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

2023-09-16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1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晏永全

安徽宣城广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内容提要:正当前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市场上竞争主体的增多使得竞争不断加剧,良好的成本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比要手段。建筑企业如何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实现更高的利润和效益是我国建筑企业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机遇;挑战;绿色;模式

0 引言 自2011年以来,面对经济形势下滑、房地产行业调控等严峻形势,建筑业和有关部门仍然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做到了社会贡献多、行业覆盖优、企业质量高、安全意识强、管理服务好、扶持力度大。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如何通过管理、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

1、建筑业发展机遇

今年以来,建筑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要直面挑战,认真分析,增强信心,寻找机遇,寻求新的发展,注重创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提质增效。一是要寻找机遇,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以创新的机制加快建设,努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二是要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1.1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

1.1.1要想方设法跳出传统建筑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交通、水利、市政、城市轨道等大土木建设领域拓展业务。

1.1.2 要积极推进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以单纯施工为主的状况。

1.1.3 要坚持安全第一,立足安全、高质、高效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及时排除安全生产隐患,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1.1.4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环境。第一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奖励力度,对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实施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加快产业发展。第二要加强协调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第三要加强监督,认真履行建筑市场监管职责,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行为,努力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行业秩序;强化工程现场管理和建筑市场管理的

有机联动,提高监管科学化水平和效率。

1.2主要优势、机遇

1.2.1 国家加大城市化建设投入,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建筑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绿色建筑是企业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信息化浪潮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人类将走向低碳化时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清洁开发、GDP绿色增长;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1.2.3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一场改变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本国权益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1.2.4 低碳建筑建设之路已开始积极探索。倡导绿色建筑,不仅是对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也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挑战。目前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推动低碳建筑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例如遵循“节约用地”、“土方平衡”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竖向设计上对土方少量的自挖自填,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住宅楼采用外墙外保温,避免冷桥;外门窗均为隔热断桥铝合金节能门窗,玻璃为中空普通玻璃,满足节能的需求;

2、建筑企业主要风险及挑战

2.1.1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利润水平较低;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逐步传导到建筑市场,加大了建筑企业回款和新接项目的压力;

2.1.2 建筑施工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公司业务结构单一,对行

业不确定性的抵抗能力较弱;

2.1.3 企业资产规模受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影响有所波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比较大且周转效率偏低;

2.1.4 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波动较大,对债务及利息保障程度不稳定。

2.1.5基于产业链延伸,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施工、房产二元化的基础上,施工企业按照建设项目特点,实现基于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从规划、策划、设计、招标代理、勘察、施工、采购、监理、装修、建成运营等全过程或某几个流程价值点整合的阶段性服务,成为房产施工领域的一级供应商,这是建筑施工企业打造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进而,施工企业可以积极拓展基于产业周期互补的多元化发展。进入发展周期与建筑房产相反的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组合,降低企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总 结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2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 12—02艾政阳12070114022

3当今社会,中国作为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或多或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经济、科学、政治、教育等问题,在世界上每一个举动都会引来世界各地的眼球,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如何积极的去应对,采取怎样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充分把握每一次的机遇,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如何应对国际形势,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利用一次次挑战壮大自己,如何让全世界人们敬仰中国,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值得思考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新一届的领导人,在未来的中国,中国会更加繁荣富强,昌盛。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

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

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3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4篇

一 思想状况

50%左右青年认为环卫系统改革是好的积极的表现,对我们现阶段各方面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自己起到鞭策作用,使自己产生危机感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其中服务所青年就提出了“完善改革体制,激发自身活力”的口号。他们认识到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他们将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35%左右的青年对环卫体制事业转企业不以为然,认为对青年人的冲击不大,只要服从分配,努力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还有少部分青年对环卫改革还报观望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个人待遇表现出一定的担忧。

二 对策思考

面对改革,青年不能坐以待毙,基层青年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或许不成熟,或许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但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改革而言是一个好的开头。

一、完善体制,服务大局

1、环卫体制改革后必将带来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做出积极的应对,不被新局势所淘汰。

2、把环卫事业推向市场就会有竞争,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及奖惩制度,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充实我们,进一步完善改革后的各项体制。

3、以环卫事业的服务理念作引导,在满足物质水平的同时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发挥特长,突出个性

1、从实际出发,抓住环卫行业的特点,体现各作业队的工作特色,对工作中存在的鄙陋可提出有创新、有创意的方案。

2、在岗位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对工作中一些最熟悉、最了解的细节,进行思考和梳理,使其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强项。

3、参与学习技术理论、业务知识,并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并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如:汽车维修(驾驶)、电脑维修、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等,还可定期组织进行小组讨论。

5、激发创新意识,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对现有设备或机械进行改进、改装,对丢弃物进行废物利用等等。

三、注重实践,发掘自我

1、对日常工作中的机修与机扫班加强技术考核力度,结合考评机制进行奖惩,力争在每年市环卫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工作上积极配合班组做好各项任务检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我所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5篇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

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1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1.1 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

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推进,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我国城镇化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单纯依靠粗放式消耗土地资源、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廉价供给和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承包地和宅基地带来的财产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公平流转,使农村集体土地出让与国有土地出让同权同价。二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分离户籍制与福利待遇的联系,逐步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市居民,让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

此外,还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社会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将更加宽松。必将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

2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其次,尽管能源和矿产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存在于点、线的空间形式,但其资源消费的80%及以上都发生在城镇系统范围之内。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家城镇化发育的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面状”形式(如二氧化碳排放和酸雨),而且存在于“条带状”或“线状”(如河流污染)以及“点状”(如工业和城镇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采掘业的地貌环境破坏)形式。

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2.3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2.4 .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但它像幽灵般始终驱之不散,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快速的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病”,所以只能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城市发展规

机遇与挑战素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平、发展、合作、勇于面对

正文:

一、当今世界发展形势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

政治形式,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

- 1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的缓慢复苏之中,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和逆转。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更加容易改善我国 的国际形象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将加强。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 3

左右,使决策倾向富人;即便是照顾弱势群体、穷人的政策,也会被不断侵蚀。

2、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如今台独、疆独、藏独行情不断看涨往往得益于西方坚挺,挑拨离间若干族群与汉人之间关系,鼓动策划分离势力对抗中央主权管辖这一努力自然从未停止过。普通西方人士对台湾,尤其是新疆、西藏的背景了解极为有限,但多少年来西方政府几乎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方式对主流社会持续宣传。

3、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首先,朝鲜半岛风云突变,对东北亚安全形势影响甚大,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大的变数。其次,海上安全问题愈益凸现,东海和南海争端同时爆发,中国的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面临重大挑战。今年以来,围绕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产生了严重纷争。第三,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但并未建立相互信任,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始终是不确定因素,加之印巴纷争尚未根本消除,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4、中国在核心科技方面应当加强。中国各个产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惊人的相似,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基本都依靠进口。随着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和跨越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长期对科技发展的不干预政策,

- 5

参考文献:

1、

2、

3、 张术环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辽阳:《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利益》

周美娟,申文杰:《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王润萍:《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上一篇:检查工作计划表范文下一篇:南昌概况导游词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