益分配、合并会计报表等诸多具体业务又该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中, 高校财务人员按照自己对财务制度的理解进行操作, 会计处理方式不尽统一, 形成的会计信息的内涵也不一致, 容易产生投资误导。

1.4 高等学校办学趋势国际化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 中外合作办学、合资办学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将越来越多, 高等学校办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这就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与国际接轨。

2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会计运行环境出现较大变化,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2.1 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信息披露不全面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笼统, 大部分高校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很粗浅, 有些甚至没有披露, 不利于会计信息的阅读、理解, 也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如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报送的财务报告中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 而实质上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恰恰是以现金流入和流出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 未编制现金流量表, 无法及时掌握高校某个时期内现金的流向、变化状况等信息[3]。

2.2 会计主体多元

现在高校都有两本账, 一本是财务账, 核算基本收支和专项情况;一本是基建账, 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 造成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账务, 两套报表。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 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 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高校财务信息。另外, 由于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在建工程这个科目, 所以只有当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反映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但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 不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 这样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经济资源。

2.3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体现不准确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而是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解决维修与更新资金。然而, 修购基金是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提取。修购基金不是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 而固定资产科目本身以原值入账导致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背离, 造成了资产信息的严重失真, 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 不能根据高校办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对资产进行更新或重置, 并且一旦需要更新或报废, 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据, 往往凭主观判断, 要么提前报废造成资产浪费, 要么因经费紧张迟迟得不到重置, 随意性较大。此外, 无形资产是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由于不具有实物形态, 其价值确认尺度更加难以把握, 加之不进行摊销或重估, 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 其账面价值保持一成不变显然有失公允[4]。

2.4 未进行成本核算, 投入和产出无法相匹配

目前, 高校的会计科目仍按照政府收支分类设置, 支出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12类, 没有成本类科目。而当今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资金压力, 与企业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点, 同样需要开源节流, 注重管理。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同企业一样重视经济效益, 要采取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落实到财务方面, 就是一个人才成本核算的问题,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未要求对其进行成本核算, 就无法将经济资源投入与相关的产出相匹配, 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5 无法提供高等学校资金安全指数信息

高等学校扩张发展中的融资行为, 使金融机构自始至终关心高等学校的资产、负债类别、质量和结构, 并通过这些指标分析高等学校的资金安全状况, 评价高等学校的长短期偿债能力。而由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会计要素的内涵和质量, 使这些必要指标的测算变得遥不可及。

3 对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

进一步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隐性债权债务、高校向金融机构借贷款情况、接受外界投资和对外投资以及未决诉讼等信息, 均要及时予以披露、说明,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制度的约束, 高校编制的收入支出表不可能反映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和资金运动状态, 因此, 编制现金流量表必不可少。

3.2 两个会计主体合并, 将基建账并入财务账

从高校会计变化的趋势来看, 目前的高校会计趋向于反映整个主体的经济资源。应将两个会计核算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 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立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科目下设若干明细科目, 归集应计入基建工程成本的费用。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基建项目, 虽然未办理竣工决算, 如不影响其功能正常使用, 建议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转入固定资产核算, 待竣工决算手续办理完毕, 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其原值, 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和加强集中管理。

3.3 设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进行改进, 增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固定资产以计提折旧方式替代原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 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中合理的分摊固定资产费用。这样不仅是与国际通用的惯例接轨, 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 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无形资产则增加累计摊销科目, 按照受益年限平均摊销。折旧额或摊销额计入相关事业支出和教育成本当中, 使二者的价值体现更为准确、合理, 为固定资产更新和无形资产转让提供科学依据。

3.4 核算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成本

要确定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项目, 包括:教师的工资福利、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购置费、师资培训费、房屋折旧费、水电费等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直接支出, 对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项目进行归集, 增加培养成本科目, 用来计算和归集人才培养成本, 从而核算出学生平均教育成本。这样, 高校的“成本—效益”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有章可循。

摘要:本文以高校会计运行环境呈现的新变化为起点, 分析当前高校财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对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廖忠友.高等学校财会管理改革认识与实践[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2] 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 刘健民.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5) :47~49.

[4] 李红梅.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20 (4) :16~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辨析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