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2023-02-28

第一篇: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关注课堂行为 提高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摘 要]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本质是什么?教学追求是什么?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将课堂教学仅仅看做个体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道德生活,从而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具有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等等。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何谓有效教学

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我们如何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效教学”的概念,我们也必须吃透。到底什么是“有效”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是: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它包括三重意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目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1、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还很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2、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同学们的信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3、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5、学生喜欢上实践课,对于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在上实践课时又喜欢玩游戏,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采取若干有效策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1、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准备策略,即怎样备课。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识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

如:①.落实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落实三维目标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②.关注学生的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求知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③教师自身不断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后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讲解,学生只会学得一知半解,学后就忘。但如果能够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对人类产生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唐海平老师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活动。)

课件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四位同学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在阅读生存实验时按自己的理解提供了三件物品,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最佳组合“工具刀、火石、指南针”,从而获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适当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的“网站制作简介”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了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任务有:①新建站点②添加新网页③利用表格布局网页④插入表格⑤添加图像⑥插入动画⑦设置背景⑧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⑨设置超链接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再如:《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我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4、合理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为促进学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我们提倡全部评价指标向学生开放。明确目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功能的实现,通过指标开放、行为观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的某项能力的评价结果,不是单一的方面提出的,而是由多方位在一定时间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评价得出的,使评价后学生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公认的和可靠的。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

校名 课题 评价项目

班级

评 价 要 点

授课人

日期

总分

等级

年 月 日

评分

备注

得分 (三个等级)

(1)符合课程标准及教学纲要的要求,符合学教学目标

生实际

10分

(2)目标明确、具体(三维目标) (3)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学习条件(4)媒体准备充分,应用得当

20分

(5)教材处理得当,学习资料选用合理 (6)学习任务设计精当, 知识学习、 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布局得当

学习活动(7)面向全体,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指导调控动性,善于创设师生和生生互动情景

20分

(8) 善于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 (9)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关注问题 (10)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参与活动方学生活动式多样、时间充分、全员参与

20分

(11)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倾听、协作、互助、分享 (12)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讨论和回答问题得课堂气氛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10分 (13)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

等、积极

(14)实现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收获,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

20分

(15)部分学生能灵活解决问题

4 3

2 (16)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

成功的愉悦,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其他 评语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话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6年4月。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3]何云峰.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j].教学与管理,2007,(5).

[4]李继通.以“任务驱动”引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改革与探索,2007,(1). [5]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名师开讲》,2007年5月

第二篇: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

委延果郑长龙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被教师频繁使用的、教师认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未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正确地理解这些“有效教学行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价值,把握住教学行为的价值内涵及实现条件,才能使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f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9)10-0059-03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性地采用他们认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开展教学活动。然而,深人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频繁使用的、被教师认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未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理解这些“有效教学行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价值,没有把握住教学行为的价值内涵及实现条件,只注重了教学行为的形式,教学效果也就难以实现。

一、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绝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因为教师们认为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值得思考的是,做笔记对有效的课堂学习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在以机械式学习为主的课堂中,做课堂笔记或许能起较大的作用,是有效的学习行为。因为对于无意义音节(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重复,否则就会忘掉。没有课堂笔记,学生课后就难以进行多次的重复学习。

然而,现代的课堂学习多数是有意义的学习,乃至探究式的学习,与已有认知结构有良好结合的新知识不需要多次的重复学习,这使得课堂笔记的效用大大降低。从另一角度看,有意义建构的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他们更需要做的是动手、观察、记录现象、用脑思考,往往顾不上去做通常意义上的笔记,或注重了做课堂笔记,就影响了倾听、思考和参与。笔者曾对某高中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约5/6的学生都有各科笔记本,并且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而其中超过3/4的学生承认课后忙于做作业根本顾不上看笔记。一位习惯不做笔记却成绩优秀的学生说,“记在本上的不一定是自己的,记在脑子里的肯定属于自己”。还有学生反映,课堂笔记容易让人有依赖感,产生听不听无所谓的感觉,有些学生忙于做笔记其实注意力很分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看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只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如果答对了,教师就在简单重述之后轻松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被广大教师认同为课堂应答的有效行为。

教师用举手且回答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听到的往往只是举手的学生的思考结果。其他多数学生是否有了思路,是否搞懂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些重要的课堂状态信息却被教师忽视了。用一两位举手的学生的理解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多数学生陷入了听别人讲的被动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衍变成了学生向学生的“灌输”,这实质上与教师讲没有什么区别。

一般而言,就是在多数学生都有思考结果的情况下,由于性格等原因,总有一部分学生不习惯于举手,能在课堂活动中唱主角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学生。调查发现,面对提问,有思路但不愿举手的学生的比例,随学段增长而逐年增加,教师如果总是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的比例必定会很小。同时,这种教学行为突出了个别学生,忽视了多数还在思考中的学生,等于否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长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而又不常举手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会有缺陷,其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课堂倦怠。他们常常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等待他人活动的结果和结论,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降低。看来,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偏低,又没有用预设好的问题去驱动和引领课堂活动时,为避免“满堂灌”现象的出现,教师会下意识地用随机提出问题的方式去活跃课堂,随机性问题具有境遇性和思维跨度小等特点,过多使用会导 致这种“泡沫”课堂的出现。看来,讲问齐答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讲问齐答

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边讲,一边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教师说一长句,末了加一问句,学生立即齐声作出回答。教学就这样一环接一环地进行着,看上去好像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讲问齐答被有些教师认为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但仔细观察这样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大声回答教师问题的不是全体学生,往往只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越是高年级这种现象越明显。时间长了,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会产生学习惰性,不再参与课堂活动。一部分学生的声音造成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假象。

再仔细分析一下教师的问题,多数是将要讨论的内容完整叙述后,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或某一句话空出关键的一两个字,让学生填充回答。由于教师没有设计出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有一定思维跨度的问题,学生仅凭感觉就乱喊一气,结果,经常大声齐答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并不大。教师就这样在与几个学生的浅层次交流中,“顺利”地、一节又一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讲问齐答、表面繁荣的“泡沫”课堂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种课堂现象可以发现,问题在于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时,只规划所教内容的知识体系,不关注课堂中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特别是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的师生互动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时机。当教师的教学缄默知识偏少,教学能力为了实践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很多教师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也有所增加。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依次轮流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按照学号或座位次序或其他某种固定次序轮流一人回答一个问题。问及这样做的缘由时, 教师回答可以节约课堂叫答的时间,还可以体现教育公平。显然,这种叫答方式被教师认同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四、要求学生轮流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围绕问题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同时还为了制造中度的学生课堂焦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提问还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目的的实现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提问的策略,不同的问题采用诸如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等不同的叫答方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但轮流回答让课堂提问陷人被动的教学操作之中,难以发挥提问这一教学行为的作用,一些学生特别是需要通过提问去驱动和激励其学习过程的学生,很可能会只关注和思考该自己回答的问题,在轮不到自己回答时,就处于散漫和旁观甚至思维停滞状态。而采用灵活、有目的的指定学生围绕问题发言,常常能从学生的思维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促进课堂的生成,轮流回答难以实现提问的课堂生成功能。看来,要求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降低,更谈不上教育公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五、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

在科学课程中,教科书围绕某一命题,往往安排几个不同的实验,要么为试探某物质的性质,要么为研究某一道理、探究某一定律。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将实验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各小组完成实验后,分别向全班汇报。这样,一组学生的实验现象、数据和结论就成为全班的实验成果;教师既让每位学生动手做了实验,又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矛盾的方法,随着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等区域性教研活动的开展正慢慢流行,并被教师认同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值得思考的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组实验吗?这节课确实完成了教学任务吗?对于教科书安排的某项实验,多数学生并没有动手,甚至连实验仪器都没看到,只是听听其他组同学的描述,就等于完成了实验,这不等于我们多年来一直批判的“讲实验”吗?这样的教学安排,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未完成。看来,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也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几个科学团队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分担不同的研究任务,然后彼此共享,是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的途径。那么,课堂上这种分工合作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因为科学研究和课堂学习有着根本不同的目的,前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且问题往往非常复杂,需要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分头攻克;而后者是为了培养人,让学生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必学内容,对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应让每一位学生学到,任何其他学生的实验经历都代替不了学生本人的动手、观察和在此基础上的思考。

同时需要指出,当课堂实验内容较多,耗时又较长时,并不是绝对不能让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实验,然后再汇总,共享实验成果。但这只适用于并列的几个实验,其原理相同、操作相似的情况,某几个实验学生不动手亲自做,他们也能从自己承担并完成的任务中感受、理解其内容和原理,不会影响他们对实验整体内容的掌握和认识。如,化学教学中“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测定”实验就可以安排每个组分别测定一个温度下的数据,再共享。

六、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用屏幕上的方案进行实验。紧接着,学生边看屏幕边开始探究实验,好像刚才的讨论和汇报交流没有发生一样。

显然,教师认为分组设计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是有效的教学行为。然而,教师内心并没有真正期待学生能设计出可用的方案,只是为了使课堂上有学生参与的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活动了就达到了目的。

无论从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还是从课堂时间利用等方面看,这样的教学行为都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经历了设计过程,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但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对方案的真正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没有得到反馈,方案中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会留下错误的信息。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成效有明显的影响,反馈越及时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及时反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生精心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案,而教师没有给予评价,学生的劳动没有得到尊重,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实验方案设计的积极性会下降,甚至不再去动脑思考,而直接等待屏幕上教师预设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行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从学生开始设计到全班汇报交流完毕,一般需要七八分钟,甚至十几、二十多分钟,投入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收益,还产生了某些副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决不是有效的。

教师让学生设计了方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成果转为下一阶段课堂学习的新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在学生向全班汇报时,教师应在黑板上做简要的记录,使每一方案成为全体学生后续思考和讨论的素材;教师还应及时组织全体学生对每一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好能在对几个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提炼出全班公认的可行方案,再让全班动手实验。

课堂情景往往是这样的:为探究某一问题,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组,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每小组则选一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在倾听中,教师一般给予“好”、“不错”等简单评语。待几个小组全部汇报后,教师往往用“同学们做得很好”等鼓励性语言做简单的总结,尔后,教师一点鼠标,要求学生

在现实的课堂里,这样的教学行为还有很多,教师要对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要 深刻理解先进教学理念的内涵,理解这些“有效教学行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价值,把握住教学行为的价值内涵及实现条件。(责任编辑:韩梅)

第三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佛山市"中小学有效教学研究"专项立项课题

《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 许贤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行为指的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教学行为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来指导,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老师来提高......所以只有增加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行为及策略,促进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通过探索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4、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相关的校本资源,更好的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

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

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共十种)

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体态语言美。

2、课堂气氛:和谐。

3、关注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与张扬学生的个性。

4、教师情绪:学会自我控制,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学会忍耐。

5、教学内容与目标:提炼备课内容,立足课文备课又能脱离课文执教,在大脑中形成清晰教学框架,能抓住目标与要点。

6、教学方法:有效、多变、新颖,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教学评价:讲究艺术,及时、适可、有针对性、有效刺激,能促进知识的生成。

8、教学机智:富有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处理好课堂生成知识。

9、课堂调控:合理调控"听、读(看)、思、说、练(用)"过程,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自主建构。

10、课堂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心中有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通过多

元的课堂评价,树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

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三、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2)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

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

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 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教学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

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

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

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

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5、实施多元、有个性的评价。

(1)教学评价个性化。

课堂评价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征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老师对他们方方面面的赞扬与肯定。

(2)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评在动情点,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强实效性。

6、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我校采取"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多元研训方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骨干示范 、课例反思、校际联动、经验交流、教学沙龙 、专题研讨、师徒结对、成果分享等系列研究活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提升,人人成长"的培训目标,有效促进教师群体共同进步。

(1)开展"四课"研究,包括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反思课、新教师汇报课、课题实验教师研究课。 (2)开展"主题合作式二次备课",规范备课行为,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3)实施"一课多反思"、"多课多反思"研究活动。 (4)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现师徒共赢。 (5)课题组开展"三个一"、"五个一"活动,提升科研能力。"三个一"是指每周一研究(课题组成员自行研究),每月一研讨(课题组内集体研讨),每期一汇报(各课题组全面汇报和展示研究成果);"五个一"是指课题研究成果的积累与提升,主要包含有: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课例与录像、优秀课件与网站、优秀研究论文与报告、优秀学生作品集等;每学年整理研究成果,科研处进行检查,并评选优秀"专题研究"成果。 (6)"内提外引",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并邀请各级专家引领。 (7)校际联动,开展专

题研讨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 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发现问题,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2)列举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行为。 (3)拟订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是建立机构(2010年1月--2010年2月)。

学校研究人员根据学校的教师情况,组织一批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成员。

3、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主要学习和了解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发展的形势等。

4、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2010年9月--2011年12月)。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有效教学行为,具体研究如何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

5、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2012年1月--2012年7月)。

在总结反思阶段主要是认定成果价值,制定推介方案,及时在校内外推广,并做好课题反思总结、提升和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许贤苏:课题行政负责人,对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论指导。

李佩球:课题常务负责人,对本课题进行理论和经验上的指导工作,并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

冯庆桂:课题常务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提供艺术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原始素材,参与课题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与总结等。

邹淑梅:方案实施者,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提供英语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始素材。

谢伟洪:方案实验者,负责实验数据分析、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曾晓莉:方案实验者,提供音乐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许倩华:方案实验者,提供语文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原始素材,收集

整理课题资料。

陈志坚:方案实验者,提供数学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卢少芬:方案实验者,提供英语学科原始素材与实验成果。

刘少君:方案实验者,提供科学科原始素材与成果,协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七、课题研究的经费分

配。

本课题学校拟准备6万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在课题研究的第

一、第

二、第三阶段约2万元,主要用于相关资料的购置及课题团队构建费用等。第四阶段课题设计与实施约2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组会议及课题研究时的相关费用。第五阶段课题总结反思与推广约2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的结题及对外推广费用。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

2、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课件。

3、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集。

4、学生作品集。

5、形成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模式。

6、形成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

7、课题组活动图片集。 ?? ?? ?? ?? 1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护垭中心校 齐良利

问题的提出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老师们在历次的教学改革中也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学的高耗低效还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教师的主宰意识还是很难得到彻底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还不甚满意。据一项调查表明,在问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门学科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语文„„”令调查者寒颤与咋舌。课堂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盲目。

在备课时很多老师往往照着教参抄,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堂实施时目标性很差,全凭“感觉走”。有些教师备课时,目标制定没考虑“三维目标”,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放在学习的首位,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往往置这些目标于不顾,致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

2、教学预设单线。

一些老师在预设教学时,往往关注的是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然后是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使应该充满鲜活生命色彩的语文课演变成繁琐的条分缕析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问题,让学生追求老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直到回答到老师满意为止,整堂课充满了繁琐的分析。

3、教学过程封闭。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统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既不能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细嚼慢咽”,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囫囵吞枣”。教师似乎只喜欢那些顺从听话的学生,而对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厌烦、敷衍,或以为在刁难自己。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由于教学本身缺乏对学生智慧的足够挑战,学生的生命活力无法在课堂彰显,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

4、一些公开课,为展示而展示,成了众人精心“包装”后“成果”的集中炫耀。

这样的课,虽然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一帆风顺,实质上已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以上现象导致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质、低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一·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通过文本教材中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获得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心灵的启迪,获得某种意义与启示,获得品格和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2、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力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态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舟。

3、 可以寻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4、让新课程理论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缩短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与专业水平。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是相统一。

三、课题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再说得具体化一些,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心情,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师生激情澎湃,思维灵动,情感交融,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能引领师生亲身体验语文的内在美,让语文进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标准,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师要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倾听、并有效地评价学生。

有效的讲授:是指教师讲授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讲授总能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讲授的时机、内容、方法、时间恰到好处。 有效提问与有效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课堂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总不能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避免“封闭”的问题,避免“满堂问”、“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其实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认真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肯定也是从“倾听”那里得来的。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也是一种对话,好的老师总善于倾听。

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当然除了对文本的分析、阐述的语言外,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大部分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理解为主的,所以其评价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价语言要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主,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评价语言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丰富,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时机,采用适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还要启用多元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增强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实现课堂多向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溢彩,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探索出一些师生互动、高效、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新做法。

3、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活用教材并有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教学预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也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精心备课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却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与活力。课堂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教学过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六、研究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总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且更要注重习得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情感的发展。当然,目标可能很多,但也并不是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目标不要过多,过滥,不要宽泛。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节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都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力求克服老师们在制定目标时照抄教参、随意制定目标的现象。

(2)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立足大语文的角度和语文课的总目标对教材中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度地钻研,对文本内容融会贯通,再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角度或切入点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加工、预设,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激活、串连,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从而达到高效。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板块式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不可肢解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集中的问题情境,有较大的课文覆盖面,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能。它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不同,能变原本单一性的语言训练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能力求改变分散为集中,繁杂为简约,单一为综合,慢节奏为高效率,从而使语文三维目标在整体中优化,在整体中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 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所以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4、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

(1)教学评价煽情化。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煽在动情点,这种煽情性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增强实效性。

(2)教学心情快乐化。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快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而语文课上的“快乐”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向快乐。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二是喜欢阅读和写作,在此其中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到语言文字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三是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如果学生能始终怀惴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其效率肯定提高。

5、寄希望于教师素质的锤炼、提升。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大多教师对一些新理念还只是一知半解,很难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再加上现在的班级人数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观念碰撞上的矛盾也在困扰着教师。现在虽有部分名师,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样的老师只是凤毛麟角。大多的一线教师,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制订者有之,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者有之,重点、难点偏移者有之,照本宣科、机械串讲者有之。更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强,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都不到位。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素质的磨炼、提升已是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提升。当然只有教师的真正内需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素质。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人,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2、实践性原则:由于方案还只是一个预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必须亲自实践才知道。尤其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与驾驭上,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锤炼。

3、全体性原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兼顾中下学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4、动态性原则。由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而且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动态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要不违背文本目标的实施。

5、开放性原则:指内容、空间、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座位的格局,多种组合,使得活动的氛围更协调,更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角色互换;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学习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分别在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设立实验班进行实施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设立相应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理论学习法:边实验边学习相关理论,用以支撑教学实践。

九、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1)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2)学习相关理论。(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收集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写出成果报告。

十、研究对象

各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各个班级,涉及低、中、高各个学段。

十二、课题成果的表达形式:成果报告、优秀教案设计

第五篇:《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我与罗杰斯的思维巧合

——读《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有感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分为8章114个小片段,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非常相似,都配有案例。虽然整本书比较厚,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句子有些冗长,表达方式也跟国内的书籍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坚持把它通读了一遍。从中收获颇多,现一一道来。

启发一:准确记住学生的姓名

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姓名是教师在管理课堂行为时的有力工具。书中介绍了几种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运用座位表、运用记忆系统、在花名册上做注释、为自己设立目标、开展一些与姓名有关的活动等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我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更管用,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强,记住他们姓名更会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

启发二:与学生讨论立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矩由人制定,更要由人遵守。在课堂行为的“建立阶段”,包括师生之间召开的一些会议,这些会议有助于确定和决定我们的领导、权威、纪律及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开始形成的班级凝聚力。设定规矩一定要让全班学生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不会忽左或忽右,让学生无可适从。由于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启发三:注重管理的细节语言

管理的语言和纪律的语言运行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和我们所选择的短语、句子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怀着尊重和自信的态度。我们要重视班级中的哪些日常事件,因为正式这些日常的小事件构成了课堂行为管理的大问题。

在课堂管理中注重一些技巧,如使用非语言性的暗示,附带性的语言、规则暗示,分散获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果断的命令、课后的跟进等等,在细微处关注学生,在交流中注重技巧,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效的课堂。

启发四:老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和教师一起度过。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很喜欢把老师的行为当做榜样去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所以 “言传身教”是品格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 “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讲卫生、东西摆放整齐,但有时我们的办公桌上杂乱无章、讲台上东西随便乱放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显身教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言行统

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长远的影响。

“成功的教学以来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耐心、用心去精雕细酌品味每个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

粗读全书,我发现比尔.罗杰斯将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分成了四个阶段:课堂开始之前、课堂进行之中、课堂结束之后、特殊学生及教师自我的管理。

罗杰斯认为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对班级的管理有所建制。从班级公约到责任分工,从奖惩条例到座位安排,都必须清晰明了。这也对应了我校目前的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常规行为习惯抓起,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样的状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示范给学生看。只有有序的课堂、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学生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甚至罗杰斯还认为在课堂开始前的三分钟是最关键的,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往往就靠这三分钟。他认为在这三分钟里必须要求学生安静有序的做好,告诉学生眼睛开始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其实这恰好印证了我校对于课前准备的管理——桌面清、伏案静。而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也运用了这一理念。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我给每一个班级都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有两个“必须”就是“课前准备必须做好,课堂问好必须大声”,旨在通过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和大声的师生问好,迅速将学生从课外拉到课内。

罗杰斯认为课堂之内的有效管理策略重点是在有效教学上。他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进行认真的准备,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跟学生达成互动。我个人也认为一节课如果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其间,那么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节课的设计的问题,是老师提问水平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备课过程之中,我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知识或者方法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在上初三习题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掌握。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训练。从一道单项选择题开始变化它的选支、变化它的组合,逐渐变化成材料题,再变材料题的设问、变题目中的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解题,从而一步步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之上,我也尽量采取鼓励性、幽默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发言。因此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也有我的。我也尽量的将自己融入他们之中,跟同学们打成一片。

罗杰斯认为课后同样需要管理。罗杰斯更多的认为课后的管理是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不佳的一种延续处理。他认为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适当的“惩罚”或给予学生一定的“后果”,但这种“惩罚”一定要是有目的的,这种后果一定是要有预期的。也就是说惩罚学生不能一惩了事,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有改正错误的意识。所谓后果不是说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才知道才承担这个后果,而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前或者是规则里明确告知如果某事则某后果。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惩罚也好,后果也罢,这些都不是教师最终所要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去犯错,是让学生犯错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去年任教初一4班的思品课时,考虑到4班学生的基础弱,纪律差的现状,在第一课里我便告诉他们我的课堂规则,并且明确告知如果本周做得好,那么下周就全班看电影;如果本周做不好,取消看电影,并且严肃处理犯错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表现很好,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得到了我的奖励——每人两颗糖。当然也有学生课堂捣乱不守纪律的,如蒋伟。在蒋伟犯错了之后,我会找一个机会走到他身边,悄悄的告诉他如果你下课后不想被我处理得更严重,那么你现在就不能再犯错了。课后,我会找他单独聊天,当聊天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会严厉的处罚他,甚至会拿棒子抽他,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给他,让他思考我为什么处罚他。由于经过课上的提醒,所以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甘愿受到惩罚,并表示会改正,虽然这种改正可能只能维持两节课,但最起码这两节课上他的表现是好的。

罗杰斯认为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的处理,对于愤怒的自己也要学会调整。罗杰斯认为对于那些挑衅老师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避免和学生吵起来、僵起来。相反教师要在平缓的情绪之下,尊重的前提之下去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我赞同罗杰斯的这一观点。因为我知道老师跟学生吵起来、僵起来一定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班级其余的学生都在观望,看看老师到底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施以暴力,学生会鄙视你,如果你随即服软,学生会轻视你;其次学生都知道老师的底线,你能把我怎样,最多是喊家长。再次如果出现你叫他做他偏不做的情况时,那就真的僵住了,就真的没有对策了。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调整情绪,然后智慧、艺术的处理问题。曾经在我的课上,因为我批评了一个学生,因此在写作业时,那个学生就当着全班表示不写作业。于是,我稍稍平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全班同学说:“据我所知,这个同学最喜欢开玩笑了,你们看,今天又在跟大家开玩笑了”。转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拿着认真严肃的眼神对着那个学生说:“你今天真准备不写作业了吗?你不会是真的不写作业吧?不写作业这一定不是真的吧”。这一连串看似幽默的提问,其实是在给他找台阶下,也是在缓和当时的气氛,而眼神里更是一种威严,让他知道我已经在找他台阶给他下了,他再这样下去后果就严重了。所以,最终这个学生自己嘿嘿一笑,承认自己是开玩笑的,继而认真写起了作业。

实践出真知,真知指导实践。纵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在实际操作之中已经慢慢地开始形成一些成功经验。而罗杰斯的这本书又一次在理论上验证了我的经验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促进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雨花区 西善桥中学 佴海兵

“作为一名教师,从你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一直忙个不停。要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我想,“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也许就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教师解决课堂行为诸多问题,实现有效教学的使用指南。

作者对师生之间的课堂行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当今教师在课堂上所面临的诸种问题,详细阐述了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管理、惩罚及同事支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强词夺理及爱挑衅的学生、具有情感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如何应对难以管理的班级、愤怒情绪的控制等内容,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学工作检查整改报告下一篇:科学教研组备课组计划