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

2023-09-24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1 教师情绪对高职声乐教学的影响

1.1 教师积极情绪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是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 促使人积极向上, 能使事物产生正面结果, 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饱满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精神状态, 宏亮的声音, 完美的示范动作, 对学生是一种振奋和鼓舞,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这对掌握歌唱技巧,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的效果。

1.2 教师消极情绪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智力水平, 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 进取心丧失, 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 意识范围变窄, 正常行为瓦解。声乐教学中, 教师无精打采、好无生气的演唱, 不但无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美感, 反而会是学生失去对歌唱学习的欲望;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耐心、信心、启发和鼓励等, 以消极的态度大声训斥学生, 或是以讽刺的语言对待学生, 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或是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加快学生畏难学习情绪障碍的形成。教学中, 教师消极的情绪, 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培养教师积极性情绪, 提高高职声乐教学效果

情绪具有感染功能。积极的情绪会促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主动积极去学习、思考。所以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如何克服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的情绪, 使得每个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情绪的感染而处在积极的状态。这对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课前调节好自身的情绪, 以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现在社会, 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较大, 而影响教师的心情, 或是教师个人的一些私事, 可能也会给教师带来不良的情绪。所以, 教师进入课堂前, 就应该整理好自身的情绪, 让一切不良的情绪留在课室外面。这时, 教师应该客观的理智的认识问题, 快速的进行通过自身的调节, 把一切不良情绪抛开,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你, 应该是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轻松自如充满激情的形象;那么学生看到老师的形象, 就犹如看到了久违的阳光, 心情也会受感染, 随之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2.2 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生, 不可急于求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平衡, 这是声乐教学中的自然现象。对此, 教师应有必要的宽容心理准备。对个别后进学生, 切忌大声训斥, 百般埋怨, 因为这样做, 不仅会直接打击后进学生坚持学习的自信心, 而且还会破坏应有的课堂气氛, 引发其他学生的消极情绪。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加剧教师自身的不良情绪,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对于那些一时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 教师应通过积极的表象行为, 引导学生转换情绪。包括启迪他们的学习乐趣, 鼓励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 并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学习结果中产生快感和自信。切不可简单、急躁, 随意扼杀或压抑学生学习的愿望。

2.3 创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谐和的课堂氛围

创建平等的教学关系, 以降低不良情绪产生的可能。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对象, 而要看成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尤其是高职的学生, 都是成年人了, 学生思想活跃, 朝气蓬勃, 善于进取, 有诸多值得认可的方面。平等合作的关系一旦建立, 课堂气氛会变得轻松谐和, 将会有效地抑制教师不良情绪的发生, 使教师表现出应有的亲和力, 展示亲切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 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里感觉到热情、友好和平等, 这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 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 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

2.4 改进声乐教学法, 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成功率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的保证。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学生的成功, 将会给教师带来无限的动力, 无限的激情。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 善于观察, 因材施教, 让学生较快的掌握学习方法、技巧, 多一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那些歌唱感觉能力不强, 没有很好的掌握声乐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学生, 缺乏勇敢、信心不足自卑的学生, 声乐教师要热情的鼓励以坚定其信心。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 使学生始终具有饱满的情绪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 声乐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的积极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 在声乐教学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情绪, 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 从而有感情的发声与演唱歌曲, 从而提高高职声乐教学的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师的情绪对高职声乐教学的影响, 提出了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积极的情绪进行教学, 探讨了培养声乐教师积极的情绪的一些做法, 以达到提高高职声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绪,声乐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2008.

[2] 周青.教师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3) .

[3] 宋志强, 李爱云.体育教师个人情绪对教学的影响及其自控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6 (9) .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从一般的理解来说, 美声唱法又被称作为“柔声唱法”, 这种唱法的要求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 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尤其是在歌曲达到高音时, 歌者不必用强烈的气息进行冲击, 而是从下腹位置发出气息, 在经过一个顺畅的通道后, 让声音从头的上部发声而出, 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柔美的音乐发声。从美声唱法的本质来说, 它是以歌唱者的呼吸为发音动力和主要表现, 美声唱法最先发端于意大利, 其作用不但对西方国家的声乐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 同时对我们国家的声乐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1]。

二、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性

1) 文化底蕴的差异;我国的民族音乐多数产生于人民群众当中, 是人民大众为了借助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艺术, 其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式。比如人们在劳作中的号子、山歌、小调及田歌等等,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们伴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其演唱风格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不断的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而美声唱法是17世纪随着正歌剧兴起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唱法和艺术立体, 其根源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音乐。

2) 气息运用的差异;民族音乐在歌者演唱时, 注重气息是是声音的根本, 认为气息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声音的好坏。要求演唱家对于气口的掌握比较娴熟。不同的音色、声音的力度等, 都需要依靠气息的调准进行配合。而美声唱法则更多的是注重声音旋律性的连贯, 不受歌词的语言和音律的限制, 主张歌唱者发音一气呵成, 注重的是语句的唱完以后再进行换气。所以美声唱法要求气息深沉饱满、灵活而有弹性, 这种气息运用使得发出的声音更加的圆滑饱满。

3) 共鸣运用的差异;我国传统民族唱法追求的是声音明亮自然、声音的焦点小, 音色明亮, 所展现的是鼻腔共鸣。美声唱法则要求歌唱者在演唱工程中, 后头下降, 使其保持吸气时的低喉位, 保证所发出的声音通畅呈直线, 追求的是混合共鸣的效果。

总的来说, 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二者两者唱法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 民族声乐蕴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审美的追求和自身情感的展现, 同时也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如古代诗词的演唱也是对民族声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西方的美声唱法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声乐与物理学、音响学、剖析学等学术结合, 这也是美声唱法音乐体系具有严密逻辑性和理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三、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

1) 气息的运用;民族声乐在保持传统声乐中富有的特点和发音技巧以外, 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演唱技巧。让歌唱者能够有效的利用呼吸肌肉群体所产生的对抗气息作为发声的支点, 在演唱的整体上实现气息的连贯或者是突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另外, 结合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 也需要做到依据不同的演唱作品随之的进行气息的调准, 从而最大限度展现了作品的情感和风格[2]。

2) 咬字技术的运用;美声唱法发端于意大利, 由于意大利语言当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相继较远, 从而出现了与我国语言发音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民族音乐在借鉴美声唱法过程中, 在咬字技术方面, 要强调喉头位置的降低, 把发音的着力点靠后, 在喉壁立起来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稳固的发音咽腔, 从而保证了发音找到更好的共鸣。同时还需找准声音的高位置, 确保声音能够统一连贯, 圆润的散发出来[3]。

3) 共鸣的运用;传统的民族音乐的民间唱法多数是运用口腔共鸣的技术, 注重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而在借鉴美声音乐进行融合以后, 就需要打开喉咙, 让发出的声音经过一个稳定的通道, 让所有的腔体都调动起来产生整体共鸣。这种共鸣的运用有效的克服了传统声乐的挤、压、卡的发音方法, 使得声音变得要饱满圆润。另外还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不同, 对嗓音和共鸣的使用进行不断的调整, 进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美声唱法对民族音乐的影响

没手术能够唱法作为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是在“五四运动”发展以后传入到我们国家的, 从当时我国的国情出发, 就需要西方先进文明的理念用以促进我国的发展。美声唱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解体。如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 出现了大量的音乐社团、音乐院校及专业的音乐教育, 这些团体机构不但成为了国家美声唱法的前言阵地, 而且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美声唱法的普及。

美声唱法的传入, 成为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使得传统民族音乐不再局限在本土的层面上发展, 而是为民族声乐添加了新的文化艺术气息, 实现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促使民族音乐最大限度的得以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 大多数是由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性和理论知识, 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而西方美声唱法的传入, 正好弥补了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的空白, 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 对促进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并且在心理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刻研究, 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向全新的系统化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思想文化内涵的指向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 我们要在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 牢牢把握传统声乐艺术思想的根本, 不断的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体系, 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赋有时代鲜明气息的声乐艺术体系。从而有效的推动了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

摘要:美声唱法是声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唱艺术, 在“五四运动”后不断的传入到我们国家, 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外来音乐元素。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历程当中, 经过不断的尝试以及与传统民族演唱艺术不断交融与影响, 在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同时, 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本文就美声音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相关介绍, 并且在此基础上叙述了美声音乐的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音乐,发展价值,价值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湘林.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J].音乐生活, 2016, (5) :70-72.

[2] 张伟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 2011.16-18.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部分教师在教授声乐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要求学生唱歌音量大, 认为音量小不叫唱歌叫哼歌或哼唱, 却又没有给学生讲述清楚如何扩大音量和应该怎么做。而在教课中教师并没有想过是否将发声练习之前的基础练习做好, 会出现有的初学者打开牙关张口障碍很严重, 需要做辅助练习;有的初学者是张口唱歌有气息阻隔障碍。所以无声练习的不扎实会导致很多问题, 就此, 本文将浅述声乐中的基础练习——无声练习。

一、无声练习

无声练习是声乐训练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其关键在于“无声”二字。无声练习包含很多无声基础练习、歌唱者内部器官机能练习以及心理放松练习。无声练习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歌唱者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放松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一个相对自然地状态下去歌唱。

当然, 会有人质疑无声练习的存在。正如日常的教授过程一样, 它是一个混合练习的过程, 并没有把某一个环节单独练习。但每个事物, 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在现实中这些练习是可以单独存在和练习的。而且单独练习后, 歌唱者会在这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于改善唱歌状态和纠正不良习惯是很有帮助的[2]。

二、无声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

无声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在, 它可以让歌唱者在练习的过程中, 找到属于歌唱者自身的舒服的位置, 这个位置很重要, 如果不在自然的状态下去歌唱, 那么这样的歌声也就随之变的僵硬了, 从而影响到感情的表达。所以声乐训练中无声练习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练习部分。就拿张口来说, 如果一味的、强制的让学生练习咬筷子, 或者用手掐住脸部来练打开牙关的开口练习, 这种方法在我个人看来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强制的方法是打破口腔常规习惯的, 在某种层面上是不可取的;再者说, 这种强制的方法很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而导致歌唱者的张口练习成为一种机械化的练习过程, 打破了口腔和牙关的正常自然生理活动, 就导致一些例如歌唱者咬字不清楚, 发音含糊, 感情表达障碍等问题。

三、无声练习——基础练习

无声基础练习包括准备练习和基础练习。准备练习是基础练习的前提, 目的是为了让歌唱者本身处在一个相对自然地身体状态。基础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歌唱者很好地了解自己身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通过练习和自我调适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练习状态和位置[3]。

1、准备练习

准备练习是肢体相对放松练习。肢体相对放松练习包括肢体运动、关节活动和头颈运动。肢体运动, 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拉伸、舒展和协调练习。例如:侧、正压腿以及手臂运动可以拉伸和舒展肌肉、韧带及一些软组织, 这样可以让腿部肌肉相对放松手臂活动自如, 避免站久了腿部抽筋和上肢不协调的问题;体转运动、关节活动和胸、腰椎运动可以让各个关节放松, 避免了演唱过程中关节僵硬的状态;头颈运动可以放松颈部肌肉, 避免歌唱的时候喉颈部紧张, 导致发挥失常。

准备练习, 是声乐训练中无声基础练习前的热身练习。能让歌唱者的身体状态处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一种自然的, 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曲度的状态。这种准备练习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整歌唱者的身体状态。

2、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站立状态和面部口腔状态练习。这一部分的练习, 是歌唱者学习声乐的基础外部状态练习。唱好一首歌不单单是嗓子好, 还要有状态。一个良好的外部状态, 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享受感。对于歌唱者而言, 是一种很自然状态下的流露, 更好、更自然地展现自己。

1) 基础练习——站立状态

站立状态, 一般是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前后脚站。但是站立状态不仅仅是这一部分, 还包括下肢和上身脊柱状态。人体是直立的脊椎动物, 我们的双脚承受着来自身体的重量。但脊柱也起着十分大的作用, 它是支撑上半身直立的重要组成。所以不光要考虑下肢脚的位置和腿的状态, 还要考虑上身脊柱的状态。

下肢状态不能太过僵硬, 但也不能有屈膝的动作, 只要放松就好。上身脊柱状态不可以像站军姿一样挺的直直的, 因为歌唱者在唱歌的时候有呼吸、横膈膜及喉颈部肌肉的变化, 太过板直的脊柱, 不利于歌唱者的演唱;上身脊柱也不可以太过弯曲驼背, 这样的状态是舒服, 但是歌唱者外在的形象不好看。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上身脊柱处于一个自然的生理曲度, 是最佳状态。我们唱歌的时候上身脊柱不要太过僵直也不可太过放松, 要张弛有度, 这样才会让歌唱者更好地发挥。

2) 基础练习——面部口腔状态练习

面部口腔状态练习, 实际上是两个小的练习, 在这里放在一起练习。是因为:首先, 面部状态与口腔状态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其次口腔状态会自然的形成一些面部状态, 是符合人体自然生理状态的。所以放在一起练习会更符合自然状态。

面部状态, 就是与笑肌、眼睛、眉毛和嘴唇有关的一些动作。例如:金铁霖老师的学生吴碧霞, 她在声乐训练的时候面部状态就十分自然且丰富。提笑肌可以很好地让声音更扎实并且也容易找到发声的最佳状态和位置。眉眼的变化可以是表情;有助于表达感情;有助于帮助歌唱者找位置;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感情;更有助于找头腔共鸣。嘴唇的动作可以让歌唱者咬字更为清晰。整体的面部状态练习, 还可以有效缓解因紧张的情绪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面部肌肉抽搐的现象.

口腔状态, 就是打开牙关张口练习。由一系列连贯的口腔动作形成的一种自然状态, 打开牙关、打开喉咙、提软腭和小舌可以增加口腔空间;喉头向下可以让气息更流畅;下巴放松可以让下巴和咽喉部分的肌肉。例如:“打哈欠”的状态, 它可以很好的让歌唱者体会软腭和小舌向上抬起的口腔状态、喉结向下的发声状态、呼吸是气流的感觉以及打开牙关的感觉。当然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每个人, 要英才施教。

四、无声练习——歌唱者内部器官机能训练

歌唱者内部器官机能训练, 重点以阐述呼吸器官和横膈膜的训练。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自己, 通过外部辅助感知这些器官在无声训练中的功能。做一部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歌唱者更好地理解辅助发声的工作原理, 为发声练习中的声带被动发声练习打基础。

1、呼吸器官训练

呼吸器官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歌唱者气息通畅、连贯。气息是声乐练习中最关键的练习部分, 它决定发声者声音的自然度。呼吸器官的训练, 一定是建立在无声基础练习上的, 与张口练习有很大的关系, 张口练习练好了, 呼吸就会变得自然不累。并且, 呼吸器官训练能极大程度上避免因声带主动闭合发声导致的声带受损问题。

呼吸器官大致包括:口、鼻、气管和肺。这些器官相互协调合作, 共同完成人体的呼吸过程。口和鼻吸入空气通过气管送入肺部, 肺部的膨大对人体内部器官是存在轻微按摩和挤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内部器官的机能。口和鼻是输入和输出空气的作用;气管是连接口鼻和肺的中介;肺是新陈空气转换和储存一定时间空气的作用。

那就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对呼吸器官进行训练, 正常呼吸不也一样吗?不, 在性质上不一样, 声乐训练中对呼吸器官的训练是有必要的。声乐训练中呼吸的强度比自然呼吸的强度大, 吸入的空气量多, 并且呼吸器官的训练是为了哼鸣练习和发声练习打基础的。气息的通畅, 可以放松声带。

对于初学者, 首先是平躺式感受练习。平躺式感受练习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在人平躺的时候身体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 呼吸也就会是一个自然地状态, 将手一只放在小腹, 一只放在胸部, 感受身体部位的变化, 感受小腹的上下浮动的状态。其次, 在做好平躺式感受练习后, 由平躺转为坐, 先感受气息, 在张口呼吸, 做呼气小腹鼓起练习和吐气气息练习, 这一练习中一定要保持口腔的状态, 给予口腔足够的空间, 让气流连贯通畅。坐式呼吸着练, 是上身不用保持正直, 要求放松, 这样能更为直接的感受小腹的变化。最后, 在做好以上联系的基础上, 转为站立状态。一只手放于小腹, 感受小腹的起伏, 如果小腹没有变化, 那就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提胸。另一只手放于喉部, 感受喉结向下的打开状态。站立呼吸与坐式呼吸的状态是一样。对于初学者而言, 练习过程中切莫心急, 要耐心感受, 长此以往, 才会事半功倍。

2、横膈膜训练

横膈膜, 是我们身体的内在器官的一部分, 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横膈膜的训练原理:初学者在呼吸时, 横膈膜会上下移动。吸气时, 空气进入肺部, 横膈膜因肺部的膨大而下降收缩, 把脏器挤到下方从而导致腹部膨胀;吐气时, 废气被排除肺部, 横膈膜也会随之上升恢复松弛状态, 腹部也相应恢复自然状态。横膈膜的训练对人体脏器有挤压和按摩的作用, 在无声练习中, 可以辅助并控制气息, 对以后的发声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在此要强调一下, 腹部鼓起与肺的膨大横膈膜的下降收缩有关, 并不是把气吸到腹部。

横膈膜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 “狗喘气”的方法最为通俗易懂易学。狗在喘气的时候, 喘息急促, 腹部会有快速的起伏现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 将这种喘气方式运用到声乐训练中, 对横膈膜的训练和强化是很有帮助的。

初学者首先, 张口练习“狗喘气”, 切记一定是腹式呼吸状态下练习, 不要因为喘息的急促就做肺部呼吸, 这是不对的;其次, 从张口状态, 转为用鼻子练习“狗喘气”的鼻腔呼吸感。练习鼻子喘气可以很好地为以后的哼鸣训练打基础, 鼻腔的感觉越自然越好, 对发声练习中找高位置的感觉也很有帮助;最后, 加入张口伸舌头练习, 这一部分训练, 可以很好地放松口腔的内部状态, 练习舌头的灵活度。

横膈膜练习, 极大程度上强化了横膈膜的力量, 对人体脏器有一定的挤压和按摩的作用。在无声练习中, 可以辅助初学者控制好气息, 帮助高阶段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演唱作品中的气息问题。对于发声练习中的跳音练习和长音保持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论

无声练习是哼鸣练习和发声练习的最基础练习。它就好比是一座房子的地基一样, 地基打的越牢固, 房子盖得越高质量越好。无声练习是声乐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部分, 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 很少被单独训练, 一般是以与哼鸣练习和发声练习复合起来的形式训练的, 正因为忽视了无声练习的重要性, 过多的关注发声练习, 过多关注结果, 从而导致次生问题频发, 例如:咬字含混不清、声音松散无力、破音、漏气、面无表、唱歌没感觉等问题。

科学的声乐训练, 是在遵循人体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打破常规的机械化的练习短时间看不出问题有多大, 时间久了发声者会觉得累、吃力甚至声带受损等问题。所以本文一直在强调在练习一点要以人体自然生理状态为前提, 自然的, 相对放松的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老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一点也不假, 只要把这些基础的要素学好,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急于求成, 只重视结果, 轻则事倍功半, 重则毁掉一副好嗓子。正所谓“凡是都要有个过程”, 无声练习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没有过程的结果, 会走很多弯路。希望读者能够重视无声练习。

摘要:声乐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声乐训练其本质是为了让歌唱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声音, 驾驭自己的声音。本文重点论述无声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无声练习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在声乐训练时常常被忽略, 或与其他练习相容, 从而忽视无声练习本质的重要性。本文写作目的在于, 让学者们重视无声练习, 重视无声练习存在的意义, 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无声练习,基础练习,内部器官机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谢琴.论声乐学习中的无声练习[J].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宁.重新论证“胸腹式呼吸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声乐练习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能源, 不论从遥远的古代还是近代歌唱前辈们都对呼吸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和不断地理论实践, 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身体构造的充分认识, 以及世界各国对声乐的不断交流使得人们对歌唱中的呼吸有了完整的认识。

气息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一位宫廷乐师就曾经指出气息的运动在歌唱中是多么的重要, 掌握和合理的运用气息就可得云响鼓吹之效果的理论。英国歌唱家卡鲁索也曾经说“当一个人充分的掌握了呼吸大艺术, 那他也算迈上了客可观的成功的文艺高峰第一步”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也充分的指出“将气息彻底的吸到肺的底部, 并加以保持而且可以随时根据音量和音调的大小高低来控制气息”这就是美声的发声原理。世界顶级男高音帕瓦罗蒂也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无法歌唱, 无法发声, 甚至对嗓子有很大的伤害, 这是在歌唱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也在她的声乐理论教学中强调“气息是声音的原始动力, 我们通常所获得的美妙的声音都是在有气息的支撑下来产生声带的震动, 从而获得的, 气息不顺畅声音就会停滞, 气息过于粗声音就会有漂浮的感觉, 气息较散声音就会比较弱。意思就是概括气息是声音的统帅, 如果想使自己的声音饱满圆润有穿透力就必须十分注意好呼吸的技巧。一般情况下人体采用的三种呼吸分别为;安静呼吸、劳动呼吸和歌唱呼吸。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 歌唱要求胸腹式呼吸两点固然有差别差异。根据拳式的要求, 歌曲的需要, 以选择动静这一矛盾达到一紧一松、一松一紧、紧中有松、松中有紧。

二、太极拳操练与声乐练习的架势

不论是声乐的发声练习还是太极拳的日常操练必须保持技能与身材相顺应达到身体的和谐平衡统一。在声乐练习行拳起架中, 就必须要找到与身体相适应的协调性、平衡性。就必须要将太极拳中的各个架势分为无数个支点, 在无数点当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平衡, 这就要要求我们练习者从柔而刚, 在动与静中去体验, 在练习时每一步都必须做到身体与心理的高度统一, 太极拳的整个动作当中必须行动由内心发出由内心来指导, 气息灌输于身体整个部位, 每一步的练习都要求特别的稳健, 同时身体又不会太过于僵硬, 就像气息一样柔顺。声乐的要求也是需要努力使自己身体各个部分器官相协调平衡, 所以就要探求声乐中“失衡”的原因。

保持平衡的方法有很多:第一是通过一种平衡的心态平衡, 第二是从哲学的理念出发探究声乐演唱中的共性和个性的平衡概念。声乐的演唱是一个平衡、统一、协调的整体。因此在声乐演唱中都要坚持平衡的理念。头部与眼睛平视前列, 前脚出力, 同时颈部和下颚要求是放松状态, 达到声音不受身体的约束或是身体不会导致声音的僵硬。正确保持身体的歌唱姿势在练习歌唱时必须时刻保持着正确放松的状态, 将身体的每个部位基础点都练扎实, 操练完太极拳后就会有一种身体内部和外部相统一的感觉, 要求声乐中与太极拳的操练中心理境界达到心里想容, 在倾听中表演者可以从中领会到音乐的美和享受, 总之太极拳的架势要领就是要求中心低稳, 只要下盘结实那么动作才可以行云流水, 声乐也是如此而已只有将下面的声音和气息融为一体才可以发挥无限的美。

三、虚与实

太极拳理论中虚与实“一处自有一虚实, 处处皆有一虚实”意思就是说在学习演练太极拳中上肢, 下肢及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求虚与实相互结合, 歌唱的练习也是虚与实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统一如同唱法中的“真”与“实”就可以在唱法中形成真假声相结合的形成真声假唱, 在低音区尽量运用真声将声音坚实的发出, 并且保持较高的位置, 在高音区时必须混着假声尽量多的运用气息与声音相结合来达到发声的目的。就可以解决声乐中的“气”与“声”歌唱的“松”与“紧”同时可以解决关于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声音的“宽”与“窄”声音的“明”与“暗”等这一系列的相对平衡大同时, 我们在练习声乐时可以在太极拳中达到合理的借鉴, 虚实结合互相转化, 相互融兼并且相互辨别的截然分开的准则。在练习中熟练掌握虚与实的结合, 发声中既要注重由声带合理震动发出的纯真声, 又必须注意由气息流动发出的共鸣声音虚与实的相互结合, 使声音在特殊的艺术表达上既可以完美的展现演唱者的音色, 又可以将艺术的表达发挥淋漓尽致。

四、结语

太极拳的练习中至始至终都存在着动与静虚与实的联合, 构成一对彼此对立相互为矛盾的, 声乐在练习中发挥整体与部分, 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 各种器官, 各个部分有机相联系。因此必须不断的加强理论的积累和学习, 同时要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太极以及声乐融合当中深奥的道理之间的矛盾。并且不断解决疑惑, 从而做到气之所指达到意、气、神、力、法相结合。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总结出来的, 里面融合了劳动人民敦实淳朴、自由谦卑的情怀。是人民辛勤汗水和伟大智慧的结晶。太极拳的精髓融合了儒家, 道家以及以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的思想理念, 练习人数是世界上较为多的拳术之一。太极拳中气息的运用和歌唱中的气息非常相似, 太极拳中蕴含的种种气息运用的道理包含了歌唱的呼吸支撑。太极拳的吐呐科学综合的创造出一套符合人体结构, 大自然规律的气息运用。本篇论文将从太极的练习、呼吸、掌握、运用等来分析太极与声乐演唱技巧提高的共同点。

关键词:声乐,太极拳,声乐练习,声乐演唱技巧

参考文献

[1] 魏红英.宪政地方下的地方研究, [J].文教资料, 2005, (2) :144.

[2] 王建.太极拳吐纳法入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05.

[3] 孙博英.当代地方理论面[M]向21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1.305.

[4] 张迎忠.太极拳的三合六进武当[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9) :249.

[5] 李承祥.太极拳习练精要[J].健身科学, 2003, (11) .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 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 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何界定? 问题之二,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具体包含哪些行为? 所谓效力待定也就是暂时无法确定其效力, 但最终必须要确定合同有效或者无效, 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界定。

假设未成年人自己实施了网络购物的行为, 也很难确定, 这个端坐在电脑前的这个未成人, 他属于民法通则上界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或者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对于商家作为交易另一方, 实行交易平等是极为不利的, 不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同时, 一旦发生纠纷, 举证责任到底是在买方还是在卖方, 还是买卖双方都有举证责任, 或者举证责任是否有百分比的分配等, 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和定义, 也是法律上的盲点和空白点, 这些问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表明,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派: 一种观点认为, 网络购物因其普遍性现象, 与现实世界中的购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凡事认定在网络环境下的买卖双方, 是不区分合同主体的行为能力。一种观点认为, 法律之所以要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擅自实施的行为无效或者效力待定, 是因为其本身的认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受限性。由此导致了他们缺乏对民事行为能力, 具备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由此推定, 他们在民事交易行为中, 一开始就无法准确明白自己实施行为后的结果和影响。因此他们的这种网络购物行为在没有得到监护人的认可时, 当然属于无效行为。

如何制定双方合法权益都能够顾及到的制度呢, 我很认同网上资料中提到的, 应参考国外一些相关法律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根据网上查找的数据资料, 日本对于网络购物认定行为能力的责任还是值得借鉴的。有日本法律规定,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网络购物上对于非贵重的小件商品行为视为有效; 但诸如贵重首饰、医药用品等, 这些商品的价值已经极大的超出一般小件商品价值, 或者可以说已经超出一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智力水平认知范畴的商品, 商家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明确的购物提示, 以保证后续的行为效果不会对商家或者法定监护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的五方面来探讨,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网络购物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第一方面, 就是要加强作为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监管责任, 通过注册认证, 支付认证, 交易认证等多渠道全方位履行对买方身份识别, 否则, 电子商务平台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方面, 就是对于卖家的责任认定。卖家是否有虚假广告行为, 是否在显著位置已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购买提示, 如果商家未尽到这些义务, 那么造成的法律后果应由卖家承担。第三方面, 如果在交易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发觉有异常情况, 对商家进行了提示, 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 商家还是执意继续进行交易, 作为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免职权利, 一旦交易成功所发生的法律后果由商家承担。第四方面, 就是作为监护人, 也要负起一定的教育监督责任, 要及时关系未成人行为动向, 一经发现有数额较大或者购买的商品明显超出未成人认知范围的, 应及时与电子商务平台联系, 留好购买凭证, 寻求第三方平台的帮助。有些监护人因为疏于对未成人的关心和管理, 造成交易纠纷的, 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第五方面, 就是明确消保委关于“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

摘要:随着网络购物愈来愈烈, 在其间发生的买方双方的购物纠纷也愈来愈多, 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网络购物行为, 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既要维护买方作为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所有的权利, 又要兼顾卖方作为商家既得的利益, 如何做到双赢互惠, 公平公正, 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法律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通过网络查找的一些相关数据和资料,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结合实际网络购物实情,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处理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购物,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玲.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J].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 俞晓蕊.电子合同主体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对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范文第6篇

1.1 研究对象

通过体检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筛选出来, 无前庭功能或小脑功能障碍、无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无严重骨骼等运动系统疾病并且能够坚持登山锻炼直到试验结束的64名老人, 其中有男性39名, 女性25名。

1.2 研究方法

在试验期间, 参与试验的所有老人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文试验要求来完成实验, 并将登山运动作为自己在试验期间的唯一锻炼方式, 试验期限为期两年。

(1) 运动方式:登山运动。

(2) 运动强度:依据参与试验的老人本身的身体健康水平的不同制定出适合其身体负荷能力的运动强度。

(3) 运动频率:每隔1d进行一次。

(4) 具体运动时间:每日下午16:00~18:00。

(5)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实验开始之前需对参与实验者进行严格体检, 全面掌握每一位参与实验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登山运动中注意老人们的防暑御寒保障工作, 提醒老人们选择合适衣服以及鞋袜以防止运动损伤。若在运动中发现有人心脏等不适等现象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

测定方法:利用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木行走以及改良Wolfson测试前后三种方法, 对参与试验的老人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与老人们锻炼之前的身体平衡状态进行了比较。

2 试验结果

在老人们采取登山运动方法锻炼之后, 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闭目单足站立时间与锻炼之前相比都明显增强。这说明科学的登山运动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前庭功能以及髋部肌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平衡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老人们采取登山运动方法锻炼之后, 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平衡木行走时间与锻炼之前相比都明显增强。这说明科学的登山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本体感觉, 进而改善其动态抗干扰的平衡能力。

3 试验过程讨论

3.1 本次登山锻炼试验方法的特点

试验方法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理弱点, 采取登山作为运动方式, 实行中等运动强度, 采用每周3~4次的运动频率。这种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于老年人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除此之外, 本次实验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持续时间和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是相匹配的, 能够适应老年人身体体能, 极大的顺应了运动个体潜能的发展规律, 所以它对机体损伤作用较小, 并且容易恢复, 非常有利于提高整个机体的功能, 从而使增龄性机能减退得到延续。

3.2 登山运动对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

登山运动是一种上下坡以及上下阶梯的运动, 其与在平地行走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体的支撑面会根据地形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这就迫使人体不断调整身体重心, 将其落在支撑面以内, 这样一来人体的平衡调节机制也就会不断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科学的锻炼方式能够让感受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受到良性的刺激, 从而使得老年人感受器以及神经系统的灵敏机能退化得到很好的缓解, 从而能确保反射弧的通畅, 使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老年人在登山的过程中会进行不断的高远眺可以使其视觉感受器受到刺激,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自身的视觉敏感性, 进而改善平衡能力。除此之外, 长期采取科学的登山运动还能够使老年人背部以及下肢的伸肌肌力得到增强, 进而对抗老年人行走时因伸髓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抬高程度低所引起的行走拖拉现象, 还能够增加其膝关节的稳定性, 并对关节炎症状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对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产生良好影响。

结束语

通过对登山运动方法进行锻炼之后的老年人三项平衡能力指标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锻炼后各项指标均优于锻炼前, 其中的闭目单足站立以及平衡木行走与锻炼前相比效果显著, 这说明科学的登山锻炼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前庭功能以及本体感觉功能, 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动、静态平衡掌握能力, 这对于预防跌倒,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为了探究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本文利用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木行走以及改良Wolfson测试前后三种方法, 对64名已经坚持采用两年登山运动的老人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与老人们锻炼之前的身体平衡状态进行了比较。最终发现老人们在采取登山运动锻炼之后的平衡能力明显强于之前, 即采取科学的登山运动锻炼方式对于提高老人们的平衡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登山运动,老年人,平衡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员查摆问题整改台账范文下一篇:放射科工作计划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