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23-02-16

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均为急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果严重, 而早期正确的诊断对于正确治疗措施的制定及实施非常重要[1]。本文中我们就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急性期脑出血20例, 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 男性21例, 女性15例, 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 (60.5±3.2) 岁;急性期脑出血发病时间1.0~12.5h, 平均 (5.2±2.7) h, 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0.5~6.0h, 平均 (3.1±1.2) h。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诊断, 分别采用Somatom Sensation16型螺旋CT扫描机和OPM50I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 操作人员均为同一批次资深人员, 且均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检查结果则由资深的医师进行分析总结。后将检查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相应的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将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 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具体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确诊率均明显高于CT, 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效果更具优势, 经比较,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是急性期的病例, 病情严重, 预后较差,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 则对于后期的治疗非常不利, 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2]。同时因为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等有着较大一部分的相像性, 但是其治疗的方案却完全不同, 因此, 早期正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改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3]。影像学诊断方法是近年来用于临床诊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且广受肯定。CT与MR是其中的效果非常好的诊断方式。本文中我们就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效果进行观察, 发现MR在其中的诊断效果明显较好, 体现在对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确诊率方面, 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优势更为明显, 可能与MR可以在脑组织缺血后数分钟内即可发现病灶等有关, 几乎在脑细胞发生水肿的同时即可确诊, 这也与以往较多的研究显示结果相一致[4]。因此, 我们认为MRI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优势明显,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CT和MR进行检查及诊断。结果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均要好于CT, 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效果更具优势, 经比较,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优势明显,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CT,MR,急性期脑出血,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庆, 熊献尧.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学, 2006, 33 (3) :432~433.

[2] 康枫, 陈威威, 齐旭红, 等.FLAIR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4 (5) :5~6.

[3] Lev MH, Segal AZ, Farkas J, et al.Utility of perfusion-weighted CT imaging in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treated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prediction of final infarct volume and clini-cal outcome[J].Stroke, 2001, 32:2021~2028.

[4] Hendryk S, Jarzab B, Josko J.Increase of the IL-1beta and IL-6levels in CSF in patients with vasospasm following aneu-rysmal SAH[J].Neuro Endocrinol Lett, 2004, 25 (1) :141~14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孵化控制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巨大儿相关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