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英国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由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组成,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与实践性以及课程设计的时代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实施方式上,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创造力课程培养项目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保障了英国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篇1:

对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等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这种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社区提供的保障与服务来得到满足。因此,有必要结合政府、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以社区工作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从医疗保健体系、日常照料服务体系、精神文化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构建和完善社区养老保障与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与精神关爱。

关键词:社区养老;医疗保健体系;日常照料;服务体系;精神文化;黑龙江省

一、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历史背景。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如表1可以看出:1995年,黑龙江省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百分比为7.6%;到2004年就达到10.4%,超过了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5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5%,今后每年还将以6.2%的速度增长,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加深。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加,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显著,给我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观念及方式正受到冲击。当今社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代际关系模式。家庭已满足不了新增的老龄人口的生活照料需要,养老不再只是家庭内部的事,正演变为社会化问题。因此,现实和未来呼唤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依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点建立新型养老服务的家庭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三)现有社会化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

目前黑龙江省社会养老机构数量较少,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床位非常紧张,全省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有5.6万张,每千名老人平均只占有11.5张床位。我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要。据初步统计,我省城市需要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有60余万,目前,城市养老的床位数仅达到了老年人总数的1%,只能满足需要养老人数的10%左右,难以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可见机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服务的一种辅助方式,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我省在目前这种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进行社会养老所必须的经济实力尚未奠定,因此,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构建城市居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以及机构养老的不足,再加上是“未富先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决定了我省必须在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寻求新型的养老方式。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很好的适应了老人及其家庭需求。可以说,社区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二、完善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在每一个社区都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工作场所、科室设置、设备配备、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整改和提升,营造舒适、明亮、宽敞、温馨的就医环境。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增加卫生医疗服务站的门诊科室;更新社区卫生站的医疗器械;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药品需求。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老年人在社区看病报销的比例。

2.加强城市社区医疗保健队伍的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的专业医护人员要尽量从各医院选派技术好、责任心强、医风医德佳的医护人员轮流进入社区值班。建议由街道、社区配合,市、区卫生部门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医生,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家庭医务护理人员可从下岗职工中招聘4050人员,经严格选拔、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举办医疗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利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活动场所,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和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同时,也可以开展医疗保健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老年人的积极性,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深化和扩大。建议该任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支持,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4.进一步完善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困难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构建。城市贫困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储蓄不足,使得他们很难应付任何应急的事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为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水平。关注贫困的老年人,特别是关注那些不享受离退休保障的城市老年人,及时地发现并给予必要的救助应当是做好缓解贫困老年人生活压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日常照料服务体系

1.建立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日间照顾中心主要是专门为身体机能受损的老年人开设的,让他们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休养将有利于老年人的康复。中心将提供个人照顾训练、康复训练、健康教育、膳食服务等,帮助身体机能受损的体弱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尽可能在家中安度晚年。

2.提高日常照料服务人员的素质。要对准备进入社区为老年人做日常照料服务工作的人员开展考核准入制度,即要通过日常照料知识及技能的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该服务行业工作。并不定期开展先进的为老服务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日常照料服务人员的素质,使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更进一步。

3.继续完善社区日常登门巡视制度。组建由社区管理人员、敬老巡视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巡视员队伍,搜集并整理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社区管理委员会、为老服务供应商或机构,逐渐满足老人需求。巡视员和志愿者监督并向社区管理委员会反馈供应商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老人满意度。加强社区民警与空巢家庭老人的联系,定期对空巢老人居住地的巡视,向社区民警提供重点空巢老人情况,以便为老人及时提供救助。为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义务安装了紧急求助铃或提供应急电话等。

4.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建设。社区信息化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载体。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形成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等专项网络服务平台。如哈市道里区通过与邦尼公司合作,采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等现代技术,研发和设计了 “随身通老年人应急信息援助服务系统”,建立了“网络养老院”;肇东市依托市信息中心网站和社区服务热线,开通了养老服务专线等。各社区要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发展实用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三)精神文化服务体系

1.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或完善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将其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和一个合格社区的验收标准。老年活动中心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从而使得老年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还可以为老年人建设社区老年学校,开设如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2.进一步丰富老年休闲娱乐活动。建议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纺织绘画和工艺制作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

3.建立老年人情绪辅助中心。针对大多数人进入老年以后,不能很快适应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等问题,建议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情绪辅助中心,该中心聘用一些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辅导,开展单独辅导、家庭辅导、小组辅导等协助老年人认识自我,让他们重拾自信和力量,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充分发挥居民业余文体协会的作用。社区居民业余文体协会,是活跃社区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形式。如成立音协、舞协、篮球协会、书法协会、文学沙龙等组织,为广大文体爱好者提供交流的舞台。协会要通过有效引导,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体设施的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8.

[2] 陈淑君,公大勇.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3] 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 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

作者:李志宝

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篇2:

英国如何实施劳动教育

摘 要:英国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由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组成,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与实践性以及课程设计的时代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实施方式上,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创造力课程培养项目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保障了英国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基于英国劳动教育经验,我国应从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以及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与路徑等方面来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

关键词:英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国家课程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A039)

作者简介:乐书思,女,湖南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陈波涌,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劳动?这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英国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具有连续性、实践性,体现了时代特征。因此,本文以英国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对象,探讨英国国家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内容与实施,总结其经验,为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特征

英国是西方较早提出劳动教育理念的国家[2]。学校是英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且英国学校实现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国家课程[3]。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是英国公立学校5至15岁学生必须学习的全国统一课程,共有四个“关键阶段”(Key Stages):“关键阶段1”(5至6岁)、“关键阶段2”(7至10岁)、“关键阶段3”(11至13岁)、“关键阶段4”(14至15岁)[4]。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迅速兴起,社会对人们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3],为造就一支符合国际竞争需要的劳动大军,英国国家课程更加注重从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

(一)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

1. 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英国国家课程从关键阶段1开始就要求学生必修有关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并设有烹饪课和纺织课等。这些课程强调学生脑、心、手的协调合一,通过富有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生活劳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创新性劳动理念。

现以烹饪课程为例。在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学生通过了解各种食材种植、饲养、捕获与加工的地点和方式[3],认识到一块奶酪、一盆水果沙拉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同时,在烹饪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按照健康饮食原则准备和烹饪多种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更符合健康要求的美味佳肴,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搭配水果、去水果皮到切水果等制作水果沙拉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劳动的魅力,从而爱上劳动。在关键阶段3,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调味工艺以及创作自己的健康食谱的指导,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性劳动理念;同时,要求学生做一个能够为他人提供多样化饮食的烹饪小能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除开设烹饪课和开展家庭学习实践外,学校会参与英国卫生部专门拨款设立的“英国食品两星期活动”[5]。例如,2011年9月的“如何制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运动员的健康食物”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关爱服务精神。

2. 生产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生产劳动中习得劳动技能。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生产劳动课程有设计与技术课程和计算机课程。

设计与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制造、建筑、食品、能源、农业、园艺和时尚等行业的工厂与企业中[6],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其掌握设计技能与制作技能。例如,学生在设计动物之家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习性和环境要求的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尺寸适合动物的、有食物与饮水以及可以供动物休憩与活动锻炼的良好家园。

英国数字技术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英国数字技术领域的劳动力队伍却无法赶上行业的发展步伐[7]。为应对具备计算机和科技技能员工缺乏的巨大挑战,英国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基于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的专业化和技术性的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旨在确保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关键阶段1,学生应了解算法的概念和描述以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常见用途;在关键阶段2,学生应掌握设计、编写和调试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序并在一系列数字设备上选择、使用和组合各种软件(包括互联网服务),以设计和创建一系列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序、系统和内容;在关键阶段3,学生应该能够使用2种或2种以上编程语言,其中至少1种是文本语言,以解决各种计算问题;在关键阶段4,所有学生都必须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服务性劳动课程。英国国家课程从关键阶段3开始就要求学生必修有关服务性劳动课程——公民课程。公民课程旨在使学生在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中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与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具体课程目标为:在关键阶段3,学生应了解公共机构和志愿团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公民如何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的机会与渠道;在关键阶段4,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为改善社区作出贡献。

(二)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特征

1.課程内容具有连续性。从关键阶段1到关键阶段4,英国国家课程都开设了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与生产劳动课程。纵观四个关键阶段,各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并非孤立,而是前后连续,并按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即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学生从接触、了解、认识到掌握劳动知识;关键阶段3和关键阶段4,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运用劳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劳动技能。这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和目标无疑为学生未来从事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基础。

2. 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从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可以看出,无论是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还是生产劳动课程,亦或是服务性劳动课程,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富有教育性、趣味性与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和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创新性劳动理念。在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中,学校不仅提供校内烹饪实践课,而且还设置了家庭烹饪实践,参与英国卫生部专门拨款设立的“英国食品两星期活动”等;在生产劳动课程中,除校内实践课以外,学校还提供了一系列课外活动供学生参加,如“编程年”活动设置乒乓球比赛游戏、机器人活动、与创意专业人士合作的创造力项目等,确保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不断提高编程能力和创造力;在服务性劳动课程中,学校提供了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如担任“小区长”、老年人项目、慈善商店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与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情怀。

3.课程设计体现时代特征。时代性在英国生产劳动课程的发展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英国生产劳动课程中的设计与技术课程从过去训练学生掌握初级的木工、缝纫技能发展到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工艺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计算机课程由偏向培养学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发展到确保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顺应时代的变革确保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英国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

英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劳动项目为主要载体,确保学生成长为有自信心、有能力、有创造力、有责任、热爱劳动与尊重劳动的劳动者。因此,在劳动教育项目的实施上,英国既面向每个学生,强调针对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实施,又强调学校与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社区的合作,奠定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改进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与水平。

(一)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促使学生树立自信、科学的劳动观念

为使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自信心,英国学校提倡开发适应每位学生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个性化劳动项目中坚定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劳动的乐趣与魅力,进而激发劳动愿望。学生只有在劳动中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心,才有可能爱上劳动,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会到用劳动收获幸福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美好明天的魅力[8]。为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服务。

具体来说,英国学校根据学生的要求与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劳动课程实施内容。如在劳动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中,教师通过开发社会生活领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在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增强劳动意识,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品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艺术劳动及其对自身的影响,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长处进行分组,将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媒体的学生组成以图形方式呈现的小组,将喜欢实验和动手制作的学生组成以制作样品方式展示的小组,将活泼开朗、积极发言的学生安排在撰写背景资料组,最后为一名对绘画有信心的学生安排了绘制两幅表现艺术家性格的肖像素描的任务[9]。在整个艺术感恩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收获到成果的喜悦与成功,提升了自信心。

此外,中小学营会也是英国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营会期间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劳动体验类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糕点烘焙等。学生在营会期间需要独立生活,而且大部分的营会都会涉及一些体力劳动活动内容。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技能、得到成长,热爱、尊重劳动以及学会创造性地劳动[3]。英国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挖土豆、喂羊等活动,帮助农场主准备中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好与快乐[1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国特别重视有特殊需要或有残疾的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给有身体残疾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应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基础上,在劳动和教育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创造,并利用资源来克服自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障碍。例如,在教师提供的CAM软件和专门的设计工具辅助下,一名连控制自己手臂都有困难的患有脑瘫的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学习团队的火把制作活动中,并最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1]。不难看出,面向学生个体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劳动教育项目,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接受劳动并乐于劳动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创造力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在数字时代,劳动更多地指向创造性内涵,这一新趋势亦揭示了劳动教育的新起点,即关注年轻人的劳动创造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12]。如何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项目培养学生数字时代的劳动素养,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这是英国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另一个要点,也是在三类劳动教育课程中均有所强调的。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看,英国学校强调与创意领域专业人士的长期合作,并基于核心载体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创造力培养项目阶段,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并借助企业专业人士的参与,用工作经验来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英格兰中部黑区的迪恩斯菲尔德中学完成的伍尔弗汉普顿亚特兰蒂斯夜总会项目,给年轻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针对夜总会是年轻人展示各种创新才能的好地方,学校工作人员通过头脑风暴和实地考察的方式确定了相关课程;通过长达6个月的拟定运作方案、学习光的特性、学习运用编程营造照明效果以及如何制作酒水销售记录等准备,900个年轻人(包括专业人士在内)于2003年5月接手了夜总会。在夜总会,年轻人举办音乐时装秀,自主管理音响和灯光系统,同时积极地向俱乐部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份夜总会安全指南,以增强社区居民对健康、安全、药物等的认识[13]。此外,还有学校和企业合作推出柳树编织、钩针垫制作和金属加工等劳动教育项目。在从全尺寸的柳木观鸟屋制作到复杂的金属打磨项目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将当地几代人联系在一起的文化遗产知识,而且在与文化遗产传承者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愿意尝试平时未曾使用的更耐腐蚀的材料,并由此具备了使用更广泛材料的信心和大胆去创作的勇气[14]。虽然这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劳动项目,但其中显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创新导向。通过不同行业视角、思维模式构建的多样化的创造力培养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创作意识与创造力。

(三)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社会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英国学校服务性劳动课程通常以学生参与校园和社区志愿活动的方式实施,同时也通过引入社区服务计划,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一方面,英国学校让学生直接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校园劳动,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责任意识。例如,新学期开始,学生通过参与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校服管理,校园环境的治理,设计主题活动周,组织募捐活动,开展健康、运动和艺术日活动,郊游和访问,进行模拟选举日等,树立了责任意识与为班级和学校作贡献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实施“未成年人强制性服务计划”,要求中小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长达到50个小时,并且有明确的认证和考核制度[15]。

为了进一步改进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水平,英国学校依托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社区,树立为改善本地自然的、人工的环境服务的意识。例如,学生在当地区长的培训下担任“小区长”,这些“小区长”会拜访当地家庭和孤寡老人,并且组织一些活动以增进邻里关系及劝阻不文明和反社会的行为等[16]。又如伊顿公学要求学生平均每周参加1至2次志愿活动[3]。这些志愿活动具体包括三种。第一,当地学校项目。学生到当地学校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一起相处,帮助当地学校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一起参加课堂和体育活动。第二,老年人项目。学生拜访社区老年人,和老人们一起喝茶、聊天,或者帮忙打理花园。第三,慈善商店项目。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学生们会去慈善商店帮助其他志愿者做一些“幕后”工作,如将捐赠物进行分类和摆放等。此外,还有“星期一跑步”活动,学生将食物、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送给无家可归者。正是在这些身体力行的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磨炼了意志品质,也体验到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幸福,从而形成服务意识与正确的劳动观[3]。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学校劳动教育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改进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避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盆景化”。

三、英国劳动教育经验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英国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等特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基础,这与我国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把握时代性、遵循规律性、激发创造性的三重维度,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技能的需要相对应[17]。因此,借鉴英国的具体经验可以为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一)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1]。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的載体是具有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所谓具有时代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要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强调结合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服务精神、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要结合产业变革和科技发展,将新兴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融入日常生活性劳动课程内容、生产劳动课程内容与服务性劳动课程内容。第三,课程实施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新型多样的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二)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前后连贯有助于学生从劳动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劳动技能的学习,逐渐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然而,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存在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的问题。例如,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通用技术的设计和实施”,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相关教材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还是价值认知逻辑上都缺乏对应衔接[18]。因此,改变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阶段割裂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为尊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合力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为中小学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学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开发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前后有效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最后,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连贯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系统实施劳动教育。

(三)積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形式

英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以个性化劳动项目、创造力培养项目和社区志愿活动等劳动项目为主要载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相比而言,由于受到师资、设备与场所的限制,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偏重于知识观、劳动观、职业观的理论教育。虽然新课改后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仍较为单一,以教师安排的小活动为主要形式[19]。因此,为丰富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与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我国可以尝试在中小学引入劳动项目。劳动项目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项目确定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劳动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第二,制定方案阶段。通过资料搜索、实地调查与技术咨询等方式,学生制定出完成劳动项目的方案。第三,项目实施阶段。在教师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完成项目。第四,评价阶段。该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劳动项目进行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总结与评价认识到自身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深化对劳动项目实施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董晓波,张培.英国劳动教育重视生活技能培养[EB/OL].(2020-08-06)[2021-03-20].http://www.ict.edu.cn/world/w3/n20200806_69977.shtml.

[3]石佩.英国劳动教育为未来工作生活做准备[J].上海教育,2020(8):13-16.

[4]谢银迪.英国:国家课程改革进行时[N].中国教师报,2017-01-11(3).

[5]张田勘.健康要用中小学的必修课培养[EB/OL]. (2014-06-28)[2021-03-20].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4_102634.html.

[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Z].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4:234-240.

[7]王宏燕,田玉贺.英国:编程教育进入国家课程[J].上海教育,2016(2):20-23.

[8]龚春燕,魏文锋.通过劳动教育树立“劳动创造”自信[EB/OL].(2020-08-06)[2021-03-20].http://ex.cssn.cn/jyx/jyx_xzljy/202004/t20200416_5114849.shtml.

[9]万竹青,韩丽.创意文化政策导向下的英国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研究[J].教育参考,2018(1):68-73,112.

[10]陈波涌,黄鑫楠.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21(4):35-42.

[11]Ofsted.Meeting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DB/OL]. (2011-03-25)[2021-03-20].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meeting-technological-challenges-school-design-and-technology-provision.

[12]许书敏,杨广立.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劳动教育简说[J]. 中国德育,2019(2):40-43.

[13]杨梅,赵巍.国家课程束缚下的英国创造力教育——英国“创新型伙伴关系计划”述评[J].教师教育学报,2018,5(5):90-98.

[14] Ofsted.Making a Mark:Art,Eraft and Design Education 2008—2011[DB/OL].(2012-03-30)[2021-03-20].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art-craft-and-design-education-making-a-mark.

[15]彭丽婷.英国中小学公民素养教育及实施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18(5):20-25.

[16]钱晓坚.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65.

[17]刘嘉圣.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2):157-163.

[1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19]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责任编辑   贺文瑾]

How to Implement Labor Education in the UK

——Taking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as an Example

LE Shusi, CHEN Boyong

Key words: Britain;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作者:乐书思 陈波涌

老年人计算机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篇3: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加强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营造社区和谐氛围的需要,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需要,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需要,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既要调查研究居民学习意向,又要突出地方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整合成体系,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3年8月20日,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优秀乡土课程(读本)申报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与市民同行——家庭教育读本》荣获二等奖,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手册》、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健康知识读本》、 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珠米飘香》获三等奖,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心理百科》、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礼仪故事集》、《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等荣获优秀奖。从近年来江宁申报参评的课程来看,江宁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正从无到有,从平庸到打造精品,不断追求卓越。江宁紧紧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民终身教育的有关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的契机,不断加大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坚持以地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方便居民学习、让居民愿学、乐学为宗旨,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形式一样,课程建设是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1.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和谐新社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而社区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和谐新社区,关键在转变市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江宁正处在产业转型之中,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只有对他们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的和谐新江宁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必须从市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按不同需求,开发涵盖职业技能、休闲娱乐、文化素养等各种系列课程,使学员按需所取、按需来学,自觉参加到学习中来。

2.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需要

促进江宁全面发展,必须先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素质。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培训社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在职新市民的专业技能,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提高社区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需求;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可以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需要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炼、传承社区的优秀文化,展示、实现多个社区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文化特色,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资源,从而达到以优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来影响、教育、发展社区成员的目的。

4.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的先行与发展,这是因为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社区良好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市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自由散漫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及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还应引导和教育社区居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广泛调查,摸清居民实际学习需求

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建设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才会是美好的。我们在横溪街道和淳化街道社区居民中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在汤山、湖熟、谷里街道与部分村(社区)及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场座谈会,在横溪、秣陵街道对1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咨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的活动;愿意参加一些对生活技巧、生产技能有帮助的培训活动。只不过是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上,需求不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座谈会的反馈以及电话回访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到了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学生,可以开发跆拳道、武术、书法、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课程,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针对青壮年人,可以开发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居民就业质量;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发时事、健康、安全、书画、摄影、休闲等课程,以促进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残疾人,可以开发残疾人实用技术课程,以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等;双休日可开发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上班族的闲暇教育以及各种技术、技能的培训,周一到周五可开发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双休日可和家人团聚一下等等。

突出特色,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

现在,江宁的社区教育已经由原来成人教育中单一的扫盲发展到涵盖老年教育、青壮年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等等终身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讲求实用化。

1.突出地方特色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人,自然“以人为本”也应成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社区特色课程应以当地特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以“特”为着眼点,强调本土特征:如东山街道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与集中,可以大力开展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和各种技术技能的中、高级培训活动;汤山街道有阳山碑材、汤山溶洞,东善桥街道有牛首山、南唐二陵、郑和墓,江宁街道还有“五朵金花”等等,这些地方可开展旅游、餐饮、礼貌礼节等服务与技能的教育培训活动;横溪街道是西瓜之乡,可以开展西瓜系列的教育培训以及举办“中国横溪西瓜节”等活动;江宁的黄龙岘、竹园山、石塘夜合山、七仙银芽、西铁城、方山等地可开展茶文化研究;像丹阳龙灯、狮子灯等地方“非遗”,湖熟板鸭、铜山狗肉、东山老鹅等地方美食,东山晓月、方山定林寺、祖堂宏觉寺、杨柳村99间半、秦淮古河等历史古迹都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地方特色素材。

2.紧跟时代步伐

在上世纪70-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江宁成教工作还是以农村农民扫盲为主:夜晚时分、农闲之时,大家都进村入户,进行农村青壮年文盲的扫除工作;在2008年、2009年回乡农民工浪潮中,江宁成教人广泛开展了回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前几年,居民家庭电脑刚刚普及之时,江宁几乎所有的社区教育中心都开设过计算机应用及办公自动化的培训。近年来,随着江宁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休闲娱乐、健身保健等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迫切的需要。

实现共享,整合社区教育课程资源

江宁历史悠久,是“六代豪华”之地;同时又是新兴城市,是南京“三大新市区”之一,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科教领先的自主创新基地等。江宁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极为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江宁人正在做积极的探索。

1.开设讲坛,编写课程

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宁井郎康和堂》讲坛,对辖区的居民进行各种健康义诊、健康咨询,同时就大观园的原址探索红楼文化,就黄龙岘、竹园山等陆郎名茶园探讨茶文化。横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的《横溪半月谈》和禄口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的《禄口讲坛》以及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的《谷里讲坛》等都是结合本街道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生产特点,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及社区干部的科学素质、职业技能与道德水平。聘请省、市、区相关专家及在宁高校、党校的教授等,每月或半月一讲,内容包括《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媒体舆情应对》、《职业操守》、《公民道德》、《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等。

江宁区10个街道都在结合本地特色,加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横溪编写了《西瓜种植技术》、《草莓种植技术》;淳化编写了《淳茶养心---茶叶种植、制作技术30问答》、《珠米飘香---土桥“珍珠米”种植、管理20问答》;谷里编写了多本新市民适应性教材;湖熟编写了多本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等等。这些乡土教材大多已刊印,并发给有需求的市民,同时依照这些教材也进行了多次相关的培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宁一定能够汇编出更多的、符合当地实际的社区教育课程,让江宁居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强化师资,组建讲师团

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江宁由社区学院牵头,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及社区学校联合开展了江宁区社区教育教师的筛选、聘用活动,建立了师资培训制度:即以内聘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外聘熟悉江宁总体情况的街镇老干部及相关专家提高教学效果。组建了一支拥有149人的江宁区社区教育讲师团骨干教学队伍。经过专门业务与知识的培训,讲师团的老师们掌握了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技巧,逐渐成长为一支专业能力强、团队精神佳、综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目前讲师团成员149人的基本情况如下:在学历结构上,博士2名,硕士4名,本科128人,大专15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13人、初级职称14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有24人,40岁以上110人,30岁以上15人,讲师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这支队伍常年活跃在江宁区的各个市民讲堂和社区学校,在社会形成很大的反响和较高的评价。

3.出台文件,规范培训

目前江宁社区教育人也正在把各类培训教育进行分类归口,并根据市、区下达的社区教育目标与任务,进行分解,尝试以一方为主,多方合作培训的原则,进行重新分配,责任到部门、单位。像湖熟、东山、横溪等都以街道办事处文件的形式把“街道社区教育目标、任务分解” 一览表下发到各村(社区)及相关单位与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社区教育无处不在,向下延伸到辖区内每个角落。

与时俱进,提升社区教育品质

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即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1.课程建设与时俱进

一是要有政策性。针对反腐新动向,应及时编写反腐读本,让社区居民了解十八大精神,知道反腐斗争的重要性;针对电信诈骗,应及时搜集电信诈骗的案例,让社区居民了解电信诈骗的特点,以免上当受骗;针对网络销售,应及时总结网络销售策略,让社区居民了解网络销售的流程,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要落实信息化。读本当然要编写,但将信息化手段使用于社区教育,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信息化手段有利于对教育需求进行即时科学分析,有利于资源的大整合,有利于形成互动式学习型组织。江宁目前已建有南京汤山学习在线,江宁社区学院、江宁10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都建有市民学习网站。

2.加强整合,形成体系

从目前政府各部门现有的功能来看,实际上很多部门都在履行对社会的教育功能。如计生部门的人口与生育教育,卫生部门的健康教育,文化部门的文化普及教育,司法部门的法制普及教育、科协的科普知识普及教育、残联的残疾人培训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与再就业、劳动转移培训等。作为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就是要与上述各部门密切联系,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课程体系,以指导各级各类的社区教育培训,杜绝浪费、杜绝低效重复。

总之,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是需要教育专家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志愿者以及受教群众共同努力、不懈坚持才能逐步提升品质;是需要实践者不断的去实践、反思、再实践,反复螺旋上升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王有月)

作者:史长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探究论文下一篇:高速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