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

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

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

因素交错融合,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1980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

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1990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

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力挺,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

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进一步

分化重组,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电影生产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复苏,电

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面临

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转折时期。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

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

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

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

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

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

严峻现实。1.优良的影片数量短缺,按照经营经验,电影院需要250—350部电影供应才

能正常运转,而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国产影片必须占2/3放映时间,这

就意味着除了80—120部进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国产影片提供给市场。而这些

影片中应该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场效果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

的,正如电影发行人员所意识到的那样,“片源供给是否充足,国产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撑市场

的„拳头‟作品,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经营能否保证良性循环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

障,2/3时间放映国产影片才可能落到实处,显示出实际的效果。”近年来,2.制片、

发行、放映业的矛盾激化和整个中国的改革形势相仿,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到

了攻关阶段,进入到了要影响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关键时期,因而,近年来,电

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正如广电部电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认为,“有

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

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电影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

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而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电影

市场的无序和杂乱。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一直以影片发行为纽带贯穿全行业,但由于各级发

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分别属于各级政府管辖,形成了不同的

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

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改革现行

经营格局和经济体制迫在眉睫。因此,加速整个电影业的市场经济转轨、重组利益集团、打

破市场垄断、规范电影市场、加强电影经济的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电影业内部困境的

出路。3.市场潜力没有充分发掘如果将中国的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与中国的人口

相比的话,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电影小国。尽管中国的电影产量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口却

占世界人口的1/4。4.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覆盖面广,有些人可以在家中,网上观看

电影无需到电影院看电影 ,所以应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

3D,5D的视觉效果,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第二篇: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很是骄傲,能够在全国涉外经济最高学府继续深造。五十年来,外经贸大学在“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训的指导下,逐渐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五十年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贸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国家的栋梁。迈进新千年,两校合并后,经贸园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装扮后的经贸园如西子般的美丽,五十年的文化积淀喷薄出新的生命,改革后的经贸园焕发着青春的气息„„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我相信,我们在坐地大多数人都曾经过“导航”、“启航”、“领航”的指引,都曾品尝过昼夜苦读的艰辛,甚至曾经徘徊在放弃的边缘,终于战胜了彷徨与挫折,稳稳地踏上惠园这片沃土!这里有我们渴求的书林翰海,有我们企盼的学界鸿儒,更有我们向往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之精神!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经过考研磨练的我们,经过工作磨砺的我们,更加成熟、稳重而自信。如今,在这研究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期待着结交各方英才,期待着更为硕果累累的三年,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要努力巩固知识结构,钻研理论内涵,丰富实践经验,在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展现经贸之子的风采!

第三篇:机遇与挑战

篇一: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孤烟暮蝉 发布于2015年3月6日 15:34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关注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大战略必然是新的一年里的施政布局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这样的文字: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有5点

1.将我国过高水位没有更好投资方向的外汇储备转化为境外资本与实体投资,加强中国在全球平台的政治经济贸易影响力与中国本身的经济贸易获利能力。

2.提速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沿海部分产业内迁,加快中西部产业实体化再建生产中心,同时加速中西部城镇化等国内生产贸易布局,改善我国发展不平均的现状

3.通过高铁等大项目推广,一方面缓解我们相关产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一方面输出与中国市场联动紧密的低水平低获益产业,通过高铁的特性,在对象国形成高铁型的产业聚落

4.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的同时,中国同时推广与对象国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基础。

5.通过一带一路,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话语权,从而逐渐走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使中国全面崛起成为现实。

一带一路是中国解决走出去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尝试与周边与世界共同依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步骤与带动。区别于美国式的通过军事合作和准结盟在前的把军队系统、安全系统拉在身边,再谈经济合作的合作方式。一带一路在发展过程中在有些问题上有优势,而在另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相对变得有些被动。比如最近在斯里兰卡港口上碰到的问题,以及之前的泰国高铁、印度高铁项目上遇到的反复,甚至于包含墨西哥高铁项目上遇到了挫折。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着对象国的反复与挑战

为什么周边国家对接受中国的投资举动会出现反复?一种是他们国内政治风向的变化,比如斯里兰卡;一种是变相要价,借中国的竞争对手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泰国。中国面对这些小动作在处理上需要非常谨慎,如果你不同意表现强硬,国际舆论会说你不是和平崛起;你要是软弱妥协,那么他们就会反复加价,导致欲壑难填。

如何看待周边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上总是出现反复的现象?

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操作实施的具体能力而言,中国政府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但在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反复,可能并不能够完全用非洲经营的经验来做,原因有2点:

1.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基础较好,其国内政治势力联动国际,政治局势也较为复杂。

2.美日等在亚太的影响力较强,根基深厚,能提出竞争性的方案提高中国的成本。

这里边出现这些问题,除了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之外,中国目前表面上还真没有更多有效的办法,这说明我们走出去的方式与手段还需要更加多元化一点。这说明我们中国之前的接触方式面对美日竞争型的亚太战略的挑战,并不是非常完善,更多局限在点对点之上。没有形成对象国家对中国投资中国资本的竞争局面,反而常常出现各自为了得到更多而反复。因此,能不能让他们之间变成对中国的竞争关系、中国能否有办法组织力量去研究这些对象国,包括和其内部不同的政治势力与其内部各类NGO组织达成合作共识,从而把主动权掌握到中国自己手里?这是我们接触和投资方式的一个可能和可以讨论的问题。

是否能通过民间智库的方式使得一带一路战略更加顺畅?

一带一路的发展推广过程中,我们目前的方式还缺乏多元性,用民间智库的方式从另外的角度分进合击,可能相对于目前单一的方式更有操作便利性。民间智库操作意义与便利性有5点:

1.表面上非官方身份,降低敏感性。

2.通过智库充分研究当地国的法律、政治情况、媒体、学界、商界与主流民意。

3.通过研究,使得中国政府在与对象国政府在谈合作方案时,直接通过利益分配的方式,团结其国内的不同政党与各类NGO组织,形成对象国大部分政治势力对中国项目支持与配合的合力。

4.在其他非政府的商业贸易合作中,牵头中国企业同时也与对象国的非执政政治派别的经济实体合作来做制衡。使常见的以反对力量作为要价方式杠杆的国际经贸项目合作失去操作性。

5.必要的时刻作为掮客身份,加强中国对对象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的影响力。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从整体上说是区别于美国与西方式的炮舰后面是商船的武力、安全模式的经贸扩张,是一种和谐共生、互通有无的发展模式,相对于美国吸血式的发展模式,其更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也必然更有生命力。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本身改变体质,国内均衡发展,分配合理公平化的一个战略。

相信,通过更加多元、细腻的操作方式和接触方式,目前遇到的周边对象国家的反复,很快能够解决。

中国重新崛起的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操作和论述去解决问题,中国几千年的连续不断的文明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人擅长用政治手段解决矛盾。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退缩。

一带一路战略是个综合性的超级战略,是一种全新的各国合作、发展、建立增进友谊的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和游戏规则。这也是完全由中国主导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的建立与实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做的就是肩负使命并使命必达。 篇二:大学里机遇与挑战

大学里机遇与挑战

大学,之所以能叫做“大学”,在于它的“层次和境界”。我们都是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一路走来的,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来越深。照这个趋势,大学中理论知识将进一步深化,也即进入高层次和高境界的学习阶段了。于此同时,不可忽视大学的“半实践”的特点。大学不光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在不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从上述两方面看,大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集结地,是联系两者的桥梁和学生放飞梦想的平台。接下来,我就大学里的机遇与挑战,阐述大学为我们更好融入社会以及获得思想与能力提升而起到的作用。

资源丰富。

首先,我想说的是,咱们学校的图书馆真是太气派了,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它都是最让江大人引以为傲的。新图书馆不仅从宏伟的外观让我们叹为观止,而且它的藏书量也让我们惊叹不已。天文地理、农业科技、野史传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收纳的。如此巨大的藏书量让我们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大学贵在自学,而自学的好去处就应该是图书馆。当你在某个理论面前遇到困难后,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起身边巨大的宝藏。而且,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足够为你拓宽视野,带你充分领略知识的无穷魅力。或许当初你踏进学校大门后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也不知道自己这四年要干些什么。但是,如果你能充分利用大学里丰富的图书资源,相信当你走出大学校门的那刻起,你的内心充满阳光,对未来不再徘徊和迷惘。即使达不到,但至少你的内心是坚定的。

社会实践。

在大学,我得说,社会实践很重要。如果你中学时代一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你到大学就必须改变,否则就要OUT了。学校是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每年都会组织各基层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虽说这里面是强制性的,但是我们要充分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不能脱离社会。可能会有人说,不上大学的人岂不是更早的进行实践了吗?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上大学就真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并不是说到大学里来就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而是说在上大学的同时,大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亲身实践,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在我看来大学是“半实践性”的。实践是大学里的重要机遇,把握好,便能更好地体现大学的价值。

科研立项。

这里说的科研立项其实可以看做是实践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形式。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学校组织开展的科研立项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应该抓住的机遇。科研立项,就是让你提前体验了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不仅在学术学习方面而且在动手实验方面都能让参与其中的学生获得提升。

最后说一下大学里面的挑战。关于挑战我不会说太多,因为在我看来凡是有机遇的地方就会有挑战,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当你不断追求卓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前进的道路上满是阻力,满是荆棘,让你一度灰心丧气,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跌倒后再顽强地爬起来,不要让困难把你打趴下。所谓的挑战最终都是对你心理素质和信念的考验。 篇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试题专用纸

(课程论文或报告)

得分阅卷人(签字)

复核人(签字)

姓名学号

年级

专业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交卷日期 2015 年

12 月30 日

试题内容:

论文或报告的选题范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3、当代中国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4、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政策的新走向

5、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6、从苏联解体的原因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7、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8、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9、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1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2、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

1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就

15、怎样理解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写作要求

1、课程论文选题从15个参考选题中自主选题,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2、课程论文必须按照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撰写,即应该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论文须独立思考,在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能在网上复制他人的文章或资料,否则成绩计零分。

4、课程论文如有雷同者,均按零分处理。

评分标准

1、选题符合要求 30分

2、论文格式规范 20分

3、独立思考有个人学术观点

50分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中国崛起使中国与世界关系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在和平与发展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稳定周边,迎来重大机遇,中国也积极参与推动世界发展。但是,世界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然错综复杂,在能源、安全、国际体制和国际舆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中国要应对好这些挑战,辨别大势、全面布局、稳步实施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世界关系;机遇;挑战

中国崛起使中国与世界关系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中国的和平发展,机遇空前,挑战空前。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多极化、全球化在加速发展,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大大拉近了中国和世界距离,使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从世界的发展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遇,而中国的发展为推动世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某些挑战依然存在,依然严峻。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全面布局,长远应对。

一、机遇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潮流,全球化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深入发展,这些为中国的经济政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繁荣提供了契机,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机遇空前”。中国有望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一)、和平与发展和全球化大背景

1、和平与发展深入人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谁及时把握住了潮流的变化,谁就获得了一个先手发展的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已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那么和平与发展的这一时代主题究竟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第

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上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冲突会越来越少,世界处于整体稳定和谐的环境,我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受到的国际干扰就会相对较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就更加稳定。第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促进并稳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团结与合作。第

三、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人提供了自由而稳定的个人发展环境,这有助于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

2、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当今世界,全球化早已深入每个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让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其深入发展的态势正不可避免的全面蔓延开来。如果说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那么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则为我们利用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自己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首先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与世界各国关系

1、与大国之间的关系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石油天然气合作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合作获得很大成就;中国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迈出坚实步伐,有了新的发展。在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总统实现了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中南海散步,瀛台会晤。极大地拉近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距离。双方在应 对气候变化、签证互惠安排、建立两军互信机制等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中日两国打破了安倍执政以来的矛盾僵局,在APEC会议前期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规范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印之间的边界矛盾尤其突出,边界问题虽然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的会晤,中印双方确认了双边共同的大利益所在,确定了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无疑使领土纠纷得到淡化,共同利益得到增长。

2、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机遇。中国一直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努力与邻国一道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政府已经对之前“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方针做出来微调。实际上,周边外交的新思路也能够对大国外交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如果要对中国采取负面行动,往往要从中国的周边入手;如果周边稳定了,美国在中国周边的行动空间就大大减小,这也有利于改善中国相对美国的地位和态势。

中国周边外交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这些国家做了性质上的区分,实行了具有一定差异化的政策。我们以前外交工作的思路是试图跟所有国家做朋友,试图改善跟所有国家的关系,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好,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从现在的政策做法来看,我们对东南亚不同的国家,在态度上是有差别的。

有一种说法,我们当前在周边热点问题上的政策是“顶住日本,压住菲律宾,拉住越南”。当然,任何这样的说法都难免是简单化的,因为实际的政策要复杂得多。不过,在这个说法的背后,体现出一点,就是中国对日本、菲律宾、越南在政策力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在政策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2014年当中,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习近平主席访问了蒙古、韩国、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中小国家,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普遍发展。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广义上“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因此,也可以说这种外交既是周边外交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在外交上的延伸。

那么,“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带来的机遇有哪些?第一,“一带一路”的建设,为银行业在能源、交通运输、电网和旅游文化等行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第二,“一带一路”的建设,必将推动银行的业务转型,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第三,“一带一路”的建设,必将推动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国家间的贸易互惠往来,为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四,“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促进金融体系互联互通的建设,有利于营造银行业的良性竞争氛围。“第五,“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不断带动银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提高,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体制方面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在现行国际体制内发展这样正确的方针。二战以后确立的国际体制,尽管有种种局限性不合理性,但还是可以利用的,我们不挑战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参与这个国际体系,从中求得我们的发展,并且逐步改造这个国际体系。这样的政策方针使得我们在一个相对和平、少受阻遏的环境中,取得了发展。这样的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相反,三十年以来,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我们参与了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现有国际规则的改造,这为我们改革开放进一步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空间。

二、挑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警惕,使得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当中对中国竞争意识、防范意识明显上升。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第一,大国关系的变动。美国政府不会放弃在实施“亚太再平衡”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华防范、竞争、遏制的一手。中美关系将继续在既合作又竞争、既对话又摩擦的轨道上滑行,双边竞争性的一面更加突出。如何应对中美分歧、同时避免双边关系被第三方所“绑架”,仍是中美关系的主要议题。

虽然中日达成“四点共识”,但是两国关系转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安倍继续强势执政,有可能加紧推进政治右倾和防卫解套。

从中国的大国关系来看,起伏最大的是中欧关系,在过去一年中,中欧关系几次跌进谷底。这是欧洲国家从媒体到政府到民众,不能冷静地对待中国迅速崛起带来的结果。它们认为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中欧之间的三对矛盾凸现出来了:一是经济上的竞争,二是势力范围的竞争,三是发展模式的竞争。

第二,海上争端的管控。周边各国在管控海上争议方面采取了一些危机预防机制,但是整个海上争端态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在南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是否会收敛挑衅态度,马来西亚又会如何利用东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提出新议程,都不容乐观。中国如何在坚定维护主权和权益的同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考验中国周边外交。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入攻坚期。从目前来看,至少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一是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二是大国博弈,一些大国出于担心“一带一路”与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构成挑战,不仅自己排斥“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设法加以遏制。三是中国如何妥善化解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四是如何保障中国资金和企业的安全。

(二)、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

对中国与世界关系来说,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也对中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种舆论变化也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中国的高度重视,一些主要的大媒体现在聚焦中国,这造成了我们内政和外交的界限的模糊,我们任何一项国内的行动他们都要判断这会对国际社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更不要说我们的外交行动。二是挑刺的程度也在不断上升。西方媒体这样根本的趋向难以改变,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媒体控制着国际舆论。这是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即国际舆论的挑战。

“中国威胁论”是由欧美国家臆造出来,用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舆论武器, “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会破坏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崩馈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恶化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中国崩馈论”者的眼里,中国近些年的投资长期过热,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而投资回报率又在不断下滑,同时银行大量的借贷使得坏账激增,加上房地产泡沫和股市的频繁波动,中国的经济不容乐观。

(三)、安全问题带来威胁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继续深入发展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给我国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第

一、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的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旦发生了经济危机,它对于世界的破坏力绝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当前我国虽然贵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被动 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一直倡导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这种贸易政策能够促进国际商品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会给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带来诸多不安全的隐患。第

二、全球化对于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侵入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给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时期的中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此以往,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消弱,核心价值体系弱化等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四)、国际体制方面 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核心是争夺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在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本地区的经济领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推动TPP具有较为明确的政治目的。美国试图把一些在政治、安全上较为支持它的国家都笼络起来,把中国排除在外,利用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优势,发动和借用本地区的经济力量,修改和废除亚太地区原来的经济规则,重新制定新的规则,以达到在经济合作领域将中国边缘化的效果。这也是中国较为担心的一种局面。

为了提升凝聚力,东盟发起了RCEP,这也获得了中国的支持。对中国来说,RCE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TPP带来的冲击,避免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陷入孤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发生某些方面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适应力。

(五)、能源方面的挑战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因此,相关地区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由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将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内战中为反对派提供军事和武器支持,因此,在战后石油开发中这些国家的石油企业将会获得优先开发的权利,必然会增加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的难度。中国未来要恢复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

三、总结

不难发现,这些挑战相对独立,但也有内在关联,且经济问题比较突出。这一方面佐证了当今世界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加重的多中心化和安全碎片化趋势,一方面揭示了很多地区和国家失序、失和的根源其实在于经济降速、停摆,反映了多数国家希望聚焦发展议程而不是掉入安全陷阱的心态。挑战和机遇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挑战的另一面就是机遇。中国要应对好这些挑战,辨别大势、认清主流、精心布局、稳步实施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J].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 苏长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4). [3] 王子昌.美国因素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N].当代世界,2005-04-22. [4] 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党建,2010(4). [5] 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5:009.

第四篇:面对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在新课程中承担的角色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教数学了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我的转变 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一线教师,也谈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 新课程学习心得 新时代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师在课程中承担的角色 新课程 新定位 抓机遇,迎挑战,丰富自我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 优秀教师具备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课程,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是孩子们的朋友!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新课程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浅议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 重点与难点,方式的多样性。教师的角色与素养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困惑——教学新理念与现实要求脱轨 浅谈新课程环境下备课

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新课程下的新教师 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与学 合作探究,自主创新 教学相长授人以“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承担多元化的角色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教学下教师反思什么 做一名课堂上优秀的“导演”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专业化 边做边教,边学边做。 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 你认为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新时代 新理念 新教师 教师承担的角色 机遇与挑战并存,理想与奋斗齐飞 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小学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之我见 教师在新课堂中角色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结合实际. 农村小学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怎样更好的和学生做“朋友”?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如何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怎样才是科学备课 尊重每一位学生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师观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改中的教师 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 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朋友才是成功 教师的新角色——孩子们朋友 课改中我们要怎么做? 备课与上课的冲突 冲突产生的原因

第五篇:核能的机遇与挑战

核能利用的风险与机遇

摘要: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德国随即在民众的压力下宣布了全国放弃使用核能的决定,对于中国民众也引起了不少恐慌造成了诸如碘盐抢购的事件。可是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也表示无法放弃核能,核能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风险与机遇,本文将进行一定探讨。

关键词:核泄漏、核利用、核泄漏事件影响

日本的地震与海啸已经为该国的核工业尤其是福岛核电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毫无疑问这会给日本全国大部分地区带来环境影响,在事故发生的几天之后,甚至还引发了核工业的全球性反应。然而这些反应并不相同,而是因各国实际情况而异,如在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或是能源产业的所有权情况,抑或是各地的实际地理与地震条件以及危机防范情况等。

一、

日本福岛与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多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记忆犹新,1986年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郁祖盛很坦率地说,现在即便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最恶化的情况,也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爆炸所引起的大面积放射性释放有本质的差别。

据介绍,切尔诺贝利的爆炸,尽管不是核爆炸,也是一个功率陡增后引起的蒸汽爆炸,把几千吨的盖都掀掉了,放射性全部暴露。此次福岛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是氢气与氧气混合后发生的爆炸,是一种化学反应。现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情况最不理想的状态就是它会熔化,而且把压力容器烧穿了,放射性会出来。但是这种出来打个通俗的比方,是缓慢地流动,它不是一种爆炸。它跟切尔诺贝利有本质上的差别,它的影响的范围可能也是有限的。

二、

世界各国的反映与处理办法

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立刻宣布对本国核电厂进行安检,并对8座老旧核电站实行暂时关闭3个月措施。该措施于15日到期,政府决定不再启用这8座核电站,并准备制定新的核能法决定到2022年完全放弃使用核电,使德国成为第一个宣布不再发展核电的欧洲国家。

但是大多数国家很难跟随德国一同弃核。

德国弃核后,法国表示“尊重”德国立场,但尚未准备好放弃核能。法国总理菲永称核能是“未来的解决方案”,法国外长朱佩称,“至少数十年,不能没有核能。”

意大利与波兰都表示他们会继续他们的计划。在印度,负责设计、建造与交付核电站工程的公共机构——核电集团的主席说,日本发生的事件对他们的项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然而在马来西亚,副总理声明“我们的相关机构是负责任的,我们可以放心,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中国在3月16日(星期三)公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在新的安全法规出台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南亚地区局能源处处长翟永平认为,民众可负担、完成“减排”指标和安全可靠这三个能源使用目标相互矛盾,不同国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世界各国会否相继跟进弃核,取决于各国是否真的把气候变化即“减少碳排放”视为首要问题。田军认为,在保证完成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同时要保证供电,发展核能几乎是唯一途径,因此,大多数国家的核能开发不可能停止。

多位能源专家均表示,欧盟已经事实上建立了人员和电力流动自由的统一电力市场,德国反对在国内发展核电,但并不反对从邻国法国进口核电,可以预见,德国在弃核后将“加强区域合作”,还要从法国进口更多核电,从挪威进口更多水电。

三、

核能的发展和趋势

纵观世界核电工业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60 年) ,试验性阶段。只有前苏联、美、英、法等国建成10 座试验性的核电站,总容量85. 9 万kW ,单机容量0. 3~21 万kW。

第二阶段(1961~1968 年) ,实用阶段。除上述四国外,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核电工业相继发展起来,总装机1223 万kW ,最大单机容量60. 8 万kW。此时,发电成本有的已低于常规火电站。

第三阶段(1969~1979 年) ,迅速发展阶段。核电技术趋于成熟,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逐年增多。特别是1973~1974 年的石油危机,将世界核电的发展推向高潮。

第四阶段(80 年代以来) ,缓慢发展阶段。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核能在发展中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美国。问题的焦点是核电的经济性下降,加之1979 年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核电的发展步伐放慢。 尽管世界各国核电站的建造费用70 年代以来都有增加,单位成本也比以前高,但法、日、德等国核电成本仍低于煤电。所以从整个世界来看,许多国家仍在积极建造和发展核电。

四、

核能的风险

出于对气候变化和长期能源安全的担忧,人们坚决地将核能重新提上了2007-2008年全球议程。近年来非碳能源的安全记录有了很大改善,核能技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存在诸多吸引力。

在已有核工业运行的国家(例如欧洲、美国、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总共有超过300个核能发电站计划已被列入规划或目前正处于建设之中。但是越来越多的非核技术国家(例如土耳其、越南和埃及和其他等国)正在探讨将核能作为能源选择。

问题在于核能依赖于浓缩铀的获得。一些国家对其核能产量进行探测,担心未来可能会受到六个目前生产商用浓缩铀的国家(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英国及美国)的封锁。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这些国家可能决定建立其自身的浓缩铀生产设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管辖核能技术的国际架构将被摧毁,广泛扩散的风险将会危险地有所增加。鉴于对铀进行浓缩而获得发电站燃料的过程也可以用于生产武器级别的核材料,降低武器级别核材料扩散风险的唯一途径是劝阻相关国家不再建设新的浓缩铀设施。可是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实在是让人无法信赖。

博拉克司长认为,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就一直备受争议。争议不仅仅集中在核泄漏、核辐射、核废料的处理等方面,而是更聚焦于核能的“剩余风险”上,即不管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使用核能都存在着人类不可操控的风险。

五、

现阶段核电的必要性

目前全世界运行中的核电站共有437 座,装机总容量34,440. 2 万kW ,年发电量22,235 亿kW/h ,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1. 9 %。其中美国最多,有109 座核电机组,法国56 座,日本51 座,印度也拥有10 座。还有85座核电站正在建设中,装机容量7,700 万kW ,分属于18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东亚地区发展最为迅速。

在德国之前,,1979 年三里岛事故发生之后,瑞典国民进行投票,坚决反对核电,瑞典国会1981 年决定在2010 年之前淘汰核电。但要代替全部现有的核电站,今后10 年内每年要花10 亿美元,这将使其GDP 下降1 %和大量工人失业。因此,1991 年瑞典政府重新评价了核电政策,决定撤消关于1995 年关闭两套核电机组的决定,并决定到2010 年前是否淘汰核电要看其他能源(风能、生物质能) 的开发是否成功再定。意大利1987 年决定暂停5 年执行核电发展计划, 致使工业用电费用大增,国家受到很大经济损失,1994 年便设立了一个协调国家核活动和核计划的特别委员会,决定到2020 年其核电所占总电力比重要接近OECD 国家平均水平。

另外世界性的燃料供应紧张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而发展核电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可再生能源尚难以替代核电等传统能源。翟永平认为,德国核电占发电量比例不大,十年内逐步弃核,理论上可以依靠发展可再生能源弥补需求,但从满足电力基础负荷需求的角度看,只有煤电和核电有替代关系。德国此前已经宣布要在2020年之前减排40%,核电承担的减排份额只能由煤等化石燃料来替代完成。他认为,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风能是不错的能源补充,但从数量上说,可再生能源还算不上主流。可再生能源和煤也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能在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之间比较。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但要满足同样需求,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将大大超过传统能源。 田军认为,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水能和核能可以提供稳定的发电能力,而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能源,受限于天气、时间等条件,且无法24小时稳定供电,因此,不能成为电网基础负荷的主要供应,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补充性能源。如果要转化为连续性能源,从现有技术水平上看,较高的储存成本将不可避免。钱德称,对此,需要发展科技,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局限性,比如使太阳能在白天和夜晚都能使用。并鼓励各国共同参与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太阳能产能,从而降低成本。

六、 核能中的机遇

如上文提到过的,核能的利用与核扩散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可能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次机遇。为了通过一些框架性的手段进而保证浓缩铀的供应,沃顿商学院和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联合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为实现安全提供保证。”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他机构工作成果的补充,该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金融业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以创建世界首家国际核燃料保险基金。

该基金运做如下:将从所有成员国收取的会费存放于一家互助保险公司,该保险公司将使用部分资金建立现金储备和购买选配供给品。剩余资金将流向一个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所组成的财团,而这些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为所有参与国提供分层级的金融保护。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政府将作为该财团的金融担保人。在发生燃料供应中断的情况下,互助保险公司将行使其选择权并与燃料供应商、能源生产商和输送商协作,来安排及时的燃料供给或者从能源网(如果可得)之外采购替代电力。根据此前合同中达成的一致,该保险财团将对成员国和其他所涉及的替代燃料的提供商就任何效率损失进行补偿。

该概念是基于全球风险缓解的一个关键原则而提出的:所有国家正在努力通过能源独立来保障能源安全,通过创建一个为实现“能源互相依赖”的清晰框架,“为实现安全提供保证”的概念可能有助于改善能源安全的状况。

金融市场对核扩散的反应存在一些典型的全球风险问题,其中有道德风险问题和连带责任的问题,当然,在其他领域缺乏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对系统完整性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指望这一概念会行之有效。

此外,氢能开发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并将成为世纪理想的二次能源。而核能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而成为今后制氢的一次能源。核能与氢能的结合将使能源生产和利用的全过程实现洁净化。

氢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一种能量载体或能流,必须通过消耗一次能源制取。为利用氢能首先须将氢从其化合物化石燃料、水和生物质中提取出来。 以水为原料的制氢技术包括电解水制氢和热化学制氢。目前,世界上靠燃烧化石燃料为电解水和热化学制氢提供电能和热能。核能在今后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既为大规模电解水提供电力,又为热化学制氢提供高热源。除核电制氢外,对反应堆中的核裂变过程所产生的高温直接用于热化学制氢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与电解水制氢相比热化学过程制氢的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将热化学制氢与发电相结合还可能将效率提高到60%。核能制氢的第一步将是利用较为便宜的电网低谷电能电解水制氢。随着今后先进高温堆的商用化,反应堆将提供足够高的出口温度实现高温热化学循环制氢。" “核能制氢”是2001年美国核学会冬季会议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在会上展望了核能=氢能体系的发展前景"他指出!核能与氢的结合可使)#世纪变得更加光明和洁净。

核能利用中的堆型之一--高温气冷堆虽然不能增殖燃料,但它的优势是安全性好,特别是能提供高温工艺热。由于地球上煤炭储量比石油多得多,随着石油资源的渐渐枯竭,未来液体燃料的供应主要靠煤的液化。但煤的液化需要1000 ℃以上的高温。如用高温气冷堆作高温热源,既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又可避免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核能--煤转化”技术,生产液态合成燃料,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只有注入蒸气才能开采。生产蒸气通常要耗去1/ 3 石油产量,很不经济。如用高温气冷堆供热,则可以有效地开采稠油。另一方面,预计21 世纪我国液体燃料的供应将出现长期短缺,如果开发高温气冷堆作为高温热源,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低热值的褐煤生产液态煤,则应是十分理想的方案。

结语:目前,核能在广泛利用上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本身资源条件的要求,核能必将继续发展下去并且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废弃。核能的利用将提供许多便利与机遇。在核能的利用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核能的前景一片良好。

参考文献:赵媛 《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核电建设》

顾忠茂 《氢能利用与核能制氢研究开发综述》 中外对话网 http://www.chinadialogue.net/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工作会致辞范文下一篇:检验科院感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