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2

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题目:对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专 业:护理学

年 级:2011级

学 号:1151H152

姓 名:吴叔云

指导教师:

住院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护理

2011级护理 吴叔云

摘要:跌倒(fall)是一种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是指个体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导致摔在较低的物体,如地板、地面上,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发作或外来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跌倒可引起骨折、外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等意外,故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原因 护理问题 预防措施 处理

目录

前言

1、原因

2、护理问题

3、预防措施

4、紧急处理 总结讨论 参考文献

昆医大

2010级护理二班

李丹

20101109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残的第三大原因,每年大约有3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过跌倒,15%发生2次以上,并伴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和脑部伤害等。但是,老年人的跌倒事件因为存在可预知的潜在危险因素,所以是可以通过评估和干预进行预防和控制的。

一、跌倒的原因分析

1、年龄因素: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最高,因为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退化,对钠的吸收减退,使得肌肉强度不佳,导致肌力无法提高,走路的步伐变小,双臂摆动度缩小,因而重心不稳,加上平衡协调功能及感官功能退化,所以老年人经常容易因为轻碰障碍物而身体倾斜,进而发生跌倒。

2、药物因素:很药物可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其它药物如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组胺药、降血糖药、泻药等,均可引起跌倒。

3、环境因素:如地面潮湿或台阶倾斜,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病床过高,床腿刹车未固定,鞋底或地面滑,高的门槛,灯光亮度过强或不足,没有夜灯,厕所内马桶较低使蹲下、起身不便,没有扶手的楼梯等。有研究显示,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旁,其次是在病人的房间里,可能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较高有关。

4心理社会因素:由于怕麻烦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体能,故常在不愿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跌倒。

5、性别因素:女性老年患者的跌倒率比男性要高,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6、卧床时间较久的老年病人,在开始下床时,因起身过猛、过快而造成暂时性脑缺血而跌倒。

7、曾经发生过跌倒的病人,再次发生跌倒的概率增加。另外,跌倒病人其跌倒的方式与场所也非常相似。因此,对这些有跌倒史的病人,入院时应充分重视。

二、跌倒常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与跌倒有关

2、急性疼痛——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3、恐惧——与害怕再跌倒有关

4、移动能力障碍——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5、如厕自理缺陷——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6、健康维护能力低下——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三、跌倒的预防措施

1、基本环境措施:①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②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得的距离内;③尽量调低病床的高度,对可以活动的病床固定好床脚刹车;④加强巡视,及时给予患者帮助;⑤在浴室、马桶附近装上扶手,浴室内置防滑垫;⑥病室地板保持干燥,通道、楼梯处应避免堆放杂物,保持通畅,设置地灯照明,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安置床边灯;⑦病室的环境应该规范化。

2、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3、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体位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4、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患者应有24 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5、对长期卧床的病人,一定要嘱其家属勤按摩双下肢,在开始下床活动前,要先在床沿坐一会,然后再缓慢活动,适当增加活动量。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的病人,劝其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应用降糖、降压以及利尿药物的患者,注意用药反应。服泻药的病人经常观察是否需要排泄,协助易于跌倒的病人定时如厕。

6、心理护理:患者住到医院后,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对于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造成精神恍惚,加大跌倒的发生率。老年病人跌倒后,心理抑郁,担心自己不能行动、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常常沮丧、焦虑、有恐惧感,整日不愿开口说话。因此,护理人员此时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也可进行同病室里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疾病的状况,家属陪伴的重要性。

7、夜间护理工作:很多跌倒现象会发生在夜间,这是因为患者夜间意识比较涣散,定光比较昏暗,夜班值班护士少、工作量又大,加之患者本身可能由于羞怯、性别等原因不愿麻烦护士,就造成了在夜间护理不足的情况。夜间要维护与白天相同的护理质量要求值班护士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在排班时适当的调整合适的值班人员数量。

8、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应教育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跌倒的危险因素和需要实行的安全措施,鼓励病人在走动前及需要时,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四、跌倒后的紧急处理

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跌倒后的现场处理

1、检查确认伤情 首先,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跌倒过程,提示可能晕厥或脑血管意外,需要行CT、MRI等检查;

二、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获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可能为脑卒中,处理过程中注意避免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

三、检查有无骨折‘’如查看有无肢体疼痛、畸形、关节异常、肢体位置异常、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以确认骨折情形,适当处置。

2、正确搬运

如需搬运应保持平稳,尽量保持平卧姿势。

3、有外伤、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并进一步观察处理。

4、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其缓慢起立,坐位或休息,确认无碍后方可放手,并继续观察。

5、查找到的危险因素,评估到的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6、对到的后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有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腔、鼻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有抽搐者,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使用牙间垫等,防止舌咬伤,注意保护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应进行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受老龄化的影响,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已成为一个值得关切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更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和难点。在分析护理社会救助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老年人护理的现状与不足,在借鉴美国护理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老年人护理救助未来发展的出路,以便于为政府发展这一项目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护理社会救助;建议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社会护理救助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照顾贫困老年人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更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由此针对贫困老人建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救助必然在未来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老龄化背景下护理社会救助建设的必要性

老年人护理社会救助是针对低收入贫困老人(包括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老人)实施的,以提供上门护理、护理补贴、机构照顾为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救助的对象指的是收入水平低于一定的标准,因患有慢性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的贫困老年人口。现代社会建立老年人护理救助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原因在于:

(一)化解高龄危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人口的老龄化是产生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呈现出“未富先老”、“老龄化”、“高龄化”、“抚养系数高”等特点。大量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但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付护理费用,而护理救助制度不仅能给老年人以物质上的关怀,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不仅使得老人在急需护理时获得救助保障,更重要的是帮助一部分老年人重新恢复自理能力,鼓励老年人自立。

(二)缓解老年贫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疾病是造成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口的医疗负担在逐年加重,而老年人相对于其他群体,身体免疫力低,患慢性病的几率更大,老年人护理救助制度虽然并不是预防老年贫困发生的制度安排,但是它在缓解老年人贫困程度恶化方面起着保底作用,而且对于进入晚年、丧失劳动能力而又百病缠身的老人来讲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三)减少子女负担,缓解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压力

在中国,家庭成员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健康照顾一直在整个长期护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长期的医疗费用护理所需的服务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老年人护理救助主要是针对低收入贫困老人的救助,因此对于失业人员以及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的老年人子女也能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

(四)社会保障不全面引致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中国社会保障“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特点致使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覆盖全部人群,且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深度、力度上的不足,医疗服务层次单一,社区的老年健康服务不到位,长期护理类型的健康服务项目未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这一切都使得转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救助项目迫在眉睫。

二、中国护理社会救助的供需分析

(一)护理救助制度发展不均衡

和较完善的城镇老人护理救助政策相比较,农村老人护理救助制度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也相对滞后,一些优惠补贴也只提供给城市居民所有。事实上,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传统的家庭照料的提供者急剧减少,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老人迅速增加,农村老人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更强。

(二)救助对象范围窄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现在中国护理救助的实施对象主要针对本地户籍老年人,没有或很少能涵盖到外来老年人,有当地户籍才可以享受救助的规定很难扩大护理救助的实施的范围,特别是在劳动力流动迅速加大的今天,仅限于户籍制度的护理救助在发挥保障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护理机构和人员匮乏

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疗养院与护理院的数量增长缓慢,护理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当前城乡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护理救助的服务内容仅限于生活护理,护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提供相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四)管理不合理,救助方式单一

老年护理服务职能分属不同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各种服务形式和享受待遇等政策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老年护理服务的公共资源综合利用、公平性和效率等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各地发放“服务券”、“代币券”和“居家养老消费券”,而非现金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护理救助的针对性,但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难以充分满足贫困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补贴标准相对不高。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介绍

(一)美国的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美国的长期照料服务按提供场所来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机构服务,即由长期照料服务专门机构提供服务。第二类:社区服务,即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主要有日间照料中心。第三类:居家服务,即在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的内容

为了适应老年人失能水平、居住格局、接受服务的偏好以及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美国长期照料服务的内容上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有个人照料主要侧重于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照料主要侧重非治疗性的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即提供咨询、精神慰藉等;居住服务即提供住房。

(三)服务体系改革的导向

从发展趋势看,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样化,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二是专业化,即长期照料服务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三是居家照料服务将成为主流,这样,老年人可以尽可能不改变生活方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颐养天年。总体来说,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方兴未艾,未来将是一个多变和改革的新阶段。

四、中国老年人护理社会救助的出路

建立贫困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是中国未来医疗改革的必然选择,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型的医疗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是:

(一)加强老年人护理救助制度和法制化建设

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相关的立法调研,探索颁布适合中国国情的护理保险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护理等级,护理标准、缴费标准、缴费年限等,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解决中国老年人护理服务问题。

(二)建立统一的老年人护理救助管理机构

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上至中央政府的部级主管单位,下至地区和基层管理的救助机构,明确其职能,统筹安排不同类型的护理项目,协调不同供给主体提供的服务,对不同内容、不同等级的照护服务实行统一管理,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障。

(三)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和设施

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长期护理的同时,适当、逐步扩大公办长期护理机构的规模,增加服务种类,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建立科学的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制度,改变私立护理机构服务不佳的现状。

教育部门要填补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缺失现状,开设多层次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实现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对志愿者、辅助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四)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

从实际出发,借鉴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如确定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服务人员考试进修制度、受益人申诉制度、服务质量检查制度等系列配套制度。

总之,老龄化的冲击下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而中国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目前还仅仅是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配合保障护理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壮大,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

参考文献:

[1]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萱.日本护理救助制度的介绍与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6).

[3] 李维洁.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障简介[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学分册,2003,(4).

[4] 辛怡,王学志.美国、日本长期护理救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南方论刊,2011,(2).

[5] 李琦.发达国家弱势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04,(10).

[6] 刘静.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陈凤雪]

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题目:对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专 业:护理学

年 级:2011级

学 号:1151H152

姓 名:吴叔云

指导教师:

住院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护理

2011级护理 吴叔云

摘要:跌倒(fall)是一种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是指个体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导致摔在较低的物体,如地板、地面上,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发作或外来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跌倒可引起骨折、外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等意外,故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原因 护理问题 预防措施 处理

目录

前言

1、原因

2、护理问题

3、预防措施

4、紧急处理 总结讨论 参考文献

昆医大

2010级护理二班

李丹

20101109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残的第三大原因,每年大约有3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过跌倒,15%发生2次以上,并伴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和脑部伤害等。但是,老年人的跌倒事件因为存在可预知的潜在危险因素,所以是可以通过评估和干预进行预防和控制的。

一、跌倒的原因分析

1、年龄因素: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最高,因为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退化,对钠的吸收减退,使得肌肉强度不佳,导致肌力无法提高,走路的步伐变小,双臂摆动度缩小,因而重心不稳,加上平衡协调功能及感官功能退化,所以老年人经常容易因为轻碰障碍物而身体倾斜,进而发生跌倒。

2、药物因素:很药物可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其它药物如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组胺药、降血糖药、泻药等,均可引起跌倒。

3、环境因素:如地面潮湿或台阶倾斜,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病床过高,床腿刹车未固定,鞋底或地面滑,高的门槛,灯光亮度过强或不足,没有夜灯,厕所内马桶较低使蹲下、起身不便,没有扶手的楼梯等。有研究显示,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旁,其次是在病人的房间里,可能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较高有关。

4心理社会因素:由于怕麻烦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体能,故常在不愿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跌倒。

5、性别因素:女性老年患者的跌倒率比男性要高,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

6、卧床时间较久的老年病人,在开始下床时,因起身过猛、过快而造成暂时性脑缺血而跌倒。

7、曾经发生过跌倒的病人,再次发生跌倒的概率增加。另外,跌倒病人其跌倒的方式与场所也非常相似。因此,对这些有跌倒史的病人,入院时应充分重视。

二、跌倒常见护理问题

1、有受伤的危险——与跌倒有关

2、急性疼痛——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3、恐惧——与害怕再跌倒有关

4、移动能力障碍——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5、如厕自理缺陷——与跌倒后损伤有关

6、健康维护能力低下——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三、跌倒的预防措施

1、基本环境措施:①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②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得的距离内;③尽量调低病床的高度,对可以活动的病床固定好床脚刹车;④加强巡视,及时给予患者帮助;⑤在浴室、马桶附近装上扶手,浴室内置防滑垫;⑥病室地板保持干燥,通道、楼梯处应避免堆放杂物,保持通畅,设置地灯照明,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安置床边灯;⑦病室的环境应该规范化。

2、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3、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体位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4、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患者应有24 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5、对长期卧床的病人,一定要嘱其家属勤按摩双下肢,在开始下床活动前,要先在床沿坐一会,然后再缓慢活动,适当增加活动量。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的病人,劝其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应用降糖、降压以及利尿药物的患者,注意用药反应。服泻药的病人经常观察是否需要排泄,协助易于跌倒的病人定时如厕。

6、心理护理:患者住到医院后,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对于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造成精神恍惚,加大跌倒的发生率。老年病人跌倒后,心理抑郁,担心自己不能行动、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常常沮丧、焦虑、有恐惧感,整日不愿开口说话。因此,护理人员此时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也可进行同病室里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疾病的状况,家属陪伴的重要性。

7、夜间护理工作:很多跌倒现象会发生在夜间,这是因为患者夜间意识比较涣散,定光比较昏暗,夜班值班护士少、工作量又大,加之患者本身可能由于羞怯、性别等原因不愿麻烦护士,就造成了在夜间护理不足的情况。夜间要维护与白天相同的护理质量要求值班护士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在排班时适当的调整合适的值班人员数量。

8、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应教育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跌倒的危险因素和需要实行的安全措施,鼓励病人在走动前及需要时,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四、跌倒后的紧急处理

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跌倒后的现场处理

1、检查确认伤情 首先,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跌倒过程,提示可能晕厥或脑血管意外,需要行CT、MRI等检查;

二、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获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可能为脑卒中,处理过程中注意避免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

三、检查有无骨折‘’如查看有无肢体疼痛、畸形、关节异常、肢体位置异常、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以确认骨折情形,适当处置。

2、正确搬运

如需搬运应保持平稳,尽量保持平卧姿势。

3、有外伤、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并进一步观察处理。

4、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其缓慢起立,坐位或休息,确认无碍后方可放手,并继续观察。

5、查找到的危险因素,评估到的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6、对到的后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有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腔、鼻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有抽搐者,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使用牙间垫等,防止舌咬伤,注意保护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应进行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老年期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5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期认知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1

老年期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5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表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护理

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讨 论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241—248.

老年人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 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 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 似乎已退出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和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凸现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促使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相应特征出现:语言沟通障碍、记忆受损、社交障碍、角色紊乱、精神困扰、思维过程改变、自尊紊乱、家庭作用改变、焦虑等,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出现, 如抑郁症、焦虑症、脑衰弱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这些问题的出现, 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状态改变密切相关, 我们只有把引起这些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原因去除掉, 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2 针对引起老年人出现的心理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原因进行护理

2.1 语言沟通障碍

表现为孤独感、淡漠感;有时存在多疑、抑郁等心理反应, 甚至无故发怒。护理上应主动关心老人, 与其交谈, 稳定情绪, 热情地向他们介绍有关知识, 由于老年人语言沟通能力障碍, 我们可通过多种方法和其交流, 如可以用手触摸、打相关手势, 利用眼神、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流方式。

2.2 记忆受损

表现为不能继续学习, 有遗忘经历, 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护理上要注意老人脑保健, 保证充足睡眠, 合理用脑;注意学习和运动相结合促使智力发挥, 加强记忆。

2.3 社交障碍

表现为恐惧或被遗弃感、被拒绝感、无安全感、表情悲伤和目光呆滞等。护理上应鼓励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保持良好的心境;加强与老年人接触频度, 增加信任感;充分理解老年人的情感, 抚慰其病痛, 满足其需求;在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扩大社交范围。

2.4 角色紊乱

表现为角色变换、角色否认, 角色冲突及缺乏角色的相关知识。护理上向老年人耐心介绍角色过度与转换的必然性;培养老年人新的兴趣, 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逐步适应离退休后的新角色;多与老年人进行心理沟通, 遇事主动与其商量, 尊重其成就感和权威感, 并鼓励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 使老年人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

2.5 精神困扰

表现为精神活动不协调, 反常或异常。护理上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帮助离退休老人成功的进行角色转换;让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和适当的社会活动;帮助老年人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遗忘等方式自我调节情绪, 防止:“病从心生”;用安慰、解释、启发、诱导等方法, 使老年人正确对待疾病, 主动配合治疗, 战胜疾病。

2.6 思维过程改变

表现为智力水平下降和认知功能衰退。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减退。护理上改变独居现状, 扩大生活圈;开展老年教育, 采用多种方式向老年人介绍卫生保健知识、营养常识, 运动的原则、种类、时间、强度, 老年期疾病的防治等知识, 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 开办各类学习班, 以保持老年人原有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2.7 自尊紊乱

表现为认为已失去自己活着的价值, 遇到困难或挫折, 缺乏承受力, 或认为权力、地位、待遇等已失去, 不再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护理上应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经常与老人沟通, 耐心听取并尊重老人意见, 主动和老人打招呼, 积极想办法解决老人提出的问题;并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 做力所能及的事, 体现其生活价值的继续存在。

2.8 家庭作用改变

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自己感觉生活单调、孤寂、空虚、悲哀和忧伤。护理上应促进老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由于退休后收入减少的, 怀疑使家庭地位和作用发生改变的, 应帮助老人制定家庭收支计划, 合理安排生活;并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及养老保险等, 解决老人生活问题。

2.9 焦虑

表现为失眠、眩晕、软弱无力、疲劳、疼痛、坐立不安;抑郁、压抑、神经质、惧怕、软弱无助、紧张、失控和预感不幸, 有时还易激动、易怒、退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不关心, 表情淡漠。护理上对出现焦虑的老人, 注意观察记录焦虑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充分理解老人的焦虑心态, 帮助分析引起焦虑原因, 以便主动采取调整行为。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方法分散注意力, 如听音乐、练气功、书法、养花等;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新角色、新生活, 开展心理疏导, 协助家属解决具体问题;开展健康教育, 让老人解除心理压力;对自己有正确评价, 树立信息, 使心态保持稳定。

3 小结

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 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必须注重护理效果, 才能真正体现护理价值, 要不断的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化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 已成为医疗、护理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服务,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护理的宗旨。在此期中, 老年人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是影响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 要给予重视。

关键词:老年,个性,心理护理,疾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心身科护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儿科护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